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個說法主要是針對一般人,也就是所謂的“中人”而發的,因為,一般人在得喪之際,難免有所困惑,這時就需要命的理論來解釋才能使自己心安,而上智之人做事一切從義出發,對於得喪無所動心,無人而不自得;而中人以下則是即使告訴他命的道理,他也不能做到釋然。


    孔希路這種辯經最強王者級別的大儒,上來就語帶機鋒,一語雙關。


    所謂“知命”,既是變法的命運,也是薑星火的命運,唯獨不是他的,顯然對於自己的人身安全自信極了,絲毫不怕錦衣衛一刀把他給做了。


    麵對孔希路的試探薑星火隻是淡淡地說道。


    “求之有命,得之有道。”


    同樣是雙關語,既是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反話意為我所求變法堵上了我的命運,能否成功在於我是否合乎道義,突出了薑星火一貫的思想主旨;同時,這句話也是對孔希路之前在國子監大義凜然的那句“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回應。


    見識了對方的水平,孔希路也是神色微微凜然了起來,終於從略有輕蔑,變成了稍顯重視。


    高手過招,按理說應該點到為止。


    但孔希路卻隻認為這是個開始,薑星火是個有趣的對手。


    他不依不饒繼續開口道:“《二程集》有典,昔年南宋時,遊定夫忽自太學歸蔡,過扶溝見伊川先生。伊川先生問:試有期,何以歸也?定夫曰:某讀禮太學,以是應試者多,而鄉舉者實少。伊川笑之,定夫請問,伊川曰:是未知學也,豈無義與命乎?定夫即複歸太學,是歲登第。”


    說罷,閉口不言。


    黃信和李至剛饒有興趣地看著兩人交鋒。


    在他們看來,這是極為難得、極其罕見的辯經。


    孔希路這種級別的大儒,尋常之事根本不會出山,想要請動他出來辯經,甚至還要有人能做他的對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說別的,別看孔希路舉止高傲,處處以君子禮節自守,但他的學問水平,可是能在洪武年間壓著道家的龍虎山天師張宇初一截,甚至給張宇初壓出心理陰影的.而張宇初是龍虎山近百年來天資最聰慧者,人稱“道門碩儒”,由此足見孔希路儒學功底之深厚。


    若是武俠小說裏的比喻,那便是天下一等一的武林世家裏出生的絕世天才,從小就有頂級名師教導,家裏的任一一本批注的書籍,放到外麵都是讓人搶破頭的武林秘籍。


    這種人縱橫江湖數十年無敵手,贏了一輩子,臨到老若是沒點自負的性子,恐怕才是不正常的。


    正常來講,就算是老和尚那種大智近妖的人,如果沒有外力的插手,都不可能贏孔希路。


    可惜,孔希路麵前站著的,就是從後世學了無數新版本武功秘籍後,穿越回到這個時間點的薑星火。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bug級別的存在。


    程頤的小故事,或許在紀綱這種讀書時候不求甚解的普通秀才看來,無非就是孔希路舉了一個典故。


    然而若真的是就事論事,那便是相當於高考作文看不懂舉例題目,歸納不出中心主旨,徹底離題萬裏了,說出來都是徒惹人笑。


    孔希路饒有興趣地看著薑星火,說實話,薑星火改了孟子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答了他的第一問,在他眼裏,已經算是難得的青年才俊了。


    但也僅此而已了。


    第二個典故,孔希路不覺得薑星火能有什麽巧妙的回答,而不夠巧妙,本身在辯經的規則裏,就已經是輸了。


    至於讀懂題目,這是哲人的遊戲,智力水平和知識儲備不在一個層次,根本連半句都插不上話。


    程頤的典故,表麵上就是一個年輕人“聽勸”的故事,紀綱就給理解成了孔希路在嘲諷薑星火,讓他聽老人家的話。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辯經不是村口罵架,逞得絕不是嘴皮子痛快。


    究其根本,這個故事的內核,反映的是儒家‘誌’與‘氣’與‘功’的辨析。


    遊定夫的‘誌’,便是說考太學(即國子監)的人多,蔡州本地名額少,所以還是考鄉試比較容易,也就是理性的判斷。


    這裏要說是,在原始儒學裏,也是孔孟的時代,‘誌’跟‘氣’是一體的,而到了北宋五子的時代,則是把‘誌’與‘氣’拆開了,理學的概念範疇中‘氣’構成人的形而下,它更多地與肉體、感性、欲念相通;‘誌’則構成人的形而上成分,是理性的產物。


    眼熟嗎?古今中外哲人思考的問題基本都是相通的,換到西方哲學裏,‘誌’與‘氣’,就成了本我和自我。


    而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無論是‘誌’還是‘氣’,他們都是人的一體兩麵,西方哲學有了本我和自我,必然衍生出超我,在程朱理學裏也有相同的一套東西,那就是‘道’,而人如果想格心,遠離‘誌’與‘氣’對人的束縛,追求‘道’,那就得以類似【升維】的方式得到精神上的超脫,就必須通過‘功’,也就是理學的《工夫論》。


    至於理學的《工夫論》到底是個什麽東西,之前薑星火上海縣衙裏,在‘集義’和‘敬’的部分,上課的時候已經講過了。


    程頤故事裏所謂“豈無義與命乎”,就是指遊定夫心思不再放在讀聖賢書上,而是花在千方百計取得科舉成功上,一個人太在意應舉的結果,不知不覺就會掉進利祿的陷阱而遠離讀書學成聖賢的道路。


    所以,當理解了這一切理學的前置條件後,才能明白孔希路的典故到底有多巧妙。


    還是一語雙關。


    其一,這個典故裏的‘命’,根源上還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也就是二程的核心思想《有命論》;其二,還是源自二程的《誌氣說》,孔希路是想告訴薑星火,你所追求的變法理想,以及你的負氣行事關押我,在我以更高的視角看來,不過是伱‘誌’與‘氣’的糾結罷了,而這一切,都抵不過‘命’.你所求的東西,根本就不符合道,用的功夫也是錯的,得到的自然是錯的結果,隻不過你還不知道而已,等到你搭上一切卻看到失敗的那一天,回想起今天我跟你說的話,你自然明白,什麽叫做一山更比一山高。


    淡淡的優越感與隱含的鄙視感,就這麽糅雜在簡單的小故事裏。


    “還吃嗎?”


    薑星火忽然指了指孔希路桌子上的硬桃子。


    孔希路一怔,卻是意識到薑星火有深意,主動把硬桃子遞了過去。


    黃信和李至剛也在好奇地看著,薑星火到底該如何拿桃子破題。


    這是極為難破的哲理,甚至如果延伸開來,‘誌’與‘氣’與‘功’的辨析,如今明初的任意一位理學家,都足夠拿來研究一輩子了。


    薑星火沒有說話,啃了一口硬桃子。


    鮮紅的果肉在他嘴裏嚼了起來,汁水四溢,滿嘴都是香甜的味道。


    “伊川固然有言: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隻可責誌。若誌立,則無處無工夫,而何貧賤患難與夫夷狄之間哉?”


    這句話也是程頤的經典論調,是跟之前孔希路的故事緊密相關的。


    這裏的意思就是說,程頤的意思雖然是隻要立‘誌’,也就是基於理性的角度來求‘道’,那麽缺的隻是工夫罷了,至於人的具體狀態,貧賤、患難、夷狄,都不重要。


    換言之,也就是以適應現實的理性‘自我’通過正確的方法來尋求道德化的自我,也就是‘超我’,隻要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抵達‘超我’便有了正確的方向。


    薑星火仿佛真的就是渴了吃個桃子,一邊咀嚼,一邊說道。


    “然《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微幸。”


    黃信微微一愣,似乎想到了薑星火接下來要說的話。


    方才那句“而何貧賤患難與夫夷狄之間哉”,便已經引出《中庸》的原文了,追根溯源,這是毫無破綻的答法。


    薑星火把啃了一半的硬桃子握在手裏,平靜地看著孔希路。


    “你孔希路問我‘豈無義與命乎’,何謂‘義’?何謂‘命’?”


    不待孔希路答話,薑星火一改剛才的平靜,睥睨道:


    “我今日明白告訴你,我欲以一己之力為華夏逆天改命,我之所在,便是‘義’之所在!”


    “而我所作所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但有禍福,一肩擔之。按你們儒家的話,難道這不是‘君子居易以俟命’嗎?”


    孔希路見薑星火這般姿態,冷笑一聲:“狂妄小兒。”


    薑星火不以為意。


    “至於誌氣。”


    “我以變法強國富民為己‘誌’,拯救天下蒼生黎庶為己‘氣’,所求之道,國強民富,你又懂幾分?”


    “孔子論政,開口便說足食足兵;舜命十二牧曰:食哉惟時;周公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何嚐不欲國之富且強?”


    “便是你這等後世腐儒,學術不明,髙談無實,剽竊仁義,謂之‘王道’;才涉富強,便雲‘霸術’,不知王霸之辨!”


    “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奚必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耶?蠢不可及!”


    孔希路靜待薑星火說完,方才開口道。


    “若是辯不贏,大可以直接拔刀,何必在老夫麵前撒潑?連規矩都不懂嗎?”


    “嗬。”孔希路哂笑著說道:“老夫告訴你,這世上哪怕真有那麽一天,你能做到你所說的一切,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


    “至於你想反對理學,另立新學。”


    “你以為葉適、陳亮、陸九淵是怎麽輸的?”


    “老夫比你看的深太多了,你根本就不知道皇權是如何構築的,你更不可能理解理學對社稷、對黎民百姓是如何的重要。”


    “其一,我剛才的話不是回答,僅僅是想罵你。”


    “第二,你的思想就是錯的,你隻知道‘誌’與‘氣’要用‘功’來求最終的‘道’,或者說‘理’,走的不過是二程的老路。”


    “可理氣之辯,你以為二程是怎麽陷進去的?”薑星火淡淡道。


    孔希路微微愣住了。


    “你以為就憑你啃了幾十年故紙堆學的東西,就能阻擋我的新學如中天之日,灼然不可直視嗎?不過是夏日晨露,眨眼湮滅罷了。”


    ps(本段不算錢):中哲和西哲的某些概念不太好梳理,生怕貽笑大方,還有選用的材料也得翻四書五經和北宋五子的著作,這部分稍稍有點卡文,每日盡量爭取多寫一些,但是也不想有邏輯硬傷或者選材不應景來硬憋所以稍微少點見諒。


    第384章 窮理


    “你說我不理解理學對皇權、百姓如何重要,可君子居易以俟命,高高在上者固然可以如此,你又怎麽知道,卑微者光是活著,就已經大不易了?”


    薑星火繼續說道:“我雖然也有自己的思想,但我的思想從來不是你們那套海清河晏的盛世之念,‘我要讓百姓過得好有多少’,我的思想隻不過是‘不管怎麽樣,先讓百姓活下去,再給他變好的機會’,民為邦本,命需誌氣。”


    顯然,從第一個對答貫徹始終的儒家《有命論》一直在作為主線,與《誌氣說》糾纏在一起,影響著二人的交鋒。


    “不可能的,伱的想法不過是鄉野愚夫之見。”孔希路搖頭歎息,道:“你連最基礎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都想要駁倒,今日不妨到此為止吧,你非我對手。”


    之所以孔希路要結束對話,便是因為在理學的《有命論》裏,有一個被公認為類似定理的表述,也就是二程下的判定,“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三事一時並了,元無次序,不可將窮理作知之事,若實窮得理,即性命亦可了”。


    換言之,自從孔子有“知命”這個說法,創立了《有命論》以來,這就一直是儒學根基之所在,而到了北宋五子的理學時代,對於《有命論》的理論框架和內容則有了完整的闡釋,就是說,想要達到“知命”的狀態,與之相伴的,是“窮理(窮究道理,與薑星火長街講道所述《格物論》相關)”和“盡性(盡求心性,與《心性論》相關)”。


    而二程認為,理、性、命,三者是一回事,並沒有誰前誰後的順序,不是按部就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套。


    但實際上,這裏隱含的意思是,天命難求,人性難盡,但是窮理卻相對容易一些,所以便由此引申到了《格物論》上麵。


    在一旁聽著的李至剛,把報紙墊到了屁股底下,聽著倒是沒什麽阻礙。


    在李至剛看來,今日薑星火與孔希路的辯經,圍繞的就是兩個東西,一為《有命論》,二為《誌氣說》,相關基礎概念都是很清晰的,這都是理學的入門必修課,並不能難倒他。


    說來複雜,其實如果用公式來描述,那就是:


    《有命論》二程解題法:窮理=盡性=知天命,實操難度窮理>盡性>知天命


    《誌氣說》程朱解題法:(誌+工夫)+(氣+工夫)=天道


    而在山東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的紀綱雖然聽得雲裏霧裏,但在李至剛的小聲解釋下,倒也明白了過來。


    紀綱用手指在李至剛的手心上寫了兩個字以作回報,李至剛剎那間驚喜了起來。


    且不提這兩人的小動作,薑星火這邊卻是毫不猶疑地說道。


    “伊川固然有言,窮理,盡性,至命,一事也。才窮理便盡性,盡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為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而已。”


    程頤舉得例子都是通俗易懂的,木頭可以當柱子,是它的‘理’,它的曲直則是‘性’,而之所以曲直便是‘命’,但顯然,薑星火絕不是僅僅複述程頤的例子,而是拿孔希路的觀點,從理學的書籍中找對應的例子來駁倒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