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名時氏去世後,山名氏的勢力繼續擴大,繼承總領的山名氏長男山名師義得到丹後、伯耆守護;次男山名義理為紀伊守護;三男山名氏冬為因幡守護;四男山名氏清為丹波、山城、和泉守護;五男山名時義為美作、但馬、備後守護;山名師義的三男山名滿幸又得到播磨守護職。
日本共六十六國,山名氏獨占十一國,被世人稱之為“六分之一殿”。
而在十七年前,日本明德二年,山名氏發動了反對室町幕府的“明德之亂”,山名氏被足利義滿鎮壓,封地從十一國到現在隻剩下了但馬、伯耆和因幡三國。
而如今的山名氏家主,是山名時清。
正如同華夏的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樣,山名氏雖然隻剩下了三個藩國,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但馬、伯耆、因幡三國是連著的,都在北方靠海的位置,橫亙在九州島島中部與西部結合位置,山名氏的南部,是細川家和赤鬆家的領地,這兩家是隸屬於室町幕府的。
但幕府聯軍,隻要想向西阻止明軍的登陸,就要麽從北麵經過山名氏的領地,要麽從南麵經過細川家和赤鬆家的領地,而即便幕府聯軍從南麵借道走,至少有數百裏的補給線,依舊完全在暴露在山名氏麵前。
而就在這條必經之路上,山名時清舉起了反旗。
當年山名氏與室町幕府在“明德之亂”中結下的恩怨,此時,是時候了結了。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而你,山名時清,我的朋友,你是真正的英雄。
幕府聯軍被山名氏的軍隊所襲擾,足利義持被逼無奈之下,隻能先解決山名氏。
但馬國很快被幕府聯軍攻破,但幕府聯軍卻被迫在因幡國停下了腳步。
因幡國作為山陰道八國中的一國,東是但馬國,西為伯耆國,南是美作國和播磨國,北為日本海,由東至南分別是冰之山、三室山和那岐山,山名氏在這裏構築的防禦,可以說是標準的山城防禦體係,山名氏通過蒲生、戶倉、誌戶阪等山頭和峽穀組織起了相當有效的防禦。
這時候還沒有建立著名的鳥取城,但山名氏的山城防禦體係,還是讓停下腳步的幕府軍感受到了巨大的麻煩。
足利義持帶領的幕府聯軍可謂是傾國而來,斯波氏、細川氏、畠山氏“三管領”,以及負責侍所的一色氏、京極氏、赤鬆氏“四職”(山名氏也是其中之一)傾巢出動武將陣容裏,畠山基國、斯波義將、細川滿元以及赤鬆義則、一色滿笵等室町幕府的大人物可以說是一個不落,全都到了。
而山名氏重點布防的冰之山,又稱須賀之山,在整個山陰道中是僅次於大山的第二高峰。
圍繞著冰之山展開的攻防戰,是一場殘酷而漫長的拉鋸。
顯然,山名氏充分吸取了在明德之亂中的教訓。
十七年前的明德之亂中,山名軍將領山名義數、小林上野介所率的七百騎攻擊二條大宮,與大內義弘以下的三百騎展開激戰,大內軍先下馬射箭襲擾山名軍,被激怒的山名軍發動莽撞突擊,被四麵埋伏的大內軍以混戰戰術擊潰,小林上野介被斬殺,山名義數亦戰死亂軍之中,幕府軍旗開得勝,大內義弘受義滿太刀賞賜。
接著,山名滿幸的主力兩千騎主力也傻乎乎地投入到了內野的戰場中,與田山等人激戰,被死死拖住,關鍵時刻,足利義滿將手下五千禁衛親軍性質的“禦馬回”投入戰場,山名滿幸軍全線潰敗,其人逃往丹波,山名氏清率殘餘的數千人馬,兵分兩路發動了最後攻勢,大內和赤鬆軍抵擋不住節節敗退而那時候傳令兵接二連三向足利義滿告急,足利義滿認為決定性出擊的時刻已到,便命預備隊斯波軍和一色軍投入戰場,本人也親自打著幕府將軍旗號,出馬迎敵,幕府士眾見將軍親臨,高呼萬歲,山名軍則抱頭鼠竄,山名氏清回天乏力,企圖逃亡,結果被一色詮笵團團包圍,力戰被殺。
而在這場戰役過後,畠山基國受封山城國,細川賴元(細川滿元之父)受封丹波國,一色滿笵受封丹後國,赤鬆義則受封美作國,各家瓜分了山名氏的領地,同時足利義滿也加強了“禦馬回”,把這支直屬於幕府將軍的精銳武士騎兵部隊擴充到了上萬人的規模。
所以,十七年後的現在,其實還是“明德之亂”的翻版,雙方陣容基本沒什麽變化。
而算上各種輔兵,總兵力也隻有一萬多人的山名氏,這次是堅決不浪戰了,至於寶貴的武士騎兵,更是一點都不敢動,隻敢把他們當機動步兵用,用來當救火隊,哪裏頂不住了填到哪裏去。
幕府聯軍集結了這麽久,包括一萬“禦馬回”和三萬幕府步兵外,還有斯波氏、細川氏、畠山氏、一色氏、京極氏、赤鬆氏湊出來的六萬兵馬,光是正經的戰兵,就是十萬,算上輔兵,更是足足有十五萬,對外號稱“三十萬眾”,不可謂兵力不雄厚,這也是室町幕府能夠平定南北朝紛亂,壓服整個日本的根本所在。
幕府聯軍洶湧而來,他們的刀槍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頗有種氣勢如虹的感覺。
然而,建造在冰之山上的山名氏山城如一頭蟄伏的巨獸,盤踞在險峻的山巔,城牆從下麵仰視就仿佛高聳入雲到要觸及天際一樣,其上布滿了箭垛和瞭望台,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讓人絕望的感覺。
堡壘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優勢,整體性非常的好,內部全是運兵道,藏在山洞裏的士兵可以快速部署到任意位置。
幕府聯軍的士兵們抬頭仰望,心中不禁生出一絲寒意,任誰都知道這場戰鬥將不會輕鬆,然而足利義持軍令如山,他們也隻能咬緊牙關,攀爬著冰冷的石頭,向山城發起衝鋒。
戰鼓擂響,吶喊聲震天動地。
幕府聯軍的士兵們如同潮水般湧向山城,他們的腳步在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跡,然而以逸待勞的山名氏守軍卻不為所動,他們用弓弩冷靜地瞄準著衝鋒的敵人,箭矢如同雨點般傾瀉而下。
同樣是進攻山城,但幕府聯軍,顯然是沒有明軍的那種火力的,不僅火炮沒幾門,而且就連火銃都是一百年前從元軍手裏繳獲的.
說實話,這種一百年前的老古董,開火不把自己炸死就已經不錯了,指望它能殺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沒有足夠的遠程火力,那麽像是明軍那種低打高反而形成火力壓製的情況,就不可能出現,這也就意味著,山城上麵的山名氏守軍,可以充分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來殺傷敵人,幕府聯軍拿他們基本沒有辦法。
衝鋒的隊伍中不斷有人倒下,鮮血染紅了大地。
然而,幕府聯軍並沒有退縮,他們踏著同伴的屍體,繼續向前推進。
城牆下,從狹窄的山道上艱難推上來的攻城撞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試圖幫助聯軍繞過堅不可摧的城牆在城門上打開缺口,可惜城門早就被堵死了,辛苦運用上來的攻城撞車也隻是在做無用功。
不過別看幕府聯軍仰攻的費勁,山名氏的守軍也並不輕鬆,他們得時刻保持著警惕,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要知道,他們可是公然站到了幕府的對立麵。
而在足利義滿時代,不管是大內氏還是山名氏亦或是今川氏,甚至是坐擁關東十國的鎌倉公方,隻要敢挑頭冒刺,那迎接的都是幕府的一頓毒打。
這時候的室町幕府,可不是什麽廢拉不堪的存在,而是真正終結了日本南北朝亂世的強橫武力團體。
山名氏很清楚地知道,一旦城牆被攻破,等待他們的將是滅頂之災,因此他們拚盡全力,用弓箭、巨石和滾木,還有狼牙拍之類的東西,動用一切手段阻止著敵人的進攻。
戰鬥持續了十幾天,雙方都已經緊繃了神經,幕府聯軍雖然攻勢凶猛,但卻始終無法攻破山名氏山城的核心防線,而山名氏雖然堅守著放線,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的領地其他地方已經被幕府聯軍謔謔的差不多了。
——————
夜幕深沉,足利義持依然佇立在案幾前,他攤開一張地圖,地圖上標注著日本的各大城池和地形地貌,他仔細研究著明軍的進軍路線和可能的戰略部署。
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一名武士匆匆走了進來,跪倒在足利義持的麵前,雙手呈上一份密報。
足利義持接過密報,展開一看,臉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
“鎌倉公方果然有所行動了!”
他自言自語道:“而且比預想中的還要快!”
密報上寫著鎌倉公方已經率領大軍向京都進發,預計二十餘日就會到達,這對於足利義持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本以為可以先集中力量對付明軍,哪怕是山名氏跳反,他也覺得自己有時間先收拾了山名氏再繼續進軍,沒想到鎌倉公方卻在這個時候發起了進攻。
足利義持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這個時候慌亂和焦慮是沒有用的,隻有理智才能幫助他做出正確的決策。
不過幕府對於鎌倉公方的背刺並非毫無準備,京都也是留了兩萬兵馬的,而且關東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和關卡都掌握在幕府手裏.畢竟,關東的鎌倉公方覬覦幕府將軍大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毫無防備那曆代幕府將軍豈不是成了傻子。
這些留守的兵馬進攻或許不行,但那防守算是綽綽有餘了,最起碼,關東聯軍肯定沒有明軍的攻城能力,光是那一連串的關卡,就足夠足利滿兼頭疼的。
再怎麽說,地理上關東和京畿也是兩個地理單元,中間隔著一連串的大山呢。
所以,短時間內老巢京都一定是沒問題的,但是時間拖長了就不好說了。
足利義持想來想去,雖然覺得回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先打疼關東聯軍比較好,但還是要問問眾人的意見。
畢竟,他沒有足利義滿那種絕對的掌控力,如果聯軍裏的大部分人都反對,他哪怕是幕府將軍,也沒法強行執行自己的戰略。
“去叫他們來議事。”
冰之山下,在幕府聯軍的議事大帳內,氣氛凝重得幾乎令人窒息。
燭火在帳篷的外簾上投下搖曳不定的陰影,仿佛隨時都會熄滅,幕府將軍足利義持跪坐在主位,他的眼神裏滿是煩亂,因為這些人見麵就開始吵,根本沒有一點給他麵子的意思。
“砰”的一聲巨響,畠山基國猛地拍擊桌麵,震得桌上的杯盞叮當作響。
身材壯碩的畠山基國站起身來,怒目圓睜,聲音如同雷霆般在大廳內回蕩:“明軍已經踐踏了我們的領土!這是對我們武士尊嚴的極度侮辱!我們不能坐視不理,必須立即出兵迎戰!當年元寇入侵,我們的祖輩就是這麽回擊的!不能撤軍!絕對不能!”
斯波義將卻穩穩地跪坐在原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屑。
斯波義將慢條斯理地開口,聲音卻如同寒冰般刺骨:“迎戰?你說得倒是輕鬆,明軍兵強馬壯,我們這時候雖然沒有折損多少兵力,但士氣已經下跌了,此時貿然出擊無異於以卵擊石。更何況,我們內部還有南朝的叛賊在作亂.大和國內產生了大規模的‘國民一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攘內賊,再圖外敵。”
畠山基國被斯波義將的話氣得難受,他的臉色漲得通紅,如同剛煮熟的龍蝦。
畠山基國指著斯波義將的鼻子,怒吼道:“伱這個懦夫!隻知道龜縮在這裏,談什麽攘內賊?等你回師攘完了內賊,明軍早就打到京都來把我們的頭顱割下來當球踢了!”
斯波義將的臉色也沉了下來,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殺意,但他並沒有發作,而是深吸了一口氣,強行壓下心中的怒火。
斯波義將冷冷地看著畠山基國,一字一句地說道:“那麽,請問畠山大人,你有何高見?難道就憑你的一腔熱血和匹夫之勇,就能有把握馬上擊敗明軍嗎?若是還沒擊敗明軍,京都就被鎌倉公方攻占了,那我們到時候補給斷絕沒吃沒喝,甚至被明軍和鎌倉公方東西夾擊,到時候又該如何自處呢?”
畠山基國被問得啞口無言,他張了張嘴,卻沒能說出話來。
這時,細川滿元趁機插話道:“我看,我們應該先解決鎌倉公方的問題,鎌倉公方才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威脅,而且不難解決關東通往京畿的重要雄關都在我們手裏,關東聯軍不過是一群被鼓噪的猴子罷了,隻要拿棍子重敲幾下,他們就會潰散。”
他的聲音平和而沉穩,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幹涸的河床,而他的觀點也是幕府聯軍中少見的。
當年對付大內家的應永之亂的時候,足利義滿親任總大將,派遣細川氏、京極氏和赤鬆氏為前鋒,以總兵力四萬人攻打大內義弘,當時鎌倉公方的足利滿兼就要舉兵響應,但是被上杉憲定勸阻,沒有如期舉兵,導致大內義弘陷入孤軍奮戰,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堺城被畠山基國這位猛將攻占,大內義弘戰死。
而當時足利義滿為了防備鎌倉公方偷家,就在京都周圍留守了足足六萬多兵馬,足見足利義滿對鎌倉公方的重視。
而這個部署,當時就是細川滿元給足利義滿提的建議。
細川滿元始終認為,鎌倉公方決不可忽視,而目前既然銳氣鈍於堅城之下,就不適合在這裏跟明軍決戰,而大和國內的興福寺亦或是在大和國南部的後龜山天皇,不過是小問題罷了,真正要提防的是鎌倉公方與明軍聯手明軍不好打,鎌倉公方卻好打的多。
正因如此,細川滿元建議足利義持回師應戰鎌倉公方,戰勝以後再固守京都,同時召集本州島島東部的諸侯們一同對抗明軍。
在細川滿元看來,明軍跨海而來,如果可以的話,堅守防線消耗其兵力物資才是最好的辦法,與明軍決戰都是下下策。
但顯然,細川滿元的觀點並非幕府聯軍的主流。
“鎌倉公方?”赤鬆義則不屑地撇了撇嘴,“他們算什麽東西?隻要我們回師,就能輕鬆擊敗他。”
赤鬆義則的聲音中充滿了自信和狂妄。
“不管能不能輕鬆擊敗鎌倉公方,在我看來,都得先麻痹明軍。”
細川滿元想了想說道:“大明的皇帝好大喜功,我們完全可以效仿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故事,假意投降,然後藉此拖延時間,先回師擊敗鎌倉公方,最後再對抗明軍。”
“假意投降?”一色滿笵立刻反駁道,“你以為明軍是隋軍嗎?你這是與虎謀皮!明軍狼子野心,怎麽可能真心接受我們的投降?就算是接受了,你讓將軍大人置於何地?”
細川滿元瞪著一色滿笵,怒氣衝衝地說道:“那你說我們該怎麽辦?難道就這樣束手待斃嗎?我告訴你,如果幕府倒了,你我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一色滿笵並沒有被細川滿元的威脅所嚇倒,他沉聲說道:“我們應該盡快與南朝達成和解,結束內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集中力量對付外敵。”
“別忘了,明德合約還在生效,隻要我們同意把後龜山天皇的嫡長子立為皇位繼承人,讓大覺寺統與持明院統交替繼承天皇之位,那麽後龜山天皇一定會與我們和解的。”
足利義持一直強忍著聽著眾人的爭執,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耐不住的煩躁。
這些幕府大人物們,各自有各自的心思,誰也不服誰,誰提的方案,都無法讓足利義持滿意,他很清楚這些大人物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執不休。
足利義持深吸了一口氣:“都住嘴。”
他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如同晨鍾暮鼓般響徹大帳,眾人立刻安靜了下來,齊刷刷地看向他。
足利義持掃視了一圈眾人,這才說道:“無論采取什麽措施,都必須以幕府的利益為重,用華夏那邊的話說,就是我們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明軍是我們的敵人,但鎌倉公方和南朝同樣也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意氣之爭而損害了幕府的利益。”
別看足利義持年紀不大,但這話卻說的透徹,別的大名可以投降明軍,但他們這些幕府的核心群體早就跟幕府的利益深度綁定了,幕府倒了,他們也多半是沒什麽好下場的。
“都聽好了。”
足利義持頓了頓,繼續說道:“第一,調集騎兵監視和阻擊明軍,給我們的軍隊完整地從因幡國撤回京都爭取時間;第二,派出使者前往大和國的各郡縣安撫當地武士,然後跟南朝進行談判;第三,加強京都的防衛力量,密切關注鎌倉公方的動向,如果必要的話,我們可以考慮先對付鎌倉公方。”
足利義持的話音剛落,大廳內便響起了一片議論聲,雖然眾人對他的決策仍有爭議,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知道在當前形勢下,這已經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在足利義持的話音落下後,畠山基國深吸了一口氣,他的胸膛劇烈起伏,顯然是在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怒火。
畠山基國瞪著眼睛,一字一句地說道:“將軍,我尊重您的決策,但我不得不說,放棄與明軍決戰,是對我們武士的極大侮辱!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退縮!”
足利義持並沒有因為畠山基國的反對而改變自己的決策,他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緩緩說道:“我理解你的想法,但你也要明白,當前的形勢已經不允許我們再拘泥於所謂的武士榮耀了.我們必須以大局為重,以幕府的利益為重。”
他的話讓一色滿笵等人陷入了沉思,其實他們都知道足利義持說得沒錯,當前的形勢確實已經嚴峻到了極點,如果他們再不果斷行動,恐怕真的會讓幕府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日本共六十六國,山名氏獨占十一國,被世人稱之為“六分之一殿”。
而在十七年前,日本明德二年,山名氏發動了反對室町幕府的“明德之亂”,山名氏被足利義滿鎮壓,封地從十一國到現在隻剩下了但馬、伯耆和因幡三國。
而如今的山名氏家主,是山名時清。
正如同華夏的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樣,山名氏雖然隻剩下了三個藩國,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但馬、伯耆、因幡三國是連著的,都在北方靠海的位置,橫亙在九州島島中部與西部結合位置,山名氏的南部,是細川家和赤鬆家的領地,這兩家是隸屬於室町幕府的。
但幕府聯軍,隻要想向西阻止明軍的登陸,就要麽從北麵經過山名氏的領地,要麽從南麵經過細川家和赤鬆家的領地,而即便幕府聯軍從南麵借道走,至少有數百裏的補給線,依舊完全在暴露在山名氏麵前。
而就在這條必經之路上,山名時清舉起了反旗。
當年山名氏與室町幕府在“明德之亂”中結下的恩怨,此時,是時候了結了。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而你,山名時清,我的朋友,你是真正的英雄。
幕府聯軍被山名氏的軍隊所襲擾,足利義持被逼無奈之下,隻能先解決山名氏。
但馬國很快被幕府聯軍攻破,但幕府聯軍卻被迫在因幡國停下了腳步。
因幡國作為山陰道八國中的一國,東是但馬國,西為伯耆國,南是美作國和播磨國,北為日本海,由東至南分別是冰之山、三室山和那岐山,山名氏在這裏構築的防禦,可以說是標準的山城防禦體係,山名氏通過蒲生、戶倉、誌戶阪等山頭和峽穀組織起了相當有效的防禦。
這時候還沒有建立著名的鳥取城,但山名氏的山城防禦體係,還是讓停下腳步的幕府軍感受到了巨大的麻煩。
足利義持帶領的幕府聯軍可謂是傾國而來,斯波氏、細川氏、畠山氏“三管領”,以及負責侍所的一色氏、京極氏、赤鬆氏“四職”(山名氏也是其中之一)傾巢出動武將陣容裏,畠山基國、斯波義將、細川滿元以及赤鬆義則、一色滿笵等室町幕府的大人物可以說是一個不落,全都到了。
而山名氏重點布防的冰之山,又稱須賀之山,在整個山陰道中是僅次於大山的第二高峰。
圍繞著冰之山展開的攻防戰,是一場殘酷而漫長的拉鋸。
顯然,山名氏充分吸取了在明德之亂中的教訓。
十七年前的明德之亂中,山名軍將領山名義數、小林上野介所率的七百騎攻擊二條大宮,與大內義弘以下的三百騎展開激戰,大內軍先下馬射箭襲擾山名軍,被激怒的山名軍發動莽撞突擊,被四麵埋伏的大內軍以混戰戰術擊潰,小林上野介被斬殺,山名義數亦戰死亂軍之中,幕府軍旗開得勝,大內義弘受義滿太刀賞賜。
接著,山名滿幸的主力兩千騎主力也傻乎乎地投入到了內野的戰場中,與田山等人激戰,被死死拖住,關鍵時刻,足利義滿將手下五千禁衛親軍性質的“禦馬回”投入戰場,山名滿幸軍全線潰敗,其人逃往丹波,山名氏清率殘餘的數千人馬,兵分兩路發動了最後攻勢,大內和赤鬆軍抵擋不住節節敗退而那時候傳令兵接二連三向足利義滿告急,足利義滿認為決定性出擊的時刻已到,便命預備隊斯波軍和一色軍投入戰場,本人也親自打著幕府將軍旗號,出馬迎敵,幕府士眾見將軍親臨,高呼萬歲,山名軍則抱頭鼠竄,山名氏清回天乏力,企圖逃亡,結果被一色詮笵團團包圍,力戰被殺。
而在這場戰役過後,畠山基國受封山城國,細川賴元(細川滿元之父)受封丹波國,一色滿笵受封丹後國,赤鬆義則受封美作國,各家瓜分了山名氏的領地,同時足利義滿也加強了“禦馬回”,把這支直屬於幕府將軍的精銳武士騎兵部隊擴充到了上萬人的規模。
所以,十七年後的現在,其實還是“明德之亂”的翻版,雙方陣容基本沒什麽變化。
而算上各種輔兵,總兵力也隻有一萬多人的山名氏,這次是堅決不浪戰了,至於寶貴的武士騎兵,更是一點都不敢動,隻敢把他們當機動步兵用,用來當救火隊,哪裏頂不住了填到哪裏去。
幕府聯軍集結了這麽久,包括一萬“禦馬回”和三萬幕府步兵外,還有斯波氏、細川氏、畠山氏、一色氏、京極氏、赤鬆氏湊出來的六萬兵馬,光是正經的戰兵,就是十萬,算上輔兵,更是足足有十五萬,對外號稱“三十萬眾”,不可謂兵力不雄厚,這也是室町幕府能夠平定南北朝紛亂,壓服整個日本的根本所在。
幕府聯軍洶湧而來,他們的刀槍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頗有種氣勢如虹的感覺。
然而,建造在冰之山上的山名氏山城如一頭蟄伏的巨獸,盤踞在險峻的山巔,城牆從下麵仰視就仿佛高聳入雲到要觸及天際一樣,其上布滿了箭垛和瞭望台,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讓人絕望的感覺。
堡壘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優勢,整體性非常的好,內部全是運兵道,藏在山洞裏的士兵可以快速部署到任意位置。
幕府聯軍的士兵們抬頭仰望,心中不禁生出一絲寒意,任誰都知道這場戰鬥將不會輕鬆,然而足利義持軍令如山,他們也隻能咬緊牙關,攀爬著冰冷的石頭,向山城發起衝鋒。
戰鼓擂響,吶喊聲震天動地。
幕府聯軍的士兵們如同潮水般湧向山城,他們的腳步在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跡,然而以逸待勞的山名氏守軍卻不為所動,他們用弓弩冷靜地瞄準著衝鋒的敵人,箭矢如同雨點般傾瀉而下。
同樣是進攻山城,但幕府聯軍,顯然是沒有明軍的那種火力的,不僅火炮沒幾門,而且就連火銃都是一百年前從元軍手裏繳獲的.
說實話,這種一百年前的老古董,開火不把自己炸死就已經不錯了,指望它能殺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沒有足夠的遠程火力,那麽像是明軍那種低打高反而形成火力壓製的情況,就不可能出現,這也就意味著,山城上麵的山名氏守軍,可以充分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來殺傷敵人,幕府聯軍拿他們基本沒有辦法。
衝鋒的隊伍中不斷有人倒下,鮮血染紅了大地。
然而,幕府聯軍並沒有退縮,他們踏著同伴的屍體,繼續向前推進。
城牆下,從狹窄的山道上艱難推上來的攻城撞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試圖幫助聯軍繞過堅不可摧的城牆在城門上打開缺口,可惜城門早就被堵死了,辛苦運用上來的攻城撞車也隻是在做無用功。
不過別看幕府聯軍仰攻的費勁,山名氏的守軍也並不輕鬆,他們得時刻保持著警惕,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要知道,他們可是公然站到了幕府的對立麵。
而在足利義滿時代,不管是大內氏還是山名氏亦或是今川氏,甚至是坐擁關東十國的鎌倉公方,隻要敢挑頭冒刺,那迎接的都是幕府的一頓毒打。
這時候的室町幕府,可不是什麽廢拉不堪的存在,而是真正終結了日本南北朝亂世的強橫武力團體。
山名氏很清楚地知道,一旦城牆被攻破,等待他們的將是滅頂之災,因此他們拚盡全力,用弓箭、巨石和滾木,還有狼牙拍之類的東西,動用一切手段阻止著敵人的進攻。
戰鬥持續了十幾天,雙方都已經緊繃了神經,幕府聯軍雖然攻勢凶猛,但卻始終無法攻破山名氏山城的核心防線,而山名氏雖然堅守著放線,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的領地其他地方已經被幕府聯軍謔謔的差不多了。
——————
夜幕深沉,足利義持依然佇立在案幾前,他攤開一張地圖,地圖上標注著日本的各大城池和地形地貌,他仔細研究著明軍的進軍路線和可能的戰略部署。
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一名武士匆匆走了進來,跪倒在足利義持的麵前,雙手呈上一份密報。
足利義持接過密報,展開一看,臉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
“鎌倉公方果然有所行動了!”
他自言自語道:“而且比預想中的還要快!”
密報上寫著鎌倉公方已經率領大軍向京都進發,預計二十餘日就會到達,這對於足利義持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本以為可以先集中力量對付明軍,哪怕是山名氏跳反,他也覺得自己有時間先收拾了山名氏再繼續進軍,沒想到鎌倉公方卻在這個時候發起了進攻。
足利義持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這個時候慌亂和焦慮是沒有用的,隻有理智才能幫助他做出正確的決策。
不過幕府對於鎌倉公方的背刺並非毫無準備,京都也是留了兩萬兵馬的,而且關東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和關卡都掌握在幕府手裏.畢竟,關東的鎌倉公方覬覦幕府將軍大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毫無防備那曆代幕府將軍豈不是成了傻子。
這些留守的兵馬進攻或許不行,但那防守算是綽綽有餘了,最起碼,關東聯軍肯定沒有明軍的攻城能力,光是那一連串的關卡,就足夠足利滿兼頭疼的。
再怎麽說,地理上關東和京畿也是兩個地理單元,中間隔著一連串的大山呢。
所以,短時間內老巢京都一定是沒問題的,但是時間拖長了就不好說了。
足利義持想來想去,雖然覺得回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先打疼關東聯軍比較好,但還是要問問眾人的意見。
畢竟,他沒有足利義滿那種絕對的掌控力,如果聯軍裏的大部分人都反對,他哪怕是幕府將軍,也沒法強行執行自己的戰略。
“去叫他們來議事。”
冰之山下,在幕府聯軍的議事大帳內,氣氛凝重得幾乎令人窒息。
燭火在帳篷的外簾上投下搖曳不定的陰影,仿佛隨時都會熄滅,幕府將軍足利義持跪坐在主位,他的眼神裏滿是煩亂,因為這些人見麵就開始吵,根本沒有一點給他麵子的意思。
“砰”的一聲巨響,畠山基國猛地拍擊桌麵,震得桌上的杯盞叮當作響。
身材壯碩的畠山基國站起身來,怒目圓睜,聲音如同雷霆般在大廳內回蕩:“明軍已經踐踏了我們的領土!這是對我們武士尊嚴的極度侮辱!我們不能坐視不理,必須立即出兵迎戰!當年元寇入侵,我們的祖輩就是這麽回擊的!不能撤軍!絕對不能!”
斯波義將卻穩穩地跪坐在原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屑。
斯波義將慢條斯理地開口,聲音卻如同寒冰般刺骨:“迎戰?你說得倒是輕鬆,明軍兵強馬壯,我們這時候雖然沒有折損多少兵力,但士氣已經下跌了,此時貿然出擊無異於以卵擊石。更何況,我們內部還有南朝的叛賊在作亂.大和國內產生了大規模的‘國民一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先攘內賊,再圖外敵。”
畠山基國被斯波義將的話氣得難受,他的臉色漲得通紅,如同剛煮熟的龍蝦。
畠山基國指著斯波義將的鼻子,怒吼道:“伱這個懦夫!隻知道龜縮在這裏,談什麽攘內賊?等你回師攘完了內賊,明軍早就打到京都來把我們的頭顱割下來當球踢了!”
斯波義將的臉色也沉了下來,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殺意,但他並沒有發作,而是深吸了一口氣,強行壓下心中的怒火。
斯波義將冷冷地看著畠山基國,一字一句地說道:“那麽,請問畠山大人,你有何高見?難道就憑你的一腔熱血和匹夫之勇,就能有把握馬上擊敗明軍嗎?若是還沒擊敗明軍,京都就被鎌倉公方攻占了,那我們到時候補給斷絕沒吃沒喝,甚至被明軍和鎌倉公方東西夾擊,到時候又該如何自處呢?”
畠山基國被問得啞口無言,他張了張嘴,卻沒能說出話來。
這時,細川滿元趁機插話道:“我看,我們應該先解決鎌倉公方的問題,鎌倉公方才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威脅,而且不難解決關東通往京畿的重要雄關都在我們手裏,關東聯軍不過是一群被鼓噪的猴子罷了,隻要拿棍子重敲幾下,他們就會潰散。”
他的聲音平和而沉穩,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幹涸的河床,而他的觀點也是幕府聯軍中少見的。
當年對付大內家的應永之亂的時候,足利義滿親任總大將,派遣細川氏、京極氏和赤鬆氏為前鋒,以總兵力四萬人攻打大內義弘,當時鎌倉公方的足利滿兼就要舉兵響應,但是被上杉憲定勸阻,沒有如期舉兵,導致大內義弘陷入孤軍奮戰,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堺城被畠山基國這位猛將攻占,大內義弘戰死。
而當時足利義滿為了防備鎌倉公方偷家,就在京都周圍留守了足足六萬多兵馬,足見足利義滿對鎌倉公方的重視。
而這個部署,當時就是細川滿元給足利義滿提的建議。
細川滿元始終認為,鎌倉公方決不可忽視,而目前既然銳氣鈍於堅城之下,就不適合在這裏跟明軍決戰,而大和國內的興福寺亦或是在大和國南部的後龜山天皇,不過是小問題罷了,真正要提防的是鎌倉公方與明軍聯手明軍不好打,鎌倉公方卻好打的多。
正因如此,細川滿元建議足利義持回師應戰鎌倉公方,戰勝以後再固守京都,同時召集本州島島東部的諸侯們一同對抗明軍。
在細川滿元看來,明軍跨海而來,如果可以的話,堅守防線消耗其兵力物資才是最好的辦法,與明軍決戰都是下下策。
但顯然,細川滿元的觀點並非幕府聯軍的主流。
“鎌倉公方?”赤鬆義則不屑地撇了撇嘴,“他們算什麽東西?隻要我們回師,就能輕鬆擊敗他。”
赤鬆義則的聲音中充滿了自信和狂妄。
“不管能不能輕鬆擊敗鎌倉公方,在我看來,都得先麻痹明軍。”
細川滿元想了想說道:“大明的皇帝好大喜功,我們完全可以效仿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故事,假意投降,然後藉此拖延時間,先回師擊敗鎌倉公方,最後再對抗明軍。”
“假意投降?”一色滿笵立刻反駁道,“你以為明軍是隋軍嗎?你這是與虎謀皮!明軍狼子野心,怎麽可能真心接受我們的投降?就算是接受了,你讓將軍大人置於何地?”
細川滿元瞪著一色滿笵,怒氣衝衝地說道:“那你說我們該怎麽辦?難道就這樣束手待斃嗎?我告訴你,如果幕府倒了,你我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一色滿笵並沒有被細川滿元的威脅所嚇倒,他沉聲說道:“我們應該盡快與南朝達成和解,結束內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集中力量對付外敵。”
“別忘了,明德合約還在生效,隻要我們同意把後龜山天皇的嫡長子立為皇位繼承人,讓大覺寺統與持明院統交替繼承天皇之位,那麽後龜山天皇一定會與我們和解的。”
足利義持一直強忍著聽著眾人的爭執,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耐不住的煩躁。
這些幕府大人物們,各自有各自的心思,誰也不服誰,誰提的方案,都無法讓足利義持滿意,他很清楚這些大人物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執不休。
足利義持深吸了一口氣:“都住嘴。”
他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如同晨鍾暮鼓般響徹大帳,眾人立刻安靜了下來,齊刷刷地看向他。
足利義持掃視了一圈眾人,這才說道:“無論采取什麽措施,都必須以幕府的利益為重,用華夏那邊的話說,就是我們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明軍是我們的敵人,但鎌倉公方和南朝同樣也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意氣之爭而損害了幕府的利益。”
別看足利義持年紀不大,但這話卻說的透徹,別的大名可以投降明軍,但他們這些幕府的核心群體早就跟幕府的利益深度綁定了,幕府倒了,他們也多半是沒什麽好下場的。
“都聽好了。”
足利義持頓了頓,繼續說道:“第一,調集騎兵監視和阻擊明軍,給我們的軍隊完整地從因幡國撤回京都爭取時間;第二,派出使者前往大和國的各郡縣安撫當地武士,然後跟南朝進行談判;第三,加強京都的防衛力量,密切關注鎌倉公方的動向,如果必要的話,我們可以考慮先對付鎌倉公方。”
足利義持的話音剛落,大廳內便響起了一片議論聲,雖然眾人對他的決策仍有爭議,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知道在當前形勢下,這已經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在足利義持的話音落下後,畠山基國深吸了一口氣,他的胸膛劇烈起伏,顯然是在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怒火。
畠山基國瞪著眼睛,一字一句地說道:“將軍,我尊重您的決策,但我不得不說,放棄與明軍決戰,是對我們武士的極大侮辱!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退縮!”
足利義持並沒有因為畠山基國的反對而改變自己的決策,他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緩緩說道:“我理解你的想法,但你也要明白,當前的形勢已經不允許我們再拘泥於所謂的武士榮耀了.我們必須以大局為重,以幕府的利益為重。”
他的話讓一色滿笵等人陷入了沉思,其實他們都知道足利義持說得沒錯,當前的形勢確實已經嚴峻到了極點,如果他們再不果斷行動,恐怕真的會讓幕府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