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笑道:“你的戰馬不也是白送給我們?再貴重的東西,作為禮物,就隻是一個心意而已。在我看來,這不過是洗手洗澡洗臉洗頭的東西,有也行,沒有也無所謂。隻是因為難以做出來才貴重了些,本身價值其實還好。你隨便用。下次見麵再送給你一些。”
葉護很不自在。
他對大隋的貴族,想來是送禮求個關注。現在大隋貴族白送他貴重的東西,他真的不習慣。
所以他更珍惜這份友誼。
而要珍惜友誼,他就要學會在禮尚往來中“自在”。
葉護道:“好,既然是禮物,我就不推辭了。不過如果有餘量,一定要讓我幫忙賣。沒有人比我更熟悉西域各國貴族的愛好,我一定能幫你賣到一百倍的價格!”
李世民笑道:“那好。等我們缺錢,你就幫我們賣東西。阿玄,你可要多做些稀罕的商品給葉護賣。”
李玄霸道:“放心。葉護,雖然你們自己的習俗不在意被人直呼其名,但在中原行走,你何不也給自己取個字?這樣我才好把你介紹給不介意你身份的文人朋友。”
李世民給葉護解釋了一下字和名的區別:“你除了可以叫我和阿玄李二李三,也能叫我們大雄大德。”
葉護道:“我們西域人常以漢名行走世間。我的名字正好像漢名,我便懶得改了。我在家裏排行最末,按照漢人習慣,叫幼之如何?”
李玄霸道:“葉護,字幼之,一聽就很有文化。來,我借你基本詩歌集,你好好背。”
李世民大笑:“對對對,取了漢名,還要學作詩。”
大胡子葉護捂臉苦笑:“饒了我吧。”
李世民架著葉護道:“不行,不能饒。學嘛,又不讓你做多厲害的詩,能符合韻律就行。”
李玄霸道:“沒事,我和二哥寫詩的本事也一般,不會嘲笑你。”
葉護道:“你覺得我會相信你們嗎?”
雖然這麽說,葉護還是興高采烈地收起了李世民和李玄霸送的書,比香皂更喜歡。
他接觸了這麽多中原人,怎麽可能不對中原的詩歌心儀?
現在李世民和李玄霸要教他寫詩,將來還要把文人朋友介紹給他,他激動還來不及。
交到這樣的好朋友,他不知道無意間幫助了哪個神靈。
西域諸國的國王和使臣陸續到達了張掖。裴世矩也為楊廣修繕了暫時居住的場所。
李世民和李玄霸等候楊廣來,更等著陪著楊廣的父親帶著家書過來。
楊廣終於來了,帶來了噩耗,太子重病。
“陛下準備穿越大鬥拔穀時,太子從當地人那裏探知大鬥拔穀最近天氣惡劣,氣溫極低,常有大風和降霰。太子殿下希望陛下能探明情況之後再前行。”
“但陛下不相信,說六月盛夏怎麽可能氣溫低?不願意耽誤行程。”
“太子殿下跪在陛下帳篷前大半日,陛下仍舊一意孤行。”
“穿越大鬥拔穀的時候,果然遇上了大風和降霰。還好太子讓宮中女眷和將士帶上了厚衣,給陛下和皇後也準備了暖手爐和毛皮大氅,且提前提醒過將領,所以勉強熬了過去。隻……隻凍死了一成的衛卒。”
李淵神情疲憊道:“但太子先因久跪而受寒,又在山穀中再次受寒……唉。”
李世民和李玄霸皆沉默。
第78章 大隋極盛時闔眼
=
這一路上, 李淵也遭了很大的罪。
他跟著其他老將上戰場混功勳,麵臨箭雨都沒受這麽大的罪。
雖然太子提前做了準備,但大風和降霰讓能見度變得極低, 李淵差點迷路, 好不容易找回了大部隊。
大部分凍死的衛卒都是死在了迷路中。
李淵很慶幸, 這次李建成沒有跟著過來。
李淵簡略地和兩個兒子說了幾句,告訴了兩個兒子太子的情況後,衣服都沒換, 澡也沒洗,倒頭就睡,很快就響起了鼾聲。
李世民和李玄霸指揮著仆人為李淵更衣脫靴, 李淵鼾聲都未停,酣睡不醒。
兩人離開後, 李玄霸抱著寒鉤梳理羽毛, 表情很沉重。
烏鏑不斷用腦袋頂李玄霸,李玄霸也不言語。
李世民雖然心裏也很沉重,但還是開玩笑逗弟弟:“你怎麽這麽難過?原來你和太子感情這麽好啊。”
李玄霸沉默了許久。待烏鏑把寒鉤從李玄霸懷裏擠了下去,用雕頭頂他下巴的時候,李玄霸才在心中開口。
【史書大多是幾百年後才書寫。在書寫的時候, 前人資料可能已經在戰火中遺失,所以史書中的事件不一定準確。史書中唯一肯定的事, 大概隻有曆史人物蓋棺論定的評價。】
李世民知道李玄霸口中的“史書”就是“天書”。
他道:“這件事你不是早就知道嗎?預言當不得真。而且就算預言是真的,我們這些知道預言的人行為改變,未來也不確定了。為何你今日會想這個?”
李玄霸一隻手捏住烏鏑作怪的雕頭, 一隻手安撫趴在自己身邊委屈“唧唧”的寒鉤。
【《資治通鑒》言, 七月入秋時, 隋煬帝車駕自張掖東還, 行經大鬥拔穀時,遇到風雪晦冥,凍死士卒過半,馬驢十之八九。】
【我知道此事,原本打算等太子和父親來了張掖後告訴他們。來了張掖,我才能得知大鬥拔穀的天氣多變。】
【二哥,如果父親死在這場風雪中,你會不會怪……】
李世民使勁拍了一下李玄霸的腦袋。
李玄霸雙手捂頭:“哎喲。”
李世民皺眉道:“這天氣是你喚來的?強行行軍是你安排的?你當你哥我是不講理的人嗎?你願意把你知道未來的事告訴二哥,不就是因為信任我嗎?”
李玄霸低頭:“唉。我知道,隻是偶爾也會胡思亂想。”
李世民道:“你沒有告訴太子和父親此事,但太子仍舊發現了大鬥拔穀的天氣異常,並告知了陛下。太子跪在陛下帳篷前大半日都沒有改變陛下的決定,你提前告知了陛下和父親有何用處?”
李玄霸想了想,道:“用處是我努力過了,就算以後這件事仍舊發生,我不背鍋。”
李世民:“……”有點不想安慰壞弟弟了。
李世民道:“現在這件事你也不背鍋。和你沒關係。”
李玄霸再次歎了口氣。
還好李淵沒事。
現在李淵不能死。他若死了,李建成就是唐國公。
隋朝敗亡得太快了,那時他和二哥還太小了,不可能開府有私兵。若李建成成了唐國公,他現在手中的產業都保不住。
而且李玄霸不得不承認,從他本心而言,他也不希望李淵死。
他前世的父母太垃圾了,比李淵垃圾多了。那時他也沒希望過父母死。
李世民又拍了拍弟弟的腦袋,道:“太子隻是病了,不一定有事。”
李玄霸道:“我真的沒有擔心太子。”
李世民道:“好好,你沒擔心。你先靜一靜,明日我們再去探望太子。”
他把李玄霸懷裏搗亂的烏鏑抱起來,喚了還在委屈的寒鉤一聲。
烏鏑乖乖被李世民夾在胳膊窩裏。寒鉤像一隻走地雞一樣收著翅膀,跟在李世民身後搖搖晃晃踱步離開書房。
李玄霸往後一倒,躺在坐榻上歎氣。
他閉上眼,回憶這部分記載,終於翻看到了這一段記載失實的原因。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提到過這段記載。在《帝紀》中,此事發生在六月初八,楊廣去往張掖途中。
但他認為就算西邊再寒冷,六月盛夏也不可能下雪凍死人畜,所以懷疑記載失誤,其實是楊廣在從張掖回大興時原路返回,再次經過大鬥拔穀時凍死的人。那時已經七月入秋,更可能出現凍死人的事。
於是他在《資治通鑒》中就采取了此事發生在七月的史料。
宋朝人一輩子對西北都隻能靠想象,司馬光不知道大鬥拔穀海拔四千米左右,不知道山中的風霰不是風雪,而是夾雜著冰粒的凍雨。
楊廣也不知道西北的山底是炎夏,山上是寒冬。他身邊的衛卒和宮女穿的還是單薄的夏裝。
在四千米的高山上,盛夏遇到極端天氣是真的能凍死人的。
楊廣雖上山時衣著單薄,但他行宮般的房車裏有足夠的衣物和炭火、食物。別說風霰,就是遇上真正的暴風雪,他也死不了。
隻是衛卒凍死大半而已。
在太子的勸告和預防下,這次隻死了一成人。
但楊廣並不開心。
他不知道原本自己帶來的衛卒會凍死大半。他隻知道自己沒有聽太子的勸告,導致衛卒凍死了一成,太子和他帶來的許多妃嬪、公主都受寒生病。
楊廣身為皇帝是不能錯的。
當時他不聽太子的勸告也是因為“皇帝不能錯”這個原因。
漢朝的天人感應雖然現在已經不是王朝主導思想,但相信的人也很多。
如果遇到不可能出現的極端災害天氣,比如盛夏飄雪,那一定是因為皇帝無道。
楊昭對楊廣進言,當地人說大鬥拔穀可能會出現大風降霰時,楊廣第一反應是有人妖言惑眾,要殺掉妖言惑眾的人。
盛夏怎麽可能出現大風和降霰?又怎麽會剛好在他穿越大鬥拔穀的時候出現大風和降霰?
這件事在楊廣腦海中不是“天氣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是打擊他聲望的“陰謀”。
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出現了大風和降霰,他也必須穿越大鬥拔穀,以彰顯他的無所畏懼。
看到楊廣因為遭遇風霰而震怒,虞世基在與臥病在床的太子楊昭聊過幾次之後,對楊廣道:“此次盛夏降霰,定有妖孽作祟。幸虧太子窺得先機早做準備,陛下攜大隋君威衝破妖孽封鎖,才護得我們大隋軍隊安然無恙。”
楊廣聞言大喜:“虞卿所言是極!”
於是楊廣召集巫者來給太子和妃嬪、公主看病。巫者說是楊勇的鬼魂作祟。風霰是楊勇幹的,太子和其他妃嬪、公主的生病也是楊勇幹的。
李玄霸去探望楊昭時,聽楊昭說起此事。
楊昭沉沉地歎了口氣:“吐穀渾可汗拚死一搏,召集族中巫師阻攔大隋皇帝禦駕親征的借口,不是更好嗎?”
他讓虞世基進言時,選的就是這個借口。但他的父皇沒有用自己選好的借口,而是把已經死了很多年的伯父拿來當擋箭牌。
李玄霸道:“或許陛下不僅僅是找借口,對有鬼魂作祟之事也是半信半疑。”
楊昭重重咳了幾聲,聲音仿佛要把心肺都咳出來。
葉護很不自在。
他對大隋的貴族,想來是送禮求個關注。現在大隋貴族白送他貴重的東西,他真的不習慣。
所以他更珍惜這份友誼。
而要珍惜友誼,他就要學會在禮尚往來中“自在”。
葉護道:“好,既然是禮物,我就不推辭了。不過如果有餘量,一定要讓我幫忙賣。沒有人比我更熟悉西域各國貴族的愛好,我一定能幫你賣到一百倍的價格!”
李世民笑道:“那好。等我們缺錢,你就幫我們賣東西。阿玄,你可要多做些稀罕的商品給葉護賣。”
李玄霸道:“放心。葉護,雖然你們自己的習俗不在意被人直呼其名,但在中原行走,你何不也給自己取個字?這樣我才好把你介紹給不介意你身份的文人朋友。”
李世民給葉護解釋了一下字和名的區別:“你除了可以叫我和阿玄李二李三,也能叫我們大雄大德。”
葉護道:“我們西域人常以漢名行走世間。我的名字正好像漢名,我便懶得改了。我在家裏排行最末,按照漢人習慣,叫幼之如何?”
李玄霸道:“葉護,字幼之,一聽就很有文化。來,我借你基本詩歌集,你好好背。”
李世民大笑:“對對對,取了漢名,還要學作詩。”
大胡子葉護捂臉苦笑:“饒了我吧。”
李世民架著葉護道:“不行,不能饒。學嘛,又不讓你做多厲害的詩,能符合韻律就行。”
李玄霸道:“沒事,我和二哥寫詩的本事也一般,不會嘲笑你。”
葉護道:“你覺得我會相信你們嗎?”
雖然這麽說,葉護還是興高采烈地收起了李世民和李玄霸送的書,比香皂更喜歡。
他接觸了這麽多中原人,怎麽可能不對中原的詩歌心儀?
現在李世民和李玄霸要教他寫詩,將來還要把文人朋友介紹給他,他激動還來不及。
交到這樣的好朋友,他不知道無意間幫助了哪個神靈。
西域諸國的國王和使臣陸續到達了張掖。裴世矩也為楊廣修繕了暫時居住的場所。
李世民和李玄霸等候楊廣來,更等著陪著楊廣的父親帶著家書過來。
楊廣終於來了,帶來了噩耗,太子重病。
“陛下準備穿越大鬥拔穀時,太子從當地人那裏探知大鬥拔穀最近天氣惡劣,氣溫極低,常有大風和降霰。太子殿下希望陛下能探明情況之後再前行。”
“但陛下不相信,說六月盛夏怎麽可能氣溫低?不願意耽誤行程。”
“太子殿下跪在陛下帳篷前大半日,陛下仍舊一意孤行。”
“穿越大鬥拔穀的時候,果然遇上了大風和降霰。還好太子讓宮中女眷和將士帶上了厚衣,給陛下和皇後也準備了暖手爐和毛皮大氅,且提前提醒過將領,所以勉強熬了過去。隻……隻凍死了一成的衛卒。”
李淵神情疲憊道:“但太子先因久跪而受寒,又在山穀中再次受寒……唉。”
李世民和李玄霸皆沉默。
第78章 大隋極盛時闔眼
=
這一路上, 李淵也遭了很大的罪。
他跟著其他老將上戰場混功勳,麵臨箭雨都沒受這麽大的罪。
雖然太子提前做了準備,但大風和降霰讓能見度變得極低, 李淵差點迷路, 好不容易找回了大部隊。
大部分凍死的衛卒都是死在了迷路中。
李淵很慶幸, 這次李建成沒有跟著過來。
李淵簡略地和兩個兒子說了幾句,告訴了兩個兒子太子的情況後,衣服都沒換, 澡也沒洗,倒頭就睡,很快就響起了鼾聲。
李世民和李玄霸指揮著仆人為李淵更衣脫靴, 李淵鼾聲都未停,酣睡不醒。
兩人離開後, 李玄霸抱著寒鉤梳理羽毛, 表情很沉重。
烏鏑不斷用腦袋頂李玄霸,李玄霸也不言語。
李世民雖然心裏也很沉重,但還是開玩笑逗弟弟:“你怎麽這麽難過?原來你和太子感情這麽好啊。”
李玄霸沉默了許久。待烏鏑把寒鉤從李玄霸懷裏擠了下去,用雕頭頂他下巴的時候,李玄霸才在心中開口。
【史書大多是幾百年後才書寫。在書寫的時候, 前人資料可能已經在戰火中遺失,所以史書中的事件不一定準確。史書中唯一肯定的事, 大概隻有曆史人物蓋棺論定的評價。】
李世民知道李玄霸口中的“史書”就是“天書”。
他道:“這件事你不是早就知道嗎?預言當不得真。而且就算預言是真的,我們這些知道預言的人行為改變,未來也不確定了。為何你今日會想這個?”
李玄霸一隻手捏住烏鏑作怪的雕頭, 一隻手安撫趴在自己身邊委屈“唧唧”的寒鉤。
【《資治通鑒》言, 七月入秋時, 隋煬帝車駕自張掖東還, 行經大鬥拔穀時,遇到風雪晦冥,凍死士卒過半,馬驢十之八九。】
【我知道此事,原本打算等太子和父親來了張掖後告訴他們。來了張掖,我才能得知大鬥拔穀的天氣多變。】
【二哥,如果父親死在這場風雪中,你會不會怪……】
李世民使勁拍了一下李玄霸的腦袋。
李玄霸雙手捂頭:“哎喲。”
李世民皺眉道:“這天氣是你喚來的?強行行軍是你安排的?你當你哥我是不講理的人嗎?你願意把你知道未來的事告訴二哥,不就是因為信任我嗎?”
李玄霸低頭:“唉。我知道,隻是偶爾也會胡思亂想。”
李世民道:“你沒有告訴太子和父親此事,但太子仍舊發現了大鬥拔穀的天氣異常,並告知了陛下。太子跪在陛下帳篷前大半日都沒有改變陛下的決定,你提前告知了陛下和父親有何用處?”
李玄霸想了想,道:“用處是我努力過了,就算以後這件事仍舊發生,我不背鍋。”
李世民:“……”有點不想安慰壞弟弟了。
李世民道:“現在這件事你也不背鍋。和你沒關係。”
李玄霸再次歎了口氣。
還好李淵沒事。
現在李淵不能死。他若死了,李建成就是唐國公。
隋朝敗亡得太快了,那時他和二哥還太小了,不可能開府有私兵。若李建成成了唐國公,他現在手中的產業都保不住。
而且李玄霸不得不承認,從他本心而言,他也不希望李淵死。
他前世的父母太垃圾了,比李淵垃圾多了。那時他也沒希望過父母死。
李世民又拍了拍弟弟的腦袋,道:“太子隻是病了,不一定有事。”
李玄霸道:“我真的沒有擔心太子。”
李世民道:“好好,你沒擔心。你先靜一靜,明日我們再去探望太子。”
他把李玄霸懷裏搗亂的烏鏑抱起來,喚了還在委屈的寒鉤一聲。
烏鏑乖乖被李世民夾在胳膊窩裏。寒鉤像一隻走地雞一樣收著翅膀,跟在李世民身後搖搖晃晃踱步離開書房。
李玄霸往後一倒,躺在坐榻上歎氣。
他閉上眼,回憶這部分記載,終於翻看到了這一段記載失實的原因。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提到過這段記載。在《帝紀》中,此事發生在六月初八,楊廣去往張掖途中。
但他認為就算西邊再寒冷,六月盛夏也不可能下雪凍死人畜,所以懷疑記載失誤,其實是楊廣在從張掖回大興時原路返回,再次經過大鬥拔穀時凍死的人。那時已經七月入秋,更可能出現凍死人的事。
於是他在《資治通鑒》中就采取了此事發生在七月的史料。
宋朝人一輩子對西北都隻能靠想象,司馬光不知道大鬥拔穀海拔四千米左右,不知道山中的風霰不是風雪,而是夾雜著冰粒的凍雨。
楊廣也不知道西北的山底是炎夏,山上是寒冬。他身邊的衛卒和宮女穿的還是單薄的夏裝。
在四千米的高山上,盛夏遇到極端天氣是真的能凍死人的。
楊廣雖上山時衣著單薄,但他行宮般的房車裏有足夠的衣物和炭火、食物。別說風霰,就是遇上真正的暴風雪,他也死不了。
隻是衛卒凍死大半而已。
在太子的勸告和預防下,這次隻死了一成人。
但楊廣並不開心。
他不知道原本自己帶來的衛卒會凍死大半。他隻知道自己沒有聽太子的勸告,導致衛卒凍死了一成,太子和他帶來的許多妃嬪、公主都受寒生病。
楊廣身為皇帝是不能錯的。
當時他不聽太子的勸告也是因為“皇帝不能錯”這個原因。
漢朝的天人感應雖然現在已經不是王朝主導思想,但相信的人也很多。
如果遇到不可能出現的極端災害天氣,比如盛夏飄雪,那一定是因為皇帝無道。
楊昭對楊廣進言,當地人說大鬥拔穀可能會出現大風降霰時,楊廣第一反應是有人妖言惑眾,要殺掉妖言惑眾的人。
盛夏怎麽可能出現大風和降霰?又怎麽會剛好在他穿越大鬥拔穀的時候出現大風和降霰?
這件事在楊廣腦海中不是“天氣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是打擊他聲望的“陰謀”。
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出現了大風和降霰,他也必須穿越大鬥拔穀,以彰顯他的無所畏懼。
看到楊廣因為遭遇風霰而震怒,虞世基在與臥病在床的太子楊昭聊過幾次之後,對楊廣道:“此次盛夏降霰,定有妖孽作祟。幸虧太子窺得先機早做準備,陛下攜大隋君威衝破妖孽封鎖,才護得我們大隋軍隊安然無恙。”
楊廣聞言大喜:“虞卿所言是極!”
於是楊廣召集巫者來給太子和妃嬪、公主看病。巫者說是楊勇的鬼魂作祟。風霰是楊勇幹的,太子和其他妃嬪、公主的生病也是楊勇幹的。
李玄霸去探望楊昭時,聽楊昭說起此事。
楊昭沉沉地歎了口氣:“吐穀渾可汗拚死一搏,召集族中巫師阻攔大隋皇帝禦駕親征的借口,不是更好嗎?”
他讓虞世基進言時,選的就是這個借口。但他的父皇沒有用自己選好的借口,而是把已經死了很多年的伯父拿來當擋箭牌。
李玄霸道:“或許陛下不僅僅是找借口,對有鬼魂作祟之事也是半信半疑。”
楊昭重重咳了幾聲,聲音仿佛要把心肺都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