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徭役,賦稅已經不算高了。”
朱棣的回答幹脆利落,朱棣這大半輩子走南闖北,他不是不知道民間疾苦,也不是不曉得底層官吏利用手中的權力,無限製地驅使自耕農服徭役來折磨人,藉此索取好處。
但沒辦法,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朝廷不可能給縣級衙門雇傭大量的正式人手,朝廷壓根就沒有這個錢。
而且,很多事情也不是全年都需要的,隻是在特定時間才需要人手來完成。
譬如,在夏秋兩季征解稅糧需要的解戶、貼解戶、巡攔、書手,這隻有夏秋兩季收稅的時候才慣例需要,平常不可能養著這麽多人。
再譬如,冬日裏需要的民夫、柴夫,春天江河解凍時需要的閘夫、壩夫、淺夫,更是特定季節需要的少量人手,有時候甚至在特定季節都不需要,比如冬天暖和柴火充足,亦或是春天融雪太少,堤壩不需要額外人手來守護。
綜合以上種種,白嫖自耕農其實是當下朝廷的政策最優解。
朱高熾補充道:“除了徭役,還有一方麵就是作為稅收繳納的糧食,這裏麵的門道可太多了,大鬥進小鬥出,大秤進小秤出,都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還有糧倉失火、糧食成色不合格等等齷齪手段,往往使自耕農負擔比預期外多得多的實際賦稅,這些差額,都被地方的貪官汙吏與地主聯手瓜分了。”
朱高熾覷著朱棣臉色,補充道:“朝廷根本就管不了,靠殺人都解決不了。”
而隨著密室內的朱高熾得出結論,牆外的李景隆也得出了相差無幾的答案。
李景隆答道:“當先的便是徭役,這是個頂折磨人的,很容易耽誤農事;其次是繳納的糧食,也容易被做手腳,自耕農是沒能力伸冤的,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最後,便是耕牛和種子這些,自家置辦不起,青黃不接或者運氣不好的時候,得向地主貸。”
“你說的都對。”
薑星火予以肯定,旋即說道:“公共管理政策的製定有個原則叫‘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解決大明的田地製度,從根源上講,便在於你說的三點。”
“正是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阻礙了自耕農向朝廷交稅。”
“也正是這三點,成為了地主階層田地兼並的主要手段,你仔細想想,是也不是?”
李景隆忽然若有所悟。
一瞬間,他感覺自己好像開竅了,是真的開竅了。
李景隆奮然擊節道:“所以隻要從這三點入手,就可以合理地設計出新的田地與稅收製度,進而抑製地主階層的比例,達到穩定王朝稅基,延續王朝壽命的目的。”
說出這些話,李景隆自己都愣了一下。
李景隆似乎明白,朱高煦是怎麽突然變聰明得了。
薑星火,真是個天生適合教書的!
不知不覺間,就把自己引導到了正確的答案上。
而且,這似乎都是他自己在指導下獨立想出來的,而不是薑星火硬塞給他的。
密室中。
朱高熾狠狠地一拍扶手,胖胖的手掌瞬間漲成了豬肝色,變得有些發紫。
但朱高熾絲毫不覺得,似乎一下都不足以發泄心中的興奮。
朱高熾另一隻手,又拍了一下,劇烈的疼痛方才讓他從興奮中稍微冷靜下來。
朱高熾再也坐不住了,紀綱眼疾手快扶他起來。
“父皇,兒臣原以為楊榮、楊士奇,便是世間頂級的文臣了,再往上,便是如道衍大師那般謀聖的存在可今日聽了薑先生一席話,方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兒臣之前坐井觀天了!”朱高熾轉身對朱棣極為鄭重地說道。
朱棣聞言,聽了朱高熾對薑星火改了稱呼,笑吟吟地負手問道。
“所以,你信了?相信朕之前說,薑星火一定會有更好的對策?”
“信了!”
朱高熾慚愧低頭,說道:“薑先生從曆代王朝田地製度演進現象,歸納出了田地決定稅收,比例決定稅基,稅基決定壽命的規律。又基於這個規律,根據現在大明自耕農在交稅和田地兼並麵臨的問題,引導李景隆歸納出了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
“最後,針對徭役、糧食、耕牛種子這三點,自然可以提出最合理的解決對策。”
“而如此一番清晰地推導邏輯下來,便是兒臣這般庸才,都能鬥膽設想出幾條來,何況薑先生這般絕世之才?”
“兒臣真的很期待,薑先生到底如何針對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為大明王朝製定新的田地政策,緩解地主階層與自耕農的矛盾!”
朱高熾長揖到地,聲音洪亮地說道。
“恭喜父皇!能得薑先生指點,我大明必定國祚綿延!”
朱棣聞言,亦是叉著腰哈哈大笑,笑到盡興,方才指著牆壁說。
“既然如此,那便等著薑先生的神策吧!”
第46章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
薑星火略微沉吟,旋即在樹下緩緩說道。
“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我們先講針對第一點的田地與稅收製度方麵的解決對策。”
聽到這句話,不僅是身旁的李景隆和朱高煦豎起了耳朵,就連密室內的朱棣和朱高熾,也精神振作,認真地聽了起來。
這些大明帝國的高層,自然知曉民心與徭役之間的厲害關係,在場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大明帝國因為徭役過重而導致動亂!
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以防外族入侵,最大的依仗其實便是大秦通過統一戰爭獲得的廉價人力,可以通過嚴刑峻法和強悍的秦軍來壓製六國役夫,無節製的揮霍民力。
但大秦統一六國後還沒有完全實現‘徹底修完所有長城’這個目標,便在戍卒叫函穀舉中,變成了一片焦土。
國家製度反倒被大漢所繼承,而作為開創者的大秦最終落得亡國的結局。
而在大漢之後,華夏曆史上再次統一的強大的帝國——隋王朝,同樣也是因為濫用民力,開鑿大運河、三征高句麗,把渴望安定的民心徹底煮沸,葬送了自己。
如今大明雖然國力蒸蒸日上,但若想要做到像大秦那般無敵、大隋那般國富,卻還差得太遠
所以眾人都很期待,薑星火能給出什麽好的辦法來解決徭役問題?
“對於一個自耕農來講,沒有報酬自帶夥食去服徭役耽誤農事固然是一方麵,但服徭役期間受人奴役被人敲詐勒索,甚至會因官吏認定服徭役不合格而賠錢賠到傾家蕩產乃至因無法顧家而導致家中妻女被人欺辱,這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麵。”
眾人聞言有些默然,這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確實是底層自耕農麵臨的事實。
徭役,十倍苦於賦稅!
可是薑星火直白地戳穿這個事實後,卻並沒有開口講出他的解決對策,反而問道。
“那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麽要有徭役這種東西?”
樹下的朱高煦聞言,頓時有些茫然。
為什麽要有徭役?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徭役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之久,久到祖祖輩輩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就如同太陽東升西落不會被人問為什麽一樣.給官府服徭役,難道不是理所當然嗎?哪裏又有什麽為什麽呢?
“自然是官府人手不足,需要各種役夫來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事情。”旁邊的李景隆理直氣壯地答道。
薑星火蹙緊了眉,繼續問道。
“那為什麽官府人手不足呢,是因為沒有人可以雇傭嗎?”
聽著這話,李景隆有些張口結舌。
當然不是無人可雇!
相反,是因為官府不想也出不起雇人的錢。
可這個話,總不好直接說出口的,反正李景隆是說不出口。
但朱高煦就沒有這麽多顧忌,他徑直說道。
“就是朝廷不想花錢唄。”
今天的薑星火點了點頭,但似乎並不想直接給出他們答案,而是刨根問底地問道。
“到底是朝廷不想花錢,還是地方官府不想花錢?”
李景隆遊移不定之時,依然是朱高煦幹脆答道。
“定然是地方官府不想花錢。”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給‘徭役’下一個定義?”
薑星火看著依舊低頭不語的李景隆,緩緩說道。
“徭役是為了不花錢找人幹活。”
“所以徭役的本質,其實一筆經國濟民帳。”
薑星火做了總結後,不再給他們插話的機會,而是極為篤定地繼續講著。
他站起身來,語氣猶如金石,擲地有聲!
“暴秦征徭役,陳勝吳廣憤聲言: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何不舉大事,誅暴秦?!”
“暴隋征徭役,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寧為山中匪,不為遼東郎!”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
“你們不信,不妨去天下鄉鎮市渡挨個問問,哪家哪戶的當家男丁,但凡有不去的可能,反而自己願意拋下妻兒去服徭役的?”
李景隆長久沉默,此時突然抬頭疾聲問道。
“如此,何解?”
李景隆麵對薑星火戳破基層治理那一層窗戶紙的問題不願意回答,是因為他知道朱棣就在一牆之隔聽著,他不想傷朱棣的臉麵。
而眼下,李景隆不知是否想起了靖難之役時南軍拉壯丁作輔兵民夫時,山東淮北十室九空的慘狀,竟是絲毫不顧自己剛剛顧慮的那些小心思了。
李景隆言語之中,頗有幾分憤恨的味道,至於是否是恨朱棣,就不得而知了。
以至於,李景隆竟是振衫奮起,本來三人樹下圍坐的姿態,此時兩人已經起身而對。
“朝廷沒有這個錢,地方官府不願意花這個錢,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
“還能怎麽辦?!”
聽到這句話,就仿佛是被摁下了某個開關一樣。
薑星火霍然一把抓住了李景隆的衣領,兩人幾乎是四目相對,近在咫尺。
此時,薑星火的腦海裏劃過他上次穿越時見到的一幕幕人間慘狀。
那是一個“盛世”。
薑星火有幸成為了盛世子民。
他成了一個五口之家的頂梁柱,他破舊的衣衫上打滿了壘得密密麻麻的爛補丁,即便這樣,他家裏最小的女娃八九歲了,依舊隻能跟兩個姊妹輪著穿一條褲子。
朱棣的回答幹脆利落,朱棣這大半輩子走南闖北,他不是不知道民間疾苦,也不是不曉得底層官吏利用手中的權力,無限製地驅使自耕農服徭役來折磨人,藉此索取好處。
但沒辦法,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朝廷不可能給縣級衙門雇傭大量的正式人手,朝廷壓根就沒有這個錢。
而且,很多事情也不是全年都需要的,隻是在特定時間才需要人手來完成。
譬如,在夏秋兩季征解稅糧需要的解戶、貼解戶、巡攔、書手,這隻有夏秋兩季收稅的時候才慣例需要,平常不可能養著這麽多人。
再譬如,冬日裏需要的民夫、柴夫,春天江河解凍時需要的閘夫、壩夫、淺夫,更是特定季節需要的少量人手,有時候甚至在特定季節都不需要,比如冬天暖和柴火充足,亦或是春天融雪太少,堤壩不需要額外人手來守護。
綜合以上種種,白嫖自耕農其實是當下朝廷的政策最優解。
朱高熾補充道:“除了徭役,還有一方麵就是作為稅收繳納的糧食,這裏麵的門道可太多了,大鬥進小鬥出,大秤進小秤出,都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還有糧倉失火、糧食成色不合格等等齷齪手段,往往使自耕農負擔比預期外多得多的實際賦稅,這些差額,都被地方的貪官汙吏與地主聯手瓜分了。”
朱高熾覷著朱棣臉色,補充道:“朝廷根本就管不了,靠殺人都解決不了。”
而隨著密室內的朱高熾得出結論,牆外的李景隆也得出了相差無幾的答案。
李景隆答道:“當先的便是徭役,這是個頂折磨人的,很容易耽誤農事;其次是繳納的糧食,也容易被做手腳,自耕農是沒能力伸冤的,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最後,便是耕牛和種子這些,自家置辦不起,青黃不接或者運氣不好的時候,得向地主貸。”
“你說的都對。”
薑星火予以肯定,旋即說道:“公共管理政策的製定有個原則叫‘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解決大明的田地製度,從根源上講,便在於你說的三點。”
“正是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阻礙了自耕農向朝廷交稅。”
“也正是這三點,成為了地主階層田地兼並的主要手段,你仔細想想,是也不是?”
李景隆忽然若有所悟。
一瞬間,他感覺自己好像開竅了,是真的開竅了。
李景隆奮然擊節道:“所以隻要從這三點入手,就可以合理地設計出新的田地與稅收製度,進而抑製地主階層的比例,達到穩定王朝稅基,延續王朝壽命的目的。”
說出這些話,李景隆自己都愣了一下。
李景隆似乎明白,朱高煦是怎麽突然變聰明得了。
薑星火,真是個天生適合教書的!
不知不覺間,就把自己引導到了正確的答案上。
而且,這似乎都是他自己在指導下獨立想出來的,而不是薑星火硬塞給他的。
密室中。
朱高熾狠狠地一拍扶手,胖胖的手掌瞬間漲成了豬肝色,變得有些發紫。
但朱高熾絲毫不覺得,似乎一下都不足以發泄心中的興奮。
朱高熾另一隻手,又拍了一下,劇烈的疼痛方才讓他從興奮中稍微冷靜下來。
朱高熾再也坐不住了,紀綱眼疾手快扶他起來。
“父皇,兒臣原以為楊榮、楊士奇,便是世間頂級的文臣了,再往上,便是如道衍大師那般謀聖的存在可今日聽了薑先生一席話,方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兒臣之前坐井觀天了!”朱高熾轉身對朱棣極為鄭重地說道。
朱棣聞言,聽了朱高熾對薑星火改了稱呼,笑吟吟地負手問道。
“所以,你信了?相信朕之前說,薑星火一定會有更好的對策?”
“信了!”
朱高熾慚愧低頭,說道:“薑先生從曆代王朝田地製度演進現象,歸納出了田地決定稅收,比例決定稅基,稅基決定壽命的規律。又基於這個規律,根據現在大明自耕農在交稅和田地兼並麵臨的問題,引導李景隆歸納出了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
“最後,針對徭役、糧食、耕牛種子這三點,自然可以提出最合理的解決對策。”
“而如此一番清晰地推導邏輯下來,便是兒臣這般庸才,都能鬥膽設想出幾條來,何況薑先生這般絕世之才?”
“兒臣真的很期待,薑先生到底如何針對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為大明王朝製定新的田地政策,緩解地主階層與自耕農的矛盾!”
朱高熾長揖到地,聲音洪亮地說道。
“恭喜父皇!能得薑先生指點,我大明必定國祚綿延!”
朱棣聞言,亦是叉著腰哈哈大笑,笑到盡興,方才指著牆壁說。
“既然如此,那便等著薑先生的神策吧!”
第46章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
薑星火略微沉吟,旋即在樹下緩緩說道。
“徭役、糧食、耕牛與種子這三點,我們先講針對第一點的田地與稅收製度方麵的解決對策。”
聽到這句話,不僅是身旁的李景隆和朱高煦豎起了耳朵,就連密室內的朱棣和朱高熾,也精神振作,認真地聽了起來。
這些大明帝國的高層,自然知曉民心與徭役之間的厲害關係,在場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大明帝國因為徭役過重而導致動亂!
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以防外族入侵,最大的依仗其實便是大秦通過統一戰爭獲得的廉價人力,可以通過嚴刑峻法和強悍的秦軍來壓製六國役夫,無節製的揮霍民力。
但大秦統一六國後還沒有完全實現‘徹底修完所有長城’這個目標,便在戍卒叫函穀舉中,變成了一片焦土。
國家製度反倒被大漢所繼承,而作為開創者的大秦最終落得亡國的結局。
而在大漢之後,華夏曆史上再次統一的強大的帝國——隋王朝,同樣也是因為濫用民力,開鑿大運河、三征高句麗,把渴望安定的民心徹底煮沸,葬送了自己。
如今大明雖然國力蒸蒸日上,但若想要做到像大秦那般無敵、大隋那般國富,卻還差得太遠
所以眾人都很期待,薑星火能給出什麽好的辦法來解決徭役問題?
“對於一個自耕農來講,沒有報酬自帶夥食去服徭役耽誤農事固然是一方麵,但服徭役期間受人奴役被人敲詐勒索,甚至會因官吏認定服徭役不合格而賠錢賠到傾家蕩產乃至因無法顧家而導致家中妻女被人欺辱,這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麵。”
眾人聞言有些默然,這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確實是底層自耕農麵臨的事實。
徭役,十倍苦於賦稅!
可是薑星火直白地戳穿這個事實後,卻並沒有開口講出他的解決對策,反而問道。
“那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麽要有徭役這種東西?”
樹下的朱高煦聞言,頓時有些茫然。
為什麽要有徭役?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徭役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之久,久到祖祖輩輩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就如同太陽東升西落不會被人問為什麽一樣.給官府服徭役,難道不是理所當然嗎?哪裏又有什麽為什麽呢?
“自然是官府人手不足,需要各種役夫來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事情。”旁邊的李景隆理直氣壯地答道。
薑星火蹙緊了眉,繼續問道。
“那為什麽官府人手不足呢,是因為沒有人可以雇傭嗎?”
聽著這話,李景隆有些張口結舌。
當然不是無人可雇!
相反,是因為官府不想也出不起雇人的錢。
可這個話,總不好直接說出口的,反正李景隆是說不出口。
但朱高煦就沒有這麽多顧忌,他徑直說道。
“就是朝廷不想花錢唄。”
今天的薑星火點了點頭,但似乎並不想直接給出他們答案,而是刨根問底地問道。
“到底是朝廷不想花錢,還是地方官府不想花錢?”
李景隆遊移不定之時,依然是朱高煦幹脆答道。
“定然是地方官府不想花錢。”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給‘徭役’下一個定義?”
薑星火看著依舊低頭不語的李景隆,緩緩說道。
“徭役是為了不花錢找人幹活。”
“所以徭役的本質,其實一筆經國濟民帳。”
薑星火做了總結後,不再給他們插話的機會,而是極為篤定地繼續講著。
他站起身來,語氣猶如金石,擲地有聲!
“暴秦征徭役,陳勝吳廣憤聲言: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何不舉大事,誅暴秦?!”
“暴隋征徭役,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寧為山中匪,不為遼東郎!”
“徭役之苦,十倍於賦稅!!”
“你們不信,不妨去天下鄉鎮市渡挨個問問,哪家哪戶的當家男丁,但凡有不去的可能,反而自己願意拋下妻兒去服徭役的?”
李景隆長久沉默,此時突然抬頭疾聲問道。
“如此,何解?”
李景隆麵對薑星火戳破基層治理那一層窗戶紙的問題不願意回答,是因為他知道朱棣就在一牆之隔聽著,他不想傷朱棣的臉麵。
而眼下,李景隆不知是否想起了靖難之役時南軍拉壯丁作輔兵民夫時,山東淮北十室九空的慘狀,竟是絲毫不顧自己剛剛顧慮的那些小心思了。
李景隆言語之中,頗有幾分憤恨的味道,至於是否是恨朱棣,就不得而知了。
以至於,李景隆竟是振衫奮起,本來三人樹下圍坐的姿態,此時兩人已經起身而對。
“朝廷沒有這個錢,地方官府不願意花這個錢,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
“還能怎麽辦?!”
聽到這句話,就仿佛是被摁下了某個開關一樣。
薑星火霍然一把抓住了李景隆的衣領,兩人幾乎是四目相對,近在咫尺。
此時,薑星火的腦海裏劃過他上次穿越時見到的一幕幕人間慘狀。
那是一個“盛世”。
薑星火有幸成為了盛世子民。
他成了一個五口之家的頂梁柱,他破舊的衣衫上打滿了壘得密密麻麻的爛補丁,即便這樣,他家裏最小的女娃八九歲了,依舊隻能跟兩個姊妹輪著穿一條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