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節課,要講的就是——稅收。”
“同樣,今天這節課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稅收的本質。”
“第二部分,講稅收對國家的意義。”
薑星火的手中,銀幣旋轉不休,他輕聲問道。
“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們是如何理解‘稅收’這兩個字的含義的?”
——————
隔壁密室。
昨晚蹇義的疑問,在今天就得到了解答。
當蹇義和茹瑺追隨著朱棣、道衍進入密室,聽到牆壁上傳來的聲音時,同時感到了某種“羞恥”的情緒。
皇帝帶頭偷聽?
這也太不體麵了吧。
大約是看出了兩位尚書的心思,朱棣幹脆問道:“兩位愛卿是如何理解稅收的含義呢?”
吏部尚書蹇義老成持重,又身居六部之首,乃是實際意義上大明地位最高的文官。
這點小問題,自然不可能難得倒蹇義。
“所謂稅收,說來倒也話長。”蹇義撚了撚胡須率先說道:“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征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隻是‘稅’的雛形。”
“而後來,西周征收軍事物資稱‘賦’,征收土產物資稱‘稅’。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征收。雖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征集的軍役和軍需品.但事實上,往往征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麵的支出。”
“後來,國家對關口、集市、山林、湖泊等征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征集的軍需品,而是具有了‘稅’的涵義。”
吏部尚書蹇義總結道:“因此,稅收也就是‘賦’與‘稅’的總和,即百姓向國家繳納的田畝、關口、集市、山林、湖泊等等的部分產出。”
這裏便是要說,吏部尚書蹇義講的這些,其實就是說稅收等於田稅、關稅、商稅、山林湖泊稅,這也是封建王朝收稅的主要稅種。
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山林湖泊也是國家/皇帝的,否則當初為什麽水泊梁山那一圈的好漢會被逼反?
不就是因為宋徽宗宣布打魚也要開始按照老規矩收稅了嘛。
兵部尚書茹瑺也是這麽理解的,這其實是封建時代傳統官僚對於稅收的最直觀理解。
百姓給朝廷交稅就叫稅收,至於這個稅收什麽,完全取決於當地有什麽。
有田地的就種糧食交糧食,交通要道就交過路費,商埠繁華之地交商稅,靠近山林湖泊就交特產。
看著兩位尚書對自己答案信心滿滿的樣子,朱棣笑了。
“陛下何故發笑?”吏部尚書蹇義緩緩說道,“若是臣說的哪裏不對,您不妨指出來。”
朱棣此時,其實非常非常想把老二那句欠揍的“啊對對對”說出來。
但是考慮到,這樣似乎有些嘲諷的意思。
實在是對兩位國家重臣不是很尊重,所以就忍住了。
朱棣深吸了一口氣,壓製住了笑意,說道:“你們待會兒,就知道了。”
道衍則是轉動手中的念珠,一言不發。
看著滿臉笑意的皇帝和老神在在的道衍。
蹇義和茹瑺對視一眼,一臉茫然。
難道他們說的不對嗎?
可原本信心滿滿的他們,看著抿著嘴都藏不住笑意的皇帝,又開始動搖了起來。
這個世界是不是出了點問題?
如此正常的回答,皇帝為什麽要做出這種強忍著嘲笑的舉動?
到底是他們錯了?
還是這個世界錯了?
嗯,總之皇帝陛下是不會錯的。
——————
兩位非專業的尚書都能說出的東西,夏原吉自然也了如指掌,甚至更進一步。
這個問題朱高煦是指望不上了,夏原吉幹脆開口說了片刻,大約也跟隔壁密室裏說的大差不大。
“.除了剛才說的那些,便如各種稅種的來曆,其實也是有淵源的。”
夏原吉在專業領域,頗為博聞強識。
“田稅自然就不必多說了,《春秋》載:魯宣公十五年,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征收田稅的來曆。”
“至於市(場)稅,則要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製,一是分絘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中介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雇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車船稅出現的要晚一點,西漢元光六年,迫切需要斂財的漢武帝頒布了征收車船稅的規定,當時叫‘算商車’,‘算’為征稅基本單位,一算為120錢,征收對象局限於載貨的商船和商車到了漢武帝元狩四年,開始把非營生性的車船也列入征稅範圍。法令規定,非商業用車每輛征稅一算,商業用車征稅加倍;舟船五丈以上征稅一算,三老(掌管教化的鄉官)和騎士(由各郡訓練的騎兵)免征車船稅,對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給以處罰,對告發的人進行獎勵。”
最後,充分表現了自己的專業水準的夏原吉給薑星火的問題下了個定論。
“稅收,就是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價值的財物。”
薑星火安靜地聽完了這位秋先生的講述。
不得不承認,哪怕是封建王朝,戶部的這種專業官僚,依舊對各種相關概念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對概念的來源,掌握的也頗為熟稔。
朱高煦則看著夏原吉,一言不發。
因為按照朱高煦全程聽課總結出來的經驗。
薑先生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因為伱回答的東西,往往在薑先生的答案麵前,都會顯得無比膚淺。
夏原吉見沒人說話,此時也有些惴惴,應該,或許,沒有回答錯吧?
薑星火終於開口。
“你說的很對,但是我覺得你還是沒有理解‘稅收’的含義,依舊停留一種比較淺薄的認知層麵上,或者說,你對‘稅收’的理解,還是一種浮於表象的概念。”
此言一出,夏原吉心頭求知之念大勝。
而隔壁密室的兩位尚書,卻看不到夏原吉的反應,頗有些質疑了起來。
“茹尚書,你覺得我說的不對嗎?”蹇義看向同伴。
茹瑺搖了搖頭,隻說道:“我認為沒什麽問題,稅收本就如此,夏尚書這位大明財神爺,不也是這麽回答的嗎?”
蹇義蹙眉,明麵上是對茹瑺說的,實際上卻是說給皇帝聽。
“那為什麽此人會說,我們沒有理解‘稅收’的含義,我們跟夏尚書幾乎一樣的答案,是一種淺薄的認知?”
說到這裏,這位德高望重的天官幹脆不裝了。
蹇義扭過頭對朱棣說道:“陛下,我等確實欽佩於此人的才學,無論是和平削藩、攤役入畝、大明國債甚至是化肥仙丹,都是治國良方。”
“可是。”茹瑺接過話來,“若是這等普通至極的概念,我等跟夏尚書的回答相差無幾,都要說夏尚書、也就是我等說的不對,這、是否有些太瞧不起人了?”
“我等國家大臣,雖然不是如夏尚書那般專學經國濟民之術的,可也算是略懂一些吧?這種基礎概念,就是戶部的小吏都明白,如何說我們的認知就淺薄了?”
茹瑺幹脆說道:“臣確實有些心中不服,臣倒是真的想聽聽,這位薑先生到底是如何闡釋‘稅收’含義的。”
蹇義跟著頷首道:“臣等並非無緣無故就有此情緒,而是這些東西都是上千年傳下來的,無數代人已經定好的,要說我們錯了沒關係.那難道上千年來的人,對‘稅收’這件老百姓一生避不開的事情,認知都是淺薄的?”
“臣以為,斷然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朱棣麵對兩位國家大臣的質疑,依舊隻是胸有成竹地笑了笑。
朱棣的這種自信,是見證了無數人被薑星火打臉後養成的。
可悲的是,同樣一個坑,總是會有後來的人跳進去。
“罷了,現在朕說什麽恐怕你們也不會相信。”
朱棣敲擊著椅子的扶手說道:“接著聽下去吧”
道衍停下了手中念珠,輕笑道。
“兩位尚書難道沒發現,夏尚書沒有質疑嗎?”
聞言,蹇義和茹瑺方才一怔。
是啊,夏原吉怎麽半點質疑和不忿都沒有呢?
按理說,當著戶部尚書的麵說人家連‘稅收’這種最基礎的經國濟民概念都不懂。
這是在打他這個大明財神爺的臉啊!
著實讓人費解。
——————
薑星火緩緩開口道。
“稅收的含義,在封建王朝時代,是朝廷對百姓的實物征收,也是勞動征收。但稅收真正的含義,應該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聽聞這幾句話,夏原吉不由地陷入了思索。
夏原吉的回答是“稅收是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價值的財物”。
兩者相比,其實第一句話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隻不過薑星火的定義更加準確一些。
而不一樣的,則是後麵的內容。
“也就是說,稅收的含義,不僅僅是國家從百姓手裏收錢,然後花錢。”
“而是要做到從強製政策和激勵政策兩方麵,讓收上來的錢,真正地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如此才能做到稅收真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夏原吉先是恍然,流露出了幾分憧憬的神色,但隨後卻蹙緊了眉頭。
薑星火描述這種稅收機製,固然很美好,但夏原吉卻清晰地認識到。
——做不到!
曆朝曆代,從來都是刮百姓的地皮,石頭裏都要榨出油水。
“同樣,今天這節課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稅收的本質。”
“第二部分,講稅收對國家的意義。”
薑星火的手中,銀幣旋轉不休,他輕聲問道。
“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們是如何理解‘稅收’這兩個字的含義的?”
——————
隔壁密室。
昨晚蹇義的疑問,在今天就得到了解答。
當蹇義和茹瑺追隨著朱棣、道衍進入密室,聽到牆壁上傳來的聲音時,同時感到了某種“羞恥”的情緒。
皇帝帶頭偷聽?
這也太不體麵了吧。
大約是看出了兩位尚書的心思,朱棣幹脆問道:“兩位愛卿是如何理解稅收的含義呢?”
吏部尚書蹇義老成持重,又身居六部之首,乃是實際意義上大明地位最高的文官。
這點小問題,自然不可能難得倒蹇義。
“所謂稅收,說來倒也話長。”蹇義撚了撚胡須率先說道:“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征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隻是‘稅’的雛形。”
“而後來,西周征收軍事物資稱‘賦’,征收土產物資稱‘稅’。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征收。雖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征集的軍役和軍需品.但事實上,往往征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麵的支出。”
“後來,國家對關口、集市、山林、湖泊等征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征集的軍需品,而是具有了‘稅’的涵義。”
吏部尚書蹇義總結道:“因此,稅收也就是‘賦’與‘稅’的總和,即百姓向國家繳納的田畝、關口、集市、山林、湖泊等等的部分產出。”
這裏便是要說,吏部尚書蹇義講的這些,其實就是說稅收等於田稅、關稅、商稅、山林湖泊稅,這也是封建王朝收稅的主要稅種。
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山林湖泊也是國家/皇帝的,否則當初為什麽水泊梁山那一圈的好漢會被逼反?
不就是因為宋徽宗宣布打魚也要開始按照老規矩收稅了嘛。
兵部尚書茹瑺也是這麽理解的,這其實是封建時代傳統官僚對於稅收的最直觀理解。
百姓給朝廷交稅就叫稅收,至於這個稅收什麽,完全取決於當地有什麽。
有田地的就種糧食交糧食,交通要道就交過路費,商埠繁華之地交商稅,靠近山林湖泊就交特產。
看著兩位尚書對自己答案信心滿滿的樣子,朱棣笑了。
“陛下何故發笑?”吏部尚書蹇義緩緩說道,“若是臣說的哪裏不對,您不妨指出來。”
朱棣此時,其實非常非常想把老二那句欠揍的“啊對對對”說出來。
但是考慮到,這樣似乎有些嘲諷的意思。
實在是對兩位國家重臣不是很尊重,所以就忍住了。
朱棣深吸了一口氣,壓製住了笑意,說道:“你們待會兒,就知道了。”
道衍則是轉動手中的念珠,一言不發。
看著滿臉笑意的皇帝和老神在在的道衍。
蹇義和茹瑺對視一眼,一臉茫然。
難道他們說的不對嗎?
可原本信心滿滿的他們,看著抿著嘴都藏不住笑意的皇帝,又開始動搖了起來。
這個世界是不是出了點問題?
如此正常的回答,皇帝為什麽要做出這種強忍著嘲笑的舉動?
到底是他們錯了?
還是這個世界錯了?
嗯,總之皇帝陛下是不會錯的。
——————
兩位非專業的尚書都能說出的東西,夏原吉自然也了如指掌,甚至更進一步。
這個問題朱高煦是指望不上了,夏原吉幹脆開口說了片刻,大約也跟隔壁密室裏說的大差不大。
“.除了剛才說的那些,便如各種稅種的來曆,其實也是有淵源的。”
夏原吉在專業領域,頗為博聞強識。
“田稅自然就不必多說了,《春秋》載:魯宣公十五年,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征收田稅的來曆。”
“至於市(場)稅,則要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製,一是分絘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中介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雇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車船稅出現的要晚一點,西漢元光六年,迫切需要斂財的漢武帝頒布了征收車船稅的規定,當時叫‘算商車’,‘算’為征稅基本單位,一算為120錢,征收對象局限於載貨的商船和商車到了漢武帝元狩四年,開始把非營生性的車船也列入征稅範圍。法令規定,非商業用車每輛征稅一算,商業用車征稅加倍;舟船五丈以上征稅一算,三老(掌管教化的鄉官)和騎士(由各郡訓練的騎兵)免征車船稅,對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給以處罰,對告發的人進行獎勵。”
最後,充分表現了自己的專業水準的夏原吉給薑星火的問題下了個定論。
“稅收,就是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價值的財物。”
薑星火安靜地聽完了這位秋先生的講述。
不得不承認,哪怕是封建王朝,戶部的這種專業官僚,依舊對各種相關概念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對概念的來源,掌握的也頗為熟稔。
朱高煦則看著夏原吉,一言不發。
因為按照朱高煦全程聽課總結出來的經驗。
薑先生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因為伱回答的東西,往往在薑先生的答案麵前,都會顯得無比膚淺。
夏原吉見沒人說話,此時也有些惴惴,應該,或許,沒有回答錯吧?
薑星火終於開口。
“你說的很對,但是我覺得你還是沒有理解‘稅收’的含義,依舊停留一種比較淺薄的認知層麵上,或者說,你對‘稅收’的理解,還是一種浮於表象的概念。”
此言一出,夏原吉心頭求知之念大勝。
而隔壁密室的兩位尚書,卻看不到夏原吉的反應,頗有些質疑了起來。
“茹尚書,你覺得我說的不對嗎?”蹇義看向同伴。
茹瑺搖了搖頭,隻說道:“我認為沒什麽問題,稅收本就如此,夏尚書這位大明財神爺,不也是這麽回答的嗎?”
蹇義蹙眉,明麵上是對茹瑺說的,實際上卻是說給皇帝聽。
“那為什麽此人會說,我們沒有理解‘稅收’的含義,我們跟夏尚書幾乎一樣的答案,是一種淺薄的認知?”
說到這裏,這位德高望重的天官幹脆不裝了。
蹇義扭過頭對朱棣說道:“陛下,我等確實欽佩於此人的才學,無論是和平削藩、攤役入畝、大明國債甚至是化肥仙丹,都是治國良方。”
“可是。”茹瑺接過話來,“若是這等普通至極的概念,我等跟夏尚書的回答相差無幾,都要說夏尚書、也就是我等說的不對,這、是否有些太瞧不起人了?”
“我等國家大臣,雖然不是如夏尚書那般專學經國濟民之術的,可也算是略懂一些吧?這種基礎概念,就是戶部的小吏都明白,如何說我們的認知就淺薄了?”
茹瑺幹脆說道:“臣確實有些心中不服,臣倒是真的想聽聽,這位薑先生到底是如何闡釋‘稅收’含義的。”
蹇義跟著頷首道:“臣等並非無緣無故就有此情緒,而是這些東西都是上千年傳下來的,無數代人已經定好的,要說我們錯了沒關係.那難道上千年來的人,對‘稅收’這件老百姓一生避不開的事情,認知都是淺薄的?”
“臣以為,斷然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朱棣麵對兩位國家大臣的質疑,依舊隻是胸有成竹地笑了笑。
朱棣的這種自信,是見證了無數人被薑星火打臉後養成的。
可悲的是,同樣一個坑,總是會有後來的人跳進去。
“罷了,現在朕說什麽恐怕你們也不會相信。”
朱棣敲擊著椅子的扶手說道:“接著聽下去吧”
道衍停下了手中念珠,輕笑道。
“兩位尚書難道沒發現,夏尚書沒有質疑嗎?”
聞言,蹇義和茹瑺方才一怔。
是啊,夏原吉怎麽半點質疑和不忿都沒有呢?
按理說,當著戶部尚書的麵說人家連‘稅收’這種最基礎的經國濟民概念都不懂。
這是在打他這個大明財神爺的臉啊!
著實讓人費解。
——————
薑星火緩緩開口道。
“稅收的含義,在封建王朝時代,是朝廷對百姓的實物征收,也是勞動征收。但稅收真正的含義,應該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聽聞這幾句話,夏原吉不由地陷入了思索。
夏原吉的回答是“稅收是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價值的財物”。
兩者相比,其實第一句話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隻不過薑星火的定義更加準確一些。
而不一樣的,則是後麵的內容。
“也就是說,稅收的含義,不僅僅是國家從百姓手裏收錢,然後花錢。”
“而是要做到從強製政策和激勵政策兩方麵,讓收上來的錢,真正地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如此才能做到稅收真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夏原吉先是恍然,流露出了幾分憧憬的神色,但隨後卻蹙緊了眉頭。
薑星火描述這種稅收機製,固然很美好,但夏原吉卻清晰地認識到。
——做不到!
曆朝曆代,從來都是刮百姓的地皮,石頭裏都要榨出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