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向兩位尚書,問道:“兩位尚書的意思是?”
黃福和蹇義對視了一眼,黃福說道:
“海外貿易的事情,臣等已經沒有任何可質疑的地方,畢竟短中長期,對於大明來說都是有利的,所以解除海禁,臣等不反對.但國內廢除‘重農抑商’,重新提‘四民皆本’,一旦朝廷這麽提,那就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所以臣等請求陛下,有一段時間的驗證期。”
“臣以為這是有必要的。”黃福頓了頓繼續說道,“也就是說,可以先嚐試‘公司製’、‘民間錢莊’、‘中央銀行’,但不能貿然提‘四民皆本’,如果在這段驗證期裏,大明的財政收入,尤其是商稅收入,確實實現了突飛猛進,確實於國有益,可以汲取北宋的高財政收入優勢的同時,也沒有什麽隱患,那麽才可以徹底更改‘重農抑商’的祖製。”
朱棣想了想後也覺得可行,黃福的提議是老成謀國之見,畢竟“士農工商”的排序,其實是大明社會階層的排序,如果重新提北宋的“四民皆本”,那麽必然會導致百姓思想混亂,不拿出足夠的理由或者說一個能交代的說法,是不行的。
“黃、蹇二位尚書老成謀國,朕覺得可行,國師以為呢?”
朱棣還是幫了薑星火一把,這個試驗期的時間和標準,讓薑星火自己定。
“一年,到永樂二年的今天,國內商稅起碼折合白銀210萬兩。”
嗯,這裏要簡單回顧一個數據,那就是去年大明財政收入折合白銀是680萬兩,其中商稅是35萬兩,薑星火的意思就是,一年的時間,財政收入裏麵的商稅收入,將飆升到接近洪武三十五財政收入的接近三分之一,同時是洪武三十五年商稅的6倍之多!
這個數字雖然還遠遠比不上北宋大約折合白銀760萬兩每年驚人的商稅,但也足夠服眾了。
隻要薑星火能做到商稅爆發式增長,能給朝廷搞來錢,那麽想必沒人會再聒噪什麽,即便有,永樂帝也會一巴掌拍死。
——那可都是朕的錢!
至於怎麽搞,那您別管,別管我是搞複古的鹽茶專賣,還是新潮的玻璃香水,隻要能靠專項商品收入+普通商品商稅收入搞來210萬兩,那就是我贏。
“一年時間,210萬兩商稅,可以嗎?二位尚書。”
“臣等無異議。”
“陛下英明。”
聽完朱棣的話,幾名尚書齊聲附和。
朱棣點了點頭,臉上浮起欣慰之色,對朱高熾吩咐道:“你去擬旨吧。”
“是,父皇。”
朱高熾領命,轉身離開座位,前往早已備好的書案,執筆書寫。
片刻之後,當聖旨擬好,朱高熾將它送至朱棣麵前,恭敬地遞到父皇的手上。
朱棣展開,掃了一眼上麵的內容,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諸位愛卿今日辛苦了,而今日的這篇廷論(廷辯內容),就由夏尚書負責撰寫吧。”
“謝陛下恩典。”
夏原吉躬身答道。
“好了,都散了吧。”
朱棣微微頷首,隨即離開了禦座前,邁步走向奉天殿的殿門。
今天的廷論已經落下帷幕,剩餘的事情就由幾位尚書大人去安排了。
至此,薑星火終於算是艱難地點出了【重商主義】+【海外貿易】的國策。
第412章 龍場
眾人躬身送走皇帝,奉天殿內,內閣眾人將謄寫的廷論草稿遞給了戶部尚書夏原吉,交由他進行整理撰寫。
而這項工作,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講的話,跟給大行皇帝寫遺詔是一個性質
總之,外麵人能看到的、流傳在史書上的記錄的官方版本,都在夏原吉這支筆上了。
五軍都督府的四位國公和其餘的五位尚書都離開了,除了薑星火、夏原吉,這裏隻剩下了需要互相印證和解釋會議記錄的內閣“三楊”、胡廣、金幼孜等五人。
在夏原吉對比內閣材料進行整理的同時,薑星火也拿了杯茶水,坐在內閣眾人對麵說道:“諸位,此番廷辯,不僅是對於大明經濟體製進行了一次革新性的更新,同時也對於大明未來十數年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戰略意義,值得我輩銘記。”
說完,薑星火打量著內閣眾人的神色。
薑星火當然不是在呆著無聊說廢話,而是在嚐試了解大明初代內閣成員對於此事的態度,畢竟這些人,尤其是其中的“三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以後一定會成為大明的柱石。
內閣眾人也當然清楚國師不會無的放矢,不過胡廣這種牆頭草自然不會隨意表態,所以裝聾作啞也就不意外了。
而金幼孜背靠朱棣,他並不太想與薑星火有什麽交集,所以也沒說話。
楊士奇手裏收拾著筆墨,沉吟片刻後說道:“在下以為,此次廷辯確實值得銘記,主要依據除了對過去王安石變法的剖析、總結之外,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在於對大明未來形勢的預研與判斷。”
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楊士奇看似什麽都說了,實際什麽都沒說。
楊榮倒是果決敢言一點:“在下建議,這份廷論中,還是要加上‘四民皆本’,隻不過不是在其他地方加,而是在舉例北宋經濟情況的地方加,並且要強調這一國策對北宋商業繁華的重要性.畢竟這條規定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促使大明能在未來十數年裏,盡全力推動商業發展的基石。”
楊榮這便是選了個看似很重要,實際上頗為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表個態了。
不過薑星火倒也沒有說什麽,像是“三楊”這種傳統士大夫類型的治國人才,能讓他們意識到商業和商稅的重要性,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人腦袋裏的東西往往是最難改變的。
楊溥性格謹慎,思考了幾息,也讚許地說道:“勉仁所言有理,‘士農工商’到底是是要維持重農抑商,還是改走四民皆本,不好輕易下定論,必須要謹慎對待,但朝廷總得有個態度,並且要將這個態度傳達到各個衙門。”
這麽一圈下來,薑星火對於大名鼎鼎的“三楊”都是什麽性格、能力如何,也有了大約的評判。
怎麽說呢?也無怪乎永樂帝駕崩以後,大明曆經洪熙-宣德-正統三朝,越來越戰略收縮,越來越拉胯了.宣德二年廢交趾布政使司、宣德五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宣德九年內遷奴兒幹都司、正統五年舊港宣慰司易主。
永樂朝二十年對外擴張的成果,基本都在眼前的“三楊”手裏被廢了,華夏從走在地理大發現最前列,變為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
正如人生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往往能影響人一輩子的命運一樣,對於國家來講同樣如此。
“三楊”固然讓大明休養生息、節省財政,固然讓大明海清河晏了二十年,可“三楊”下台後,大明也隨即到達了盛極而衰的時刻,並沒有逃脫走下坡路的命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薑星火覺得,既然前世的曆史上,由“三楊”這種文官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掌控下一個時代的朝政,得到的結果是如此,那還不如及早培養能把自己政策執行下去的人才。
雖然變法剛剛起步,但薑星火不誇張地說,確實已經在考慮以後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事情了。
這不是薑星火半場開香檳,而是確實值得考慮。
今年是永樂元年(1403年)如果按前世的曆史,永樂帝還能活二十一年,到了1424年,沒有意外致死的情況發生,薑星火也就才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而薑星火與朱高熾、朱高煦是同齡人,甚至比“三楊”還要年輕,不誇張的說,薑星火隻要能在大明的廟堂中始終站住腳,最起碼可以做到跟“三楊”一樣,把大明帶到原本土木堡之變(1449年)的時間節點,所以薑星火並不需要“三楊”來繼承他的政治理想。
薑星火需要的是在變法過程中培養出一批人才,然後把大明發展好,如果於謙能被他所教導、改造,那麽在第八世結束的時候,薑星火可以安心地把大明交給於謙。
至於於謙以後管那麽多又真能管得過來嗎?
諸葛亮選繼任者,選了蜀漢三相,最後也不過是維持了三十年罷了,薑星火沒有狂妄到覺得自己比諸葛亮還強。
到了八十年乃至一百年後,不管是因為海外貿易和重商主義蓬勃發展的商人階層登上曆史舞台,亦或是說出現了什麽奇奇怪怪的曆史岔道,那都是後來人的選擇了。
如果第九世他還在這條曆史線上,而不是去了別的曆史線,或許還能旁觀一下大明的君主離線製/君主立憲製是怎麽建立的,至於更進一步的事情,那隻能等待他埋下的種子生根發芽了。
“所以說,三楊能爭取改造就改造一下,如果改造不了,無法適應大明擴張型的未來戰略,那也隻能讓他們去合適的位置發光發熱了,留在中樞還用傳統儒家那一套與民休息摳搜過日子,肯定是不行的。”
薑星火這邊主意定了下來,夏原吉也整理的差不多了,內閣幾人寫字都很清晰工整,畢竟是“台閣體”的創始人,而且記錄內容也都真實,他隻需要把內閣幾人記錄下來的裁剪整理,把紙用膠水粘在一起,然後加上自己要潤色的內容,也就成了。
隨即夏原吉便拿出了《奉天殿廷論》的草稿紙,遞給了薑星火。
看著這份有點像小學生用膠水貼的板報,但卻注定要與西漢《鹽鐵論》在後世史書上齊名的文書,薑星火仔細瀏覽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是變法第二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再怎麽重視和強調也不為過。
看完文書,薑星火提筆在草稿紙上增添、刪減了幾部分,又遞給夏原吉。
“便按這個去弄吧。”
夏原吉準備按照薑星火的指示,將這份廷論編輯成正式的文件,然後在京城各處衙門內部分發出去,給官員們吹吹風,讓他們明白朝廷的意思。
“國師,這份廷論需要刊印多少冊?”
一旁的胡廣問道。
本來跟國子監的印刷所對接的事情,以前在內閣是解縉負責的,如今解縉調到了總裁變法事務衙門,這活也就扔給了胡廣。
薑星火聞言,頓了一下,緩緩吐出三個字道:“三千冊。”
“三千冊?”
在場的內閣成員聞言,都忍不住有些驚異。
按理說這種類似內部參考文件的東西,通常隻在廷議上討論大事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這個版本是按照最高標準的格式修訂和印刷的,印製成本不低,用的是特殊紙張,往常都是每個衙門發一到三本傳著看.如今卻要發三千冊,那就意味著在京有品級的官員,基本上是人手一本可能還富餘。
不過,三千冊也就意味著大概要花費好幾千兩銀子,這對於任何一個部來說,都不是一筆小錢,可錢對於國師應該還是小事,畢竟210萬兩的商稅都許諾出來了,但問題是,國師為什麽會印這麽多呢?這種違反傳統的行為完全沒必要啊,其中一定有某種深意!
那麽是什麽深意呢?這不禁讓內閣眾人沉思了起來。
細細想來,對於皇帝來說,變法派真的通過這一次廷辯進一步壯大了嗎?
並沒有。
中央銀行分走了戶部的權柄,而管理中央銀行的人並沒有確定,同時戶部尚書夏原吉既要挑頭負撰寫責廷議記錄,給百官進行吹風,後續又要麵臨分蛋糕的難題,難免會遭人怨恨。
看起來如果一切順利,皇帝將拿到更多的錢去進行他的偉大事業,卻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當然了,命運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碼,隻不過朱棣不知道而已。
如果內閣眾人往陰暗一點去想,或許這種朝廷各部、寺的怨憤並不能改變什麽,因為他們對薑星火的畏懼,會讓他們敢怒不敢言。
但隨著變法正式進入第二階段,那就相當於人從沙灘淺水處遊泳,進入腳不著地的深水區了,變法派在麵臨更多的挑戰的同時,與皇權的關係也將變得更加微妙、複雜起來。
皇帝不一定會動搖對變法派的支持,但如果能藉助廷辯的契機,有序控製朝堂內部的矛盾,那麽對於皇帝來說,一石二鳥效果或許更佳。
而這個時候,薑星火卻突然下指示,要增印一共三千冊,莫不是在給朝臣施壓?
當他們接過謄寫好的稿子時,一邊想著,一邊湊在一起校對了起來,在這份文書上,很多廷辯時比較尖銳的問題都有所保留,而其他不利於變法的內容,也在某些細節上稍稍調整了一些,避免鬧出亂子。
在場的內閣眾人想到一塊去了,紛紛抬頭看向薑星火。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想的實在是太多了。
“國師未雨綢繆。”
薑星火有些莫名其妙,沒懂他們的意思,不就印個內部參考文件嗎?多印點怎麽了?
薑星火隻說道:“按正常公文標準印,不用按廷議的最高標準印。”
在座的內閣眾人聽到薑星火的話後,頓時醒悟過來,哦,原來國師要直接定性成已經發布的公文,而非討論性質的參考文書。
而在這時候,夏原吉把重新謄寫在白紙上的修改稿交給了胡廣,亦是鄭重地說道:“你們再最後校對一下然後送去印刷,這是不能出錯的,此事關係國本,切莫馬虎大意啊。”
其實在這一刻,夏原吉其實隱約猜到了皇帝為什麽要選擇自己來幹這件事。
其實這也是皇帝故意弄出來的一次試探——皇帝需要看看朝中諸臣的真正底線,或者說,關於搞錢這件事各部、寺的利益所在。
毫無疑問,朝中大員對於薑星火的做法,肯定是有一些人會抱有抗議情緒的,他們會認為,如果放寬對於商業限度,那麽各方部門肯定會產生一些爭端。
很難理解嗎?
黃福和蹇義對視了一眼,黃福說道:
“海外貿易的事情,臣等已經沒有任何可質疑的地方,畢竟短中長期,對於大明來說都是有利的,所以解除海禁,臣等不反對.但國內廢除‘重農抑商’,重新提‘四民皆本’,一旦朝廷這麽提,那就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所以臣等請求陛下,有一段時間的驗證期。”
“臣以為這是有必要的。”黃福頓了頓繼續說道,“也就是說,可以先嚐試‘公司製’、‘民間錢莊’、‘中央銀行’,但不能貿然提‘四民皆本’,如果在這段驗證期裏,大明的財政收入,尤其是商稅收入,確實實現了突飛猛進,確實於國有益,可以汲取北宋的高財政收入優勢的同時,也沒有什麽隱患,那麽才可以徹底更改‘重農抑商’的祖製。”
朱棣想了想後也覺得可行,黃福的提議是老成謀國之見,畢竟“士農工商”的排序,其實是大明社會階層的排序,如果重新提北宋的“四民皆本”,那麽必然會導致百姓思想混亂,不拿出足夠的理由或者說一個能交代的說法,是不行的。
“黃、蹇二位尚書老成謀國,朕覺得可行,國師以為呢?”
朱棣還是幫了薑星火一把,這個試驗期的時間和標準,讓薑星火自己定。
“一年,到永樂二年的今天,國內商稅起碼折合白銀210萬兩。”
嗯,這裏要簡單回顧一個數據,那就是去年大明財政收入折合白銀是680萬兩,其中商稅是35萬兩,薑星火的意思就是,一年的時間,財政收入裏麵的商稅收入,將飆升到接近洪武三十五財政收入的接近三分之一,同時是洪武三十五年商稅的6倍之多!
這個數字雖然還遠遠比不上北宋大約折合白銀760萬兩每年驚人的商稅,但也足夠服眾了。
隻要薑星火能做到商稅爆發式增長,能給朝廷搞來錢,那麽想必沒人會再聒噪什麽,即便有,永樂帝也會一巴掌拍死。
——那可都是朕的錢!
至於怎麽搞,那您別管,別管我是搞複古的鹽茶專賣,還是新潮的玻璃香水,隻要能靠專項商品收入+普通商品商稅收入搞來210萬兩,那就是我贏。
“一年時間,210萬兩商稅,可以嗎?二位尚書。”
“臣等無異議。”
“陛下英明。”
聽完朱棣的話,幾名尚書齊聲附和。
朱棣點了點頭,臉上浮起欣慰之色,對朱高熾吩咐道:“你去擬旨吧。”
“是,父皇。”
朱高熾領命,轉身離開座位,前往早已備好的書案,執筆書寫。
片刻之後,當聖旨擬好,朱高熾將它送至朱棣麵前,恭敬地遞到父皇的手上。
朱棣展開,掃了一眼上麵的內容,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諸位愛卿今日辛苦了,而今日的這篇廷論(廷辯內容),就由夏尚書負責撰寫吧。”
“謝陛下恩典。”
夏原吉躬身答道。
“好了,都散了吧。”
朱棣微微頷首,隨即離開了禦座前,邁步走向奉天殿的殿門。
今天的廷論已經落下帷幕,剩餘的事情就由幾位尚書大人去安排了。
至此,薑星火終於算是艱難地點出了【重商主義】+【海外貿易】的國策。
第412章 龍場
眾人躬身送走皇帝,奉天殿內,內閣眾人將謄寫的廷論草稿遞給了戶部尚書夏原吉,交由他進行整理撰寫。
而這項工作,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講的話,跟給大行皇帝寫遺詔是一個性質
總之,外麵人能看到的、流傳在史書上的記錄的官方版本,都在夏原吉這支筆上了。
五軍都督府的四位國公和其餘的五位尚書都離開了,除了薑星火、夏原吉,這裏隻剩下了需要互相印證和解釋會議記錄的內閣“三楊”、胡廣、金幼孜等五人。
在夏原吉對比內閣材料進行整理的同時,薑星火也拿了杯茶水,坐在內閣眾人對麵說道:“諸位,此番廷辯,不僅是對於大明經濟體製進行了一次革新性的更新,同時也對於大明未來十數年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戰略意義,值得我輩銘記。”
說完,薑星火打量著內閣眾人的神色。
薑星火當然不是在呆著無聊說廢話,而是在嚐試了解大明初代內閣成員對於此事的態度,畢竟這些人,尤其是其中的“三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以後一定會成為大明的柱石。
內閣眾人也當然清楚國師不會無的放矢,不過胡廣這種牆頭草自然不會隨意表態,所以裝聾作啞也就不意外了。
而金幼孜背靠朱棣,他並不太想與薑星火有什麽交集,所以也沒說話。
楊士奇手裏收拾著筆墨,沉吟片刻後說道:“在下以為,此次廷辯確實值得銘記,主要依據除了對過去王安石變法的剖析、總結之外,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在於對大明未來形勢的預研與判斷。”
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楊士奇看似什麽都說了,實際什麽都沒說。
楊榮倒是果決敢言一點:“在下建議,這份廷論中,還是要加上‘四民皆本’,隻不過不是在其他地方加,而是在舉例北宋經濟情況的地方加,並且要強調這一國策對北宋商業繁華的重要性.畢竟這條規定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促使大明能在未來十數年裏,盡全力推動商業發展的基石。”
楊榮這便是選了個看似很重要,實際上頗為無關痛癢的事情來表個態了。
不過薑星火倒也沒有說什麽,像是“三楊”這種傳統士大夫類型的治國人才,能讓他們意識到商業和商稅的重要性,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人腦袋裏的東西往往是最難改變的。
楊溥性格謹慎,思考了幾息,也讚許地說道:“勉仁所言有理,‘士農工商’到底是是要維持重農抑商,還是改走四民皆本,不好輕易下定論,必須要謹慎對待,但朝廷總得有個態度,並且要將這個態度傳達到各個衙門。”
這麽一圈下來,薑星火對於大名鼎鼎的“三楊”都是什麽性格、能力如何,也有了大約的評判。
怎麽說呢?也無怪乎永樂帝駕崩以後,大明曆經洪熙-宣德-正統三朝,越來越戰略收縮,越來越拉胯了.宣德二年廢交趾布政使司、宣德五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宣德九年內遷奴兒幹都司、正統五年舊港宣慰司易主。
永樂朝二十年對外擴張的成果,基本都在眼前的“三楊”手裏被廢了,華夏從走在地理大發現最前列,變為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
正如人生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往往能影響人一輩子的命運一樣,對於國家來講同樣如此。
“三楊”固然讓大明休養生息、節省財政,固然讓大明海清河晏了二十年,可“三楊”下台後,大明也隨即到達了盛極而衰的時刻,並沒有逃脫走下坡路的命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薑星火覺得,既然前世的曆史上,由“三楊”這種文官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掌控下一個時代的朝政,得到的結果是如此,那還不如及早培養能把自己政策執行下去的人才。
雖然變法剛剛起步,但薑星火不誇張地說,確實已經在考慮以後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事情了。
這不是薑星火半場開香檳,而是確實值得考慮。
今年是永樂元年(1403年)如果按前世的曆史,永樂帝還能活二十一年,到了1424年,沒有意外致死的情況發生,薑星火也就才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而薑星火與朱高熾、朱高煦是同齡人,甚至比“三楊”還要年輕,不誇張的說,薑星火隻要能在大明的廟堂中始終站住腳,最起碼可以做到跟“三楊”一樣,把大明帶到原本土木堡之變(1449年)的時間節點,所以薑星火並不需要“三楊”來繼承他的政治理想。
薑星火需要的是在變法過程中培養出一批人才,然後把大明發展好,如果於謙能被他所教導、改造,那麽在第八世結束的時候,薑星火可以安心地把大明交給於謙。
至於於謙以後管那麽多又真能管得過來嗎?
諸葛亮選繼任者,選了蜀漢三相,最後也不過是維持了三十年罷了,薑星火沒有狂妄到覺得自己比諸葛亮還強。
到了八十年乃至一百年後,不管是因為海外貿易和重商主義蓬勃發展的商人階層登上曆史舞台,亦或是說出現了什麽奇奇怪怪的曆史岔道,那都是後來人的選擇了。
如果第九世他還在這條曆史線上,而不是去了別的曆史線,或許還能旁觀一下大明的君主離線製/君主立憲製是怎麽建立的,至於更進一步的事情,那隻能等待他埋下的種子生根發芽了。
“所以說,三楊能爭取改造就改造一下,如果改造不了,無法適應大明擴張型的未來戰略,那也隻能讓他們去合適的位置發光發熱了,留在中樞還用傳統儒家那一套與民休息摳搜過日子,肯定是不行的。”
薑星火這邊主意定了下來,夏原吉也整理的差不多了,內閣幾人寫字都很清晰工整,畢竟是“台閣體”的創始人,而且記錄內容也都真實,他隻需要把內閣幾人記錄下來的裁剪整理,把紙用膠水粘在一起,然後加上自己要潤色的內容,也就成了。
隨即夏原吉便拿出了《奉天殿廷論》的草稿紙,遞給了薑星火。
看著這份有點像小學生用膠水貼的板報,但卻注定要與西漢《鹽鐵論》在後世史書上齊名的文書,薑星火仔細瀏覽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是變法第二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再怎麽重視和強調也不為過。
看完文書,薑星火提筆在草稿紙上增添、刪減了幾部分,又遞給夏原吉。
“便按這個去弄吧。”
夏原吉準備按照薑星火的指示,將這份廷論編輯成正式的文件,然後在京城各處衙門內部分發出去,給官員們吹吹風,讓他們明白朝廷的意思。
“國師,這份廷論需要刊印多少冊?”
一旁的胡廣問道。
本來跟國子監的印刷所對接的事情,以前在內閣是解縉負責的,如今解縉調到了總裁變法事務衙門,這活也就扔給了胡廣。
薑星火聞言,頓了一下,緩緩吐出三個字道:“三千冊。”
“三千冊?”
在場的內閣成員聞言,都忍不住有些驚異。
按理說這種類似內部參考文件的東西,通常隻在廷議上討論大事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這個版本是按照最高標準的格式修訂和印刷的,印製成本不低,用的是特殊紙張,往常都是每個衙門發一到三本傳著看.如今卻要發三千冊,那就意味著在京有品級的官員,基本上是人手一本可能還富餘。
不過,三千冊也就意味著大概要花費好幾千兩銀子,這對於任何一個部來說,都不是一筆小錢,可錢對於國師應該還是小事,畢竟210萬兩的商稅都許諾出來了,但問題是,國師為什麽會印這麽多呢?這種違反傳統的行為完全沒必要啊,其中一定有某種深意!
那麽是什麽深意呢?這不禁讓內閣眾人沉思了起來。
細細想來,對於皇帝來說,變法派真的通過這一次廷辯進一步壯大了嗎?
並沒有。
中央銀行分走了戶部的權柄,而管理中央銀行的人並沒有確定,同時戶部尚書夏原吉既要挑頭負撰寫責廷議記錄,給百官進行吹風,後續又要麵臨分蛋糕的難題,難免會遭人怨恨。
看起來如果一切順利,皇帝將拿到更多的錢去進行他的偉大事業,卻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當然了,命運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碼,隻不過朱棣不知道而已。
如果內閣眾人往陰暗一點去想,或許這種朝廷各部、寺的怨憤並不能改變什麽,因為他們對薑星火的畏懼,會讓他們敢怒不敢言。
但隨著變法正式進入第二階段,那就相當於人從沙灘淺水處遊泳,進入腳不著地的深水區了,變法派在麵臨更多的挑戰的同時,與皇權的關係也將變得更加微妙、複雜起來。
皇帝不一定會動搖對變法派的支持,但如果能藉助廷辯的契機,有序控製朝堂內部的矛盾,那麽對於皇帝來說,一石二鳥效果或許更佳。
而這個時候,薑星火卻突然下指示,要增印一共三千冊,莫不是在給朝臣施壓?
當他們接過謄寫好的稿子時,一邊想著,一邊湊在一起校對了起來,在這份文書上,很多廷辯時比較尖銳的問題都有所保留,而其他不利於變法的內容,也在某些細節上稍稍調整了一些,避免鬧出亂子。
在場的內閣眾人想到一塊去了,紛紛抬頭看向薑星火。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想的實在是太多了。
“國師未雨綢繆。”
薑星火有些莫名其妙,沒懂他們的意思,不就印個內部參考文件嗎?多印點怎麽了?
薑星火隻說道:“按正常公文標準印,不用按廷議的最高標準印。”
在座的內閣眾人聽到薑星火的話後,頓時醒悟過來,哦,原來國師要直接定性成已經發布的公文,而非討論性質的參考文書。
而在這時候,夏原吉把重新謄寫在白紙上的修改稿交給了胡廣,亦是鄭重地說道:“你們再最後校對一下然後送去印刷,這是不能出錯的,此事關係國本,切莫馬虎大意啊。”
其實在這一刻,夏原吉其實隱約猜到了皇帝為什麽要選擇自己來幹這件事。
其實這也是皇帝故意弄出來的一次試探——皇帝需要看看朝中諸臣的真正底線,或者說,關於搞錢這件事各部、寺的利益所在。
毫無疑問,朝中大員對於薑星火的做法,肯定是有一些人會抱有抗議情緒的,他們會認為,如果放寬對於商業限度,那麽各方部門肯定會產生一些爭端。
很難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