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節
清穿之嫡長孫他太難了 作者:袂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兒媳婦,朕也要替愛新覺羅一族感謝你啊,如果不是你在皇太極蹬腿去了後,幫他的兒子、孫子們穩固住了大後方,連著輔佐了朕的孫子福臨、曾孫玄燁,怕是朕的大清還沒入關呢就直接被那奪權的兒子、孫子們給搞的分崩離析了。”
“汗阿瑪謬讚了,兒媳也隻是做了兒媳分內的事情。”
“唉,你不必推辭,皇太極、順治兩個不孝的,一個為因為宸妃死了就心痛的要死要活的,一個因為董鄂妃死了就鬧著嚷著要出家的,身為帝王卻被兒女私情牽絆,哼!朕等回長生天了,再嗬斥他倆一頓!”
康熙父子們:“……他們愛莫能助,隻好在人間問候他們汗瑪法/翁庫瑪法的屁股了。”
“曾孫玄燁!”
“翁庫瑪法,玄燁在。”
“朕在天上與老朱下棋時,也探討過滿蒙聯姻的事情。”
“老朱那老小子,每次都用他們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1’的硬氣規定把朕給氣得胡子亂顫。”
“翁庫瑪法,曾孫慚愧。”
康熙低頭羞愧道,他是開疆擴土的大帝,他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平等條約,是他與那沙皇彼得把蒙古的領土給瓜分了,不是“割地條約”2!
上次從那後世女教授口中聽到了一個通俗的比喻,他那《尼布楚條約》就相當於張三與李四打架了,最後倆人為了和平相處,直接商量著把王五的地給瓜分了。
當時張三與李四都覺得自己沒吃虧,是平等的兩國和平條約,可光陰流轉,張三與李四的後代們,卻都覺得自己這邊吃虧了,不得不說,他那個時候聽到這話時,心中還有有些欣慰的。
可晚清那些割地條約,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啊!
別說“老祖宗”生氣了,他當時坐在報告廳裏聽到時,聽得心一抽一抽的疼,氣得都想要伸手掀桌子了。
弘晞瞧見康熙的臉色,也大概能猜到他汗瑪法此刻的想法。
“割地條約”這事兒實在是太敏感了,小奶團子控製不住的朝著他站在底下的四叔望了一眼,忍不住蹙了蹙小眉頭,要說大清最早是誰割地的,那還得是他四叔與沙俄簽訂的《布連斯奇條約》與《恰克圖條約》。
這兩個條約直接使得沙俄毛子們把貝加爾湖東南一帶和唐努烏梁海以北的葉尼塞河上遊地區全都納入了他們的版圖裏3。
隆科多是個永遠都洗不白的寵妾滅妻的大渣男,在沙俄談判時為了保住領土隻努力做了這一件讓他覺得算是好的事情,可惜最後也因為他四叔急著把隆科多從前線召回收拾他,換掉談判人,使得沙俄在談判上占了大大的便宜!這倆條約除了領土外,還使得沙俄人在大清做貿易、開展宗教活動等方麵也有了很好的待遇4,這簡直是讓他每回一想到上輩子沙俄在東北那一帶吞噬掉的領土,就能小拳頭發硬的!
在他看來,他四叔在整飭吏治、攤丁入畝等文政方麵確實可圈可點,但武功比不得自己汗瑪法還有他四兒子乾隆,以及條約這事兒是讓他如鯁在喉的!
等到有機會了,他一定要讓在平行時空裏沙俄與那些西方列強們在華夏這方世界裏把吃進去的“肉”全都連本帶息的還回來!
康熙感受到大孫子突如其來的氣憤,不由困惑的低頭瞧向了弘晞。
弘晞眼角餘光注意到他汗瑪法投來的視線,又繼續集中精力,用“努懟懟”的馬甲繼續道:
“朕從與老朱的談話中受到了啟發,古往今來,向來藩屬國會往宗主國裏送和親的公主,這是因為宗主國的實力強於藩屬國,大清與蒙古兩族聯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清的實力不行,沒有強到能碾軋蒙古的地步!”
“倘若大清的實力強到讓蒙古難以望其項背,無需大清去拉攏他們就能讓他們對大清巴結,那麽就隻有蒙古巴巴的把草原女兒往京城裏送了,哭著求著讓大清把公主、宗室下嫁給他們,即使公主、宗室女前去和親了,他們這些人也隻有捧著、討好公主與宗室格格們的份兒,不敢對愛新覺羅家的女兒們有一丁點兒不好,更不會出現像曆史上端靜被噶爾臧那混蛋那家暴致死的慘劇了,和親的公主、宗室格格們日子過得順遂了,身心舒暢了,自然也不會鬱鬱而終,英年早逝了。”
“太祖皇帝”一字一句都敲打在康熙等人的心尖尖上,令眾人深省。
“孝莊文皇後”又緊跟著遺憾歎息道:
“玄燁,你翁庫瑪法講的這是根源問題,如今受限於大清國情,國力不可能一日就提高,滿蒙聯姻這項國策也不可能一日就被廢除不用,咱們今日聚在一起也講些更實際能直接上手操作,使得滿蒙聯姻,變得更有效,肩上挑著擔子、身上立著功勞的遠離京城與家人,前去蒙古和親的公主、宗室格格們日子過得更舒心些的整改辦法。”
“嗯,玄燁在聽,皇瑪嬤請說。”
“首先,第一點,對和親、宗室女們的性格培養與教導上,為何端靜會養成這般膽怯內向的性格,以及為何阿圖能肆意在大草原上生活的好好的,難道隻是因為端靜是你的女兒?阿圖是太宗皇帝的女兒嗎?”
“不!”
“倆人截然不同的結局是性格導致的,宮裏們皇子聚在一起上課讀書學習,而公主們卻從未有專人教導她們怎麽做,她們長大後的戰場在蒙古大草原上,而非在京城,在富貴的江南水鄉裏,像端靜那般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有何用?蒙古漢子們怕是連漢話都不會說呢!”
“她們姐妹們要學的東西多了,要學蒙語,要學蒙古的氣候、習俗,要學大清對蒙古實施的諸多政策,要學管家、禦下的本事!除了這些文課以外,她們還要練習騎射有個健康、結實的身子骨,來應對塞外的風沙!更好的在那邊與京城環境不同的地方生活!”
“這些東西才是她們應該學,對她們在塞外有幫助的,初次之外,蒙古額駙們也有要學的東西。”
“蒙古額駙們?”
康熙有些納悶,前麵他皇瑪嬤說的話他聽得都很讚同,以往他沒有想到這些點兒上,看了端靜的遭遇,他也深深後悔覺得自己沒把女兒們給養成能保護她們自己在蒙古不受傷害的彪悍“母老虎”,可牽涉到額駙們他倒是有些不太理解了。
“你孫子乾隆倒是有個巧思,他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們,十個女兒養活了五個,其中三個女兒嫁到了京城,另外兩個女兒踐行滿蒙聯姻的國策,和親蒙古,但當這倆蒙古額駙被確定可以當皇家的女婿後,都是千裏迢迢從大草原上被人送來京城中撫養的,由乾隆親自教導5。”
“為此你這臭詩簍子的孫子,還作個應景的詩:世篤姻盟擬晉秦,宮中收養喜成人6。”
聽到“孝莊文皇後”這話,康熙與諸位皇阿哥們全都齊刷刷的將目光移到了老四身上,眸中晃動著奇異的亮光:
厲害了呀,老四!你兒子乾隆為自己女兒們親自培養童養夫啊!
第64章 再提聯姻
再次成為兄弟們視線焦點的四貝勒, 心中的感覺複雜極了。
想起上個月下旬,他家剛剛抓完周的寶貝小卷毛,如今已經學會用兩隻小胖手扶著牆慢慢挪著走路, 奶聲奶氣的衝他與烏拉那拉氏, 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著喊“阿, 瑪,額,娘”了。
他也想不到自家小卷毛未來竟然還會像民間老百姓們一樣給自己閨女們養童養夫啊!
可深入想一想,皇家為和親的公主與宗室格格們親自培養額駙這事也不是不能幹的。
身穿著石青色蟒袍的胤禛抿著薄唇、沉思片刻就對著禦階上的康熙拱手道:
“汗阿瑪,兒臣覺得‘烏庫瑪嬤’這個點子可實施性還是很大的, 皇家提前接納那些優秀的蒙古小少年,將他們喊來京城, 下大力氣培養他們,不僅更能體現皇家對這些小少年們所在蒙古部落的重視,而且咱們從小教導這些蒙古部落下一代亦或是下下代的繼承人,讓他們了解我大清的諸多政策,學習我大清的文化、習俗, 也能加深他們對我大清的了解,等他們這些人長大掌權了,自然對我們大清就愈發恭敬了,這要比單純的等到公主與宗室女年齡到了,將其嫁入大草原, 踐行滿蒙聯姻的國策, 更加有效。”
老四話音落下後,老大也急忙朝著上首拱手道:
“汗阿瑪, 兒臣讚同四弟的提議,兒臣想要親自給兒臣的閨女們培養女婿, 若是他們這些小崽子們從小就不學好,兒臣上杆子抽他們大耳刮子,提前讓他們知道何為嶽父恩重如山!”
康熙:“……”
弘晞:“……”
惦記著自己還未出世嫡女的胤礽也上前一步,拱手道:
“汗阿瑪,兒臣附議!”
看到太子爺出列了,年輕的八貝勒也出聲道:
“汗阿瑪,兒臣也附議!”
“汗阿瑪,兒臣讚同大哥與四哥說的話,玉不琢不成器,額駙與公主、宗室格格們一樣共同承擔著滿蒙聯姻的重擔。既然公主與宗室格格們嫁到他們大草原上就要在那裏度過後半輩子,他們這些蒙古小崽子們就應該趁著年輕時送來咱們京城讀書學習!咱京城這般多學富五車的大儒,人傑地靈的,難道還比不上他們大草原的教育質量高?”
從後世課本教材中深深將“教育質量”這個詞匯給刻進腦海中的胤禩笑得一臉如沐春風。
直郡王、太子爺、四貝勒、八貝勒都表達了意見,在場的其餘眾阿哥們也紛紛上前道:
“汗阿瑪,兒臣也附議,應該將這些蒙古小少年們聚集在一起讀書教養,到時候優中選優,把最好的人定為額駙!”
“汗阿瑪,兒臣也附議……”
“汗阿瑪,兒臣同樣讚同哥哥們說的話……”
“汗阿瑪,兒臣也覺得養童養夫的法子好……”
“汗阿瑪……”
“汗阿瑪……”
看著哥哥們都七嘴八舌的說了一通,年齡最小的小十六雖然還是聽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但最後瞧著哥哥們全都不張口了,他也邁著兩條小短腿上前拱手,奶聲奶氣地拱手說道:
“汗阿瑪,十六也附議。”
弘晞看著他十六叔眼睛黑亮亮的,臉上笑嗬嗬的,拱手行禮的動作都瞧著像是“恭喜發財”的拜年姿勢一樣,忍不住又被他可愛的十六叔給逗笑了。
坐在禦案圈椅旁的康熙將一眾兒子們的提議聽完,心裏十分欣慰,覺得自己就是會培養孩子,瞧瞧他們這些兄弟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可就把“皇家童養夫”的注意事項以及培養方式都拚湊出來了,再稍微整理潤色一番,就是直接可以施行下去的法子了。
他在兒子們中間掃視一圈,最後出聲道:
“老大、老四,童養夫,不,培養蒙古額駙這事兒,朕交給你們倆負責,你們倆回去後商量著給朕寫個折子出來,再在內城裏選一處大宅子做準額駙們未來讀書學習住的地方。”
“是,兒臣遵命。”
胤禔、胤禛齊齊俯身道。
康熙又轉頭看向東邊係統小人兒所在的方向,笑著道:
“‘皇瑪嬤’這第一點,孫兒已經有法子去做了,等明日孫兒會去寧壽新宮一趟找皇額娘商議一番,把如今禦花園東邊空著的北五所改造成公主、宗室格格們未來讀書、練習武課的地方,到時候讓皇額娘與佟佳貴妃、惠妃、榮妃、宜妃看著點,勢必會讓公主與宗室格格們學會如何在蒙古大草原上肆意生活。”
“到時候朕也會給皇額娘說選取家世好的蒙古小少年,來京城讀書的事情。”
“好,第一條說完了,那哀家就接著說第二條,關於公主們身邊教養嬤嬤的問題。”
“教養嬤嬤?”
“‘皇瑪嬤’,孫兒之所以給出嫁的女兒、侄女們配備教養嬤嬤一並送到蒙古去,也是擔心愛新覺羅家的女兒們會在那邊受委屈,難不成這教養嬤嬤們也有問題?”
康熙聽得有些莫名,站在底下的皇阿哥們也麵麵相覷。
隻聽“孝康章皇後”接著“孝莊文皇後”的話茬子,無奈歎氣道:
“玄燁,你這初衷沒錯,但是你忘了人的劣根性啊,像這次端靜的嫁妝在她不知道的情況下,被噶爾臧夥同三公主府的教養嬤嬤給偷偷搗鼓沒了,不是個例。”
“什麽?”
康熙聞言瞬間驚得瞪大了眼睛。
“你‘皇額娘’說的這隻是教養嬤嬤們做下的一種孽。”
“孝莊文皇後”繼續歎氣道:
“這些教養嬤嬤們仗著天高皇帝遠,身處塞外,住在公主府中掌握一切,在內主管著公主府的財政大權、任人管事,在外還掌握著公主府的對外往來。”
“公主們除了身份比她們這些人精們尊貴外,旁的閱曆、心性、手段皆比不過,若是像阿圖、純禧、榮憲這三人的性子還好,腦袋清楚,不會被這起子奴才們給坑了,可像端靜這種軟綿綿的性子,直接就被大膽的教養嬤嬤們管得死死的,奴才騎到公主們頭上,做了公主的們的主子!”
“甚至絕大多數時候額駙想要到公主府裏拜見公主,都得先拿銀錢‘喂’給這些貪婪的刁奴們,教養嬤嬤們不願意讓額駙見公主,亦或是不高興讓公主見額駙了,小兩口都隻能望著公主府的紅牆興歎!”
“砰!真是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些大膽刁奴們合該同噶爾臧一並流放到寧古塔!”
頭一次聽到這種“大實話”的康熙,氣得伸手打掉禦案上的硯台,胸膛一上一下起伏的。
坐在他大腿上的弘晞眨了眨瑞鳳眼。
“你也氣性倒是要比朕還大。”
“教養嬤嬤是有問題,但你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那不好的教養嬤嬤,自然也有心向公主們的教養嬤嬤。”
“我們把這事兒給你捅出來,也是想讓你擦亮眼睛,多關注一下你放在你閨女們身邊的人,別一股腦的隻按照你的想法來,隨著公主們前去塞外的宮人,當然是要選合公主們心意的,你沒事兒時也把你養在深宮中的女兒們喊到乾清宮裏聊一聊,聽一聽她們的真實想法,你也能對症下藥,少做出那些好心辦壞事兒的蠢事!”
“是,翁庫瑪法,曾孫受教了。”
康熙抿唇點頭道,雖然“老祖宗們”沒有把話說得太明白,但他也知曉言外之意了。
額駙們想見公主了,還得要拿銀錢賄賂教養嬤嬤,有教養嬤嬤這尊“大佛”在中間擋著,小夫妻倆見上一麵都不容易,更何況能生出他心心念念,穩固滿蒙兩族的混血孩子,完全是在瞎扯淡。
站在底下的皇阿哥們也全都抿看烷拮文來扣摳君羊一五二兒七五二吧一著薄唇,將“教養嬤嬤”這事兒記在了心上。
“汗阿瑪謬讚了,兒媳也隻是做了兒媳分內的事情。”
“唉,你不必推辭,皇太極、順治兩個不孝的,一個為因為宸妃死了就心痛的要死要活的,一個因為董鄂妃死了就鬧著嚷著要出家的,身為帝王卻被兒女私情牽絆,哼!朕等回長生天了,再嗬斥他倆一頓!”
康熙父子們:“……他們愛莫能助,隻好在人間問候他們汗瑪法/翁庫瑪法的屁股了。”
“曾孫玄燁!”
“翁庫瑪法,玄燁在。”
“朕在天上與老朱下棋時,也探討過滿蒙聯姻的事情。”
“老朱那老小子,每次都用他們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1’的硬氣規定把朕給氣得胡子亂顫。”
“翁庫瑪法,曾孫慚愧。”
康熙低頭羞愧道,他是開疆擴土的大帝,他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平等條約,是他與那沙皇彼得把蒙古的領土給瓜分了,不是“割地條約”2!
上次從那後世女教授口中聽到了一個通俗的比喻,他那《尼布楚條約》就相當於張三與李四打架了,最後倆人為了和平相處,直接商量著把王五的地給瓜分了。
當時張三與李四都覺得自己沒吃虧,是平等的兩國和平條約,可光陰流轉,張三與李四的後代們,卻都覺得自己這邊吃虧了,不得不說,他那個時候聽到這話時,心中還有有些欣慰的。
可晚清那些割地條約,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啊!
別說“老祖宗”生氣了,他當時坐在報告廳裏聽到時,聽得心一抽一抽的疼,氣得都想要伸手掀桌子了。
弘晞瞧見康熙的臉色,也大概能猜到他汗瑪法此刻的想法。
“割地條約”這事兒實在是太敏感了,小奶團子控製不住的朝著他站在底下的四叔望了一眼,忍不住蹙了蹙小眉頭,要說大清最早是誰割地的,那還得是他四叔與沙俄簽訂的《布連斯奇條約》與《恰克圖條約》。
這兩個條約直接使得沙俄毛子們把貝加爾湖東南一帶和唐努烏梁海以北的葉尼塞河上遊地區全都納入了他們的版圖裏3。
隆科多是個永遠都洗不白的寵妾滅妻的大渣男,在沙俄談判時為了保住領土隻努力做了這一件讓他覺得算是好的事情,可惜最後也因為他四叔急著把隆科多從前線召回收拾他,換掉談判人,使得沙俄在談判上占了大大的便宜!這倆條約除了領土外,還使得沙俄人在大清做貿易、開展宗教活動等方麵也有了很好的待遇4,這簡直是讓他每回一想到上輩子沙俄在東北那一帶吞噬掉的領土,就能小拳頭發硬的!
在他看來,他四叔在整飭吏治、攤丁入畝等文政方麵確實可圈可點,但武功比不得自己汗瑪法還有他四兒子乾隆,以及條約這事兒是讓他如鯁在喉的!
等到有機會了,他一定要讓在平行時空裏沙俄與那些西方列強們在華夏這方世界裏把吃進去的“肉”全都連本帶息的還回來!
康熙感受到大孫子突如其來的氣憤,不由困惑的低頭瞧向了弘晞。
弘晞眼角餘光注意到他汗瑪法投來的視線,又繼續集中精力,用“努懟懟”的馬甲繼續道:
“朕從與老朱的談話中受到了啟發,古往今來,向來藩屬國會往宗主國裏送和親的公主,這是因為宗主國的實力強於藩屬國,大清與蒙古兩族聯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清的實力不行,沒有強到能碾軋蒙古的地步!”
“倘若大清的實力強到讓蒙古難以望其項背,無需大清去拉攏他們就能讓他們對大清巴結,那麽就隻有蒙古巴巴的把草原女兒往京城裏送了,哭著求著讓大清把公主、宗室下嫁給他們,即使公主、宗室女前去和親了,他們這些人也隻有捧著、討好公主與宗室格格們的份兒,不敢對愛新覺羅家的女兒們有一丁點兒不好,更不會出現像曆史上端靜被噶爾臧那混蛋那家暴致死的慘劇了,和親的公主、宗室格格們日子過得順遂了,身心舒暢了,自然也不會鬱鬱而終,英年早逝了。”
“太祖皇帝”一字一句都敲打在康熙等人的心尖尖上,令眾人深省。
“孝莊文皇後”又緊跟著遺憾歎息道:
“玄燁,你翁庫瑪法講的這是根源問題,如今受限於大清國情,國力不可能一日就提高,滿蒙聯姻這項國策也不可能一日就被廢除不用,咱們今日聚在一起也講些更實際能直接上手操作,使得滿蒙聯姻,變得更有效,肩上挑著擔子、身上立著功勞的遠離京城與家人,前去蒙古和親的公主、宗室格格們日子過得更舒心些的整改辦法。”
“嗯,玄燁在聽,皇瑪嬤請說。”
“首先,第一點,對和親、宗室女們的性格培養與教導上,為何端靜會養成這般膽怯內向的性格,以及為何阿圖能肆意在大草原上生活的好好的,難道隻是因為端靜是你的女兒?阿圖是太宗皇帝的女兒嗎?”
“不!”
“倆人截然不同的結局是性格導致的,宮裏們皇子聚在一起上課讀書學習,而公主們卻從未有專人教導她們怎麽做,她們長大後的戰場在蒙古大草原上,而非在京城,在富貴的江南水鄉裏,像端靜那般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有何用?蒙古漢子們怕是連漢話都不會說呢!”
“她們姐妹們要學的東西多了,要學蒙語,要學蒙古的氣候、習俗,要學大清對蒙古實施的諸多政策,要學管家、禦下的本事!除了這些文課以外,她們還要練習騎射有個健康、結實的身子骨,來應對塞外的風沙!更好的在那邊與京城環境不同的地方生活!”
“這些東西才是她們應該學,對她們在塞外有幫助的,初次之外,蒙古額駙們也有要學的東西。”
“蒙古額駙們?”
康熙有些納悶,前麵他皇瑪嬤說的話他聽得都很讚同,以往他沒有想到這些點兒上,看了端靜的遭遇,他也深深後悔覺得自己沒把女兒們給養成能保護她們自己在蒙古不受傷害的彪悍“母老虎”,可牽涉到額駙們他倒是有些不太理解了。
“你孫子乾隆倒是有個巧思,他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們,十個女兒養活了五個,其中三個女兒嫁到了京城,另外兩個女兒踐行滿蒙聯姻的國策,和親蒙古,但當這倆蒙古額駙被確定可以當皇家的女婿後,都是千裏迢迢從大草原上被人送來京城中撫養的,由乾隆親自教導5。”
“為此你這臭詩簍子的孫子,還作個應景的詩:世篤姻盟擬晉秦,宮中收養喜成人6。”
聽到“孝莊文皇後”這話,康熙與諸位皇阿哥們全都齊刷刷的將目光移到了老四身上,眸中晃動著奇異的亮光:
厲害了呀,老四!你兒子乾隆為自己女兒們親自培養童養夫啊!
第64章 再提聯姻
再次成為兄弟們視線焦點的四貝勒, 心中的感覺複雜極了。
想起上個月下旬,他家剛剛抓完周的寶貝小卷毛,如今已經學會用兩隻小胖手扶著牆慢慢挪著走路, 奶聲奶氣的衝他與烏拉那拉氏, 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著喊“阿, 瑪,額,娘”了。
他也想不到自家小卷毛未來竟然還會像民間老百姓們一樣給自己閨女們養童養夫啊!
可深入想一想,皇家為和親的公主與宗室格格們親自培養額駙這事也不是不能幹的。
身穿著石青色蟒袍的胤禛抿著薄唇、沉思片刻就對著禦階上的康熙拱手道:
“汗阿瑪,兒臣覺得‘烏庫瑪嬤’這個點子可實施性還是很大的, 皇家提前接納那些優秀的蒙古小少年,將他們喊來京城, 下大力氣培養他們,不僅更能體現皇家對這些小少年們所在蒙古部落的重視,而且咱們從小教導這些蒙古部落下一代亦或是下下代的繼承人,讓他們了解我大清的諸多政策,學習我大清的文化、習俗, 也能加深他們對我大清的了解,等他們這些人長大掌權了,自然對我們大清就愈發恭敬了,這要比單純的等到公主與宗室女年齡到了,將其嫁入大草原, 踐行滿蒙聯姻的國策, 更加有效。”
老四話音落下後,老大也急忙朝著上首拱手道:
“汗阿瑪, 兒臣讚同四弟的提議,兒臣想要親自給兒臣的閨女們培養女婿, 若是他們這些小崽子們從小就不學好,兒臣上杆子抽他們大耳刮子,提前讓他們知道何為嶽父恩重如山!”
康熙:“……”
弘晞:“……”
惦記著自己還未出世嫡女的胤礽也上前一步,拱手道:
“汗阿瑪,兒臣附議!”
看到太子爺出列了,年輕的八貝勒也出聲道:
“汗阿瑪,兒臣也附議!”
“汗阿瑪,兒臣讚同大哥與四哥說的話,玉不琢不成器,額駙與公主、宗室格格們一樣共同承擔著滿蒙聯姻的重擔。既然公主與宗室格格們嫁到他們大草原上就要在那裏度過後半輩子,他們這些蒙古小崽子們就應該趁著年輕時送來咱們京城讀書學習!咱京城這般多學富五車的大儒,人傑地靈的,難道還比不上他們大草原的教育質量高?”
從後世課本教材中深深將“教育質量”這個詞匯給刻進腦海中的胤禩笑得一臉如沐春風。
直郡王、太子爺、四貝勒、八貝勒都表達了意見,在場的其餘眾阿哥們也紛紛上前道:
“汗阿瑪,兒臣也附議,應該將這些蒙古小少年們聚集在一起讀書教養,到時候優中選優,把最好的人定為額駙!”
“汗阿瑪,兒臣也附議……”
“汗阿瑪,兒臣同樣讚同哥哥們說的話……”
“汗阿瑪,兒臣也覺得養童養夫的法子好……”
“汗阿瑪……”
“汗阿瑪……”
看著哥哥們都七嘴八舌的說了一通,年齡最小的小十六雖然還是聽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但最後瞧著哥哥們全都不張口了,他也邁著兩條小短腿上前拱手,奶聲奶氣地拱手說道:
“汗阿瑪,十六也附議。”
弘晞看著他十六叔眼睛黑亮亮的,臉上笑嗬嗬的,拱手行禮的動作都瞧著像是“恭喜發財”的拜年姿勢一樣,忍不住又被他可愛的十六叔給逗笑了。
坐在禦案圈椅旁的康熙將一眾兒子們的提議聽完,心裏十分欣慰,覺得自己就是會培養孩子,瞧瞧他們這些兄弟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可就把“皇家童養夫”的注意事項以及培養方式都拚湊出來了,再稍微整理潤色一番,就是直接可以施行下去的法子了。
他在兒子們中間掃視一圈,最後出聲道:
“老大、老四,童養夫,不,培養蒙古額駙這事兒,朕交給你們倆負責,你們倆回去後商量著給朕寫個折子出來,再在內城裏選一處大宅子做準額駙們未來讀書學習住的地方。”
“是,兒臣遵命。”
胤禔、胤禛齊齊俯身道。
康熙又轉頭看向東邊係統小人兒所在的方向,笑著道:
“‘皇瑪嬤’這第一點,孫兒已經有法子去做了,等明日孫兒會去寧壽新宮一趟找皇額娘商議一番,把如今禦花園東邊空著的北五所改造成公主、宗室格格們未來讀書、練習武課的地方,到時候讓皇額娘與佟佳貴妃、惠妃、榮妃、宜妃看著點,勢必會讓公主與宗室格格們學會如何在蒙古大草原上肆意生活。”
“到時候朕也會給皇額娘說選取家世好的蒙古小少年,來京城讀書的事情。”
“好,第一條說完了,那哀家就接著說第二條,關於公主們身邊教養嬤嬤的問題。”
“教養嬤嬤?”
“‘皇瑪嬤’,孫兒之所以給出嫁的女兒、侄女們配備教養嬤嬤一並送到蒙古去,也是擔心愛新覺羅家的女兒們會在那邊受委屈,難不成這教養嬤嬤們也有問題?”
康熙聽得有些莫名,站在底下的皇阿哥們也麵麵相覷。
隻聽“孝康章皇後”接著“孝莊文皇後”的話茬子,無奈歎氣道:
“玄燁,你這初衷沒錯,但是你忘了人的劣根性啊,像這次端靜的嫁妝在她不知道的情況下,被噶爾臧夥同三公主府的教養嬤嬤給偷偷搗鼓沒了,不是個例。”
“什麽?”
康熙聞言瞬間驚得瞪大了眼睛。
“你‘皇額娘’說的這隻是教養嬤嬤們做下的一種孽。”
“孝莊文皇後”繼續歎氣道:
“這些教養嬤嬤們仗著天高皇帝遠,身處塞外,住在公主府中掌握一切,在內主管著公主府的財政大權、任人管事,在外還掌握著公主府的對外往來。”
“公主們除了身份比她們這些人精們尊貴外,旁的閱曆、心性、手段皆比不過,若是像阿圖、純禧、榮憲這三人的性子還好,腦袋清楚,不會被這起子奴才們給坑了,可像端靜這種軟綿綿的性子,直接就被大膽的教養嬤嬤們管得死死的,奴才騎到公主們頭上,做了公主的們的主子!”
“甚至絕大多數時候額駙想要到公主府裏拜見公主,都得先拿銀錢‘喂’給這些貪婪的刁奴們,教養嬤嬤們不願意讓額駙見公主,亦或是不高興讓公主見額駙了,小兩口都隻能望著公主府的紅牆興歎!”
“砰!真是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些大膽刁奴們合該同噶爾臧一並流放到寧古塔!”
頭一次聽到這種“大實話”的康熙,氣得伸手打掉禦案上的硯台,胸膛一上一下起伏的。
坐在他大腿上的弘晞眨了眨瑞鳳眼。
“你也氣性倒是要比朕還大。”
“教養嬤嬤是有問題,但你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那不好的教養嬤嬤,自然也有心向公主們的教養嬤嬤。”
“我們把這事兒給你捅出來,也是想讓你擦亮眼睛,多關注一下你放在你閨女們身邊的人,別一股腦的隻按照你的想法來,隨著公主們前去塞外的宮人,當然是要選合公主們心意的,你沒事兒時也把你養在深宮中的女兒們喊到乾清宮裏聊一聊,聽一聽她們的真實想法,你也能對症下藥,少做出那些好心辦壞事兒的蠢事!”
“是,翁庫瑪法,曾孫受教了。”
康熙抿唇點頭道,雖然“老祖宗們”沒有把話說得太明白,但他也知曉言外之意了。
額駙們想見公主了,還得要拿銀錢賄賂教養嬤嬤,有教養嬤嬤這尊“大佛”在中間擋著,小夫妻倆見上一麵都不容易,更何況能生出他心心念念,穩固滿蒙兩族的混血孩子,完全是在瞎扯淡。
站在底下的皇阿哥們也全都抿看烷拮文來扣摳君羊一五二兒七五二吧一著薄唇,將“教養嬤嬤”這事兒記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