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怎麽沒回去?”王景看到卓敬,風輕雲淡地問道。
卓敬輕撫胡須,抬頭看向王景,隨口回應道:“太晚了,不想回去,不過老夫昨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今天是個大日子,咱們禮部可不能出差錯。”
“既然如此,不妨到隔壁屋子眯一會!”王景看了看窗外那朦朧的夜色,遂提議道。
卓敬搖了搖頭,隨手拿起一份文書遞給王景,示意道:“你先看看這兩份文書吧,如果沒什麽要緊事,就先處理一下。”
“好。”
眼下是公務狀態,王景不會帶有私人情緒,既然這是主官交代的公務,那就沒什麽好推辭的,王景點了點頭,拿著手中的兩份文書走向公案。
旁邊自有小吏伺候著點了油燈,燈蕊燃燒時,散發出溫馨的光線。
“武定侯薨(hong一聲,特定代指王侯之死)了?”
“昨晚薨的,沒趕在跟太祖高皇帝同一天,倒也讓人好辦了許多。”
卓敬有些傷感,王景一時有些感慨,兩人此時倒是放下了矛盾。
畢竟,這在王景、卓敬這些經曆過洪武-建文的風風雨雨的老人看來,更像是舊時代的落幕。
因為朱元璋駕崩以後,仍然活著的開國侯爵,隻剩下了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兩人,長興侯耿炳文現在沒死,但還不如死了,朱棣的記仇程度並不一般,如果沒有薑星火的到來,那麽按照原本曆史線的軌跡,耿炳文應該明年就要在家裏自盡了。
而耿炳文的情況兩人心知肚明,這樣說的話,武定侯郭英其實是開國侯爵裏,唯一一個可能是壽終正寢的人。
武定侯郭英曾隨同穎川侯傅友德平北虜納哈出,複征北元於捕魚兒海,手刃蠻子太尉,經常給藍玉、傅友德這些天下名將當副手,靖難的時候他也給耿炳文、李景隆先後當副手,打了真定、白溝河兩場大仗,不過他跟朱棣關係不錯,跟朱棣作戰的時候也借口年老體衰沒怎麽出力,跟全力以赴要把朱棣弄死的耿炳文不同,所以朱棣並沒有把他當敵人對待。
如今郭英的死訊發到了禮部,便是讓禮部商議該以什麽規格進行葬禮,又該以什麽規格進行追贈。
“要破格追贈嗎?”王景沉吟了剎那,問道。
卓敬搖了搖頭,隻說道:“破格不了,按追贈國公來擬吧。”
按大明的規矩和禮部正常的流程,侯爵死後追贈公爵,公爵死後追贈王爵。
“諡號呢?”
追贈沒什麽好說的,禮部隻是負責擬定,決定權在皇帝手裏,而諡號則基本是禮部結合其人一生功過來定的,皇帝基本就是看一眼,如果差不過就這麽著了。
王景沉吟片刻道:“武定侯身經大小百餘戰,刀箭瘀被,體若刻畫,然英毅之氣,瀕老不衰,又能善撫士卒,人多用命,該當一個‘威’字。”
蘇洵《諡法》曰:“賞勸刑懲曰威,猛以剛果曰威,以責服遠曰威”,郭英顯然配得上這個“威”字。
“第二個字呢?”卓敬又問道,今日他似乎特別尊重王景這個左侍郎的意見。
“武定侯曾隨大將軍徐達下山東、平中原、克大都、略定隴右及山後諸州,前後遇敵,往往先登陷陣,斬獲無算.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威襄。”
卓敬念叨了一下,撚須笑道:“好,老夫也覺得合適,那便依著你的意思。”
王景低頭看第二份文書,卓敬卻冷不丁地說道:
“也不知你我二人今日在此給人定諡號,它日自己又該是什麽諡號。”
王景的肩頭微微定住,複又一副自然的姿態:“且留後人來評吧。”
第二份文書是交給雲南的。
在永樂帝的命令下,內閣已經擬好了,禮部的任務是按這份聖旨的基調,來給雲南的各土司同樣下達行文。
“敕鎮守雲南西平侯沐晟曰:昔爾父黔寧王承我皇考太祖皇帝命,鎮雲南,撫按懷柔,克盡其道。故能使遠夷慕義,軍民樂業,朝廷無西南之憂。爾兄亦能繼述,邊境以寧,此皆爾所知也法爾父懷柔之方,使軍民皆安,遠夷順附,斯誌孝兩全矣。”
表麵上這封聖旨是以帶有某些斥責的意味來對待西平侯沐晟,但若是這般輕巧,也就不需要卓敬交給王景看了。
“雲南也要出兵?”
“嗯。”
卓敬頷首,這不是什麽秘密,即便自己不說,待會兒王景也會知道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草擬的行文已經在相關部門傳遞了,今日一過,大明的戰爭機器就將隆隆啟動。
“雲南和廣西兩路出兵,西平侯沐晟作為偏師,雲南諸土司需要抽兵隨軍征戰,成國公朱能率領主力出廣西雞陵關(清代名鎮南關、今名友誼關)直撲諒山,隨後進兵太原,滅亡胡氏父子。”
卓敬站起了身子,看著王景意有所指地說道:“安南地處大明與南洋的連接處,安南黎賊一旦就擒,南洋之地將廓然肅潔,到時候郡縣安南紅河三角洲之地,大明可以更容易地控製南洋,近可製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馬六甲)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到時候的局麵,可就遠非今日可比了。”
“王侍郎,一步之差,別走錯啊。”
王景隻是麵無表情地說道:“我朝太祖高皇帝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卓敬沒有再說什麽,隻是搖了搖頭。
——————
紫金山,孝陵。
“下馬坊”牌匾前,有著皇帝特旨,可以提前來到此地而不用隨百官從皇宮步行的六部尚書們一同站在高處,看著仿佛一條長長的蟻群的百官。
蹇義與黃福並肩而立,不由得感歎:“時過境遷啊!”
他二人年齡相仿,如今都已是壯年末梢,當年那些鮮活的記憶,如今卻變成了遙遠的回憶,讓人唏噓。
“是呀!想起洪武十八年的時候,我剛參加完春閨考試,便被安排到了太祖高皇帝的身邊擔任中書舍人,那時候你還是金吾前衛經曆,洪武朝大案人人自危,你竟然敢上書言事,那時候我在旁邊看著太祖高皇帝閱覽奏折都替你揪心,沒想到,太祖高皇帝非但不殺你,反而重賞你。”
“轉眼間又過去十八年了。”黃福頗有幾分感慨道。
“可不是麽?”蹇義亦附和著點頭,“若非親曆了這些年,我是真的讀不懂你當年的那封奏折。”
“哈哈……”黃福聞言不禁朗聲笑了起來。
兩人身旁的其他官員聽到兩位尚書相繼發笑,都不禁麵露疑惑,卻無法理解兩人此刻的心情,隻能暗自猜測著:莫非是什麽好消息不成?
路過的都察院陳瑛蹙眉想警告兩人,在這日子不能笑,但看著黃福的神情,卻把口中的話語給咽了回去。
不多時,文武百官就到齊了,而皇帝、皇子、宗室、外戚諸般人等亦是抵達。
這時候天剛蒙蒙亮,離預計開始的時辰還有一段時間。
“咦,那邊是什麽?”
突然,有眼尖的官員指著遠方被孝陵衛士卒抬過來的東西驚呼道。
眾人循目望去,果然瞧見在前方數十丈外的平坦廣場處,赫然停放著一具不大的無遮擋的長方體,長方體下方還有抬杠.看起來就像是“棺木+肩輿”的怪異縫合體。
這東西通體白色,高約一尺,寬約兩尺,長約五尺許,也就堪堪躺個人,側麵什麽都沒雕刻,就是刷了層漆。
“這是怎麽回事?”
今日全權負責太祖忌日事宜的卓敬也不遣人,親自疾步走了過去,厲聲問道。
宋禮這時候也跟了過來,皺著眉頭喝問道:“這種重大的儀式,竟敢如此怠慢,簡直荒謬!”
兩名負責抬“棺材”的孝陵衛士卒見到這兩個穿著淺色衣袍的官員,連忙上前跪倒稟報導:“回稟兩位大人,這是負責儀式的禮部王侍郎給的文書,老早就給了,特意要我們做幾個方便抬人、遮陰、且能躺下的肩輿為的是有人中暑了能趕緊抬出去,方才王侍郎便親自叫我們來一個過來有備無患。”
旁邊的宋禮差點被氣暈過去,這特娘的哪裏像肩輿?這就是一個能抬著的棺材好嘛!隻不過黑漆變成了白漆!
但卓敬的腦海裏,卻是順著兩名孝陵衛士卒的話語,電光火石一般閃過了種種信息,當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勾連在一起的時候,卓敬卻明白了一切。
在李至剛入獄,自己尚未被提拔為禮部尚書的那段時間裏,太祖忌日儀式的相關籌備工作是由左侍郎王景全權負責的。
而剛才自己跟其他幾位尚書一起待著的時候,王景不見了,他當時並未去尋找。
現在想來,王景怕是真的破釜沉舟,不願意走回頭路了。
果不其然,當卓敬回頭時,就看到了提著淺色衣袍下擺走來的王景。
“王侍郎這是何意?”
王景神色平靜道:“當然是給我自己用的。”
說罷,一手抓起長長的抬杠,向著滿朝文武走去。
“你們還愣著幹什麽?!攔住他啊!”
宋禮對著兩名孝陵衛的士卒喊道。
而此時不遠處也站著很多孝陵衛士卒,都是負責維持秩序和充門麵當儀仗隊的,但沒有直屬長官的命令,又不是有人要刺駕,他們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不敢動。
眼看著兩名孝陵衛士卒已經打算攔下他,但這時卓敬卻做出了讓宋禮有些難以理解的決定。
“不用了。”
宋禮一怔,卓敬隻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瞥向不遠處靜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的薑星火,一切盡在不言中。
看著艱難地拖動著“棺材”來到自己麵前的王景。
朱棣深吸一口氣,努力壓製心中的怒火,盡量用“溫柔”一些的口吻問道:“王侍郎,你告訴朕,這是怎麽回事?”
旁邊的大皇子朱高熾眼神中閃過一絲不仁,帶著幾分回護之意大聲喝道:“王侍郎,你明白自己在幹什麽嗎?說清楚,否則休怪治你一個欺君罔上之罪!”
王景當然知道這是朱高熾在給自己爭取最後一次機會,但他連看都沒看朱高熾一眼。
王景雙手摘掉自己的官帽,恭恭敬敬地舉在胸前,再緩緩拜了下去。
“太祖高皇帝順天應人,奮揚聖武,掃平禍亂,混一六合,創業垂統,製禮作樂,配功德於乾坤,煥光華於日月,帝王之盛,無以複加,躋於遐齡,上賓帝所,萬方哀悼,思慕不忘。”
“今日於太祖高皇帝陵前,臣身為禮部侍郎,一生守禮,懇請陛下循祖宗舊製,廢新法,以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靈。”
“王景你好大的膽子!這是太祖高皇帝的忌日!你在幹什麽?!”
朱高熾眼見王景無藥可救,此時也隻得怒斥起來。
孫瑜、許思溫、喬穩、陳壽等幾位朱高熾提拔上來的侍郎見了朱高熾這般表態,也熄了摻和的心思,畢竟他們雖然在內心裏挺支持王景的,但是這時候既然朱高熾都這般說話了,他們也不好跟朱高熾唱反調,這點基本的立場還是有的。
而刑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茹瑺、工部右侍郎金忠等人的表情更是玩味,他們就像是在看戲一樣,既不支持新法,同樣也不支持祖宗舊製,他們的心裏隻有一個法,正如天無二日,這世界上隻有一個太陽。
王景揚起了白發蒼蒼的頭顱,他看著永樂帝,毫無顧忌地說道。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為何任意妄為,聽信奸臣蠱惑,變亂典型?”
“薑星火不過鄉間落魄書生、獄中待死囚徒,能勝於太祖高皇帝選用之人?”
“薑星火之法,能勝於祖宗所立之法?陛下何等昏聵不肖爾!”
“變亂祖法,臣下犯者,可知何罪?陛下何不治其罪?”
“試問陛下,祖宗重,薑星火重?背祖宗而行薑星火之法,何昏聵至此!”
“太祖高皇帝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何等英明神武,難道反而不如薑星火嗎?難道在陛下心中,薑星火反重於祖宗乎?”
聽到師父被辱,二皇子朱高煦再也待不住了,儼然憤怒至極。
“爾九族嫌多乎?”
當然了,朱高煦他雖然憤怒,但並沒有失去冷靜,哪怕他現在隻需要一個健步,再一伸手,他那孔武有力如蒲扇般的大手,就能輕易地像是捏爆西瓜一樣把王景的頭顱擠碎,正如他在過去的歲月裏在戰場上無數次地做過的那樣。
但他沒有這麽做。
卓敬輕撫胡須,抬頭看向王景,隨口回應道:“太晚了,不想回去,不過老夫昨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今天是個大日子,咱們禮部可不能出差錯。”
“既然如此,不妨到隔壁屋子眯一會!”王景看了看窗外那朦朧的夜色,遂提議道。
卓敬搖了搖頭,隨手拿起一份文書遞給王景,示意道:“你先看看這兩份文書吧,如果沒什麽要緊事,就先處理一下。”
“好。”
眼下是公務狀態,王景不會帶有私人情緒,既然這是主官交代的公務,那就沒什麽好推辭的,王景點了點頭,拿著手中的兩份文書走向公案。
旁邊自有小吏伺候著點了油燈,燈蕊燃燒時,散發出溫馨的光線。
“武定侯薨(hong一聲,特定代指王侯之死)了?”
“昨晚薨的,沒趕在跟太祖高皇帝同一天,倒也讓人好辦了許多。”
卓敬有些傷感,王景一時有些感慨,兩人此時倒是放下了矛盾。
畢竟,這在王景、卓敬這些經曆過洪武-建文的風風雨雨的老人看來,更像是舊時代的落幕。
因為朱元璋駕崩以後,仍然活著的開國侯爵,隻剩下了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兩人,長興侯耿炳文現在沒死,但還不如死了,朱棣的記仇程度並不一般,如果沒有薑星火的到來,那麽按照原本曆史線的軌跡,耿炳文應該明年就要在家裏自盡了。
而耿炳文的情況兩人心知肚明,這樣說的話,武定侯郭英其實是開國侯爵裏,唯一一個可能是壽終正寢的人。
武定侯郭英曾隨同穎川侯傅友德平北虜納哈出,複征北元於捕魚兒海,手刃蠻子太尉,經常給藍玉、傅友德這些天下名將當副手,靖難的時候他也給耿炳文、李景隆先後當副手,打了真定、白溝河兩場大仗,不過他跟朱棣關係不錯,跟朱棣作戰的時候也借口年老體衰沒怎麽出力,跟全力以赴要把朱棣弄死的耿炳文不同,所以朱棣並沒有把他當敵人對待。
如今郭英的死訊發到了禮部,便是讓禮部商議該以什麽規格進行葬禮,又該以什麽規格進行追贈。
“要破格追贈嗎?”王景沉吟了剎那,問道。
卓敬搖了搖頭,隻說道:“破格不了,按追贈國公來擬吧。”
按大明的規矩和禮部正常的流程,侯爵死後追贈公爵,公爵死後追贈王爵。
“諡號呢?”
追贈沒什麽好說的,禮部隻是負責擬定,決定權在皇帝手裏,而諡號則基本是禮部結合其人一生功過來定的,皇帝基本就是看一眼,如果差不過就這麽著了。
王景沉吟片刻道:“武定侯身經大小百餘戰,刀箭瘀被,體若刻畫,然英毅之氣,瀕老不衰,又能善撫士卒,人多用命,該當一個‘威’字。”
蘇洵《諡法》曰:“賞勸刑懲曰威,猛以剛果曰威,以責服遠曰威”,郭英顯然配得上這個“威”字。
“第二個字呢?”卓敬又問道,今日他似乎特別尊重王景這個左侍郎的意見。
“武定侯曾隨大將軍徐達下山東、平中原、克大都、略定隴右及山後諸州,前後遇敵,往往先登陷陣,斬獲無算.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威襄。”
卓敬念叨了一下,撚須笑道:“好,老夫也覺得合適,那便依著你的意思。”
王景低頭看第二份文書,卓敬卻冷不丁地說道:
“也不知你我二人今日在此給人定諡號,它日自己又該是什麽諡號。”
王景的肩頭微微定住,複又一副自然的姿態:“且留後人來評吧。”
第二份文書是交給雲南的。
在永樂帝的命令下,內閣已經擬好了,禮部的任務是按這份聖旨的基調,來給雲南的各土司同樣下達行文。
“敕鎮守雲南西平侯沐晟曰:昔爾父黔寧王承我皇考太祖皇帝命,鎮雲南,撫按懷柔,克盡其道。故能使遠夷慕義,軍民樂業,朝廷無西南之憂。爾兄亦能繼述,邊境以寧,此皆爾所知也法爾父懷柔之方,使軍民皆安,遠夷順附,斯誌孝兩全矣。”
表麵上這封聖旨是以帶有某些斥責的意味來對待西平侯沐晟,但若是這般輕巧,也就不需要卓敬交給王景看了。
“雲南也要出兵?”
“嗯。”
卓敬頷首,這不是什麽秘密,即便自己不說,待會兒王景也會知道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草擬的行文已經在相關部門傳遞了,今日一過,大明的戰爭機器就將隆隆啟動。
“雲南和廣西兩路出兵,西平侯沐晟作為偏師,雲南諸土司需要抽兵隨軍征戰,成國公朱能率領主力出廣西雞陵關(清代名鎮南關、今名友誼關)直撲諒山,隨後進兵太原,滅亡胡氏父子。”
卓敬站起了身子,看著王景意有所指地說道:“安南地處大明與南洋的連接處,安南黎賊一旦就擒,南洋之地將廓然肅潔,到時候郡縣安南紅河三角洲之地,大明可以更容易地控製南洋,近可製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馬六甲)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到時候的局麵,可就遠非今日可比了。”
“王侍郎,一步之差,別走錯啊。”
王景隻是麵無表情地說道:“我朝太祖高皇帝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卓敬沒有再說什麽,隻是搖了搖頭。
——————
紫金山,孝陵。
“下馬坊”牌匾前,有著皇帝特旨,可以提前來到此地而不用隨百官從皇宮步行的六部尚書們一同站在高處,看著仿佛一條長長的蟻群的百官。
蹇義與黃福並肩而立,不由得感歎:“時過境遷啊!”
他二人年齡相仿,如今都已是壯年末梢,當年那些鮮活的記憶,如今卻變成了遙遠的回憶,讓人唏噓。
“是呀!想起洪武十八年的時候,我剛參加完春閨考試,便被安排到了太祖高皇帝的身邊擔任中書舍人,那時候你還是金吾前衛經曆,洪武朝大案人人自危,你竟然敢上書言事,那時候我在旁邊看著太祖高皇帝閱覽奏折都替你揪心,沒想到,太祖高皇帝非但不殺你,反而重賞你。”
“轉眼間又過去十八年了。”黃福頗有幾分感慨道。
“可不是麽?”蹇義亦附和著點頭,“若非親曆了這些年,我是真的讀不懂你當年的那封奏折。”
“哈哈……”黃福聞言不禁朗聲笑了起來。
兩人身旁的其他官員聽到兩位尚書相繼發笑,都不禁麵露疑惑,卻無法理解兩人此刻的心情,隻能暗自猜測著:莫非是什麽好消息不成?
路過的都察院陳瑛蹙眉想警告兩人,在這日子不能笑,但看著黃福的神情,卻把口中的話語給咽了回去。
不多時,文武百官就到齊了,而皇帝、皇子、宗室、外戚諸般人等亦是抵達。
這時候天剛蒙蒙亮,離預計開始的時辰還有一段時間。
“咦,那邊是什麽?”
突然,有眼尖的官員指著遠方被孝陵衛士卒抬過來的東西驚呼道。
眾人循目望去,果然瞧見在前方數十丈外的平坦廣場處,赫然停放著一具不大的無遮擋的長方體,長方體下方還有抬杠.看起來就像是“棺木+肩輿”的怪異縫合體。
這東西通體白色,高約一尺,寬約兩尺,長約五尺許,也就堪堪躺個人,側麵什麽都沒雕刻,就是刷了層漆。
“這是怎麽回事?”
今日全權負責太祖忌日事宜的卓敬也不遣人,親自疾步走了過去,厲聲問道。
宋禮這時候也跟了過來,皺著眉頭喝問道:“這種重大的儀式,竟敢如此怠慢,簡直荒謬!”
兩名負責抬“棺材”的孝陵衛士卒見到這兩個穿著淺色衣袍的官員,連忙上前跪倒稟報導:“回稟兩位大人,這是負責儀式的禮部王侍郎給的文書,老早就給了,特意要我們做幾個方便抬人、遮陰、且能躺下的肩輿為的是有人中暑了能趕緊抬出去,方才王侍郎便親自叫我們來一個過來有備無患。”
旁邊的宋禮差點被氣暈過去,這特娘的哪裏像肩輿?這就是一個能抬著的棺材好嘛!隻不過黑漆變成了白漆!
但卓敬的腦海裏,卻是順著兩名孝陵衛士卒的話語,電光火石一般閃過了種種信息,當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勾連在一起的時候,卓敬卻明白了一切。
在李至剛入獄,自己尚未被提拔為禮部尚書的那段時間裏,太祖忌日儀式的相關籌備工作是由左侍郎王景全權負責的。
而剛才自己跟其他幾位尚書一起待著的時候,王景不見了,他當時並未去尋找。
現在想來,王景怕是真的破釜沉舟,不願意走回頭路了。
果不其然,當卓敬回頭時,就看到了提著淺色衣袍下擺走來的王景。
“王侍郎這是何意?”
王景神色平靜道:“當然是給我自己用的。”
說罷,一手抓起長長的抬杠,向著滿朝文武走去。
“你們還愣著幹什麽?!攔住他啊!”
宋禮對著兩名孝陵衛的士卒喊道。
而此時不遠處也站著很多孝陵衛士卒,都是負責維持秩序和充門麵當儀仗隊的,但沒有直屬長官的命令,又不是有人要刺駕,他們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不敢動。
眼看著兩名孝陵衛士卒已經打算攔下他,但這時卓敬卻做出了讓宋禮有些難以理解的決定。
“不用了。”
宋禮一怔,卓敬隻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瞥向不遠處靜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的薑星火,一切盡在不言中。
看著艱難地拖動著“棺材”來到自己麵前的王景。
朱棣深吸一口氣,努力壓製心中的怒火,盡量用“溫柔”一些的口吻問道:“王侍郎,你告訴朕,這是怎麽回事?”
旁邊的大皇子朱高熾眼神中閃過一絲不仁,帶著幾分回護之意大聲喝道:“王侍郎,你明白自己在幹什麽嗎?說清楚,否則休怪治你一個欺君罔上之罪!”
王景當然知道這是朱高熾在給自己爭取最後一次機會,但他連看都沒看朱高熾一眼。
王景雙手摘掉自己的官帽,恭恭敬敬地舉在胸前,再緩緩拜了下去。
“太祖高皇帝順天應人,奮揚聖武,掃平禍亂,混一六合,創業垂統,製禮作樂,配功德於乾坤,煥光華於日月,帝王之盛,無以複加,躋於遐齡,上賓帝所,萬方哀悼,思慕不忘。”
“今日於太祖高皇帝陵前,臣身為禮部侍郎,一生守禮,懇請陛下循祖宗舊製,廢新法,以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靈。”
“王景你好大的膽子!這是太祖高皇帝的忌日!你在幹什麽?!”
朱高熾眼見王景無藥可救,此時也隻得怒斥起來。
孫瑜、許思溫、喬穩、陳壽等幾位朱高熾提拔上來的侍郎見了朱高熾這般表態,也熄了摻和的心思,畢竟他們雖然在內心裏挺支持王景的,但是這時候既然朱高熾都這般說話了,他們也不好跟朱高熾唱反調,這點基本的立場還是有的。
而刑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茹瑺、工部右侍郎金忠等人的表情更是玩味,他們就像是在看戲一樣,既不支持新法,同樣也不支持祖宗舊製,他們的心裏隻有一個法,正如天無二日,這世界上隻有一個太陽。
王景揚起了白發蒼蒼的頭顱,他看著永樂帝,毫無顧忌地說道。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為何任意妄為,聽信奸臣蠱惑,變亂典型?”
“薑星火不過鄉間落魄書生、獄中待死囚徒,能勝於太祖高皇帝選用之人?”
“薑星火之法,能勝於祖宗所立之法?陛下何等昏聵不肖爾!”
“變亂祖法,臣下犯者,可知何罪?陛下何不治其罪?”
“試問陛下,祖宗重,薑星火重?背祖宗而行薑星火之法,何昏聵至此!”
“太祖高皇帝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何等英明神武,難道反而不如薑星火嗎?難道在陛下心中,薑星火反重於祖宗乎?”
聽到師父被辱,二皇子朱高煦再也待不住了,儼然憤怒至極。
“爾九族嫌多乎?”
當然了,朱高煦他雖然憤怒,但並沒有失去冷靜,哪怕他現在隻需要一個健步,再一伸手,他那孔武有力如蒲扇般的大手,就能輕易地像是捏爆西瓜一樣把王景的頭顱擠碎,正如他在過去的歲月裏在戰場上無數次地做過的那樣。
但他沒有這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