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花的人隻需要精心嗬護,然後等待開花結果才是正途,而不是今日剪剪枝,明日翻翻土,顯得自己做了很多,但其實都是無用功。
“奪淮入海,實乃百年積弊,想要把黃河糾正回河南山東故道,實在是信心不足.黃河桀驁不馴,治理之難,非同小可。”
宋禮這幾句有點訴苦意味的話,其實也隻能講給薑星火聽。
宋禮這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時間,麵對的困難是極為複雜的。
首先,黃河的泥沙問題堪稱治理之首難,黃河之水從中遊開始挾帶著巨量的泥沙洶湧而下,這些泥沙不僅淤塞了河道,還使得所有支流乃至原本屬於淮河水係的河床不斷抬高,威脅著兩岸百姓的安全。
其次,黃河的水量變化無常,時而洪水滔天,時而幹涸見底,這種極端的水情變化也給調整黃河奪淮入海的工程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治水的時間都是以年來計算的,而每年有洪水期有枯水期,在洪水期,宋禮需要確保新建的堤壩和舊有的那些堤把能夠抵禦住洪水的衝擊;而在枯水期,他又要考慮如何調配水源,保證河道的基本流量,不讓黃淮的百姓沒有水澆地。
此外,黃淮流域的地理情況是真的複雜多變,這給堤壩的選址和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朝廷沒有充足的經費。
治理黃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然而朝廷的財政狀況並不樂觀,雖然收入暴漲,但支出也同樣暴漲,治理黃河這個項目很重要,但沒有重要到能獲得無限預算的程度,所以處處都得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節約成本。
這些困難,宋禮能說給誰聽呢?
他是河漕總督,兼管著河道總理衙門和漕運總督衙門,不僅治水工程繁忙無比,更是要上下協調人事,這個主心骨是真的一點都不能露怯,因為若是他表現得沒信心了,那恐怕下麵跟著治理黃河的人就徹底慌了,也不用接著幹了。
薑星火知道宋禮不是求答案,隻是求信心,但他還是想了想,給了對方一些自己思考後得出的建議。
薑星火沉吟片刻,緩緩道:“黃河泥沙俱下,沉積太多,唯有束水以攻之,方能保河道暢通。乃治河之根本,然此法需得因地製宜,不可一概而論黃河泥沙多以伏地潛流的方式流動,特別是含量泥沙,其運過程極為平靜,黃河中遊的河上往往是泛出層清,在其下,泥沙粒徑動組合,以束狀或梭狀,乎緊貼河床底部流動。”
“國師的意思是?”
“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辦法,治理黃淮不分,治理黃河奪淮入海,肯定要用束水攻沙的法子,但若是到了山東地界,想要把黃河歸於舊道,不妨先花時間清除舊道下麵的淤泥,然後關鍵位置建立水泥堤壩,再把束水攻沙改為束水歸槽這個詞也是我來時的路上想出來的,不見得形容的貼切。”
宋禮一時間沒想明白:“束水歸槽?”
“對。”
薑星火提筆畫給宋禮看示意圖:“既然我們有鋼筋水泥,而黃河故道現在是空曠的,完全可以先清理淤泥,讓河底平整,然後在兩側建立水泥堤壩,在空曠狀態下等水泥晾幹很容易,比在淮河流域用水泥堤壩需要先用土堤把河水隔開再建水泥堤壩方便多了而整體的規製,跟‘四道堤’是一樣的,不過因為水泥堤壩不會跟土石堤壩一樣被黃河水滲透,所以可以任由洪水和泥沙進入縷堤和遙堤之間的寬闊灘地,隻要灘地的地勢低,泥沙就會傾進去,然後沉積在裏麵,等洪峰退去再清淤即可。”
“我知道了!”
宋禮擊節道:“黃河水濁在於泥沙俱下,所以河底清理的再幹淨,河堤弄得再牢固,隻要時間長了,泥沙還是會淤積在河底,然後不斷的形成抬升的地上河。”
“而黃河主道是很受雨季影響的,還有暴漲陡落的洪水特點,這樣用水泥堤壩把縷堤與遙堤的重心交替過來,就能起到額外淤灘固堤的實效,相當於洪水來的時候,分洪到了兩側,然後等洪峰過後,灘地上的洪水勢必仍舊歸回河槽,留在灘地的淤泥就可以挖出來了,雖然不能徹底改變黃河的泥沙淤積,但肯定能有相當效果。”
薑星火點頭以示讚同:“就是這個意思,對於治理黃河各支流蔓延以至於奪淮入海,用束水攻沙最好,但對於黃河主道,還是束水歸槽更好。”
兩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他們從黃河的源頭說起,一直談到了到底選用哪個故道入海口,討論了河道的走向、堤壩的建設、泥沙的淤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兩人的討論時而激烈、時而平和,但始終都圍繞著如何治理好黃河這個核心。
治理黃河是關乎河南、河北、山東、黃淮,四個布政使司近千萬人口的大事情,黃河治理不好,北方的農業就很難發展好。
一啄一飲,莫非前定。
其實“究竟要不要花費巨大的代價和時間去治理黃河”這件事,早在薑星火在詔獄中模擬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決心。
無論花費多少金錢,無論付出多少時間,他都要把宋、金、元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收拾好。
如此一來,南北才能齊頭並進發展,大明才沒有撕裂的風險。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轉眼間已是夕陽西下,但兩人似乎都忘記了時間的存在,依然沉浸在激烈的討論中。
直到王斌實在是忍不住來報,晚餐已經備好,薑星火和宋禮才如夢初醒般地停下了討論。
薑星火望著宋禮那張變得黑瘦的臉龐,心中充滿了信心,有這樣一位執著於治河的大員全權處理此事,黃河的治理大計定能成功。
從濟寧州出發,北上參觀了一下東昌之戰的戰場遺址,然後薑星火就掉頭向西到開封與周王朱橚見了一麵,朱有爋扭扭捏捏的喊了聲爹,周王朱橚看了眼這在海上漂了好幾年都曬成猴子的兒子,一腳把他踹了出去.不過倒是聽說朱橚事後偷偷抹了眼淚。
周王朱橚種草藥種的不錯,王府大半都成了中藥養殖場不說,外麵的莊田也都種滿了,各種草藥的集中種植經驗,基本總結的差不多了。
周王朱橚從年輕的時候就對醫藥感興趣,在此之前已經完成了《保生餘錄》和《袖珍方》的編撰,後者是一個類似於《家用常見中草藥指南》的東西,可謂是條方類別詳切明備,極其便於應用,薑星火看了以後如獲至寶,當即就決定用這個來免費印刷後配發給醫師,提高整個大明鄉村的醫療水平。
而朱橚目前進行的大工程是在開封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醫者和學者,有劉醇、滕碩、李恒、瞿佑等人,進行一部醫學匯總類的巨著編撰,也就是《普濟方》。
《普濟方》這個大工程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共有方脈總論、運氣、髒腑、身形、諸疾、婦入、嬰兒、針灸、本草等上百門分類,包含六萬多個藥方和二百多張繪圖。
這還不止,朱橚又招募了一批畫工和農人,專門用來對他中藥養殖場的藥物和一些常見植物的生長全過程進行記錄,也就是《救荒本草》,現在記錄了四百多種植物和藥物,而且與傳統的本草類著作不同,朱橚的描述來自直接的觀察,不作繁瑣的描述,隻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將植物形態等表述出來,並且描述一種植物即附一插圖,圖文配合相當緊湊。
有了這個東西,薑星火夢想中的中草藥集中養殖降低百姓抓藥成本的事情,就是真真正正有了可能。
帶著對周王朱橚的感謝,薑星火承諾朱橚的全部著作,《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都將被全文不改地列入《永樂大典/大明百科全書》裏,並且帶著朱橚名字的這幾本書,將成為大明醫藥養殖和醫師指導用方、百姓家庭用藥的標準參考書。
但出乎意料的是,朱橚對於留名反而並沒有太大興趣,隻要求給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署名。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當皇帝這件事,朱橚幾乎擁有了能擁有的一切,而他跟他的兄弟們都不一樣,他是一個充滿了高級趣味的人——推廣醫術救死扶傷就是他最感興趣的事情。
隨著這一路北上一路體悟,薑星火也終於在永樂四年的盛夏,抵達了他這一世還從未來過的北京城。
第561章 師徒
暖風拂麵,盛夏金色的陽光灑在樹蔭的間隙,落在腳下形成了斑駁的光點。
“國師的車隊到了!”
城門之外,蹄聲急促。
隨著前麵小吏來報,一行身著官服的官員們從遮陽的樹蔭裏走出來,麵露肅穆之色,整齊地排列在城門外的道旁,等待著即將到來的薑星火。
為首者乃是二皇子朱高煦,他穿著一身反光刺到睜不開眼的明光鎧,拄著一把雙手儀刀,如小山一般站在最前麵。
而徐魏國公輝祖與鎮遠侯顧成,這兩位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的都督,則是一左一右,同樣屹立在道旁,他們身穿明軍將官製式鎧甲,腰佩長刀,都有幾分不怒自威的意思。
緊隨其後的是北京行部尚書郭資,其人乃是河南武安人,洪武十四年入太學,洪武十七年參加應天府鄉試中舉人,洪武十八年中進士,初任戶部試主事,後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得到戶部尚書鬱新的推薦授北平布政司左參議,然後連升右參政、左布政使。
靖難之役的時候,郭資和左參政孫瑜、按察司副使墨麟、僉事呂震這批人,構成了北平係文官的最初班底,跟著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因此是不折不扣的大皇子一係。
靖難成功後,朱棣賜其白金、文綺、八思巴文銀幣,並以北平行部尚書(後改北京行部尚書),統北京六部事,授命籌建北京城。
郭資再往後,則是一票的侯伯勳貴。
遠處,塵土飛揚,一行隊伍緩緩駛來。
為首的,便是薑星火,他坐在小灰馬上,雖然坐騎不太帥氣,但薑星火身姿挺拔,宛如鬆柏之姿,儀態還是讓人見之難忘的。
他的到來,讓原本還有些噪音的城門外頓時安靜了下來。
“特進榮祿大夫、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文臣、上柱國、國師薑星火到!”
隨著一聲高亢的唱名,眾官員紛紛躬身施禮,迎接這位國師大人。
其實論頭銜,郭資、徐輝祖、顧成這些人都不輸薑星火,而薑星火與北平係文官之間也素無來往,顯然,薑星火到來時的迎接儀式這麽有牌麵,是朱高煦一手安排的。
薑星火是朱高煦的老師,這一點誰都改變不了,所以朱高煦給薑星火最大的尊重,也是給他自己最大的尊重。
郭資等人未嚐見得想要如此禮遇薑星火,他們有的人稱病不來迎接也可以,但不要忘了,眼下京營三大營二十萬大軍可是還在北直隸呢,這麽多勳貴武臣對薑星火的態度跟他們可不一樣,個頂個的想要親近。
“見過國師!”
五軍營總兵官成陽侯張武、三千營總兵官同安侯火裏火真、神機營總兵官安遠伯柳升、北京鎮總兵官泰寧侯陳珪、宣府鎮總兵官成安侯郭亮一大票重量級的勳貴武臣們齊聲呼喝,其中有不少人甚至還是從周邊駐地趕回來的。
頓時,飛鳥驚起,聞者無不變色!
這一刻,空氣中仿佛彌漫著一種肅殺與莊重的氣氛,哪怕是之前有些漫不經心的文官,此刻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敬畏與尊重。
這就是再直接不過的表態!
隨著這兩年北征韃靼和西防帖木兒的軍事行動,朱高煦逐漸表現出了能夠獨當一麵的能力,他在軍中的威望進一步上升,可以這麽說,如果朱棣忽然駕崩了,那整個京營三大營二十餘萬人馬上就會推舉朱高煦當皇帝。
這黃袍,由不得你不披。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支持軍隊開疆擴土秉持著“擴張主義”國策的皇帝,是對軍功貴族最有利的,而且這個皇帝如果還同時支持以“重商主義”為主要經濟政策的變法的話,那麽軍功貴族不僅能夠獲得不斷打開的上升通道(直到帝國的全球化擴張達到極限),而且還能夠獲得與對外擴張相伴而來的貿易紅利。
大皇子當皇帝,你不僅升不了爵位發不了財,而且還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失去廟堂話語權被文官踩頭;二皇子當皇帝,你又加官進爵又盆滿缽滿,世界如此廣闊,年年有仗打,手裏的兵權還能不斷加重伱的廟堂話語權。
換做你是勳貴武臣,你選哪個人當皇帝?
但是,但是。
既然勳貴武臣如此支持朱高煦,那為什麽在薑星火前世,朱高煦沒能當上儲君呢?
這就是因為薑星火穿越所帶來的一係列蝴蝶效應了。
第一,在薑星火前世,朱棣第一次北征是因為丘福浪戰全軍覆沒,而跟著丘福一起死在草原的,全都是朱高煦的重量級支持者,而在現在,隨著京營組建和第一次北征時間的提前,這些跟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生死與共的勳貴,全都坐到了掌握兵權的關鍵位置。
第二,朱高煦的另一個重要支持者,也就是靖難三巨頭(朱能、丘福、張玉)裏的朱能,在原本的曆史線裏,是在南征安南的路上病逝,而此時朱能還活著,再加上姚廣孝,相當於在世的燕軍國公,全都支持朱高煦當儲君。
第三,原本的曆史線裏,支持朱高煦的人基本都是勳貴武臣,沒有文臣,而現在則完全不同,雖然支持朱高煦的文臣不占據文臣裏比例的絕大多數,但從絕對數量上來看,並不少。
第四,如果沒有薑星火的變法,勳貴們即便支持朱高煦,也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現在隨著變法的進程加速,勳貴們從各個公司、工坊的股權裏,獲得了遠遠不斷的經濟利益,為了維係這種經濟利益,他們隻能支持朱高煦、支持變法。
正因為這些原因,現在朱高煦明顯在儲君之爭中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要知道,在薑星火前世,沒有現在的這些條件,朱高煦都能跟朱高熾五五開,而現在有了這些種種有利條件的加持,再加上朱棣本人的偏愛,不占據極大優勢才是不合理的事情。
故此,現在其實缺的就是個名正言順。
——隻要利用這幾個月的延期,贏得南北直隸的變法發展競賽,那麽朱高煦登上儲君之位,將無人可擋。
眼見薑星火來到跟前,朱高煦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目光如炬,緊緊盯著越來越近的小灰馬,直接呲開了大牙.小灰馬被嚇得直接一哆嗦。
薑星火在馬背上看到朱高煦兜鍪下的麵容時,眼中也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情,幾年的師生情誼,早已超越了一般的關係。
朱高煦親自上前,象征性地伸出雙手,扶著薑星火下馬。
薑星火借力輕輕一躍,穩穩地落在地麵上。
朱高煦深深一禮:“老師,兩年未見,您依舊風采如昔。”
薑星火扶起朱高煦,仔細地打量著他,嘴角難掩笑意:“你也成熟了不少,國朝有你,真是讓我倍感欣慰。”
朱高煦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自豪,但隨即又謙虛道。
“都是老師教誨有方,俺可不敢有絲毫懈怠。”
兩人就這樣站在北京城外,久別重逢的喜悅與一些莫名的感慨交織在一起,仿佛時間都為他們暫停了腳步。
周圍的官員們看到這一幕,無不感歎於他們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
而這一幕落在一些文官的眼中,也難免閃過了忌憚之色。
隨後眾人見禮。
薑星火還禮後微微一笑,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停到了郭資身上。
郭資年約五旬,神情沉穩,須發微微灰白,更顯出幾分老臣的穩重與幹練,腰間掛著一塊晶瑩剔透的玉佩,隨著風輕輕搖曳。
“奪淮入海,實乃百年積弊,想要把黃河糾正回河南山東故道,實在是信心不足.黃河桀驁不馴,治理之難,非同小可。”
宋禮這幾句有點訴苦意味的話,其實也隻能講給薑星火聽。
宋禮這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時間,麵對的困難是極為複雜的。
首先,黃河的泥沙問題堪稱治理之首難,黃河之水從中遊開始挾帶著巨量的泥沙洶湧而下,這些泥沙不僅淤塞了河道,還使得所有支流乃至原本屬於淮河水係的河床不斷抬高,威脅著兩岸百姓的安全。
其次,黃河的水量變化無常,時而洪水滔天,時而幹涸見底,這種極端的水情變化也給調整黃河奪淮入海的工程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治水的時間都是以年來計算的,而每年有洪水期有枯水期,在洪水期,宋禮需要確保新建的堤壩和舊有的那些堤把能夠抵禦住洪水的衝擊;而在枯水期,他又要考慮如何調配水源,保證河道的基本流量,不讓黃淮的百姓沒有水澆地。
此外,黃淮流域的地理情況是真的複雜多變,這給堤壩的選址和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朝廷沒有充足的經費。
治理黃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然而朝廷的財政狀況並不樂觀,雖然收入暴漲,但支出也同樣暴漲,治理黃河這個項目很重要,但沒有重要到能獲得無限預算的程度,所以處處都得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節約成本。
這些困難,宋禮能說給誰聽呢?
他是河漕總督,兼管著河道總理衙門和漕運總督衙門,不僅治水工程繁忙無比,更是要上下協調人事,這個主心骨是真的一點都不能露怯,因為若是他表現得沒信心了,那恐怕下麵跟著治理黃河的人就徹底慌了,也不用接著幹了。
薑星火知道宋禮不是求答案,隻是求信心,但他還是想了想,給了對方一些自己思考後得出的建議。
薑星火沉吟片刻,緩緩道:“黃河泥沙俱下,沉積太多,唯有束水以攻之,方能保河道暢通。乃治河之根本,然此法需得因地製宜,不可一概而論黃河泥沙多以伏地潛流的方式流動,特別是含量泥沙,其運過程極為平靜,黃河中遊的河上往往是泛出層清,在其下,泥沙粒徑動組合,以束狀或梭狀,乎緊貼河床底部流動。”
“國師的意思是?”
“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辦法,治理黃淮不分,治理黃河奪淮入海,肯定要用束水攻沙的法子,但若是到了山東地界,想要把黃河歸於舊道,不妨先花時間清除舊道下麵的淤泥,然後關鍵位置建立水泥堤壩,再把束水攻沙改為束水歸槽這個詞也是我來時的路上想出來的,不見得形容的貼切。”
宋禮一時間沒想明白:“束水歸槽?”
“對。”
薑星火提筆畫給宋禮看示意圖:“既然我們有鋼筋水泥,而黃河故道現在是空曠的,完全可以先清理淤泥,讓河底平整,然後在兩側建立水泥堤壩,在空曠狀態下等水泥晾幹很容易,比在淮河流域用水泥堤壩需要先用土堤把河水隔開再建水泥堤壩方便多了而整體的規製,跟‘四道堤’是一樣的,不過因為水泥堤壩不會跟土石堤壩一樣被黃河水滲透,所以可以任由洪水和泥沙進入縷堤和遙堤之間的寬闊灘地,隻要灘地的地勢低,泥沙就會傾進去,然後沉積在裏麵,等洪峰退去再清淤即可。”
“我知道了!”
宋禮擊節道:“黃河水濁在於泥沙俱下,所以河底清理的再幹淨,河堤弄得再牢固,隻要時間長了,泥沙還是會淤積在河底,然後不斷的形成抬升的地上河。”
“而黃河主道是很受雨季影響的,還有暴漲陡落的洪水特點,這樣用水泥堤壩把縷堤與遙堤的重心交替過來,就能起到額外淤灘固堤的實效,相當於洪水來的時候,分洪到了兩側,然後等洪峰過後,灘地上的洪水勢必仍舊歸回河槽,留在灘地的淤泥就可以挖出來了,雖然不能徹底改變黃河的泥沙淤積,但肯定能有相當效果。”
薑星火點頭以示讚同:“就是這個意思,對於治理黃河各支流蔓延以至於奪淮入海,用束水攻沙最好,但對於黃河主道,還是束水歸槽更好。”
兩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他們從黃河的源頭說起,一直談到了到底選用哪個故道入海口,討論了河道的走向、堤壩的建設、泥沙的淤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兩人的討論時而激烈、時而平和,但始終都圍繞著如何治理好黃河這個核心。
治理黃河是關乎河南、河北、山東、黃淮,四個布政使司近千萬人口的大事情,黃河治理不好,北方的農業就很難發展好。
一啄一飲,莫非前定。
其實“究竟要不要花費巨大的代價和時間去治理黃河”這件事,早在薑星火在詔獄中模擬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決心。
無論花費多少金錢,無論付出多少時間,他都要把宋、金、元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收拾好。
如此一來,南北才能齊頭並進發展,大明才沒有撕裂的風險。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轉眼間已是夕陽西下,但兩人似乎都忘記了時間的存在,依然沉浸在激烈的討論中。
直到王斌實在是忍不住來報,晚餐已經備好,薑星火和宋禮才如夢初醒般地停下了討論。
薑星火望著宋禮那張變得黑瘦的臉龐,心中充滿了信心,有這樣一位執著於治河的大員全權處理此事,黃河的治理大計定能成功。
從濟寧州出發,北上參觀了一下東昌之戰的戰場遺址,然後薑星火就掉頭向西到開封與周王朱橚見了一麵,朱有爋扭扭捏捏的喊了聲爹,周王朱橚看了眼這在海上漂了好幾年都曬成猴子的兒子,一腳把他踹了出去.不過倒是聽說朱橚事後偷偷抹了眼淚。
周王朱橚種草藥種的不錯,王府大半都成了中藥養殖場不說,外麵的莊田也都種滿了,各種草藥的集中種植經驗,基本總結的差不多了。
周王朱橚從年輕的時候就對醫藥感興趣,在此之前已經完成了《保生餘錄》和《袖珍方》的編撰,後者是一個類似於《家用常見中草藥指南》的東西,可謂是條方類別詳切明備,極其便於應用,薑星火看了以後如獲至寶,當即就決定用這個來免費印刷後配發給醫師,提高整個大明鄉村的醫療水平。
而朱橚目前進行的大工程是在開封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醫者和學者,有劉醇、滕碩、李恒、瞿佑等人,進行一部醫學匯總類的巨著編撰,也就是《普濟方》。
《普濟方》這個大工程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共有方脈總論、運氣、髒腑、身形、諸疾、婦入、嬰兒、針灸、本草等上百門分類,包含六萬多個藥方和二百多張繪圖。
這還不止,朱橚又招募了一批畫工和農人,專門用來對他中藥養殖場的藥物和一些常見植物的生長全過程進行記錄,也就是《救荒本草》,現在記錄了四百多種植物和藥物,而且與傳統的本草類著作不同,朱橚的描述來自直接的觀察,不作繁瑣的描述,隻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將植物形態等表述出來,並且描述一種植物即附一插圖,圖文配合相當緊湊。
有了這個東西,薑星火夢想中的中草藥集中養殖降低百姓抓藥成本的事情,就是真真正正有了可能。
帶著對周王朱橚的感謝,薑星火承諾朱橚的全部著作,《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都將被全文不改地列入《永樂大典/大明百科全書》裏,並且帶著朱橚名字的這幾本書,將成為大明醫藥養殖和醫師指導用方、百姓家庭用藥的標準參考書。
但出乎意料的是,朱橚對於留名反而並沒有太大興趣,隻要求給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署名。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當皇帝這件事,朱橚幾乎擁有了能擁有的一切,而他跟他的兄弟們都不一樣,他是一個充滿了高級趣味的人——推廣醫術救死扶傷就是他最感興趣的事情。
隨著這一路北上一路體悟,薑星火也終於在永樂四年的盛夏,抵達了他這一世還從未來過的北京城。
第561章 師徒
暖風拂麵,盛夏金色的陽光灑在樹蔭的間隙,落在腳下形成了斑駁的光點。
“國師的車隊到了!”
城門之外,蹄聲急促。
隨著前麵小吏來報,一行身著官服的官員們從遮陽的樹蔭裏走出來,麵露肅穆之色,整齊地排列在城門外的道旁,等待著即將到來的薑星火。
為首者乃是二皇子朱高煦,他穿著一身反光刺到睜不開眼的明光鎧,拄著一把雙手儀刀,如小山一般站在最前麵。
而徐魏國公輝祖與鎮遠侯顧成,這兩位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的都督,則是一左一右,同樣屹立在道旁,他們身穿明軍將官製式鎧甲,腰佩長刀,都有幾分不怒自威的意思。
緊隨其後的是北京行部尚書郭資,其人乃是河南武安人,洪武十四年入太學,洪武十七年參加應天府鄉試中舉人,洪武十八年中進士,初任戶部試主事,後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得到戶部尚書鬱新的推薦授北平布政司左參議,然後連升右參政、左布政使。
靖難之役的時候,郭資和左參政孫瑜、按察司副使墨麟、僉事呂震這批人,構成了北平係文官的最初班底,跟著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因此是不折不扣的大皇子一係。
靖難成功後,朱棣賜其白金、文綺、八思巴文銀幣,並以北平行部尚書(後改北京行部尚書),統北京六部事,授命籌建北京城。
郭資再往後,則是一票的侯伯勳貴。
遠處,塵土飛揚,一行隊伍緩緩駛來。
為首的,便是薑星火,他坐在小灰馬上,雖然坐騎不太帥氣,但薑星火身姿挺拔,宛如鬆柏之姿,儀態還是讓人見之難忘的。
他的到來,讓原本還有些噪音的城門外頓時安靜了下來。
“特進榮祿大夫、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文臣、上柱國、國師薑星火到!”
隨著一聲高亢的唱名,眾官員紛紛躬身施禮,迎接這位國師大人。
其實論頭銜,郭資、徐輝祖、顧成這些人都不輸薑星火,而薑星火與北平係文官之間也素無來往,顯然,薑星火到來時的迎接儀式這麽有牌麵,是朱高煦一手安排的。
薑星火是朱高煦的老師,這一點誰都改變不了,所以朱高煦給薑星火最大的尊重,也是給他自己最大的尊重。
郭資等人未嚐見得想要如此禮遇薑星火,他們有的人稱病不來迎接也可以,但不要忘了,眼下京營三大營二十萬大軍可是還在北直隸呢,這麽多勳貴武臣對薑星火的態度跟他們可不一樣,個頂個的想要親近。
“見過國師!”
五軍營總兵官成陽侯張武、三千營總兵官同安侯火裏火真、神機營總兵官安遠伯柳升、北京鎮總兵官泰寧侯陳珪、宣府鎮總兵官成安侯郭亮一大票重量級的勳貴武臣們齊聲呼喝,其中有不少人甚至還是從周邊駐地趕回來的。
頓時,飛鳥驚起,聞者無不變色!
這一刻,空氣中仿佛彌漫著一種肅殺與莊重的氣氛,哪怕是之前有些漫不經心的文官,此刻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敬畏與尊重。
這就是再直接不過的表態!
隨著這兩年北征韃靼和西防帖木兒的軍事行動,朱高煦逐漸表現出了能夠獨當一麵的能力,他在軍中的威望進一步上升,可以這麽說,如果朱棣忽然駕崩了,那整個京營三大營二十餘萬人馬上就會推舉朱高煦當皇帝。
這黃袍,由不得你不披。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支持軍隊開疆擴土秉持著“擴張主義”國策的皇帝,是對軍功貴族最有利的,而且這個皇帝如果還同時支持以“重商主義”為主要經濟政策的變法的話,那麽軍功貴族不僅能夠獲得不斷打開的上升通道(直到帝國的全球化擴張達到極限),而且還能夠獲得與對外擴張相伴而來的貿易紅利。
大皇子當皇帝,你不僅升不了爵位發不了財,而且還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失去廟堂話語權被文官踩頭;二皇子當皇帝,你又加官進爵又盆滿缽滿,世界如此廣闊,年年有仗打,手裏的兵權還能不斷加重伱的廟堂話語權。
換做你是勳貴武臣,你選哪個人當皇帝?
但是,但是。
既然勳貴武臣如此支持朱高煦,那為什麽在薑星火前世,朱高煦沒能當上儲君呢?
這就是因為薑星火穿越所帶來的一係列蝴蝶效應了。
第一,在薑星火前世,朱棣第一次北征是因為丘福浪戰全軍覆沒,而跟著丘福一起死在草原的,全都是朱高煦的重量級支持者,而在現在,隨著京營組建和第一次北征時間的提前,這些跟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生死與共的勳貴,全都坐到了掌握兵權的關鍵位置。
第二,朱高煦的另一個重要支持者,也就是靖難三巨頭(朱能、丘福、張玉)裏的朱能,在原本的曆史線裏,是在南征安南的路上病逝,而此時朱能還活著,再加上姚廣孝,相當於在世的燕軍國公,全都支持朱高煦當儲君。
第三,原本的曆史線裏,支持朱高煦的人基本都是勳貴武臣,沒有文臣,而現在則完全不同,雖然支持朱高煦的文臣不占據文臣裏比例的絕大多數,但從絕對數量上來看,並不少。
第四,如果沒有薑星火的變法,勳貴們即便支持朱高煦,也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現在隨著變法的進程加速,勳貴們從各個公司、工坊的股權裏,獲得了遠遠不斷的經濟利益,為了維係這種經濟利益,他們隻能支持朱高煦、支持變法。
正因為這些原因,現在朱高煦明顯在儲君之爭中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要知道,在薑星火前世,沒有現在的這些條件,朱高煦都能跟朱高熾五五開,而現在有了這些種種有利條件的加持,再加上朱棣本人的偏愛,不占據極大優勢才是不合理的事情。
故此,現在其實缺的就是個名正言順。
——隻要利用這幾個月的延期,贏得南北直隸的變法發展競賽,那麽朱高煦登上儲君之位,將無人可擋。
眼見薑星火來到跟前,朱高煦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目光如炬,緊緊盯著越來越近的小灰馬,直接呲開了大牙.小灰馬被嚇得直接一哆嗦。
薑星火在馬背上看到朱高煦兜鍪下的麵容時,眼中也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情,幾年的師生情誼,早已超越了一般的關係。
朱高煦親自上前,象征性地伸出雙手,扶著薑星火下馬。
薑星火借力輕輕一躍,穩穩地落在地麵上。
朱高煦深深一禮:“老師,兩年未見,您依舊風采如昔。”
薑星火扶起朱高煦,仔細地打量著他,嘴角難掩笑意:“你也成熟了不少,國朝有你,真是讓我倍感欣慰。”
朱高煦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自豪,但隨即又謙虛道。
“都是老師教誨有方,俺可不敢有絲毫懈怠。”
兩人就這樣站在北京城外,久別重逢的喜悅與一些莫名的感慨交織在一起,仿佛時間都為他們暫停了腳步。
周圍的官員們看到這一幕,無不感歎於他們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
而這一幕落在一些文官的眼中,也難免閃過了忌憚之色。
隨後眾人見禮。
薑星火還禮後微微一笑,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停到了郭資身上。
郭資年約五旬,神情沉穩,須發微微灰白,更顯出幾分老臣的穩重與幹練,腰間掛著一塊晶瑩剔透的玉佩,隨著風輕輕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