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上今天的更新,順便給515粉絲節拉一下票,每個人都有8張票,投票還送起點幣,跪求大家支持讚賞!
秦宓撇了一眼於禁,應道:“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法正初掌大權,睚眥必報,擅殺過數人。有人到諸葛亮那兒舉報法正,秦宓這句話,正是諸葛亮當初所應之言。
於禁冷笑道:“這就是《蜀科》?”意思是,法正功勞大,威望高,你不敢懲治,如今卻要懲治趙文?
諸葛亮隻是微笑不言,看向趙文,且看趙文之意,趙文會意,笑道:“當其時,西川初定,人心惶惶,豪強狐疑,百廢待興,《蜀科》初立,需緩緩而行,不可用強。而今大局已定,百業興旺,正是嚴法紀、立德政、肅威刑之時。在下恰逢其時,恰遇尚書令其人,何其幸也。”
末尾這一句帶點自嘲味道,把秦宓、諸葛亮都逗樂了。
事實也是如此,當諸葛亮的話傳到法正耳朵,法正沒辦法,隻好去找諸葛亮理論,一封《答法正書》,既保持法正顏麵,又達到警告目的,從此再無此類事件發生,手段不可謂不高超。
諸葛亮笑了笑,不再糾纏《蜀科》,問道:“載之出身海外?”
趙文身世成謎,縱然關興亦不知具體,故諸葛亮問起出身,眾人皆興趣盎然,直盯著他看,趙文沉默以對,讓人無可奈何。
諸葛亮又問:“少時可有讀書,所讀何書?”
趙文沉默片刻後應道:“文讀書甚雜,天文地理皆有涉獵,然百曉而無一通。”
諸葛亮心喜,因為他亦是博覽群書,尚在荊州求學時,已是各門功課皆名列前茅,傲視群儒,涉獵之廣,舉世無匹。
諸葛亮在荊州之時,與孟建、徐庶、石韜一起遊學,曾對三人說:“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官居何位,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石、徐三人求學皆務要精熟,隻有諸葛亮能觀其大略,諸葛亮常自比管仲、蕭何,自負甚高。
諸葛亮笑問道:“諸子百家何如?”
“諸子百家各有所長,亦有所短。”趙文隨口應道,隨即詫異看向諸葛亮,謹慎答道:“高祖以文治國,征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大漢國力蒸蒸日上,方有漢武時鼎盛之勢,北擊匈奴開拓國土之舉,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諸子百家已名存實亡。”
諸葛亮又問:“載之如何看待儒家?”
趙文應道:“儒家以六藝六經為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實現天下大同的宏大理想,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諸葛亮笑道:“我以為載之未授經學,不曾想……”
趙文打斷道:“文確實未授經學,不過有所涉獵而已。”
“哦?”諸葛亮饒有興致看著趙文,趙文肅道:“儒家雖好,然一枝獨秀,而文更喜百花齊放,爭妍鬥豔。”
秦宓忍不住斥道:“董大家獨尊儒術,方為治國之道。”
“《蜀科》推行,依法治國,那可是法家之道!”趙文沉著應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獨尊儒術可以,何必罷黜百家?局限思維,又何來進步?”
秦宓想要反駁,趙文卻不給機會,又道:“如今儒術,與董仲舒天人感應大一統思想相比可有進步?高祖以文治國,其實崇尚道家無為而治,卻非儒家,至漢武時期,諸侯王不服皇權,才故獨尊儒術,中央集權。”
秦宓正想說話,趙文一錘定音,“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秦宓屢遭搶白,氣得胡子直豎,諸葛亮笑道:“子敕不必生氣,儒家六藝傳承至今,早有沒落之勢;光武以來,世家把持朝政,修身之道,又有幾人傳承,何況齊家治國平天下?”
秦宓沉默不言,想必對諸葛亮之言感觸頗深,諸葛亮又道:“載之對治國之道有何見解?”
趙文撇撇嘴,“文修身齊家尚未做到,何談治國之道?”
龐德“呲”一聲怪笑,被於禁拉住,秦宓本能言善辯,此次讓諸葛亮趙文連番壓製,內心極為複雜,聞言也不禁微微笑了起來。
諸葛亮捂住額頭,無奈道:“載之荊州磨礪四年有餘,且少時周遊天下,見識不凡,可不能敝帚自珍。”
趙文來曆神秘,諸葛亮一語道破其少時周遊天下,讓其他人驚訝不已,畢竟古時交通極為不便,恰逢亂世,更是朝不保夕,想要周遊天下,可謂艱難。諸葛亮出身徐州琅琊望族,後曹操殺琅琊王劉熙,諸葛家受牽連,家族四分五裂,諸葛亮千裏逃亡至荊州,故知其才之難得。
趙文是穿越而來,並非諸葛亮所言少時周遊天下,但此中內情,卻無法與人分說,遂順應道:“民強則國強,民富則國富,本來蜀中少戰亂,是天下難得福地,如今……”
趙文本想講劉備來了之後,為了攻打漢中,耗盡蜀中錢糧,導致民不聊生,突見秦宓臉色不愉,不想再刺激他,隻好道:“以農為根本,興修水利;以工來富民,發展蜀錦;以商來富國,流通物資;以法治國,政治清明,足以打下大漢基業。”
秦宓臉色稍霽,搖頭道:“商人重利而輕義,不可寄予厚望。”
趙文答道:“商人逐利乃天性,重商易使民眾逐利而棄農耕,喪失國本,故自古以來,重農抑商,商人地位低下。”
龐德、於禁瞪大眼睛看著趙文,似乎並不理解,秦宓欣慰點點頭,唯有諸葛亮笑了笑,知道趙文是先抑後揚,正期待他如何轉折呢?
“然而容商而不重商,以商稅富國,又可輕農賦且養民,何樂而不為?”趙文微笑道:“況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養民以重建禮樂,植道義於人心,蜀中清明必矣!”
秦宓不喜道:“本以為載之荊州俊傑,必有獨到之處,豈知不過武夫而已,如此誇誇其談,於國何用?”
秦宓撇了一眼於禁,應道:“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法正初掌大權,睚眥必報,擅殺過數人。有人到諸葛亮那兒舉報法正,秦宓這句話,正是諸葛亮當初所應之言。
於禁冷笑道:“這就是《蜀科》?”意思是,法正功勞大,威望高,你不敢懲治,如今卻要懲治趙文?
諸葛亮隻是微笑不言,看向趙文,且看趙文之意,趙文會意,笑道:“當其時,西川初定,人心惶惶,豪強狐疑,百廢待興,《蜀科》初立,需緩緩而行,不可用強。而今大局已定,百業興旺,正是嚴法紀、立德政、肅威刑之時。在下恰逢其時,恰遇尚書令其人,何其幸也。”
末尾這一句帶點自嘲味道,把秦宓、諸葛亮都逗樂了。
事實也是如此,當諸葛亮的話傳到法正耳朵,法正沒辦法,隻好去找諸葛亮理論,一封《答法正書》,既保持法正顏麵,又達到警告目的,從此再無此類事件發生,手段不可謂不高超。
諸葛亮笑了笑,不再糾纏《蜀科》,問道:“載之出身海外?”
趙文身世成謎,縱然關興亦不知具體,故諸葛亮問起出身,眾人皆興趣盎然,直盯著他看,趙文沉默以對,讓人無可奈何。
諸葛亮又問:“少時可有讀書,所讀何書?”
趙文沉默片刻後應道:“文讀書甚雜,天文地理皆有涉獵,然百曉而無一通。”
諸葛亮心喜,因為他亦是博覽群書,尚在荊州求學時,已是各門功課皆名列前茅,傲視群儒,涉獵之廣,舉世無匹。
諸葛亮在荊州之時,與孟建、徐庶、石韜一起遊學,曾對三人說:“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官居何位,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石、徐三人求學皆務要精熟,隻有諸葛亮能觀其大略,諸葛亮常自比管仲、蕭何,自負甚高。
諸葛亮笑問道:“諸子百家何如?”
“諸子百家各有所長,亦有所短。”趙文隨口應道,隨即詫異看向諸葛亮,謹慎答道:“高祖以文治國,征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大漢國力蒸蒸日上,方有漢武時鼎盛之勢,北擊匈奴開拓國土之舉,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諸子百家已名存實亡。”
諸葛亮又問:“載之如何看待儒家?”
趙文應道:“儒家以六藝六經為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實現天下大同的宏大理想,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諸葛亮笑道:“我以為載之未授經學,不曾想……”
趙文打斷道:“文確實未授經學,不過有所涉獵而已。”
“哦?”諸葛亮饒有興致看著趙文,趙文肅道:“儒家雖好,然一枝獨秀,而文更喜百花齊放,爭妍鬥豔。”
秦宓忍不住斥道:“董大家獨尊儒術,方為治國之道。”
“《蜀科》推行,依法治國,那可是法家之道!”趙文沉著應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獨尊儒術可以,何必罷黜百家?局限思維,又何來進步?”
秦宓想要反駁,趙文卻不給機會,又道:“如今儒術,與董仲舒天人感應大一統思想相比可有進步?高祖以文治國,其實崇尚道家無為而治,卻非儒家,至漢武時期,諸侯王不服皇權,才故獨尊儒術,中央集權。”
秦宓正想說話,趙文一錘定音,“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秦宓屢遭搶白,氣得胡子直豎,諸葛亮笑道:“子敕不必生氣,儒家六藝傳承至今,早有沒落之勢;光武以來,世家把持朝政,修身之道,又有幾人傳承,何況齊家治國平天下?”
秦宓沉默不言,想必對諸葛亮之言感觸頗深,諸葛亮又道:“載之對治國之道有何見解?”
趙文撇撇嘴,“文修身齊家尚未做到,何談治國之道?”
龐德“呲”一聲怪笑,被於禁拉住,秦宓本能言善辯,此次讓諸葛亮趙文連番壓製,內心極為複雜,聞言也不禁微微笑了起來。
諸葛亮捂住額頭,無奈道:“載之荊州磨礪四年有餘,且少時周遊天下,見識不凡,可不能敝帚自珍。”
趙文來曆神秘,諸葛亮一語道破其少時周遊天下,讓其他人驚訝不已,畢竟古時交通極為不便,恰逢亂世,更是朝不保夕,想要周遊天下,可謂艱難。諸葛亮出身徐州琅琊望族,後曹操殺琅琊王劉熙,諸葛家受牽連,家族四分五裂,諸葛亮千裏逃亡至荊州,故知其才之難得。
趙文是穿越而來,並非諸葛亮所言少時周遊天下,但此中內情,卻無法與人分說,遂順應道:“民強則國強,民富則國富,本來蜀中少戰亂,是天下難得福地,如今……”
趙文本想講劉備來了之後,為了攻打漢中,耗盡蜀中錢糧,導致民不聊生,突見秦宓臉色不愉,不想再刺激他,隻好道:“以農為根本,興修水利;以工來富民,發展蜀錦;以商來富國,流通物資;以法治國,政治清明,足以打下大漢基業。”
秦宓臉色稍霽,搖頭道:“商人重利而輕義,不可寄予厚望。”
趙文答道:“商人逐利乃天性,重商易使民眾逐利而棄農耕,喪失國本,故自古以來,重農抑商,商人地位低下。”
龐德、於禁瞪大眼睛看著趙文,似乎並不理解,秦宓欣慰點點頭,唯有諸葛亮笑了笑,知道趙文是先抑後揚,正期待他如何轉折呢?
“然而容商而不重商,以商稅富國,又可輕農賦且養民,何樂而不為?”趙文微笑道:“況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養民以重建禮樂,植道義於人心,蜀中清明必矣!”
秦宓不喜道:“本以為載之荊州俊傑,必有獨到之處,豈知不過武夫而已,如此誇誇其談,於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