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當公主的快樂你想像不到 作者:草莓珍珠蛋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好意思了,八哥,為了你能跟上進度,隻能讓你課後更辛苦點。
顧璥的症狀應該和詩怡印象中“何不食肉糜”那位差不多,那至少在幼稚園到小學階段,就算進度慢點,也還是可以學完的。
而且,他年紀還小,這個階段多動腦、多開發智力,說不定有逐漸康複的可能。
唉,還是要盡快普及近親不能結婚的常識啊,不然要造成多少家庭和孩子的悲劇!
詩怡還在體驗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顧朗在為了她的食邑而負重前行。
由於皇帝久久不進後宮,也亮明車馬支援皇後的管理手段,諸位嬪妃的影響力迅速被砍到穀底,就算她們有反對聲,也掀不起什麽風浪。
但在前朝,這就不同了。
有官員聯合上疏,昭華公主年歲尚小,雖有簡化數位之功,但破格封賞已經足夠,這三千戶的食邑,實在是太多了些。
他們還給顧朗舉例,今天這個公主封三千,明天那個公主封兩千,王朝的財政何以支撐?望陛下三思!
顧朗掃了眼名單,他給詩怡封個公主,倒是讓陸家和鄭家急得跳腳。
雖然他們沒敢讓本族人衝鋒陷陣,但誰是他們家提拔的,顧朗早已心中有數。
當他這些日子沒有大動作,是真的閑著沒事幹啊?
顧朗歎息一聲,表示昭華是他最寵愛的女兒,她又聰明又體貼,他隻為小女兒破一次例,這都不行嗎?
皇帝的示弱讓官員飄了起來,在他們的印象中,顧朗還是從前軟弱無能的天佑帝。
於是他們死不鬆口,痛陳利害,皇帝越表示隻破一次例,露出無奈的神色,他們就越覺得勝券在握,越是敢說,總之堅決不鬆口。
他們洋洋灑灑說了一堆,又是拿前朝舉例,又是說皇室後裔尊榮太過,隻會成為王朝吸血鬼。
顧朗聽得都想笑,王朝真正的吸血鬼是誰,這些人是真不知道嗎?
“那,好吧。”
皇帝說出這句話時,官員們麵露喜色,各個昂首挺胸,覺得自己是國朝最忠實能幹的直臣,麵對君王的威嚴亦無所畏懼,這才是文人風骨!
顧朗看破不說破,他詢問旁邊的史官:“今日諸位愛卿直諫,可都記下了?他們都是我朝的肱股之臣啊!”
史官恭敬道:“回陛下,臣必定一字不漏。”
官員們更得意了,誰知皇帝話鋒一轉:
“你們說的宗室待遇過高,爵位世襲負擔太重一事,實乃興國之言,朕銘記於心。”
“朕今日便令中書省草擬詔書,削減勳貴們的食邑份例,所有世子降三等襲爵。對了,此事當以朕之皇子作為表率,好叫天下人信服,百姓也會更感念你們對國朝的一片忠心啊。”
官員們得意的笑容僵在臉上,一股涼意從腳底湧上天靈蓋。
不……如果連未來親王的食邑都要被削減,那國公往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等怎麽逃得掉?
降三等,那從伯爵世子起,就降無可降了!
百姓會不會感念他們不得而知,但整個鄴朝的特權勳貴,肯定會聯合起來,將他們撕成碎片的!
第24章
這份詔令都還沒到門下省審核,大興城內的勳貴們就坐不住了。
要說誰對昭華公主的食邑最不滿意,那肯定是陸、鄭兩家。他們都以為自家的外孫能登上皇位,當然不能容忍權勢過大的公主。
看在這兩家的麵子上,勳貴們選擇不吭聲,誰知道人在家中坐,倒楣的事情能從天上來啊!
他們又做錯了什麽,讓本該安穩到手的好處要被削減,這誰聽了能高興!
這群人先是向皇帝抗議,但顧朗攤手表示,都是那些官員教他的,他覺得很有道理。怎麽,減輕王朝財政負擔是不對的嗎?
反駁的話都不用顧朗親自想,照搬之前那批官員說得就行。
有意見啊,那你們去找他們唄,都是他們教的。
還有誰不知道,他十二歲就登基,一直是尊重各位大臣,“垂拱而治”的好皇帝誒。
勳貴們被懟得無話可說,至少在“政治正確”上,讓人無法辯駁。
他們又送禮給皇帝身邊的太監,杜誌遠推辭了好幾次,才勉強收下,給他們指了條明路。
哎呀,皇帝要這麽做,無非是很不滿意陸、鄭兩家非要削昭華公主的食邑,才衝動之下發脾氣的。
誰都知道,昭華公主是陛下心尖上的寶貝,滿足他的心願又能怎樣呢?
勳貴們心想也是啊,公主而已,就算將來她會幹政,那又關他們什麽事?
換個角度想,要是有人出來製衡未來太子,對他們又沒有壞處,這樣才好渾水摸魚嘛!
在杜誌遠的暗示下,他們恍然大悟,原來陛下就是想要個台階,實現給昭華公主封三千戶的訴求。
就說嘛,這無緣無故的,皇帝怎麽會突然削勳貴的份例呢,別的不說,這削的是他自己的兒子,他怎麽可能不心疼嘛。
勳貴們代入自身,順著顧朗引導的邏輯思考。
他們得出結論,這事全怪那些攪和精。
冤有頭,債有主,是你們陸、鄭兩家非要和全體勳貴過不去,那就別怪他們翻臉無情了。
這兩家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來訪的客人數不勝數,家主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彈劾兩家的奏書也如雪花般飛向顧朗的桌案,根本就翻不完。
若真要細揪起來,誰家沒幾個無能的後輩,沒幾件欺行霸市的醜事?平時大家互相遮掩也就過去了,但他們惹怒了勳貴,那憑什麽還給你留麵子啊。
別以為陛下是獨苗,本朝沒什麽宗親勢力,你們兩家就能為所欲為了。
這還沒當上“外戚”,就狂成這樣,等某位皇子真的登基,那還了得?
在此重壓之下,陸、鄭兩家苦不堪言,哪怕他們說自家也是勳貴一員,都無濟於事。
嗬嗬,知道你們誌向遠大,是奔著一家獨大的外戚去的,你們連公主的食邑都要插手,將來會放過其他人嗎?
——這些話術是詩怡教的,人也是詩怡去收買的,誰叫顧朗說,這是她的食邑呢。
詩怡:信他個鬼,用這輩子都不吃芹菜來擔保,這事就隻是個引子,阿爹是真心實意想削減勳貴待遇的。
用皇子等宗親帶頭,也是無比認真的。
要削當然是現在最好削,皇子都還養在宮裏,皇帝沒有親兄弟,叔伯輩也不成氣候,多好的時機啊。
難道還要留給下任皇帝,讓ta麵對羽翼成熟的諸位親王嗎?
最終,在眾多勳貴的聯合施壓下,上柱國將軍、榮國公先後拖著年邁的身體進宮,向皇帝低頭陳情。
是他們不該搞小動作,但請陛下看在先帝的份上,給他們留幾分顏麵吧。
顧朗也知道,態度該放軟了。否則這兩家又轉頭說他不念舊情,恐怕那些本來就是牆頭草的勳貴,又要“物傷其類”,迎風倒向另一邊。
想要他們真心認錯,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來,陸鄭兩家想的是,昭華公主還是三千戶食邑,其他勳貴的也不要變,就當這事沒發生過,等時間久了,再翻出來說時,還能內涵皇帝威脅朝臣,以此為柄。
但他們沒想到,身為當事人的昭華公主,會主動拒絕三千戶的封賞。
沒錯,戲台子已經搭好,終於輪到詩怡上台表演啦!
她向皇帝上表,先是深謝陛下厚愛,轉而提到她身為公主,受鄴朝臣民奉養,就算做出那麽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那也是應該的。
這三千戶的食邑,她受之有愧,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若真的要賞,也該賞那些指出宗親、勳貴對財政負擔造成拖累的官員們,他們才是真正的國朝棟梁啊!
此話一出,陸鄭兩家想把此事趕緊糊弄過去的算盤全部落空。
昭華公主得了好名聲,那批依附他們的官員被架在火上烤,而等皇帝欣慰應允,將她的食邑減到一千時,對宗親勳貴們的新製度也同時出台。
宗親不必多說,此處指的是皇室親屬,也就剩天佑帝那幾個叔伯姑母了;勳貴,指的是勳官和貴族,分別以上柱國將軍陸家和榮國公鄭家為典型代表,前者有永業田,後者可降等襲爵。
眾人膽戰心驚,生怕自己如今的待遇被一擼到底,陛下不會真的這麽狠心吧!
最先鬆口氣的是勳官們,雖然以後再封的新勳官,永業田隻有原來的八成,但舊有的待遇不變,隻是將來往上升時要執行新規,那就還好。
先帝時期的老將年齡都大了,這條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盡管後輩們得到的好處勢必減少,但原本以為要砸門,現在開窗都覺得驚喜了。
但叫宗親和貴族來看,那這心情可真是跌到穀底了。
食邑倒是沒怎麽削,還是按原來的標準,問題出在繼承製!
從前都是由他們向皇帝請封世子,來繼承爵位財產,但往後就不行了。
他們選出的繼承人,必須先參加皇帝組織的“定級考試”,達到相應要求才能繼承爵位。
比如說,榮國公世子降等襲爵便是榮候,但他如果沒考好,可能會被發配成伯爵、子爵,甚至直接丟了爵位,淪為白身。
但反過來,如果是伯爵世子去考試,就算拿了滿分,也隻能降等繼承子爵,想要往上走,還是得自己立功。
皇親貴族們傻了眼,他們想要提出抗議,卻發現盟友勳官們已經悄悄退水。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拜拜了您嘞。
貴族們:……
這群不要臉的家夥,這麽快就向皇帝滑跪了,說好的共進退呢?!
他們再怎麽跳腳怒罵也沒用,陸家見自己利益沒怎麽受損,就帶著勳官們趕緊和這批人劃清界限,想要把自家摘出來,可不能連累了二皇子。
至於顧琮將來當親王,世子繼承也會被削……那爭取讓他當皇帝不就行了。
要是當不上皇帝,那奪嫡失敗的皇子,將來肯定不會有好下場,對陸家也沒有任何益處。
勳官們跑了,貴族看著皇親,皇親看著皇子。
皇子們,你們出來說句話,這切實關係到你們今後的待遇啊!
他們為什麽不敢大聲抗議,因為皇帝舉著“政治正確”的大旗,說要給財政減輕負擔,這些新規定連皇帝的親生兒子都要遵守,更何況其他人。
你覺得不服氣,難道你比皇子還尊貴?那你下一步是不是要當皇帝了?
隻要顧朗問出這句話,就可以合理質疑他們心懷不軌,被扣上這種罪名,就算皇帝將他們判處死刑,都是名正言順的。
所以,想向皇帝提出不滿,隻能打骨肉親情牌,皇子那邊取消新規了,才有皇親貴族們的機會。
但,還沒等他們商量好對策,顧璋就站了出來。
他上表一封,將貴族新規吹得天上地下絕無僅有,他老爹英明神武一代明君,對於陛下的決定,他表示堅決的讚同和擁護。
貴族們再次傻眼,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的家夥也背叛組織了!
顧璥的症狀應該和詩怡印象中“何不食肉糜”那位差不多,那至少在幼稚園到小學階段,就算進度慢點,也還是可以學完的。
而且,他年紀還小,這個階段多動腦、多開發智力,說不定有逐漸康複的可能。
唉,還是要盡快普及近親不能結婚的常識啊,不然要造成多少家庭和孩子的悲劇!
詩怡還在體驗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顧朗在為了她的食邑而負重前行。
由於皇帝久久不進後宮,也亮明車馬支援皇後的管理手段,諸位嬪妃的影響力迅速被砍到穀底,就算她們有反對聲,也掀不起什麽風浪。
但在前朝,這就不同了。
有官員聯合上疏,昭華公主年歲尚小,雖有簡化數位之功,但破格封賞已經足夠,這三千戶的食邑,實在是太多了些。
他們還給顧朗舉例,今天這個公主封三千,明天那個公主封兩千,王朝的財政何以支撐?望陛下三思!
顧朗掃了眼名單,他給詩怡封個公主,倒是讓陸家和鄭家急得跳腳。
雖然他們沒敢讓本族人衝鋒陷陣,但誰是他們家提拔的,顧朗早已心中有數。
當他這些日子沒有大動作,是真的閑著沒事幹啊?
顧朗歎息一聲,表示昭華是他最寵愛的女兒,她又聰明又體貼,他隻為小女兒破一次例,這都不行嗎?
皇帝的示弱讓官員飄了起來,在他們的印象中,顧朗還是從前軟弱無能的天佑帝。
於是他們死不鬆口,痛陳利害,皇帝越表示隻破一次例,露出無奈的神色,他們就越覺得勝券在握,越是敢說,總之堅決不鬆口。
他們洋洋灑灑說了一堆,又是拿前朝舉例,又是說皇室後裔尊榮太過,隻會成為王朝吸血鬼。
顧朗聽得都想笑,王朝真正的吸血鬼是誰,這些人是真不知道嗎?
“那,好吧。”
皇帝說出這句話時,官員們麵露喜色,各個昂首挺胸,覺得自己是國朝最忠實能幹的直臣,麵對君王的威嚴亦無所畏懼,這才是文人風骨!
顧朗看破不說破,他詢問旁邊的史官:“今日諸位愛卿直諫,可都記下了?他們都是我朝的肱股之臣啊!”
史官恭敬道:“回陛下,臣必定一字不漏。”
官員們更得意了,誰知皇帝話鋒一轉:
“你們說的宗室待遇過高,爵位世襲負擔太重一事,實乃興國之言,朕銘記於心。”
“朕今日便令中書省草擬詔書,削減勳貴們的食邑份例,所有世子降三等襲爵。對了,此事當以朕之皇子作為表率,好叫天下人信服,百姓也會更感念你們對國朝的一片忠心啊。”
官員們得意的笑容僵在臉上,一股涼意從腳底湧上天靈蓋。
不……如果連未來親王的食邑都要被削減,那國公往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等怎麽逃得掉?
降三等,那從伯爵世子起,就降無可降了!
百姓會不會感念他們不得而知,但整個鄴朝的特權勳貴,肯定會聯合起來,將他們撕成碎片的!
第24章
這份詔令都還沒到門下省審核,大興城內的勳貴們就坐不住了。
要說誰對昭華公主的食邑最不滿意,那肯定是陸、鄭兩家。他們都以為自家的外孫能登上皇位,當然不能容忍權勢過大的公主。
看在這兩家的麵子上,勳貴們選擇不吭聲,誰知道人在家中坐,倒楣的事情能從天上來啊!
他們又做錯了什麽,讓本該安穩到手的好處要被削減,這誰聽了能高興!
這群人先是向皇帝抗議,但顧朗攤手表示,都是那些官員教他的,他覺得很有道理。怎麽,減輕王朝財政負擔是不對的嗎?
反駁的話都不用顧朗親自想,照搬之前那批官員說得就行。
有意見啊,那你們去找他們唄,都是他們教的。
還有誰不知道,他十二歲就登基,一直是尊重各位大臣,“垂拱而治”的好皇帝誒。
勳貴們被懟得無話可說,至少在“政治正確”上,讓人無法辯駁。
他們又送禮給皇帝身邊的太監,杜誌遠推辭了好幾次,才勉強收下,給他們指了條明路。
哎呀,皇帝要這麽做,無非是很不滿意陸、鄭兩家非要削昭華公主的食邑,才衝動之下發脾氣的。
誰都知道,昭華公主是陛下心尖上的寶貝,滿足他的心願又能怎樣呢?
勳貴們心想也是啊,公主而已,就算將來她會幹政,那又關他們什麽事?
換個角度想,要是有人出來製衡未來太子,對他們又沒有壞處,這樣才好渾水摸魚嘛!
在杜誌遠的暗示下,他們恍然大悟,原來陛下就是想要個台階,實現給昭華公主封三千戶的訴求。
就說嘛,這無緣無故的,皇帝怎麽會突然削勳貴的份例呢,別的不說,這削的是他自己的兒子,他怎麽可能不心疼嘛。
勳貴們代入自身,順著顧朗引導的邏輯思考。
他們得出結論,這事全怪那些攪和精。
冤有頭,債有主,是你們陸、鄭兩家非要和全體勳貴過不去,那就別怪他們翻臉無情了。
這兩家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來訪的客人數不勝數,家主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彈劾兩家的奏書也如雪花般飛向顧朗的桌案,根本就翻不完。
若真要細揪起來,誰家沒幾個無能的後輩,沒幾件欺行霸市的醜事?平時大家互相遮掩也就過去了,但他們惹怒了勳貴,那憑什麽還給你留麵子啊。
別以為陛下是獨苗,本朝沒什麽宗親勢力,你們兩家就能為所欲為了。
這還沒當上“外戚”,就狂成這樣,等某位皇子真的登基,那還了得?
在此重壓之下,陸、鄭兩家苦不堪言,哪怕他們說自家也是勳貴一員,都無濟於事。
嗬嗬,知道你們誌向遠大,是奔著一家獨大的外戚去的,你們連公主的食邑都要插手,將來會放過其他人嗎?
——這些話術是詩怡教的,人也是詩怡去收買的,誰叫顧朗說,這是她的食邑呢。
詩怡:信他個鬼,用這輩子都不吃芹菜來擔保,這事就隻是個引子,阿爹是真心實意想削減勳貴待遇的。
用皇子等宗親帶頭,也是無比認真的。
要削當然是現在最好削,皇子都還養在宮裏,皇帝沒有親兄弟,叔伯輩也不成氣候,多好的時機啊。
難道還要留給下任皇帝,讓ta麵對羽翼成熟的諸位親王嗎?
最終,在眾多勳貴的聯合施壓下,上柱國將軍、榮國公先後拖著年邁的身體進宮,向皇帝低頭陳情。
是他們不該搞小動作,但請陛下看在先帝的份上,給他們留幾分顏麵吧。
顧朗也知道,態度該放軟了。否則這兩家又轉頭說他不念舊情,恐怕那些本來就是牆頭草的勳貴,又要“物傷其類”,迎風倒向另一邊。
想要他們真心認錯,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來,陸鄭兩家想的是,昭華公主還是三千戶食邑,其他勳貴的也不要變,就當這事沒發生過,等時間久了,再翻出來說時,還能內涵皇帝威脅朝臣,以此為柄。
但他們沒想到,身為當事人的昭華公主,會主動拒絕三千戶的封賞。
沒錯,戲台子已經搭好,終於輪到詩怡上台表演啦!
她向皇帝上表,先是深謝陛下厚愛,轉而提到她身為公主,受鄴朝臣民奉養,就算做出那麽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那也是應該的。
這三千戶的食邑,她受之有愧,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若真的要賞,也該賞那些指出宗親、勳貴對財政負擔造成拖累的官員們,他們才是真正的國朝棟梁啊!
此話一出,陸鄭兩家想把此事趕緊糊弄過去的算盤全部落空。
昭華公主得了好名聲,那批依附他們的官員被架在火上烤,而等皇帝欣慰應允,將她的食邑減到一千時,對宗親勳貴們的新製度也同時出台。
宗親不必多說,此處指的是皇室親屬,也就剩天佑帝那幾個叔伯姑母了;勳貴,指的是勳官和貴族,分別以上柱國將軍陸家和榮國公鄭家為典型代表,前者有永業田,後者可降等襲爵。
眾人膽戰心驚,生怕自己如今的待遇被一擼到底,陛下不會真的這麽狠心吧!
最先鬆口氣的是勳官們,雖然以後再封的新勳官,永業田隻有原來的八成,但舊有的待遇不變,隻是將來往上升時要執行新規,那就還好。
先帝時期的老將年齡都大了,這條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盡管後輩們得到的好處勢必減少,但原本以為要砸門,現在開窗都覺得驚喜了。
但叫宗親和貴族來看,那這心情可真是跌到穀底了。
食邑倒是沒怎麽削,還是按原來的標準,問題出在繼承製!
從前都是由他們向皇帝請封世子,來繼承爵位財產,但往後就不行了。
他們選出的繼承人,必須先參加皇帝組織的“定級考試”,達到相應要求才能繼承爵位。
比如說,榮國公世子降等襲爵便是榮候,但他如果沒考好,可能會被發配成伯爵、子爵,甚至直接丟了爵位,淪為白身。
但反過來,如果是伯爵世子去考試,就算拿了滿分,也隻能降等繼承子爵,想要往上走,還是得自己立功。
皇親貴族們傻了眼,他們想要提出抗議,卻發現盟友勳官們已經悄悄退水。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拜拜了您嘞。
貴族們:……
這群不要臉的家夥,這麽快就向皇帝滑跪了,說好的共進退呢?!
他們再怎麽跳腳怒罵也沒用,陸家見自己利益沒怎麽受損,就帶著勳官們趕緊和這批人劃清界限,想要把自家摘出來,可不能連累了二皇子。
至於顧琮將來當親王,世子繼承也會被削……那爭取讓他當皇帝不就行了。
要是當不上皇帝,那奪嫡失敗的皇子,將來肯定不會有好下場,對陸家也沒有任何益處。
勳官們跑了,貴族看著皇親,皇親看著皇子。
皇子們,你們出來說句話,這切實關係到你們今後的待遇啊!
他們為什麽不敢大聲抗議,因為皇帝舉著“政治正確”的大旗,說要給財政減輕負擔,這些新規定連皇帝的親生兒子都要遵守,更何況其他人。
你覺得不服氣,難道你比皇子還尊貴?那你下一步是不是要當皇帝了?
隻要顧朗問出這句話,就可以合理質疑他們心懷不軌,被扣上這種罪名,就算皇帝將他們判處死刑,都是名正言順的。
所以,想向皇帝提出不滿,隻能打骨肉親情牌,皇子那邊取消新規了,才有皇親貴族們的機會。
但,還沒等他們商量好對策,顧璋就站了出來。
他上表一封,將貴族新規吹得天上地下絕無僅有,他老爹英明神武一代明君,對於陛下的決定,他表示堅決的讚同和擁護。
貴族們再次傻眼,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的家夥也背叛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