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舊體詩
47樓207:北大醉俠的浪漫宣言 作者:孔慶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列寧說:“資產階級的屍體,是不會裝進棺材,埋入地下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並且毒害著我們。”這裏的“資產階級”,是可以置換成一切“傳統”或者“國粹”的。當今的舊體詩創作就是這樣。
縱觀現在發表在大小報刊上的舊體詩詞,多是淡乎寡味、無病呻吟之作,更有阿諛奉承、自充風雅者肉麻於其間。形式上合於韻律與否,尚為細枝末節問題。重要的是,這樣的創作,是在愛護傳統還是在褻瀆傳統。在當今整個世界的詩歌麵臨藝術危機的嚴酷境況下,舊體詩不但不反躬自思,反而“為老不尊”,這不但加劇了整個詩壇的病狀,而且對古典文學教育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
當今舊體詩的第一個缺點是毫無意境。中國傳統詩詞的生命力就在於意境,哪個朝代、哪個時期的詩詞有意境,它就得以流傳,成為楷模。否則,不論當時鬧得多麽紅火,轉瞬間便灰飛煙滅。舊體詩發展到今天,我們一方麵應該以科學的態度承認,這種藝術形式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不論如何變革、創新,都隻能延續它生命的餘輝而已。另一方麵,雖然它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但不等於說它不會再出現一個或若幹個繁榮期,因為它的藝術使命還沒有完全結束,它強大的餘威還可以撼動這個國度裏許多人的心弦。然而,大多數報刊上的作品,“思想格調”蠻高,仔細一看,卻不過是押了韻的口號,減了字的韻文,甚至是換成文言的順口溜。能生搬硬套地用上幾個典故的,就已經算是高手了。像什麽“政策歸心虧黨力,勤勞致富冒尖家”,“富民已看興鴻業,強國還須建大猷”,“決策三中及時雨,繪圖九五正升陽”……文不文,白不白,毫無審美價值,令人由啼笑皆非而生極大反感。縱容和鼓勵這種創作傾向,使得味同嚼蠟之作不斷泛濫,它摧殘和瓦解著讀者的審美能力,最終使詩詞藝術喪失真元,走向絕境。提倡詩詞大眾化是對的,但大眾化不等於不要意境,好的民歌民謠打油詩都是有意境的。大眾化應該著眼於不用僻典、僻字以及韻律改革等方麵,而決不能對這種信筆胡湊的“老幹部體”姑息養奸。
第二個缺點是濫用新詞。新詞本是詩歌發展的新鮮血液,曆代詩詞作者都把所處時代的許多新詞有機地融入創作之中,大大豐富了詩詞的內容和表現範圍。晚清的黃遵憲甚至把輪船、火車也寫進了詩中。但是,絕非任何新詞都可隨意入詩,像什麽“參加體協喜非常,戰友老翁聚滿堂”,“實行責任田,致富勤生產”之類,分明是一種對詩詞藝術毫不嚴肅的態度。
第三個更核心的缺點是缺乏真情實感。有的號稱記遊詩,生吞活剝幾句名詩,或硬嵌幾個離不開長篇注解的“獨家典故”。什麽“久聞雲龍山,而今喜登攀”,“西子抹妝姿色妍,匆遊三十一年前”。有些贈答之作,互相吹捧,大肆肉麻,什麽“風騷開一代,珠玉盡紛披”,“麗句新詞韻最真,德行才調更無倫”。大量的感事書懷詩,張口“四化”,閉口“改革”,一副胸懷廣博狀,其中卻充滿了封建氣息。隻見空洞的叫喊,毫無改革的真心,甚至連圖解政策都馬屁拍到蹄子上。什麽“和風好雨,舜日堯天”,“產值今朝超百億,始知成事是由人”,這樣的詩詞,還比不上文革期間的“東風萬裏紅旗飄”呢。
知識分子總以為舉國上下一片腐敗,隻有自己這塊自留地是幹淨的。其實,腐敗早已深入到我們的日常寫作之中。舊體詩在“五四”之後,仍然有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有鬱達夫的“雞鳴風雨海揚塵”,有毛澤東的“糞土當年萬戶侯”。可是今天,連台閣體也沒有,連幫派文藝也沒有。在根本沒有人要求它搖尾乞憐的日子裏,它自己肩負了嚴肅的風化使命,從根本上加劇著民族文化的腐敗。要挽救中國文化的覆亡,看來必須號召廣大有誌青年都來寫一寫舊體詩了。
縱觀現在發表在大小報刊上的舊體詩詞,多是淡乎寡味、無病呻吟之作,更有阿諛奉承、自充風雅者肉麻於其間。形式上合於韻律與否,尚為細枝末節問題。重要的是,這樣的創作,是在愛護傳統還是在褻瀆傳統。在當今整個世界的詩歌麵臨藝術危機的嚴酷境況下,舊體詩不但不反躬自思,反而“為老不尊”,這不但加劇了整個詩壇的病狀,而且對古典文學教育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
當今舊體詩的第一個缺點是毫無意境。中國傳統詩詞的生命力就在於意境,哪個朝代、哪個時期的詩詞有意境,它就得以流傳,成為楷模。否則,不論當時鬧得多麽紅火,轉瞬間便灰飛煙滅。舊體詩發展到今天,我們一方麵應該以科學的態度承認,這種藝術形式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不論如何變革、創新,都隻能延續它生命的餘輝而已。另一方麵,雖然它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但不等於說它不會再出現一個或若幹個繁榮期,因為它的藝術使命還沒有完全結束,它強大的餘威還可以撼動這個國度裏許多人的心弦。然而,大多數報刊上的作品,“思想格調”蠻高,仔細一看,卻不過是押了韻的口號,減了字的韻文,甚至是換成文言的順口溜。能生搬硬套地用上幾個典故的,就已經算是高手了。像什麽“政策歸心虧黨力,勤勞致富冒尖家”,“富民已看興鴻業,強國還須建大猷”,“決策三中及時雨,繪圖九五正升陽”……文不文,白不白,毫無審美價值,令人由啼笑皆非而生極大反感。縱容和鼓勵這種創作傾向,使得味同嚼蠟之作不斷泛濫,它摧殘和瓦解著讀者的審美能力,最終使詩詞藝術喪失真元,走向絕境。提倡詩詞大眾化是對的,但大眾化不等於不要意境,好的民歌民謠打油詩都是有意境的。大眾化應該著眼於不用僻典、僻字以及韻律改革等方麵,而決不能對這種信筆胡湊的“老幹部體”姑息養奸。
第二個缺點是濫用新詞。新詞本是詩歌發展的新鮮血液,曆代詩詞作者都把所處時代的許多新詞有機地融入創作之中,大大豐富了詩詞的內容和表現範圍。晚清的黃遵憲甚至把輪船、火車也寫進了詩中。但是,絕非任何新詞都可隨意入詩,像什麽“參加體協喜非常,戰友老翁聚滿堂”,“實行責任田,致富勤生產”之類,分明是一種對詩詞藝術毫不嚴肅的態度。
第三個更核心的缺點是缺乏真情實感。有的號稱記遊詩,生吞活剝幾句名詩,或硬嵌幾個離不開長篇注解的“獨家典故”。什麽“久聞雲龍山,而今喜登攀”,“西子抹妝姿色妍,匆遊三十一年前”。有些贈答之作,互相吹捧,大肆肉麻,什麽“風騷開一代,珠玉盡紛披”,“麗句新詞韻最真,德行才調更無倫”。大量的感事書懷詩,張口“四化”,閉口“改革”,一副胸懷廣博狀,其中卻充滿了封建氣息。隻見空洞的叫喊,毫無改革的真心,甚至連圖解政策都馬屁拍到蹄子上。什麽“和風好雨,舜日堯天”,“產值今朝超百億,始知成事是由人”,這樣的詩詞,還比不上文革期間的“東風萬裏紅旗飄”呢。
知識分子總以為舉國上下一片腐敗,隻有自己這塊自留地是幹淨的。其實,腐敗早已深入到我們的日常寫作之中。舊體詩在“五四”之後,仍然有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有鬱達夫的“雞鳴風雨海揚塵”,有毛澤東的“糞土當年萬戶侯”。可是今天,連台閣體也沒有,連幫派文藝也沒有。在根本沒有人要求它搖尾乞憐的日子裏,它自己肩負了嚴肅的風化使命,從根本上加劇著民族文化的腐敗。要挽救中國文化的覆亡,看來必須號召廣大有誌青年都來寫一寫舊體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