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雷陣陣,瓢潑大雨砸了李世民一頭。
李世民丟下樹枝,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阿玄,你至於嗎?”
李玄霸:“……這是碰巧。”
李世民仰天長歎,垂頭喪氣“鳴金收兵”。
……
李玄霸沒想到,那一日雷陣雨後,大興居然斷斷續續下了半月的雨,城裏都出現了內澇。
他仔細想了想今年發生的大事,歎了口氣。
大興這場雨……居然還算小的。
《隋書·五行誌》記載,“大業三年,河南大水,漂沒三十餘郡”。
《隋書》沒有記載這場大水災是大業三年何時發生,現在李玄霸估計,就是最近了。
果然,七月底八月初,“河南大水,漂沒三十餘郡”。
這麽大的災情很快就驚動了京城,災民都來到了大興城門下。
太子楊昭焦頭爛額地調集錢糧安置京城外的災民,快馬加鞭請求楊廣趕緊回來主持大局。
楊廣並未回來。
長孫晟訓斥突厥可汗不夠尊敬大隋皇帝,居然讓突厥人舉國就役,砍掉牧草,平整土地,從榆林到薊(後世北京),開了一條寬百步、長三千裏的禦道供楊廣車隊通行。
楊廣重賞了長孫晟,正是誌得意滿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功虧一簣”,在最得意的時候提前返回,讓這次北巡不圓滿。
災害年年都有,義倉早就建好了。救災有官吏負責,這點小事難道還需要皇帝親自主持嗎?那皇帝還要不要做大事了?
楊昭無奈給父皇寫信,義倉沒有糧啊!沒有父皇的允許,兒不敢開官倉!
高熲和宇文弼總是會根據實事隨時變更教學內容的。他們此時正好給李世民和李玄霸講解了義倉製度。
隋文帝在民間建立義倉,讓村人自己管理,豐年時往裏麵存糧,災年時把存下的糧食取出來救災。
結果當天災發生,隋文帝要求義倉救災時發現,百姓根本不往義倉裏放糧食,義倉無法賑濟災民。
於是隋文帝震怒,認為百姓短視,應該得到教訓,便要求官員不準開官倉賑濟。
李玄霸知道這件事。
隋文帝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節儉又吝嗇,有積極賑災救濟百姓的時候,也會偶爾腦袋一抽覺得百姓活該就不賑濟的時候。
李玄霸道:“先帝或許是真的把百姓當親生子,所以見到百姓沒有遠見,便想給百姓一個教訓,讓百姓學會遠見。”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阿玄,不要諷刺先帝。”
李玄霸正色道:“我是誇讚先帝聖明。”
李世民:“……哦。”
他撓撓頭,道:“阿玄學算術的時候,曾讓娘親帶著我倆去莊園上詢問管事佃農的畝產,計算每年的支出結餘。即使是豐年,大多佃農到了糧食剛結穗還未成熟的時候,頭一年的糧食就已經吃光了,需要向莊子借貸糧食,豐收後再償還。”
此次授課是高熲和宇文弼聯合教授,他們二人坐在對麵的坐榻上,溫和地看著李世民,用眼神鼓勵李世民繼續說。
李世民又撓了撓頭,道:“天災之後,需要賑濟的多是和我家佃農一樣家境的百姓吧?他們是不可能有餘糧存入義倉的;而每年的糧食吃不完的富戶,他們遇到天災也能吃自己存的糧食,應該用不上義倉,所以或許不會將餘糧存入義倉的。”
高熲問道:“你是認為先帝的賑濟政策不對嗎?”
李世民道:“我不敢言先帝的不是。但我想先帝說得是對的,百姓並無遠見。所以君王和朝堂諸公才要替百姓看到更遠的地方。賑濟應該是有遠見的君王和朝堂諸公負責的事。”
高熲沉默不語。
宇文弼歎了口氣,眼眶微紅,也隻歎氣不說話。
李世民垂著腦袋,不知道為何,胸口有些悶悶的。
他上次這樣的時候,還是在龍舟上看到有人把吃不完的食物埋起來的時候。
李世民問道:“老師,當今陛下難道……難道也不會開倉賑災嗎?”
高熲和宇文弼不語。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
李玄霸道:“京中諸位貴人肯定會為災民建佛寺祈福,”
李世民鬆了口氣,道:“那真是太好了。”
李玄霸問道:“二哥,這真的太好了嗎?建了佛寺,那些災民就有糧吃,有房住,有地耕了嗎?”
李世民愣住。
李玄霸道:“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諸公表示對百姓憐惜的時候,不肯直接去救助百姓,而是修築富麗堂皇的寺廟,供養衣著華麗的僧尼日日誦經。百姓真的會為此感激涕零,知道有人為他們誦經之後,連肚子都不會餓了嗎?”
李玄霸這問題,後世任何一個人都能回答。
但這時候,無論是年老的高熲宇文弼,還是年幼的未來太宗皇帝李世民,他們都一時難以回答李玄霸的問題。就像是李玄霸拋出的問題有多麽驚世駭俗似的。
李玄霸知道他們回答不出來。
就連後世公認能勉強讓百姓進入自己視線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祈福的時候也是建寺廟,釋放罪人。
為百姓祈福,錢糧進了寺廟;向百姓表達自己的仁善,把罪有應得的罪犯特赦回社會擾亂治安。
唐太宗也是封建帝王,也有封建帝王的局限性。不然他這個營銷號靠什麽吃飯?靠複讀“太宗改史”嗎?
高熲和宇文弼正欲說什麽,屋內響起了嗚咽聲。
高熲、宇文弼和李玄霸趕緊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先是嗚咽,然後捂著雙眼大哭。
“哥?你哭什麽?”李玄霸嚇了一跳,趕緊遞帕子給二哥擦眼淚。
李世民哭著道:“我聽到阿玄所說的話,想著百姓無以為食,貴人們卻將錢財捐給寺廟還自以為對百姓好,就忍不住心酸難過,止不住眼淚。嗚嗚嗚嗚,為何會如此?為何阿玄說起此事前,我居然從未意識到這樣不對,也想著要多捐寺廟?阿玄,這次我們和娘親說,我們不捐寺廟好不好?”
李玄霸無奈。不愧是看《史書》都能看哭的二哥,真是感情太充沛了。
他嚴肅道:“不好!”
李世民吸著鼻子道:“為何?”
高熲板著臉道:“所有勳貴都捐寺廟,你們不捐,是想說所有勳貴不是嗎?陛下不賑濟,你們唐國公府私下賑濟,是想替陛下招攬民心嗎?”
宇文弼歎著氣搖頭:“你有這個心就好了。”
李世民哭道:“那我們什麽都不做嗎?”
高熲道:“我會向陛下諫言,請求他開官倉!”
宇文弼道:“我也會!大雄,大德,你們還小,現在這些事不是你們的責任。我和高公雖老,但還未死,現在的朝堂是我們的責任。”
李玄霸大驚失色:“不可!如果高先生和宇文先生進諫,陛下肯定會記恨先生!”
李世民使勁擦了一下眼淚,把鼻涕眼淚抹得滿臉都是。
他立刻叩首道:“請先生不要去。是我一時情急,這也並非先生的責任啊。請先生首先保重自己。”
高熲和宇文弼卻搖頭。
李玄霸咬了一下牙,道:“先生,陛下不僅不會賑災,還會征發百姓修建長城。勸不住的!”
高熲和宇文弼猛地站起來。
高熲把李玄霸抱起來,道:“什麽?修什麽?”
李玄霸道:“修長城。他得知河南多災民後,就會征發百姓修長城。”
李世民呆呆道:“以工代賑,是不是百姓就有活路了?”
李玄霸:“……嗯,對。”
李世民鬆了一口氣,對高熲和宇文弼道:“老師,你們可以放心了!陛下並非無動於衷!”
高熲和宇文弼卻心一沉。
他們想起了李玄霸之前的讖緯——他們將因“誹謗朝政”死在今年。
他們是去阻止了陛下修長城了嗎?
高熲和宇文弼滿心悲愴,卻無法言語。
他們送走了李世民和李玄霸,相對呆坐。
“高公,我們真的要避開這個死劫嗎?”
“不避開又如何?在大德的讖緯中,陛下不僅無動於衷,還殺了進諫的我們。”
“可什麽都不做,我心裏難受啊!”
高熲幽幽歎息:“誰心裏不難受?”
宇文弼垂淚。
兩人都是勳貴子弟,自幼錦衣玉食。他們心裏其實也沒有多少百姓,不如李玄霸和李世民那樣是真心誠意為百姓難過。
他們是為大隋難過。
遇災不賑濟,還征發百姓去修長城,這不是取死嗎?
百姓若活不下去,是一定會生亂的。這天下剛平定,一旦百姓生亂,有野心的人肯定會趁機而起。
所以,如今如烈火烹油的大隋,才隻有不到二十年的國運了嗎?
他們明明做好了大隋會滅亡的心理準備,但看著大隋一步一步往深淵裏走,想要什麽都不做,真的太艱難了。
第44章 友人組初次聚謀
=
李世民回家之後, 抱著雙膝不說話。
李玄霸看了一會兒書,見二哥還在自閉,放下書歎氣道:“哥, 你我還小, 連朝中諸公都解決不了的事, 你操什麽心?”
李世民跟著歎了一口氣,呈現大字躺在床榻上:“阿玄,你說老師會勸諫嗎?”
李玄霸道:“勸諫和不勸諫的可能性一半一半吧。”
李世民丟下樹枝,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阿玄,你至於嗎?”
李玄霸:“……這是碰巧。”
李世民仰天長歎,垂頭喪氣“鳴金收兵”。
……
李玄霸沒想到,那一日雷陣雨後,大興居然斷斷續續下了半月的雨,城裏都出現了內澇。
他仔細想了想今年發生的大事,歎了口氣。
大興這場雨……居然還算小的。
《隋書·五行誌》記載,“大業三年,河南大水,漂沒三十餘郡”。
《隋書》沒有記載這場大水災是大業三年何時發生,現在李玄霸估計,就是最近了。
果然,七月底八月初,“河南大水,漂沒三十餘郡”。
這麽大的災情很快就驚動了京城,災民都來到了大興城門下。
太子楊昭焦頭爛額地調集錢糧安置京城外的災民,快馬加鞭請求楊廣趕緊回來主持大局。
楊廣並未回來。
長孫晟訓斥突厥可汗不夠尊敬大隋皇帝,居然讓突厥人舉國就役,砍掉牧草,平整土地,從榆林到薊(後世北京),開了一條寬百步、長三千裏的禦道供楊廣車隊通行。
楊廣重賞了長孫晟,正是誌得意滿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功虧一簣”,在最得意的時候提前返回,讓這次北巡不圓滿。
災害年年都有,義倉早就建好了。救災有官吏負責,這點小事難道還需要皇帝親自主持嗎?那皇帝還要不要做大事了?
楊昭無奈給父皇寫信,義倉沒有糧啊!沒有父皇的允許,兒不敢開官倉!
高熲和宇文弼總是會根據實事隨時變更教學內容的。他們此時正好給李世民和李玄霸講解了義倉製度。
隋文帝在民間建立義倉,讓村人自己管理,豐年時往裏麵存糧,災年時把存下的糧食取出來救災。
結果當天災發生,隋文帝要求義倉救災時發現,百姓根本不往義倉裏放糧食,義倉無法賑濟災民。
於是隋文帝震怒,認為百姓短視,應該得到教訓,便要求官員不準開官倉賑濟。
李玄霸知道這件事。
隋文帝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節儉又吝嗇,有積極賑災救濟百姓的時候,也會偶爾腦袋一抽覺得百姓活該就不賑濟的時候。
李玄霸道:“先帝或許是真的把百姓當親生子,所以見到百姓沒有遠見,便想給百姓一個教訓,讓百姓學會遠見。”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阿玄,不要諷刺先帝。”
李玄霸正色道:“我是誇讚先帝聖明。”
李世民:“……哦。”
他撓撓頭,道:“阿玄學算術的時候,曾讓娘親帶著我倆去莊園上詢問管事佃農的畝產,計算每年的支出結餘。即使是豐年,大多佃農到了糧食剛結穗還未成熟的時候,頭一年的糧食就已經吃光了,需要向莊子借貸糧食,豐收後再償還。”
此次授課是高熲和宇文弼聯合教授,他們二人坐在對麵的坐榻上,溫和地看著李世民,用眼神鼓勵李世民繼續說。
李世民又撓了撓頭,道:“天災之後,需要賑濟的多是和我家佃農一樣家境的百姓吧?他們是不可能有餘糧存入義倉的;而每年的糧食吃不完的富戶,他們遇到天災也能吃自己存的糧食,應該用不上義倉,所以或許不會將餘糧存入義倉的。”
高熲問道:“你是認為先帝的賑濟政策不對嗎?”
李世民道:“我不敢言先帝的不是。但我想先帝說得是對的,百姓並無遠見。所以君王和朝堂諸公才要替百姓看到更遠的地方。賑濟應該是有遠見的君王和朝堂諸公負責的事。”
高熲沉默不語。
宇文弼歎了口氣,眼眶微紅,也隻歎氣不說話。
李世民垂著腦袋,不知道為何,胸口有些悶悶的。
他上次這樣的時候,還是在龍舟上看到有人把吃不完的食物埋起來的時候。
李世民問道:“老師,當今陛下難道……難道也不會開倉賑災嗎?”
高熲和宇文弼不語。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
李玄霸道:“京中諸位貴人肯定會為災民建佛寺祈福,”
李世民鬆了口氣,道:“那真是太好了。”
李玄霸問道:“二哥,這真的太好了嗎?建了佛寺,那些災民就有糧吃,有房住,有地耕了嗎?”
李世民愣住。
李玄霸道:“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諸公表示對百姓憐惜的時候,不肯直接去救助百姓,而是修築富麗堂皇的寺廟,供養衣著華麗的僧尼日日誦經。百姓真的會為此感激涕零,知道有人為他們誦經之後,連肚子都不會餓了嗎?”
李玄霸這問題,後世任何一個人都能回答。
但這時候,無論是年老的高熲宇文弼,還是年幼的未來太宗皇帝李世民,他們都一時難以回答李玄霸的問題。就像是李玄霸拋出的問題有多麽驚世駭俗似的。
李玄霸知道他們回答不出來。
就連後世公認能勉強讓百姓進入自己視線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祈福的時候也是建寺廟,釋放罪人。
為百姓祈福,錢糧進了寺廟;向百姓表達自己的仁善,把罪有應得的罪犯特赦回社會擾亂治安。
唐太宗也是封建帝王,也有封建帝王的局限性。不然他這個營銷號靠什麽吃飯?靠複讀“太宗改史”嗎?
高熲和宇文弼正欲說什麽,屋內響起了嗚咽聲。
高熲、宇文弼和李玄霸趕緊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先是嗚咽,然後捂著雙眼大哭。
“哥?你哭什麽?”李玄霸嚇了一跳,趕緊遞帕子給二哥擦眼淚。
李世民哭著道:“我聽到阿玄所說的話,想著百姓無以為食,貴人們卻將錢財捐給寺廟還自以為對百姓好,就忍不住心酸難過,止不住眼淚。嗚嗚嗚嗚,為何會如此?為何阿玄說起此事前,我居然從未意識到這樣不對,也想著要多捐寺廟?阿玄,這次我們和娘親說,我們不捐寺廟好不好?”
李玄霸無奈。不愧是看《史書》都能看哭的二哥,真是感情太充沛了。
他嚴肅道:“不好!”
李世民吸著鼻子道:“為何?”
高熲板著臉道:“所有勳貴都捐寺廟,你們不捐,是想說所有勳貴不是嗎?陛下不賑濟,你們唐國公府私下賑濟,是想替陛下招攬民心嗎?”
宇文弼歎著氣搖頭:“你有這個心就好了。”
李世民哭道:“那我們什麽都不做嗎?”
高熲道:“我會向陛下諫言,請求他開官倉!”
宇文弼道:“我也會!大雄,大德,你們還小,現在這些事不是你們的責任。我和高公雖老,但還未死,現在的朝堂是我們的責任。”
李玄霸大驚失色:“不可!如果高先生和宇文先生進諫,陛下肯定會記恨先生!”
李世民使勁擦了一下眼淚,把鼻涕眼淚抹得滿臉都是。
他立刻叩首道:“請先生不要去。是我一時情急,這也並非先生的責任啊。請先生首先保重自己。”
高熲和宇文弼卻搖頭。
李玄霸咬了一下牙,道:“先生,陛下不僅不會賑災,還會征發百姓修建長城。勸不住的!”
高熲和宇文弼猛地站起來。
高熲把李玄霸抱起來,道:“什麽?修什麽?”
李玄霸道:“修長城。他得知河南多災民後,就會征發百姓修長城。”
李世民呆呆道:“以工代賑,是不是百姓就有活路了?”
李玄霸:“……嗯,對。”
李世民鬆了一口氣,對高熲和宇文弼道:“老師,你們可以放心了!陛下並非無動於衷!”
高熲和宇文弼卻心一沉。
他們想起了李玄霸之前的讖緯——他們將因“誹謗朝政”死在今年。
他們是去阻止了陛下修長城了嗎?
高熲和宇文弼滿心悲愴,卻無法言語。
他們送走了李世民和李玄霸,相對呆坐。
“高公,我們真的要避開這個死劫嗎?”
“不避開又如何?在大德的讖緯中,陛下不僅無動於衷,還殺了進諫的我們。”
“可什麽都不做,我心裏難受啊!”
高熲幽幽歎息:“誰心裏不難受?”
宇文弼垂淚。
兩人都是勳貴子弟,自幼錦衣玉食。他們心裏其實也沒有多少百姓,不如李玄霸和李世民那樣是真心誠意為百姓難過。
他們是為大隋難過。
遇災不賑濟,還征發百姓去修長城,這不是取死嗎?
百姓若活不下去,是一定會生亂的。這天下剛平定,一旦百姓生亂,有野心的人肯定會趁機而起。
所以,如今如烈火烹油的大隋,才隻有不到二十年的國運了嗎?
他們明明做好了大隋會滅亡的心理準備,但看著大隋一步一步往深淵裏走,想要什麽都不做,真的太艱難了。
第44章 友人組初次聚謀
=
李世民回家之後, 抱著雙膝不說話。
李玄霸看了一會兒書,見二哥還在自閉,放下書歎氣道:“哥, 你我還小, 連朝中諸公都解決不了的事, 你操什麽心?”
李世民跟著歎了一口氣,呈現大字躺在床榻上:“阿玄,你說老師會勸諫嗎?”
李玄霸道:“勸諫和不勸諫的可能性一半一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