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星火絕不是無的放矢,這個放大鏡,是有些說法的。”


    楊榮沉默了半晌,緩緩道:“新學.確實是有些超出想象,但也有可取之處,我聽胡儼說,國子監裏,新學的學術氛圍很好,有一部分監生們是真心喜歡新學這種格物致知的方法,譬如前段時間風靡南京的製造熱氣球的熱潮,國子監裏的生員,但凡有些家底,能承擔得起絲綢等物花費的,都會湊個熱鬧。”


    “你們認為,新學能取代理學嘛?”朱高熾扭頭繼續向楊士奇詢問道。


    薑星火行事異乎尋常的激進,讓人不由地想到,他會不會走最激烈的極端,也就是直接廢除理學,所以朱高熾在私人場合裏的擔心,不無道理。


    事實上,朱高熾也確實聽到了一些風聲。


    “不錯歸不錯,但理學還是瑕不掩瑜,我不認為新學能夠取代理學。”


    楊士奇斟酌用詞,說的委婉。


    楊榮則翻了翻手裏的放大鏡,也是麵露難色,他想了想才說道:“理學固然有些地方讓人詬病,但也不失為一門好學說,太祖高皇帝定理學為大明的官方學問是極有說法的,若是貿然將其廢黜,必然引發天下震蕩。”


    見說到了關鍵處,楊士奇起身關了門。


    隨著“吱呀~”一聲輕響,房間內的氛圍迅速地嚴肅了起來。


    “理學不可廢,至少現在不能廢!這個念頭動都不能動,薑星火做的事情很危險!殿下必須去勸勸陛下,這也是我一開始說的意思。”


    楊士奇嚴肅地說道:“不管怎麽說,理學現在是我大明的官學,理學可謂是如一條滾滾東流的大江一般,匯聚了天下的士人學子,如果貿然將其毀掉,就仿佛是大江改道一般,必然會引發嚴重後果,到時候天下大亂,對朝廷不利,甚至直接會影響到陛下的統治根基。”


    楊榮也是眉毛皺起,理學在天下士子心中的影響力無與倫比,雖然他個人對新學沒什麽成見,但雙方的力量對比是如此的明顯,楊榮不認為薑星火有一絲一毫的取勝希望。


    “殿下可是收到了什麽消息?”


    在兩人凝重的目光中,朱高熾點了點頭。


    “陛下有意扶持新學,與薑星火私下承諾過,若是在這次論戰裏,新學能夠戰勝理學,那麽就要動一部分選官相關的製度。”


    “難道是要恢複三舍法?”楊士奇失聲道。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顧名思義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舍,外舍兩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學生依據一定的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舍繼而升上舍,最後按科舉考試法,分別規定其畢業成績並授以官職,也就是“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相當於官員資源的傾斜,這也是王安石試圖培養變法得利階層的努力。


    除此之外,三舍法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那就是學生是以在舍讀經為主,以濟當時科舉偏重文詞之不足.而這就意味著,單獨的一套教育-選官體係,如果放到今天,也一樣能起到單獨開辟新賽道培養學習新學的官員的作用。


    而在宋哲宗紹聖年間,甚至曾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直到宣和三年才詔罷此法,也就是說,這是有過曆史經驗的,是可以代替科舉的另一種取士製度。


    “不錯。”


    朱高熾點了點頭,說道:“國師有意設立大明行政學校,不僅用來培訓官吏學習變法相關政策,還想要在其中恢複三舍法,培養一部分學習新學出身的官員。”


    “這”


    楊榮和楊士奇的麵色都變得凝重無比。


    動科舉製度,這是要掀了天的大事,可比抓孔希路性質嚴重多了。


    畢竟科舉製度,是當下最重要的選官製度,國子監的衰落,是必然的。


    而薑星火恢複三舍法,自己搞自己的官員培養體係,這是很犯忌諱的一件事,而且幾乎觸動了所有官員的現實利益。


    “殿下怎麽看?”


    沉默良久之後,朱高熾才悠悠地吐露了內心的真實想法:“程朱理學是孔孟之道的延伸,而且理學的核心便是三綱五常,若是將理學視為禁錮的枷鎖,那麽其實同樣也可以看做是保護的圍牆,科舉製斷然不可更改一旦更改,天下的讀書人怕是會寒心,這些人皆是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怎可一朝廢棄十年苦功?”


    說到底,朱高熾跟朱高煦是不同的。


    從小朱高熾接受的就是理學教育,而朱高煦退學後,接受的是拳腳教育。


    理學在朱高熾的心中,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而且他本身就非常熱衷於研究學問,經常召集一些大儒講經,這種固化在人的腦海裏二十餘年的東西,是很難被抹除的,不代表朱高熾本人有什麽問題。


    而且實話實說,站在朱高熾的立場上,他要為整個大明的穩定考慮,朱高熾支持變法,是因為永樂帝支持變法,他需要順從永樂帝的主張,而不是他本身有多麽信薑星火的東西。


    朱高煦則不然,他本來就是白紙一張,還討厭理學,被薑星火的東西塞滿了以後,脾性和學識跟以前相比,又確實有了不小的進步,自然是越學越信,而且基於對文官集團的相看兩厭,朱高煦也天然地支持對廟堂的改變。


    學問和政治,在大明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如今到了變法的關鍵期,也就是兩種不同學問的殊死鬥爭的時候,誰堅定,誰動搖,就能看出來了。


    “臣懂了,隻是如此一來,殿下和陛下之間怕是產生矛盾,畢竟薑星火已經成功的挑起兩邊的爭端,這個時候若是薑星火再想我們所想的那樣,向陛下公然提出廢除理學或是恢複三舍法.”


    楊士奇欲言又止,這次道統之爭,導致天下的有名的大儒都湧進了南京城,每一日來求學的讀書人也隨之絡繹不絕。


    楊士奇甚至聽說了,遠在關中的大儒曹端,都千裏奔波趕了過來,隻為捍衛理學的榮耀。


    在這種背景下,理學若是被廢除,必然掀起軒然大波,整個大明的局勢必然變得緊張。


    “這才剛消停不到半年。”楊榮也在心裏哀歎了一聲。


    “我會入宮勸諫父皇,防患於未然的。”


    朱高熾輕舒了一口氣,下定決心道。


    他停頓了一下,忽的無奈地笑了:“隻是我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能夠阻擋父皇的腳步。”


    “嗯?”


    楊榮和楊士奇一愣,旋即明白了。


    經過薑星火的蠱惑,陛下的野望已經不僅限於大明周邊了。


    陛下想要“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陛下想要成為千古一帝。


    這個想法在文官們眼中,那就是燒錢,那就是破壞穩定那就是窮兵黷武,簡直太瘋狂了。


    可是在現在的朱棣眼中,他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隨著薑星火變法的推進,與處理日本、朝鮮、安南等國家相關事務的初顯效果,他的雄心壯誌已經徹底顯露了出來。


    朱棣的偶像是李世民,剛剛登上帝位的他,下定決心是要跟李世民一較高下的。


    李世民少年戰神,“一戰擒兩王”安定天下,擊敗突厥和吐穀渾開疆拓土,建立貞觀盛世,朱棣想要超越他,不增強國力怎麽行?


    眼見著薑星火以霸術強國卓有成效,江南大批的棉紡織品被製造了出來,等待著大明軍隊開拓市場賺取利差,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在對內變革上,朱棣怎麽可能不支持薑星火?


    在朱棣這種狠人眼中,過去理學衛道士們就對他口誅筆伐,現在成了絆腳石,阻礙了他前進的腳步,恢複三舍法還好,就算是一腳踢開直接廢了理學的官學地位,也他真能幹出來的事情。


    ——————


    當朱高熾來到不遠處的皇宮裏時,卻意外地發現,除了薑星火,自己的二弟和三弟都在。


    “胡儼那邊新報上來的,不是前幾天報給你的,這都是些什麽玩意?!”


    朱棣把一摞子撕下來的壁報摔在了地上。


    孔希路被錦衣衛抓進了詔獄,立即、馬上,就引發了大規模的反彈。


    三皇子朱高燧也抱著一堆文書,這都是在南京城街頭巷尾傳播的帖子。


    輿論反映很大,即便是朱棣也不得不重視起來。


    而這件事是薑星火一手操辦的,所以朱棣隻能問薑星火。


    在皇帝和三個皇子麵前,薑星火倒也沒什麽好隱瞞的,他坦然說道:“孔希路已然敗於我手。”


    朱棣蹙眉道:“你說孔”


    說到一半,朱棣有些不可置信地望向薑星火,薑星火點了點頭。


    “什麽?!”朱高燧的反應有些驚訝。


    而朱高煦則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畢竟在他的心裏,師父簡直就是超脫凡俗的存在,贏才是正常的。


    “怎麽贏得?”


    薑星火原原本本地複述了一遍兩人辯經的主要過程。


    朱棣的神色有點複雜。


    雖然有些東西聽不太懂,但孔希路的名聲,他是聽過的,既然能把孔希路辯贏了,那想來天下大儒,怕是真沒人能贏薑星火。


    而薑星火的這套理論,顯然解決了理學解決不了的東西。


    如此說來,薑星火是真的不聲不響,又幹了一件大事。


    朱棣費解道:“既然贏了,那為何不把孔希路放出去?好讓這些士子也都心服。”


    “未必心服,甚至口服都困難,畢竟不是當眾辯贏得。”朱高燧提醒道。


    朱高煦這時候也問道:“那為何師父不選擇當眾贏了孔希路?他是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當眾贏了,豈不是能省很多事情?”


    不選擇當眾,自然是因為薑星火在開始前也沒有百分百必勝的把握,是朱高煦以為他十拿九穩而已。


    但這話不能說,都已經贏了,說了掉逼格。


    薑星火則是答道:“一是他自己現在也不願意出去,二是不到時候,還需要孔希路這個誘餌。”


    “誘餌?國師打算怎麽辦?”


    朱棣有點感興趣了。


    “文人難心服,辯經亦是如此,與其舌戰群儒,倒不如省些力氣,如今孔希路被關進了詔獄,群情洶洶都嚷嚷著要救他,正好能把所有理學宗師都匯聚在一起論戰.我的想法是幹脆以孔希路為誘餌,放出風聲去,設三座擂台,讓理學一方自己選人當代表前來論戰,若是能贏三座擂台,自可以進來看望孔希路。”


    “三座擂台?”


    “不錯。”


    薑星火點點頭,說道:“一曰王霸,二曰義利,三曰古今,讓卓敬、張宇初、姚廣孝,分別鎮守。”


    朱棣明白了薑星火的意思。


    變法,所涉及最重要的三個理論難題,就是王霸義利古今三辯。


    到底是行與民(士紳)休息的王道,還是行快速強國富民的霸道?


    到底是重義,維護作為社會秩序基石的道德體係,還是一切以利為先,追求利益?


    到底是師古還是師今?到底是法先王還是法後王?祖宗之法能不能變?


    這些問題,若是一一辯論過去,未免太慢,人也太雜,就算有的理學宗師輸了,還有會大把人不服。


    而如今卻簡單了。


    孔希路是四海名望之所在,他在這個敏感的時間節點上,高度疑似因為道統之爭被抓進了詔獄,如果真搞這麽一個擂台,那麽想救他來出名,甚至以此成為下一代理學執牛耳者的大儒級人物,可不要太多。


    如此一來,讓他們內部推選出代表來闖擂,推選的自然是綜合了資曆和能力考慮的人選,輸了那就得心服,因為是你們自己選出來的。


    而如果無人能辯贏新學派出守擂的卓敬、張宇初、姚廣孝三人,那麽變法所麵臨的主要學術難題,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如果能贏,後麵還有薑星火等著他。


    事實上,守擂的三人可都不是白給的,無論是“老年版解縉”的卓敬,還是“道門碩儒”張宇初,亦或是“學貫三教”的姚廣孝,哪個放在儒家,也都是大儒級別裏麵的佼佼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