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業十一年五月,李世民率領一千騎兵,兩千步兵,隻帶了十日幹糧,朝著草原中心疾馳而去。
同是大業十一年五月,始畢可汗發兵,號稱數十萬雄師,南下攻打雁門郡。
五月十五,始畢可汗包圍雁門郡。不到半月,雁門郡四十一城,突厥連克四十城,唯雁門治所雁門城尚存。
隋軍死守雁門孤城。雁門城狹小,突厥人攻城的弓箭越過城牆,居然能落在楊廣眼前。
楊廣自皇子時就隨高熲出征,後又多次禦駕親征,但他卻是第一次看到從戰場上飛落的箭,嚇得抱著幼子趙王楊杲號哭不止,雙眼都哭腫了。
雁門郡西南方的高陽郡中,李玄霸把自己手中的戰報丟入火盆,自言自語。
“楊廣啊楊廣,原本曆史中,齊王楊暕率領後軍據守崞縣,東|突厥攻克雁門郡三十九城,僅餘雁門城和崞縣未克。齊王楊暕為你分擔了一半壓力,隋軍才能死守一月等來援軍。”
“現在二表兄已死,雁門郡僅餘雁門城。你可要連二表兄的份一起努力啊。”
“我相信你,陛下,你一定可以做到。”
李玄霸拍了拍手,眯眼微笑。
第146章 百姓勳貴皆離心
時間回到稍前一點, 楊廣謀劃北巡之時。
原本曆史中的今年二月,曾經因為楊玄感叛亂有百姓響應起義,說出這是因為天下人太多的楊廣, 再次為了減少民賊下達了英明神武的決策——他要求將所有百姓都遷入城中, 就近重新授田。
在楊廣看來, 這樣一則百姓就沒辦法出城當賊,二則征稅征徭役的官吏找人也方便。
朝堂中智商正常的人看到楊廣這則命令,都再次被皇帝的大聰明給震撼。
不說城裏裝不裝得下那麽多人, 也不說城外有沒有那麽多可以授予百姓的田地,隻說遷徙這件事,大隋就算還強盛時, 也做不到把鄉野間所有百姓都驅趕到城裏。
這個時空因為義軍更加強盛,還打出了太子楊暕的旗號, 楊廣在遷徙百姓一事上更加強硬。
原本時空中楊廣下達的命令因為無法實行, 地方官吏就當楊廣放了個屁,隻有豪強想要搶奪百姓家產的時候才拿出這個命令,讓百姓家破人亡。
現在楊廣要天下官吏盡快拿出成績,連張須陀等正在討賊的官員都被分派了強行遷徙百姓的工作。
中原哀聲哉道,連因為曾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所以在民間名聲還不錯的張須陀都被百姓恨之入骨了。
楊廣三征高麗用的都是大隋府兵。
他極大地消耗了隋朝直屬的軍隊力量後,現在各地討捕大使和慰撫使所帶的兵幾乎都是現募的鄉勇。
當這些鄉勇的家人也被強製遷徙時, 如張須陀等隋朝將領聲望再高,治兵再嚴,也壓不過軍心浮動。
後來地方官吏隻好在執行命令的時候私自悄悄更改, 和自己有關係的兵卒家人不遷徙, 給自己賄賂的識趣者不遷徙, 在朝中有人做官的豪強也不遷徙。
反正皇帝也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百姓, 隻要看到有百姓被遷徙進城裏,就算給皇帝一個交代了。
地方官吏這做法,不僅沒有減輕地方的混亂,還讓朝中喜歡互相攻訐的人又有了素材。
雖然朝中大臣也知道這件事必定是做不成的,但他們想攻訐人的時候,就會說政敵“意圖謀逆”了。
宇文述曾賣了大力氣,幫派人謀殺侄子謀奪爵位的李渾得到了申國公的爵位。
李渾原本承諾每年把國公的俸祿一半送給宇文述,當上了國公之後李渾毀諾,給了兩年就不肯給了。
這是楊勇還為太子時的事。
宇文述是一個很重諾的貪官,隻要別人給錢到位,他每次都能辦事辦得漂漂亮亮。李渾居然欺騙他,讓宇文述恨了許多年。
李渾家世顯赫。他本人在大業改封郕國公,頗得楊廣尊重;侄子李敏又是樂平公主楊麗華獨女宇文娥英的丈夫,楊麗華死前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楊廣照顧好自己的女兒女婿。宇文述一直找不到機會報仇。
現在李渾的族人也在遷徙百姓時為保證自己麾下鄉勇的士氣,放過了鄉勇的家人,宇文述可算找到機會了。
時人皆信讖緯,宇文述便圍繞讖緯使了連環計。
首先,隋文帝當年舍棄荒廢的長安城,在長安城附近另擇一地建立大興城時,曾以“夢見舊都城發洪水”為借口。
宇文述翻遍了李渾的族譜,發現李渾的侄兒李敏恰好小字“洪兒”。
在翻到李敏的小字後,宇文述就花了重金將方士安伽陀安排到楊廣麵前,胡言亂語“李氏當為太子,請陛下誅盡天下姓李之人”。
天下姓李者數不勝數,不說朝中勳貴,隻說山東郡姓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就不是楊廣想屠就能屠的。
楊廣當然將胡言亂語的方士趕了出去。
這兩件事本來在楊廣心中沒留下多少痕跡。但當宇文述使出最後一計,將李渾違抗楊廣旨意,意圖謀反的事搬了出來,這兩件事就重新浮現在了楊廣心中。
宇文述假裝第一次聽聞這件事:“那李渾不僅姓李,且侄兒李敏小字洪兒,難道……唉,請恕臣多言!”
楊廣信了,他信了!信了李敏就是讖緯中的李氏天子!
於是,楊廣屠滅李渾和李敏滿門。李渾之妻是宇文述的妹妹,李敏之妻是樂平公主的獨女宇文娥英,也都被賜死了。
宇文述為報李渾不給報酬之仇,連妹妹和外甥都一起弄死了,可見他對財物的執念有多深。
楊廣在北巡前趕著做完的這兩件事,造成了兩個後果。
第一,中原百姓徹底活不下去了。
隋軍士氣大跌,各地鷹揚府將領在當地父老的裹挾下也紛紛舉起反旗。
原本各地郡守尚能控製局勢,雖然每次義軍被打散後,隻要振臂一呼又會迅速組織起數萬亂兵繼續起兵,但隋軍對義軍的勝負率一直很高,甚至幾乎百戰百勝。
現在義軍中不僅多了鷹揚府的中低層將領,當地士人也悄悄加入義軍中,一群隻會亂衝的義軍亂民中加入了身經百戰的宿將和熟讀兵法的士人。
隋末農民起義迅速朝著兩年後才會進入的成熟階段轉化,從一團散沙變成真正可以逐鹿天下的軍隊。
第二,勳貴世家人心惶惶。
楊玄感是真的起兵謀逆了,楊廣再怎麽針對楊玄感,朝臣其實沒怎麽慌。
隻要順著楊廣的脾氣,不進諫隻奉承,他們以為自己肯定能在這一場亂局中置身事外。
但李渾是隋朝開國元勳,上柱國、太師、諡號為“明”的申國明公李斌之子,家族擁有“讚拜不名、無反不死”的丹書鐵券。
李渾本人也有平尉遲迥、破突厥阿勿俟斤之功,在謀奪爵位之前,就已經是安武郡公、左武衛將軍。
李渾家族是隋朝最頂尖的實權勳貴,關隴勳貴的領軍人物,其地位比楊素死後的楚國公楊玄感更高。
不是這種家世,楊麗華為獨女宇文娥英尋夫婿的時候,就不會尋這家人了。
宇文娥英是北周亡國公主,楊麗華很擔心自己去世後宇文娥英的安全。李敏一族擁有丹書鐵券,才是楊麗華選擇李敏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李敏長得帥。
李渾雖然人品極差,但他對大隋絕無謀逆之心,也無謀逆行為,甚至他自知家族聲勢太深,近幾年都在家族功勞簿上躺平,族人都很是低調。
李渾都做到這份上了,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讖緯和宇文述的誣告被滅滿門,連曾支持楊廣奪嫡的樂平公主獨女都被賜死,世家勳貴怎麽能不心慌?
楊廣滅李渾滿門之前,世家勳貴還站在楊廣這一方,竭盡全力以組織鄉勇的名義,甚至自掏腰包幫楊廣鎮壓農民起義軍。
現在世家勳貴開始觀望。
李渾擁有丹書鐵券,都能被楊廣隨意族滅。自己頂得住楊廣的猜忌?
太原郡的李淵心裏特別慌。
李淵雖然是唐國公,但其實在隋朝姓李的勳貴中,李淵本排不上號。
李淵的父親,老唐國公李昞戰功赫赫,但那是北周的事。李淵七歲襲封,從大隋篡北周,到隋文帝平定天下,年少的他沒能立下任何功勞。
雖然李淵的母親是獨孤老夫人的姐妹,讓李淵能在隋文帝麵前露臉,長大後外任刺史,但他在朝中的地位也不高,且是完完全全憑借皇帝的恩寵才有如今的地位,是鐵杆的“皇黨”。
所以在原本時空中,楊廣才會在大業十三年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山西和河東的慰撫使。
然後李淵當太原留守的當年就起兵了。
這個時空的李淵和原本時空不同了,且不說他自己的功勞有多大,他還有個兒子在隴右道當慰撫使呢,父子二人都有兵權。
楊廣現在開始猜忌身邊忠臣了,給李淵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麽自己和李世民其中一人主動請辭,父子二人隻能有一人手握兵權,讓楊廣安心;要麽……
李建成勸說道:“如今陛下風聲鶴唳,屠戮忠臣。父親當勸二弟盡快返回太原,既能安陛下之心,我們父子同心,將來也好做打算。”
李淵的心腹劉文靜勸道:“將軍!有兵在手心才不慌!皇帝深恨楊玄感卻無可奈何,李渾卻引頸受戮,不就是因為楊玄感手中有兵,李渾手中無兵嗎?主動上交軍權,無異於自拔爪牙!”
李淵左右為難。
他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晉陽宮副監裴寂抱怨:“早知道就不讓二郎跑那麽遠了。”
裴寂安慰道:“如果陛下猜忌,就算是早就明哲保身的郕國公也被冤殺;如果陛下信任,宇文述內外軍權獨攬,陛下仍舊寵信宇文述。叔德,你還是做好起兵的準備吧。現在就是好機會。”
李淵猶豫:“玄真,你的意思是我趁著陛下北上……”
裴寂道:“始畢可汗厭惡陛下久矣。”
兩人支支吾吾,但都對彼此想說的話心知肚明。
裴寂的建議是讓李淵與始畢可汗裏應外合,襲殺楊廣。
原本時空中,李淵在大業十三年才任太原留守。太原郡在雁門郡南方,楊廣從洛陽去雁門郡一定會路過太原郡。李淵完全可以配合始畢可汗襲殺楊廣。
不過猶豫了許久之後,李淵還是搖頭拒絕了。
“我如今仍舊是大隋臣子,怎麽能與突厥裏應外合?”李淵道,“再者突厥已經屈於大隋之下久矣,他不一定有膽量出兵。如果突厥可汗不僅沒出兵,還將我送去的信件送與陛下,我就必死無疑了。”
裴寂想了想,也覺得這個可能性也很大。
他本就不是什麽有謀略之人,李淵分析得比他透徹,他便不堅持己見:“那叔德,你當如何做?”
李淵道:“以靜製動。吾兒在隴右,遠離中原,他手中的兵是一定不能丟的。我在朝中消息靈通,如果陛下真的猜忌我,我可立刻起兵。就算不敵,北遁突厥後西行投奔吾兒也很容易。”
裴寂道:“李二郎那裏是我們的退路,絕對不能動。”
李淵笑道:“玄真所想便是我所想。”
裴寂問道:“那陛下北巡,我們就當真什麽都不做?”
李淵道:“我當然是繼續討賊,為陛下表忠心了。”
裴寂對李淵佩服不已。有這樣沉穩的氣度,才能成為下一個君王啊。
不過李淵說是以靜製動,也做好了起兵的準備,隨時在找到機會或者楊廣犯病的時候謀反。
他現在心裏一點都不慌。
太原雖然暴露在楊廣眼皮子底下,確實有點危險。但李世民所在的隴右不僅孤懸喜歡坐鎮洛陽的楊廣勢力範圍外,還離大興城非常近。他的根據地不在太原,而在隴右。隻要隴右不丟,他就萬事不愁。
……
“宇文述為了報自己被白嫖之仇,幫楊廣把整個大隋關隴勳貴的疑心病都點燃了,不愧是大隋奸臣之首,裴蘊、虞世基等人差之遠矣。”李玄霸問道,“父親何意?”
來者回答道:“郡丞已經勸服唐國公,唐國公不會主動上書代二郎君辭官。”
同是大業十一年五月,始畢可汗發兵,號稱數十萬雄師,南下攻打雁門郡。
五月十五,始畢可汗包圍雁門郡。不到半月,雁門郡四十一城,突厥連克四十城,唯雁門治所雁門城尚存。
隋軍死守雁門孤城。雁門城狹小,突厥人攻城的弓箭越過城牆,居然能落在楊廣眼前。
楊廣自皇子時就隨高熲出征,後又多次禦駕親征,但他卻是第一次看到從戰場上飛落的箭,嚇得抱著幼子趙王楊杲號哭不止,雙眼都哭腫了。
雁門郡西南方的高陽郡中,李玄霸把自己手中的戰報丟入火盆,自言自語。
“楊廣啊楊廣,原本曆史中,齊王楊暕率領後軍據守崞縣,東|突厥攻克雁門郡三十九城,僅餘雁門城和崞縣未克。齊王楊暕為你分擔了一半壓力,隋軍才能死守一月等來援軍。”
“現在二表兄已死,雁門郡僅餘雁門城。你可要連二表兄的份一起努力啊。”
“我相信你,陛下,你一定可以做到。”
李玄霸拍了拍手,眯眼微笑。
第146章 百姓勳貴皆離心
時間回到稍前一點, 楊廣謀劃北巡之時。
原本曆史中的今年二月,曾經因為楊玄感叛亂有百姓響應起義,說出這是因為天下人太多的楊廣, 再次為了減少民賊下達了英明神武的決策——他要求將所有百姓都遷入城中, 就近重新授田。
在楊廣看來, 這樣一則百姓就沒辦法出城當賊,二則征稅征徭役的官吏找人也方便。
朝堂中智商正常的人看到楊廣這則命令,都再次被皇帝的大聰明給震撼。
不說城裏裝不裝得下那麽多人, 也不說城外有沒有那麽多可以授予百姓的田地,隻說遷徙這件事,大隋就算還強盛時, 也做不到把鄉野間所有百姓都驅趕到城裏。
這個時空因為義軍更加強盛,還打出了太子楊暕的旗號, 楊廣在遷徙百姓一事上更加強硬。
原本時空中楊廣下達的命令因為無法實行, 地方官吏就當楊廣放了個屁,隻有豪強想要搶奪百姓家產的時候才拿出這個命令,讓百姓家破人亡。
現在楊廣要天下官吏盡快拿出成績,連張須陀等正在討賊的官員都被分派了強行遷徙百姓的工作。
中原哀聲哉道,連因為曾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所以在民間名聲還不錯的張須陀都被百姓恨之入骨了。
楊廣三征高麗用的都是大隋府兵。
他極大地消耗了隋朝直屬的軍隊力量後,現在各地討捕大使和慰撫使所帶的兵幾乎都是現募的鄉勇。
當這些鄉勇的家人也被強製遷徙時, 如張須陀等隋朝將領聲望再高,治兵再嚴,也壓不過軍心浮動。
後來地方官吏隻好在執行命令的時候私自悄悄更改, 和自己有關係的兵卒家人不遷徙, 給自己賄賂的識趣者不遷徙, 在朝中有人做官的豪強也不遷徙。
反正皇帝也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百姓, 隻要看到有百姓被遷徙進城裏,就算給皇帝一個交代了。
地方官吏這做法,不僅沒有減輕地方的混亂,還讓朝中喜歡互相攻訐的人又有了素材。
雖然朝中大臣也知道這件事必定是做不成的,但他們想攻訐人的時候,就會說政敵“意圖謀逆”了。
宇文述曾賣了大力氣,幫派人謀殺侄子謀奪爵位的李渾得到了申國公的爵位。
李渾原本承諾每年把國公的俸祿一半送給宇文述,當上了國公之後李渾毀諾,給了兩年就不肯給了。
這是楊勇還為太子時的事。
宇文述是一個很重諾的貪官,隻要別人給錢到位,他每次都能辦事辦得漂漂亮亮。李渾居然欺騙他,讓宇文述恨了許多年。
李渾家世顯赫。他本人在大業改封郕國公,頗得楊廣尊重;侄子李敏又是樂平公主楊麗華獨女宇文娥英的丈夫,楊麗華死前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楊廣照顧好自己的女兒女婿。宇文述一直找不到機會報仇。
現在李渾的族人也在遷徙百姓時為保證自己麾下鄉勇的士氣,放過了鄉勇的家人,宇文述可算找到機會了。
時人皆信讖緯,宇文述便圍繞讖緯使了連環計。
首先,隋文帝當年舍棄荒廢的長安城,在長安城附近另擇一地建立大興城時,曾以“夢見舊都城發洪水”為借口。
宇文述翻遍了李渾的族譜,發現李渾的侄兒李敏恰好小字“洪兒”。
在翻到李敏的小字後,宇文述就花了重金將方士安伽陀安排到楊廣麵前,胡言亂語“李氏當為太子,請陛下誅盡天下姓李之人”。
天下姓李者數不勝數,不說朝中勳貴,隻說山東郡姓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就不是楊廣想屠就能屠的。
楊廣當然將胡言亂語的方士趕了出去。
這兩件事本來在楊廣心中沒留下多少痕跡。但當宇文述使出最後一計,將李渾違抗楊廣旨意,意圖謀反的事搬了出來,這兩件事就重新浮現在了楊廣心中。
宇文述假裝第一次聽聞這件事:“那李渾不僅姓李,且侄兒李敏小字洪兒,難道……唉,請恕臣多言!”
楊廣信了,他信了!信了李敏就是讖緯中的李氏天子!
於是,楊廣屠滅李渾和李敏滿門。李渾之妻是宇文述的妹妹,李敏之妻是樂平公主的獨女宇文娥英,也都被賜死了。
宇文述為報李渾不給報酬之仇,連妹妹和外甥都一起弄死了,可見他對財物的執念有多深。
楊廣在北巡前趕著做完的這兩件事,造成了兩個後果。
第一,中原百姓徹底活不下去了。
隋軍士氣大跌,各地鷹揚府將領在當地父老的裹挾下也紛紛舉起反旗。
原本各地郡守尚能控製局勢,雖然每次義軍被打散後,隻要振臂一呼又會迅速組織起數萬亂兵繼續起兵,但隋軍對義軍的勝負率一直很高,甚至幾乎百戰百勝。
現在義軍中不僅多了鷹揚府的中低層將領,當地士人也悄悄加入義軍中,一群隻會亂衝的義軍亂民中加入了身經百戰的宿將和熟讀兵法的士人。
隋末農民起義迅速朝著兩年後才會進入的成熟階段轉化,從一團散沙變成真正可以逐鹿天下的軍隊。
第二,勳貴世家人心惶惶。
楊玄感是真的起兵謀逆了,楊廣再怎麽針對楊玄感,朝臣其實沒怎麽慌。
隻要順著楊廣的脾氣,不進諫隻奉承,他們以為自己肯定能在這一場亂局中置身事外。
但李渾是隋朝開國元勳,上柱國、太師、諡號為“明”的申國明公李斌之子,家族擁有“讚拜不名、無反不死”的丹書鐵券。
李渾本人也有平尉遲迥、破突厥阿勿俟斤之功,在謀奪爵位之前,就已經是安武郡公、左武衛將軍。
李渾家族是隋朝最頂尖的實權勳貴,關隴勳貴的領軍人物,其地位比楊素死後的楚國公楊玄感更高。
不是這種家世,楊麗華為獨女宇文娥英尋夫婿的時候,就不會尋這家人了。
宇文娥英是北周亡國公主,楊麗華很擔心自己去世後宇文娥英的安全。李敏一族擁有丹書鐵券,才是楊麗華選擇李敏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李敏長得帥。
李渾雖然人品極差,但他對大隋絕無謀逆之心,也無謀逆行為,甚至他自知家族聲勢太深,近幾年都在家族功勞簿上躺平,族人都很是低調。
李渾都做到這份上了,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讖緯和宇文述的誣告被滅滿門,連曾支持楊廣奪嫡的樂平公主獨女都被賜死,世家勳貴怎麽能不心慌?
楊廣滅李渾滿門之前,世家勳貴還站在楊廣這一方,竭盡全力以組織鄉勇的名義,甚至自掏腰包幫楊廣鎮壓農民起義軍。
現在世家勳貴開始觀望。
李渾擁有丹書鐵券,都能被楊廣隨意族滅。自己頂得住楊廣的猜忌?
太原郡的李淵心裏特別慌。
李淵雖然是唐國公,但其實在隋朝姓李的勳貴中,李淵本排不上號。
李淵的父親,老唐國公李昞戰功赫赫,但那是北周的事。李淵七歲襲封,從大隋篡北周,到隋文帝平定天下,年少的他沒能立下任何功勞。
雖然李淵的母親是獨孤老夫人的姐妹,讓李淵能在隋文帝麵前露臉,長大後外任刺史,但他在朝中的地位也不高,且是完完全全憑借皇帝的恩寵才有如今的地位,是鐵杆的“皇黨”。
所以在原本時空中,楊廣才會在大業十三年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山西和河東的慰撫使。
然後李淵當太原留守的當年就起兵了。
這個時空的李淵和原本時空不同了,且不說他自己的功勞有多大,他還有個兒子在隴右道當慰撫使呢,父子二人都有兵權。
楊廣現在開始猜忌身邊忠臣了,給李淵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麽自己和李世民其中一人主動請辭,父子二人隻能有一人手握兵權,讓楊廣安心;要麽……
李建成勸說道:“如今陛下風聲鶴唳,屠戮忠臣。父親當勸二弟盡快返回太原,既能安陛下之心,我們父子同心,將來也好做打算。”
李淵的心腹劉文靜勸道:“將軍!有兵在手心才不慌!皇帝深恨楊玄感卻無可奈何,李渾卻引頸受戮,不就是因為楊玄感手中有兵,李渾手中無兵嗎?主動上交軍權,無異於自拔爪牙!”
李淵左右為難。
他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晉陽宮副監裴寂抱怨:“早知道就不讓二郎跑那麽遠了。”
裴寂安慰道:“如果陛下猜忌,就算是早就明哲保身的郕國公也被冤殺;如果陛下信任,宇文述內外軍權獨攬,陛下仍舊寵信宇文述。叔德,你還是做好起兵的準備吧。現在就是好機會。”
李淵猶豫:“玄真,你的意思是我趁著陛下北上……”
裴寂道:“始畢可汗厭惡陛下久矣。”
兩人支支吾吾,但都對彼此想說的話心知肚明。
裴寂的建議是讓李淵與始畢可汗裏應外合,襲殺楊廣。
原本時空中,李淵在大業十三年才任太原留守。太原郡在雁門郡南方,楊廣從洛陽去雁門郡一定會路過太原郡。李淵完全可以配合始畢可汗襲殺楊廣。
不過猶豫了許久之後,李淵還是搖頭拒絕了。
“我如今仍舊是大隋臣子,怎麽能與突厥裏應外合?”李淵道,“再者突厥已經屈於大隋之下久矣,他不一定有膽量出兵。如果突厥可汗不僅沒出兵,還將我送去的信件送與陛下,我就必死無疑了。”
裴寂想了想,也覺得這個可能性也很大。
他本就不是什麽有謀略之人,李淵分析得比他透徹,他便不堅持己見:“那叔德,你當如何做?”
李淵道:“以靜製動。吾兒在隴右,遠離中原,他手中的兵是一定不能丟的。我在朝中消息靈通,如果陛下真的猜忌我,我可立刻起兵。就算不敵,北遁突厥後西行投奔吾兒也很容易。”
裴寂道:“李二郎那裏是我們的退路,絕對不能動。”
李淵笑道:“玄真所想便是我所想。”
裴寂問道:“那陛下北巡,我們就當真什麽都不做?”
李淵道:“我當然是繼續討賊,為陛下表忠心了。”
裴寂對李淵佩服不已。有這樣沉穩的氣度,才能成為下一個君王啊。
不過李淵說是以靜製動,也做好了起兵的準備,隨時在找到機會或者楊廣犯病的時候謀反。
他現在心裏一點都不慌。
太原雖然暴露在楊廣眼皮子底下,確實有點危險。但李世民所在的隴右不僅孤懸喜歡坐鎮洛陽的楊廣勢力範圍外,還離大興城非常近。他的根據地不在太原,而在隴右。隻要隴右不丟,他就萬事不愁。
……
“宇文述為了報自己被白嫖之仇,幫楊廣把整個大隋關隴勳貴的疑心病都點燃了,不愧是大隋奸臣之首,裴蘊、虞世基等人差之遠矣。”李玄霸問道,“父親何意?”
來者回答道:“郡丞已經勸服唐國公,唐國公不會主動上書代二郎君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