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是浙江杭州錢塘人,選了這味茶,看來……是個甜黨!
薑離在心內頷首:記住了。
以後於少保負責處置大明四境的朝政,她負責提供甜點。
大家各司其職,都有光明的未來!
*
八寶捧了茶冊退下去,前往禦茶房備茶。
禦前奏對,依舊是朱祁鈺先開口:“皇兄龍體可大安了?”
他原就是為了聖躬不安才請見的,此時主動關懷也是應有之義。
朱祁鈺邊問安,邊抬眼看了下皇帝。
隻見皇帝隻穿了件家常盤領窄袖常服,唯有腰間金玉琥珀帶顯出帝王身份,正斜倚在明黃軟緞靠背上。剛才離得遠看不真切,如今近距離細看,倒是臉色蒼白很有幾分虛弱。
榻旁甚至還放著一根體積很難被忽視掉的龍頭粗拐杖。
啊,皇上病得這麽重嗎?
朱祁鈺不免有些有些擔憂:皇帝精神好的時候,王振都擅權專政,朝政大半姓王,這下皇帝病倒,朝堂豈不是更徹底改姓了王?
“皇兄雖晝夜憂勤國事,也要保重龍體才是。”
朱祁鈺進宮,一向都是先去給孫太後請安,再去見自己生母吳賢太妃的,故而今日一早,已然從孫太後處聽聞了皇帝的‘真正病因’,是實在憂心國事,尤其是瓦剌勢浸強盛屢犯塞北才病倒的。
又看向那拐杖:“如今皇兄竟要扶杖而行?那可得好生休養,朝政大事都等著皇兄拿主意呢。”
薑離:這世上真是好人多!這就把台階都給她鋪好了。連她準備的‘扶杖而起’的道具,都不用自己表演,朱祁鈺都幫她點到了。
她連忙順著台階就下來。
“正是為此事召於侍郎來的——邊患繁雜,眼見瓦剌要生亂,朕卻突然病得厲害。”
薑離咳嗽著扯了扯身上蓋著的金緞小被子,以二十二歲的年紀,表現出了八十二歲的活力(也是薑離本人的精神狀態)。
她看著於謙身前補子上代表三品侍郎的孔雀,開口道:“朕記得父皇曾說過‘兵部侍郎於謙可擔重任’,既如此,便由於侍郎升任兵部尚書,掌天下軍製、鎮戍、征討事。”
已經意識到在群臣心中,朱祁鎮一人的信譽不太好使,薑離還特意捎帶上了先帝。
但很快,薑離就發覺,‘自己’不是信譽不好使,而是信譽破產。
第5章 請辭
先升官後委事,是薑離最早決定好的事之一。
她既要讓人挑重擔,就必須讓人在一把手的位置上。
薑離自己也是打工人,知道不在其位想要辦事兒有多難。
凡事名不正則言不順,官場更是如此。
譬如大明的職官誌明碼標價:兵部尚書不但掌天下軍製、鎮戍、征討事,還掌武選,即管著天下武衛官軍選授、升調貶謫、襲官功賞等事。
再有禁衛、兵器、薪隸(兵士薪水和兵部相關署衙的皂吏),也都由兵部尚書決斷。
相當於跟國防軍事有關的人事調動、撥款調用、軍製決策一把抓,權職極大。
而兵部侍郎(兵部二把手)的權職卻隻有一句話,不,四個字——侍郎佐之。
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也就是說兵部尚書定了的事兒,於謙隻能提意見,卻是做不了主的。
曆來,二把手難幹。
比起如今的兵部尚書鄺埜,於謙來做兵部尚書如今四境著火,與瓦剌即將開戰的大明,實在是更為合適。
*
鄺埜鄺尚書是個好人,也是個好官,為官數十載,從來是勤慎小心,且有冰蘖(甘於寒苦而有操守)名聲。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謹’字上。
其實早在兩年前,正統十二年正月,朝廷下派巡大同(直麵瓦剌的邊境重城)的禦史就上報過:也先在邊境屢生釁端,說不得有意大舉進犯,應當增兵守備,以免釀成大禍。
然而,鄺埜因為畏懼王振的威勢,沒有敢在兵部主議此事。
鄺埜這種‘慎重自保’對大明來說當然是錯的,但在薑離看來,絕不能怪人家鄺尚書。
她欽佩於謙為了大明‘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的精神,但她從不覺得每個人都該是於謙。
朝堂情勢如此,為了保護自己,避開王振鋒芒有什麽錯呢?
錯的不是畏懼王振不敢主議兵改的鄺埜,而是無條件信任王振,讓旁人不敢開口的皇帝。
何況鄺埜在史冊上也是慘,朱祁鎮禦駕出征,不但自己走,還帶走了大半朝廷重臣。
鄺埜作為兵部尚書,哪裏能落下他?
要知道,鄺尚書今歲已然六十五歲高齡,在現代哪怕延遲退休,他都到法定退休年齡了。
結果在明朝還被迫隨軍出征——真的是被迫,他反複諫過皇帝不要草率親征,結果皇帝不但執意速速禦駕親征,還特意把他捎上一起(鄺埜:……)。
而被迫隨軍途中,他這位兵部尚書對戰事的所有意見,都被朱祁鎮當成了無用的耳邊風不說,堂堂國防一把手,甚至被王振當麵指著鼻子罵道:‘腐儒也敢妄談軍事,再說宰了你’。
而到了那時候,鄺埜也實顧不得懼怕王振了,梗著脖子堅持:“為了江山社稷,我哪怕死也要說!”
然而,以死相逼也沒用,朱祁鎮還是不理會,鄺埜依舊被王振趕了出去。
於是,鄺老尚書隻能在軍帳中跟戶部尚書(財政部長)王佐兩人對著哭,最後……一起哭的兩位尚書,也一起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中,屍骨無存。
子孫唯以生前落發與衣冠塚安葬。
當真是貨真價實,倒了死黴了。
而在這條一切都沒有發生的if線上,鄺埜正是因在兵部苦苦撐了太久,瓦剌又有大舉進犯之勢,這才屢屢上書請調於謙回京。
實在是掌不住了。
*
如今,薑離預備讓於謙掌兵部之餘,也給鄺尚書他老人家找了個去處——都察院。
都察院,掌彈劾百司,辯明冤枉,朝廷風紀等事(大約相當於現代□□工作)。
其一把手左督察禦史,跟兵部尚書一樣,也是正二品的官位。
現在的左都禦史,是妥妥王振的人,隻按照王振的心意,隨意揉捏百官。正該換鄺尚書這種謹慎老成的人上去。
他這個謹慎性子,無事也不會找旁人的麻煩。
而讓他找麻煩的人,必是他有證據對方犯了錯的人。
也算是兩全其美。
薑離期待望向於謙,隻等他點頭。
*
於大人來做兵部尚書!
朱祁鈺震驚過後,心底湧上一陣難以言明的喜悅。
他是朝堂小透明,不碰權柄,但不代表他不擔憂朝局——
是,隻要大明朝還在,就少不了他的富貴閑王。
可他到底姓朱,國亦是家。
他心底是很清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
讓王振這麽折騰下去,朝中淨是諂諛貪腐無能之臣,能夠明哲保身不助紂為虐的就已經是鐵板釘釘的大好人了。再加上如今四起的叛軍、一場場的天災,以及那來自關外日益強大的瓦剌的威脅……
外憂內患,實難讓人樂觀。
大明若是不好了,他這個郕王有什麽好?!
若是皇兄真能因父皇曾經的囑咐,重用於尚書這種能臣就好了……朱祁鈺低首垂眸,生怕麵上若是忍不住透出歡欣來,倒是讓皇兄懷疑他私交朝臣。
正巧,八寶帶著禦茶房的小宦官托著茶盤入內奉茶,朱祁鈺就捧著他的果仁茶,慢慢啜飲著遮擋唇邊歡喜笑意。
而於謙麵前的茶盅蓋子一開,薑離便聞到一陣馥鬱玫瑰花香與蜂蜜的甜香。
茶盞之上升騰起嫋嫋白色熱氣。
薑離在玫瑰的香氣中,簡直是眼巴巴等著於謙點頭。
然而,在沉思片息後,於謙字句清晰回道:“回陛下,臣難擔兵部尚書重任。”
薑離定定望向他。
*
聽話聽音。
作為在職場上熬了幾年的打工人,薑離對判斷人的情緒還是比較準確的。
她聽得出來,於謙這話並不是什麽欲擒故縱欲拒還迎、自謙無能;也並非因從前皇帝不重用,甚至由著他被奸宦定死罪都不管,而此時有事兒卻讓他頂上的不滿和明哲保身。
於謙的回答,更像是經過深思熟慮,不帶什麽情緒地代入公式做了一道數學題,然後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不行,他不能做兵部尚書。
所以他也是真心實意,想請皇帝收回尚書任命。
薑離都看的出來,朱祁鈺自然更看得出,他頓時覺得手中捧著的蓁鬆核桃茶都不香了。
“於大人……”
朱祁鈺忍不住要開口。
然而勸說的話到了唇邊,又咽了回去。
他忽然明白了緣故。
於是朱祁鈺隻默默取了茶盞旁的銀勺,撈茶盞裏的榛子仁吃。
但神色已經從方才的開心鬆鼠,變成了一隻寅吃卯糧,卯糧吃完就自暴自棄愛咋咋地的擺爛鬆鼠。
*
薑離在心內頷首:記住了。
以後於少保負責處置大明四境的朝政,她負責提供甜點。
大家各司其職,都有光明的未來!
*
八寶捧了茶冊退下去,前往禦茶房備茶。
禦前奏對,依舊是朱祁鈺先開口:“皇兄龍體可大安了?”
他原就是為了聖躬不安才請見的,此時主動關懷也是應有之義。
朱祁鈺邊問安,邊抬眼看了下皇帝。
隻見皇帝隻穿了件家常盤領窄袖常服,唯有腰間金玉琥珀帶顯出帝王身份,正斜倚在明黃軟緞靠背上。剛才離得遠看不真切,如今近距離細看,倒是臉色蒼白很有幾分虛弱。
榻旁甚至還放著一根體積很難被忽視掉的龍頭粗拐杖。
啊,皇上病得這麽重嗎?
朱祁鈺不免有些有些擔憂:皇帝精神好的時候,王振都擅權專政,朝政大半姓王,這下皇帝病倒,朝堂豈不是更徹底改姓了王?
“皇兄雖晝夜憂勤國事,也要保重龍體才是。”
朱祁鈺進宮,一向都是先去給孫太後請安,再去見自己生母吳賢太妃的,故而今日一早,已然從孫太後處聽聞了皇帝的‘真正病因’,是實在憂心國事,尤其是瓦剌勢浸強盛屢犯塞北才病倒的。
又看向那拐杖:“如今皇兄竟要扶杖而行?那可得好生休養,朝政大事都等著皇兄拿主意呢。”
薑離:這世上真是好人多!這就把台階都給她鋪好了。連她準備的‘扶杖而起’的道具,都不用自己表演,朱祁鈺都幫她點到了。
她連忙順著台階就下來。
“正是為此事召於侍郎來的——邊患繁雜,眼見瓦剌要生亂,朕卻突然病得厲害。”
薑離咳嗽著扯了扯身上蓋著的金緞小被子,以二十二歲的年紀,表現出了八十二歲的活力(也是薑離本人的精神狀態)。
她看著於謙身前補子上代表三品侍郎的孔雀,開口道:“朕記得父皇曾說過‘兵部侍郎於謙可擔重任’,既如此,便由於侍郎升任兵部尚書,掌天下軍製、鎮戍、征討事。”
已經意識到在群臣心中,朱祁鎮一人的信譽不太好使,薑離還特意捎帶上了先帝。
但很快,薑離就發覺,‘自己’不是信譽不好使,而是信譽破產。
第5章 請辭
先升官後委事,是薑離最早決定好的事之一。
她既要讓人挑重擔,就必須讓人在一把手的位置上。
薑離自己也是打工人,知道不在其位想要辦事兒有多難。
凡事名不正則言不順,官場更是如此。
譬如大明的職官誌明碼標價:兵部尚書不但掌天下軍製、鎮戍、征討事,還掌武選,即管著天下武衛官軍選授、升調貶謫、襲官功賞等事。
再有禁衛、兵器、薪隸(兵士薪水和兵部相關署衙的皂吏),也都由兵部尚書決斷。
相當於跟國防軍事有關的人事調動、撥款調用、軍製決策一把抓,權職極大。
而兵部侍郎(兵部二把手)的權職卻隻有一句話,不,四個字——侍郎佐之。
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也就是說兵部尚書定了的事兒,於謙隻能提意見,卻是做不了主的。
曆來,二把手難幹。
比起如今的兵部尚書鄺埜,於謙來做兵部尚書如今四境著火,與瓦剌即將開戰的大明,實在是更為合適。
*
鄺埜鄺尚書是個好人,也是個好官,為官數十載,從來是勤慎小心,且有冰蘖(甘於寒苦而有操守)名聲。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謹’字上。
其實早在兩年前,正統十二年正月,朝廷下派巡大同(直麵瓦剌的邊境重城)的禦史就上報過:也先在邊境屢生釁端,說不得有意大舉進犯,應當增兵守備,以免釀成大禍。
然而,鄺埜因為畏懼王振的威勢,沒有敢在兵部主議此事。
鄺埜這種‘慎重自保’對大明來說當然是錯的,但在薑離看來,絕不能怪人家鄺尚書。
她欽佩於謙為了大明‘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的精神,但她從不覺得每個人都該是於謙。
朝堂情勢如此,為了保護自己,避開王振鋒芒有什麽錯呢?
錯的不是畏懼王振不敢主議兵改的鄺埜,而是無條件信任王振,讓旁人不敢開口的皇帝。
何況鄺埜在史冊上也是慘,朱祁鎮禦駕出征,不但自己走,還帶走了大半朝廷重臣。
鄺埜作為兵部尚書,哪裏能落下他?
要知道,鄺尚書今歲已然六十五歲高齡,在現代哪怕延遲退休,他都到法定退休年齡了。
結果在明朝還被迫隨軍出征——真的是被迫,他反複諫過皇帝不要草率親征,結果皇帝不但執意速速禦駕親征,還特意把他捎上一起(鄺埜:……)。
而被迫隨軍途中,他這位兵部尚書對戰事的所有意見,都被朱祁鎮當成了無用的耳邊風不說,堂堂國防一把手,甚至被王振當麵指著鼻子罵道:‘腐儒也敢妄談軍事,再說宰了你’。
而到了那時候,鄺埜也實顧不得懼怕王振了,梗著脖子堅持:“為了江山社稷,我哪怕死也要說!”
然而,以死相逼也沒用,朱祁鎮還是不理會,鄺埜依舊被王振趕了出去。
於是,鄺老尚書隻能在軍帳中跟戶部尚書(財政部長)王佐兩人對著哭,最後……一起哭的兩位尚書,也一起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中,屍骨無存。
子孫唯以生前落發與衣冠塚安葬。
當真是貨真價實,倒了死黴了。
而在這條一切都沒有發生的if線上,鄺埜正是因在兵部苦苦撐了太久,瓦剌又有大舉進犯之勢,這才屢屢上書請調於謙回京。
實在是掌不住了。
*
如今,薑離預備讓於謙掌兵部之餘,也給鄺尚書他老人家找了個去處——都察院。
都察院,掌彈劾百司,辯明冤枉,朝廷風紀等事(大約相當於現代□□工作)。
其一把手左督察禦史,跟兵部尚書一樣,也是正二品的官位。
現在的左都禦史,是妥妥王振的人,隻按照王振的心意,隨意揉捏百官。正該換鄺尚書這種謹慎老成的人上去。
他這個謹慎性子,無事也不會找旁人的麻煩。
而讓他找麻煩的人,必是他有證據對方犯了錯的人。
也算是兩全其美。
薑離期待望向於謙,隻等他點頭。
*
於大人來做兵部尚書!
朱祁鈺震驚過後,心底湧上一陣難以言明的喜悅。
他是朝堂小透明,不碰權柄,但不代表他不擔憂朝局——
是,隻要大明朝還在,就少不了他的富貴閑王。
可他到底姓朱,國亦是家。
他心底是很清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
讓王振這麽折騰下去,朝中淨是諂諛貪腐無能之臣,能夠明哲保身不助紂為虐的就已經是鐵板釘釘的大好人了。再加上如今四起的叛軍、一場場的天災,以及那來自關外日益強大的瓦剌的威脅……
外憂內患,實難讓人樂觀。
大明若是不好了,他這個郕王有什麽好?!
若是皇兄真能因父皇曾經的囑咐,重用於尚書這種能臣就好了……朱祁鈺低首垂眸,生怕麵上若是忍不住透出歡欣來,倒是讓皇兄懷疑他私交朝臣。
正巧,八寶帶著禦茶房的小宦官托著茶盤入內奉茶,朱祁鈺就捧著他的果仁茶,慢慢啜飲著遮擋唇邊歡喜笑意。
而於謙麵前的茶盅蓋子一開,薑離便聞到一陣馥鬱玫瑰花香與蜂蜜的甜香。
茶盞之上升騰起嫋嫋白色熱氣。
薑離在玫瑰的香氣中,簡直是眼巴巴等著於謙點頭。
然而,在沉思片息後,於謙字句清晰回道:“回陛下,臣難擔兵部尚書重任。”
薑離定定望向他。
*
聽話聽音。
作為在職場上熬了幾年的打工人,薑離對判斷人的情緒還是比較準確的。
她聽得出來,於謙這話並不是什麽欲擒故縱欲拒還迎、自謙無能;也並非因從前皇帝不重用,甚至由著他被奸宦定死罪都不管,而此時有事兒卻讓他頂上的不滿和明哲保身。
於謙的回答,更像是經過深思熟慮,不帶什麽情緒地代入公式做了一道數學題,然後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不行,他不能做兵部尚書。
所以他也是真心實意,想請皇帝收回尚書任命。
薑離都看的出來,朱祁鈺自然更看得出,他頓時覺得手中捧著的蓁鬆核桃茶都不香了。
“於大人……”
朱祁鈺忍不住要開口。
然而勸說的話到了唇邊,又咽了回去。
他忽然明白了緣故。
於是朱祁鈺隻默默取了茶盞旁的銀勺,撈茶盞裏的榛子仁吃。
但神色已經從方才的開心鬆鼠,變成了一隻寅吃卯糧,卯糧吃完就自暴自棄愛咋咋地的擺爛鬆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