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中國電影的可笑在哪兒呢?就是兩頭都要顧,兩頭不是人。電影要的就是市場經濟,壓力就在這兒,也好辦。但它又是一個計劃經濟在那兒控製著。所以在電影業的運作上,它又不是真的搞電影工業,而是在搞電影作坊。所以造成現在新的有想法的青年導演哪邊都不沾,還能出點真東西。隻要你沾一頭,就必得沾另一頭,兩頭一沾就非驢非馬不是東西了。
美國隻有市場一頭,人家的作者都是天才,成了名就迅速被商業電影吸納過去,票房要求你隻能拍很類型化很完美的商業片,這也行,單純。我覺得第五代導演達到的技術水準完全可以拍出很精美的商業片,像《泰坦尼克號》那樣,這裏也可以說有藝術追求。何必那麽累呢?想追求又追求不到。你的技術很好,你又很尊重市場,你又要活下去,還不如把藝術片的偽裝扔了,把臉撕破了,就拍類型化的電影,這樣單純地幹,也可以使觀眾啊、編劇啊、影評人啊,不至於無所適從。
老俠:張藝謀拍東西大都從小說改編而來。他與謝晉是倒著來,當年謝晉從《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到《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哪部小說搶手他拍哪都,成了一個最了解市場行情的家庭主婦。張藝謀除了《紅高粱》是搶到了熱點小說外,其他如《菊豆》、《大紅燈籠》、《活著》、《秋菊》、《有話好好說》,他拍誰的小說誰就紅起來。這與謝導比起來,也算有本事,高一籌了。
王朔:張藝謀看小說再搞電影,真的很累,而且現在這條路不好走了,走不下去了。現在,人家小說寫的東西已不適合他看了,因為電影往商業路子走得很快,基本電影本質上和商業的東西,和那種大眾需要的東西已經很投緣了,你又何必要小說呢?小說,第一是年輕人的東西,年輕人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他們沒有那個能力,他們看了年輕人的小說產生不了具體的形象的聯想。第二,小說是城市的,寫農村小說也大都是城市裏人讀。就是說他張藝謀在城市裏找不到機位,城市裏的東西他覺得都差不多,都不好看,都不能拍電影。他拍城市成,不知道這場戲該從哪兒入手,這個人物應該什麽樣的,他都不知道,這種產生不了意象地看小說,你讓他怎麽拍?根本就是任何一種形象的東西都不能產生,怎麽可能再看小說拍片子呢?
老俠:所以張藝謀幾乎從不碰城市,從開始拍片,就和土塊子高粱地打交道。
王朔:那我覺得,他們假裝也這麽多年了,應該回到他們的本來麵目,老老實實地拍一種規定的東西,市場的規定也好,主旋律的規定也好。因為這種規定的東西不妨礙他們談論真善美,真善美是可以通過模式化的東西轉換出來的。隻有其他的,例如悲觀的、絕望的、黑暗的……才是各式各樣的,那個東西是需要特別的感悟,特別的拍攝手法。而他們的作品要感人,讓觀眾掉淚,這太簡單了,電視劇就在做這個。我硬弄個模式,大家不承認這個模式就會做得很累,就會出現很多誤會。
其實大家就是一個目的,說到底沒什麽區別。那就不要假模假式地掩飾這個目的了。
那樣就會做得不規範,故事本身講得不模式化,這就讓人置疑你導演個人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追求?沒有啊。那何必讓我覺得可疑呢?做出鬼鬼祟祟的樣子。
老俠:其實,就像馮小剛那樣拍賀歲片,是大眾的商業的路子,就完了。本來骨子裏要的就是這個,卻非要弄出高遠的藝術追求的樣子,這就太累了。也許,你從根上就偽善,你也就不覺其累了。
王朔:中國導演最大的敵人是他們自己,中國人的藝術追求呀什麽的,害了很多人。他們心裏不如意,就總要扭捏做態。馮小剛將來毀就毀在這裏。你看他,自己想從賀歲片向藝術片轉,一定要在電影節成功,這很可能是他的"壞"的開始,好好的一碗飯你不吃,也想學著去那裏玩追求。
老俠:這些成了腕兒的導演中,說不定將來就能出個電影局局長什麽的,憑這種電影圈中的摸爬滾打練就的老奸巨猾,當一個有專業權威又謙和平易近人的握有生殺大權的官,真不是什麽難事。
王朔:誰上了這個台階誰就完了。別人就會盯住他,不做這個,做那個,不通過這個,通過那個,導演們可憐,他們更可憐。
老俠:這些導演怎麽啦?那種高調唱得就跟古代的聖人們差不多了。什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妻子也好,孩子也好,為了自己那點名聲拋妻棄子,後來的意識形態不斷地一直強化,強化,把這個東西強化到極點。他們個人能達到極端的完美,完美到極端的自私,甚至連親人或周圍的所有人都是他自我完美的工具。其實骨子裏是一富貴就淫,一貧賤就移,一威武就屈。
王朔:有一個說法我特別受不了。他們拍《紅高粱》的時候就講過,是莫言講的,什麽咱們的祖上曾經有些英勇豪邁,現在都挺窩囊。拍《刺秦》的時候陳凱歌仍然講這個話,曆史上中國有過這樣的誌士仁人,現在沒了。拍這些東西是想告訴大眾:過去中國人不是現在這副窩囊樣子,曾經是很牛逼。
老俠:不用他們講什麽曆史上曾經有過,就講講咱漢民族的曆次對外戰爭史,蒙古族那麽幾個人,騎著小矮馬,咣當一下就把中原給占了,把人分為若幹等,漢人在最底層。滿族也沒幾個人,也騎著小矮馬,過了山海關就橫掃中原,讓你們留起大辮子。但漢族人也挺幽默的,現在都把這些異族侵略者作為自己的民族英雄,魯迅早說過這種幽默的下作,餘秋雨還要專門寫康熙大帝如何文治武功,射了多少隻虎什麽的,在皇家園林中射虎,射早就準備讓皇家開心的虎。再說日本人,中國那麽大的地方,日本人哪能占過來,但他就是占了。怎麽占的,一個日本兵騎著一匹馬槍上挑著太陽旗,一個人就占一個村,一個鎮。一占了,馬上就有大群的偽軍,接著就是他政權出現……在我的讀史經驗裏,中國人殺起自己人來,卻總有勝利者。
農民起義、剿匪、剿叛軍,打內戰,死人無數。秦朝的大將白起,一次活埋俘虜就埋了四十多萬,那時候打仗才有幾個人啊。也就仗著咱中國人多,多如草芥呀。
美國隻有市場一頭,人家的作者都是天才,成了名就迅速被商業電影吸納過去,票房要求你隻能拍很類型化很完美的商業片,這也行,單純。我覺得第五代導演達到的技術水準完全可以拍出很精美的商業片,像《泰坦尼克號》那樣,這裏也可以說有藝術追求。何必那麽累呢?想追求又追求不到。你的技術很好,你又很尊重市場,你又要活下去,還不如把藝術片的偽裝扔了,把臉撕破了,就拍類型化的電影,這樣單純地幹,也可以使觀眾啊、編劇啊、影評人啊,不至於無所適從。
老俠:張藝謀拍東西大都從小說改編而來。他與謝晉是倒著來,當年謝晉從《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到《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哪部小說搶手他拍哪都,成了一個最了解市場行情的家庭主婦。張藝謀除了《紅高粱》是搶到了熱點小說外,其他如《菊豆》、《大紅燈籠》、《活著》、《秋菊》、《有話好好說》,他拍誰的小說誰就紅起來。這與謝導比起來,也算有本事,高一籌了。
王朔:張藝謀看小說再搞電影,真的很累,而且現在這條路不好走了,走不下去了。現在,人家小說寫的東西已不適合他看了,因為電影往商業路子走得很快,基本電影本質上和商業的東西,和那種大眾需要的東西已經很投緣了,你又何必要小說呢?小說,第一是年輕人的東西,年輕人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他們沒有那個能力,他們看了年輕人的小說產生不了具體的形象的聯想。第二,小說是城市的,寫農村小說也大都是城市裏人讀。就是說他張藝謀在城市裏找不到機位,城市裏的東西他覺得都差不多,都不好看,都不能拍電影。他拍城市成,不知道這場戲該從哪兒入手,這個人物應該什麽樣的,他都不知道,這種產生不了意象地看小說,你讓他怎麽拍?根本就是任何一種形象的東西都不能產生,怎麽可能再看小說拍片子呢?
老俠:所以張藝謀幾乎從不碰城市,從開始拍片,就和土塊子高粱地打交道。
王朔:那我覺得,他們假裝也這麽多年了,應該回到他們的本來麵目,老老實實地拍一種規定的東西,市場的規定也好,主旋律的規定也好。因為這種規定的東西不妨礙他們談論真善美,真善美是可以通過模式化的東西轉換出來的。隻有其他的,例如悲觀的、絕望的、黑暗的……才是各式各樣的,那個東西是需要特別的感悟,特別的拍攝手法。而他們的作品要感人,讓觀眾掉淚,這太簡單了,電視劇就在做這個。我硬弄個模式,大家不承認這個模式就會做得很累,就會出現很多誤會。
其實大家就是一個目的,說到底沒什麽區別。那就不要假模假式地掩飾這個目的了。
那樣就會做得不規範,故事本身講得不模式化,這就讓人置疑你導演個人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追求?沒有啊。那何必讓我覺得可疑呢?做出鬼鬼祟祟的樣子。
老俠:其實,就像馮小剛那樣拍賀歲片,是大眾的商業的路子,就完了。本來骨子裏要的就是這個,卻非要弄出高遠的藝術追求的樣子,這就太累了。也許,你從根上就偽善,你也就不覺其累了。
王朔:中國導演最大的敵人是他們自己,中國人的藝術追求呀什麽的,害了很多人。他們心裏不如意,就總要扭捏做態。馮小剛將來毀就毀在這裏。你看他,自己想從賀歲片向藝術片轉,一定要在電影節成功,這很可能是他的"壞"的開始,好好的一碗飯你不吃,也想學著去那裏玩追求。
老俠:這些成了腕兒的導演中,說不定將來就能出個電影局局長什麽的,憑這種電影圈中的摸爬滾打練就的老奸巨猾,當一個有專業權威又謙和平易近人的握有生殺大權的官,真不是什麽難事。
王朔:誰上了這個台階誰就完了。別人就會盯住他,不做這個,做那個,不通過這個,通過那個,導演們可憐,他們更可憐。
老俠:這些導演怎麽啦?那種高調唱得就跟古代的聖人們差不多了。什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妻子也好,孩子也好,為了自己那點名聲拋妻棄子,後來的意識形態不斷地一直強化,強化,把這個東西強化到極點。他們個人能達到極端的完美,完美到極端的自私,甚至連親人或周圍的所有人都是他自我完美的工具。其實骨子裏是一富貴就淫,一貧賤就移,一威武就屈。
王朔:有一個說法我特別受不了。他們拍《紅高粱》的時候就講過,是莫言講的,什麽咱們的祖上曾經有些英勇豪邁,現在都挺窩囊。拍《刺秦》的時候陳凱歌仍然講這個話,曆史上中國有過這樣的誌士仁人,現在沒了。拍這些東西是想告訴大眾:過去中國人不是現在這副窩囊樣子,曾經是很牛逼。
老俠:不用他們講什麽曆史上曾經有過,就講講咱漢民族的曆次對外戰爭史,蒙古族那麽幾個人,騎著小矮馬,咣當一下就把中原給占了,把人分為若幹等,漢人在最底層。滿族也沒幾個人,也騎著小矮馬,過了山海關就橫掃中原,讓你們留起大辮子。但漢族人也挺幽默的,現在都把這些異族侵略者作為自己的民族英雄,魯迅早說過這種幽默的下作,餘秋雨還要專門寫康熙大帝如何文治武功,射了多少隻虎什麽的,在皇家園林中射虎,射早就準備讓皇家開心的虎。再說日本人,中國那麽大的地方,日本人哪能占過來,但他就是占了。怎麽占的,一個日本兵騎著一匹馬槍上挑著太陽旗,一個人就占一個村,一個鎮。一占了,馬上就有大群的偽軍,接著就是他政權出現……在我的讀史經驗裏,中國人殺起自己人來,卻總有勝利者。
農民起義、剿匪、剿叛軍,打內戰,死人無數。秦朝的大將白起,一次活埋俘虜就埋了四十多萬,那時候打仗才有幾個人啊。也就仗著咱中國人多,多如草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