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藉此徹底清理朝堂中不忠誠於父皇的存在。”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這個道理永不過時。


    朱棣登基以後,對廟堂發起了幾輪清洗,但正如不久前黃信掌控的都察院一樣,還有很多部門,並不處於朱棣的實際控製之中,朱棣沒法把這些人都換下來,更沒有那麽多“自己人”可以頂上去。


    朱高熾說道:“希望父皇可以寬恕李至剛,依舊讓他去做交趾布政使司的第一任布政使,但暫時不要表態,這樣一來,所有矛頭都會指向一點,那些人也會忌憚,不敢輕舉妄動。”


    朱棣沉默了,這確實是個不錯的提議。


    朱棣擺手道:“你先回去吧,朕再想想。”


    “是,兒臣告退!”朱高熾拱手行禮道,隨即退了下去。


    “把紀綱、陳瑛、金幼孜、金忠,這四人給朕招來。”


    這便是把座下鷹犬和文武謀臣都一起召集過來的意思了。


    朱高燧不知道從哪處柱子的陰影裏冒了出來,躬身領命。


    “另外,再把胡濙也招來,朱允炆這小兔崽子到底什麽時候能找到?”


    剛走出幾步的朱高燧頓了頓,點頭稱是,但眸中卻閃過了一絲思量。


    或許是到了他履行承諾的時候了。


    如今占城已經順服,安南亦不遠矣,那麽呂宋乃至天竺,還會讓他等很久嗎?


    第434章 作態


    “朱允炆的蹤跡,可曾找到了?”


    對於這個神秘失蹤的上一任皇帝,朱棣始終心中耿耿於懷,畢竟這個找不到蹤跡的人,對他的皇位,是一個重大的威脅。


    而朱棣當然不會認為朱允炆沒死,畢竟對於別人來說,可以相信“朱允炆死於大火中”這個說法,可對於朱棣來講,隻要證明不了朱允炆真的死了,那他就是真的還活著。


    胡濙作為朱棣的私家偵探,幹的正是追查建文帝下落的活計。


    隻不過這種事情一時半會兒定然是沒結果的,胡濙搖頭道:“還在繼續追查中。”


    朱棣歎了口氣:“罷了,等找到他,再殺了他吧。”


    朱棣已經不止一次跟胡濙說過類似的話了,而身邊的幾人聽著這輕描淡寫的話,倒也沒誰覺得心頭一哆嗦,畢竟在場的鷹犬謀臣都明白,若是真被朱棣逮住,那朱允炆絕無幸理!


    “父皇,您看。”


    這時候匆匆回來的朱高燧捧著一封書信,遞了過去。


    朱棣接過來看了看,皺眉道:“國師寫給老二的信?這有什麽好看的?”


    不過嘴上的話雖然這麽說,但朱棣還是很誠實地拆開了信看了看。


    信的內容沒什麽特別的,隻說讓朱高煦在北直隸關照一下徐輝祖,甚至直接說明了,是承了徐景昌的情,徐景昌的事情辦的不錯,工場的款子已經開始回了。


    “怎麽又是徐景昌?這家夥剛還跑來請旨,好像非常著急的樣子,莫非出什麽事了嗎?”


    “臣猜測,應該是定國公覺得安南方麵最近會有動靜,所以先來請旨。”金忠答道。


    朱棣放下了書信,抬眼問道:“你是不是收買了榮國公府上的人?”


    朱高燧麵不改色,他當然不能說這封信就是薑星火剛交給他的,而他的回答顯得十分謹慎,這種時刻,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是安全的。


    朱高燧連忙跪下道:“兒臣知罪。”


    “都撤了,監視國朝重臣,像什麽樣子?以為朕是太祖高皇帝嗎?”


    隨後,朱棣把信還給了朱高燧,密封火漆這些問題,相信專業的特務機構自然是有辦法重新複原的。


    “兒臣告退。”朱高燧恭敬地行了一禮,轉身離去。


    朱高燧關上了殿門,胡濙也隨之離開。


    殿中隻剩下了五人。


    朱棣雙手並攏,敲了敲食指,道:“今日招你們來,便是要你們來看看此事,朕總感覺不對勁。”


    “請陛下示下。”陳瑛站在旁邊,俯首道。


    朱棣把事情大概說了說,也把朱高熾的意見講了出來。


    “這”陳瑛猶豫了一下。


    他現在管著都察院,作為皇帝的鷹,他當然是皇帝讓盯著誰就盯著誰,隻要皇帝開口,無論怎樣,他都會去做。


    原本他是打算在三法司會審裏支持判李至剛無罪的,但若是皇帝態度有所動搖,那他肯定也要隨之轉向了。


    如果這樣,刑部不同意,大理寺隨風倒,李至剛的案子就成了一個燙手山芋,最後大概率是要判有罪的。


    可哪怕交趾布政使司是個艱苦的地方,甚至能算作流放,但也沒有一部尚書在名義上去那裏戴罪當布政使的規矩,畢竟尚書是正二品,布政使是從二品,隻要定罪,不可能隻降半格任用。


    紀綱這時候開口道:“陛下,臣最近一直在追查暴昭餘黨,這些建文餘孽的組織被重創後,如今的行事已經非常隱秘了。”


    “那就把他們引出來,假戲真做也好,故布疑陣也罷,總得有點頭緒,不然這些人天天跟個蚊子一樣在耳邊叫喚又抓不住,委實讓人心煩。”


    紀綱遲疑剎那,方才抱拳道:“陛下聖明!”


    朱棣看出了他的遲疑,臉色頓時沉了下來,冷冷地盯著他,過了幾息,突然哈哈笑了起來。


    紀綱愣住了。


    朱棣拍了拍紀綱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朕知道伱的意思,你是想勸諫,不過朕當然是有法子的。”


    朱棣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陣,紀綱方才恍然大悟。


    旁邊的金幼孜聽得心驚肉跳,不敢插嘴。


    金忠作為朱棣的二號謀士,這時候是敢說話的。


    金忠接著道:“大皇子的顧慮也不無道理,國師的權勢越來越大,將來或許會難以遏製,但臣以為還不是現在,李至剛畢竟是要用的,也不宜把這件事拖得太久,便如陛下的策略,既能解決背後在推波助瀾的建文餘孽,又能釣出幾條魚來壓一壓是好事,李至剛知道自己這次過關的不容易,方能對陛下天恩心存感激。”


    “不過朕也有別的計較。”


    “哦?”金忠愕然道,“願聞陛下教誨。”


    朱棣微微眯縫起眼睛,露出深邃的目光:“這次李至剛是添頭,重要的事情還是在鹽法上,或者說在《大明律》上,國師想要變法,朕也想要變,而要變的這東西,卻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大明律》不允許修改,是一定不行的。”


    “陛下的意思是?”金忠吃驚地微瞪著雙眼,他隱約理解了皇帝的思路。


    “把立法的權力從刑部抽出來,刑部這次抱團的太厲害,朕很不喜歡。”


    朱棣其實很清楚刑部這次為什麽要抱團抵製,他甚至清楚,這是刑部聯手做給他看的戲碼。


    立法權這種部門集體利益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麵


    不過朱棣懶得管,若是按朱元璋的標準來要求大臣們,那朝堂就空了。


    但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朱棣也打算削弱一下刑部的勢力。


    朱棣淡淡地吐出一句話:“重設審刑院,不過這次要叫審法寺了。”


    審刑院,又稱為宮中審刑院,宋太宗淳化二年置,掌複查大理寺所斷案件,由知院官與詳議官提出意見後報告中書奏請皇帝決斷,宋神宗元豐三年廢棄。


    審刑院是宋朝初期,高粱河車神為了加強中樞集權所設立的,而如今重新設立的審法寺,職責卻有所變化,目的是為了單獨負責立法和修改法律。


    如此一來,刑部的權力被削弱,隻保留根本的審判和監獄兩大職責,稱不上元氣大傷,但實力絕對是跌落一截的。


    但站在皇帝的角度,他肯定不這麽想。


    對於皇帝來說,底下各部門的權力自然是越分散越好。


    “那審法寺的主官?”


    朱棣道:“刑部的兩位侍郎雖然有些固執,不過朕仍然十分器重他們,這次犯點小錯不要緊,他們都是聰明人,朕相信他們懂得怎麽選擇。”


    “到時候你去當少卿,寺卿空著。”


    朱棣點了點金幼孜。


    “微臣遵旨。”沒說話的金幼孜頓時大喜,拱手道。


    胡儼被放了國子監監正,解縉去了總裁變法事務衙門當副總裁官,內閣眾人各有遠大前程,唯獨他這個堅定的帝黨沒挪窩,確實讓金幼孜有時候覺得心中焦慮,不過如今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新的機構,直接擔任少卿,稍稍做出些成績,便可轉任寺卿了,小九卿坐穩當了,再往上的侍郎、尚書,也就沒有那麽遙不可及了。


    而這種負責立法和修改法律的機構,陛下顯然是要拿在自己手裏的,這也是這次刑部抱團事件的後果之一這讓剛剛登基一年的皇帝,認識到了自己在三法司係統內的掌控力度還遠遠不夠。


    封建時代,按理來說皇帝就是法,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皇帝是不方便直接插手司法的,而這時候,各個司法部門的主官到底懂不懂皇帝的意圖,或者說願不願意照著皇帝的意圖去做,就很重要了。


    “好了,你們都下去吧,金忠留下,朕還有點事。”


    待紀綱、陳瑛、金幼孜三人離開後,殿內隻剩下了朱棣和金忠君臣二人。


    這時朱棣突然開口道:“朕的兒子們都不錯,但是行事不夠穩健,朕不可能一輩子護著他們,所以遲早有一天,他們得遭遇挫折,朕要他們有所成長金忠,你明白朕的心思嗎?”


    “臣,明白。”


    金忠的聲音略帶顫抖,他原以為自己已經很清楚皇帝的意圖了,但當他聽到朱棣提及這話時,還是禁不住打了個激靈,感覺有點害怕。


    按照約定,如今二皇子就要北上了,而大皇子和二皇子,將分別負責發展南北直隸。


    而打完安南後,大明接下來的重心,將放在北麵。


    為什麽?


    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帖木兒汗國的切實威脅,第二是如今北方老巢經曆戰亂後急需整頓和恢複。


    大明作為防禦方,在確保安南國被肢解,南線沒有威脅以後,就要全力北顧。


    加強西北的防禦當然很重要,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避免草原上的蒙古人重新南下。


    如今北元正式解體成瓦剌、韃靼等部,才剛剛一年不到,黃金家族統治了幾百年,而帖木兒又一向以察合台汗國正統繼承者自居,如果你是朱棣,你會相信帖木兒傾國來征,而草原上的瓦剌、韃靼等部無動於衷嗎?


    反正我不信。


    而且蒙古人並不老實,去年剛剛襲擊了遼東的三萬衛。


    依朱棣的性子,當然不可能被動挨打,肯定要先把蒙古人揍老實了,然後再防禦有可能出現的帖木兒遠征大軍。


    朱棣之所以讓二皇子朱高煦北上開平衛備秋,也是有這個原因在裏麵,先去試探一下。


    那麽朱高煦既然要走了,朱棣話語裏的“他們得遭遇挫折,朕要他們有所成長”,指的自然就不是朱高煦了,否則難道要讓朱高煦被蒙古人暴打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