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不少人還想找補一下心理平衡,覺得徐聞中了頭名,是受了上仙的福蔭。


    士子不敢有怨言,但不代表天下士子會認可你的水平。


    結果一圈看下來,士子頓時歎服。


    “徐會元之文章,用辭質樸,平白易懂,然字字直切要旨。”


    “原本繁雜之道理,仿佛庖丁解牛一般,疏理得簡明無比。”


    “這等筆力,要比華麗詞藻更為令人佩服。”


    有人紛紛附和:“不錯,我等也處理過政事,深知政事涉及到方方麵麵,難以周全。”


    “然徐會元之見解,洞若觀火,令我等撥開迷霧,豁然開朗。”


    此次出的題目,是很常規的“論知政”。


    徐聞深知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比不上一眾舉人,於是揚長避短,幹脆用最樸實的話語,闡述自己的見解。


    其他幾百份試卷都想突顯文采,免不了堆砌詞藻,看起來有些晦澀。


    如果沒有相當水平,根本看不明白。


    唯有徐聞這一篇文章獨樹一幟,將最深的道理,最複雜的事情,用最直白的話分析得清清楚楚。


    頗有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的感覺。


    徐聞雖然天賦不高,但架不住有張天這個好師父。


    平時在朝堂上但凡有什麽不懂,就回家問張天。


    依靠張天龐大的資料庫,以及超越時代千年的視角,許多問題直指本質。


    麵對一項政令,甚至能夠分析出數十年、數百年後,會造成什麽後果。


    連皇帝和史尚書等人都時常大為震撼,更別說這些剛入官場的舉人了。


    會試之後,沒過多久就是殿試。


    殿試基本上就是走個過場。


    貢士們花了兩個時辰,當場作答,然後由皇帝欽定狀元、榜眼、探花。


    不出意外的,狀元又是徐聞。


    如此一來,徐聞達成了科舉史上極其少見的榮譽——連中三元。


    鄉試第一,稱為解元。


    會試第一,稱為會元。


    殿試第一,稱為狀元。


    一同來參加的其他進士,見自己無緣頭名,不但不可惜,反而與有榮焉。


    進士之中一些天才絕豔之人,原本可以避開這一屆的考試。


    但是,若是下屆參加科舉,縱使得了狀元,也不及這一次的普通進士之名。


    無他,就是與徐聞同年。


    同年在官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關係紐帶,一般“同年”之間,都會互相扶持,共同進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能夠走到進士這一層次的人,絕對沒有書呆子。


    他們豈能看不出徐聞的未來會如何。


    可以說,與徐聞搭上“同年”這層關係,相當於抱到了安朝的第三條大腿。


    加上徐聞風評極好,頗有風骨,既不好色,又不斂財。


    實為天下士子之楷模。


    除了文采差了點,幾近完人。


    自然追隨者眾。


    不過,經過這幾年的曆練,徐聞做事自有氣度,極為沉穩。


    雖然自己頗受年輕官員的擁護,又有張天庇佑,卻不驕不躁。


    既不搞自己的小圈子,也不故作高潔。


    連中三元後,沒有因喜悅而失態。


    隻是宰了幾個雞羊,與家人慶賀。


    看得安佑帝很是滿意。


    不愧是上仙的親傳弟子,不枉上仙給他醍醐灌了那麽多次頂。


    自此之後,徐聞由徐解元,變成了徐狀元、徐三元。


    …………


    消息傳回到襄陽。


    張百萬比誰都高興,仿佛自家人中了狀元一般。


    逢人就說:“當初徐公子還是秀才的時候,我就說了,他未來是要中狀元的。”


    “哈哈哈哈,我老張果然沒有說錯吧。”


    “當初在悅來酒樓,我家那不孝子,還被徐公子打過呢。”


    張望聽得很是無語。


    自己被打也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怎麽老爹反反複複拿來吹噓?


    如今自己好歹是張家少主,要出入打理生意的,這讓自己怎麽見客人?


    不過,這些話也就隻敢在心裏發發牢騷,張望是絕對不敢當麵跟張百萬提出抗議的。


    …………


    臨安府這邊。


    隨著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土豆和玉米都迎來了收成。


    土豆和玉米的生長周期差不多,都是三四個月左右。


    兩者幾乎前後腳成熟了。


    產量跟張天之前估計的差不多。


    土豆濕重的畝產有二十多擔,離當初誇下的“一百擔”海口還很遠。


    但皇帝和百官,以及一眾農夫已經激動得不得了。


    這才是第一年,種子還沒沒有優化,就有如此高的產量。


    將來再優化幾批種子,改進一下種植之法,百擔可期。


    但玉米就稍差了些。


    結的玉米顆粒倒是不小,但是一根玉米棒子上,隻有幾十粒玉米。


    棒子上肉眼可見的,有大塊的地方留著空白。


    若是全部結滿,十擔起步輕輕鬆鬆。


    即使現在,畝產也有三擔之多,已經比稻穀多了一截。


    受此激勵,朝廷更加重視農科。


    不但安排了3支隊伍專門研究提高土豆、玉米、稻穀的產量,就連其他農作物,都在逐步鋪開。


    每年都錄取了大量的農科童生加入研究。


    因為農科科舉要晉升,需要耕作試驗田,總結出增產良法。


    最早負責土豆、玉米的這一批農夫,先後晉升為“農科秀才”。


    一時間,榮歸故裏,簡直比舉人老爺還要風光。


    讀經義的舉人老爺,需要百姓的供養。


    敬畏歸敬畏,卻不關普通老百姓什麽事。


    但農科秀才可不同。


    回到故鄉,給農夫指點一下,到了收成之時,產量立竿見影。


    十裏八鄉的百姓,但凡聽到有農科秀才回鄉,那都是讓族裏帶著禮物登門。


    隻求能夠讓農科秀才去鄉裏指點幾句。


    一造下來,產量能夠與其他鄉拉開明顯的差距。


    如此一來,農科之人在百姓眼中更加寶貴。


    甚至出現“搶人”的情景。


    受此影響,不少普通百姓的子女也開始走農科一道。


    反正考農科對經義要求不高,能夠識文斷句就行。


    關鍵是懂得種莊稼,找出增產之法。


    …………


    整個安朝欣欣向榮,隻要糧食產量一上來,人口必然大規模增加。


    到時候,將會是一個遠超漢唐的盛世。


    然而,就在此時。


    前去吐蕃“滅佛”的儒、道、佛三家之人,終於激發了第一次天擊!


    大半個安朝國土,都能夠看到一道天劍般的光芒,自東向西,射入吐蕃高原。


    真正意義上的滅佛,開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還說你不是神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磨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磨磨並收藏還說你不是神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