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一出,登時把老頭前麵的人嚇了一跳,此人也非是旁人,正是“多牢多得”的李至剛李尚書。
作為董倫的頂頭上司,李至剛神色微變,連忙拉住老頭的袖子苦勸道。
“董公,您都要致仕的人了,別給自己惹麻煩了.景清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時候正盯著呢。”
說罷,李至剛努努嘴,示意董倫看前麵一身緋袍,正在負責帶隊糾察官員列隊時風紀的景清。
“小李啊,你說啥?”
董倫笑嗬嗬地把手放到了耳朵後,示意李至剛大聲點。
老人家耳聾,自己覺得說話聲音挺小,可這一招呼,登時所有人都聽見了。
馬上快五十的“小李”,看在老頭今年就要致仕的份上,沒計較,也懶得再勸諫什麽了。
看著憋著笑的同僚們,李至剛默默地轉過了身,隻期待景清別找他的茬。
畢竟,景清今日作為負責糾察儀態的禦史大夫,現在就是幹這個的,老頭不聽勸,犯不著把自己也搭上。
不過出乎李至剛意料的是,平素一向嚴肅且注重禮節的景清,今日竟是有些魂不守舍,全然對剛才官員隊列裏發生的小鬧劇視而不見。
這不由地讓李至剛心頭有些生疑,不過也並沒有往深裏去想。
畢竟,最近發生的大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變法八策疏》的具體內容,已經開始向朝野透露了出去,算是某種形式的變革前的吹風。
但實話實說,朱棣收到的反饋卻並不好。
——嚴格地說,是一片反對之聲。
事實上,這也是六部尚書為什麽沒有特別堅持的原因。
曆朝曆代,隻要提及到變法,那招來一致反對幾乎是必然的.人都有舒適圈嘛。
再者說了,大家都是既得權力者,誰會願意去動自己的權柄呢?
咳咳,要說絕對沒有也不對,現在就有幾個升遷無望的積年小官,已經準備搏一搏了,看看能不能搭上變法的順風車,逆天改命一番。
除此之外,朝野幾乎是一致反對的,勳貴武臣的態度也很曖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變法這種事對於剛剛立下靖難之功的靖難勳貴來說,雖然理論上他們獲益,但其實眼下並沒有看到多麽巨大的利益,至於海外征伐的功勞,更多的是洪武勳貴們所覬覦的出路。
而眼下,恰恰是靖難勳貴武臣占據了武將集團的話語主導權。
至於那位即將被拜為國師的降世仙人,朝野間的普遍意見是不值得反對。
大部分官員,都認為這世上並沒有什麽仙人,此人或許是僥幸得了化肥丹方的野道士,被皇帝推出來當個變法的傀儡的。
故此,是否反對一個“國師”上位,其實都並不會阻止皇帝的變法。
既然治標不治本,又為什麽要反對呢?
難道是敲山震虎,打朱棣的臉?
我看你的小腦袋瓜是待在脖子上太久了。
在眾人的心事中,大朝會開始了。
今天的議題,其實大家都有所預料,畢竟是過完年回來的第一次大朝會,也是“永樂元年”的第一次重要會議,該討論的,自然都是關係到大明的大政方針的事情,雞毛蒜皮的東西,肯定是不會拿上來耽誤大家時間的。
兩個皇子都列席參加了,坐在了皇帝的下首。
身穿冕服的朱棣敲了敲龍案,示意百官後說道。
“第一件事,朕過年的時候,感懷太祖,便細細地讀了《太祖高皇帝實錄》,可惜啊.”
聽到這,聞弦而知雅意,董倫老頭馬上耳朵就不聾了。
董倫顫顫巍巍地出列,以慢鏡頭一般的動作緩緩拜倒在地,滿是白發的皓首,象征性地磕在了大殿的地磚上。
“臣,死罪!”
原因無他,《太祖高皇帝實錄》是董倫作為總裁官修的,所以他要負全部責任。
當然了,你要說董倫寫錯了什麽東西,倒也不見得,董倫反而是建文朝難得地勸諫建文帝親善天家藩王的老臣,這份心意朱棣是記得的.隻是董倫修《太祖高皇帝實錄》畢竟是在建文朝,對於剛登基的朱棣來說,有些內容肯定是要改一改的。
譬如得增加太祖高皇帝非常喜愛燕王、時常暗示周圍的人要燕王繼承大統雲雲,然後再把讚美朱允炆的內容給刪掉。
朱棣自然不可能治罪於董倫,那樣既無道理,也顯得自己太小氣,董倫早在去年就上書請求致仕了,朱棣把老頭留到現在,不過是讓他背完最後一個鍋再走。
於是,朱棣很大度地說道:“《太祖高皇帝實錄》隻是略有瑕疵,重修便是了.不過董侍郎前番上書請求致仕,朕考慮到董侍郎確實年事已高,如今便準了。”
董倫大喜過望,作為洪武時代成功幸存到今天的官員,他這輩子算是在老朱家這裏通關了,於是倒是真心實意地磕了幾個頭,複又顫顫巍巍地歸位。
董倫馬上就要空出來的位子,自然是有大把人覬覦的,不過據說這個禮部侍郎已經被內定了,內定的也不是旁人,正是被皇帝從詔獄裏放出來的原戶部右侍郎卓敬。
但皇帝接下來關於第二件事的話語,卻馬上讓這個還不算熟的瓜碎了個稀爛。
朱棣先是說道:“著曹國公李景隆,兵部尚書、忠誠伯茹瑺為監修,翰林侍讀解縉為總裁官,重修《太祖高皇帝實錄》。”
文官們看了看百官之首空蕩蕩的位置,懷念了曹國公一秒鍾。
“第二件事,僧錄司左善世道衍大師向朕提出還俗,朕念及靖難之功,今日加姚廣孝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榮國公。”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道衍在靖難之役裏的角色,跟漢高祖的留侯張良是一樣的,此前隻是道衍不想還俗,不想接受朱棣賜予的這些封號和賞賜而已。
如今道衍想了,那麽國公不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幾個敏銳的聰明人,馬上意識到了道衍,哦不,姚廣孝此舉的用意。
姚廣孝放棄了僧人的身份,準備以靖難國公的身份,加入到了變法革新的鬥爭之中,這樣就不會有人拿佛門領袖意圖廢儒興佛的身份去攻擊他了.
道衍還俗這件事其實沒什麽,但是隨後,朱棣的話語,仿佛是在廁所裏扔了一個炮仗,激起無數民糞。
“變法之事特事特辦,朕欲成立總裁變法事務衙門,來日以國師薑星火為總裁官,道衍、卓敬為副總裁官,統籌協調變法各項要務”
朱棣話音剛落,大殿之中頓時響起了剩下蒼蠅圍繞腐物時的那種嗡嗡聲,繞梁三息,不絕於耳。
“肅靜!”
禦史大夫景清此時攏著袖子大聲嗬斥。
然而卻無人聽從。
景清似是被逼急了,氣的跺了跺腳,不顧規矩地走向朱棣,好像要跟皇帝說些什麽。
第283章 血誓
在殿中披著甲提著金瓜錘的朱高燧,看著走上金階的景清,細長的眼眸眯了起來,負責帶領金吾衛守護宮內安危的他,就要阻止景清的逾矩行為。
“三皇子,關於變法,我有要事需麵奏陛下。”
景清停下腳步,蹙緊了眉頭,扭頭示意階下亂哄哄的群臣隻道。
“下麵太亂了,說不清。”
朱高燧還想說什麽,耳畔卻傳來了父皇樂嗬嗬的聲音:“讓他們先吵一會兒,景清上來吧,讓朕好好看你,上次你與朕相見,還是在北平的時候,那時候你可是跟朕談論了一整晚的天下之事。”
父皇既然發話了,朱高燧自無不可,側身放了景清上去。
景清一介文人,又五十多歲了,朱高燧根本想不到對方會做刺王殺駕的事情,剛才的攔截,也不過是處於職份罷了。
更何況,在朱高燧的角度看來,景清在北平參議的職位上,跟父皇相處的頗為融洽,眼下父皇又給予了景清禦史大夫的高位,這可是能穿緋袍的!
景清又有什麽理由對父皇不利呢?
退一萬步講,我那天下無敵的二哥還坐在旁邊呢.
“啟奏陛下。”
景清恭謹地向朱棣行禮。
“關於變法,伱有什麽要跟朕說的?”此時朱棣的麵色上還帶著一絲笑意。
實話實說,朱棣非常非常地欣賞景清,景清有能力、品行佳,還與自己有舊,這對於缺乏可信任的文臣的朱棣來說是很不錯的一個助力。
不過景清自從被朱棣任命為禦史大夫之後,卻有些出工不出力的意思,沒有了從前的高談闊論,與朱棣多了幾分疏遠。
朱棣當然知道是因為什麽,朱棣覺得景清可能隻是過不去忠臣事二主的坎,不過朱棣也隻能指望景清慢慢想明白,這個過程肯定還需要一些時間,所以也沒有對其多加幹預。
如今景清主動來給自己獻策,還是關於變法的事情,朱棣的心裏其實是非常高興的。
“臣以為,總裁變法事務衙門倒是不錯,關於變法,臣的建議是其他方麵的”
景清麵露難色,似乎是有什麽難言之隱,隨後又往朱棣的龍椅前靠了靠,把攏在袖中的手作勢要伸出來,裏麵似乎拿著記載著景清建議的長長象笏。
然而,說時遲,那時快!
景清眸中閃過一絲決然,從緋袍的大袖掏出的不是象笏,而是一把閃爍著幽寒光芒的匕首!
景清隔著龍案,匕首以肉眼可見的迅捷速度直刺向朱棣心髒所在的位置。
此刻,景清仿佛刺爾朱榮的北魏孝莊帝附體,又仿佛是刺秦王的荊軻上身。
然而久經沙場的朱棣反應極快,他迅速地把手中厚厚的一本《太祖高皇帝實錄》擲向景清,抵擋住這突如其來的攻擊。
但一擊不中的景清顯然並沒有打算就此罷休,他趁機一步繞過龍案到朱棣側麵,揮舞著匕首又對準朱棣的脖頸砍去!
朱棣的瞳孔猛縮,急忙抬起右臂,護住自己的脖頸和咽喉,同時一腳踹向景清。
景清被踹了個趔趄,雖然這一切不過是電光火石之間發生的事情,但隔著幾步遠的朱高煦已然大跨步撲過來,拎小雞一般抓住景清的緋袍衣領,用力地將其摜在地上。
看著被朱高煦摔在地上七葷八素的景清,金階下的群臣也瞬間停止了爭吵,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切。
自燕軍渡江以來,敢刺王殺駕的。
景清是第一個。
控製景清的任務被金吾衛從朱高煦手裏接管,兩名金吾衛甲士反扣著景清,搜了他的身,除了匕首以外,並沒有搜出其他凶器。
“你瘋了嗎?”朱棣咬牙切齒地低吼,語氣充滿怒意與震驚。
朱棣並沒有得到答案,倒在地上的景清眼底透出一抹譏諷,死死盯著朱棣的雙眼,仿佛想從這雙震怒的眼睛裏看穿一些東西。
“景清,朕待你不薄,你為何要謀害於朕?”
“嗬嗬……待我不薄?哈哈……”
景清終於出聲,他仰天狂笑起來,淚水順著臉頰滑落,他伸手指著朱棣的鼻子罵道。
“朱棣,我原以為登上皇位,你的野心就已經能夠得到滿足,沒想到,你欲壑難填到了這般地步,受那薑星火蠱惑,現在連祖宗之法、天人感應都統統不放在眼裏!”
作為董倫的頂頭上司,李至剛神色微變,連忙拉住老頭的袖子苦勸道。
“董公,您都要致仕的人了,別給自己惹麻煩了.景清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時候正盯著呢。”
說罷,李至剛努努嘴,示意董倫看前麵一身緋袍,正在負責帶隊糾察官員列隊時風紀的景清。
“小李啊,你說啥?”
董倫笑嗬嗬地把手放到了耳朵後,示意李至剛大聲點。
老人家耳聾,自己覺得說話聲音挺小,可這一招呼,登時所有人都聽見了。
馬上快五十的“小李”,看在老頭今年就要致仕的份上,沒計較,也懶得再勸諫什麽了。
看著憋著笑的同僚們,李至剛默默地轉過了身,隻期待景清別找他的茬。
畢竟,景清今日作為負責糾察儀態的禦史大夫,現在就是幹這個的,老頭不聽勸,犯不著把自己也搭上。
不過出乎李至剛意料的是,平素一向嚴肅且注重禮節的景清,今日竟是有些魂不守舍,全然對剛才官員隊列裏發生的小鬧劇視而不見。
這不由地讓李至剛心頭有些生疑,不過也並沒有往深裏去想。
畢竟,最近發生的大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變法八策疏》的具體內容,已經開始向朝野透露了出去,算是某種形式的變革前的吹風。
但實話實說,朱棣收到的反饋卻並不好。
——嚴格地說,是一片反對之聲。
事實上,這也是六部尚書為什麽沒有特別堅持的原因。
曆朝曆代,隻要提及到變法,那招來一致反對幾乎是必然的.人都有舒適圈嘛。
再者說了,大家都是既得權力者,誰會願意去動自己的權柄呢?
咳咳,要說絕對沒有也不對,現在就有幾個升遷無望的積年小官,已經準備搏一搏了,看看能不能搭上變法的順風車,逆天改命一番。
除此之外,朝野幾乎是一致反對的,勳貴武臣的態度也很曖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變法這種事對於剛剛立下靖難之功的靖難勳貴來說,雖然理論上他們獲益,但其實眼下並沒有看到多麽巨大的利益,至於海外征伐的功勞,更多的是洪武勳貴們所覬覦的出路。
而眼下,恰恰是靖難勳貴武臣占據了武將集團的話語主導權。
至於那位即將被拜為國師的降世仙人,朝野間的普遍意見是不值得反對。
大部分官員,都認為這世上並沒有什麽仙人,此人或許是僥幸得了化肥丹方的野道士,被皇帝推出來當個變法的傀儡的。
故此,是否反對一個“國師”上位,其實都並不會阻止皇帝的變法。
既然治標不治本,又為什麽要反對呢?
難道是敲山震虎,打朱棣的臉?
我看你的小腦袋瓜是待在脖子上太久了。
在眾人的心事中,大朝會開始了。
今天的議題,其實大家都有所預料,畢竟是過完年回來的第一次大朝會,也是“永樂元年”的第一次重要會議,該討論的,自然都是關係到大明的大政方針的事情,雞毛蒜皮的東西,肯定是不會拿上來耽誤大家時間的。
兩個皇子都列席參加了,坐在了皇帝的下首。
身穿冕服的朱棣敲了敲龍案,示意百官後說道。
“第一件事,朕過年的時候,感懷太祖,便細細地讀了《太祖高皇帝實錄》,可惜啊.”
聽到這,聞弦而知雅意,董倫老頭馬上耳朵就不聾了。
董倫顫顫巍巍地出列,以慢鏡頭一般的動作緩緩拜倒在地,滿是白發的皓首,象征性地磕在了大殿的地磚上。
“臣,死罪!”
原因無他,《太祖高皇帝實錄》是董倫作為總裁官修的,所以他要負全部責任。
當然了,你要說董倫寫錯了什麽東西,倒也不見得,董倫反而是建文朝難得地勸諫建文帝親善天家藩王的老臣,這份心意朱棣是記得的.隻是董倫修《太祖高皇帝實錄》畢竟是在建文朝,對於剛登基的朱棣來說,有些內容肯定是要改一改的。
譬如得增加太祖高皇帝非常喜愛燕王、時常暗示周圍的人要燕王繼承大統雲雲,然後再把讚美朱允炆的內容給刪掉。
朱棣自然不可能治罪於董倫,那樣既無道理,也顯得自己太小氣,董倫早在去年就上書請求致仕了,朱棣把老頭留到現在,不過是讓他背完最後一個鍋再走。
於是,朱棣很大度地說道:“《太祖高皇帝實錄》隻是略有瑕疵,重修便是了.不過董侍郎前番上書請求致仕,朕考慮到董侍郎確實年事已高,如今便準了。”
董倫大喜過望,作為洪武時代成功幸存到今天的官員,他這輩子算是在老朱家這裏通關了,於是倒是真心實意地磕了幾個頭,複又顫顫巍巍地歸位。
董倫馬上就要空出來的位子,自然是有大把人覬覦的,不過據說這個禮部侍郎已經被內定了,內定的也不是旁人,正是被皇帝從詔獄裏放出來的原戶部右侍郎卓敬。
但皇帝接下來關於第二件事的話語,卻馬上讓這個還不算熟的瓜碎了個稀爛。
朱棣先是說道:“著曹國公李景隆,兵部尚書、忠誠伯茹瑺為監修,翰林侍讀解縉為總裁官,重修《太祖高皇帝實錄》。”
文官們看了看百官之首空蕩蕩的位置,懷念了曹國公一秒鍾。
“第二件事,僧錄司左善世道衍大師向朕提出還俗,朕念及靖難之功,今日加姚廣孝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榮國公。”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道衍在靖難之役裏的角色,跟漢高祖的留侯張良是一樣的,此前隻是道衍不想還俗,不想接受朱棣賜予的這些封號和賞賜而已。
如今道衍想了,那麽國公不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幾個敏銳的聰明人,馬上意識到了道衍,哦不,姚廣孝此舉的用意。
姚廣孝放棄了僧人的身份,準備以靖難國公的身份,加入到了變法革新的鬥爭之中,這樣就不會有人拿佛門領袖意圖廢儒興佛的身份去攻擊他了.
道衍還俗這件事其實沒什麽,但是隨後,朱棣的話語,仿佛是在廁所裏扔了一個炮仗,激起無數民糞。
“變法之事特事特辦,朕欲成立總裁變法事務衙門,來日以國師薑星火為總裁官,道衍、卓敬為副總裁官,統籌協調變法各項要務”
朱棣話音剛落,大殿之中頓時響起了剩下蒼蠅圍繞腐物時的那種嗡嗡聲,繞梁三息,不絕於耳。
“肅靜!”
禦史大夫景清此時攏著袖子大聲嗬斥。
然而卻無人聽從。
景清似是被逼急了,氣的跺了跺腳,不顧規矩地走向朱棣,好像要跟皇帝說些什麽。
第283章 血誓
在殿中披著甲提著金瓜錘的朱高燧,看著走上金階的景清,細長的眼眸眯了起來,負責帶領金吾衛守護宮內安危的他,就要阻止景清的逾矩行為。
“三皇子,關於變法,我有要事需麵奏陛下。”
景清停下腳步,蹙緊了眉頭,扭頭示意階下亂哄哄的群臣隻道。
“下麵太亂了,說不清。”
朱高燧還想說什麽,耳畔卻傳來了父皇樂嗬嗬的聲音:“讓他們先吵一會兒,景清上來吧,讓朕好好看你,上次你與朕相見,還是在北平的時候,那時候你可是跟朕談論了一整晚的天下之事。”
父皇既然發話了,朱高燧自無不可,側身放了景清上去。
景清一介文人,又五十多歲了,朱高燧根本想不到對方會做刺王殺駕的事情,剛才的攔截,也不過是處於職份罷了。
更何況,在朱高燧的角度看來,景清在北平參議的職位上,跟父皇相處的頗為融洽,眼下父皇又給予了景清禦史大夫的高位,這可是能穿緋袍的!
景清又有什麽理由對父皇不利呢?
退一萬步講,我那天下無敵的二哥還坐在旁邊呢.
“啟奏陛下。”
景清恭謹地向朱棣行禮。
“關於變法,伱有什麽要跟朕說的?”此時朱棣的麵色上還帶著一絲笑意。
實話實說,朱棣非常非常地欣賞景清,景清有能力、品行佳,還與自己有舊,這對於缺乏可信任的文臣的朱棣來說是很不錯的一個助力。
不過景清自從被朱棣任命為禦史大夫之後,卻有些出工不出力的意思,沒有了從前的高談闊論,與朱棣多了幾分疏遠。
朱棣當然知道是因為什麽,朱棣覺得景清可能隻是過不去忠臣事二主的坎,不過朱棣也隻能指望景清慢慢想明白,這個過程肯定還需要一些時間,所以也沒有對其多加幹預。
如今景清主動來給自己獻策,還是關於變法的事情,朱棣的心裏其實是非常高興的。
“臣以為,總裁變法事務衙門倒是不錯,關於變法,臣的建議是其他方麵的”
景清麵露難色,似乎是有什麽難言之隱,隨後又往朱棣的龍椅前靠了靠,把攏在袖中的手作勢要伸出來,裏麵似乎拿著記載著景清建議的長長象笏。
然而,說時遲,那時快!
景清眸中閃過一絲決然,從緋袍的大袖掏出的不是象笏,而是一把閃爍著幽寒光芒的匕首!
景清隔著龍案,匕首以肉眼可見的迅捷速度直刺向朱棣心髒所在的位置。
此刻,景清仿佛刺爾朱榮的北魏孝莊帝附體,又仿佛是刺秦王的荊軻上身。
然而久經沙場的朱棣反應極快,他迅速地把手中厚厚的一本《太祖高皇帝實錄》擲向景清,抵擋住這突如其來的攻擊。
但一擊不中的景清顯然並沒有打算就此罷休,他趁機一步繞過龍案到朱棣側麵,揮舞著匕首又對準朱棣的脖頸砍去!
朱棣的瞳孔猛縮,急忙抬起右臂,護住自己的脖頸和咽喉,同時一腳踹向景清。
景清被踹了個趔趄,雖然這一切不過是電光火石之間發生的事情,但隔著幾步遠的朱高煦已然大跨步撲過來,拎小雞一般抓住景清的緋袍衣領,用力地將其摜在地上。
看著被朱高煦摔在地上七葷八素的景清,金階下的群臣也瞬間停止了爭吵,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切。
自燕軍渡江以來,敢刺王殺駕的。
景清是第一個。
控製景清的任務被金吾衛從朱高煦手裏接管,兩名金吾衛甲士反扣著景清,搜了他的身,除了匕首以外,並沒有搜出其他凶器。
“你瘋了嗎?”朱棣咬牙切齒地低吼,語氣充滿怒意與震驚。
朱棣並沒有得到答案,倒在地上的景清眼底透出一抹譏諷,死死盯著朱棣的雙眼,仿佛想從這雙震怒的眼睛裏看穿一些東西。
“景清,朕待你不薄,你為何要謀害於朕?”
“嗬嗬……待我不薄?哈哈……”
景清終於出聲,他仰天狂笑起來,淚水順著臉頰滑落,他伸手指著朱棣的鼻子罵道。
“朱棣,我原以為登上皇位,你的野心就已經能夠得到滿足,沒想到,你欲壑難填到了這般地步,受那薑星火蠱惑,現在連祖宗之法、天人感應都統統不放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