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霸罵道:“你看它對著我噴鳥屎,還說是無意?!”


    李世民堅持:“對!就是無意!”


    李玄霸道:“你現在這麽寵著它們,以後它們要怎麽打獵?”


    李世民道:“以後找最嚴格的馴鷹師!我知道溺子如殺子,隻要我看不見就沒問題!”


    李玄霸被氣笑了。他總算知道二哥的兒子為什麽會長成那副鬼樣了。一邊可勁兒把兒子寵得心理脆弱,一邊讓其他人對著已經被寵成巨嬰的兒子使勁壓,這能養出心理正常的人才有鬼!


    李玄霸苦口婆心教訓二哥養雕的方式不對。


    李世民哪辯得贏李玄霸?他連魏徵都辯不過。


    於是李世民訕訕放棄了教育雕崽的主導權,隻給弟弟當輔助,在旁邊嘀咕“它們真的還小,別太嚴格”。


    李玄霸覺得,二哥一定是後世年輕人養孩子時最討厭見到的那種長輩。你在教導孩子,他就在旁邊吧啦“算了算了”。


    還好雕崽聽不懂太複雜的人話,否則一定會成為廢雕。


    李玄霸把烏鏑關了起來,讓它看著寒鉤吃肉,等寒鉤吃完肉後才放出來。


    “你,沒肉吃。”李玄霸把烏鏑的腦袋推了個倒仰。


    烏鏑看看寒鉤,低頭蹭了蹭李玄霸。


    李玄霸收起手指,把兩隻雕崽放回鳥房子,關門離開。


    烏鏑:“……”


    烏鏑qaq。


    “喳喳喳喳!”


    肉肉肉肉!我的肉呢?!嗚哇哇哇!!


    李世民在窗口偷看。他視力極好,看到了小雕崽從鳥房子的洞口冒出的小腦袋上,眼淚把絨毛都打濕了。


    他也哭了。


    李世民被李玄霸從窗口拖走,哽咽道:“阿玄,你好殘忍。”


    李玄霸麵無表情:“哦。”


    哭包二哥真是沒救了。


    ……


    金雕幼崽成長速度較慢。


    當李世民和李玄霸十一歲的時候,兩隻雕崽剛能自己撕咬生肉。


    當張掖的河水完全融化的時候,兩隻雕崽才開始換毛。


    比起身體的成長速度,兩隻雕崽的智商成長速度更快。當看見自己掉毛的時候,兩隻雕崽縮在窩裏哀嚎痛哭。


    李玄霸道:“和剛掉牙的二哥你沒區別。”


    還處於換牙期,現在看到牙齒掉落還會眼眶發紅,並為牙齒取名字,好好安葬的李世民:“……胡說,我沒有!”


    李玄霸道:“我們馬上要變聲了。喉嚨發腫,聲音變沙啞,俗稱公鴨嗓子,特別難聽。你變聲的時候會不會也哭一場?”


    李世民咬牙切齒:“不會!”


    他轉身就跑去找孫思邈,問孫醫師自己是不是真的要變聲,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換牙時不好好對待牙齒,以後長出的牙齒就會變醜。變聲的時候是不是不好好保護嗓子,聲音也會變難聽?


    他不要一輩子都是公鴨嗓子!


    李玄霸笑話二哥之後,收集了雕崽換下的絨毛,準備與藥材和風景圖,一起寄給宇文珠。


    他已經仔細咀嚼完了宇文珠寄給他的“論文”,並把“論文”給孫思邈“勘誤”。


    孫思邈說,這書信中所有方子都是經過了多次驗證,沒有任何錯誤,而且很適合李玄霸。


    方子很正確,可能是宇文珠之前的學識積累。


    但這些方子中沒有任何與李玄霸常患疾病所衝突的藥材,宇文珠恐怕已經把李玄霸所有病例都吃透了。


    也不知道宇文珠從哪得到的自己的病例。李玄霸想。


    李玄霸從小到大得過很多病。他自己都記不清自己得了什麽病,隻有孫思邈和府中供奉的醫師全記得。


    即使李玄霸現在心中一想到宇文珠的年齡,就不可能對宇文珠生出男女之情。但從宇文珠的“論文”中猜到她讀完了自己所有病例,給自己羅列出這些方子。他內心也是說不出的複雜。


    感動肯定是有的。


    所以這次為宇文珠準備禮物時,李玄霸就用心了許多。


    雖然宇文珠肯定會更喜歡藥材和孫醫師新的醫學見解,但塞外的風景和可愛的雕崽,或許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善意。


    河水化凍,張掖往大興和洛陽的道路也重新變得易於通行。


    李玄霸和李世民給家人、未婚妻、老師和友人寄去了書信和禮物,沒忘記給皇帝、太子和齊王也寄去了一封信。


    雕崽的事,李玄霸和李世民寫到了給皇帝的書信中,說他們二人與雕崽同吃同住,提前學會如何養孩子。


    他們倆都寫到這份上了,兩隻金雕而已,以楊廣的驕傲,不屑於和孩子搶。


    到時候他們再教雕崽在楊廣麵前裝智障,雕崽就安全了。


    張掖河水化凍的時候,楊廣送走了來洛陽蹭吃蹭喝的啟民可汗,開始西征。


    啟民可汗放了隋軍鴿子,楊廣也沒有怪罪啟民可汗,聽信了啟民可汗“我隻是因為天氣太冷晚到了,沒想到薛將軍跑那麽快”的胡扯,甚至比上次接待啟民可汗更加隆重,賞賜更加豐厚。


    高熲、宇文弼、薛道衡在雪中孤亭中屏退所有下人,圍著火爐吃涮鍋時小聲吐槽,陛下若給朝臣對啟民可汗十分之一的寬容和厚待,就是仁君了。


    涮鍋方子是李玄霸送的。三老頭特別喜歡,隔三岔五就要聚一起吃一次。


    二月中旬,楊廣到達大興。


    三月初二,楊廣來到了黃河以西。


    四月二十七日,早已經過了立夏,已經快芒種時,楊廣終於出臨津關,渡黃河,到達了西平郡。


    裴世矩一直派人查探吐穀渾可汗的消息,好在皇帝來的第一時間展現出自己的本事。


    李世民和李玄霸也得以掌握吐穀渾可汗的近況。


    二月底的時候,吐穀渾可汗得知了大隋皇帝要禦駕親征的事。


    他開始排兵布陣,修建堡壘,囤積糧草。


    三月整整一個月,都立夏了,能閃擊伊吾國的大隋強軍都還沒有影子。


    吐穀渾可汗率領軍隊掠奪周圍遊牧民族吃著春夏水草變肥的牛羊,還去草原上套了許多膘肥體壯的野馬。


    四月整整一個月,大隋軍隊還沒有動靜。


    吐穀渾可汗派人回到原本失去領土中的最堅固的幾座城池布防。


    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交通越來越方便,裴世矩得到吐穀渾可汗消息的間隙越來越短。


    李世民也一日比一日更沉默。


    當楊廣終於到達西平郡,那個許國公宇文述在去年八月就到達的地方,李世民問李玄霸,又像是自問:“陛下為何會如此慢?吐穀渾可汗離大隋遙遠,花了一月才得知大隋軍隊的動向,居然還能做整整兩月的準備!”


    李玄霸道:“因為陛下乘坐著他豪華的觀風殿,帶著妃嬪和宮女,讓樂人伶人一路鼓樂作陪,讓沿路官吏和百姓夾道歡迎進奉美食,一路走一路吃喝玩樂,所以慢。”


    李世民雙手握拳,兩眼赤紅,這次沒有落下淚來。


    李玄霸躺在草地上,抬頭看著在低空盤旋的寒鉤和烏鏑。


    小雕崽都能給他和二哥抓兔子了,隋煬帝禦駕親征的車駕還沒到。


    縱觀曆史,橫觀世界,有多少皇帝國王禦駕親征的時候還乘坐著豪華的房車,帶著妃嬪宮女樂人伶人?


    史書中記載唐太宗親征高麗的“花裏胡哨”,是親自率領一萬金光閃閃的具裝騎兵,與李勣在遼東城下匯合。


    就是驢車之神宋太宗和叫門天子明英宗,禦駕親征的時候也沒有帶妃嬪和宮女。


    這是打仗嗎?陛下?


    這是打仗啊!陛下!


    這段禦駕親征在史書中隻有寥寥幾筆,還是隋煬帝難得的高光時刻,甚至都不是當做隋煬帝“惡政”來描述,而是正麵評價。


    李玄霸看待此世,習慣性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情緒抽離,很冷靜。這次他還是被楊廣這禦駕親征給逗笑了。


    這都能贏,實在是大隋太強了,吐穀渾太弱了。


    哦,吐穀渾在去年一月之內滅國,本來就弱得沒眼看。現在養了半年,居然有複國的跡象,這才是奇葩事。


    李世民鬆開拳頭,往後一倒,也躺在了草地上:“怪不得還有七年,大隋就亡了。”


    李玄霸道:“所以你別氣了。現在正是大隋高光時期你都氣得不行。等征高麗的時候,你不得氣出病來?”


    李世民轉頭,麵無表情道:“他還要征高麗,三征?就高麗?”


    李玄霸道:“他不僅三征高麗,還給高麗‘贈送’大量兵器盔甲,讓你親征高麗時戰爭勝利,戰略失敗呢。”


    李世民不敢置信:“啊?什麽叫戰爭勝利戰略失敗……我知道了,雖然我與高麗的對戰都勝利了,但耗費太大,得不償失,繼續作戰會損害國力和百姓,所以我沒有滅掉高麗就撤兵了?”


    李玄霸道:“是。你二月出征,打了七個月,占了十幾座城,殺傷俘虜高麗十幾萬人,繳獲馬匹武器盔甲無數,九月天冷了糧草不好運就退兵了。然後你捶胸頓足說大失敗。後世還以為大唐戰敗,損失慘重呢。”


    他的營銷號下麵,連一些太宗粉都在那長籲短歎唐太宗不該親征高麗,打了敗仗,損失慘重,和楊廣征高麗一樣。


    他這個太宗黑都看樂了,挨個點讚。


    這不怪他們。唐太宗自己都哭“輸了輸了”,還為此懷念魏徵,把自己推掉的魏徵功德碑又重新立了起來。還能怪別人誤解?


    李世民嫌棄道:“嘖。一次不成功,休養生息幾年,再打啊。”


    李玄霸道:“是啊,你回去後短時間打造出大唐海軍,開辟海上運輸線,準備海陸並進;並持續騷擾高麗,讓他們無法休養生息,做足了萬全準備。然後……”


    李世民捂耳朵:“不聽了。”


    李玄霸:【然後你駕崩了,哈哈哈哈哈哈哈!人生最後一場禦駕親征就變成“朕敗了”哈哈哈哈哈!】


    李世民一個撲騰翻身而起,舉著拳頭朝著弟弟砸下。


    李玄霸迅速翻滾躲開二哥,抓起一把土灑向二哥的臉。


    李世民閉著眼睛吐土:“呸呸呸……站住!”


    李玄霸大笑著逃走:“哈哈哈哈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蘭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蘭竹並收藏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