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學習了幾個學期以後,waldschmidt教授大概認為我“孺子可教”,願意把我收為門下弟子,便主動找我談博士論文的事情。他征求我的意見,問我有什麽想法。我直率地告訴他,論文題目決不能同中國有任何牽連。我在國內時就十分瞧不起那一些在國外靠中國老祖宗老子、莊子等等的威名寫出論文,回國後又靠西方諸大師的威名兩頭嚇唬人的所謂學者。這引得waldschmidt也笑了起來。一般說來,德國教授並不勉強把論文題目塞給學生。他在研究工作中,覺得他這門學問中還有哪一部分需要補充研究,他就把自己的意思告訴學生,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如果同意,題目就算定下來了。waldschmidt問我的興趣何在,我回答說:在研究佛典梵語的語法。早期佛典,除巴利文佛典外,還有許多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不是純粹的古典梵文,而是摻雜了許多方言成分。方言分東部、西部、西北部等等不同地區,語法變化各有特點。這些佛典原來可能就是方言寫成的,在“梵文化”的大趨勢下,各個向梵文轉化,但轉化的程度極不相同,轉化所處的階段也各個不同,從中可以探求一部佛典的原產地。這對印度佛教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我同教授商量的結果是,他把一部分量非常大的混合梵文的佛典交給我去研究。因為其量過大,不可能把全部書的語法現象都弄清楚,於是首先限製在動詞上。就是這樣,其量也還是過大,於是又限定在限定動詞上。這一部大書就是mahāvastu(《大事》)。全書用散文和詩歌(伽陀gāthā)混合寫成。散文部分梵文化的程度較深,因為散文不受韻律限製,容易梵文化,而詩歌部分則保留原來的方言成分較多。我的論文題目定為“die konju-gation des finiten verburns in dan gāthas des mahavasis”(《〈大事〉中陀部為限定動詞的變化》)。mahāvastu一書厚厚的三巨冊,校刊出版者是法國梵文學家e. smart。從此以後,我每天課餘就都在讀這一本書。我每天的生活程序是:淩晨起床,在家裏吃過早點,就穿過全城從城東走到城西的梵文研究所;中午不回家,在外麵飯館裏吃過午飯,仍回研究所,瀏覽有關的雜誌,從來沒有什麽午睡;一直工作到六點,才回家吃晚飯。天天如此,像刻板一樣。隻要有書可讀,我從來沒有感到單調或寂寞,樂也融融。
這一部大書並不容易讀。我要查好多字典,梵文的、巴利文的都有,還要經常翻閱r. pischel那一部著名的《俗語語法》。邊讀邊把所有的動詞形式都寫成卡片,按字母順序排列起來。遇到困難問題,我從來不找教授。因為這種古怪的文字,對教授來說也會是陌生的。senart的法文注釋也可以參考。主要是靠自己來解決。一時解決不了,就放一放,等到類似的現象發現多了,集攏起來,一比較,有的困難問題自然能得到解決。
寫論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的過程。我讀mahāvastu共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同時當然也讀了許多與此有關的參考書。書讀完後,卡片也做完了,就開始分類編排,逐章逐段寫成文章。論文主體寫完,又附上了一篇“anhang: uber die endung-matha”(附錄:《論詞尾-matha》),還附上了一個詳細的動詞字根表。我這一篇博士論文的框架就是如此。
我現在講一講“導論”(einleitung)的問題。論文主體完成以後,我想利用導論來向教授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我窮數月之力,翻閱了大量的專著和雜誌,搜集有關混合梵文的資料以及佛典由俗語逐漸梵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說法。大學圖書館就在印度研究所對麵,借書非常方便,兼之德國人素以細致、徹底、效率高聞名全世界,即使借一本平常幾乎沒有人借閱的古舊的雜誌,都不用等很長時間,唾手可得。這也給我提供了寫作的便利。結果寫成了一篇洋洋萬言的“導論”,麵麵俱到,巨細不遺,把應該或者甚至不太應該、隻有點沾親帶故的問題,都一一加以論列。寫完以後,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沾沾自喜,把全部論文請irmgard meyer小姐用打字機打好,等到wald-schmidt休假時,親自呈送給他,滿以為他會大大地把自己褒獎一番的。然而,事與願違。過了幾天,他把我叫了去,並沒有生氣,隻是麵帶笑容地把論文稿子交給了我。對其餘部分他大概還是非常滿意的,隻是我的心肝寶貝,那一篇“導論”卻一字未動,隻在文前劃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後劃了一個後括號,意思很明顯,就是統統刪掉。這完全出我期望,幾乎一棍子把我打暈。他慢慢地對我解釋說:“你討論這個問題,麵麵俱到,其實哪一麵也不夠充實、堅牢。人家如果想攻擊你,從什麽地方都能下手,你是防不勝防!”他用了“攻擊”這個字眼兒,我至今憶念不忘。我猛然省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他這一“棒喝”,把“導論”一概不要,又重新寫了一篇相當短而紮實得多的“導論”,就是現在出版的這一篇。在留德十年中,我當然從這位大師那裏學習了不少的本領、不少的招數。但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一篇“導論”,我終生難忘。以後我教我的學生時也經常向他們講這個故事。寫學術論文,千萬不要多說廢話,最好能夠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我最佩服的中外兩個大學者heinrich liiders和陳寅恪就是半句廢話也不說的典範。可惜有時候我自己也做不到,我的學術論文中還是有廢話的。
現在再談一談論文的附錄:uber die endung-matha的問題。這一個動詞第一人稱複數的詞尾,不見於其他佛典內。senart也覺得奇怪,他想把它解釋為-ma atha。但是,我把mahāvastu全書中所有有-matha這個詞尾的動詞形式都搜集到一起,明確無誤地證明了-matha隻能是一個完整的動詞詞尾,senart的解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雖然我也意識到這是我的一個新發現,所以才以“附錄”的形式讓它獨立出來;但是,由於我對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鑽研不深,我還不能理解這個新發現的重要意義。上麵提到的krause教授,我的論文一寫完,就讓人讀給他聽。當他聽到關於-matha的這一段時,大為驚喜,連聲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原來同樣或者類似的詞尾在古代希臘文中也有。一個西方的希臘,一個東方印度的mahavastu,相距萬裏,而竟有同樣的詞尾,這會給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帶來新問題,給予新啟發。他逢人便講,至少在gauss-weber-haus裏,頗引起了一點轟動。連專攻斯拉夫語文學的bochucke小姐,見麵時也對我提起此事。
這一部大書並不容易讀。我要查好多字典,梵文的、巴利文的都有,還要經常翻閱r. pischel那一部著名的《俗語語法》。邊讀邊把所有的動詞形式都寫成卡片,按字母順序排列起來。遇到困難問題,我從來不找教授。因為這種古怪的文字,對教授來說也會是陌生的。senart的法文注釋也可以參考。主要是靠自己來解決。一時解決不了,就放一放,等到類似的現象發現多了,集攏起來,一比較,有的困難問題自然能得到解決。
寫論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的過程。我讀mahāvastu共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同時當然也讀了許多與此有關的參考書。書讀完後,卡片也做完了,就開始分類編排,逐章逐段寫成文章。論文主體寫完,又附上了一篇“anhang: uber die endung-matha”(附錄:《論詞尾-matha》),還附上了一個詳細的動詞字根表。我這一篇博士論文的框架就是如此。
我現在講一講“導論”(einleitung)的問題。論文主體完成以後,我想利用導論來向教授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我窮數月之力,翻閱了大量的專著和雜誌,搜集有關混合梵文的資料以及佛典由俗語逐漸梵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說法。大學圖書館就在印度研究所對麵,借書非常方便,兼之德國人素以細致、徹底、效率高聞名全世界,即使借一本平常幾乎沒有人借閱的古舊的雜誌,都不用等很長時間,唾手可得。這也給我提供了寫作的便利。結果寫成了一篇洋洋萬言的“導論”,麵麵俱到,巨細不遺,把應該或者甚至不太應該、隻有點沾親帶故的問題,都一一加以論列。寫完以後,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沾沾自喜,把全部論文請irmgard meyer小姐用打字機打好,等到wald-schmidt休假時,親自呈送給他,滿以為他會大大地把自己褒獎一番的。然而,事與願違。過了幾天,他把我叫了去,並沒有生氣,隻是麵帶笑容地把論文稿子交給了我。對其餘部分他大概還是非常滿意的,隻是我的心肝寶貝,那一篇“導論”卻一字未動,隻在文前劃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後劃了一個後括號,意思很明顯,就是統統刪掉。這完全出我期望,幾乎一棍子把我打暈。他慢慢地對我解釋說:“你討論這個問題,麵麵俱到,其實哪一麵也不夠充實、堅牢。人家如果想攻擊你,從什麽地方都能下手,你是防不勝防!”他用了“攻擊”這個字眼兒,我至今憶念不忘。我猛然省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他這一“棒喝”,把“導論”一概不要,又重新寫了一篇相當短而紮實得多的“導論”,就是現在出版的這一篇。在留德十年中,我當然從這位大師那裏學習了不少的本領、不少的招數。但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一篇“導論”,我終生難忘。以後我教我的學生時也經常向他們講這個故事。寫學術論文,千萬不要多說廢話,最好能夠做到每一句話都有根據。我最佩服的中外兩個大學者heinrich liiders和陳寅恪就是半句廢話也不說的典範。可惜有時候我自己也做不到,我的學術論文中還是有廢話的。
現在再談一談論文的附錄:uber die endung-matha的問題。這一個動詞第一人稱複數的詞尾,不見於其他佛典內。senart也覺得奇怪,他想把它解釋為-ma atha。但是,我把mahāvastu全書中所有有-matha這個詞尾的動詞形式都搜集到一起,明確無誤地證明了-matha隻能是一個完整的動詞詞尾,senart的解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雖然我也意識到這是我的一個新發現,所以才以“附錄”的形式讓它獨立出來;但是,由於我對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鑽研不深,我還不能理解這個新發現的重要意義。上麵提到的krause教授,我的論文一寫完,就讓人讀給他聽。當他聽到關於-matha的這一段時,大為驚喜,連聲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原來同樣或者類似的詞尾在古代希臘文中也有。一個西方的希臘,一個東方印度的mahavastu,相距萬裏,而竟有同樣的詞尾,這會給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帶來新問題,給予新啟發。他逢人便講,至少在gauss-weber-haus裏,頗引起了一點轟動。連專攻斯拉夫語文學的bochucke小姐,見麵時也對我提起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