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完善數學的形式邏輯,撰寫由易到難,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數學教材。


    形式邏輯在中國沒有發展的結果是,我們的華夏文明見長於歸納,但是缺少形式邏輯,缺少演繹的、嚴格的框架,同樣缺少嚴謹的定義。


    譬如數學上有二項式定理,中國曆史上有楊輝三角形,展開以後實際上就是二項式定理,但是它的表述和思考方法不一樣.楊輝三角是中國古時候的數學家為解決高次開方問題找到的工具,但當時的著作中沒有給出具體推導過程,所以後世人隻能認為楊輝三角是當時的數學家通過歸納總結發現的。


    而二項式定理不同,是邏輯推理演繹出來的,牛頓給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公式和推導過程。


    而【定義】【邏輯】這些,無不是近代科學之基礎。


    在薑星火的心中,【定義】【邏輯】【教材】的推廣普及,遠遠比自己一個人狂點科技樹,要強得多得多!


    不重視根基而妄圖盛開。


    便猶如剎那之煙火,過眼之雲煙。


    科學基礎與體係的創建,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是真正能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情。


    否則等自己死了,大明的科技不又回到了老路?


    這便是群眾史觀的另一種解讀了。


    不管是推廣數學還是點科技樹,同樣也需要無數千千萬萬受過基礎教育的人,經過篩選、過濾,去從事相關研究。


    這些人中,或許有些人會去從事其他與科學和數學無關的工作和職業,但是當他們看到熟悉的讓人頭痛的數學知識時,還是會回想起年少青蔥時的那段歲月,彼時種種難題,又何嚐不是對未來命運的某種解答呢?


    薑星火思緒飄忽,也不過是剎那之事,最終歸於眼下。


    他隻說了三個字。


    “三個月。”


    “什麽?”


    朱高煦和夏原吉齊齊驚愕。


    這個數字,跟他們提出的十年八年,或是一年,差距都有些過大了。


    大到他們覺得薑星火是在開玩笑。


    “我說三個月這是往長了說的。”


    見兩人不解,薑星火解釋道:“你們覺得收稅需要多高的術數本領?加減乘除,不夠嗎?隻是讓他們收稅,不被輕易哄騙了就行,最後還得往上一級報呢,自然有更加專業的術數先生來做帳、核帳。”


    “加減乘除。”朱高煦撓了撓大胡子,“也挺難吧。”


    夏原吉忍不住提醒道。


    “一百個人裏,有九十多個是不認字的。”


    “不需要認多少字,就用阿拉伯數字,做帳也是如此。”


    “那涉及到多餘的數怎麽辦?”


    夏原吉同樣以手代筆,在地麵上寫下了“三又一分四厘一毫六絲”,這是日常用到圓周率的文字表示。


    薑星火直接寫了3.1416。


    “加個點。”


    夏原吉愣了愣,旋即恍然。


    確實簡單地多。


    那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至於薑星火前世,很多學生認為“分數”、“平方”、“開方”也是舶來詞,其實不是的,《九章算術》所作的注本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分數還是稱“分數”,“平方”、“開方”(全稱“開平方”)也是一樣的稱謂。


    實際上現代數學上的中文術語,大部分和古代從字麵到意思完全一致。


    至於夏原吉為什麽不震驚?


    人家是戶部尚書,薑星火講他從來沒聽過的經國濟民學,講貨幣體係,夏原吉當然震驚。


    一個普通帳房先生都懂的數學,有啥好震驚的?


    阿拉伯數字和小數點,不過是另一種簡單易推廣的表達形式而已。


    “如此說來,懂術數倒是可以解決了。”


    夏原吉頷首,旋即疑問道:“術數隻有這幾個數,腦子活泛點,加減不教都會,乘除學學九九表,大略也能應用.大不了死記硬背嘛,實在背不下來,印刷出來貼牆上也花不到一文錢。”


    “問題是,識字怎麽解決呢?”


    這個問題問的朱高煦也跟著深思起來。


    軍中的文化水平,朱高煦是有切身體會的。


    基本全是丈育。


    識字這件事,對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基本上是無緣的。


    會說漢字不會寫漢字,再正常不過了。


    保守估計,大明此時的文盲率,至少是高於95%的。


    原因也很簡單。


    中國古代絕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不需要識字的。


    為啥?


    古代中國普通老百姓,基本都是農民,而農民不需要像現代那樣學會使用化肥、農藥,操縱新式農業機器。


    他們隻要會用鋤頭,會用鐮刀,基本就沒啥問題了。


    這不是有手就行?


    對於農民來說,他們一生都不會離開鄉村,有的一生沒有去過縣城,隻去過附近一二十裏的鄉鎮。


    那麽,認識字又有什麽用處呢?


    況且,在古代學會識字,也不是很容易的。


    正常來說,文字是比較難學的,兒童至少要學習三到四年時間才能達到看書、寫信的地步。


    當年沒有公學,都是私塾,上學費用雖不高,也不算非常便宜,這對於孩子通常很多的農民家庭來說,是一個不太能承擔得起的負擔。


    靖難之役時期擴編的軍隊,絕大部分都是普遍出身的農家子,也就意味著,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大字不識一個了。


    而且年齡也大了,最小也得十五六歲,大的二三十歲,性格又普遍暴躁,怎麽教?


    麵對兩人的質疑,薑星火問道。


    “我問你,不識字的人,會不會說話?”


    朱高煦忍不住失笑:“自然是會說話的不會說話,豈不是成了啞巴?”


    “但凡會說話的,我就能三個月教明白他寫五百個常用字。”


    “薑先生莫要說笑!”


    夏原吉知道皇帝在旁邊聽,連忙開始提醒。


    要是皇帝當真了可就不好辦了。


    薑星火反而道:“誰說笑了?”


    “不會寫五百個字,不會寫日常信件,甚至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人,你不覺得就不該這樣讓他過一輩子嗎?更何況,這不是一個人,而是數以千萬計的人。”


    “一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又怎麽能讓他直起腰杆子活呢?”


    “那薑先生憑什麽保證能教會給他?”


    朱高煦愕然道:“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的吧?”


    “我說的不止術數和文字,還有很多東西,統統都可以教。”薑星火淡定地說道:“至於不會寫字.嗬,我們不妨打個賭?”


    “賭什麽?”朱高煦道。


    “去民監給我找幾個不識字、不會算數的犯人,不要窮凶極惡之徒,就那種犯了小錯的。”


    薑星火說這話,便是因為燕軍攻入南京大肆株連,為整頓風氣更是輕罪重判,而南京城內由於建文時期的廢弛,監獄大多傾頹塞不下人,很多其他類型犯人也被臨時關到了詔獄裏。


    “告訴他們來我這每天學一個時辰,達到學習要求,多一個饃饃吃,達不到也沒懲罰。”


    薑星火看著朱高煦說道:“我相信你能辦到。”


    “我的刑期還剩不到三個月兩個多月後,也就是我出獄前,你們再來看看,這些人會不會算加減乘除,會不會識五百個常用字。”


    第159章 信息繭房


    “薑星火,真的能做到讓不識字不識數的人,兩個多月就會加減乘除,會認識五百個常用字?”


    這下,連朱棣都有些不相信了。


    原因無他。


    他朱老四上學的時候,雖然上的有點晚,但是識字都是名冠天下的大儒宋濂手把手教的。


    嗯,就是那個寫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還有《送東陽馬生序》的那位。


    那麽朱棣學了多久呢?


    五百個字,學了半年。


    你說朱棣笨,那肯定是不笨的。


    你說宋濂不會教書,那更是不可能。


    所以朱棣參照自己兒時的經驗,很直觀地得出了結論。


    ——不可能!


    最頂尖的教育資源,配合上自己絕對是聰明的頭腦,而且還是兒時接受力強的時候,三者相加,五百個字還得學半年,憑啥詔獄裏隨機拎幾個囚徒,兩個多月就能學明白?


    你是不是在侮辱朕?


    蹇義和茹瑺也是連連搖頭,顯然他們也不相信薑星火能夠做到此事。


    唯獨老和尚道衍一臉淡定地坐著。


    他知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