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靠近太平街的宮牆上,朱棣和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茹瑺,也默默看著這一幕。
茹瑺作為兵部尚書,開口匯報導:“安南那邊統計的結果已經出來了,根據安南的戶籍,目前一共是州府一級的區劃共48個,縣一級的區劃是186個,人口則是312萬人。戰果方麵,俘虜了87500餘人的安南本地軍隊,繳獲了1360萬石的糧草儲備,另有象馬牛等牲畜共235900隻,繳獲的大小船隻共有8677艘,弓箭、盾牌、甲冑、長槍、大刀等軍器,共2539852件.”
“嗯。”
朱棣沉思片刻,隨後吩咐道:“兵部給五軍都督府行文,朕打算在交趾行都司裏設置交州左中右三衛,用以拱衛治所,除此之外,富良江北岸要設立交州前衛,昌江、丘溫等要害各立一衛,坡壘關、隘留關、雞翎關各立千戶所,市橋則以兩所軍守之。”
“那陳朝既然複辟,大明在安南國內的駐軍又該怎麽安排?”茹瑺請示道。
朱棣說道:“留一部分駐軍幫助陳天平穩定局勢,把清化港租借下來作為基地,其餘的撤回國。”
茹瑺瞬間秒懂,都跟國師學會了跨海登陸的戰術,隻要手裏有港口,以大明軍隊的戰鬥力想要防禦,安南人哪怕真敢造反,也是奈何不了明軍的,到時候守住港口,援軍從海上還不是想調來多少就調來多少,所以在安南國內維持太大規模的駐軍,反而沒必要。
“按陛下的意思,那大概留多少人呢?兵部也好做個謀劃。”
“三四萬人吧,也得考慮安南國內的供養能力不是?”
朱棣這話一出,蹇義都搖頭笑了起來,陛下真是跟著國師越學越流氓了。
顯然,大明是根本不可能出這個駐軍費用的,得陳天平供著。
茹瑺業務能力很強,隻是心裏略微算計,便擬出了一個結果。
“廣西都司二千五百人,廣東都司四千七百五十人,湖廣都司六千七百五十人,浙江都司二千五百人,江西都司一千五百人,福建都司三千人,雲南都司四千人,陛下覺得如何?”
朱棣數學不好,但也估摸出來加起來大約是三萬五千人左右,於是點頭同意了茹瑺的方案,這個方案基本上是按各都司實際出兵數量,然後等比例得出的,方案還是比較公平的。
“然後安南國內的倉儲,記得搬回來,讓征南將軍韓觀和廣西都指揮使葛森,督廣西各處土官,率土兵赴安南國內各堡運輸,如土兵數量不夠,也可以征發民夫參與轉運,不過如今已是冬天,南國縱然溫暖,有些道路也不好走,所以要看著天時來估計人力,不可重勞軍士。”
軍事上的事情與兵部商議完了,朱棣轉頭又問吏部尚書蹇義道:“交織三司,吏部是怎麽安排的?參考了今年的考成法成績了嗎?”
蹇義微微頷首道:“參考了,除了交織布政使司布政使由前禮部尚書李至剛出任、按察使司按察使由前右副都禦使黃信出任以外,暫擬是由截止到十月份考成法成績最好的福建布政使司來出一個左參政,考成法成績第二的河南布政使司來出一個右參政,然後第三的江西布政使司出一個左參議,最後一個右參議,由安南歸附的人員,原《明報》編輯裴文麗出任按察司的副使,則是由河南按察司的按察副使轉任,按察司僉事留給籌備後勤有功的太平府知府。”
“如此倒也公平。”
朱棣點點頭,沒說什麽,吏部目前來看,在選官用人上,考慮的還是很周全的,而且有了考成法,目前也有一個提拔的參考標準,也給降人和有功文官留了位置,官員們都沒什麽話好說。
“至於下麵的倉庫、醫學館、僧綱司、儒學館、稅課司、河泊所、巡檢司、驛站這些,吏部就自行銓選吧,朕就不幹預了。”
朱棣想了想又說道:“另外今年考成法最終結果的事情,抓緊一些,不管是中樞的,還是地方的,都要責令它們按期照規定上報,絕不能遷就拖延。”
蹇義也認同道:“考成法立限考事,以事責人,信賞必罰,如今一年不到,便一掃綱紀不肅,法度不行的風氣,官員們有了考成法的壓力,就不敢不自己重視起來。”
就在這時,太監來傳話道:“陛下,國師求見。”
“國師求見?”
朱棣有些詫異,他早晨就收到了薑星火關於辭去軍校副校長請求的奏折,對於薑星火的知進退,他是非常滿意的,雖然這裏麵或許可能有老和尚回來給了建議的緣故,但這無疑是君臣關係向“井水不犯河水”的良好方向發展的征兆。
按理來說,薑星火這時候是應該消停一陣子,不該找他的。
“國師為何事而來?”
太監遞上了一封奏折,朱棣閱覽過後,麵色微微肅然。
“國師還真是不想消停啊.”
“國師寫了什麽?”茹瑺在皇帝這裏比較有麵子,先問道。
朱棣直接把奏折遞給他倆一起看。
不看不要緊,一看兩人頓時目光有些凜然。
“全麵修改律法,縮短京察期限,重新改回三年一次,今年就借著考成法舉行京察。”
京察,顧名思義,就是審查京城裏的官員。
主要的考核標準是“四格八法”,四格是“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績列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記名,得有升任外官的優先權。
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貪;政,代表政務分勤、平、怠;才,分長、平、短;年則指年齡,分青、中、老。
八法則是“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別給以提問談話、革職或降級調用的處分,年老和有疾者則是致仕退休。
京察不是考成法的配套措施,而是老朱弄出來的,一開始規定三年一考,後來建文的時候改為十年一考.嗯,所以建文朝時文官盛世,“眾正盈朝”的那種,真不是吹得。
薑星火這種不同尋常的舉動,讓朱棣也跟著警覺了起來。
朱棣收回奏折,對太監說道:“罷了,你去跟國師說,讓國師入宮來說吧,朕倒是要看看,國師到底是怎麽打算的。”
第447章 吏治
曆史的車輪在把安南像輾蟲子一樣軋過以後,似乎在永樂元年的末梢,微微停頓了片刻,才會繼續向著未知的前方駛去。
而在此之前,新一輪的內部整頓開始了。
這次是薑星火的回合。
“參見陛下。”
在滿城歡慶中,薑星火來到了皇宮之中。
“將考成法與京察相結合”的這種想法當然不是突然產生的,事實上考成法是於洪武三十五年提出並醞釀的,並於永樂元年上半年正式試點執行後生效,開始向全國推廣,也是永樂新政刷新吏治的重要舉措。
隻不過在新政施行初期,因為種種原因,考成法並沒有進行高調宣揚,隻是要求朝廷從上至下各級衙門進行執行,甚至連一些地方都不太重視它的存在。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的基層官吏來說,他們隻管做手頭那些幾十年不變的事情,然後就可以享受生活,至於朝廷所謂的官員考核,那些東西離他們實在是太遙遠了,跟自己的生計完全扯不上關係。
說白了,都是日子人。
在這些日子人的眼裏,考成法也無非就是皇帝一時興起而已。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棣這個新皇帝,自然也得燒上這麽幾次火,再正常不過了。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等皇帝沒了新鮮勁兒,想來也就回歸正常了。
畢竟火燒的最狠的洪武朝,那時候官員數以萬計被處置,可說白了,基層不還是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嗎?
但這一次,顯然就變得截然不同了。
在明朝前期,京察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出現了建文朝把京察改為十年的事情,這就充分說明了,中樞的大小官員都不樂意京察。
但是隻要讀過明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京察在明朝中後期,將會成為整個廟堂鬥爭的主線節點,每一次京察,隻要有黨爭,那必然是血雨腥風。
薑星火也不清楚,他把“京察”這個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以後,究竟會出現什麽樣的怪物。
但眼下既然已經決定在謀朝換代這條路上走下去,為了日後自己的所有努力不會被士紳文官複辟,為了自己最後不淪為王安石、張居正那樣的結局,他也隻能打開這個盒子。
“國師來了,說說你的想法。”
朱棣並沒有在別的地方召見薑星火,還是在城牆上。
而這城牆,就是當初薑星火阻止國子監監生們叩闕時,朱棣等人當初站的地方。
隻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這裏多了一座固定的大倍數望遠鏡.
是的,皇帝待著沒事又不想出宮的時候,就會在這裏觀察一下太平街對麵百姓們的日常生活。
身邊沒有太多大臣,就是兵部尚書茹瑺、吏部尚書蹇義,還有一直沒說話的工部侍郎金忠。
薑星火清了清嗓子,說道:“之前曾與陛下說過,理想中的國家運行,那就是能對各級衙門實行嚴格的綜合核定,對各級大小官吏實行嚴肅的考察,使從中樞到地方任何衙門,在理論上,都是在有監督有管束的狀況下履行其職能,行使其權責。”
“是,朕有所耳聞,這便是國師在大明行政學院裏,講授的行政管理學所倡導的。”
顯然朱棣並沒有減少對薑星火日常行動的關注,而幾位大臣也都跟著聽著,這都是堂皇王道,倒也沒什麽好質疑的。
“考成法的目的就在於,讓任何官員的公務活動,亦必一一有記錄可憑,政績可考,優劣可核,並據此接受稽查。人有專任、案有專責,事有時效,起訖清楚,處理過程和結果清晰,就會使得一切都在規章製度的範圍內運作,如此才不會出現各衙門互相踢皮球,敷衍塞責以至於拖遝擱置的情況,而一旦沒有人核查,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了了之。”
嗯,如果打個形象的比方,大明是一台機器,那麽考成法就是對機器的定時檢修和加機油。
在薑星火前世,張居正改革正是通過考成法的推行,才保證了大明這台鏽跡斑斑的國家機器重新恢複正常運行,對於萬曆初期長達十年的各項革新,都起到強有力的推動和保證作用。
那麽為何現在薑星火要來重提呢?
這裏麵的道理就在於,變法的第一階段,是爭“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而“該不該變法”的名,已經爭論完了;第二階段,是爭得“實”,在朝廷那裏也就是變法到底能不能富國強兵,能不能給國庫搞來錢;第三階段,就是變法的全麵深入推進。
而任何變法政策,落實到了實地,都是由人來執行的,那麽不管是出於目標的需要,還是得為三階段未雨綢繆,提前布局人事鬥爭,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臣以為,今年的考成法,未必會如預期那般上行下達,繼而國朝一體通達。”
薑星火話鋒一轉,開始唱起了衰,這不由地讓朱棣覺得有趣了起來。
事出反常必有妖.考成法是薑星火提出的,而如今卻另起波折,想來是有什麽算計在其中的。
但吏部尚書蹇義這時候卻也站出來說道:“臣也有話要說。”
“講。”
蹇義行禮說道:“考成法一事,臣以為是良策,但未必能堅持下來。”
“喔?此言何意,難道天官都認為考成法無法推行嗎?”
如果說剛才薑星火的覲見,讓朱棣隻是有些意外,那麽此時蹇義的補充,就讓朱棣徹底重視起來了。
畢竟蹇義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沒道理跟薑星火達成一致的,而且錦衣衛始終保持著對朝中重臣的關注,也沒有發現兩人私下裏有什麽交集。
既然不是事先謀劃約定好的行動,那就說明,蹇義確實認為考成法有些弊端。
可這明顯不符合蹇義的利益,因為蹇義掌管吏部,而考成法在事實上是對吏部權力的一次極大加強,即便蹇義真的認為有什麽弊端,也不該說出來,否則是會影響自己的權力的,而手中的權力,無疑是這些大員們的立身之根基。
“空印案。”
蹇義的麵色很嚴肅,神色間有些凝重,似乎陷入了對往事的短暫追憶。
空印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原因就是官員因為時間成本等實際情況,為了偷懶,直接在空白的公文上預先蓋上印章,然後後麵再填寫上具體內容,有現實需要,但無疑是弄虛作假,被老朱發現以後,老朱相當重視,並且勃然大怒,然後就是人頭滾滾環節。
“從空印案到現在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官員的懈怠以及對審查製度的消極對抗,是不避免的,這從秦漢時期的‘上計’製度就開始了,這不是靠殺人能解決的問題。”
京察,在朱元璋死後被改成了十年一次,而考成法的殺傷力,可比京察大得多,反彈也一定是更大的。
目前在很多官員的認知裏,考成法還是皇帝剛登基腦子一熱,想整頓一下吏治,隻要消極對抗,沒幾年就自動偃旗息鼓了。
而如果今年不僅考成法對天下官員出重拳,京察也對中樞各衙門再進行一輪優勝劣汰,官員們馬上就會從幻想中清醒過來,繼而人人自危,到時候對考成法的抵製,就會成為一種普遍共識。
蹇義接下來說的話,就比較難聽了,甚至可以說是當著皇帝的麵,在攻擊薑星火。
“老臣以為,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國師建議行考成法以來半年,造冊章奏繁多,各衙門似乎殆無虛日,頗為勤勉,但敷奏雖勤,而實效多少,還是未知之數。”
“所謂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恒藐藐,大約如此.故而考成法之成效幾何,還請陛下不要報以太大期望。”
不管蹇義是忠直體國敢說真話,還是藉此得了考成法施行權力的便宜還要在這裏賣乖,藉此攻擊薑星火,朱棣心頭都有些不滿。
茹瑺作為兵部尚書,開口匯報導:“安南那邊統計的結果已經出來了,根據安南的戶籍,目前一共是州府一級的區劃共48個,縣一級的區劃是186個,人口則是312萬人。戰果方麵,俘虜了87500餘人的安南本地軍隊,繳獲了1360萬石的糧草儲備,另有象馬牛等牲畜共235900隻,繳獲的大小船隻共有8677艘,弓箭、盾牌、甲冑、長槍、大刀等軍器,共2539852件.”
“嗯。”
朱棣沉思片刻,隨後吩咐道:“兵部給五軍都督府行文,朕打算在交趾行都司裏設置交州左中右三衛,用以拱衛治所,除此之外,富良江北岸要設立交州前衛,昌江、丘溫等要害各立一衛,坡壘關、隘留關、雞翎關各立千戶所,市橋則以兩所軍守之。”
“那陳朝既然複辟,大明在安南國內的駐軍又該怎麽安排?”茹瑺請示道。
朱棣說道:“留一部分駐軍幫助陳天平穩定局勢,把清化港租借下來作為基地,其餘的撤回國。”
茹瑺瞬間秒懂,都跟國師學會了跨海登陸的戰術,隻要手裏有港口,以大明軍隊的戰鬥力想要防禦,安南人哪怕真敢造反,也是奈何不了明軍的,到時候守住港口,援軍從海上還不是想調來多少就調來多少,所以在安南國內維持太大規模的駐軍,反而沒必要。
“按陛下的意思,那大概留多少人呢?兵部也好做個謀劃。”
“三四萬人吧,也得考慮安南國內的供養能力不是?”
朱棣這話一出,蹇義都搖頭笑了起來,陛下真是跟著國師越學越流氓了。
顯然,大明是根本不可能出這個駐軍費用的,得陳天平供著。
茹瑺業務能力很強,隻是心裏略微算計,便擬出了一個結果。
“廣西都司二千五百人,廣東都司四千七百五十人,湖廣都司六千七百五十人,浙江都司二千五百人,江西都司一千五百人,福建都司三千人,雲南都司四千人,陛下覺得如何?”
朱棣數學不好,但也估摸出來加起來大約是三萬五千人左右,於是點頭同意了茹瑺的方案,這個方案基本上是按各都司實際出兵數量,然後等比例得出的,方案還是比較公平的。
“然後安南國內的倉儲,記得搬回來,讓征南將軍韓觀和廣西都指揮使葛森,督廣西各處土官,率土兵赴安南國內各堡運輸,如土兵數量不夠,也可以征發民夫參與轉運,不過如今已是冬天,南國縱然溫暖,有些道路也不好走,所以要看著天時來估計人力,不可重勞軍士。”
軍事上的事情與兵部商議完了,朱棣轉頭又問吏部尚書蹇義道:“交織三司,吏部是怎麽安排的?參考了今年的考成法成績了嗎?”
蹇義微微頷首道:“參考了,除了交織布政使司布政使由前禮部尚書李至剛出任、按察使司按察使由前右副都禦使黃信出任以外,暫擬是由截止到十月份考成法成績最好的福建布政使司來出一個左參政,考成法成績第二的河南布政使司來出一個右參政,然後第三的江西布政使司出一個左參議,最後一個右參議,由安南歸附的人員,原《明報》編輯裴文麗出任按察司的副使,則是由河南按察司的按察副使轉任,按察司僉事留給籌備後勤有功的太平府知府。”
“如此倒也公平。”
朱棣點點頭,沒說什麽,吏部目前來看,在選官用人上,考慮的還是很周全的,而且有了考成法,目前也有一個提拔的參考標準,也給降人和有功文官留了位置,官員們都沒什麽話好說。
“至於下麵的倉庫、醫學館、僧綱司、儒學館、稅課司、河泊所、巡檢司、驛站這些,吏部就自行銓選吧,朕就不幹預了。”
朱棣想了想又說道:“另外今年考成法最終結果的事情,抓緊一些,不管是中樞的,還是地方的,都要責令它們按期照規定上報,絕不能遷就拖延。”
蹇義也認同道:“考成法立限考事,以事責人,信賞必罰,如今一年不到,便一掃綱紀不肅,法度不行的風氣,官員們有了考成法的壓力,就不敢不自己重視起來。”
就在這時,太監來傳話道:“陛下,國師求見。”
“國師求見?”
朱棣有些詫異,他早晨就收到了薑星火關於辭去軍校副校長請求的奏折,對於薑星火的知進退,他是非常滿意的,雖然這裏麵或許可能有老和尚回來給了建議的緣故,但這無疑是君臣關係向“井水不犯河水”的良好方向發展的征兆。
按理來說,薑星火這時候是應該消停一陣子,不該找他的。
“國師為何事而來?”
太監遞上了一封奏折,朱棣閱覽過後,麵色微微肅然。
“國師還真是不想消停啊.”
“國師寫了什麽?”茹瑺在皇帝這裏比較有麵子,先問道。
朱棣直接把奏折遞給他倆一起看。
不看不要緊,一看兩人頓時目光有些凜然。
“全麵修改律法,縮短京察期限,重新改回三年一次,今年就借著考成法舉行京察。”
京察,顧名思義,就是審查京城裏的官員。
主要的考核標準是“四格八法”,四格是“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績列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記名,得有升任外官的優先權。
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貪;政,代表政務分勤、平、怠;才,分長、平、短;年則指年齡,分青、中、老。
八法則是“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別給以提問談話、革職或降級調用的處分,年老和有疾者則是致仕退休。
京察不是考成法的配套措施,而是老朱弄出來的,一開始規定三年一考,後來建文的時候改為十年一考.嗯,所以建文朝時文官盛世,“眾正盈朝”的那種,真不是吹得。
薑星火這種不同尋常的舉動,讓朱棣也跟著警覺了起來。
朱棣收回奏折,對太監說道:“罷了,你去跟國師說,讓國師入宮來說吧,朕倒是要看看,國師到底是怎麽打算的。”
第447章 吏治
曆史的車輪在把安南像輾蟲子一樣軋過以後,似乎在永樂元年的末梢,微微停頓了片刻,才會繼續向著未知的前方駛去。
而在此之前,新一輪的內部整頓開始了。
這次是薑星火的回合。
“參見陛下。”
在滿城歡慶中,薑星火來到了皇宮之中。
“將考成法與京察相結合”的這種想法當然不是突然產生的,事實上考成法是於洪武三十五年提出並醞釀的,並於永樂元年上半年正式試點執行後生效,開始向全國推廣,也是永樂新政刷新吏治的重要舉措。
隻不過在新政施行初期,因為種種原因,考成法並沒有進行高調宣揚,隻是要求朝廷從上至下各級衙門進行執行,甚至連一些地方都不太重視它的存在。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的基層官吏來說,他們隻管做手頭那些幾十年不變的事情,然後就可以享受生活,至於朝廷所謂的官員考核,那些東西離他們實在是太遙遠了,跟自己的生計完全扯不上關係。
說白了,都是日子人。
在這些日子人的眼裏,考成法也無非就是皇帝一時興起而已。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棣這個新皇帝,自然也得燒上這麽幾次火,再正常不過了。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等皇帝沒了新鮮勁兒,想來也就回歸正常了。
畢竟火燒的最狠的洪武朝,那時候官員數以萬計被處置,可說白了,基層不還是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嗎?
但這一次,顯然就變得截然不同了。
在明朝前期,京察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出現了建文朝把京察改為十年的事情,這就充分說明了,中樞的大小官員都不樂意京察。
但是隻要讀過明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京察在明朝中後期,將會成為整個廟堂鬥爭的主線節點,每一次京察,隻要有黨爭,那必然是血雨腥風。
薑星火也不清楚,他把“京察”這個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以後,究竟會出現什麽樣的怪物。
但眼下既然已經決定在謀朝換代這條路上走下去,為了日後自己的所有努力不會被士紳文官複辟,為了自己最後不淪為王安石、張居正那樣的結局,他也隻能打開這個盒子。
“國師來了,說說你的想法。”
朱棣並沒有在別的地方召見薑星火,還是在城牆上。
而這城牆,就是當初薑星火阻止國子監監生們叩闕時,朱棣等人當初站的地方。
隻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這裏多了一座固定的大倍數望遠鏡.
是的,皇帝待著沒事又不想出宮的時候,就會在這裏觀察一下太平街對麵百姓們的日常生活。
身邊沒有太多大臣,就是兵部尚書茹瑺、吏部尚書蹇義,還有一直沒說話的工部侍郎金忠。
薑星火清了清嗓子,說道:“之前曾與陛下說過,理想中的國家運行,那就是能對各級衙門實行嚴格的綜合核定,對各級大小官吏實行嚴肅的考察,使從中樞到地方任何衙門,在理論上,都是在有監督有管束的狀況下履行其職能,行使其權責。”
“是,朕有所耳聞,這便是國師在大明行政學院裏,講授的行政管理學所倡導的。”
顯然朱棣並沒有減少對薑星火日常行動的關注,而幾位大臣也都跟著聽著,這都是堂皇王道,倒也沒什麽好質疑的。
“考成法的目的就在於,讓任何官員的公務活動,亦必一一有記錄可憑,政績可考,優劣可核,並據此接受稽查。人有專任、案有專責,事有時效,起訖清楚,處理過程和結果清晰,就會使得一切都在規章製度的範圍內運作,如此才不會出現各衙門互相踢皮球,敷衍塞責以至於拖遝擱置的情況,而一旦沒有人核查,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了了之。”
嗯,如果打個形象的比方,大明是一台機器,那麽考成法就是對機器的定時檢修和加機油。
在薑星火前世,張居正改革正是通過考成法的推行,才保證了大明這台鏽跡斑斑的國家機器重新恢複正常運行,對於萬曆初期長達十年的各項革新,都起到強有力的推動和保證作用。
那麽為何現在薑星火要來重提呢?
這裏麵的道理就在於,變法的第一階段,是爭“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而“該不該變法”的名,已經爭論完了;第二階段,是爭得“實”,在朝廷那裏也就是變法到底能不能富國強兵,能不能給國庫搞來錢;第三階段,就是變法的全麵深入推進。
而任何變法政策,落實到了實地,都是由人來執行的,那麽不管是出於目標的需要,還是得為三階段未雨綢繆,提前布局人事鬥爭,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臣以為,今年的考成法,未必會如預期那般上行下達,繼而國朝一體通達。”
薑星火話鋒一轉,開始唱起了衰,這不由地讓朱棣覺得有趣了起來。
事出反常必有妖.考成法是薑星火提出的,而如今卻另起波折,想來是有什麽算計在其中的。
但吏部尚書蹇義這時候卻也站出來說道:“臣也有話要說。”
“講。”
蹇義行禮說道:“考成法一事,臣以為是良策,但未必能堅持下來。”
“喔?此言何意,難道天官都認為考成法無法推行嗎?”
如果說剛才薑星火的覲見,讓朱棣隻是有些意外,那麽此時蹇義的補充,就讓朱棣徹底重視起來了。
畢竟蹇義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沒道理跟薑星火達成一致的,而且錦衣衛始終保持著對朝中重臣的關注,也沒有發現兩人私下裏有什麽交集。
既然不是事先謀劃約定好的行動,那就說明,蹇義確實認為考成法有些弊端。
可這明顯不符合蹇義的利益,因為蹇義掌管吏部,而考成法在事實上是對吏部權力的一次極大加強,即便蹇義真的認為有什麽弊端,也不該說出來,否則是會影響自己的權力的,而手中的權力,無疑是這些大員們的立身之根基。
“空印案。”
蹇義的麵色很嚴肅,神色間有些凝重,似乎陷入了對往事的短暫追憶。
空印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原因就是官員因為時間成本等實際情況,為了偷懶,直接在空白的公文上預先蓋上印章,然後後麵再填寫上具體內容,有現實需要,但無疑是弄虛作假,被老朱發現以後,老朱相當重視,並且勃然大怒,然後就是人頭滾滾環節。
“從空印案到現在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官員的懈怠以及對審查製度的消極對抗,是不避免的,這從秦漢時期的‘上計’製度就開始了,這不是靠殺人能解決的問題。”
京察,在朱元璋死後被改成了十年一次,而考成法的殺傷力,可比京察大得多,反彈也一定是更大的。
目前在很多官員的認知裏,考成法還是皇帝剛登基腦子一熱,想整頓一下吏治,隻要消極對抗,沒幾年就自動偃旗息鼓了。
而如果今年不僅考成法對天下官員出重拳,京察也對中樞各衙門再進行一輪優勝劣汰,官員們馬上就會從幻想中清醒過來,繼而人人自危,到時候對考成法的抵製,就會成為一種普遍共識。
蹇義接下來說的話,就比較難聽了,甚至可以說是當著皇帝的麵,在攻擊薑星火。
“老臣以為,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國師建議行考成法以來半年,造冊章奏繁多,各衙門似乎殆無虛日,頗為勤勉,但敷奏雖勤,而實效多少,還是未知之數。”
“所謂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恒藐藐,大約如此.故而考成法之成效幾何,還請陛下不要報以太大期望。”
不管蹇義是忠直體國敢說真話,還是藉此得了考成法施行權力的便宜還要在這裏賣乖,藉此攻擊薑星火,朱棣心頭都有些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