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雖然說得不快,但大殿內的幾十個農夫,聽得滿頭大汗。
要他們下地耕作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但現在要動腦子,好多人感覺腦袋像是長了石頭一般,轉不過來。
何況張天說的東西很多。
許多內容聞所未聞,沒有以往的耕作經驗作參考,更是聽得一頭霧水。
想記也記不住。
好在皇帝早有安排,大殿內有三個文官在疾筆如飛。
事後好相互參照,查缺補漏。
張天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時辰,聽得那幾十個農夫欲哭無淚。
開頭講的種植之法還記得大半,後麵張天講的什麽氮肥、鉀肥,基因知識,他們仿佛在聽天書。
心裏又是懊悔又是害怕。
懊悔的是,自己記憶力不好,有仙人當麵傳法,十成隻記得一二成,回去不得悔死?
害怕的是,記不住內容,後麵耽誤仙種播種,被上仙和朝廷責罰。
張天講到最後,道:“暫時就這些了”
“大家結合實際情況,應用剛才講到的知識即可。”
看到幾十個農夫的臉色拉垮,張天道:“記不住也沒關係。”
“稍後會有文官抄錄,你們各自帶一份回去,讓識字的人講解給你們聽。”
農夫們這才鬆了一口氣,齊齊道:“謝上仙。”
“嗯。”張天又道,“你們是第一批農科童生,所以,許多人不識字朝廷也破格錄取。”
“但想要在農科一道走得遠,始終得會寫字才行。”
“會寫字,才能將自己的經驗知識寫下來,才能將農科一道發揚光大。”
安佑帝見狀,對農夫們道:“上仙既然鼓勵爾等識字,朕稍後會安排文人前去教習。”
“能學會的自然最好,朕會優先考慮錄取為農科秀才。”
“若是年老者精力不濟,學不會也沒關係,可允許帶族中之人來旁聽。”
此話一出,農夫們大喜。
他們之中許多人不識字,有天賦原因,也有經濟原因。
一些壯年農夫,自然想彌補少年時的遺憾,也有一些雄心想在農科一道走得更遠。
至於一些老農,自己學不會,能帶族中後輩過來,也是一件大好事。
自己這輩子不指望能晉升多高的地位,把希望傳給後輩亦是寬慰。
“謝皇上恩賜!謝上仙傳法!”
那邊負責記錄的三個文官,快速對比了一下。
大部分內容都沒有問題,但一些涉及到後世的名詞,他們各有分歧。
一名記錄官員帶著本子上前,施禮道:“稟皇上、上仙,微臣愚鈍,那‘隻因’是何字?”
張天道:“基石的基,因果的因。”
此言一出,馬上有官員出來拍馬屁道:“上仙,此詞大妙。”
“萬物生長之基石,種子繁育之因果,基因一詞取得貼切。”
張天無奈一笑。
自己下半輩子估計都得享受這種“拍馬屁”的待遇了。
一次兩次還經受得住,天天被人奉迎,心誌不堅之人,恐怕會迷得不能自拔。
正如後世初來羊城之人,在一聲聲“靚仔”之中迷失自我,走不出廣東。
怪不得有一種算計人的手段叫做“捧殺”。
見重要事情基本完成。
一位沒什麽存在感,一直呆在角落的文官上前,朝皇上和張天施禮。
然後對那個幫蘇兒扶了一下袋子的農夫道:“請問你叫什麽姓名,籍貫在哪裏?”
農夫惶恐道:“草民……草民有罪,願一力承擔。懇求大人不要累及草民的家人……”
文官語氣淡然,道:“不用怕,我是史官,隻負責記錄,將來後人修史,可能需要查閱。”
“啊?!”
農夫又驚又喜,隻搭了一把手,就進史書了?
在他們的觀念裏,能夠寫入史書的人,那都是不得了的大人物。
平時他們視為天一般的縣官、知府,連邊都挨不上。
周圍的百官,不少人心情複雜。
青史留名,是一個文人最大的精神追求。
剛才在外麵,他們憤怒。
一方麵有做給皇上、上仙看的成分。
另一方麵,這份可望而不可及的榮耀,被一個農夫得了去,他們本能的羨慕嫉妒恨。
老子做了一輩子的官,位列朝堂,都未必能夠載入史冊。
你一個農夫倒好,就這麽一搭手,就在史書上添上一筆了。
將來說到“仙人向天借仙種,蘇兒將之獻於帝”一事,想必絕大部分人都會順便談論一下這件軼事。
誰不眼紅呀?
農夫道:“草民王台,紹興府餘姚縣人。”
“嗯,知道了。”
史官剛退回去。
卓平突然道:“朱大人,獻仙種一事,澤被萬世,應記錄重點,不必節外生枝。”
朱史官不回卓平,卻麵向皇帝施禮,語氣堅定道:“皇上,若要篡改、隱瞞史實。”
“請先罷免微臣起居郎一職,燒掉微臣所記的起居注。”
說完,施施然地回到角落裏,將剛才問的話寫了上去。
安佑帝臉色鐵青,竟然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隻得略帶歉意地望張天。
張天道:“無妨,皇上有心了。”
起居注是記錄皇帝日常活動、言行,以及朝廷大事的史料。
負責記錄的官員叫起居舍人,起居郎,或者起居史令,各朝各代略有不同。
但職責都差不多。
在皇帝公開的各種活動中,隨侍在旁,事無巨細記錄在內。
但不是每個皇帝都會設立起居郎,記錄起居注的。
主要是看各朝各代皇帝的偏好。
有些皇帝開始時設立起居郎,但用到中途,嫌他們煩,就廢除了。
因此,有些皇帝的起居注隻記錄了十幾年,其他的年份都是空白。
有些皇帝幹脆不設立,眼不見心不煩。
卓平見朱史官“刷刷”地寫個不停,頓感不妙,過去一瞅。
隻見上麵除了記錄那個農夫的信息,後麵還寫著:
“帝授意大內侍衛卓平,意欲令臣抹除王台之名。”
“你你你……”卓平大氣。
朱史官拿著筆,看著卓平,一副你說一句,我就記一句的架勢。
卓平嚇得不敢再說話。
生怕在氣頭之下說出不得體的話,遺臭萬年。
隻好悻悻回到安佑帝身邊告罪。
張天見安佑帝的反應,怕不是第一次被史官氣到了。
後世流傳的二十四史,雖然內容不能盡信,但也保存著很多重要史實。
尤其是正史之外的起居注,更是為後世考據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些一方麵得益於很多皇帝的寬容,另一方麵也是史官的氣節堅持。
華夏才有了遠超其他古文明更為詳盡的史料。
要他們下地耕作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但現在要動腦子,好多人感覺腦袋像是長了石頭一般,轉不過來。
何況張天說的東西很多。
許多內容聞所未聞,沒有以往的耕作經驗作參考,更是聽得一頭霧水。
想記也記不住。
好在皇帝早有安排,大殿內有三個文官在疾筆如飛。
事後好相互參照,查缺補漏。
張天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時辰,聽得那幾十個農夫欲哭無淚。
開頭講的種植之法還記得大半,後麵張天講的什麽氮肥、鉀肥,基因知識,他們仿佛在聽天書。
心裏又是懊悔又是害怕。
懊悔的是,自己記憶力不好,有仙人當麵傳法,十成隻記得一二成,回去不得悔死?
害怕的是,記不住內容,後麵耽誤仙種播種,被上仙和朝廷責罰。
張天講到最後,道:“暫時就這些了”
“大家結合實際情況,應用剛才講到的知識即可。”
看到幾十個農夫的臉色拉垮,張天道:“記不住也沒關係。”
“稍後會有文官抄錄,你們各自帶一份回去,讓識字的人講解給你們聽。”
農夫們這才鬆了一口氣,齊齊道:“謝上仙。”
“嗯。”張天又道,“你們是第一批農科童生,所以,許多人不識字朝廷也破格錄取。”
“但想要在農科一道走得遠,始終得會寫字才行。”
“會寫字,才能將自己的經驗知識寫下來,才能將農科一道發揚光大。”
安佑帝見狀,對農夫們道:“上仙既然鼓勵爾等識字,朕稍後會安排文人前去教習。”
“能學會的自然最好,朕會優先考慮錄取為農科秀才。”
“若是年老者精力不濟,學不會也沒關係,可允許帶族中之人來旁聽。”
此話一出,農夫們大喜。
他們之中許多人不識字,有天賦原因,也有經濟原因。
一些壯年農夫,自然想彌補少年時的遺憾,也有一些雄心想在農科一道走得更遠。
至於一些老農,自己學不會,能帶族中後輩過來,也是一件大好事。
自己這輩子不指望能晉升多高的地位,把希望傳給後輩亦是寬慰。
“謝皇上恩賜!謝上仙傳法!”
那邊負責記錄的三個文官,快速對比了一下。
大部分內容都沒有問題,但一些涉及到後世的名詞,他們各有分歧。
一名記錄官員帶著本子上前,施禮道:“稟皇上、上仙,微臣愚鈍,那‘隻因’是何字?”
張天道:“基石的基,因果的因。”
此言一出,馬上有官員出來拍馬屁道:“上仙,此詞大妙。”
“萬物生長之基石,種子繁育之因果,基因一詞取得貼切。”
張天無奈一笑。
自己下半輩子估計都得享受這種“拍馬屁”的待遇了。
一次兩次還經受得住,天天被人奉迎,心誌不堅之人,恐怕會迷得不能自拔。
正如後世初來羊城之人,在一聲聲“靚仔”之中迷失自我,走不出廣東。
怪不得有一種算計人的手段叫做“捧殺”。
見重要事情基本完成。
一位沒什麽存在感,一直呆在角落的文官上前,朝皇上和張天施禮。
然後對那個幫蘇兒扶了一下袋子的農夫道:“請問你叫什麽姓名,籍貫在哪裏?”
農夫惶恐道:“草民……草民有罪,願一力承擔。懇求大人不要累及草民的家人……”
文官語氣淡然,道:“不用怕,我是史官,隻負責記錄,將來後人修史,可能需要查閱。”
“啊?!”
農夫又驚又喜,隻搭了一把手,就進史書了?
在他們的觀念裏,能夠寫入史書的人,那都是不得了的大人物。
平時他們視為天一般的縣官、知府,連邊都挨不上。
周圍的百官,不少人心情複雜。
青史留名,是一個文人最大的精神追求。
剛才在外麵,他們憤怒。
一方麵有做給皇上、上仙看的成分。
另一方麵,這份可望而不可及的榮耀,被一個農夫得了去,他們本能的羨慕嫉妒恨。
老子做了一輩子的官,位列朝堂,都未必能夠載入史冊。
你一個農夫倒好,就這麽一搭手,就在史書上添上一筆了。
將來說到“仙人向天借仙種,蘇兒將之獻於帝”一事,想必絕大部分人都會順便談論一下這件軼事。
誰不眼紅呀?
農夫道:“草民王台,紹興府餘姚縣人。”
“嗯,知道了。”
史官剛退回去。
卓平突然道:“朱大人,獻仙種一事,澤被萬世,應記錄重點,不必節外生枝。”
朱史官不回卓平,卻麵向皇帝施禮,語氣堅定道:“皇上,若要篡改、隱瞞史實。”
“請先罷免微臣起居郎一職,燒掉微臣所記的起居注。”
說完,施施然地回到角落裏,將剛才問的話寫了上去。
安佑帝臉色鐵青,竟然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隻得略帶歉意地望張天。
張天道:“無妨,皇上有心了。”
起居注是記錄皇帝日常活動、言行,以及朝廷大事的史料。
負責記錄的官員叫起居舍人,起居郎,或者起居史令,各朝各代略有不同。
但職責都差不多。
在皇帝公開的各種活動中,隨侍在旁,事無巨細記錄在內。
但不是每個皇帝都會設立起居郎,記錄起居注的。
主要是看各朝各代皇帝的偏好。
有些皇帝開始時設立起居郎,但用到中途,嫌他們煩,就廢除了。
因此,有些皇帝的起居注隻記錄了十幾年,其他的年份都是空白。
有些皇帝幹脆不設立,眼不見心不煩。
卓平見朱史官“刷刷”地寫個不停,頓感不妙,過去一瞅。
隻見上麵除了記錄那個農夫的信息,後麵還寫著:
“帝授意大內侍衛卓平,意欲令臣抹除王台之名。”
“你你你……”卓平大氣。
朱史官拿著筆,看著卓平,一副你說一句,我就記一句的架勢。
卓平嚇得不敢再說話。
生怕在氣頭之下說出不得體的話,遺臭萬年。
隻好悻悻回到安佑帝身邊告罪。
張天見安佑帝的反應,怕不是第一次被史官氣到了。
後世流傳的二十四史,雖然內容不能盡信,但也保存著很多重要史實。
尤其是正史之外的起居注,更是為後世考據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些一方麵得益於很多皇帝的寬容,另一方麵也是史官的氣節堅持。
華夏才有了遠超其他古文明更為詳盡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