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祁鈺是在乾清宮外的宮道上遇到於謙的。


    “於侍郎不必多禮。”朱祁鈺客客氣氣伸出手,扶住了給他見禮的朝臣。


    這是朱祁鈺第二次麵對麵免於謙的禮。


    上一回還是今年的新歲。


    大明朝有定規: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四夷朝使在奉天殿向皇帝拜賀新歲,而大年初二,朝臣們還要在奉天門東廊,給親王賀新歲。*


    除此外,作為開府出宮的親王,朱祁鈺跟朝臣們幾乎無甚往來,安穩做他的親王。


    不過,雖然之前隻見過一次,朱祁鈺還是清清楚楚記得這位於侍郎的——


    這世上有種人,哪怕隻見一次也不會再忘記。


    朱祁鈺與於謙兩人一同步入乾清宮大門,剛繞過琉璃影壁,就見王振昂首立於殿外階上。


    四月的日光,將王振身上的錦繡蟒袍映出絢麗的色澤。


    這也是大明的一道奇觀了:蟒袍對朝臣來說,是有大功才能賜下的珍貴袍服,是為‘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然而,服侍帝王的宦官,卻可日常穿蟒服,係鸞帶。[2]


    此時王振身著金貴的蟒袍鸞帶,腰間懸著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玉製牙牌,加上他還為自己特製了珍珠、青紅寶石、珊瑚等珍寶編成的牌穗。


    往這一站,整個人當真是威風煊赫,珠光寶氣。


    ……晦氣。


    這是朱祁鈺與於謙兩人不約而同的心聲。


    其實以王振跟皇帝的親近,一般他都是時刻跟在皇帝身邊,負責門外迎候文武百官的多是小宦官。


    沒想到今日他們一進乾清宮門,迎頭就撞上王振。


    論禮,作為宦官,王振此時應該趕緊迎過去給親王見禮,然後再宣皇帝的口諭,好生引著奉召麵聖的兩位進門。


    然而,這是王振。


    這位司禮監掌印太監依舊站在台階上,雙手背在身後玩著拇指上的翠玉扳指,居於高處目光下睨,身形動也不動。


    是種無聲卻傲慢的等待與催促。


    王振在等——


    等著眼前的郕王先向他問好,等著兵部侍郎於謙對他俯拜行禮。


    *


    是的,王振在等朝廷三品大員對他跪拜請安。


    畢竟,這對他來說,是件很正常的事兒,也是以往發生過無數次的現實——別說一個區區三品兵部侍郎了,朝廷東閣議事,哪怕是公卿都得向他趨拜行禮。


    薑離此時正坐在殿內臨窗的榻上,從推開的小半扇窗中,看到了這一幕。


    皇帝正在窗後看著。


    王振也知道皇帝在看著。


    不過,帝王的注目,非但不會讓王振收斂害怕,反而給了他更多的底氣——


    就像幾年前皇帝在百官前給他尊榮,為他撐腰一般。


    彼時紫禁城三大殿正式落成。


    有此吉慶事,皇帝便在新大殿設宴宴請百官。


    按舊例嘛,這種級別的宮宴自然不是宦官能列席的,就算出現,也應該老老實實在皇帝邊上站著伺候。


    這可給王振委屈壞了:皇帝年幼登基,他一直輔佐在皇帝身邊。在王振心裏,他就跟周朝的周公攝政輔佐周成王一樣一樣的,這麽重要的身份地位,居然不配有個座?!


    這種僭越至極的話,王公公不光在心裏這樣想了,還在大庭廣眾下就這樣說了。


    照理說,古往今來,別說宦官了,哪怕是宰輔重臣說出‘攝政’二字,隻怕家族都要消消樂(本朝知名首輔張居正沉痛點頭)。


    然而聽說了王振自比周公後,朱祁鎮不但沒有為這句話生氣,反而表示讚同,並感同身受為王周公不得入正殿宴席而怏怏不樂(上為蹙然),之後當即命人開東華門迎王振入內。


    還開了最隆重的中門!


    百官:……人比人氣死人啊,那我們這群為避諱帝王至尊,走側門進來的朝廷臣子算什麽?


    算襯托陛下你家王先生高貴的一環嗎?


    更令文武百官心梗的是,他們不但得眼睜睜看著皇帝開了中門迎王振,還得順著皇帝的心意,起身拜見王振,給他行禮。


    得皇帝親詔,又見中門大開百官望風而拜,惱火的王振才算找回了這個麵子,終於展顏而笑。


    王振笑了,皇帝也就滿意了。


    *


    故而,知道皇帝坐在窗後看著,王振毫無收斂之意,下頜反而抬得更高了:於謙這個侍郎,從前就很不識趣,又不給他行禮又不給他送禮,很落了他的麵子。


    今日,他是特意出來‘堵’於謙來著。


    在陛下跟前,你敢不行禮?


    若於謙依舊對自己不恭不敬,正好陛下都親眼看著呢,都省了他轉述告狀了——


    比如現在,看著肅立不動的於謙,王振心裏的小人已經在控訴:陛下,你看他,你看他!


    *


    看著呢。


    殿內,薑離放下了手中的茶盞。


    從史書上看到王振的作為是一回事,如今直接看到活蹦亂跳的王振站在外頭,下巴抬得老高,等著眼前的於謙給他行禮的真實場景,又是另一種感受了。


    薑離沒有明英宗的‘真愛’濾鏡,覺得王振這背影,真是越看越欠。


    她將窗扇推的更開了一些。


    第3章 郕王朱祁鈺


    這是一個明媚高張的春日,紫??禁城內的重重琉瓦飛簷,搖蕩晴暉,春光宛要醉人。


    然而朱祁鈺的心情卻是風雨如晦。


    眼前的王振,帶著理所應當的倨傲,等著他這個親王先開口??問好。


    朱祁鈺抿了抿唇,心裏很有些委屈——主要是這個問好,並不是一句隨意的‘誒,王公公,今兒天不錯啊’的寒暄客套。


    這個問好,是得他這個親王客氣稱呼王振一聲“先生好。”


    為什麽要做到如此?


    因為,皇帝本人對王振的稱呼就是‘先生。’


    先生,師也。


    王振早早陪在幼童版朱祁鎮身邊,陪他長大進學,日夜不離守在身邊,行管束勸學之事,故而在朱祁鎮眼裏,王振可不隻是服侍他的宦官,那就是他的貼心好老師。


    說起來,明朝皇帝、王爺都有自幼隨侍的宦官,親近的多以‘伴伴’‘大伴’呼之,顯出主仆情深。


    然而朱祁鎮對王振的‘先生’二字,顯然是上到另一種高度了。


    皇帝都如此禮遇,也別怪朝臣們風行草偃地跟隨。


    上行下效原本就是世態常事。


    許多官員甚至公侯宗親,為了上體聖意,都會喚王振一聲“翁父”!


    更能豁出去不要臉的臣子,還會把自己的胡子也剃了,然後跑到王振跟前無中生爹討好道:“父親大人您都沒有胡子,我這做兒子怎麽敢留呢!”


    絲縷舊事在朱祁鈺的腦海中翻騰,如同日光下紛飛的塵埃,起伏不定。


    其實,他今日想的多,那聲‘先生’如鯁在喉,正是因為身側落後半步站著的於侍郎——


    朱祁鈺本身是個溫和性子,行事頗易受身邊人的影響。


    若此時他身邊站著的,是那群積極認爹認爺爺的官員,圍著王振大肆恭維吹捧,氛圍到了,朱祁鈺也能隨著喚一聲先生,把場麵敷衍過去。


    可此時他身旁的於侍郎,身著三品朝臣的朱緋官服,蕭蕭肅肅立在當地,沒有一絲要給王振行禮的意思。


    於謙站的坦然又坦蕩——翻遍大明律,沒有朝臣向宦官行禮的條例。


    有這樣一個人站在身側,如對著一麵澄淨如水的冰鏡,清淨映著世上不合道理之事。


    於是,‘先生’這兩個字,朱祁鈺就說不出口,像是一把酸澀的青梅哽在喉中。


    他忽然又想到,那位剃胡子討好王振的官員,幾年前就被王振拉拔到跟於侍郎的一樣的三品,身居工部侍郎要職(掌舉國上下工程,諸如土木、水利、礦冶等基建,肥差)。


    跟如此同僚在朝堂並立,於侍郎在朝上在官署辦事,心中也會有跟他方才一樣的委屈嗎?


    朱祁鈺飄來飄去的思緒,被推開窗扇的聲音打斷。


    他抬起頭,看到推開窗扇的皇上。


    *


    那是一張朱祁鈺很熟悉的麵容。


    畢竟是親兄弟,麵龐總有幾分相像。


    然而從開始懂事起,朱祁鈺就清楚,每個人也在告訴他讓他清楚——哪怕年齡隻差一歲,哪怕生的有幾分相似,他們兄弟倆的路也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將來要做手握天下的皇帝,一個要做安分的親王。


    兩人並非一母同胞。


    朱祁鎮的母親原是孫貴妃,因父皇愛重,又因胡皇後無子,便廢胡皇後立孫皇後。


    自此,朱祁鎮便成了長子與嫡子,是無可爭議的太子。


    這是爭不得的。


    而他,朱祁鈺很早就明白,他算是……備用品:畢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皇帝就倆兒子,萬一太子出了意外,還能有一個備選頂上。


    而且,他還不是一朝的備用品。


    父皇駕崩後,兄長順位登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安分守己當昏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四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四木並收藏安分守己當昏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