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麵曾講到偶然性,我也經常想到偶然性。一個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給人招災,也能給人造福。


    我學習吐火羅文,就與偶然性有關。


    說句老實話,我到哥廷根以前,沒有聽說過什麽吐火羅文。到了哥廷根以後,讀通了吐火羅文的大師西克就在眼前,我也還沒有想到學習吐火羅文。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我要學三個係,已經選了那麽多課程,學了那麽多語言,已經是超負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時候我覺得過了頭),我學外語的才能不能說一點都沒有,但是絕非語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負荷上再超負荷。而且我還想到,我是中國人,到了外國,我就代表中國。我學習砸了鍋,丟個人的臉是小事,丟國家的臉卻是大事,絕不能掉以輕心。因此,我隨時警告自己:自己的攤子已經鋪得夠大了,絕不能再擴大了。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


    但是,正如我在上麵已經講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爆發,瓦爾德施米特被征從軍,西克出來代理他。老人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戲統統傳給我。他早已越過古稀之年,難道他不知道教書的辛苦嗎?難道他不知道在家裏頤養天年會更舒服嗎?但又為什麽這樣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個人感情因素之外,他是以學術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絕學傳授給我這個異域的青年,讓印度學和吐火羅學在中國生根開花。難道這裏麵還有一些極“左”的先生們所說的什麽侵略的險惡用心嗎?中國佛教史上有不少傳法、傳授衣缽的佳話,什麽半夜裏秘密傳授,什麽有其他弟子嫉妒,等等,我當時都沒有碰到,大概是因為時移事遷今非昔比了吧。倒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件類似這樣的事情。說來話長,不講也罷。


    總之,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羅文,絲毫沒有征詢意見的意味,他也不留給我任何考慮的餘地。他提出了意見,立刻安排時間,馬上就要上課。我真是深深地被感動了,除了感激之外,還能有什麽話說呢?我下定決心,擴大自己的攤子,“舍命陪君子”了。


    能夠到哥廷根來跟這一位世界權威學習吐火羅文,是世界上許多學者的共同願望。多少人因為得不到這樣的機會而自怨自艾。我現在是近水樓台,是為許多人所豔羨的。這一點我是非常清楚的。我要是不學,實在是難以理解的。正在西克給我開課的時候,比利時的一位治赫梯文的專家沃爾特·古勿勒(waltercouvreur)來到哥廷根,想從西克教授治吐火羅文。時機正好,於是一個吐火羅文特別班就開辦起來了。大學的課程表上並沒有這樣一門課,而且隻有兩個學生,還都是外國人,真是一個特別班。可是西克並不馬虎。以他那耄耋之年,每周有幾次從城東的家中穿過全城,走到高斯-韋伯樓來上課,精神矍鑠,腰板挺直,不拿手杖,不戴眼鏡,他本身簡直就是一個奇跡。走這樣遠的路,卻從來沒有人陪他。他無兒無女,家裏沒有人陪,學校裏當然更不管這些事。尊老的概念,在西方的國家,幾乎根本沒有。西方社會是實用主義的社會。一個人對社會有用,他就有價值;一旦沒用,價值立消。沒有人認為其中有什麽不妥之處。因此西克教授對自己的處境也就安之若素,處之泰然了。


    吐火羅文殘卷隻有中國新疆才有。原來世界上沒有人懂這種語言,是西克和西克靈在比較語言學家w·舒爾策(w.schulzs)幫助下,讀通了的。他們三人合著的吐火羅語語法,蜚聲全球士林,是這門新學問的經典著作。但是,這一部長達五百一十八頁的煌煌巨著,卻絕非一般的入門之書,而是異常難讀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艱險複雜,歧路極多,沒有人引導,自己想鑽進去,是極為困難的。讀通這一種語言的大師,當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西克教吐火羅文,用的也是德國的傳統方法,這一點我在上麵已經談到過。他根本不講解語法,而是從直接讀原文開始。我們一起頭就讀他同他的夥伴西克靈共同轉寫成拉丁字母、連同原卷影印本一起出版的吐火羅文殘卷——西克經常稱之為“精製品”(prachtstck)的《福力太子因緣經》。我們自己在下麵翻讀文法,查索引,譯生詞;到了課堂上,我同古勿勒輪流譯成德文,西克加以糾正。這工作是異常艱苦的。原文殘卷殘缺不全,沒有一頁是完整的,連一行完整的都沒有,雖然是“精製品”,也隻是相對而言,這裏缺幾個字,那裏缺幾個音節。不補足就摳不出意思,而補足也隻能是以意為之,不一定有很大的把握。結果是西克先生講的多,我們講的少。讀貝葉殘卷,補足所缺的單詞兒或者音節,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羅文課堂上學到的。我學習的興趣日益濃烈,每周兩次上課,我不但不以為苦,有時候甚至有望穿秋水之感了。


    不知道為什麽原因,我回憶當時的情景,總是同積雪載途的漫長的冬天聯係起來。有一天,下課以後,黃昏已經提前降臨到人間,因為天陰,又由於燈火管製,大街上已經完全陷入一團黑暗中。我扶著老人走下樓梯,走出大門。十裏長街積雪已深,闃無一人。周圍靜得令人發怵,腳下響起了我們踏雪的聲音,眼中閃耀著積雪的銀光。好像宇宙間就隻剩下我們師徒二人。我怕老師摔倒,緊緊地扶住了他,就這樣一直把他送到家。我生平可以回憶值得回憶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這一件小事卻牢牢地印在我的記憶裏。每一回憶就感到一陣淒清中的溫暖,成為我回憶的“保留節目”。然而至今已時移境遷,當時認為是細微小事,今生今世卻絕無可能重演了。


    同這一件小事相聯的,還有一件小事。哥廷根大學的教授們有一個頗為古老的傳統:星期六下午,約上二三同好,到山上林中去散步,邊走邊談,談的也多半是學術問題;有時候也有爭論,甚至爭得麵紅耳赤。此時大自然的旖旎風光,在這些教授心目中早已不複存在了,他們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學問。不管怎樣,這些教授在林中漫遊倦了,也許找一個咖啡館,坐下喝點什麽,吃點什麽。然後興盡回城。有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山下散步,逢巧遇到西克先生和其他幾位教授正要上山。我連忙向他們致敬。西克先生立刻把我叫到眼前,向其他幾位介紹說:“他剛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是最優等。”言下頗有點得意之色。我真是既感且愧。我自己那一點學習成績,實在是微不足道,然而老人竟這樣讚譽,真使我不安了。中國唐詩中楊敬之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說項”傳為美談,不意於萬裏之外的異域見之。除了砥礪之外,我還有什麽好說呢?


    有一次,我發下宏願大誓,要給老人增加點營養,給老人一點歡悅。要想做到這一點,隻有從自己的少得可憐的食品分配中硬擠。我大概有一兩個月沒有吃奶油,忘記了是從哪裏弄到的麵粉和貴似金蛋的雞蛋,以及一斤白糖,到一個最有名的糕點店裏,請他們烤一個蛋糕。這無疑是一件極其貴重的禮物,我像捧著一個寶盒一樣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裏。這顯然有點出他意料,他的雙手有點顫抖,叫來了老伴,共同接了過去,連“謝謝”二字都說不出來了。這當然會在我腹中饑餓之火上又加上了一把火。然而我心裏是愉快的,成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憶之一。


    等到美國兵攻入哥廷根以後,炮聲一停,我就到西克先生家去看他。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顆炮彈,是美軍從城西向城東放的。他的夫人告訴我,炮彈爆炸時,他正伏案讀有關吐火羅文的書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玻璃片落滿了一桌子,他奇跡般地竟然沒有受任何一點傷。我聽了以後,真不禁後怕起來了。然而對這一位把研讀吐火羅文置於性命之上的老人,我的崇敬之情在內心裏像大海波濤一樣洶湧澎湃起來。西克先生的個人成就,德國學者的輝煌成就,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從這一件小事中我們可以學習多少東西呢?同其他一些有關西克先生的小事一樣,這一件也使我畢生難忘。


    我拉拉雜雜地回憶了一些我學習吐火羅文的情況。我把這歸之於偶然性。這是對的,但還有點不夠全麵。偶然性往往與必然性相結合。在這裏有沒有必然性呢?不管怎樣,我總是學了這一種語言,而且把學到的知識帶回到中國。盡管我始終沒有把吐火羅文當作主業,它隻是我的副業,中間還由於種種原因我幾乎有三十年沒有搞,隻是由於另外一個偶然性我才又重理舊業;但是,這一種語言的研究在中國畢竟算生了根,開花結果是必然的結果。一想到這一點,我對我這一位像祖父般的老師的懷念之情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現在西克教授早已離開人世,我自己也年屆耄耋,能工作的日子有限了。但是,一想我的老師西克先生,我的幹勁就無限騰湧。中國的吐火羅學,再擴大一點說,中國的印度學,現在可以說是已經奠了基。我們有一批朝氣蓬勃的中青年梵文學者,是金克木先生和我的學生和學生的學生,當然也可以說是西克教授和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學生的學生的學生。他們將肩負起繁榮這一門學問的重任,我深信不疑。一想到這一點,我雖老邁昏庸,又不禁有一股清新的朝氣湧上心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問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學問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