清晨忙完雙修後,回到仙師閣書房,好好回憶一番,想到的火藥知識默寫出來,整理整理。


    熬製硝石不懂,關於硝石的信息點,初中化學知識還有些記憶。


    硝石,化學成分硝酸鉀,分子式kno3,白色或灰色結晶狀,有玻璃光澤,白色粉末,易溶於水。按照硝石相關知識,熬製硝石,析出硝石結晶,最後形成白色粉末,純度最高。


    木炭同樣有講究,最終研磨出的木炭粉是黑色,紅褐色和淺褐色都不合格。一般選用去表皮的白楊木,有腐蝕、蟲蛀和發黴的木材都不合格,大約五寸到八寸長,先烘幹或風幹後,再燜燒。煤炭沒有出現前,質量好的煉鐵窯爐,使用的都是木炭,或者可以試試焦炭,看哪一種純度更高。


    硫磺很常見,中醫有提煉的方法,初中化學知識中,呈黃色或淡黃色,燃燒有淺藍色火焰,其它顏色的火焰,表明硫磺純度不夠。


    對三種原料的質量,有了具體的描述,就能夠對應去搜集,分別保存在通風幹燥處,接下來就是如何製作火藥。


    硝石是氧化劑,作用相當於固態氧氣,配比越高,燃燒越充分;木炭是還原劑,硫磺易燃物,同樣是氧化劑。三者混合在一起,在密閉的空間,極快速燃燒,釋放大量熱能,生成大量高溫氣體,發生爆炸,膨脹過程中將能量迅速轉變為機械功,初中化學基本的知識。


    在考慮製作火藥之前,讓賈子笛搜集了關於火藥的信息。


    近古世界使用火藥的時間很長,春秋時期就有出現,多用於助燃,炸藥的形式從來沒有出現過,民間常常用來製作煙花。


    說起來還有一件趣事,火藥確切來說,是煉丹師煉丹之餘,順帶發明的;能助燃的火藥,根本提不起煉丹師的興趣,屬於沒有大用的廢棄物。煉丹師信奉道家學說,但並不是道士,道教在近古世界興起,不到兩百年時間。


    伏羲創造八卦,編寫《易經》,和女媧一起,稱做上古二祖。周文王依據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孔子為《易經》做了《易傳》,開啟了《易經》的解讀,產生諸子百家,但二人和道教的興起,並無多大關係。


    老子著《老子》、《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演變,“道”為客觀,即宇宙能量現象。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奇點大爆炸產生宇宙有類似之處,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最終“有”將歸於“無”,循環反複。


    莊子著《莊子》,如果說老子的思想是樸素辯證法觀點,那麽莊子的學說注重的是修心,講究的是“意識”。“道德”二字,道為天道,順從天道,摒棄人為;“人為”合起來就是“偽”,摒棄“偽”的雜質,從而於天地相通,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道”是宇宙能量現象,很容易理解,“德”又何嚐不是宇宙能量現象,不過理解起來困難一些。道法自然,宇宙能量法則有自身規律,人們隻能遵循規則,達到與規則相通,才能超然於物外,給意識找到廣闊的天地。


    老子和莊子,並稱為道教二祖,解讀《易經》,形成道家學說,才有現在道教的興起。


    在近古世界的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屬於華夏的上古大神;西王母居於昆侖,是中原之外的神隻,最後被漢化;兩位大神合在一起,並稱上古一尊。很有可能,盤古大神代表的是華夏族,西王母代表的是古羌族,古羌族不僅融入到漢族中,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他們的身影,融入當地部落,形成各種少數民族。


    藍星仙緣傳承係統,上古大能中,一定有類似盤古和西王母的人物,或者說存在他們的原型。待將來修為高深之時,一定去四維光陰長河,仔仔細細驗證一番。


    硝石和硫磺,漢中西麵的群山裏就有,有道士常住深山,一心煉丹,求長生不老,哎!沒有靈氣無法修仙,管你千煉萬煉,不過黃粱美夢一場!本王的仙緣傳承係統,自帶煉丹術,沒有對應的藥材,不也像雞肋一般,安靜地躺在那裏。


    離題太遠,現在是考慮火藥配比的時候,三種物質的分子式寫在紙張上。硫s、硝kno3、炭c,回到學生時代,考慮化學反應產生的物質,co2肯定有,還有硫化鉀k2s和氮氣n2。兩邊分子式對照,原子總數量需要相等,很快得出一硫s、二硝kno3、三炭c的結論。


    沒有元素周期表,不能準確得知原子質量,幸好原子序號位於前麵,都能背誦,可以估算。


    硫s在16序號,估算32克;炭c在6序號,估算12克。


    鉀k在19序號,估算38克;氮n在7序號,估算14克;氧o在8序號,估算16克,3個氧原子48克;硝kno3質量估算100克。


    一硫32克,二硝200克,三炭36克,總質量268克。紙上手動計算一番,硝石占比74.63%,硫磺占比11.94%,木炭占比13.43%;配比應該很接近現代黑火藥,關鍵是硫磺、硝石和木炭的純度。


    火藥相關資料準備好後,放入香包中,收入係統倉庫,香包是女仆們繡的。找到值得信任的負責人,網羅一幫工匠,搜集原料,做好保密工作,製作火藥的事情,就能夠實施下去。賈子笛既然兼任副院長,事情多半會落在他身上,不著急,過完大年後再說。


    皇家數學院在長安城考核招生,首批兩百年輕人,包吃包住,其中不乏女子。近古世界諸子百家都有,儒術沒有達到獨尊的地步,戰國時期楚國一統天下,維持朝政三百餘年,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而是兼收並蓄。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五大流派相互爭輝,其源頭都是對《易經》的解讀。


    儒家重教育,有教無類,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主張禮、義、人治,強調社會秩序和價值基礎。歸納起來,統治階層應以民為本,是價值基礎;被統治階層應循規滔距,不要擾亂社會秩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人心是複雜的,階層固化,本就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追求更多的個人利益,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光靠個人道德維係,永遠站不住腳。


    隋國現在貪官汙吏少,因為隋國初建,大家都奔著仙果去。俸祿高,正七品官員,最低年收入,相當於三維藍星二十萬元;物價很低,縣城裏買一座三進院子,半年年俸足矣。中央朝廷和刺史府監督嚴厲,都想立功掙表現,貪汙的土壤沒有形成。


    道家探尋自然發展規律,但有些走偏,《易經》多半是上古大能傳下來,修仙人對世界的解讀。現在修仙最基本的靈氣消失,清靜無為地打坐修煉,結果是一場空,更遑論煉丹術。宇宙間的能量千萬種,適合修仙的能量區區之數,以我的理解,分為物質能量和意識能量,否則兄弟隻是一道意識,附著在核心石頭之上,如何達到元嬰實力?


    墨家,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強本節用,思想上尊天事鬼。苦行僧似的、求同存異、不抵抗運動,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太唯心。


    法家,主張道和仁義禮法結合,循名而責實,製定律法。道就是規則、律法,仁義禮法是人們通常遵循的社會秩序和價值基礎,可視之為現代意義的道德。可惜,製定的律法大多時候約束被統治階層,說一聲“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能震耳欲聾。別說王子,就是世家豪紳,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不繳納基本的稅賦,朝廷都沒有合適的辦法。


    兵家,講究利和勢,利是利益,勢是趨勢,和商家不謀而合,古代社會,兵比商更加複雜。冀州、兗州、青州,一馬平川之地,為何隋國沒有趁勢全部拿下來?本王親自出馬,攻破城池不在話下。但是拿下又能如何,政策很難改變,靠當地世家豪紳治理,對隋國沒有利益可取,不如繼續放在那裏,讓他們慢慢折騰。攻取薊城,黃河流域三州,遲早是囊中之物;最希望有人跳出來,主動進攻隋國,就能名正言順,滅了地方割據勢力,實行變革,家資田地,一律沒收。


    隋國國家治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具體執行采用法家思想加以規範,沒有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隻有國民和管理階層。國民繳納稅賦,才能得到軍隊和律法保護,不繳納稅賦者,一律不能視為隋國國民;無論是世家豪紳,還是世家豪紳家的部曲、仆役,抑或是普通百姓,一視同仁。管理階層為國家服務,強大國家各方麵實力,國家為國民提供安全和律法保障,與賈緒、尚崇允以及司空府的探討,明確隋國的治理思路。


    國家是主體,國民、官員、富裕階層,任何人都需要為社會做出貢獻,為國家服務,才稱得上國家的一份子,國家的所有者是全體國民。


    司空府建議,仙師君王具有唯一性,是隋國的象征,哪怕將來本王離開,也不應該出現新的君王。朝廷可另擬新官職,授權委托管理國家,新官職在四司和禦史台之上,采用輪換製。現在這一職責,由賈緒和尚崇允輪流主持,采用投票製決定大事。仙師君王的意義,在司空府眾臣屬心中,根深蒂固,沒有合適的人選替代。


    土地國有化,隋國境內,無主之地皆屬國家,無論江河湖泊,森林草場礦山,按所處位置,就近登記入郡縣州府,由當地具體管理。國民可免費使用、租用、按隋國律法特許經營,具體情況具體辦理。


    田地的拆分,是件大難事,不是一道政令能夠解決的,屬於曆史遺留問題。尚有許多州府,未歸入隋國,一旦天下統一,當地世家豪紳的阻力,不能簡單一殺了之。


    隋國現有近九百萬人口,一年的丁畝稅收入,大約八九百萬兩銀子,地方上交四成,中央朝廷國庫收入有三百多萬兩,未來的稅賦增長,隻能仰仗鹽鐵稅、礦稅、商稅等其它稅賦。事先算算賬,心裏才會有一個底,否則胡亂擴軍,擅啟戰端,恐會入不敷出。


    “急報!急報!中郎將布卡基進駐昆莫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藍星仙緣傳承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狂亂的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狂亂的風並收藏藍星仙緣傳承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