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由於太湖水位的急劇上漲,未來如果接著下雨,那麽堪堪維持住的各條支流的堤壩必將崩塌,到時候環太湖圈的江南諸府,恐怕都得遭殃,京杭運河亦是會失效.在某些地段,京杭運河是靠水閘和堤壩調節水位才能通行的,這就會使從常州府轉運的人員及糧食等物資,轉運速度減緩。
非止如此,鬆江府地方的士紳大戶.都是些從鐵血大宋時期就傳承下來的老牌士大夫家族,屬於是被蒙古人拎著砍頭前都能效仿前輩風雅,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的那種,此時都聯合起來囤積糧食。
這便是鐵了心要試試到底誰能操控糧價,且壓根不怕屠刀揮下的意思了。
人說不撞南牆不回頭,鬆江府的這群士紳們,被朱元璋砍了一茬,過了三十多年,似是全無記性一般,複又固態萌發了,真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事實上,明初朱元璋、朱棣屠刀正鋒銳的時候,他們敢這麽幹,到了明末朱由校、朱由檢鞭長莫及的時候,他們還敢這麽幹,明著抗稅,還能寫出《五人墓碑記》這種無恥之作。
也算是初衷不改了。
不過該說不說,鬆江府,確實不比常州府。
在朝堂中樞裏,上至部寺大臣,下至刀筆小吏,鬆江籍貫士紳官員的影響力極為巨大,到處都有給他們說話的人,擁有的廟堂能量和輿論勢力非同小可。
同時,江南在輿論環境方麵,對變法而言,也開始急速惡劣了起來,江南文人群體喜好雅集、聚會,輿論情況跟中樞被薑星火稍微擺平的境況不同,此時的江南文人,每逢雅集,都會自覺不自覺都會談論起古今之辯,新舊之爭。
思想方麵若是出了問題,連帶著後麵的事情,都會跟著走歪,可以預見的是,薑星火還得好好地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武器,打一打這群頑固文人的臉。
隻有把他們的臉打腫了,幹點他們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駁斥他們認為不可能出錯的理論,方能把這些人扇醒一部分出來,這些被扇醒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主動加入到變法的陣營裏。
除此之外,還有更麻煩的事情,那就是深度參與了民亂的白蓮教。
白蓮教,南宋紹興年間,起源於吳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所創立的白蓮宗,本來是淨土宗結社的一支,但此人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從紅巾起義開始,白蓮教在江南民間和官麵上的勢力就有些糾纏不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愈發膨脹了起來,此次,他們的影子理所當然地出現在了民變隊伍裏,喊著“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八字真言的白蓮教徒,也愈發肆無忌憚了起來。
白蓮教在薑星火前世的曆史上,永樂年間就掀起過大大小小十餘次起義,最大規模的當屬永樂十八年唐賽兒在山東發動的起義,就連神機營統帥柳升,嗯,就是薑星火留有“火炮四書”的柳升都在白蓮教手裏吃了癟而且白蓮教難纏的地方就在於屢禁不止、屢剿不滅,又過了數百年,“我大清”亡了,白蓮教都還存在著,可謂是頗為棘手。
治水、糧價、輿論、民變.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一行人踏上了未知的前路,而這次同行的隊伍卻龐大了不少,多了朱高煦所率領的稅卒衛剩餘四千多兵馬。
稅卒衛裏有八百人被他留在了常州府,有一部分隨軍的文吏,既負責查常州府的糧稅和軍糧的爛帳,也負責賑災糧食的轉運工作,嗯,反正是這次沒人再敢讓常州府本地的米蟲們有機會伸出手來去貪墨賑災糧了。
宋薑兩人並轡而行,看著薑星火回首望去漸行漸遠的常州府城,宋禮披了披身上的蓑衣,問道。
“國師大人在想些什麽?”
薑星火坦率道:“不怕大本笑話,我心裏想著常州府諸事,雖然隻是短短兩三日,但卻恍若一夢般,著實有些心緒起伏。”
宋禮微微頷首道:“前路莽莽,人總不能一直回頭望國師大人,且努力前行吧。”
薑星火有些感懷地點了點頭,明知前路艱險,此時此刻,他看著細雨蒙蒙,看著竹葉飄搖,卻是福至心靈一般。
既無“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沉鬱,也無“憑欄處、瀟瀟雨歇”的悲壯,更無“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頹唐,有的隻是無盡的豪情。
莫名地,薑星火想起了蘇東坡的一首詞,名為《定風波》。
薑星火忽地仰天長嘯,揚鞭抽打著小灰馬,縱馬奔行於隊伍一側,宋禮亦是老夫聊發少年狂,抽著大白馬追趕起來。
獄中一年,何曾有過今日塊壘澆盡?
眼下大地在腳下急速倒退,雨幕衝刷在眼瞼上幾乎睜不開眼,可薑星火卻是放聲而歌,風雨灌在嗓子眼卻絲毫無礙。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身後跟著的宋禮也是哈哈大笑道:“且去,且同去!管他風雨管他晴!”
行路無趣,朱高煦昏昏然騎於汗血寶馬上打瞌睡,卻是被飛濺來的泥點澆了個清醒,剛要大怒,卻見師父薑星火策馬揚歌而過,朱高煦竟是一時怔然。
是真的怔了,朱高煦見過各種各樣的薑星火,唯獨沒見過今日這般肆意豪情的薑星火。
就仿佛,從親手斬了那老匹夫一刀落下後,薑星火就真真切切地變了個人似地。
“殺個人而已,至於改變這麽大嗎?俺不說天天殺,隔三差五也要擰個腦袋,咋就沒啥變化?”
懊惱片刻,朱高煦方才反應過來,催動胯下赤紅色汗血寶馬。
“師父,等等俺!”
第335章 華亭
常州府既定,薑星火一行可謂是兵貴神速。
永樂元年四月二日,剛剛抵達蘇州府與常州府接壤處的重鎮常熟,稍加整頓後。
四月四日,僅僅兩天一夜的工夫,數千步騎混合部隊便頂著中雨,狂飆突進上百裏,兵臨太倉州。
在這裏,薑星火與平江伯陳瑄的部隊匯合,獲得了舟師的支援。
又等待了一日,待崇明沙所、劉河堡中所、吳淞江所等當地衛所兵集結到位後,正式開始了平定民亂的軍事行動。
永樂帝沒派什麽名師大將協助薑星火平亂,哪怕此時此刻,為了征安南,南京周邊的十幾萬軍隊都在進行著緊張的戰鬥訓練與準備,有二十多位洪武、靖難勳貴隨時可以領兵平亂,但永樂帝除了本就負責疏通河道的平江伯陳瑄以外,愣是一個沒派。
事實上,江南民亂,重點根本就不在於民亂,一群白蓮教亂匪,鼓動著災民作亂,在經曆了靖難四年血與火磨礪的精銳燕軍麵前,能有什麽抵抗之力?
重要的事情,是平亂之後如何快速賑災,如何有效治水,如何借著這次大亂,把變法切實有效地在以鬆江府為首的江南諸府推行下去,如何把人口從士紳手裏搶出來,如何建立新型手工工場區。
所以,薑星火把平亂的事情,全權托付給了級別最高的平江伯陳瑄,以他作為主將,二皇子朱高煦作為副將,進行對白蓮教亂民的平亂。
而他自己,則來到了鬆江府的治所華亭縣,主持當地賑災、平抑糧價、治水籌劃等其他工作。
“這些事情你們這些軍人去辦!我的事多,我要把精力放在賑災上麵。”
華亭縣頗為破舊的縣衙裏,薑星火看都不看身邊校尉遞上來的戰報,皺著眉直說道。
“這”回來送戰報的校尉犯了難,用眼神示意了一下王斌。
王斌看著已有兩日未曾合眼,還依舊在伏案工作的薑星火,勸道。
“國師大人,還是看一眼吧。”
薑星火使勁眨了眨有些幹澀的眼睛,接過戰報掃了一眼,旋即神色有些凝重。
本該勢如破竹的戰局,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阻礙。
稅卒衛是火器部隊,而此時連日陰雨,甭管是大雨小雨還是中雨,反正火器是沒法用了,尋常衛所兵的弓弩也用不了多久,弓弦就會軟化失去彈力,而箭羽也會受到雨水的影響變得失去穩定方向的作用.所以戰鬥往往會演變為純粹的冷兵器作戰。
但即便如此,結成陣型的士卒們依靠著壓倒性的戰鬥意誌、技巧與體力,麵對白蓮教組織起來的亂民,也很容易就能做到輕鬆取勝。
短短七八日的時間裏,數以十萬計的白蓮教亂民,就被一萬餘官軍壓縮在了太湖、陽城湖(今陽澄湖)、澱山湖三個湖泊之間的三角形區域裏。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官軍的推進速度卻開始逐漸慢了下來,到了最後,甚至無力進剿。
這固然有著白蓮教亂民的兵力密度越來越厚的原因,但絕非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在於後勤跟不上了。
倒不是沒有糧食,得益於朱高熾和夏原吉殫精竭慮的謀劃,從四川、兩湖調來的大量糧食順利轉運到了常州府,常州府也部署好了運輸路線與護衛兵員。
這些糧食,莫說是供萬餘人的軍隊食用,就是十幾萬、幾十萬的災民,都可以吃一個月。
提前量已經打得很滿了。
但意外在於,前所未有的大暴雨導致水位暴漲,致使從常州府轉運來的糧食,一進了蘇州府境內,就在望亭-滸墅關一線停滯不前,船實在是行不了,就隻能把糧食搬上岸,靠著民夫路上運輸。
可如今連日暴雨,糧袋怕淋濕就壓根沒法肩抗手提,而且道路泥濘不堪,用蓋上雨布的獨輪車運輸,或者是直接用馬車運輸,都很容易就陷進泥地裏去,可謂是寸步難行。
說一千道一萬,暴雨下的太大了,大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而現在糟糕的交通運輸狀況,這已經不是人力所能克服的了。
而軍隊從太倉州整備出發攜帶的糧食,以及沿途從昆山、真義鎮、長洲、吳縣等地的官倉裏所取得的補給,也在作戰的過程中逐漸消耗一空。
“說到底,平江伯的意思是,之所以沒法進行最後的總攻,便是因為缺糧食?”
陳瑄下屬的舟師校尉有些難堪地點了點頭,陳瑄領兵出發前,是給薑星火打了包票的,有稅卒衛和各地衛所兵助陣,便可十日平賊。
可惜眼下卻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好在,薑星火不是朱由檢,沒咋呼到聽個“五年複遼”就激動得不行,薑星火製定平亂-賑災-治水的一係列計劃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手下畫大餅的幹擾因素。
“那我給他把足夠的糧食運到前線,能不能平亂?能不能把這十餘萬百姓解救出來,不要給普通百姓造成殺戮?”
校尉自然不敢代替陳瑄做回答,但他的神色,已經說明了,現在前線缺的就是糧食。
怎麽弄糧食?怎麽運到前線?
薑星火起身,他身後掛著一張用黑布遮起來的,不可輕易示人的堪輿圖,江南諸府的山河地形盡在其中.雖然畫得抽象了點。
看著堪輿圖,薑星火陷入了沉思。
大軍作戰不可一日無糧,雖然竭力抽調了沿途能調集的所有糧食,但此時還是不夠,若是糧道被暴雨阻斷,那麽大軍最好的結果,都是原地駐守對峙,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奔潰。
而當下棘手的點在於,京杭大運河已經是最堪用的內河水道了,其他太湖等三個湖泊延伸出來的水道,要麽淤積堵塞,要麽早已荒廢。
現在不是長江和大海沒法進行水路運輸,也不是沒有足夠的糧食,而是內河水道發揮不了作用,沒法運到前線去,陸路運輸更是基本報廢。
薑星火的思維飄散到了其他方向。
“糧食不管是集中到更臨近南京的常州府,按原計劃走最便捷的京杭大運河,還是幹脆從長江水道調運到鬆江府,都會麵臨有一段陸路運輸困難的問題。”
“大軍快斷糧了。”
“可是,白蓮教鼓動、裹挾起來的亂民,足足十多萬人,他們在吃什麽?”
一股寒氣從敞開的縣衙漫卷過來,薑星火打了個哆嗦。
不行,不能再等了,眼下平亂,平的不僅是亂,更是在救無數的人!
白蓮教對百姓的控製力絕對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強,百姓跟著他們起來造反,無非就是連年水災,而今年先是春旱又是夏雨,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但百姓也是人,等到最後聚攏起來的糧食吃完了,白蓮教也管不住他們,到時候自然會自行崩潰。
可到底是讓亂民完整地投降好,還是等著他們崩潰後再挨著去抓好?
當然是前者!
而且,如果後一種情況發生了,那就意味著已經餓死了大量的亂民了。
在大明朝廷的口徑裏,他們被稱作亂民,可他們在薑星火的心裏,是活生生的人,也是發展大規模手工工場區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放到往日裏,哪有十幾萬百姓能大規模地從田間地頭解脫出來?
所以,他必須想辦法,給前線運糧食。
薑星火看著堪輿圖,漸漸地,眼眸亮了起來。
非止如此,鬆江府地方的士紳大戶.都是些從鐵血大宋時期就傳承下來的老牌士大夫家族,屬於是被蒙古人拎著砍頭前都能效仿前輩風雅,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的那種,此時都聯合起來囤積糧食。
這便是鐵了心要試試到底誰能操控糧價,且壓根不怕屠刀揮下的意思了。
人說不撞南牆不回頭,鬆江府的這群士紳們,被朱元璋砍了一茬,過了三十多年,似是全無記性一般,複又固態萌發了,真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事實上,明初朱元璋、朱棣屠刀正鋒銳的時候,他們敢這麽幹,到了明末朱由校、朱由檢鞭長莫及的時候,他們還敢這麽幹,明著抗稅,還能寫出《五人墓碑記》這種無恥之作。
也算是初衷不改了。
不過該說不說,鬆江府,確實不比常州府。
在朝堂中樞裏,上至部寺大臣,下至刀筆小吏,鬆江籍貫士紳官員的影響力極為巨大,到處都有給他們說話的人,擁有的廟堂能量和輿論勢力非同小可。
同時,江南在輿論環境方麵,對變法而言,也開始急速惡劣了起來,江南文人群體喜好雅集、聚會,輿論情況跟中樞被薑星火稍微擺平的境況不同,此時的江南文人,每逢雅集,都會自覺不自覺都會談論起古今之辯,新舊之爭。
思想方麵若是出了問題,連帶著後麵的事情,都會跟著走歪,可以預見的是,薑星火還得好好地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武器,打一打這群頑固文人的臉。
隻有把他們的臉打腫了,幹點他們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駁斥他們認為不可能出錯的理論,方能把這些人扇醒一部分出來,這些被扇醒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主動加入到變法的陣營裏。
除此之外,還有更麻煩的事情,那就是深度參與了民亂的白蓮教。
白蓮教,南宋紹興年間,起源於吳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所創立的白蓮宗,本來是淨土宗結社的一支,但此人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從紅巾起義開始,白蓮教在江南民間和官麵上的勢力就有些糾纏不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愈發膨脹了起來,此次,他們的影子理所當然地出現在了民變隊伍裏,喊著“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八字真言的白蓮教徒,也愈發肆無忌憚了起來。
白蓮教在薑星火前世的曆史上,永樂年間就掀起過大大小小十餘次起義,最大規模的當屬永樂十八年唐賽兒在山東發動的起義,就連神機營統帥柳升,嗯,就是薑星火留有“火炮四書”的柳升都在白蓮教手裏吃了癟而且白蓮教難纏的地方就在於屢禁不止、屢剿不滅,又過了數百年,“我大清”亡了,白蓮教都還存在著,可謂是頗為棘手。
治水、糧價、輿論、民變.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一行人踏上了未知的前路,而這次同行的隊伍卻龐大了不少,多了朱高煦所率領的稅卒衛剩餘四千多兵馬。
稅卒衛裏有八百人被他留在了常州府,有一部分隨軍的文吏,既負責查常州府的糧稅和軍糧的爛帳,也負責賑災糧食的轉運工作,嗯,反正是這次沒人再敢讓常州府本地的米蟲們有機會伸出手來去貪墨賑災糧了。
宋薑兩人並轡而行,看著薑星火回首望去漸行漸遠的常州府城,宋禮披了披身上的蓑衣,問道。
“國師大人在想些什麽?”
薑星火坦率道:“不怕大本笑話,我心裏想著常州府諸事,雖然隻是短短兩三日,但卻恍若一夢般,著實有些心緒起伏。”
宋禮微微頷首道:“前路莽莽,人總不能一直回頭望國師大人,且努力前行吧。”
薑星火有些感懷地點了點頭,明知前路艱險,此時此刻,他看著細雨蒙蒙,看著竹葉飄搖,卻是福至心靈一般。
既無“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沉鬱,也無“憑欄處、瀟瀟雨歇”的悲壯,更無“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頹唐,有的隻是無盡的豪情。
莫名地,薑星火想起了蘇東坡的一首詞,名為《定風波》。
薑星火忽地仰天長嘯,揚鞭抽打著小灰馬,縱馬奔行於隊伍一側,宋禮亦是老夫聊發少年狂,抽著大白馬追趕起來。
獄中一年,何曾有過今日塊壘澆盡?
眼下大地在腳下急速倒退,雨幕衝刷在眼瞼上幾乎睜不開眼,可薑星火卻是放聲而歌,風雨灌在嗓子眼卻絲毫無礙。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身後跟著的宋禮也是哈哈大笑道:“且去,且同去!管他風雨管他晴!”
行路無趣,朱高煦昏昏然騎於汗血寶馬上打瞌睡,卻是被飛濺來的泥點澆了個清醒,剛要大怒,卻見師父薑星火策馬揚歌而過,朱高煦竟是一時怔然。
是真的怔了,朱高煦見過各種各樣的薑星火,唯獨沒見過今日這般肆意豪情的薑星火。
就仿佛,從親手斬了那老匹夫一刀落下後,薑星火就真真切切地變了個人似地。
“殺個人而已,至於改變這麽大嗎?俺不說天天殺,隔三差五也要擰個腦袋,咋就沒啥變化?”
懊惱片刻,朱高煦方才反應過來,催動胯下赤紅色汗血寶馬。
“師父,等等俺!”
第335章 華亭
常州府既定,薑星火一行可謂是兵貴神速。
永樂元年四月二日,剛剛抵達蘇州府與常州府接壤處的重鎮常熟,稍加整頓後。
四月四日,僅僅兩天一夜的工夫,數千步騎混合部隊便頂著中雨,狂飆突進上百裏,兵臨太倉州。
在這裏,薑星火與平江伯陳瑄的部隊匯合,獲得了舟師的支援。
又等待了一日,待崇明沙所、劉河堡中所、吳淞江所等當地衛所兵集結到位後,正式開始了平定民亂的軍事行動。
永樂帝沒派什麽名師大將協助薑星火平亂,哪怕此時此刻,為了征安南,南京周邊的十幾萬軍隊都在進行著緊張的戰鬥訓練與準備,有二十多位洪武、靖難勳貴隨時可以領兵平亂,但永樂帝除了本就負責疏通河道的平江伯陳瑄以外,愣是一個沒派。
事實上,江南民亂,重點根本就不在於民亂,一群白蓮教亂匪,鼓動著災民作亂,在經曆了靖難四年血與火磨礪的精銳燕軍麵前,能有什麽抵抗之力?
重要的事情,是平亂之後如何快速賑災,如何有效治水,如何借著這次大亂,把變法切實有效地在以鬆江府為首的江南諸府推行下去,如何把人口從士紳手裏搶出來,如何建立新型手工工場區。
所以,薑星火把平亂的事情,全權托付給了級別最高的平江伯陳瑄,以他作為主將,二皇子朱高煦作為副將,進行對白蓮教亂民的平亂。
而他自己,則來到了鬆江府的治所華亭縣,主持當地賑災、平抑糧價、治水籌劃等其他工作。
“這些事情你們這些軍人去辦!我的事多,我要把精力放在賑災上麵。”
華亭縣頗為破舊的縣衙裏,薑星火看都不看身邊校尉遞上來的戰報,皺著眉直說道。
“這”回來送戰報的校尉犯了難,用眼神示意了一下王斌。
王斌看著已有兩日未曾合眼,還依舊在伏案工作的薑星火,勸道。
“國師大人,還是看一眼吧。”
薑星火使勁眨了眨有些幹澀的眼睛,接過戰報掃了一眼,旋即神色有些凝重。
本該勢如破竹的戰局,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阻礙。
稅卒衛是火器部隊,而此時連日陰雨,甭管是大雨小雨還是中雨,反正火器是沒法用了,尋常衛所兵的弓弩也用不了多久,弓弦就會軟化失去彈力,而箭羽也會受到雨水的影響變得失去穩定方向的作用.所以戰鬥往往會演變為純粹的冷兵器作戰。
但即便如此,結成陣型的士卒們依靠著壓倒性的戰鬥意誌、技巧與體力,麵對白蓮教組織起來的亂民,也很容易就能做到輕鬆取勝。
短短七八日的時間裏,數以十萬計的白蓮教亂民,就被一萬餘官軍壓縮在了太湖、陽城湖(今陽澄湖)、澱山湖三個湖泊之間的三角形區域裏。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官軍的推進速度卻開始逐漸慢了下來,到了最後,甚至無力進剿。
這固然有著白蓮教亂民的兵力密度越來越厚的原因,但絕非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在於後勤跟不上了。
倒不是沒有糧食,得益於朱高熾和夏原吉殫精竭慮的謀劃,從四川、兩湖調來的大量糧食順利轉運到了常州府,常州府也部署好了運輸路線與護衛兵員。
這些糧食,莫說是供萬餘人的軍隊食用,就是十幾萬、幾十萬的災民,都可以吃一個月。
提前量已經打得很滿了。
但意外在於,前所未有的大暴雨導致水位暴漲,致使從常州府轉運來的糧食,一進了蘇州府境內,就在望亭-滸墅關一線停滯不前,船實在是行不了,就隻能把糧食搬上岸,靠著民夫路上運輸。
可如今連日暴雨,糧袋怕淋濕就壓根沒法肩抗手提,而且道路泥濘不堪,用蓋上雨布的獨輪車運輸,或者是直接用馬車運輸,都很容易就陷進泥地裏去,可謂是寸步難行。
說一千道一萬,暴雨下的太大了,大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而現在糟糕的交通運輸狀況,這已經不是人力所能克服的了。
而軍隊從太倉州整備出發攜帶的糧食,以及沿途從昆山、真義鎮、長洲、吳縣等地的官倉裏所取得的補給,也在作戰的過程中逐漸消耗一空。
“說到底,平江伯的意思是,之所以沒法進行最後的總攻,便是因為缺糧食?”
陳瑄下屬的舟師校尉有些難堪地點了點頭,陳瑄領兵出發前,是給薑星火打了包票的,有稅卒衛和各地衛所兵助陣,便可十日平賊。
可惜眼下卻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好在,薑星火不是朱由檢,沒咋呼到聽個“五年複遼”就激動得不行,薑星火製定平亂-賑災-治水的一係列計劃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手下畫大餅的幹擾因素。
“那我給他把足夠的糧食運到前線,能不能平亂?能不能把這十餘萬百姓解救出來,不要給普通百姓造成殺戮?”
校尉自然不敢代替陳瑄做回答,但他的神色,已經說明了,現在前線缺的就是糧食。
怎麽弄糧食?怎麽運到前線?
薑星火起身,他身後掛著一張用黑布遮起來的,不可輕易示人的堪輿圖,江南諸府的山河地形盡在其中.雖然畫得抽象了點。
看著堪輿圖,薑星火陷入了沉思。
大軍作戰不可一日無糧,雖然竭力抽調了沿途能調集的所有糧食,但此時還是不夠,若是糧道被暴雨阻斷,那麽大軍最好的結果,都是原地駐守對峙,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奔潰。
而當下棘手的點在於,京杭大運河已經是最堪用的內河水道了,其他太湖等三個湖泊延伸出來的水道,要麽淤積堵塞,要麽早已荒廢。
現在不是長江和大海沒法進行水路運輸,也不是沒有足夠的糧食,而是內河水道發揮不了作用,沒法運到前線去,陸路運輸更是基本報廢。
薑星火的思維飄散到了其他方向。
“糧食不管是集中到更臨近南京的常州府,按原計劃走最便捷的京杭大運河,還是幹脆從長江水道調運到鬆江府,都會麵臨有一段陸路運輸困難的問題。”
“大軍快斷糧了。”
“可是,白蓮教鼓動、裹挾起來的亂民,足足十多萬人,他們在吃什麽?”
一股寒氣從敞開的縣衙漫卷過來,薑星火打了個哆嗦。
不行,不能再等了,眼下平亂,平的不僅是亂,更是在救無數的人!
白蓮教對百姓的控製力絕對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強,百姓跟著他們起來造反,無非就是連年水災,而今年先是春旱又是夏雨,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但百姓也是人,等到最後聚攏起來的糧食吃完了,白蓮教也管不住他們,到時候自然會自行崩潰。
可到底是讓亂民完整地投降好,還是等著他們崩潰後再挨著去抓好?
當然是前者!
而且,如果後一種情況發生了,那就意味著已經餓死了大量的亂民了。
在大明朝廷的口徑裏,他們被稱作亂民,可他們在薑星火的心裏,是活生生的人,也是發展大規模手工工場區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放到往日裏,哪有十幾萬百姓能大規模地從田間地頭解脫出來?
所以,他必須想辦法,給前線運糧食。
薑星火看著堪輿圖,漸漸地,眼眸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