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甲、吳傳宗兄弟,知道對方這是進入正題了,馬上正襟危坐了起來。
“你我都知道,現在的吳家已經被安陸侯府放棄,你若想保住自己的全族,唯一的機會就是投靠國師,當然,你不必立即就覺得選擇站隊了,畢竟即便你投靠,國師也不見得會收你。”
說到此處,李增枝停了下來,靜待吳傳甲的決斷。
吳傳甲沉默半晌,突然抬起頭道:“李都督,我之真心,日月可鑒,你能不能告訴我,國師的真正目標是什麽?”
李增枝聞言一怔,旋即笑道:“嗬嗬,跟聰明人說話就是輕鬆。”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國師的目的,不是要把淮商趕盡殺絕,而是整頓鹽業的種種亂象,把國朝該收的錢收上來,給整個商界都立個規矩。”
“國師的眼界、胸懷、格局,又豈是你能想象的?你所在乎的,在國師眼裏根本就不算什麽,你們這些做生意的隻有跟著國師的規劃走,才能賺錢,賺安心錢,不要老想著那些蠅營狗苟的東西,多往外看、往遠看,這麽說能明白嗎?”
吳傳甲如釋重負般點了點頭。
不多時家丁就通傳國師來了。
見正主將要到場,幾人連忙走到了湖心亭的岸邊回廊口,然後恭迎在院落門口,若不是眼下時節特殊,他們恨不得直接去湯山下迎接。
“四十裏可是不近啊,為了赴你晚宴,手頭放下了一堆公務,可就這,小灰馬也都累喘了。”
薑星火一開始便讓幾人頓時緊張了起來。
在吳傳甲聽來,薑星火當然不是在抱怨路程遠,而是一邊表示了自己前來,是給李增枝麵子,另一邊則是在說自己時間緊,有事趕緊說。
聽起來是寒暄玩笑,但聽在幾人耳朵裏,意味頓時就變了,畢竟現在是吳家求著國師高抬貴手。
不過李增枝似乎是沒聽出來,哈哈大笑道:“好飯不怕晚,更何況,國師日理萬機,這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要我看啊,今晚國師不妨留在這別業,正好有溫泉,也可解解乏。”
而這時,李增枝看了吳家兄弟一眼,吳傳甲頓時會意,接過話茬道:“國師辛苦,在下淮商吳家,吳傳甲,上次在拍賣會上有幸與國師見過麵。”
薑星火懶得與他繞彎子,直接說道:“我記得你,上次表現還不錯,買了不少貨,這樣,先進去說吧。”
之所以選在湖心亭裏,自然是有講究的,這裏四麵環水,隻有一條回廊通到岸上,沒有被竊聽的風險.錦衣衛總不能舉個荷花蹲在水裏偷聽,而此時天色漸暗,望遠鏡也看不到口型。
吳傳甲心中略微安定,轉而捏著酒杯向李增枝道:“李都督?”
“哦,不急。”
李增枝擺了擺手,然後看向薑星火道:“國師行了一路定是餓了,咱們先用菜吧。”
他心裏卻是盤算著,吃完了晚飯,接下來再聊,畢竟這麽短暫的時間裏,他們還真沒法商量出什麽結果來。
坐在薑星火旁邊的朱恒略微皺眉,旋即笑道:“也罷,那咱們就吃了晚飯再說吧。”
聽罷,李增枝又招呼侍女,加快速度把菜品布好。
一旁的吳傳宗也是連連附和,說吃飽飯才有力氣商討事情雲雲。
很快,一張寬大的圓桌幾乎擺滿了各色佳肴,每一碟都是色香俱佳,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螃蟹。
此時正是秋高蟹肥的時節,不愧是揚州有名的醉蟹,不過這醉蟹雖然味美肉肥,但是太油膩,不宜久吃,吃多了傷胃。
李增枝先舉筷,從切開的螃蟹裏,夾了塊蟹肉放入嘴裏,慢條斯理的咀嚼了片刻,才讚賞道:“嗯,不錯,不枉費我叫廚子特意準備了一番。”
李增枝雖然貴為岐陽王次子,但是並非清高孤傲之輩,反而頗有些圓滑世故,在他的觀念裏,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嘛,既然有的談,何必撕破臉皮鬧僵呢。
“哈哈,國師請用。”
吳傳甲客套了一句,旋即說道:“這螃蟹是揚州那邊專門送來的,味道不錯。”
“這蟹還得是活蟹,若是死了運過來的,那可真是浪費了。”朱恒說著,也舉箸從半截螃蟹裏夾起一塊蟹肉,蘸了些醬料吃了起來,吃相倒還優雅,絲毫不見粗俗。
見薑星火隻用勺子吃了半碗揚州炒飯,李增枝忙親自斟酒,勸道:“今夜月白風清,如此良辰美景,國師且飲一杯。”
隨後李增枝笑容燦爛,親自舉杯,想要與眾人一飲而盡。
但薑星火還是卻還是在吃那碗揚州炒飯。
薑星火對酒桌文化沒興趣,尤其是在自己能掌控局麵的情況下,就更不想搞這套,吃飯就是吃飯,不要弄那些有的沒的。
吃完炒飯,放下碗,薑星火看著幾人,幹脆問道:“且說吧,今日約我前來,究竟是何事。”
李增枝不是收了東西不辦事的人,他鄭重道:“今日乃是吳家想要與國師交托一番肺腑之言,吳家兄弟素來是淮商裏懂規矩的,國師不妨一聽。”
李增枝的話說到這份上,已經是夠意思了,吳傳甲這時候哪還不曉得,要一五一十地交底了。
於是連忙掏出帳簿,解釋了一番。
但薑星火卻幹脆說道:“你們吳家與安陸侯有什麽往來,我不感興趣。”
這東西對於薑星火有什麽用?拿來威脅安陸侯吳傑嗎?先不說薑星火一直致力於保持與勳貴武臣之間的良好關係,就算退一萬步,這玩意又真能把世襲侯爵給整死?就算整死了,其他人怎麽看薑星火?
吳傳甲聞言一滯,哪還不明白,薑星火跟他見到的那些大官不一樣,是真不一樣。
汗水已經止不住地從他的額頭沁了出來,不過這時候,吳傳甲想到了之前李增枝的提示。
“國師,吳家願傾全族之財,配合‘納鈔中鹽’。”
薑星火隻是淡淡說道:“軍民商等,是否納鈔中鹽,都是自願的,朝廷沒要求誰一定配合。”
像是吳家這種商人,薑星火百分百確信,隻要查下去,不說九族消消樂,都扔去西北吃沙子是肯定沒問題的,所以自然不需要對其有什麽憐憫憐憫他們在有些地方還鬧糧荒的時候,坐在這裏吃螃蟹宴嗎?商人群體本來是唯利是圖、欺軟怕硬的,眼前吳家姿態這麽低,看起來這麽可憐,歸根結底,難道不是他們自找的嗎?若是做的事情幹幹淨淨,又怎麽會怕人查呢?
事不過三的道理,吳傳甲很清楚。
帳本、獻金,對於國師來說都不好使,那他手裏,其實隻剩下最後的籌碼了。
那就是徹底背叛淮商集團,把整個鹽業的勾當都如實稟報給國師,並全力配合,方才有一線生機。
吳傳甲這時候竹簡倒豆子般把自己所知的一切,都說了出來。
從灶戶,到鹽引,再到私鹽
薑星火沉默地聽著,拿著酒壺,一杯接一杯地給自己倒著酒,聽到疑惑處方才問道。
“所以淮商,其實是西北陝商、徽州商人、兩淮本地商人,集合到一體的一個說法?那徽州府距離揚州府明明有段距離,如何做了這般鳩占鵲巢之舉?兩淮的本地商人不反抗嗎?”
吳傳甲連忙解釋道:“江南其他地方,要麽是魚米之鄉,要麽能種棉紡織,要麽是水路樞紐,唯有徽州等少數幾個地方,沒什麽優勢,再加上風俗習慣,方才熱衷於背井離鄉,集體經營商業至於兩淮本地商人,不是不反抗,而是本身就需要徽州商人幫忙,才能立足。”
這裏便是要說,在十五世紀的大明,經商真不是什麽好職業,雖然有一定概率能發家致富,但這裏麵的風險非常的大,之所以出現徽商這種專業商幫,就是因為明代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從元末戰亂中恢複了過來,而需要一部分人去做商品流通這種事情,用以滿足農產品出售、手工業交流的需要。
“這話怎麽講?”
薑星火敏銳地意識到,接下來所談及的事情,一定是整個鹽業,各大商業集團之間鬥爭的核心問題。
吳傳甲如今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倒也沒什麽好隱瞞的幹脆抖落道。
“按現在的開中法,商人看地域遠近,有的運輸三五鬥米至邊塞即可獲鹽一引,而按米價來說,商人支鹽行銷於民間,每鹽一引多的甚至可以賣到五石米,這裏麵就是十幾倍的利潤當然,鹽商為了‘守支’,肯定還要在委托陝商、晉商運輸糧食,以及打通鹽務衙門等環節有所花費,但不管怎麽講,鹽業的獲利豐厚,都是做其他行業,哪怕是茶業也不能比擬的。”
“但問題在於,產鹽量占據天下一半的兩淮鹽場的鹽銷區,其實是被其它各鹽銷區所包圍的,淮鹽課額卻又是最高,而黃淮布政使司為了催鹽課,也往往手段偏於激烈,有時候甚至是抑製官鹽價格過度,使兩淮本地的中小鹽商‘貨到地頭死’,以至虧本魚散。”
薑星火有些明白了過來,說道:“所以徽州商人做的便是私鹽(其實是從官府手裏用鹽引領的鹽)跨境分銷的事情,他們膽子大,便是被逮到,也有自己的辦法,最壞便是被官府嚴懲。”
“是。”
薑星火這才明白,為什麽徽商會成為淮商集團的一份子了。
原來是利潤大、風險低的“守支”業務,被兩淮本地商人給占了,而徽商隻是負責運輸和分銷的,而運輸的目的地,自然是江南各地。
所以兩淮本地商人為了多掙錢,離不開有分銷渠道的徽商,而徽商為了拿鹽,也離不開兩淮本地商人這個坐地戶群體。
“那為何又說淮商需要徽商幫忙才能立足?你們本身便無法立足嗎?”
吳傳甲苦笑道:“開中法有三個步驟,陝商、晉商負責的是報中,也就是鹽商按照明朝廷要求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塞地區糧倉,向朝廷換取鹽引;淮商負責的是守支,也就是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而徽商負責的是市易,就是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其中既有合規的,也有不合規的問題就在於,兩淮鹽場的鹽銷區,不隻限製在兩淮。”
事實上,以揚州為中心、以兩淮為鹽產地的兩淮鹽銷區,是包括了除江淮地區外的湖廣、江西二布政使司,以及河南布政使司南部。
而淮商最大的敵人,就是粵商,粵商始終在跟淮商搶奪湖廣和江西的食鹽銷售,這也是為什麽吳傳甲說淮商和徽商要報團取暖才能立足的原因。
“國師,您不曉得,粵商的私鹽販子自梅嶺、羊角水等處,而越至江西、湖廣,可謂是處處爭奪,又與各地土豪糾合,他們是要命的,往往持兵挾矢,勢如強賊,夤夜貿易,動以萬計。”
第443章 人心
“淮粵之爭不是咱大明朝才有的事情,從宋朝開始就有了,粵商多盜販廣南鹽至京湖、江西等地以射利,隻不過到了咱大明,因為鹽產區和鹽銷區的劃分不重迭,淮粵之爭才愈發激烈。”
不消說,老朱又不是傻子,劃鹽銷區的時候,肯定是故意這麽搞的,為的就是商幫之間的內耗。
但現在這種鹽產區和鹽銷區的不重迭,無疑給薑星火整頓鹽務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工業化,哪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初步工業化,也是需要海量資金來推進的。
如果薑星火不想苦一苦百姓,那就隻能從農業稅以外的地方著手。
而在現有的稅收體係裏,鹽稅在這個時代,是僅次於農業稅的第二大稅種。
整頓鹽務的意義不僅是給永樂元年-永樂二年的210萬兩做補充,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混亂的鹽稅重回正軌,給大明重塑正常的造血能力,國家財政這種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跟個人財務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欠了一筆外債,始終入不敷出,那麽再遇到點什麽事,情況就會越來越差.人會被債務壓力壓垮,國家也是如此,很多朝代的滅亡,不是亡於其他原因,正是亡於經濟的崩潰。
吳傳甲繼續說道:“以湖廣為例,朝廷規定湖南也是要吃淮鹽的,但是由於淮鹽到湖南運輸距離過遠,運到那裏十有八九是要賠錢的,所以長沙、寶慶、衡州、永州四府,以及郴、道二州,長期處於食鹽缺少的狀態。”
根據老朱的規定,在兩淮鹽銷區範圍內,不管是離兩淮鹽場幾十裏的當地,還是離著上千裏的湖廣、江西,食鹽統統一個售價!
是的,你沒看錯,官府規定統一售價,多一個銅板砍腦袋的那種。
當然了,在實際操作中,也就是市場的自我平衡狀態下,肯定是越遠離鹽銷區的地方,官鹽的實際售價就越高,雖然不符合官府的規定,但買賣一直是這麽進行的,而且由於明麵上還是官鹽,因為是在鹽銷區範圍內的運輸和銷售,官府不會阻攔,甚至還會分潤溢出的鹽價。
可即便如此,百姓能承擔的鹽價,總是有個限度的。
如果這個實際售價,減去鹽商的成本和運費,最後得出的利潤不讓商人滿意,那肯定就沒有兩淮的商人去那裏賣鹽。
換誰是商人,誰都這麽選。
問題就出在,離湖廣和江西更近的廣東,由於瀕海所以盛產海鹽,但老朱卻規定“廣東之鹽,例不出境”,這就造成了湖廣和江西吃不到、吃不起淮鹽,而與他們在地理上接壤的廣東卻呈現出鹽多的賣不出去的情況。
由於運貨和銷售都不方便且無利可圖,淮鹽很少能到達湖廣和江西,粵鹽卻出現大量積壓,這就使得在官府規定的鹽銷區範圍內,出現了新的私鹽市場需求。
“所以淮粵之爭,其實是勢力範圍的爭奪?”
吳傳甲重重頷首。
說穿了,這就是淮鹽行銷區與廣鹽行銷區的兩個既得利益集團,包括了商人、地方官府、豪強,他們圍繞贛南、湘南的售鹽權而展開的利益紛爭,這也是僵化死板的鹽法製度,麵臨明朝經濟恢複的大環境,逐漸開始無能為力的表現。
來自官鹽的淮鹽出現滯銷,既有商人路途遙遠無利可圖的因素,也有淮鹽的官鹽幹不過粵鹽的私鹽的因素,不管如何,湖廣、江西等對應區域攤派的鹽稅難以收取,造成越來越多淮鹽壅滯於鹽場。
“粵商主要是做什麽的?”薑星火突然問了這麽一句。
“食鹽,漁業,海貿走私。”
薑星火心裏清楚,老朱的海禁政策,對於靠海吃飯的南方,從來就沒真正起效過,朝廷雖然每隔幾年就強調一遍,但作用還是有限的。
在古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不是一句玩笑話,你不讓沿海的百姓煮鹽、捕魚、海貿,那不是逼著他們造反嗎?
捕魚倒還好說,明朝沒有清朝那麽變態,是壓根不管的;而煮鹽,尤其是煮私鹽,在明朝的統治中心也就是南直隸一代,以其為圓心進行輻射,到兩淮、福建,管的較為嚴格,而粵地百姓宗族化抱團嚴重,官府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管理,所以粵地的私鹽比較泛濫,常常是整村整村地從事私鹽產業。
“你我都知道,現在的吳家已經被安陸侯府放棄,你若想保住自己的全族,唯一的機會就是投靠國師,當然,你不必立即就覺得選擇站隊了,畢竟即便你投靠,國師也不見得會收你。”
說到此處,李增枝停了下來,靜待吳傳甲的決斷。
吳傳甲沉默半晌,突然抬起頭道:“李都督,我之真心,日月可鑒,你能不能告訴我,國師的真正目標是什麽?”
李增枝聞言一怔,旋即笑道:“嗬嗬,跟聰明人說話就是輕鬆。”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國師的目的,不是要把淮商趕盡殺絕,而是整頓鹽業的種種亂象,把國朝該收的錢收上來,給整個商界都立個規矩。”
“國師的眼界、胸懷、格局,又豈是你能想象的?你所在乎的,在國師眼裏根本就不算什麽,你們這些做生意的隻有跟著國師的規劃走,才能賺錢,賺安心錢,不要老想著那些蠅營狗苟的東西,多往外看、往遠看,這麽說能明白嗎?”
吳傳甲如釋重負般點了點頭。
不多時家丁就通傳國師來了。
見正主將要到場,幾人連忙走到了湖心亭的岸邊回廊口,然後恭迎在院落門口,若不是眼下時節特殊,他們恨不得直接去湯山下迎接。
“四十裏可是不近啊,為了赴你晚宴,手頭放下了一堆公務,可就這,小灰馬也都累喘了。”
薑星火一開始便讓幾人頓時緊張了起來。
在吳傳甲聽來,薑星火當然不是在抱怨路程遠,而是一邊表示了自己前來,是給李增枝麵子,另一邊則是在說自己時間緊,有事趕緊說。
聽起來是寒暄玩笑,但聽在幾人耳朵裏,意味頓時就變了,畢竟現在是吳家求著國師高抬貴手。
不過李增枝似乎是沒聽出來,哈哈大笑道:“好飯不怕晚,更何況,國師日理萬機,這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要我看啊,今晚國師不妨留在這別業,正好有溫泉,也可解解乏。”
而這時,李增枝看了吳家兄弟一眼,吳傳甲頓時會意,接過話茬道:“國師辛苦,在下淮商吳家,吳傳甲,上次在拍賣會上有幸與國師見過麵。”
薑星火懶得與他繞彎子,直接說道:“我記得你,上次表現還不錯,買了不少貨,這樣,先進去說吧。”
之所以選在湖心亭裏,自然是有講究的,這裏四麵環水,隻有一條回廊通到岸上,沒有被竊聽的風險.錦衣衛總不能舉個荷花蹲在水裏偷聽,而此時天色漸暗,望遠鏡也看不到口型。
吳傳甲心中略微安定,轉而捏著酒杯向李增枝道:“李都督?”
“哦,不急。”
李增枝擺了擺手,然後看向薑星火道:“國師行了一路定是餓了,咱們先用菜吧。”
他心裏卻是盤算著,吃完了晚飯,接下來再聊,畢竟這麽短暫的時間裏,他們還真沒法商量出什麽結果來。
坐在薑星火旁邊的朱恒略微皺眉,旋即笑道:“也罷,那咱們就吃了晚飯再說吧。”
聽罷,李增枝又招呼侍女,加快速度把菜品布好。
一旁的吳傳宗也是連連附和,說吃飽飯才有力氣商討事情雲雲。
很快,一張寬大的圓桌幾乎擺滿了各色佳肴,每一碟都是色香俱佳,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螃蟹。
此時正是秋高蟹肥的時節,不愧是揚州有名的醉蟹,不過這醉蟹雖然味美肉肥,但是太油膩,不宜久吃,吃多了傷胃。
李增枝先舉筷,從切開的螃蟹裏,夾了塊蟹肉放入嘴裏,慢條斯理的咀嚼了片刻,才讚賞道:“嗯,不錯,不枉費我叫廚子特意準備了一番。”
李增枝雖然貴為岐陽王次子,但是並非清高孤傲之輩,反而頗有些圓滑世故,在他的觀念裏,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嘛,既然有的談,何必撕破臉皮鬧僵呢。
“哈哈,國師請用。”
吳傳甲客套了一句,旋即說道:“這螃蟹是揚州那邊專門送來的,味道不錯。”
“這蟹還得是活蟹,若是死了運過來的,那可真是浪費了。”朱恒說著,也舉箸從半截螃蟹裏夾起一塊蟹肉,蘸了些醬料吃了起來,吃相倒還優雅,絲毫不見粗俗。
見薑星火隻用勺子吃了半碗揚州炒飯,李增枝忙親自斟酒,勸道:“今夜月白風清,如此良辰美景,國師且飲一杯。”
隨後李增枝笑容燦爛,親自舉杯,想要與眾人一飲而盡。
但薑星火還是卻還是在吃那碗揚州炒飯。
薑星火對酒桌文化沒興趣,尤其是在自己能掌控局麵的情況下,就更不想搞這套,吃飯就是吃飯,不要弄那些有的沒的。
吃完炒飯,放下碗,薑星火看著幾人,幹脆問道:“且說吧,今日約我前來,究竟是何事。”
李增枝不是收了東西不辦事的人,他鄭重道:“今日乃是吳家想要與國師交托一番肺腑之言,吳家兄弟素來是淮商裏懂規矩的,國師不妨一聽。”
李增枝的話說到這份上,已經是夠意思了,吳傳甲這時候哪還不曉得,要一五一十地交底了。
於是連忙掏出帳簿,解釋了一番。
但薑星火卻幹脆說道:“你們吳家與安陸侯有什麽往來,我不感興趣。”
這東西對於薑星火有什麽用?拿來威脅安陸侯吳傑嗎?先不說薑星火一直致力於保持與勳貴武臣之間的良好關係,就算退一萬步,這玩意又真能把世襲侯爵給整死?就算整死了,其他人怎麽看薑星火?
吳傳甲聞言一滯,哪還不明白,薑星火跟他見到的那些大官不一樣,是真不一樣。
汗水已經止不住地從他的額頭沁了出來,不過這時候,吳傳甲想到了之前李增枝的提示。
“國師,吳家願傾全族之財,配合‘納鈔中鹽’。”
薑星火隻是淡淡說道:“軍民商等,是否納鈔中鹽,都是自願的,朝廷沒要求誰一定配合。”
像是吳家這種商人,薑星火百分百確信,隻要查下去,不說九族消消樂,都扔去西北吃沙子是肯定沒問題的,所以自然不需要對其有什麽憐憫憐憫他們在有些地方還鬧糧荒的時候,坐在這裏吃螃蟹宴嗎?商人群體本來是唯利是圖、欺軟怕硬的,眼前吳家姿態這麽低,看起來這麽可憐,歸根結底,難道不是他們自找的嗎?若是做的事情幹幹淨淨,又怎麽會怕人查呢?
事不過三的道理,吳傳甲很清楚。
帳本、獻金,對於國師來說都不好使,那他手裏,其實隻剩下最後的籌碼了。
那就是徹底背叛淮商集團,把整個鹽業的勾當都如實稟報給國師,並全力配合,方才有一線生機。
吳傳甲這時候竹簡倒豆子般把自己所知的一切,都說了出來。
從灶戶,到鹽引,再到私鹽
薑星火沉默地聽著,拿著酒壺,一杯接一杯地給自己倒著酒,聽到疑惑處方才問道。
“所以淮商,其實是西北陝商、徽州商人、兩淮本地商人,集合到一體的一個說法?那徽州府距離揚州府明明有段距離,如何做了這般鳩占鵲巢之舉?兩淮的本地商人不反抗嗎?”
吳傳甲連忙解釋道:“江南其他地方,要麽是魚米之鄉,要麽能種棉紡織,要麽是水路樞紐,唯有徽州等少數幾個地方,沒什麽優勢,再加上風俗習慣,方才熱衷於背井離鄉,集體經營商業至於兩淮本地商人,不是不反抗,而是本身就需要徽州商人幫忙,才能立足。”
這裏便是要說,在十五世紀的大明,經商真不是什麽好職業,雖然有一定概率能發家致富,但這裏麵的風險非常的大,之所以出現徽商這種專業商幫,就是因為明代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從元末戰亂中恢複了過來,而需要一部分人去做商品流通這種事情,用以滿足農產品出售、手工業交流的需要。
“這話怎麽講?”
薑星火敏銳地意識到,接下來所談及的事情,一定是整個鹽業,各大商業集團之間鬥爭的核心問題。
吳傳甲如今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倒也沒什麽好隱瞞的幹脆抖落道。
“按現在的開中法,商人看地域遠近,有的運輸三五鬥米至邊塞即可獲鹽一引,而按米價來說,商人支鹽行銷於民間,每鹽一引多的甚至可以賣到五石米,這裏麵就是十幾倍的利潤當然,鹽商為了‘守支’,肯定還要在委托陝商、晉商運輸糧食,以及打通鹽務衙門等環節有所花費,但不管怎麽講,鹽業的獲利豐厚,都是做其他行業,哪怕是茶業也不能比擬的。”
“但問題在於,產鹽量占據天下一半的兩淮鹽場的鹽銷區,其實是被其它各鹽銷區所包圍的,淮鹽課額卻又是最高,而黃淮布政使司為了催鹽課,也往往手段偏於激烈,有時候甚至是抑製官鹽價格過度,使兩淮本地的中小鹽商‘貨到地頭死’,以至虧本魚散。”
薑星火有些明白了過來,說道:“所以徽州商人做的便是私鹽(其實是從官府手裏用鹽引領的鹽)跨境分銷的事情,他們膽子大,便是被逮到,也有自己的辦法,最壞便是被官府嚴懲。”
“是。”
薑星火這才明白,為什麽徽商會成為淮商集團的一份子了。
原來是利潤大、風險低的“守支”業務,被兩淮本地商人給占了,而徽商隻是負責運輸和分銷的,而運輸的目的地,自然是江南各地。
所以兩淮本地商人為了多掙錢,離不開有分銷渠道的徽商,而徽商為了拿鹽,也離不開兩淮本地商人這個坐地戶群體。
“那為何又說淮商需要徽商幫忙才能立足?你們本身便無法立足嗎?”
吳傳甲苦笑道:“開中法有三個步驟,陝商、晉商負責的是報中,也就是鹽商按照明朝廷要求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塞地區糧倉,向朝廷換取鹽引;淮商負責的是守支,也就是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而徽商負責的是市易,就是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其中既有合規的,也有不合規的問題就在於,兩淮鹽場的鹽銷區,不隻限製在兩淮。”
事實上,以揚州為中心、以兩淮為鹽產地的兩淮鹽銷區,是包括了除江淮地區外的湖廣、江西二布政使司,以及河南布政使司南部。
而淮商最大的敵人,就是粵商,粵商始終在跟淮商搶奪湖廣和江西的食鹽銷售,這也是為什麽吳傳甲說淮商和徽商要報團取暖才能立足的原因。
“國師,您不曉得,粵商的私鹽販子自梅嶺、羊角水等處,而越至江西、湖廣,可謂是處處爭奪,又與各地土豪糾合,他們是要命的,往往持兵挾矢,勢如強賊,夤夜貿易,動以萬計。”
第443章 人心
“淮粵之爭不是咱大明朝才有的事情,從宋朝開始就有了,粵商多盜販廣南鹽至京湖、江西等地以射利,隻不過到了咱大明,因為鹽產區和鹽銷區的劃分不重迭,淮粵之爭才愈發激烈。”
不消說,老朱又不是傻子,劃鹽銷區的時候,肯定是故意這麽搞的,為的就是商幫之間的內耗。
但現在這種鹽產區和鹽銷區的不重迭,無疑給薑星火整頓鹽務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工業化,哪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初步工業化,也是需要海量資金來推進的。
如果薑星火不想苦一苦百姓,那就隻能從農業稅以外的地方著手。
而在現有的稅收體係裏,鹽稅在這個時代,是僅次於農業稅的第二大稅種。
整頓鹽務的意義不僅是給永樂元年-永樂二年的210萬兩做補充,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混亂的鹽稅重回正軌,給大明重塑正常的造血能力,國家財政這種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跟個人財務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欠了一筆外債,始終入不敷出,那麽再遇到點什麽事,情況就會越來越差.人會被債務壓力壓垮,國家也是如此,很多朝代的滅亡,不是亡於其他原因,正是亡於經濟的崩潰。
吳傳甲繼續說道:“以湖廣為例,朝廷規定湖南也是要吃淮鹽的,但是由於淮鹽到湖南運輸距離過遠,運到那裏十有八九是要賠錢的,所以長沙、寶慶、衡州、永州四府,以及郴、道二州,長期處於食鹽缺少的狀態。”
根據老朱的規定,在兩淮鹽銷區範圍內,不管是離兩淮鹽場幾十裏的當地,還是離著上千裏的湖廣、江西,食鹽統統一個售價!
是的,你沒看錯,官府規定統一售價,多一個銅板砍腦袋的那種。
當然了,在實際操作中,也就是市場的自我平衡狀態下,肯定是越遠離鹽銷區的地方,官鹽的實際售價就越高,雖然不符合官府的規定,但買賣一直是這麽進行的,而且由於明麵上還是官鹽,因為是在鹽銷區範圍內的運輸和銷售,官府不會阻攔,甚至還會分潤溢出的鹽價。
可即便如此,百姓能承擔的鹽價,總是有個限度的。
如果這個實際售價,減去鹽商的成本和運費,最後得出的利潤不讓商人滿意,那肯定就沒有兩淮的商人去那裏賣鹽。
換誰是商人,誰都這麽選。
問題就出在,離湖廣和江西更近的廣東,由於瀕海所以盛產海鹽,但老朱卻規定“廣東之鹽,例不出境”,這就造成了湖廣和江西吃不到、吃不起淮鹽,而與他們在地理上接壤的廣東卻呈現出鹽多的賣不出去的情況。
由於運貨和銷售都不方便且無利可圖,淮鹽很少能到達湖廣和江西,粵鹽卻出現大量積壓,這就使得在官府規定的鹽銷區範圍內,出現了新的私鹽市場需求。
“所以淮粵之爭,其實是勢力範圍的爭奪?”
吳傳甲重重頷首。
說穿了,這就是淮鹽行銷區與廣鹽行銷區的兩個既得利益集團,包括了商人、地方官府、豪強,他們圍繞贛南、湘南的售鹽權而展開的利益紛爭,這也是僵化死板的鹽法製度,麵臨明朝經濟恢複的大環境,逐漸開始無能為力的表現。
來自官鹽的淮鹽出現滯銷,既有商人路途遙遠無利可圖的因素,也有淮鹽的官鹽幹不過粵鹽的私鹽的因素,不管如何,湖廣、江西等對應區域攤派的鹽稅難以收取,造成越來越多淮鹽壅滯於鹽場。
“粵商主要是做什麽的?”薑星火突然問了這麽一句。
“食鹽,漁業,海貿走私。”
薑星火心裏清楚,老朱的海禁政策,對於靠海吃飯的南方,從來就沒真正起效過,朝廷雖然每隔幾年就強調一遍,但作用還是有限的。
在古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不是一句玩笑話,你不讓沿海的百姓煮鹽、捕魚、海貿,那不是逼著他們造反嗎?
捕魚倒還好說,明朝沒有清朝那麽變態,是壓根不管的;而煮鹽,尤其是煮私鹽,在明朝的統治中心也就是南直隸一代,以其為圓心進行輻射,到兩淮、福建,管的較為嚴格,而粵地百姓宗族化抱團嚴重,官府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管理,所以粵地的私鹽比較泛濫,常常是整村整村地從事私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