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節
發家致富奔小康[九零] 作者:九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理智上,她當然知道,她這樣將他拉入她的世界,對他是不公平的。
可感情上,她是喜歡的。
於是她順心而為。
幸運的是,他並不排斥,甚至是主動靠近。
許是她對他產生的這種不公平的愧疚心理,兩人相處時,不光是他對她展現出來的溫柔與包容,她對他,也展現出同樣的溫柔與包容,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耐心、溫柔、包容,實際上還是她內心深處,真正覺得,隻在乎曾經擁有,誰要天長地久?
如果代入到男人身上,這就是典型的渣男心態。
可也是她此刻最真實的想法。
連她自己都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變,何況是要求別人?天長地久重要嗎?不重要。
初次戀愛,就陷入熱戀,每一天都都覺得自己比前一天更喜歡江檸的,每天都甜甜蜜蜜歡歡喜喜的宋培風,還不知道此刻江檸腦子裏,對未來的渣女想法,還在想著什麽時候帶她回老宅見家人呢。
可或許也正是因為她有這種想法,她就更享受當下,純粹的去享受這段關係,反而宋培風感受到的全是甜蜜,沒有絲毫其它的壓力。
宋培風並不是一個會一見鍾情,會熱的很快的人,他是一個非常慢熱,需要冷靜的思考,而一旦熱起來,就難以冷卻,溫度一直在上升,甚至已經規劃到兩人老了以後,在夕陽的餘暉下,杵著拐杖,手牽手一起回家,在家裏,還像現在這樣,一起在陽光下看書的情景了。
可江檸卻是一個熱得快。
熱得快,冷的也快,導致她熱情的時候,極其的熱情,全然的投入,帶給他最好的感受。
冷的時候,能夠全然忘記自己身邊還有這樣一個人,可隻要看到,想起他,抬眸間,眼裏全是極致的溫柔。
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一直都是江檸悶頭在做自己的事,回頭想起他了,或者抬頭間看到他了,就像一直貓般,過去蹭蹭,看不到他的時候,就全然的投入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中,反而是宋培風,總是在追逐和黏著她。
今春,注定就是一個不尋常的季節,從三月份開始,就一直淅淅瀝瀝的下著雨,山澗溪水湍急,快速的流往下山的稻田,再通過水渠,流入沙河。
江國泰並沒有因為沙河水位升高的問題,就停止對沙河河沙的覬覦,從開春起,就一直在辦沙河河灘的事,他是個人精,哪怕不用江檸提議,他就自發的把其中最小的一塊沙廠的利益,分了出去,並沒有一個人獨占,甚至因為早了兩年來承包這片河沙的沙灘,政!府裏的人還沒認識到這塊沙灘的價值,被他以一年一萬的價格給承包了下來,甚至為了解決掉後麵的事端,他一次性從銀行貸款了六十萬,將其中兩個最大的沙灘,直接承包了三十年。
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一下子拿到了六十萬。
這六十萬,一下子就引起一些領導的矚目,可能覺得別人不會花這麽多錢,去買一個不值錢的玩意兒,正好還有一塊沙灘,現在無人承包,他將這事透露給了自己的小舅子,別的聰明的人精也很多,都意識到,這塊沙灘恐怕沒那麽簡單,於是派人去下去看看是怎麽回事。
一到下麵就傻眼了,已經淅淅瀝瀝下了一個月雨的沙河,水位暴漲,河麵極其危險,尤其是對於不熟悉當地河麵的城裏人來說,少有不注意,就可能連人帶摩托艇,就一起撞上因河麵水位升高,距離水麵越來越低的電線。
這些人,開著摩托艇,在沙河繞了一圈,除了因為連續不斷的下雨,而導致河麵都呈現黃色狀的河水,什麽都看不到。
別說沙灘,就連低矮處的田埂,都被淹了,很多水田。
用來灌溉農田的溝渠,因為沙河水位的上升,溝渠沒關,沙河的水開始通過溝渠倒灌入堤壩內,嚇得臨河大隊和與沙河相鄰的幾個大隊,趕緊去關閉河渠與沙河的閘口。
這些人來到沙河跑了一圈,不僅什麽都沒有看到,還淋成了落湯雞,有兩個人,要不是隨身帶的兩個人遊泳技術不錯,恐怕要淹死在沙河內,對這個地方就再沒了好感,什麽沙灘河灘的,再也不想去那窮山惡水的鬼地方了。
當地政/府見那塊沙地沒人要,又去找江國泰,話裏話外,都是讓江國泰再使使力,把剩下的那塊沙灘也承包下來。
江國泰連連表示,自己是真沒錢了,就是承包另外兩個沙灘的錢,都是銀行貸款貸出來的。
領導表示,銀行繼續給你貸!
而且,因為剩下的這個沙灘,不僅小,地理位置,也介於兩個大沙灘之間,前者在交通上,距離鄰市更近,不論是走水路還是陸路,外地的大車大船,到了距離鄰市近的沙灘就買了河沙走了,不會再花時間和精力去中間那個,靠近臨河大隊這邊的沙灘,距離炭山和水埠鎮更近,水埠鎮更是交通樞紐之地,水陸交通都發達,不論是從吳城去烏江市,還是去省城,別人也隻會去這個沙廠,不會去找中間那個沙廠。
江國泰一再表示自己沒錢,但在領導們的勸說下,他這才為了給財政增收,給領導麵子,‘勉為其難’的收下了中間這個最小,地理位置也最不好,最雞肋的沙灘,價格較之前兩個沙廠,足足便宜了五萬塊,最終隻用二十五萬,承包三十年的價格,承包了整個沙河的三條沙廠。
當然,為了解決後續麻煩,這三個分別隸屬於不同地方政府的沙廠,江國泰還特意從中拿出每年百分之五的利潤,給政府。
此時當地政府還不知道這百分之五的利潤,對到底財政收入來說,是多麽龐大的一筆錢,隻覺得江國泰做事十分的敞亮,領導們都被他這一手,做的很舒服。
至此,沙河的三個沙廠,完全落入了江國泰一個人手中。
此時江國泰又想起江爸來,他手下是真的缺人,是真的想讓江爸來管理沙廠這一塊,畢竟沙廠這麽大的一塊寶藏,簡直坐著生錢的金山,他實在不放心交給別人來做,為此,他將他的妹妹妹夫、小舅子,都拉了過來一起幹,這樣做的後遺症,也是很明顯的,就是隨著事業越做越大後,企業內盤根錯節的人情關係。
江國泰在的時候,他自然能以一己之力,壓住所有人大氣都不敢跟他喘一下,可他一旦倒下,那原本他信任的這些人,也是後來爭權奪利最厲害的一群人。
當然,現在他選擇將各種親戚們拉進來,是沒有辦法的事,外麵人不敢用,就隻能用親人。
江檸從三月份開始,就在網上提醒廣大網友,今年的天氣不太對,恐有水患,讓看到消息的網友們,注意防洪災。
可她在網上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武俠》雜誌上的發聲,都不如她對宋培風說她對洪水的憂慮。
這時候的宋培風其實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不過是提醒自己祖父、姥爺、大伯,還有他父親,今年雨水異常。
其實這些哪裏用得著他提醒,天氣預報天天在報降雨量,他父親宋書記,也是一次次的冒雨去下麵的江堤河堤上檢查水位。
像他一樣的人,在全國不止他父親一個,許許多多都察覺到今年降雨量不對的幹部們,都在焦急今年的春耕事宜,加上可能也有一點蝴蝶翅膀扇動的因素,這一世,京城比前世更早的對今年即將要發生的特大洪災,進行了準備和反應,一道道京城關於防止洪災的指令,下發了下去。
領導們也一次一次的在新聞中講話,要抗洪救災,可人類與大自然相比,實在太渺小了。
像江大伯這種,種了一輩子的地,對天時這一塊,是很有幾分經驗的,看今年的天時不太對,就在山腳下的山地,種上春小麥、油菜、紅薯等農作物,與沙河相鄰,隻一道堤壩阻隔的,水電站下麵一整片,自家水田,江爸家水田,他今年通通選擇了,不插秧水稻種植法。
所謂的不插秧水稻種植,就是和古時候的水稻種植法一樣,現代人,要先在開春之時將稻種放在水裏浸泡,發芽,等水稻發芽後,再集中的灑如一分田大小的水田裏,直到長成密集的秧苗,再一根根拔出來,用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的狀態,扔進大水田裏,開始插秧,這樣經過插秧長出來的稻子,產量也會比隨意的將發芽的稻種灑在水田裏,任起野蠻生長要高的多。
但今年江大伯和他承包的江爸家的靠近沙河的水田,全都隻是撒上稻種,如果沒有洪水,這樣的播撒稻種的模式,會讓他們的產量少很多,但他們本地水稻本就不是高產水稻,主要糧食,還要靠種植雜交水稻。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和江大伯的選擇一樣的,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選擇正常育種,插秧。
農民辛辛苦苦一個春天,好不容易把秧苗全都插入水田,四月份開始,剛停了沒幾天的雨水,用比之前更大的雨量,傾瀉而出。
不光是江家村所在的地區,這一年的洪水,是在整個曆史上,都十分罕見的特大洪水,全國共有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遭受洪澇災害,受災田地麵積,高達三億多畝。
五月初,沙河的河堤徹底被淹沒,這道從五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守護江家村,守護整個烏江市,是江爺爺江爸江媽這兩代人生生用肩膀一擔一擔一鍬一鍬挑起來的堤壩,終還是沒擋住這一年的特大洪水,江河決堤,洶湧的洪水傾瀉入千家萬戶的稻田之中,整個長江流域,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江檸早在四月底,就將自己在年初投入在股市中的錢,提了大半出來,經過這幾個月的上漲,當初她投入進去的錢,已經上漲了159%。
江檸將這些錢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采買了二十萬件救生衣和各種物資,交給了宋培風,想通過宋家渠道,將這些救生衣,捐贈給前往前線抗洪的戰士們,一部分,她在學校組織起了抗洪救災的誌願者團隊,親自送回到家鄉,將那些還沒到受災地,就被縣裏、鎮上那些沒有受災的人通通搶光的物資,親自送到下麵的一個個災民們的手中。
這件事對別人來說,或許很困難,但對江檸來說,卻很容易,因為很幸運的是,吳城現在的書記,正好就是宋培風的父親,她四伯也在姚壩鎮當鎮長,她來落實這件事,比外麵滿腔熱血送物資到當地,卻找不到合適的聯絡人,最終物資到不了真正災民手中的捐贈者們,更加適合來落實這件事。
宋書記和江鎮長等很多領導,每天都在為抗洪救災做準備,因為早早就做了預防,在人員傷亡這一塊,倒沒什麽事,就是無數百姓的房屋,在洪水中倒塌,淹沒。
宋書記早就接到了電話,當初從吳城一中考出去的江檸,知道家鄉受了災,捐贈了大批物資,回到家鄉,幫助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起渡過難關。
他在聽到她捐贈的‘大批’物資時,已經想到,這個小姑娘可能掏空了她這些年讀書的全部獎學金,這些獎學金,於個人上來說,已經是一筆非常大的‘巨款’,可對這些受災群眾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
這是他們吳城接到的首筆捐贈物資,為表重視,宋書記親自去碼頭迎接,然後他就看到,茫茫水麵上,浩浩蕩蕩的駛來好幾艘大船,上麵滿滿當當,全是物資。
第184章 184
電視台的人早就等在了碼頭前, 碼頭因位於吳城縣和烏江市之間,不光縣裏來了電視台的記者,市台的記者也來了。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的點, 能夠坐上領導位的, 就沒有幾個智商低的,自然知道, 一年前考上京大,拿到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獎的一中學子,不忘家鄉父老,在一年後的今天,得知家鄉發洪水, 用她這些年的獎學金購買物資,回饋家鄉……
他們都還沒見到江檸呢, 腦中就已經構思好稿子,有的甚至為了搶占最快時間報導, 甚至提前把稿子都寫好了,為了將稿子寫得更加的感人,他們還腦補了很多,比如江檸在學校省吃儉用,艱苦樸素, 省下的每一分錢……
可他們看到站在船頭的江檸, 穿著雨披, 站在淅淅瀝瀝已經下了兩個月的風雨中, 身後那巨大的、壘的高高的, 用油布蓋著, 後麵還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艘差不多的船,船體有大有小, 都是江檸和京大、清大的學子們,想盡一切辦法,發動自己的關係,去調動租借來的船隻。
這些物資,並不是江檸一個人的,還有來自京大學生們發動社會好心人們一起捐贈的,來到烏江市的這一批,便是由江檸帶隊。
江檸也將賑災的一切具體要注意的事情,整理成冊,給其他幾個隊的誌願者們,為了安全,還給每個人都準備了救生衣。
很多誌願者,僅憑一腔熱血義氣,隻這樣跑去災區,是非常危險的,現在出現在船上的誌願者們,每個人身上都穿上了救生衣。
記者和前來迎接救災物資的領導們,看到浩浩蕩蕩的船隊,都有些驚呆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居然是這麽多物資。
又轉頭看向宋書記,見宋書記臉上帶著微笑,仰頭眺望緩緩行駛而來,已經快到岸邊的船隊。
近看這些裝滿物資的船隊,更加壯觀。
這這這……這得花多少錢啊?
船靠岸停下,船上的誌願者們都穿著救生衣和雨披下船,哪怕在洪災之中,一切就簡,沒有什麽繁冗複雜的儀式,記者和鏡頭們,也都如實的記下了這一幕。
為首的兩人,正是出自吳城一中的江檸,和吳城高級中學的宋培風。
宋培風是吳城書記家的兒子,這件事吳城電視台記者們都知道,畢竟在去年宋培風提前被清大錄取,他們想要去采訪宋培風時,就已經知道了,哪怕時隔一年,他們都還記得這個麵容清俊的少年。
所以在看到宋培風的那一刻,這些震驚於賑災物資之多的幹/部們,望著宋書記臉上毫無震驚的臉,隻以為宋書記是老早知道了,有這麽多捐贈物資,也以為這些物資是他兒子宋培風想辦法弄來的。
可宋書記第一時間,卻沒有問候自己兒子,而是握住了江檸的手,熱切而激動地對江檸說:“早聽培風說起你,我代表吳城人/民/政/府和吳城的父老鄉親,感謝你給家鄉,捐贈如此多的賑災物資。”
又去一個一個去握那些同為京大誌願者的學子們的手,一一感謝。
對於宋書記第一個握江檸的手,這些人也毫不在意,因為這次的賑災發起人,就是江檸,江檸一個人就包攬了一半的物資捐贈,剩下的那些,才是他們四處奔走,獲得社會捐贈的物資,雖然他們每個人都出了錢出了力,可他們捐的,和江檸捐贈的,不過九牛之一毛。
記者和同來迎接的幹部們這才知道,這一船一船的物資,居然有一半都出自這個才從吳城出去不過一年的十六七歲的小姑娘之手,通通震驚了。
尤其是去江檸老家采訪過的女記者,她可是看過江檸老家房子是什麽樣的。
在一眾樓房之間,那個黑灰色的,低矮的老房屋,看到過江檸那狹小陳舊的,房間牆壁還是土牆一天之中,也就隻有傍晚時,才能照進一點陽光的灰屋子。
可出身如此貧窮的她,竟然在出去一年時間,就為家鄉捐贈了如此多的物資,這還不隻是社會捐贈,而是一半都來自於她的個人捐贈。
在拍完領導與誌願者們的握手照片後,記者也開始采訪江檸,風雨中,江檸並沒有多說,隻回答了記者們問的問題,鼓勵家鄉人民,要眾誌成城,共同抗災!
之後就趕緊加入到抗洪賑災的事情中,記者們還想再采訪些什麽,想將這一切專門做成一期抗洪救災專欄,可江檸哪裏有時間?
發放賑災物資,並不是到了地兒,把東西放下就行的,為了防止遭哄搶,船的物資外麵,全部用防水帆布給蓋上了,用粗麻繩緊緊捆住,船也沒有在碼頭上停留太久,更沒有像前世的賑災人員一樣,用大卡車拉往下麵的各鄉鎮上,東西留在鎮子上,人就走了。
誌願者們都以為東西都送到鎮子上了,和親自送到災民們手裏有什麽區別?
區別大了。
在這個依舊貧窮的年代,永遠不要高估人們的貪婪和底線,哪怕這些物資對鎮上縣裏的人來說並非必需品,也不妨礙他們去搶免費的東西。
現在又下著大雨,也不適合往下麵的鄉村派發物資,親身經曆過本地老船長因裝上電線導致觸電落水身亡的她,十分清楚,此時的河麵有多危險。
她帶著這些人來,是賑災的,不是讓他們送命的,她好好的將滿腔熱血的他們帶來過來,就得全須全尾的將他們再帶回京城。
江檸作為吳城本地人,還要去安排同來的誌願者們的住宿問題。
不過這一點並不難,吳城就有招待所,還有十幾天就高考了,招待所裏已經住了一些前來陪考的家長,不過這些家長大多都是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即使來招待所,最多也隻住一兩天。
因為是江檸親自安排他們住宿,縣/政/府那邊也安排了人過來,招待所的人都還記得江檸呢,畢竟她被京大錄取和獲得imo金牌那些天,電視上天天都能看到江檸的采訪和縣電視台做的一起專訪,一直到現在,縣一中的大門樓上,還掛著江檸的名字呢。
招待所的人見到江檸,那是老親切了,聽說他們是京城過來支援他們家鄉賑災的誌願者後,招待所還免了這些誌願者們的住宿費,給他們提供熱水和餐食。
江檸將這些全部安排好,和宋培風還有幾個誌願者小隊長,和宋書記一起,去縣/政/府商量賑災的具體事宜。
宋書記麵容略微有些嚴肅,和上一輩子見到的宋培風較像,許是好些天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眼下青黑,麵容看上去更為滄桑些。
他完全沒想到,江檸居然給了他如此大的一個驚喜,這麽多的救災物資,不僅可以安撫百姓們的情緒,更是能大大緩解縣/政/府對於這次救災的財政問題。
不光是對吳城,她捐給部隊的那二十萬件救生衣,也解了部隊的一時之急,雖然對洪水早就在做防範,但還是沒有想到,洪水厲害了到了這種程度,為了抗洪,人/民/解/放/軍/們,用他們的身體,去扛一袋袋的沙袋,去堵堤口,用他們弱小的身體,硬生生去對抗大自然的天災。
哪怕他們已經準備的救生衣,卻依然不夠,還有許許多多的軍/人沒有救生衣,江檸準備的救生衣,真真是及時雨一般。
宋家也沒有搶占江檸的功勞,這對他們家來說,並沒有什麽作用,反而因為江檸將這件事交由他們宋家來做,用他們宋家的渠道,將這些救生衣捐贈給部隊,就已經讓宋家在這件事中獲取了政治收益,當然,收益更多的,還是江檸。
京大學生千千萬,但能夠直接在京城頂級的大佬圈,掛上名字的,極其稀少,江檸完全是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在這些大佬們中掛上了名字。
可感情上,她是喜歡的。
於是她順心而為。
幸運的是,他並不排斥,甚至是主動靠近。
許是她對他產生的這種不公平的愧疚心理,兩人相處時,不光是他對她展現出來的溫柔與包容,她對他,也展現出同樣的溫柔與包容,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耐心、溫柔、包容,實際上還是她內心深處,真正覺得,隻在乎曾經擁有,誰要天長地久?
如果代入到男人身上,這就是典型的渣男心態。
可也是她此刻最真實的想法。
連她自己都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變,何況是要求別人?天長地久重要嗎?不重要。
初次戀愛,就陷入熱戀,每一天都都覺得自己比前一天更喜歡江檸的,每天都甜甜蜜蜜歡歡喜喜的宋培風,還不知道此刻江檸腦子裏,對未來的渣女想法,還在想著什麽時候帶她回老宅見家人呢。
可或許也正是因為她有這種想法,她就更享受當下,純粹的去享受這段關係,反而宋培風感受到的全是甜蜜,沒有絲毫其它的壓力。
宋培風並不是一個會一見鍾情,會熱的很快的人,他是一個非常慢熱,需要冷靜的思考,而一旦熱起來,就難以冷卻,溫度一直在上升,甚至已經規劃到兩人老了以後,在夕陽的餘暉下,杵著拐杖,手牽手一起回家,在家裏,還像現在這樣,一起在陽光下看書的情景了。
可江檸卻是一個熱得快。
熱得快,冷的也快,導致她熱情的時候,極其的熱情,全然的投入,帶給他最好的感受。
冷的時候,能夠全然忘記自己身邊還有這樣一個人,可隻要看到,想起他,抬眸間,眼裏全是極致的溫柔。
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一直都是江檸悶頭在做自己的事,回頭想起他了,或者抬頭間看到他了,就像一直貓般,過去蹭蹭,看不到他的時候,就全然的投入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中,反而是宋培風,總是在追逐和黏著她。
今春,注定就是一個不尋常的季節,從三月份開始,就一直淅淅瀝瀝的下著雨,山澗溪水湍急,快速的流往下山的稻田,再通過水渠,流入沙河。
江國泰並沒有因為沙河水位升高的問題,就停止對沙河河沙的覬覦,從開春起,就一直在辦沙河河灘的事,他是個人精,哪怕不用江檸提議,他就自發的把其中最小的一塊沙廠的利益,分了出去,並沒有一個人獨占,甚至因為早了兩年來承包這片河沙的沙灘,政!府裏的人還沒認識到這塊沙灘的價值,被他以一年一萬的價格給承包了下來,甚至為了解決掉後麵的事端,他一次性從銀行貸款了六十萬,將其中兩個最大的沙灘,直接承包了三十年。
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一下子拿到了六十萬。
這六十萬,一下子就引起一些領導的矚目,可能覺得別人不會花這麽多錢,去買一個不值錢的玩意兒,正好還有一塊沙灘,現在無人承包,他將這事透露給了自己的小舅子,別的聰明的人精也很多,都意識到,這塊沙灘恐怕沒那麽簡單,於是派人去下去看看是怎麽回事。
一到下麵就傻眼了,已經淅淅瀝瀝下了一個月雨的沙河,水位暴漲,河麵極其危險,尤其是對於不熟悉當地河麵的城裏人來說,少有不注意,就可能連人帶摩托艇,就一起撞上因河麵水位升高,距離水麵越來越低的電線。
這些人,開著摩托艇,在沙河繞了一圈,除了因為連續不斷的下雨,而導致河麵都呈現黃色狀的河水,什麽都看不到。
別說沙灘,就連低矮處的田埂,都被淹了,很多水田。
用來灌溉農田的溝渠,因為沙河水位的上升,溝渠沒關,沙河的水開始通過溝渠倒灌入堤壩內,嚇得臨河大隊和與沙河相鄰的幾個大隊,趕緊去關閉河渠與沙河的閘口。
這些人來到沙河跑了一圈,不僅什麽都沒有看到,還淋成了落湯雞,有兩個人,要不是隨身帶的兩個人遊泳技術不錯,恐怕要淹死在沙河內,對這個地方就再沒了好感,什麽沙灘河灘的,再也不想去那窮山惡水的鬼地方了。
當地政/府見那塊沙地沒人要,又去找江國泰,話裏話外,都是讓江國泰再使使力,把剩下的那塊沙灘也承包下來。
江國泰連連表示,自己是真沒錢了,就是承包另外兩個沙灘的錢,都是銀行貸款貸出來的。
領導表示,銀行繼續給你貸!
而且,因為剩下的這個沙灘,不僅小,地理位置,也介於兩個大沙灘之間,前者在交通上,距離鄰市更近,不論是走水路還是陸路,外地的大車大船,到了距離鄰市近的沙灘就買了河沙走了,不會再花時間和精力去中間那個,靠近臨河大隊這邊的沙灘,距離炭山和水埠鎮更近,水埠鎮更是交通樞紐之地,水陸交通都發達,不論是從吳城去烏江市,還是去省城,別人也隻會去這個沙廠,不會去找中間那個沙廠。
江國泰一再表示自己沒錢,但在領導們的勸說下,他這才為了給財政增收,給領導麵子,‘勉為其難’的收下了中間這個最小,地理位置也最不好,最雞肋的沙灘,價格較之前兩個沙廠,足足便宜了五萬塊,最終隻用二十五萬,承包三十年的價格,承包了整個沙河的三條沙廠。
當然,為了解決後續麻煩,這三個分別隸屬於不同地方政府的沙廠,江國泰還特意從中拿出每年百分之五的利潤,給政府。
此時當地政府還不知道這百分之五的利潤,對到底財政收入來說,是多麽龐大的一筆錢,隻覺得江國泰做事十分的敞亮,領導們都被他這一手,做的很舒服。
至此,沙河的三個沙廠,完全落入了江國泰一個人手中。
此時江國泰又想起江爸來,他手下是真的缺人,是真的想讓江爸來管理沙廠這一塊,畢竟沙廠這麽大的一塊寶藏,簡直坐著生錢的金山,他實在不放心交給別人來做,為此,他將他的妹妹妹夫、小舅子,都拉了過來一起幹,這樣做的後遺症,也是很明顯的,就是隨著事業越做越大後,企業內盤根錯節的人情關係。
江國泰在的時候,他自然能以一己之力,壓住所有人大氣都不敢跟他喘一下,可他一旦倒下,那原本他信任的這些人,也是後來爭權奪利最厲害的一群人。
當然,現在他選擇將各種親戚們拉進來,是沒有辦法的事,外麵人不敢用,就隻能用親人。
江檸從三月份開始,就在網上提醒廣大網友,今年的天氣不太對,恐有水患,讓看到消息的網友們,注意防洪災。
可她在網上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武俠》雜誌上的發聲,都不如她對宋培風說她對洪水的憂慮。
這時候的宋培風其實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不過是提醒自己祖父、姥爺、大伯,還有他父親,今年雨水異常。
其實這些哪裏用得著他提醒,天氣預報天天在報降雨量,他父親宋書記,也是一次次的冒雨去下麵的江堤河堤上檢查水位。
像他一樣的人,在全國不止他父親一個,許許多多都察覺到今年降雨量不對的幹部們,都在焦急今年的春耕事宜,加上可能也有一點蝴蝶翅膀扇動的因素,這一世,京城比前世更早的對今年即將要發生的特大洪災,進行了準備和反應,一道道京城關於防止洪災的指令,下發了下去。
領導們也一次一次的在新聞中講話,要抗洪救災,可人類與大自然相比,實在太渺小了。
像江大伯這種,種了一輩子的地,對天時這一塊,是很有幾分經驗的,看今年的天時不太對,就在山腳下的山地,種上春小麥、油菜、紅薯等農作物,與沙河相鄰,隻一道堤壩阻隔的,水電站下麵一整片,自家水田,江爸家水田,他今年通通選擇了,不插秧水稻種植法。
所謂的不插秧水稻種植,就是和古時候的水稻種植法一樣,現代人,要先在開春之時將稻種放在水裏浸泡,發芽,等水稻發芽後,再集中的灑如一分田大小的水田裏,直到長成密集的秧苗,再一根根拔出來,用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的狀態,扔進大水田裏,開始插秧,這樣經過插秧長出來的稻子,產量也會比隨意的將發芽的稻種灑在水田裏,任起野蠻生長要高的多。
但今年江大伯和他承包的江爸家的靠近沙河的水田,全都隻是撒上稻種,如果沒有洪水,這樣的播撒稻種的模式,會讓他們的產量少很多,但他們本地水稻本就不是高產水稻,主要糧食,還要靠種植雜交水稻。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和江大伯的選擇一樣的,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選擇正常育種,插秧。
農民辛辛苦苦一個春天,好不容易把秧苗全都插入水田,四月份開始,剛停了沒幾天的雨水,用比之前更大的雨量,傾瀉而出。
不光是江家村所在的地區,這一年的洪水,是在整個曆史上,都十分罕見的特大洪水,全國共有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遭受洪澇災害,受災田地麵積,高達三億多畝。
五月初,沙河的河堤徹底被淹沒,這道從五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守護江家村,守護整個烏江市,是江爺爺江爸江媽這兩代人生生用肩膀一擔一擔一鍬一鍬挑起來的堤壩,終還是沒擋住這一年的特大洪水,江河決堤,洶湧的洪水傾瀉入千家萬戶的稻田之中,整個長江流域,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江檸早在四月底,就將自己在年初投入在股市中的錢,提了大半出來,經過這幾個月的上漲,當初她投入進去的錢,已經上漲了159%。
江檸將這些錢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采買了二十萬件救生衣和各種物資,交給了宋培風,想通過宋家渠道,將這些救生衣,捐贈給前往前線抗洪的戰士們,一部分,她在學校組織起了抗洪救災的誌願者團隊,親自送回到家鄉,將那些還沒到受災地,就被縣裏、鎮上那些沒有受災的人通通搶光的物資,親自送到下麵的一個個災民們的手中。
這件事對別人來說,或許很困難,但對江檸來說,卻很容易,因為很幸運的是,吳城現在的書記,正好就是宋培風的父親,她四伯也在姚壩鎮當鎮長,她來落實這件事,比外麵滿腔熱血送物資到當地,卻找不到合適的聯絡人,最終物資到不了真正災民手中的捐贈者們,更加適合來落實這件事。
宋書記和江鎮長等很多領導,每天都在為抗洪救災做準備,因為早早就做了預防,在人員傷亡這一塊,倒沒什麽事,就是無數百姓的房屋,在洪水中倒塌,淹沒。
宋書記早就接到了電話,當初從吳城一中考出去的江檸,知道家鄉受了災,捐贈了大批物資,回到家鄉,幫助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起渡過難關。
他在聽到她捐贈的‘大批’物資時,已經想到,這個小姑娘可能掏空了她這些年讀書的全部獎學金,這些獎學金,於個人上來說,已經是一筆非常大的‘巨款’,可對這些受災群眾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
這是他們吳城接到的首筆捐贈物資,為表重視,宋書記親自去碼頭迎接,然後他就看到,茫茫水麵上,浩浩蕩蕩的駛來好幾艘大船,上麵滿滿當當,全是物資。
第184章 184
電視台的人早就等在了碼頭前, 碼頭因位於吳城縣和烏江市之間,不光縣裏來了電視台的記者,市台的記者也來了。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的點, 能夠坐上領導位的, 就沒有幾個智商低的,自然知道, 一年前考上京大,拿到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獎的一中學子,不忘家鄉父老,在一年後的今天,得知家鄉發洪水, 用她這些年的獎學金購買物資,回饋家鄉……
他們都還沒見到江檸呢, 腦中就已經構思好稿子,有的甚至為了搶占最快時間報導, 甚至提前把稿子都寫好了,為了將稿子寫得更加的感人,他們還腦補了很多,比如江檸在學校省吃儉用,艱苦樸素, 省下的每一分錢……
可他們看到站在船頭的江檸, 穿著雨披, 站在淅淅瀝瀝已經下了兩個月的風雨中, 身後那巨大的、壘的高高的, 用油布蓋著, 後麵還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艘差不多的船,船體有大有小, 都是江檸和京大、清大的學子們,想盡一切辦法,發動自己的關係,去調動租借來的船隻。
這些物資,並不是江檸一個人的,還有來自京大學生們發動社會好心人們一起捐贈的,來到烏江市的這一批,便是由江檸帶隊。
江檸也將賑災的一切具體要注意的事情,整理成冊,給其他幾個隊的誌願者們,為了安全,還給每個人都準備了救生衣。
很多誌願者,僅憑一腔熱血義氣,隻這樣跑去災區,是非常危險的,現在出現在船上的誌願者們,每個人身上都穿上了救生衣。
記者和前來迎接救災物資的領導們,看到浩浩蕩蕩的船隊,都有些驚呆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居然是這麽多物資。
又轉頭看向宋書記,見宋書記臉上帶著微笑,仰頭眺望緩緩行駛而來,已經快到岸邊的船隊。
近看這些裝滿物資的船隊,更加壯觀。
這這這……這得花多少錢啊?
船靠岸停下,船上的誌願者們都穿著救生衣和雨披下船,哪怕在洪災之中,一切就簡,沒有什麽繁冗複雜的儀式,記者和鏡頭們,也都如實的記下了這一幕。
為首的兩人,正是出自吳城一中的江檸,和吳城高級中學的宋培風。
宋培風是吳城書記家的兒子,這件事吳城電視台記者們都知道,畢竟在去年宋培風提前被清大錄取,他們想要去采訪宋培風時,就已經知道了,哪怕時隔一年,他們都還記得這個麵容清俊的少年。
所以在看到宋培風的那一刻,這些震驚於賑災物資之多的幹/部們,望著宋書記臉上毫無震驚的臉,隻以為宋書記是老早知道了,有這麽多捐贈物資,也以為這些物資是他兒子宋培風想辦法弄來的。
可宋書記第一時間,卻沒有問候自己兒子,而是握住了江檸的手,熱切而激動地對江檸說:“早聽培風說起你,我代表吳城人/民/政/府和吳城的父老鄉親,感謝你給家鄉,捐贈如此多的賑災物資。”
又去一個一個去握那些同為京大誌願者的學子們的手,一一感謝。
對於宋書記第一個握江檸的手,這些人也毫不在意,因為這次的賑災發起人,就是江檸,江檸一個人就包攬了一半的物資捐贈,剩下的那些,才是他們四處奔走,獲得社會捐贈的物資,雖然他們每個人都出了錢出了力,可他們捐的,和江檸捐贈的,不過九牛之一毛。
記者和同來迎接的幹部們這才知道,這一船一船的物資,居然有一半都出自這個才從吳城出去不過一年的十六七歲的小姑娘之手,通通震驚了。
尤其是去江檸老家采訪過的女記者,她可是看過江檸老家房子是什麽樣的。
在一眾樓房之間,那個黑灰色的,低矮的老房屋,看到過江檸那狹小陳舊的,房間牆壁還是土牆一天之中,也就隻有傍晚時,才能照進一點陽光的灰屋子。
可出身如此貧窮的她,竟然在出去一年時間,就為家鄉捐贈了如此多的物資,這還不隻是社會捐贈,而是一半都來自於她的個人捐贈。
在拍完領導與誌願者們的握手照片後,記者也開始采訪江檸,風雨中,江檸並沒有多說,隻回答了記者們問的問題,鼓勵家鄉人民,要眾誌成城,共同抗災!
之後就趕緊加入到抗洪賑災的事情中,記者們還想再采訪些什麽,想將這一切專門做成一期抗洪救災專欄,可江檸哪裏有時間?
發放賑災物資,並不是到了地兒,把東西放下就行的,為了防止遭哄搶,船的物資外麵,全部用防水帆布給蓋上了,用粗麻繩緊緊捆住,船也沒有在碼頭上停留太久,更沒有像前世的賑災人員一樣,用大卡車拉往下麵的各鄉鎮上,東西留在鎮子上,人就走了。
誌願者們都以為東西都送到鎮子上了,和親自送到災民們手裏有什麽區別?
區別大了。
在這個依舊貧窮的年代,永遠不要高估人們的貪婪和底線,哪怕這些物資對鎮上縣裏的人來說並非必需品,也不妨礙他們去搶免費的東西。
現在又下著大雨,也不適合往下麵的鄉村派發物資,親身經曆過本地老船長因裝上電線導致觸電落水身亡的她,十分清楚,此時的河麵有多危險。
她帶著這些人來,是賑災的,不是讓他們送命的,她好好的將滿腔熱血的他們帶來過來,就得全須全尾的將他們再帶回京城。
江檸作為吳城本地人,還要去安排同來的誌願者們的住宿問題。
不過這一點並不難,吳城就有招待所,還有十幾天就高考了,招待所裏已經住了一些前來陪考的家長,不過這些家長大多都是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即使來招待所,最多也隻住一兩天。
因為是江檸親自安排他們住宿,縣/政/府那邊也安排了人過來,招待所的人都還記得江檸呢,畢竟她被京大錄取和獲得imo金牌那些天,電視上天天都能看到江檸的采訪和縣電視台做的一起專訪,一直到現在,縣一中的大門樓上,還掛著江檸的名字呢。
招待所的人見到江檸,那是老親切了,聽說他們是京城過來支援他們家鄉賑災的誌願者後,招待所還免了這些誌願者們的住宿費,給他們提供熱水和餐食。
江檸將這些全部安排好,和宋培風還有幾個誌願者小隊長,和宋書記一起,去縣/政/府商量賑災的具體事宜。
宋書記麵容略微有些嚴肅,和上一輩子見到的宋培風較像,許是好些天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眼下青黑,麵容看上去更為滄桑些。
他完全沒想到,江檸居然給了他如此大的一個驚喜,這麽多的救災物資,不僅可以安撫百姓們的情緒,更是能大大緩解縣/政/府對於這次救災的財政問題。
不光是對吳城,她捐給部隊的那二十萬件救生衣,也解了部隊的一時之急,雖然對洪水早就在做防範,但還是沒有想到,洪水厲害了到了這種程度,為了抗洪,人/民/解/放/軍/們,用他們的身體,去扛一袋袋的沙袋,去堵堤口,用他們弱小的身體,硬生生去對抗大自然的天災。
哪怕他們已經準備的救生衣,卻依然不夠,還有許許多多的軍/人沒有救生衣,江檸準備的救生衣,真真是及時雨一般。
宋家也沒有搶占江檸的功勞,這對他們家來說,並沒有什麽作用,反而因為江檸將這件事交由他們宋家來做,用他們宋家的渠道,將這些救生衣捐贈給部隊,就已經讓宋家在這件事中獲取了政治收益,當然,收益更多的,還是江檸。
京大學生千千萬,但能夠直接在京城頂級的大佬圈,掛上名字的,極其稀少,江檸完全是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在這些大佬們中掛上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