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薑星火告訴他真相,恐怕他還要繼續蒙在鼓裏。
想想自己剛剛登基,屁股還沒坐熱龍椅呢,底下就已經烏煙瘴氣了。
這讓朱棣怎麽可能淡定?
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這樣,別人都已經把你騙了了,結果你卻什麽都不知道。
而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你已經知道真相了,偏偏又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就像是明知道自己被人給綠了,還得裝作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該吃吃該喝喝,該上班上班。
一想到這群人甚至連渣滓都不給朝廷剩下,朱棣便恨得咬牙切齒。
“陛下息怒!”
大殿上一片附和之聲,顯然眾位大臣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這次參會的,主要是三法司和戶部,再加上內閣和總裁變法事務衙門。
“息怒?你們讓朕息怒?”
朱棣暴躁道:“如此龐大的數額,朕如何息怒?!”
皇帝到底是真生氣還是表達某種姿態,與會的官員並不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時候需要有人出來接話了。
皇帝的目光掃向誰,誰就得自覺點。
刑部尚書鄭賜,刑部左侍郎馬京、右侍郎李慶,此時正是皇帝目光的聚焦點。
到了這時候,他們哪裏還不明白,皇帝或許確實生氣了,但作為皇權的世俗化身,他生氣除了個人情緒的表達,更多的是某種再明確不過的政治信號。
——皇帝對現在的鹽法製度非常不滿。
這時候關乎到他們的個人命運,之前他們便已經私下碰頭過了,自然不敢再有什麽反對,於是鄭賜出列說道。
“陛下息怒,請恕臣鬥膽,鹽法積弊已久,確實需要改變,刑部對於變革鹽法並無異議。”
“陛下,鄭尚書此言有理。”
新上任的審法寺少卿金幼孜也讚同道:“這件事必須立即查清,否則後患無窮!若是查不清此事,鹽法上麵今日之事將會反複重演,我大明必定因此元氣大傷”
金幼孜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而且絕對有私心,想要借勢把新部門成立的第一仗給打好,但立場是沒錯的,其他大臣聞言,紛紛表示讚同,都覺得這是個巨大的危機,必須要從重從快處理。
想想這段日子以來,每天批閱奏折處理國事時那種麵對財政窘迫,憤怒又疲憊的感覺.朱棣的眼睛紅得像兔子一樣。
朱棣的後背靠回龍椅上,臉色陰沉得嚇死人,一字一頓地說道:“陳瑛,把調查出來的結果念一念,講講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眾臣聞言,皆屏住呼吸。
這可是涉及到了朝廷經濟命脈的大案子,誰敢亂說話?
就連大皇子朱高熾也老老實實地站在一旁。
這些日子,陳瑛一直負責著案件調查工作,他帶著都察院新補充、提拔進來的年輕禦史們傾巢而出,把黃淮布政使司走了個遍,根本不用那些巡鹽禦史。
雖然陳瑛為人陰狠,但這種酷吏卻無疑是皇帝手裏最好用的刀。
即便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陳瑛的都察院,依舊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成果。
此刻,他神態恭敬,語調卻帶著一股淡漠,平靜說道:“回稟陛下,都察院通過對兩淮鹽場的調查,雖然沒有搞清楚國師計算出的150萬兩鹽稅虧空出在何處,但既然兩淮鹽課約占全國鹽課的一半,如此說來兩淮鹽場有大約70-80萬兩的鹽稅虧空,總該是有些端倪的,這次倒是可以相互印證,已經查出了不少問題。”
“其一,是納糧與領取鹽引的順序問題。”
“原則上講,國朝鹽務衙門根據開中法的要求,是‘召商輸糧而與之鹽’,而開中的商人每獲得一引鹽而須上納的糧食數量,根據開中要求的路程遠近等因素確定,被稱為則例.實際施行的時候需要鹽務衙門編製勘合及底簿,然後發給對應開中目的地的布政使司及都司、衛所。隻有商人把糧食運抵繳納到目的地,目的地所在的布政使司、都司、衛所簽字了,用公文形式書寫其納糧及應支鹽數,然後商人才可以憑公文去對應的轉運提舉司照數支取鹽引。”
事實上,對於納糧和取鹽的先後順序,朱元璋是有明確規定的,也就是“鬻鹽有定所,刊諸銅版,犯私鹽者罪至死,偽造引者如之。鹽與引離,即以私鹽論”,鹽引是商人將糧食繳納到目的地後才能獲得的憑證,就像是某種任務兌換獎勵的憑證一樣,本質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保障朝廷的鹽稅不出現以外,而老朱所謂的“鹽與引離,即以私鹽論”,更是就差把“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態度挑明了.上學不帶作業可以說自己忘家裏了,要是運鹽的時候沒有鹽引,那你腦袋就得搬家了。
陳瑛繼續道:“但都察院的禦史在徹查兩淮鹽場的轉運提舉司時發現,有本地豪商,是先取鹽,後納糧。”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凜然。
順序這東西很重要,在大多數情況下,順序一反,很多事情就不對勁了。
先上車後補票還是小事,若是玩的複雜了,那就是空手套白狼,這邊拿著鹽引,不去取鹽,而是以鹽引為抵押物去借錢,借來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再打通關係拿鹽引,若是周轉不開就先賣鹽換了錢,然後再把錢給晉商一部分,讓他們去運糧,如果是一引鹽倒也無所謂,如果上萬引呢?
這跟某些產業的玩法是一樣的,先拿著憑證去拉資金透支,再辦事情,最後若是糧食運抵不了目的地,那也沒辦法,鹽引被透支了是大事,誰都不敢戳破這層窗戶紙,隻能自己做爛帳了。
朱棣這時候沒說話,朱高熾、夏原吉、鄭賜等人,神色也都明顯有些詫異,鹽法之混亂,顯然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短短三十多年,開中法最重要的根基都被動搖了。
“還有什麽?接著說。”
“其二,是灶戶跨過鹽務衙門直接與商人接觸。”
軍戶是當兵的,灶戶自然是燒灶的,在老朱規定的大明社會分工下,灶戶是食鹽的生產者,而灶戶生產的食鹽,從性質上來講,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鹽,另一種是餘鹽。
正鹽是灶戶需要上繳給朝廷的規定部分,也就是每年鹽產出總量指標,分配到每個人頭上的定額,譬如今年需要生產200萬引鹽,給每個鹽場分配後,鹽場再給不同的片區分,最後再給灶戶分,這種方式屬於賦稅性質,也就是所謂的計丁辦課。
餘鹽顧名思義,就是剩餘的鹽,也就是除了正鹽以外,灶戶多煮出來的鹽煮鹽過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正如種田一樣,不是說有多少種子或者土地麵積有多大,就一定有多少產出的,雖然灶戶的指標大部分時間都難以完成,但偶爾出現比預期指標要多,也是很正常的。
灶戶手裏的正鹽和餘鹽都需要如數上繳,但按照鹽法一開始規定,“餘鹽者,灶戶正課外所餘之鹽也。洪武初製,商支鹽有定場,毋許越場買補;勤灶有餘鹽送場司,二百斤為一引(引分大小),給米一石”,餘鹽可獲得高於正鹽一倍的工本費。
嗯,不要以為大明是大發慈悲,這玩意就跟現代的支付寶刷地鐵卡一樣,名義上每個月消費滿多少錢以上可以打折,但實際上你就是天天坐,最後也隻是勉強過線一點而已,打折後賺到的部分,還不夠受累的。
而按照鹽法規定,開中的商人是在納糧後才能到鹽務衙門的倉庫支取食鹽,是不能跟灶戶有什麽聯係的,灶戶手裏的鹽上繳後,也是從官府的米倉裏領取作為工本費的米,也就是“令兩淮運司於各場便利處,置立倉囤,每年以揚州、蘇州、嘉興三府所屬附近州縣,及淮安倉並兌軍餘米內量發收貯”。
“但是餘鹽工本米改為工本鈔後,由於鈔法日漸崩壞,寶鈔實際幣值是在下降的,灶戶本來僅憑正鹽收益就無法養家餬口,所以隻能日夜煮鹽,以增加鹽產量的方式來維持生活但由於朝廷赤字嚴重,鹽務衙門管理混亂,越來越多的餘鹽,出現了無力包收的情況,麵對灶戶的抗議和商人們的請求,鹽務衙門開始默認,商人可以繞過鹽務衙門,直接從灶戶手中收取餘鹽,以緩解餘鹽過多而鹽務衙門無力照單全收的窘境。”
“而且”
說到這裏,陳瑛這麽猖狂的人,都不太敢說了,但皇帝盯著他,他也不能不繼續說下去。
“根據禦史的實際調查,驅使灶戶和商人直接接觸最重要的原因還不是工本鈔的改變,而是丁鹽製。”
正如一開始是用米來收灶戶的餘鹽一樣,一開始對於正鹽這種賦稅性質的,也跟現在的製度不一樣,用的是戶鹽製,也就是征稅時以戶為基本單位來收正鹽。
但這種製度顯然是有問題的,那就是有的灶戶家裏丁口多,勞動力多,完成正鹽任務很簡單,完成以後,還有餘力多煮鹽,煮出來的餘鹽,就都是自家財富。
“兩淮鹽場煎辦鹽課,其役不均,灶戶有一丁而辦鹽三十引者,有七八丁亦辦三十引者。”
當時巡鹽禦史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給朱元璋上書如是說道。
鑒於戶鹽製這種製度明顯存在嚴重的弊端,因此老朱下令按丁口數來征收鹽稅,洪武二十三年,丁鹽製正式在大明的一京十三布政使司通行但按丁口征收正鹽雖然看起來很公平,而且也為朝廷增加了鹽稅收入,但實際上給灶戶造成的負擔,比以前還要大。
於是,一邊是需要繳納更多的正鹽,一邊是餘鹽隻能換日漸貶值的寶鈔,也就怪不得灶戶要鋌而走險,冒著違反鹽法的風險,直接把手裏的餘鹽賣給出價更公平的商人了。
但這樣做的後果顯而易見,破壞了開中法的根基——鹽引製度。
朝廷給灶戶寶鈔,灶戶向朝廷繳納食鹽,這是閉環的過程,商人想要獲取食鹽銷售的資格,就隻能向朝廷購買鹽引,鹽引就是銷售食鹽的合法依據。
現在鹽引和納糧的順序出現了混亂,灶戶又與商人直接接觸導致鹽引的邏輯失效沒有朝廷這個中間商賺差價了,哪個商人還會費勁巴力跑去先給邊關運糧食再來拿鹽引呢?
正是這兩點,導致了鹽稅的收入憑空消失了150萬兩。
弄清楚了這150萬兩究竟是怎麽消失的以後,殿中眾臣,不由地心頭忐忑。
看來,一場血雨腥風已經無可避免了。
“臣派往兩淮鹽場各地之人,帶回了一些信息和票據,此事事關鹽政大業,臣不敢擅專,所以特來呈送給陛下禦覽。”陳瑛說著雙手遞上一封信函。
朱棣拆開信封,取出裏麵薄薄的信紙掃了一眼,臉色瞬間黑得如同鍋底一般,抬頭看著殿內的眾臣,咬牙切齒道:“豈有此理!鹽稅收納不足,還敢貪墨如此之多?你們就是這麽報答朕的嗎?!”
“微臣不敢,微臣絕對沒有貪腐。”
“臣絕無貪贓枉法之舉!”
“臣是清廉之官,定不會做出此等違背良心之事。”
“微臣亦無此舉請陛下明察”
大殿上一時間亂糟糟的,各位大臣紛紛叫屈,表示自己絕對沒有貪腐行為。
“好,朕相信你們。”
朱棣目光森寒,說道:“那麽,朕要你們解釋一下這個。”
說著,信函裏的幾張票據,被朱棣捏在了手裏。
“這些錢究竟是怎麽到你們這些中樞大員的口袋裏的?難道朕養著你們,就是養著一群蛀蟲嗎?”
緊接著,朱棣一個一個地點名。
聽聞此言,這些被點了名的官員連忙跪倒在地,叩首求饒。
“臣知罪臣知罪啊!”
“還望陛下從輕發落啊!”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這些刑部和都察院的官員紛紛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三法司裏,反倒是大理寺因為跟鹽政沒有聯係,沒受到牽連,而這些人現在隻希望皇帝能網開一麵。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當皇帝鐵了心要查處貪腐,那麽再多的解釋也都無濟於事。
“來人吶,把他們拉下去,依律笞刑後投入詔獄,嚴懲不貸。”朱棣冷冷地說著。
隨著太監高喝一聲:“拖出去——”
幾名身強體壯的宦官走了上來,將跪伏在地的刑部郎中、主事、員外郎,都察院的禦史等,如拖待宰豬狗一般拖了下去。
一陣慘呼哀嚎響起。
過了片刻,大殿上恢複了平靜。
朱棣沉吟半晌,忽地問道:“鄭尚書,朕記得你向來愛財,這次為何沒參與其中?”
“陛下!臣雖是貪財了點兒,總向陛下討要賞賜,但絕對忠君報國,斷斷沒有幹過任何危害大明的壞事啊,更別提貪汙受賄了!”
朱棣冷哼一聲,厲聲嗬斥道:“好一句忠君報國。”
“既然如此,為何你的副手會收受賄賂呢?你就是這麽帶刑部的嗎?”
朱棣順勢瞟了一眼刑部左侍郎馬京,頓時怒火衝天,厲聲喝道:“馬京,你以為剛才朕沒點到你,便是沒有你的證據嗎?朕給你一個認罪的機會,你倒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馬京這時候方才曉得,現在不是刑部能不能給鹽商們一個交代的時候了,而是自己都已經死到臨頭,他渾身一哆嗦,噗通跪倒在地,急忙磕頭認錯道:“臣該死!臣罪該萬死!臣一時鬼迷心竅,才做出收受賄賂的事情!陛下,臣知道錯了!求您放臣一條生路吧!”
“放你一馬?”朱棣冷笑,“若是你今日安然無恙地從這裏出去,那麽明年的鹽課的時候,朕拿什麽向太祖高皇帝交代?”
“臣知道錯了!陛下饒命啊!”馬京跪在地上,砰砰砰地磕頭認錯。
朱棣皺眉,冷冰冰地吐出了三個字:“拖下去!”
馬京嚇破了膽子,拚命地喊道:“陛下,臣真的是冤枉的!臣隻是受人蒙蔽才犯下此等錯誤的!”
馬京被兩個孔武有力的宦官架住了,想掙紮卻根本動彈不得,隻得任由兩個宦官拖走。
一旁的刑部右侍郎李慶,看到這種情況,不由地鬆了一口氣,幸虧自己及早撇清了關係,否則現在也逃脫不了這一劫啊。
想想自己剛剛登基,屁股還沒坐熱龍椅呢,底下就已經烏煙瘴氣了。
這讓朱棣怎麽可能淡定?
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這樣,別人都已經把你騙了了,結果你卻什麽都不知道。
而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你已經知道真相了,偏偏又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就像是明知道自己被人給綠了,還得裝作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該吃吃該喝喝,該上班上班。
一想到這群人甚至連渣滓都不給朝廷剩下,朱棣便恨得咬牙切齒。
“陛下息怒!”
大殿上一片附和之聲,顯然眾位大臣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這次參會的,主要是三法司和戶部,再加上內閣和總裁變法事務衙門。
“息怒?你們讓朕息怒?”
朱棣暴躁道:“如此龐大的數額,朕如何息怒?!”
皇帝到底是真生氣還是表達某種姿態,與會的官員並不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時候需要有人出來接話了。
皇帝的目光掃向誰,誰就得自覺點。
刑部尚書鄭賜,刑部左侍郎馬京、右侍郎李慶,此時正是皇帝目光的聚焦點。
到了這時候,他們哪裏還不明白,皇帝或許確實生氣了,但作為皇權的世俗化身,他生氣除了個人情緒的表達,更多的是某種再明確不過的政治信號。
——皇帝對現在的鹽法製度非常不滿。
這時候關乎到他們的個人命運,之前他們便已經私下碰頭過了,自然不敢再有什麽反對,於是鄭賜出列說道。
“陛下息怒,請恕臣鬥膽,鹽法積弊已久,確實需要改變,刑部對於變革鹽法並無異議。”
“陛下,鄭尚書此言有理。”
新上任的審法寺少卿金幼孜也讚同道:“這件事必須立即查清,否則後患無窮!若是查不清此事,鹽法上麵今日之事將會反複重演,我大明必定因此元氣大傷”
金幼孜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而且絕對有私心,想要借勢把新部門成立的第一仗給打好,但立場是沒錯的,其他大臣聞言,紛紛表示讚同,都覺得這是個巨大的危機,必須要從重從快處理。
想想這段日子以來,每天批閱奏折處理國事時那種麵對財政窘迫,憤怒又疲憊的感覺.朱棣的眼睛紅得像兔子一樣。
朱棣的後背靠回龍椅上,臉色陰沉得嚇死人,一字一頓地說道:“陳瑛,把調查出來的結果念一念,講講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眾臣聞言,皆屏住呼吸。
這可是涉及到了朝廷經濟命脈的大案子,誰敢亂說話?
就連大皇子朱高熾也老老實實地站在一旁。
這些日子,陳瑛一直負責著案件調查工作,他帶著都察院新補充、提拔進來的年輕禦史們傾巢而出,把黃淮布政使司走了個遍,根本不用那些巡鹽禦史。
雖然陳瑛為人陰狠,但這種酷吏卻無疑是皇帝手裏最好用的刀。
即便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陳瑛的都察院,依舊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成果。
此刻,他神態恭敬,語調卻帶著一股淡漠,平靜說道:“回稟陛下,都察院通過對兩淮鹽場的調查,雖然沒有搞清楚國師計算出的150萬兩鹽稅虧空出在何處,但既然兩淮鹽課約占全國鹽課的一半,如此說來兩淮鹽場有大約70-80萬兩的鹽稅虧空,總該是有些端倪的,這次倒是可以相互印證,已經查出了不少問題。”
“其一,是納糧與領取鹽引的順序問題。”
“原則上講,國朝鹽務衙門根據開中法的要求,是‘召商輸糧而與之鹽’,而開中的商人每獲得一引鹽而須上納的糧食數量,根據開中要求的路程遠近等因素確定,被稱為則例.實際施行的時候需要鹽務衙門編製勘合及底簿,然後發給對應開中目的地的布政使司及都司、衛所。隻有商人把糧食運抵繳納到目的地,目的地所在的布政使司、都司、衛所簽字了,用公文形式書寫其納糧及應支鹽數,然後商人才可以憑公文去對應的轉運提舉司照數支取鹽引。”
事實上,對於納糧和取鹽的先後順序,朱元璋是有明確規定的,也就是“鬻鹽有定所,刊諸銅版,犯私鹽者罪至死,偽造引者如之。鹽與引離,即以私鹽論”,鹽引是商人將糧食繳納到目的地後才能獲得的憑證,就像是某種任務兌換獎勵的憑證一樣,本質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保障朝廷的鹽稅不出現以外,而老朱所謂的“鹽與引離,即以私鹽論”,更是就差把“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態度挑明了.上學不帶作業可以說自己忘家裏了,要是運鹽的時候沒有鹽引,那你腦袋就得搬家了。
陳瑛繼續道:“但都察院的禦史在徹查兩淮鹽場的轉運提舉司時發現,有本地豪商,是先取鹽,後納糧。”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凜然。
順序這東西很重要,在大多數情況下,順序一反,很多事情就不對勁了。
先上車後補票還是小事,若是玩的複雜了,那就是空手套白狼,這邊拿著鹽引,不去取鹽,而是以鹽引為抵押物去借錢,借來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再打通關係拿鹽引,若是周轉不開就先賣鹽換了錢,然後再把錢給晉商一部分,讓他們去運糧,如果是一引鹽倒也無所謂,如果上萬引呢?
這跟某些產業的玩法是一樣的,先拿著憑證去拉資金透支,再辦事情,最後若是糧食運抵不了目的地,那也沒辦法,鹽引被透支了是大事,誰都不敢戳破這層窗戶紙,隻能自己做爛帳了。
朱棣這時候沒說話,朱高熾、夏原吉、鄭賜等人,神色也都明顯有些詫異,鹽法之混亂,顯然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短短三十多年,開中法最重要的根基都被動搖了。
“還有什麽?接著說。”
“其二,是灶戶跨過鹽務衙門直接與商人接觸。”
軍戶是當兵的,灶戶自然是燒灶的,在老朱規定的大明社會分工下,灶戶是食鹽的生產者,而灶戶生產的食鹽,從性質上來講,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鹽,另一種是餘鹽。
正鹽是灶戶需要上繳給朝廷的規定部分,也就是每年鹽產出總量指標,分配到每個人頭上的定額,譬如今年需要生產200萬引鹽,給每個鹽場分配後,鹽場再給不同的片區分,最後再給灶戶分,這種方式屬於賦稅性質,也就是所謂的計丁辦課。
餘鹽顧名思義,就是剩餘的鹽,也就是除了正鹽以外,灶戶多煮出來的鹽煮鹽過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正如種田一樣,不是說有多少種子或者土地麵積有多大,就一定有多少產出的,雖然灶戶的指標大部分時間都難以完成,但偶爾出現比預期指標要多,也是很正常的。
灶戶手裏的正鹽和餘鹽都需要如數上繳,但按照鹽法一開始規定,“餘鹽者,灶戶正課外所餘之鹽也。洪武初製,商支鹽有定場,毋許越場買補;勤灶有餘鹽送場司,二百斤為一引(引分大小),給米一石”,餘鹽可獲得高於正鹽一倍的工本費。
嗯,不要以為大明是大發慈悲,這玩意就跟現代的支付寶刷地鐵卡一樣,名義上每個月消費滿多少錢以上可以打折,但實際上你就是天天坐,最後也隻是勉強過線一點而已,打折後賺到的部分,還不夠受累的。
而按照鹽法規定,開中的商人是在納糧後才能到鹽務衙門的倉庫支取食鹽,是不能跟灶戶有什麽聯係的,灶戶手裏的鹽上繳後,也是從官府的米倉裏領取作為工本費的米,也就是“令兩淮運司於各場便利處,置立倉囤,每年以揚州、蘇州、嘉興三府所屬附近州縣,及淮安倉並兌軍餘米內量發收貯”。
“但是餘鹽工本米改為工本鈔後,由於鈔法日漸崩壞,寶鈔實際幣值是在下降的,灶戶本來僅憑正鹽收益就無法養家餬口,所以隻能日夜煮鹽,以增加鹽產量的方式來維持生活但由於朝廷赤字嚴重,鹽務衙門管理混亂,越來越多的餘鹽,出現了無力包收的情況,麵對灶戶的抗議和商人們的請求,鹽務衙門開始默認,商人可以繞過鹽務衙門,直接從灶戶手中收取餘鹽,以緩解餘鹽過多而鹽務衙門無力照單全收的窘境。”
“而且”
說到這裏,陳瑛這麽猖狂的人,都不太敢說了,但皇帝盯著他,他也不能不繼續說下去。
“根據禦史的實際調查,驅使灶戶和商人直接接觸最重要的原因還不是工本鈔的改變,而是丁鹽製。”
正如一開始是用米來收灶戶的餘鹽一樣,一開始對於正鹽這種賦稅性質的,也跟現在的製度不一樣,用的是戶鹽製,也就是征稅時以戶為基本單位來收正鹽。
但這種製度顯然是有問題的,那就是有的灶戶家裏丁口多,勞動力多,完成正鹽任務很簡單,完成以後,還有餘力多煮鹽,煮出來的餘鹽,就都是自家財富。
“兩淮鹽場煎辦鹽課,其役不均,灶戶有一丁而辦鹽三十引者,有七八丁亦辦三十引者。”
當時巡鹽禦史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給朱元璋上書如是說道。
鑒於戶鹽製這種製度明顯存在嚴重的弊端,因此老朱下令按丁口數來征收鹽稅,洪武二十三年,丁鹽製正式在大明的一京十三布政使司通行但按丁口征收正鹽雖然看起來很公平,而且也為朝廷增加了鹽稅收入,但實際上給灶戶造成的負擔,比以前還要大。
於是,一邊是需要繳納更多的正鹽,一邊是餘鹽隻能換日漸貶值的寶鈔,也就怪不得灶戶要鋌而走險,冒著違反鹽法的風險,直接把手裏的餘鹽賣給出價更公平的商人了。
但這樣做的後果顯而易見,破壞了開中法的根基——鹽引製度。
朝廷給灶戶寶鈔,灶戶向朝廷繳納食鹽,這是閉環的過程,商人想要獲取食鹽銷售的資格,就隻能向朝廷購買鹽引,鹽引就是銷售食鹽的合法依據。
現在鹽引和納糧的順序出現了混亂,灶戶又與商人直接接觸導致鹽引的邏輯失效沒有朝廷這個中間商賺差價了,哪個商人還會費勁巴力跑去先給邊關運糧食再來拿鹽引呢?
正是這兩點,導致了鹽稅的收入憑空消失了150萬兩。
弄清楚了這150萬兩究竟是怎麽消失的以後,殿中眾臣,不由地心頭忐忑。
看來,一場血雨腥風已經無可避免了。
“臣派往兩淮鹽場各地之人,帶回了一些信息和票據,此事事關鹽政大業,臣不敢擅專,所以特來呈送給陛下禦覽。”陳瑛說著雙手遞上一封信函。
朱棣拆開信封,取出裏麵薄薄的信紙掃了一眼,臉色瞬間黑得如同鍋底一般,抬頭看著殿內的眾臣,咬牙切齒道:“豈有此理!鹽稅收納不足,還敢貪墨如此之多?你們就是這麽報答朕的嗎?!”
“微臣不敢,微臣絕對沒有貪腐。”
“臣絕無貪贓枉法之舉!”
“臣是清廉之官,定不會做出此等違背良心之事。”
“微臣亦無此舉請陛下明察”
大殿上一時間亂糟糟的,各位大臣紛紛叫屈,表示自己絕對沒有貪腐行為。
“好,朕相信你們。”
朱棣目光森寒,說道:“那麽,朕要你們解釋一下這個。”
說著,信函裏的幾張票據,被朱棣捏在了手裏。
“這些錢究竟是怎麽到你們這些中樞大員的口袋裏的?難道朕養著你們,就是養著一群蛀蟲嗎?”
緊接著,朱棣一個一個地點名。
聽聞此言,這些被點了名的官員連忙跪倒在地,叩首求饒。
“臣知罪臣知罪啊!”
“還望陛下從輕發落啊!”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這些刑部和都察院的官員紛紛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三法司裏,反倒是大理寺因為跟鹽政沒有聯係,沒受到牽連,而這些人現在隻希望皇帝能網開一麵。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當皇帝鐵了心要查處貪腐,那麽再多的解釋也都無濟於事。
“來人吶,把他們拉下去,依律笞刑後投入詔獄,嚴懲不貸。”朱棣冷冷地說著。
隨著太監高喝一聲:“拖出去——”
幾名身強體壯的宦官走了上來,將跪伏在地的刑部郎中、主事、員外郎,都察院的禦史等,如拖待宰豬狗一般拖了下去。
一陣慘呼哀嚎響起。
過了片刻,大殿上恢複了平靜。
朱棣沉吟半晌,忽地問道:“鄭尚書,朕記得你向來愛財,這次為何沒參與其中?”
“陛下!臣雖是貪財了點兒,總向陛下討要賞賜,但絕對忠君報國,斷斷沒有幹過任何危害大明的壞事啊,更別提貪汙受賄了!”
朱棣冷哼一聲,厲聲嗬斥道:“好一句忠君報國。”
“既然如此,為何你的副手會收受賄賂呢?你就是這麽帶刑部的嗎?”
朱棣順勢瞟了一眼刑部左侍郎馬京,頓時怒火衝天,厲聲喝道:“馬京,你以為剛才朕沒點到你,便是沒有你的證據嗎?朕給你一個認罪的機會,你倒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馬京這時候方才曉得,現在不是刑部能不能給鹽商們一個交代的時候了,而是自己都已經死到臨頭,他渾身一哆嗦,噗通跪倒在地,急忙磕頭認錯道:“臣該死!臣罪該萬死!臣一時鬼迷心竅,才做出收受賄賂的事情!陛下,臣知道錯了!求您放臣一條生路吧!”
“放你一馬?”朱棣冷笑,“若是你今日安然無恙地從這裏出去,那麽明年的鹽課的時候,朕拿什麽向太祖高皇帝交代?”
“臣知道錯了!陛下饒命啊!”馬京跪在地上,砰砰砰地磕頭認錯。
朱棣皺眉,冷冰冰地吐出了三個字:“拖下去!”
馬京嚇破了膽子,拚命地喊道:“陛下,臣真的是冤枉的!臣隻是受人蒙蔽才犯下此等錯誤的!”
馬京被兩個孔武有力的宦官架住了,想掙紮卻根本動彈不得,隻得任由兩個宦官拖走。
一旁的刑部右侍郎李慶,看到這種情況,不由地鬆了一口氣,幸虧自己及早撇清了關係,否則現在也逃脫不了這一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