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希路很篤定地說道:“根據老夫的長時間觀察和總結、實驗,一般來說,如同‘微型蜉蝣’一般的細菌,這些微生物,都是由一個細胞組成的,即單細胞生物,而植物與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
“細胞體形極微,生命的運動、營養和繁衍,都是由這些細胞完成的,肉眼不可見,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正常的單細胞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麵有細胞膜植物細胞膜外有的還會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
胡季犛又問道:“這麽說,氣的本質,其實就是這些東西?”
“你可以這麽理解,甚至細胞本身就能進行分裂,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展示給你看,隻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
曹端沉吟片刻之後說道:“換句話說,細胞其實就是卵,它們會從母體中孵化出來,然後繁育出更多的卵,這樣,它們就會越來越多.”
孔希路點點頭:“你可以這麽理解。”
“等等.卵?”
曹端愣住了:“那我們,人,是從這細胞生長出來的嘛?”
孔希路看著年輕的小夥子。
“人倫大道,父母精血,你不懂嗎?”
曹端似乎想到了什麽,他有點繃不住了。
“孔公的意思是,咱們都是由這種小小的東西孵化而來的?”
“嗯,理論上是這樣的。”
薑星火這時候補充道:“而且有一種假設,就是細胞本身就是為了自我繁衍,或者說傳宗接代而生,如果人完成了這個任務,對於細胞來說,同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那豈不是.”
“嗯,它會吞噬完老舊細胞後,就會慢慢凋零,這就是人的衰老。”
聽到這裏,周圍的人臉上,都閃爍著一絲恐懼。
這個時代的人,大概是沒有辦法想象,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如此可怕的事情。
可就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規律,突然地、毫無征兆地,就被揭露在了他們麵前。
這種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些站在大明現今思想界頂端的大儒們,基本都陷入了呆滯的宕機狀態,隻能被動地接受著孔希路研究成果的灌輸。
孔希路講解的很詳細,他並沒有保留藏私的意思,因為這種觀察到微觀世界的寶貴經驗和規律,必須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才能作為開宗立派名留青史的資本。
孔希路清楚,薑星火需要他身份的背書,本質上其實是在利用他來打擊程朱理學。
但孔希路不在乎。
不,孔希路不僅不在乎,反而非常非常的感激薑星火給他這個機會。
程頤、朱熹,算個屁?
老子姓孔!
別說打擊程朱理學,真要論起來,整個儒家都該是姓孔的好吧?反倒是現在的程朱理學,完全篡改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所以,擊碎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孔希路沒有任何芥蒂。
學術之爭就是道統之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要麽不出手,要麽就做足準備,一擊必殺!
此前就說過,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本身就無法解釋詳細宏觀和微觀的分界。
宏觀上,怎麽破解“理”,孔希路管不著。
但是從微觀上,利用顯微鏡所發掘的全新的“體物之道”,則是可以完全地研究“氣”或者說“物質世界”的構成的。
而這份無上的榮耀,薑星火完全地、毫無藏私地交給了他。
薑星火並不需要這份名聲,亦如他從未對人說過,新心學的主要觀點是由他所提出來的一樣。
同樣,新的“體物之道”,這個能夠將儒家世界觀裏最重要的“氣本論”給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東西,薑星火交給了孔希路。
孔希路,是最合適的人選。
——南孔家主,一代儒宗,世間美好的德行的化身,孔子的人間行走。
當這個身份,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新方法,來擊碎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這就是對本就連挨了“古今王霸義利”三拳的程朱理學的又一次重擊!
“看來大明果然非同一般.”胡季犛一邊聽,一邊內心如是想道。
當孔希路把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講述完畢以後,現場已經變得極為寂靜了。
楊士奇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甚至是鐵青色。
他知道薑星火要幹什麽,也知道薑星火想做什麽。
他雖然不願意接受事實,卻仍然必須承認,薑星火是對的,他錯的離譜。
不,不是他楊士奇錯的離譜,而是程朱理學的所有前輩,都錯的離譜!
這個世界,可以說是由“氣”構成的,具體叫“細胞”,還是叫剛才薑星火提到過一嘴更為微觀的“原子”,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是“氣”的形態,第一次在公眾麵前,被揭露出來。
原來,君子不是由正陽氣構成的,小人也不是由邪陰氣構成的。
這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就是“氣”的基本表現結構,在空氣塵埃中的微生物,大多都是單細胞的,而植物和動物都是多細胞的,這些細胞形態各異、功能不同,但都承擔著維持生命運轉的功能。
哪怕是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是由這些小小的細胞所構成的,並且從細胞在母體中長大成嬰兒,繼而成為大人,隨著細胞的衰減凋零而老去,隨著細胞的死亡而生病、死亡。
事實勝於雄辯。
這句話,現在表現的尤為明顯。
顯微鏡的原理,所有人都能理解;顯微鏡的材料和觀察實驗的材料,所有人都能找到;孔希路說的一切,都是基於實驗觀察的結果,所有人都可以複刻。
那麽,還有什麽不相信的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曆史性的學術突破。
從此以後,新的體物之道,將代替舊有的格物方法,把事物放到更微觀的層次來考察,將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
而過去模糊的、朦朧的、沒人能說的清楚的“氣”的真麵目,也就此揭曉在眾人麵前。
與之而來的,就是生命運轉的真相。
這種衝擊力,實在是太過巨大,以至於現場沉默了很久很久。
薑星火指了指顯微鏡,說道:“諸位,現在再來聊聊剛才的論點吧,渺渺虛空,寸寸空氣,真的皆是太虛嗎?或者說,太虛真的存在嗎?”
楊士奇勉力道:“確實能觀測到‘細胞’是‘氣’的表現形式,但並不能因此就證偽太虛的存在。”
——還在嘴硬。
“那你覺得太虛是什麽樣子?”
楊士奇沉默。
“既然你說不出來,那我來說說。”
薑星火又指向孔廟前的一片草地,說:“以我所見,人之所見為太虛者,氣也,非虛也。虛涵氣,氣充虛,無有所謂無者.歸根結底,太虛,實者也。”
薑星火的意思就是說,人們所見的太虛,是氣存在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空無物,看似虛無一物的太虛,實際充滿了氣,並非真的是絕對的虛空,歸根結底,作為氣的一種狀態,太虛非無,而是實有。
“與此同時,構成一切事物的‘氣’也是實有,細胞是實際存在的,實有是‘氣’的最本質的特征,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事物,都是實有的,天下沒有絕對的無,即使是無形,也非真無,而是實有。”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的第一性就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張宇初似有所悟,擊節而歌。
“無形者,非無也,靜而求之,曠眇而觀之,宇宙之間,無有無形者。”
“太虛者,氣之量,氣彌綸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
張宇初歌聲愈發高亢,而反方的大儒們,麵色卻愈發難看。
“虛空皆氣,顯則謂之有,隱則謂之無,有是實有,無則非無,太虛之中,乃是實存之氣,除此再無他物。”
翻譯翻譯,什麽意思?
這就是將氣看作是宇宙萬物的唯一根源,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氣之上還有其他存在的可能性,沒有給“天理”“人心”等形而上的超凡之物留下任何位置。
薑星火他們不僅要證明“氣”的存在就是細胞的客觀物質存在,而且還要斷絕程朱理學“理氣二元論”的道統根基,摧毀程朱理學的世界觀。
這種思想在這個時代屬於劃時代,但在薑星火前世的明末卻有個專屬的學術名詞。
——氣一元論!
而在薑星火手裏,就是“物質一元世界論”。
但是“氣”這個概念,在儒家的理論結構裏,還不完全等同於物質。
“氣一元論”給程朱理學帶來的巨大破壞作用,幾乎在下一瞬間,就被眾位大儒所意識到了。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之前所謂的“君子正陽氣、小人陰邪氣”,並不是單純的無知,而是這裏還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理學基礎架構,那就是人性到底是什麽?是善還是惡,還是非善非惡,從孟子以來,就一直沒有定論,直到張載第一次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人性問題的爭論才告一段落。
而張載的人性論在宋明理學是一個非常大的理論突破。
就是因為張載把“太虛即氣”的觀點,延伸到了人與萬物都源於天地之氣,因此人性通於天性,天地之性是純粹的,自從鴻蒙開辟,才有陰陽五行的差別,而氣質之性善惡混雜,是有個體差異的,與父母的遺傳、地理環境、社會條件都有關係。
也就是說“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弗性焉”。
可是現在一旦“氣”被證實成為細胞,那麽固然也可以用遺傳因素這些來解釋人性,可最關鍵的“人性通於天性”就解釋不通了。
“人性通於天性”解釋不通的後果是什麽?那就是程朱理學構建的人欲與天理之間的絕對對立關係,失去了跟腳邏輯。
張載說人性通於天性,天地之性是純粹的善,但實際上天地真的是如此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世界規律麵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天地之性”其實就是程朱理學推崇的倫理道德,是為了給儒家倫理道德尋找一個超越性的、先驗性的支撐。
文丞相的那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是怎麽來的?就是來自於這套理論。
而“氣一元論”,殺傷的不僅是所謂的正氣、邪氣,更是天理和人欲之間的必然邏輯。
直到這時,楊士奇才明白,薑星火打算怎麽破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絕殺。
可惜,晚了。
“細胞體形極微,生命的運動、營養和繁衍,都是由這些細胞完成的,肉眼不可見,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正常的單細胞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麵有細胞膜植物細胞膜外有的還會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
胡季犛又問道:“這麽說,氣的本質,其實就是這些東西?”
“你可以這麽理解,甚至細胞本身就能進行分裂,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展示給你看,隻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
曹端沉吟片刻之後說道:“換句話說,細胞其實就是卵,它們會從母體中孵化出來,然後繁育出更多的卵,這樣,它們就會越來越多.”
孔希路點點頭:“你可以這麽理解。”
“等等.卵?”
曹端愣住了:“那我們,人,是從這細胞生長出來的嘛?”
孔希路看著年輕的小夥子。
“人倫大道,父母精血,你不懂嗎?”
曹端似乎想到了什麽,他有點繃不住了。
“孔公的意思是,咱們都是由這種小小的東西孵化而來的?”
“嗯,理論上是這樣的。”
薑星火這時候補充道:“而且有一種假設,就是細胞本身就是為了自我繁衍,或者說傳宗接代而生,如果人完成了這個任務,對於細胞來說,同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那豈不是.”
“嗯,它會吞噬完老舊細胞後,就會慢慢凋零,這就是人的衰老。”
聽到這裏,周圍的人臉上,都閃爍著一絲恐懼。
這個時代的人,大概是沒有辦法想象,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如此可怕的事情。
可就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規律,突然地、毫無征兆地,就被揭露在了他們麵前。
這種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些站在大明現今思想界頂端的大儒們,基本都陷入了呆滯的宕機狀態,隻能被動地接受著孔希路研究成果的灌輸。
孔希路講解的很詳細,他並沒有保留藏私的意思,因為這種觀察到微觀世界的寶貴經驗和規律,必須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才能作為開宗立派名留青史的資本。
孔希路清楚,薑星火需要他身份的背書,本質上其實是在利用他來打擊程朱理學。
但孔希路不在乎。
不,孔希路不僅不在乎,反而非常非常的感激薑星火給他這個機會。
程頤、朱熹,算個屁?
老子姓孔!
別說打擊程朱理學,真要論起來,整個儒家都該是姓孔的好吧?反倒是現在的程朱理學,完全篡改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所以,擊碎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孔希路沒有任何芥蒂。
學術之爭就是道統之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要麽不出手,要麽就做足準備,一擊必殺!
此前就說過,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本身就無法解釋詳細宏觀和微觀的分界。
宏觀上,怎麽破解“理”,孔希路管不著。
但是從微觀上,利用顯微鏡所發掘的全新的“體物之道”,則是可以完全地研究“氣”或者說“物質世界”的構成的。
而這份無上的榮耀,薑星火完全地、毫無藏私地交給了他。
薑星火並不需要這份名聲,亦如他從未對人說過,新心學的主要觀點是由他所提出來的一樣。
同樣,新的“體物之道”,這個能夠將儒家世界觀裏最重要的“氣本論”給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東西,薑星火交給了孔希路。
孔希路,是最合適的人選。
——南孔家主,一代儒宗,世間美好的德行的化身,孔子的人間行走。
當這個身份,拿出了有理有據的新方法,來擊碎程朱理學的“理氣二元論”,這就是對本就連挨了“古今王霸義利”三拳的程朱理學的又一次重擊!
“看來大明果然非同一般.”胡季犛一邊聽,一邊內心如是想道。
當孔希路把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講述完畢以後,現場已經變得極為寂靜了。
楊士奇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甚至是鐵青色。
他知道薑星火要幹什麽,也知道薑星火想做什麽。
他雖然不願意接受事實,卻仍然必須承認,薑星火是對的,他錯的離譜。
不,不是他楊士奇錯的離譜,而是程朱理學的所有前輩,都錯的離譜!
這個世界,可以說是由“氣”構成的,具體叫“細胞”,還是叫剛才薑星火提到過一嘴更為微觀的“原子”,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是“氣”的形態,第一次在公眾麵前,被揭露出來。
原來,君子不是由正陽氣構成的,小人也不是由邪陰氣構成的。
這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就是“氣”的基本表現結構,在空氣塵埃中的微生物,大多都是單細胞的,而植物和動物都是多細胞的,這些細胞形態各異、功能不同,但都承擔著維持生命運轉的功能。
哪怕是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是由這些小小的細胞所構成的,並且從細胞在母體中長大成嬰兒,繼而成為大人,隨著細胞的衰減凋零而老去,隨著細胞的死亡而生病、死亡。
事實勝於雄辯。
這句話,現在表現的尤為明顯。
顯微鏡的原理,所有人都能理解;顯微鏡的材料和觀察實驗的材料,所有人都能找到;孔希路說的一切,都是基於實驗觀察的結果,所有人都可以複刻。
那麽,還有什麽不相信的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曆史性的學術突破。
從此以後,新的體物之道,將代替舊有的格物方法,把事物放到更微觀的層次來考察,將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
而過去模糊的、朦朧的、沒人能說的清楚的“氣”的真麵目,也就此揭曉在眾人麵前。
與之而來的,就是生命運轉的真相。
這種衝擊力,實在是太過巨大,以至於現場沉默了很久很久。
薑星火指了指顯微鏡,說道:“諸位,現在再來聊聊剛才的論點吧,渺渺虛空,寸寸空氣,真的皆是太虛嗎?或者說,太虛真的存在嗎?”
楊士奇勉力道:“確實能觀測到‘細胞’是‘氣’的表現形式,但並不能因此就證偽太虛的存在。”
——還在嘴硬。
“那你覺得太虛是什麽樣子?”
楊士奇沉默。
“既然你說不出來,那我來說說。”
薑星火又指向孔廟前的一片草地,說:“以我所見,人之所見為太虛者,氣也,非虛也。虛涵氣,氣充虛,無有所謂無者.歸根結底,太虛,實者也。”
薑星火的意思就是說,人們所見的太虛,是氣存在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空無物,看似虛無一物的太虛,實際充滿了氣,並非真的是絕對的虛空,歸根結底,作為氣的一種狀態,太虛非無,而是實有。
“與此同時,構成一切事物的‘氣’也是實有,細胞是實際存在的,實有是‘氣’的最本質的特征,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事物,都是實有的,天下沒有絕對的無,即使是無形,也非真無,而是實有。”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的第一性就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張宇初似有所悟,擊節而歌。
“無形者,非無也,靜而求之,曠眇而觀之,宇宙之間,無有無形者。”
“太虛者,氣之量,氣彌綸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
張宇初歌聲愈發高亢,而反方的大儒們,麵色卻愈發難看。
“虛空皆氣,顯則謂之有,隱則謂之無,有是實有,無則非無,太虛之中,乃是實存之氣,除此再無他物。”
翻譯翻譯,什麽意思?
這就是將氣看作是宇宙萬物的唯一根源,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氣之上還有其他存在的可能性,沒有給“天理”“人心”等形而上的超凡之物留下任何位置。
薑星火他們不僅要證明“氣”的存在就是細胞的客觀物質存在,而且還要斷絕程朱理學“理氣二元論”的道統根基,摧毀程朱理學的世界觀。
這種思想在這個時代屬於劃時代,但在薑星火前世的明末卻有個專屬的學術名詞。
——氣一元論!
而在薑星火手裏,就是“物質一元世界論”。
但是“氣”這個概念,在儒家的理論結構裏,還不完全等同於物質。
“氣一元論”給程朱理學帶來的巨大破壞作用,幾乎在下一瞬間,就被眾位大儒所意識到了。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之前所謂的“君子正陽氣、小人陰邪氣”,並不是單純的無知,而是這裏還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理學基礎架構,那就是人性到底是什麽?是善還是惡,還是非善非惡,從孟子以來,就一直沒有定論,直到張載第一次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人性問題的爭論才告一段落。
而張載的人性論在宋明理學是一個非常大的理論突破。
就是因為張載把“太虛即氣”的觀點,延伸到了人與萬物都源於天地之氣,因此人性通於天性,天地之性是純粹的,自從鴻蒙開辟,才有陰陽五行的差別,而氣質之性善惡混雜,是有個體差異的,與父母的遺傳、地理環境、社會條件都有關係。
也就是說“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弗性焉”。
可是現在一旦“氣”被證實成為細胞,那麽固然也可以用遺傳因素這些來解釋人性,可最關鍵的“人性通於天性”就解釋不通了。
“人性通於天性”解釋不通的後果是什麽?那就是程朱理學構建的人欲與天理之間的絕對對立關係,失去了跟腳邏輯。
張載說人性通於天性,天地之性是純粹的善,但實際上天地真的是如此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世界規律麵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天地之性”其實就是程朱理學推崇的倫理道德,是為了給儒家倫理道德尋找一個超越性的、先驗性的支撐。
文丞相的那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是怎麽來的?就是來自於這套理論。
而“氣一元論”,殺傷的不僅是所謂的正氣、邪氣,更是天理和人欲之間的必然邏輯。
直到這時,楊士奇才明白,薑星火打算怎麽破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絕殺。
可惜,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