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忽然開口的薑星火,夏原吉問道:“這個詞是什麽意思?”


    而朱高煦則是隱約覺得,自己好像聽過薑先生說這個詞。


    哦對,講王朝周期律的時候提到過,本來說《國運論》裏會有,但是後來再也沒提了。


    “內卷,意思就是同樣是種地的農戶,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戶不得不付出比過去更多的辛勤汗水來讓田地產出有微薄的增加,但是大家都努力,都在精耕細作,從結果上看,確實比以前努力數倍了,可收獲還沒有以前多。”


    “為什麽?”朱高煦問道。


    “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因為帶頭內卷的人會收獲更多的收益,譬如同樣是一個村莊,我每天比你多兩個時辰照顧莊稼,去年秋收的時候,我收獲的糧食多,所以能比你多賣三成的錢;但是隨著這個秘密被人發現,大家今年起都開始每天多兩個時辰照顧莊稼,今年秋收的時候,反而因為大家集體增產,糧食的價格下降了今年大家都付出了兩個時辰的努力,但是每個人的收獲都不增反減,或者僅僅增加了一點,而這一點,完全匹配不上自己全年努力的付出。”


    嗯,所以帶頭內卷的,都特娘的是工賊。


    “其二是因為,老板,阿不,官府看到你們這麽努力,也會隨之上調收稅的額度或是直接從中貪墨要求多繳,那麽你們的努力,其實都給官府的老爺們做了嫁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承擔的責任會越來越多,娶個婆娘、生個娃,這就要求你們必須必其他人更加努力才行。”


    “如此一來,為了超過其他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人與人之間就開始了內卷比賽。”


    說完這句話,薑星火忽然一怔。


    內卷?


    既然現在自己的建議能夠直接受到大明帝國高層的注視。


    那為什麽不把那個政策搬出來呢?


    天天讓老百姓內卷,缺不缺德啊?


    這回我就讓官老爺們也卷一卷可還行?


    按下了心頭的遐想,薑星火示意這位秋先生接著說。


    夏原吉繼續道:“安史之亂以及大亂過後,雖然人少了,但留在當地的民戶,反而要替逃亡的民戶繳納足額稅收,這就導致了.”


    朱高煦接話道:“原本留下的民戶也逃了?”


    “嗯,便是如此。”


    夏原吉有些黯然。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薑星火也是念了一句詩,便再也念不下去了。


    詩聖之所以是詩聖,便是因為這份悲憫與真實。


    有多少人夢想著自己穿越了能稱王稱帝,後宮美人,虎軀一震名將謀臣來投?


    可根據薑星火的八世穿越經曆,事實是,穿越者大概率成不了坐享楊貴妃和大唐江山的唐玄宗。


    反而成為內卷的農戶、逾牆走的老翁、守城的士兵概率才是更大的。


    否則,你投胎都沒投成達官貴人家的孩子,輪到你穿越了,就能直接魂穿千萬分之一的概率成了?


    所以說,與其跟地主豪紳共情,還不如想象自己要是穿越成了千千萬萬個農戶之一,麵對兵禍、徭役、賦稅,到底該怎麽艱難地帶著一家老小活下去。


    默然片刻,夏原吉繼續說道。


    “沒辦法的事,所以兩稅法是遲早要出台的,稅基已經徹底崩了,全國客戶(專用詞:意為客居他鄉的戶口)的數量,甚至占到了戶口數的一半以上。”


    薑星火自從得知了自己被大明帝國高層關注後,言談反而比之前還肆無忌憚了起來。


    “所謂客戶。”薑星火促狹地笑道:“說白了就是不識朝廷大體、不顧國家大局的非法離鄉是吧?”


    “非法離鄉”這個詞,倒是給夏原吉弄得一愣,旋即明白了過來,也是跟著苦笑。


    華夏文化傳統,安土重遷。


    但凡在生活了半輩子的地方,有一絲能繼續好好活下去的可能,誰會拋家舍業地遷徙到別的地方呢?


    稅基崩塌,到底是非法離鄉的民戶的錯,還是引起天下土崩瓦解的安史叛軍的錯?


    還是,唐廷的錯?


    “兩稅法,就是不分土戶和客戶,所有人都需要納稅,世家門閥也需要納稅,具體納稅多少,兩稅法的標準是根據田畝多寡來劃分的。再有就是,戶稅、地稅和雜役,也都劃到了兩稅裏一起交,也就是不超過六月份的夏稅和不超過十一月份的秋稅。”


    “當然了,兩稅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量出為入,根據國家明年的財政需求,來收今年稅。”


    聽到這裏,就連朱高煦也感覺不對勁了。


    “聽起來是不錯。”朱高煦抓了抓大胡子,“可是,一則量出為入,朝廷開銷肯定是越來越多而不會越來越少,百姓負擔不是會逐年加重嗎?二則世家門閥也需要納稅,在黃巢之亂以前,恐怕不太可能吧,連唐太宗那樣的皇帝都鬥不過世家門閥,中晚唐唐廷力量衰弱,更沒有能力啊。”


    “而且兩稅法的弊病還不止如此。”


    夏原吉撚須歎道:“兩稅法的定額,一開始用的就是過去年歲最重的哪一年為標準。而且,合並進兩稅的,不僅僅是戶稅、地稅、雜役這些較為常規的稅收,還包括了過去供應軍隊、宣索、進奉等等。”


    “那老百姓的負擔,未免太重了。”


    朱高煦撫髯道:“本來繳納的就是曆年最重的稅,朝廷又會隨著開銷繼續加稅,這兩稅法,恐怕維持不了多久吧?”


    “就是如此,所以兩稅法稅製更化的結果,隻是在一開始起了效果,到了最後,又壓到了百姓頭上。”


    說到這裏,薑星火方才接過話來。


    “兩稅法漸漸執行不下去了,唐廷中樞就想著繼續更化稅製。”


    “於是就有了兩稅三分法。”


    朱高煦問:“兩稅俺懂,何謂三分?”


    “三分便是,一分曰上貢,二分曰送使,三分曰留州。”


    “換句話說,兩稅三分法的重心並不在於如何征稅,而是著重於在分配環節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分配關係。在這三個財政級別中,唐廷中央財政通過‘上供’獲取,地方割據的節度使財政通過所轄州的‘送使’(即送節度使)獲取,州財政則由扣除上供和送使外,剩下的‘留州’份額構成。”


    “聽起來不錯。”


    朱高煦如是評價。


    “聽起來是不錯。”薑星火笑了笑,“安史之亂後,唐朝前期‘高度集權、統收統支’的財稅體製受到衝擊,唐廷中央下放給地方的權力尤其是財權無力收回,地方乘機巧立名目、橫征暴斂,便如史書所記載:河南、山東、荊襄、劍南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王賦所入無幾。吏職之名,隨人署置;俸給厚薄,由其增損氣幻為扭轉這種局麵,唐廷中央采用兩稅三分法及預算定額管理製度,將‘高度集權,統收統支’的財稅體製轉變為‘以支定收,中央與地方劃分收支’的財稅體製。”


    “結果你猜怎麽著?”


    朱高煦撓了撓大胡子,沒想到答案。


    “對於藩鎮來說。”


    薑星火五指成爪,虛空一握。


    “——我全都要!”


    “什麽上貢、留州,兩稅三分法的口子一開,以前藩鎮收稅是有實無名,現在連‘名’唐廷都給了,以後所有的稅收,都‘送使’!”


    朱高煦目瞪口呆。


    第154章 第101枚銀幣


    還有這麽玩的?


    朱高煦納悶道:“那豈不是還不如不改?”


    夏原吉反而說道:“那倒也不是,改了比不改要好。”


    “怎麽說?”


    夏原吉解釋道。


    “兩稅三分法,在唐廷能控製或者影響的地方,也就是非藩鎮割據的地方,還是有很大成效的。”


    “曆來皆由中央集中調撥各州縣財政的分配辦法,改為中央與地方共同參與賦稅收入的分配方式。”


    “從具體的稅種分配看,鹽稅、茶稅、酒稅、青苗錢等收入直接劃入中央,兩稅則由唐廷中央與地方共享。”


    “在兩稅三分法的分配方式下,唐廷中央政府得以厘清中央與地方含混不清的財政關係,在確保中央財政收入的同時,也兼顧到了地方財政收入。”


    “史載:至大中十四年,內庫貲積如山,戶部、延資充滿,故宰相敏中領西川,庫錢至三百萬緡,諸道亦然。”


    薑星火點了點頭說道。


    “這便是關於中央與地方稅收博弈的重點了,也是為何拿晚唐舉例的原因。”


    “因為晚唐是觀察央稅和地稅雛形的最好模板。”


    “央地分離,才是更適合麵向未來的稅收製度。”


    地圖鋪開,匕首要出來了。


    ——————


    密室中。


    在牆壁內講課的同時,幾人也陷入了爭論。


    “陛下,聽薑星火的意思,是要更化徹底更化稅製,把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開?”


    蹇義忍不住勸道:“給予地方財稅之權,乃是動搖國朝根基之事,萬萬不可!”


    “陛下,唐朝實行兩稅三分法,乃是因為藩鎮割據不得已而行之。”


    茹瑺同樣麵色嚴肅地說道:“如今我大明政令通行十三布政使司,根本不必效仿晚唐殘局之舉,一旦效仿,反而會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


    事實上,不僅是蹇義和茹瑺明白這個道理。


    聽到薑星火的話語,連朱棣,都出現了一絲猶疑。


    朱棣很清楚稅收對於皇權的影響。


    因為國家的稅收基礎太過單一,如果中央沒有地方的支撐,根本支持不起龐大、浩繁的開銷。所以每年中央都會讓地方押解稅款,而且除此之外還需要大量看起來很奇怪,但實際上卻是維持朝廷運轉的必須貢品。


    如果真按照薑星火說的去做,那麽就必定動搖大明現在的稅收製度,將大筆財稅交給地方,由他們自行調配。


    到那時,雖然中央的財政負擔減輕了很多,但地方的離心力一旦增加,若是出現全國性的變故,那後果簡直是災難性的!


    這不僅僅是用錢方不方便問題,更關鍵的是中央的威信和皇權統治的問題。


    曆史上多少王朝因為稅收的更化而失信百姓,從而導致威權喪失,最終皇帝被推翻?


    稅收製度,早已經成為曆朝曆代皇帝都忌諱的存在。


    隻要定下來,就不好輕易動搖了。


    所以蹇義才會如此著急。


    不僅是他,茹瑺也同樣表示反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