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威作為本地父母官,倒也知道最近的廟堂風向,沒用程朱理學那一套,而是來了一句荀子《勸學》裏麵的內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嗯,這是最近朝廷在民間猛推荀子重回聖人之位造勢的結果。
最近荀子的各種經典被國子監印刷所加班加點地翻印,在朝廷主流話語權的引導下,府州縣等各級學校都開始了學荀子的熱潮,官員們也都多少閑著沒事扯兩句他老人家的話以作潮流。
當然,這也引發了相當大的爭議和反彈,這種輿論上的反彈,薑星火在江南還暫時感受不到那麽明顯,可他一旦處理完江南變法落地的事宜,回到南京,那麽這種大規模的輿論反彈,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說剛才還是在正經談公務,接下來的氣氛,卻有些偏學術了一些。
薑星火倒也沒有製止他們把會議歪樓,畢竟一方麵是這些士子在,有些公務方麵的話就不好說了;另一方麵,他也覺得自己剛才強調的有些過於嚴肅了點。
薑星火自己反而重新從朱高煦手裏拿過了瓜,樂嗬嗬地看著他們討論,也算是藉此觀察一下,士林裏到底是怎麽看待自己尊崇荀子,並試圖以科學來替代理學。
“國師不妨講講?”
“是極,國師能解‘太極’,可是足以成為一代儒宗的大宗師人物。”
“可不知國師這番道理,可是有個什麽說法?若是有,我等也算是正經聽國師講道了!”
士子們紛紛起哄。
經過太平街一夜後,薑星火“儒學造詣非凡”的帽子算是被人給扣上了這倒也不誇張,都能以‘矛盾’解‘太極’,突破了理學最後的幾座理論高峰之一了,又是這般契合,士林反響也很好,別人自然是這麽認得。
所以,南京國子監裏也出現了一批以薑星火的思路來做實驗驗證‘矛盾’的信徒,這種風氣,進一步地影響到了大江南北更廣闊的範圍內,甚至有人送帖子想拜入薑星火門下,來蹭個弟子的稱號,為自己仕途助力的。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學術圈和宦場就是分不開的,“門生故吏”這四個字裏,弟子的地位更是要在老下屬之前,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說來,這些前來求見的士子,心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不過薑星火倒也沒有拒絕。
以仁義行王道,聚同路之人,挽傾天之勢,本就是他的目標。
想要做事,哪能沒有支持者?可說的俗氣些,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無非便是名與利的交換罷了,隻有極少數諸如姚廣孝、夏原吉那樣的人,才是真的為了某些內心的理想,與他共同變法。
一念至此,薑星火倒也坦然開口說道:“列位既然想聽,那報告的事情倒也可以先緩緩,薑某隨便談談,這裏麵倒也確實有幾分說法。”
最近國師忙於做事,少於空談,但偏偏國師的空談卻一向是比較有意思的,哪怕是身邊人最近聽的少了,也曉得珍貴,便頓時都正襟危坐了起來。
“首先要強調的是,咱們今天論道,談調查,談實踐,但是不談本體論。這東西自兩宋理學開創、建立、發展、完善以來,爭不清楚,我們幹脆也不爭,諸位覺得如何?”
士子們竊竊私語了起來。
所謂理學的“本體論”,便是之前講過的‘太極’,但根據‘理一分殊’的原則,我們可以知道,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自己的‘太極’,也就是自己的天理,聖人以中訓極,故‘太極’亦所謂中庸。中者,心也;庸者,用也。由此可見,‘太極’豈在心外?也就是等同於自己自己的‘心’。
《朱文公文集·卷七七》謂: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為萬物之靈者,心而已矣!然心之為體,不可以聞得見,不可以思慮求,謂之有物,則不得於言,謂之無物,則日用之間,無適而非是也。
朱熹覺得‘心’雖然摸不著,說不出,卻又無所不包,於是他在《朱子語類·卷九八》有雲:萬物有心而其中必虛。隻這些虛處便包藏許多道理,彌綸天地,賅括古今,推廣得來,蓋天蓋地,莫不由此,此所以為人心之妙歟!
歸根結底,是一個比較唯心的東西,薑星火一向對其不感冒,而且也確實沒有一個評判誰對誰錯的客觀標準一旦辯論起來,很快就會陷入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循環裏。
所以薑星火幹脆事先強調,我們就不涉及本體論這套,隻討論客觀調查和實踐,伱也不要拿‘本體’、‘心性’這些東西來硬碰。
但在這個時代的士子看來,本體論是最核心的東西,任何事情到了最後都是求於己心,想要繞開本體論談其他,卻是有些走歪門邪道的意思。
嗯,反正不同時代的主流哲學觀念截然不同,不過國師非要有這個前提,他們倒也不能說什麽,隻能默認先不考慮本體論對萬事萬物的影響。
不過這樣說來,這些士子倒有些好奇了起來,國師到底要從什麽角度來闡釋自己的這套東西。
“你們都知道,理學屬類駁雜,有理氣論、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除此以外,還有理一分殊等原則,那麽之前我講過理氣論裏麵的‘太極’和‘矛盾’,今天要結合實際,講的便是工夫論裏麵體察‘所以然’的認識論。”
對於薑星火來說,變革,從來不是喊口號。
薑星火很清晰地意識到,想要真正、徹底地改變世界,有兩條並行的主線要做,一條主線是點化製造力,另一條主線是解錮思想。
以前薑星火在獄中做的是解錮大明最高層決策者的思想,而出獄後,太平街與祈雨,是解錮京內士子思想;隨後,薑星火在江南平叛、賑災、治水、建廠等等手頭的一係列事情,包括日後的征伐安南、日本,則是真正點化和改變製造力。
但同時,解錮思想也不能落下。
之前是實在是太忙,忙到腳底板冒火星子,現在稍稍得空,自然要提上日程。
解錮思想同樣是兩方麵的內容,第一個就是科學的推廣,這個自不必多說,也是回京後的主要任務;第二個便是哲學理念的變革,這一項比較困難,一般穿越者真幹不來。
為什麽幹不來?
答案也很簡單,哲學也有其時代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隻是說以前的哲學放到後麵會有一些地方不太適用(當然大部分本源性哲學理念是曆久彌新的),同樣後世先進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了對應的時代條件,直接扔到之前的時代,那麽普適性就會受到一定的限製。
說人話就是,直接照抄會被這個時代的人當傻子、瘋子看待。
所以正確的解題思路就是,把後世先進的哲學思想,通過這個時代的主流哲學觀念,以這個時代人能理解的方式,給表現出來。
這就需要該穿越者既懂後世的大部分哲學觀點(19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即可,倒也不需要明白後現代主義哲學),又有中等偏上的學術理解能力和主觀創造(或者說縫合更為恰當)能力。
但事實是,能理解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流派,對於大部分穿越者來說,就已經是一個篩選項了。
所以薑星火這種“點化製造力”與“解錮思想”並舉來改造世界的路子,卻是比較少見。
此前,薑星火通過嚐試和後續的觀察,認為之前以‘矛盾’解‘太極’就是一個很好的理論突破,明麵上是給理學突破了理氣論上麵的重要理論高峰,但實際上,卻是促進了早期科學實驗思維的推廣,這種推廣效果,看看京中士子爭相放飛的熱氣球就能看出來了。
而如果把程朱理學當做一門學科,那麽其中無非是理氣論、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這四大類主幹,再夾雜著十幾種分支.理氣論,已經用‘矛盾’解了一部分;本體論,暫時不管;心性論,便是之前《‘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已然講過了;剩下的便是這個工夫論。
第366章 下課
騎驢的士子名為鄭漢卿,去年他的驢差點一腳給永樂帝送走,今年又給薑星火幹了當托的活,也算是有幾分臉熟,因此此時也不怯場,揚聲道:“國師要講的,便是工夫論裏‘敬’而‘集義’的道理嗎?若是如此,卻是老生常談了些。”
“不見得是如此,‘敬’也要敬心的,國師卻說跟本體論無關,想來不是一個說法。”身邊另一位名為何書良的夥伴,便是當初差點被騙到土迂子裏的那位,此時也發聲道。
薑星火並沒有任何不耐煩的神情,相反,他在認真地聽著士子們的想法。
這裏必須要解釋理學工夫論的兩個關鍵詞,也就是他們所爭論的焦點,即‘敬’和‘集義’。
如果弄不明白這兩個關鍵詞是什麽意思,那麽則完全無法理解這些人到底在說什麽。
光是幹聽著,恐怕就跟聽天書差不多。
但是這些東西作為縫合人的薑星火他自己是明白的,因為姚廣孝學貫儒釋道三教,在敬亭山給他好好特訓了一番。
而且正是在特訓中,薑星火發現了,如何將理學的工夫論,改造為他想要改造推廣的理論體係。
——————
首先來回顧一下姚廣孝關於理學工夫論的特訓內容。
正如朱熹解四書是從裏麵摘一些先聖詞句用來闡釋自己所繼承的理學哲學體係一樣,‘敬’和‘集義’這兩個理學工夫論關鍵詞,不是一開始就這麽重要的。
嗯,朱熹也是老縫合人了.
先說‘集義’,這個詞來自於《孟子·公孫醜上》的知言養氣章中,孟子認為他的不動心之道,不同於告子等人之處,在於他那句著名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緊接著便是“而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所以‘集義’就是這麽來的。
但是這個詞在過去從出現到宋朝理學開源的上千年裏,其實都不太重要,就是一個普通的詞語,哪怕是章句訓詁流行的時候,對‘集義’的詮釋,也是注重文本字詞上的訓詁疏解,解釋出來的意思就是“集,雜也,密聲取敵曰襲,言此浩然之氣,與義雜生,從內而出,人生受氣所自有者。”
這裏把‘集’解釋為‘雜’,‘集義’也就主要描述氣與義夾雜而生,共同生起的狀態。
但隨著二程以及朱熹的解釋,‘集義’成為了理學工夫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義的工夫內涵與特性亦越來越豐富與強化,並與道德涵養之敬、道德認知之格物窮理、道德直覺之本心良知等修養工夫產生了緊密聯係,從而牽動著整個宋明理學工夫論體係的構建、展開。
至於‘敬’這個詞,則壓根不是孔孟理論裏麵的,而是來自《周易·文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換句話說,是二程、朱熹等理學家們,先覺得‘集義’重要,能解釋理學工夫論,但光是一個‘集義’卻不太夠用,於是按著‘義’這個字,去散發搜尋相關的其他理論依據,就找到了‘敬’,屬於是先射箭再畫靶子。
二程尤其是程頤的確非常注重對‘集義’的闡發,正是在他的吸納下,‘集義’與‘敬’一起構成了其整個工夫論體係的內外兩個重要方向。
——————
好,相信看到這裏,雖然隻有兩個關鍵詞,但對於姚廣孝特訓內容的理學工夫論方麵,大多數理解能力和學識水平處於中位數的穿越者已經懵了。
但是前世作為省級優秀高校教師的薑星火卻沒有,因為非常善於學習理解的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理學工夫論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
程頤基於‘敬’和‘集義’,認為學工夫在於“進學則在致知”,而朱熹這人,你甭管後世怎麽評價他,但單說做學問,尤其是給理學的理論殿堂的最後那幾塊磚瓦補上,把外麵的彩繪描的漂亮,其人確實做的不錯。
朱熹對集義與程頤所言“致知窮理”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地辨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敬’是道德精神的持續涵養與提高,‘集義’則是道德行為的踐履與累積,在這裏,‘敬’與‘集義’互滲融通、相輔相成,所謂“敬義夾持,循環無端”。
——好一個“敬義夾持,循環無端”!
不明白這八個字不要緊,當時薑星火也不理解,但薑星火前幾天的時候,又翻了翻陸九淵的理論,他的腦海裏,卻是直接劃過了一道明亮無比的閃電。
在那一剎那,薑星火悟了。
因為他終於明白這八個字,如果沒有他的幹預,再過上百年會演變成什麽。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敬義夾持,循環無端”換言之就是“知行夾持,循環無端”,再加上“以致良知”。
【知行夾持,循環無端,以致良知】
當這後十二字真言湊齊的時候,薑星火終於拿到了能在這個世界,從理學理論中闡釋,並且能完美對抗理學工夫論的神兵利器。
翻譯翻譯這十二字真言什麽意思?
何謂‘知’?調查也!
何謂‘行’?實踐也!
換句話說,那就是調查與實踐相結合,反複循環,最終達到真理。
這就是他薑星火的‘工夫論’。
——————
必要的回憶殺結束。
回到當下,薑星火等士子們停止了討論,方才緩緩開口誘導道。
“你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敬’和‘集義’,不見得一定是二分的?”
見眾人一片茫然,騎驢士子鄭漢卿平日裏看的書多些,此時卻是開口說道:“陸九淵曾言:敬此理也,義亦此理也.此吾之本心,國師莫非是這個意思?”
聽了這話,眾人頗為不以為然,陸九淵的理論,在現在可不是顯學,而是有些離經叛道的存在,自然不受待見。
嗯,這些人本來來這裏,其實是作為“民意領袖”帶著某些本地商人、市民、行會等人物的意見來的。
但是眼下,對於學術的天然渴望,壓倒了他們本來的訴求,所以算是暫時叛變了,估計得等薑星火聊完,他們才會想起來今天是來幹嘛的.但實際上,薑星火本來也沒打算現在就聽他們的訴求。
薑星火笑著搖了搖頭,道:“你們忘了?今日不談本心這些的。”
“那國師想說的?”
“——致良知。”
薑星火這次不讓他們出聲打斷了:“敬此理也,義亦此理也,為的不是本心,而是致良知。”
嗯,這是最近朝廷在民間猛推荀子重回聖人之位造勢的結果。
最近荀子的各種經典被國子監印刷所加班加點地翻印,在朝廷主流話語權的引導下,府州縣等各級學校都開始了學荀子的熱潮,官員們也都多少閑著沒事扯兩句他老人家的話以作潮流。
當然,這也引發了相當大的爭議和反彈,這種輿論上的反彈,薑星火在江南還暫時感受不到那麽明顯,可他一旦處理完江南變法落地的事宜,回到南京,那麽這種大規模的輿論反彈,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說剛才還是在正經談公務,接下來的氣氛,卻有些偏學術了一些。
薑星火倒也沒有製止他們把會議歪樓,畢竟一方麵是這些士子在,有些公務方麵的話就不好說了;另一方麵,他也覺得自己剛才強調的有些過於嚴肅了點。
薑星火自己反而重新從朱高煦手裏拿過了瓜,樂嗬嗬地看著他們討論,也算是藉此觀察一下,士林裏到底是怎麽看待自己尊崇荀子,並試圖以科學來替代理學。
“國師不妨講講?”
“是極,國師能解‘太極’,可是足以成為一代儒宗的大宗師人物。”
“可不知國師這番道理,可是有個什麽說法?若是有,我等也算是正經聽國師講道了!”
士子們紛紛起哄。
經過太平街一夜後,薑星火“儒學造詣非凡”的帽子算是被人給扣上了這倒也不誇張,都能以‘矛盾’解‘太極’,突破了理學最後的幾座理論高峰之一了,又是這般契合,士林反響也很好,別人自然是這麽認得。
所以,南京國子監裏也出現了一批以薑星火的思路來做實驗驗證‘矛盾’的信徒,這種風氣,進一步地影響到了大江南北更廣闊的範圍內,甚至有人送帖子想拜入薑星火門下,來蹭個弟子的稱號,為自己仕途助力的。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學術圈和宦場就是分不開的,“門生故吏”這四個字裏,弟子的地位更是要在老下屬之前,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說來,這些前來求見的士子,心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不過薑星火倒也沒有拒絕。
以仁義行王道,聚同路之人,挽傾天之勢,本就是他的目標。
想要做事,哪能沒有支持者?可說的俗氣些,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無非便是名與利的交換罷了,隻有極少數諸如姚廣孝、夏原吉那樣的人,才是真的為了某些內心的理想,與他共同變法。
一念至此,薑星火倒也坦然開口說道:“列位既然想聽,那報告的事情倒也可以先緩緩,薑某隨便談談,這裏麵倒也確實有幾分說法。”
最近國師忙於做事,少於空談,但偏偏國師的空談卻一向是比較有意思的,哪怕是身邊人最近聽的少了,也曉得珍貴,便頓時都正襟危坐了起來。
“首先要強調的是,咱們今天論道,談調查,談實踐,但是不談本體論。這東西自兩宋理學開創、建立、發展、完善以來,爭不清楚,我們幹脆也不爭,諸位覺得如何?”
士子們竊竊私語了起來。
所謂理學的“本體論”,便是之前講過的‘太極’,但根據‘理一分殊’的原則,我們可以知道,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自己的‘太極’,也就是自己的天理,聖人以中訓極,故‘太極’亦所謂中庸。中者,心也;庸者,用也。由此可見,‘太極’豈在心外?也就是等同於自己自己的‘心’。
《朱文公文集·卷七七》謂: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為萬物之靈者,心而已矣!然心之為體,不可以聞得見,不可以思慮求,謂之有物,則不得於言,謂之無物,則日用之間,無適而非是也。
朱熹覺得‘心’雖然摸不著,說不出,卻又無所不包,於是他在《朱子語類·卷九八》有雲:萬物有心而其中必虛。隻這些虛處便包藏許多道理,彌綸天地,賅括古今,推廣得來,蓋天蓋地,莫不由此,此所以為人心之妙歟!
歸根結底,是一個比較唯心的東西,薑星火一向對其不感冒,而且也確實沒有一個評判誰對誰錯的客觀標準一旦辯論起來,很快就會陷入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循環裏。
所以薑星火幹脆事先強調,我們就不涉及本體論這套,隻討論客觀調查和實踐,伱也不要拿‘本體’、‘心性’這些東西來硬碰。
但在這個時代的士子看來,本體論是最核心的東西,任何事情到了最後都是求於己心,想要繞開本體論談其他,卻是有些走歪門邪道的意思。
嗯,反正不同時代的主流哲學觀念截然不同,不過國師非要有這個前提,他們倒也不能說什麽,隻能默認先不考慮本體論對萬事萬物的影響。
不過這樣說來,這些士子倒有些好奇了起來,國師到底要從什麽角度來闡釋自己的這套東西。
“你們都知道,理學屬類駁雜,有理氣論、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除此以外,還有理一分殊等原則,那麽之前我講過理氣論裏麵的‘太極’和‘矛盾’,今天要結合實際,講的便是工夫論裏麵體察‘所以然’的認識論。”
對於薑星火來說,變革,從來不是喊口號。
薑星火很清晰地意識到,想要真正、徹底地改變世界,有兩條並行的主線要做,一條主線是點化製造力,另一條主線是解錮思想。
以前薑星火在獄中做的是解錮大明最高層決策者的思想,而出獄後,太平街與祈雨,是解錮京內士子思想;隨後,薑星火在江南平叛、賑災、治水、建廠等等手頭的一係列事情,包括日後的征伐安南、日本,則是真正點化和改變製造力。
但同時,解錮思想也不能落下。
之前是實在是太忙,忙到腳底板冒火星子,現在稍稍得空,自然要提上日程。
解錮思想同樣是兩方麵的內容,第一個就是科學的推廣,這個自不必多說,也是回京後的主要任務;第二個便是哲學理念的變革,這一項比較困難,一般穿越者真幹不來。
為什麽幹不來?
答案也很簡單,哲學也有其時代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隻是說以前的哲學放到後麵會有一些地方不太適用(當然大部分本源性哲學理念是曆久彌新的),同樣後世先進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了對應的時代條件,直接扔到之前的時代,那麽普適性就會受到一定的限製。
說人話就是,直接照抄會被這個時代的人當傻子、瘋子看待。
所以正確的解題思路就是,把後世先進的哲學思想,通過這個時代的主流哲學觀念,以這個時代人能理解的方式,給表現出來。
這就需要該穿越者既懂後世的大部分哲學觀點(19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即可,倒也不需要明白後現代主義哲學),又有中等偏上的學術理解能力和主觀創造(或者說縫合更為恰當)能力。
但事實是,能理解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流派,對於大部分穿越者來說,就已經是一個篩選項了。
所以薑星火這種“點化製造力”與“解錮思想”並舉來改造世界的路子,卻是比較少見。
此前,薑星火通過嚐試和後續的觀察,認為之前以‘矛盾’解‘太極’就是一個很好的理論突破,明麵上是給理學突破了理氣論上麵的重要理論高峰,但實際上,卻是促進了早期科學實驗思維的推廣,這種推廣效果,看看京中士子爭相放飛的熱氣球就能看出來了。
而如果把程朱理學當做一門學科,那麽其中無非是理氣論、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這四大類主幹,再夾雜著十幾種分支.理氣論,已經用‘矛盾’解了一部分;本體論,暫時不管;心性論,便是之前《‘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已然講過了;剩下的便是這個工夫論。
第366章 下課
騎驢的士子名為鄭漢卿,去年他的驢差點一腳給永樂帝送走,今年又給薑星火幹了當托的活,也算是有幾分臉熟,因此此時也不怯場,揚聲道:“國師要講的,便是工夫論裏‘敬’而‘集義’的道理嗎?若是如此,卻是老生常談了些。”
“不見得是如此,‘敬’也要敬心的,國師卻說跟本體論無關,想來不是一個說法。”身邊另一位名為何書良的夥伴,便是當初差點被騙到土迂子裏的那位,此時也發聲道。
薑星火並沒有任何不耐煩的神情,相反,他在認真地聽著士子們的想法。
這裏必須要解釋理學工夫論的兩個關鍵詞,也就是他們所爭論的焦點,即‘敬’和‘集義’。
如果弄不明白這兩個關鍵詞是什麽意思,那麽則完全無法理解這些人到底在說什麽。
光是幹聽著,恐怕就跟聽天書差不多。
但是這些東西作為縫合人的薑星火他自己是明白的,因為姚廣孝學貫儒釋道三教,在敬亭山給他好好特訓了一番。
而且正是在特訓中,薑星火發現了,如何將理學的工夫論,改造為他想要改造推廣的理論體係。
——————
首先來回顧一下姚廣孝關於理學工夫論的特訓內容。
正如朱熹解四書是從裏麵摘一些先聖詞句用來闡釋自己所繼承的理學哲學體係一樣,‘敬’和‘集義’這兩個理學工夫論關鍵詞,不是一開始就這麽重要的。
嗯,朱熹也是老縫合人了.
先說‘集義’,這個詞來自於《孟子·公孫醜上》的知言養氣章中,孟子認為他的不動心之道,不同於告子等人之處,在於他那句著名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緊接著便是“而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所以‘集義’就是這麽來的。
但是這個詞在過去從出現到宋朝理學開源的上千年裏,其實都不太重要,就是一個普通的詞語,哪怕是章句訓詁流行的時候,對‘集義’的詮釋,也是注重文本字詞上的訓詁疏解,解釋出來的意思就是“集,雜也,密聲取敵曰襲,言此浩然之氣,與義雜生,從內而出,人生受氣所自有者。”
這裏把‘集’解釋為‘雜’,‘集義’也就主要描述氣與義夾雜而生,共同生起的狀態。
但隨著二程以及朱熹的解釋,‘集義’成為了理學工夫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義的工夫內涵與特性亦越來越豐富與強化,並與道德涵養之敬、道德認知之格物窮理、道德直覺之本心良知等修養工夫產生了緊密聯係,從而牽動著整個宋明理學工夫論體係的構建、展開。
至於‘敬’這個詞,則壓根不是孔孟理論裏麵的,而是來自《周易·文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換句話說,是二程、朱熹等理學家們,先覺得‘集義’重要,能解釋理學工夫論,但光是一個‘集義’卻不太夠用,於是按著‘義’這個字,去散發搜尋相關的其他理論依據,就找到了‘敬’,屬於是先射箭再畫靶子。
二程尤其是程頤的確非常注重對‘集義’的闡發,正是在他的吸納下,‘集義’與‘敬’一起構成了其整個工夫論體係的內外兩個重要方向。
——————
好,相信看到這裏,雖然隻有兩個關鍵詞,但對於姚廣孝特訓內容的理學工夫論方麵,大多數理解能力和學識水平處於中位數的穿越者已經懵了。
但是前世作為省級優秀高校教師的薑星火卻沒有,因為非常善於學習理解的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理學工夫論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
程頤基於‘敬’和‘集義’,認為學工夫在於“進學則在致知”,而朱熹這人,你甭管後世怎麽評價他,但單說做學問,尤其是給理學的理論殿堂的最後那幾塊磚瓦補上,把外麵的彩繪描的漂亮,其人確實做的不錯。
朱熹對集義與程頤所言“致知窮理”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地辨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敬’是道德精神的持續涵養與提高,‘集義’則是道德行為的踐履與累積,在這裏,‘敬’與‘集義’互滲融通、相輔相成,所謂“敬義夾持,循環無端”。
——好一個“敬義夾持,循環無端”!
不明白這八個字不要緊,當時薑星火也不理解,但薑星火前幾天的時候,又翻了翻陸九淵的理論,他的腦海裏,卻是直接劃過了一道明亮無比的閃電。
在那一剎那,薑星火悟了。
因為他終於明白這八個字,如果沒有他的幹預,再過上百年會演變成什麽。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
“敬義夾持,循環無端”換言之就是“知行夾持,循環無端”,再加上“以致良知”。
【知行夾持,循環無端,以致良知】
當這後十二字真言湊齊的時候,薑星火終於拿到了能在這個世界,從理學理論中闡釋,並且能完美對抗理學工夫論的神兵利器。
翻譯翻譯這十二字真言什麽意思?
何謂‘知’?調查也!
何謂‘行’?實踐也!
換句話說,那就是調查與實踐相結合,反複循環,最終達到真理。
這就是他薑星火的‘工夫論’。
——————
必要的回憶殺結束。
回到當下,薑星火等士子們停止了討論,方才緩緩開口誘導道。
“你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敬’和‘集義’,不見得一定是二分的?”
見眾人一片茫然,騎驢士子鄭漢卿平日裏看的書多些,此時卻是開口說道:“陸九淵曾言:敬此理也,義亦此理也.此吾之本心,國師莫非是這個意思?”
聽了這話,眾人頗為不以為然,陸九淵的理論,在現在可不是顯學,而是有些離經叛道的存在,自然不受待見。
嗯,這些人本來來這裏,其實是作為“民意領袖”帶著某些本地商人、市民、行會等人物的意見來的。
但是眼下,對於學術的天然渴望,壓倒了他們本來的訴求,所以算是暫時叛變了,估計得等薑星火聊完,他們才會想起來今天是來幹嘛的.但實際上,薑星火本來也沒打算現在就聽他們的訴求。
薑星火笑著搖了搖頭,道:“你們忘了?今日不談本心這些的。”
“那國師想說的?”
“——致良知。”
薑星火這次不讓他們出聲打斷了:“敬此理也,義亦此理也,為的不是本心,而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