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麵露凝重:“薑先生的意思是,永樂帝剛剛登基,就要動手削了諸藩的兵權,是怕有哪個藩王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不對。”朱高煦微微蹙眉,搖了搖頭,“據俺所知,永樂帝剛剛大規模賞賜了幸存的諸藩,這不像是要動手削藩的意思啊。”


    朱高煦對這個問題非常在意,因為根據他的親信告知,父皇最近正在謀劃削藩.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確實有這個風聲。


    朱高煦進詔獄,用的是以退為進的法子,他是決不會放棄爭奪太子大位的。


    如果能從薑星火這個奇人口中得到更好的削藩法子,壓過向來在廟堂方麵比自己強的大哥一頭,想來父皇一定會高看自己一眼的。


    “既然把永樂帝比作宋太祖,你還不懂嗎?”


    薑星火慵懶的聲音聽起來都快睡著了,可話語內容卻是無比地振聾發聵。


    “削藩是必然的,賞賜卻是有兩個意思的說法。”


    “明麵上是永樂帝示好諸藩表達善意,以昭示自己這個四哥,跟朱允炆那種不認親戚的大侄子不一樣,跟諸藩是一家親的,這個很好理解。”


    “暗裏的意思就是表達一個不動刀兵的態度,即便是削藩也肯定是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那般,多多賞賜田宅金銀,保障諸藩和後代的富貴。”


    牆對麵的密室內。


    朱棣眉毛微微一挑,有意思,這個名叫薑星火的讀書人,竟是如此敏銳、如此犀利地剖析了自己和道衍大師剛剛定下的削藩策略!


    要知道,正是決定完了如何削藩,朱棣心情大好之下,才想起來去詔獄看看跟他慪氣的二兒子。


    朱棣確信,如何削藩這件事的【最終決定結果】,在一個時辰前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朱棣在自己的心中喃喃自語:“朕原本還想等過段時間再公布這件事,沒想到竟被一個讀書人提前說了出來”


    薑星火的觀點雖然並不全中他的心意,但朱棣卻從中窺探到了另外一層深刻含義。


    朱棣突然意識到,他和道衍大師商量許久的削藩計劃,或許在老謀深算的人物眼裏是能猜透的,但這書生這般年輕、未經種種朝堂曆練就能看透,倒也稱得上是智慧過人。


    “這麽短的時間內就被他猜透了朕和道衍大師的算計,此人倒是頗為不簡單啊。”朱棣眼中的神情,帶上了一絲欣賞。


    “陛下,臣可以回避一二嗎?”


    聽了這句話,旁邊聽得如坐針氈的紀綱試探性地問道。


    朱棣麵上卻依舊波瀾不驚,他沒有同意紀綱的請求,而是沉吟幾息後問道:“若照伱所說,是方孝孺一個在鄉間任私塾先生的弟子,收了薑星火作學生。而薑星火從小連家鄉都沒離開過,一年前卻突然變賣家中祖產來到南京,每日隻在秦淮河上的畫船間廝混?”


    “是,陛下。”


    “一個鄉間書生竟有這般見識,這見識是從哪來的?有這般見識的人,為何會甘願在勾欄畫船間自暴自棄?為何要故意接近朕的兒子?到底是不是建文逆黨的暗中布置?”


    聽到皇帝的連聲質問,紀綱額角沁出冷汗,顫聲說道。


    “臣愚鈍,請陛下給臣一點時間來查!臣一定查到水落石出!”


    朱棣盯著紀綱看了半晌,目光越來越鋒利,仿佛能夠洞穿紀綱的靈魂,良久才緩緩移開視線。


    “朕給你三天時間,查清楚此事。”


    “謝陛下恩典。”


    紀綱躬身領旨,他暗自長長地鬆了口氣,甚至都不敢擦拭額頭的汗珠,隻能任由汗水滴落在飛魚服上。


    而牆對麵的講課,依舊在繼續。


    “那薑先生覺得,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諸藩手中的護衛兵馬,日後便不會再發生一次靖難之役了是嗎?”


    朱高煦目光灼灼地盯著在老歪脖子樹下躺平的薑星火,認真問道。


    朱高煦對待這個問題,確實很認真,因為他確信父皇朱棣把他耍了,他不一定能當上太子後,就開始不自覺地把帶入了藩王視角裏。


    指點江山又不是【主動求死】,薑星火一個將死之人,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大明未來滅亡的諸多原因裏,肯定是沒有藩王造反這一條的。”


    薑星火翻了個身,伸出右腳搭在左腿上,閉著眼睛,慢悠悠地說道:“可是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已有之事後必再有,諸藩之中,不願意被養豬的遲早會有野心,遲早會做亂,這一點不需要懷疑。諸藩軍權一旦被收回,就沒有人能再成功了,但必然會有人繼續嚐試。”


    “可現在諸藩就不會有人不服,有人起來反抗嗎?”朱高煦急切道。


    “這話可不對。”薑星火笑嗬嗬地說道:“永樂帝是親手打江山的英主,將來是要跟唐太宗並在一起的,諸藩怎麽會不服?”


    頓了頓,薑星火又繼續補充道:“再說了,這個世界有一句話,叫做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其餘諸藩,有能如永樂帝一樣王上加白的能力嗎?”


    “可萬一他們執迷不悟呢?”朱高煦皺眉道。


    “永樂帝的政令一旦頒下,不管諸藩如何選擇,結果都已注定,執迷不悟在鐵騎麵前也隻是螳臂當車罷了,建文百萬大軍都沒擋住,諸藩的萬把人護衛如何擋得住?除非諸藩聯合起來,如七王之亂、八王之亂那般才能破罐子破摔,給朝廷造成麻煩。”


    薑星火淡淡地說道:“永樂帝要和平削藩,首先是不想讓自己在史書上留下屠戮宗親的惡名,其次才是顧忌尚未恢複的大明再次遭受戰亂。”


    朱高煦捋著大胡子默然無言,半晌方才不甘問道:“如此杯酒釋兵權的法子,就沒有半點後患嗎?”


    聽到這個問題,薑星火難得認真,嗯,一半的認真,他摘下了一片葉子。


    反正他不怕死,談到的隻是講課內容又不是【主動求死】,所以他沒什麽不敢說的。


    “有後患,而且是對於大明非常致命的兩點後患。”


    “這兩點後患,會直接讓大明國運縮短一截!”


    第3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條救命線


    隔壁正在偷聽兩人談話的朱棣,正用手不自覺地撐著桌子,聽到薑星火這句“危言聳聽”的話語時,緊緊地蹙起了眉頭。


    和平削藩,供養宗室。


    這八個字的削藩策略,是朱棣和道衍翻閱曆代史書,經過謹慎論證得出的,絕對可行的法子。


    跟宋太祖一樣,朱棣與道衍的想法是,既要自己的名聲,又要削藩,還得維持大明的穩定。


    原因很簡單,就像是薑星火所說的那樣。


    首先,無論扯什麽名頭,朱棣本質上都是藩王造反篡奪大位,名聲已經不太好了,朱棣沒有擺爛到底的打算,相反他要的是成為一代英主。


    因此,朱棣不可能容忍自己再背上屠戮宗親的惡名,如同南北朝時期的那些暴君一樣,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其次,在洪武朝的休養生息中剛剛恢複一點元氣的北方,已經被殘酷的靖難之役徹底打爛了。


    大明開國,徐達大將軍北征的時候,山東淮北水草豐美之地,漢人早已被蒙古權貴逐出家園,耕地也改為了馬場這隻是金元兩朝對北方漢人統治的一個縮影。


    從金朝開始,兩河、中原、山東的漢人人口基數便開始銳減,到了元朝更是民生凋敝不堪,甚至許多名城大邑被蒙古人拆的城牆都沒有。


    而靖難之役的很多攻城戰,朱棣也獲益於此,大部分在地圖上存在的城池,是既沒有城也沒有池的;當然了,禍兮福所倚,也正是因為除了濟南、德州、真定等軍事重鎮外城池難以據守,靖難雙方才進行了堪稱慘烈的數次大規模野外重兵集團會戰,導致北方人口再次銳減。


    而八大塞王,除了他燕王朱棣和被裹挾的寧王,其他的六大塞王,此時作為防禦北元的第一線,手裏加起來依舊握著十幾萬兵力,削藩舉措一個不慎,就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總之,北方已經打成了一片白地,朱棣是絕對不允許諸藩因為對他削藩的不滿,聯合起來再來一次“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


    而隻有用供養宗室的法子才能和平削藩,同時以朝廷武力作為威懾,這樣才能讓諸藩乖乖聽話,不敢輕舉妄動。


    否則大明,必須得付出血淋漓的代價!


    可是現在看來,薑星火一介書生,居然有點瞧不起朱棣和道衍所作謀劃的意思?


    甚至說出了,和平削藩會讓大明國運短一截的話!


    這是何等荒唐?


    難不成薑星火還能比他這個親手打天下的九五之尊,比道衍這個玩弄了數十年陰謀陽謀的權謀大師,還要厲害?


    紀綱自然不知朱棣的內心想法,但見朱棣麵色不虞眉頭緊蹙,紀綱趕緊跪伏下去,戰戰兢兢地說道:“陛下,這薑星火乃妖言惑眾之輩,他滿嘴胡說八道,您別相信他。”


    朱棣卻擺手製止了紀綱,抬手走到書桌旁,沉聲說道:“聽他繼續細說,朕倒是想聽聽,這薑星火憑什麽敢說和平削藩,能讓大明國運短一截。”


    “如果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紀綱連忙應道:“微臣明白!”


    老歪脖子樹下躺著的薑星火,根本不知道到朱棣已經動了殺心。


    【不主動求死】,還有讓人殺的機會?太好了!


    如果他知道的話,那也隻會說——“求求你了,快幫忙砍死我吧!”


    薑星火仍然在“躺躺而談”,指點江山。


    “先講講第一點後遺症,你既然曾經在五軍都督府任職,那大明的堪輿圖你應該看過吧?”


    朱高煦點了點頭,雖然他自述的南軍將領經曆都是偽造的,但大明堪輿圖這東西,他可比五軍都督那幫酒囊飯袋熟悉多了。


    “那伱有沒有發現,大明藩王的封地分布有什麽規律?”


    朱高煦沉思片刻,撚了撚須,不確定地答道:“北多南少?”


    “非止如此。”


    薑星火隨手在地麵的沙土上畫了三條線,側目指道。


    “第一條線,長城防線。你對這些熟,你告訴我,長城防線在太祖高皇帝駕崩的時候,分布了那些藩王,共計多少個?”


    朱高煦仔細端詳著沙盤,說道:“薑先生諸藩封地相連,按長城沿線一字排開,從西到東應該是肅王、慶王、晉王、代王、穀王、燕王、寧王、遼王,共八個藩王。”


    “薑先生,俺明白了!”


    朱高煦恍然大悟,看著沙土上的第二條線說道:“第二條線就是黃河防線對不對?”


    見薑星火微微頷首,朱高煦自顧自地說道:“黃河防線,分布了秦王、周王、魯王、齊王,共四個藩王;長江防線,則是在上遊和中遊分布著蜀王、湘王、楚王,共三個藩王。”


    “你是帶兵上過戰場,定是知兵的,那我們今日紙上談兵一番。”薑星火慢悠悠地假設著,“如果你是北元,大明的都城在南京,你想要重返中原消滅大明,你有什麽辦法嗎?”


    朱高煦捋著大胡子,沉默地思考了起來。


    等他思考到了腦殼都開始疼,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如果按洪武朝的藩王製度,沒有任何辦法!


    隻能從北到南三道防線硬鑿過去,而長城防線、黃河防線、長江防線,都是依山仗水的天險,極為易守難攻。


    而諸藩的兵力,都集結在這些天險的南部。


    “看你這樣子應該是想明白了。”薑星火繼續說,“太祖高皇帝是他那個時代最頂級的戰略家,雖然眼光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可子孫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問題,他基本都給出了能直接沿用上百年的製度設計。”


    “兵力最雄厚的長城防線抵禦北元,長城與黃河中間的兩河地區則由朝廷直轄,防範八大塞王;兵力少一半的黃河防線既可以抵禦北元,也可以阻擋作亂的藩王,黃河與長江中間的兩淮地區則由朝廷直轄;兵力最少的長江中上遊防線,則是在可以順江而下快速勤王的同時,不至於能威脅到都城南京的安全。”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定都南京的大明,即便是麵對北方未來新出現的,像是曆史上的契丹、女真、蒙古這些戰力強悍的遊牧民族,靠著長城、黃河、長江三道防線,以及朝廷直轄與藩王封地互相製衡的前後布置,都是能撐到遊牧民族自己腐化墮落戰力銳減的時候的再不濟,如北宋南宋那般先後靠著黃河、長江延續國運也是可以的。”


    “三條防線,就是大明的救命線,而現在早已經被建文削藩徹底破壞,周王、齊王被廢,湘王舉家自焚,導致了黃河防線不戰自潰,長江防線無法支持南京,也正是如此,燕王才會一路南下,沒有遇到任何藩王的起兵阻止。”


    “而今上以藩王之身橫掃天下,必定忌憚其他藩王,必會行削藩之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