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可有時候人心不變,世道卻變了,奈何?


    “能幫就幫吧。”李玄霸最終還是插手了後宮之事,將此事細細告知了嫂子,希望嫂子能幫忙。


    宇文珠很容易共情。李玄霸擔心宇文珠難過,沒有告知她此事,現在卻是瞞不住了。


    宇文珠垂淚許久,李玄霸手忙腳亂給宇文珠擦眼淚。


    良久後,宇文珠哽咽道:“觀音婢一口應下,然後和兄公一同避暑,又將此事交回你手中?這是為何?”


    李玄霸歎氣:“嫂子大概是想你我施恩於後宮妃嬪家族,這樣你在太醫院開辦婦科女子學院之事,可能會少些波折。”


    女子行醫本就不是正道,宇文珠還想以朝堂的名義培養女醫,阻礙力道不小。


    即使李世民支持,如果世間輿論皆反對,也不會有女子敢跟著宇文珠學醫進太醫院。


    妃嬪大多是官宦之女,宮女都是良家子。若能改得此條弊政,宇文珠得了她們家人的感激,或許會有更多人讚同宇文珠在太醫院統領女太醫。


    既然此事本就是李玄霸提出,那麽功勞由宇文珠領得,不是理所當然嗎?


    宇文珠眼淚都流不出來了:“也太荒誕了!哪有親王和外命婦插手後宮之事!太荒誕了!”


    李玄霸道:“我也這麽想。但嫂子都願意承擔’讓外命婦負責宮務‘的責任了,那我們就放手去做吧。而且二兄和二嫂讓我們這麽頭疼,我們也該有點大動作,讓他們焦頭爛額。”


    宇文珠揉了揉眼睛:“好吧,郎君說得對!”


    第222章 突然轉到抑佛道


    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這筆賬討回來, 李玄霸就不消極怠工了。


    他先幫經驗不足的宇文珠製定了“後宮巡查方案”,從審核妃嬪宮女宦官津貼有沒有挪用開始,對宮中上下依次敲打。


    唐朝掌管後宮事務的機構叫內侍省, 由宦官管理。


    曆史中的唐太宗謹防宦官專權, 規定內侍省不設三品官, 不允許宦官過問外廷之事。


    不過宦官中,有一個例外。


    這個例外也出現在了現在的時空,李玄霸帶著宇文珠, 去尋了這個“例外”——張阿難。


    路上,李玄霸給宇文珠介紹了張阿難的身份。


    張阿難是蕭皇後的陪嫁,原在蕭皇後宮中為內侍, 又在太子楊昭府中為內侍,後回到楊廣身邊。


    李玄霸不知道曆史中的李淵和唐太宗是如何結識的張阿難。張阿難在雁門之圍中因功封官, 大概率是李世民在雁門之圍時結識的張阿難。


    一位十六歲初上戰場的少年怎麽在雁門之圍中結識的楊廣宮中近侍, 其中內情李玄霸的想象力不充分,想不出來。


    最終結果就是張阿難參與了晉陽起兵,進了秦王府,被封汶江侯,食邑七百戶, 當了一輩子內侍省長官,逝世時官至從三品左監門將軍, 陪葬昭陵。


    唐太宗規定內侍省最高長官不得超過三品,所以內侍省最高長官隻是從四品。但張阿難不僅官至從三品,還掌管禁軍, 把宦官不得當三品官和不得幹政的規矩都給破了。


    後來唐玄宗給宦官封將軍, 就是遵循唐太宗的舊例。


    皇帝製定了規矩, 然後自己破壞規矩, 是很常有的事。唐太宗也有充分的理由,其餘的宦官隻是伺候人的奴婢,自然不得升遷。但張阿難是開國功臣,他不能算作宦官。


    隻是後世知道唐太宗的意思,用這個舊例的時候可不會遵循唐太宗的本意。他們隻是想重用宦官,就隨意找借口而已。沒有這個借口,還有其他借口。


    這一世,他和二哥是在陪同楊廣下江南時結識的張阿難。


    那時他和二哥被蕭皇後帶在身邊,張阿難就是負責照顧他們的人。


    當張阿難跟隨楊昭的時候,他們與大表兄交好,與張阿難也很熟悉。


    楊昭病逝後,張阿難回到了楊廣身邊,與原本曆史一樣,在雁門郡立下戰功,被楊廣任命外官,派到了太原,照舊參與了晉陽起兵。


    在隋朝的時候,張阿難是兄弟二人在隋朝宮中的內應;等他到了李淵身邊後,他是兄弟二人的眼線。雖然他沒能隨著李世民出征,但李淵身邊厲害的將領不多,在防守太原時,他也戰功赫赫。


    如何給張阿難封官,兄弟二人都很為難。


    如果張阿難不是宦官,以他的功勞和本事,封個將軍不為過。雖然兄弟二人都知道宦官不該幹政,但因為張阿難年少蒙難淨身入宮,他立下了功勞就不能兌現,兄弟二人都很難接受。


    李玄霸理解了唐太宗心中的糾結煩悶。


    唐太宗以軍功起家,治軍嚴明,有功必賞幾乎刻進了他的骨子裏。張阿難是他的下屬,如果立功不得賞,簡直逼死他的治軍強迫症。


    李玄霸決定擺爛。


    他給二哥說了後來宦官專權的事,拂袖走人,讓他二哥自己決定。


    皇帝就要獨斷專權,他一個小小的晉王怎麽能僭越?


    幾日後,李世民黑著眼圈,還是決定給張阿難應有的待遇。


    “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能力不夠,無法平衡朝堂,隻能依靠親近宦官。隻要皇帝能力不夠,宦官、外戚、外臣相互製衡,是他們唯一能保住自己帝位的方法。”李世民翻遍了史書,得出結論,“就算我不給張阿難爵位,將來想要重用宦官的皇帝還是會那樣做。我不能因為後世子孫不爭氣,就寒了現在功臣的心。”


    於是張阿難仍舊封侯。


    雖然張阿難現在還沒有封將軍,但李世民已經決定先讓張阿難領一段時間的內侍省,等長孫皇後熟悉後宮事務後,就免去張阿難的內宮官職,並發詔說張阿難是開國功勳,如今免除張阿難的宦官身份,張阿難不得再入內宮,隻能當外官。


    雖然命根子接不上去,但皇帝說張阿難不是宦官,張阿難就不能再是宦官。


    李玄霸問道:“二哥,你雖然想了這麽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但後世子孫肯定會仍舊不管不顧,仍舊把信任宦官的鍋扣你頭上。這值得嗎?”


    李世民聳肩:“我有什麽辦法?總不能為了看不著的不肖子孫,寒了看得見的功臣的心。”


    李玄霸轉頭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張阿難。


    張阿難哭求辭官,李世民焦頭爛額哄了許久才哄好,氣得挽袖要揍弟弟一個狠的。於是李玄霸母親宮中住了幾日。


    張阿難可以說是看著李世民和李玄霸調皮搗蛋長大,又是少數知道李世民和李玄霸保住了楊昭兒子的知情人,對李世民和李玄霸慈祥極了。


    李玄霸說要管父親和二哥的後宮諸事,張阿難隻顧著給李玄霸和宇文珠麵前堆吃的,不斷點頭說好。


    李玄霸無奈:“張翁,你是不是根本沒聽?”


    張阿難笑道:“我隻知道三郎君說的肯定都是好事。晉王妃想做什麽就吩咐我,我一定做得妥妥帖帖。”


    宇文珠感到壓力很大。


    李玄霸安撫道:“後宮有母親和嫂嫂先後打理,已經沒什麽問題。珠娘隻是展現一下權威,為我查探皇家寺廟貪汙一案做鋪墊,不必太擔心。”


    宇文珠使勁點頭。


    李玄霸無奈抬手,幫宇文珠把點頭點得太用力,都甩歪了的珠釵扶正。


    張阿難看著李玄霸和宇文珠的相處,臉上微笑更加慈祥,連眼睛都微微眯了起來,半點不像個能在戰場上廝殺的猛將。


    待李玄霸安撫好宇文珠後,張阿難才道:“三郎君,寺廟可不能細查啊。”


    李玄霸點頭:“我知道。我有分寸。就算查出什麽麻煩,不是還有二哥嗎?”


    張阿難哭笑不得,不再勸說。他看出來,這兄弟二人又在鬥法,他還是不插嘴了。


    宇文珠疑惑:“為何寺廟不能細查?”


    李玄霸細細地為宇文珠解釋:“這就要從宗教對朝堂的作用說起了。”


    張阿難停下給李玄霸和宇文珠堆糕點和果子的手,坐在一旁認真地聽課。


    宗教對朝堂、對皇帝還能有什麽作用?當然是麻痹百姓的作用。


    封建王朝的權力觸須難以伸到最底層,要如何讓村落自主運行?傳統上是靠宗族自治,後來皇帝發現,佛教這玩意兒真的很好使。


    宇文珠又生出新的疑惑:“為何是佛教,不是道教?”


    李玄霸笑道:“因為道教術業不對口。”


    後世年輕人都對道士的好感大於僧人,對道教的好感遠遠高於佛教。其實後世年輕人欣賞的“愛信信、不信滾”的道教,是經過仙俠文學,特別是網絡文學再創作的“文學道教”,和現實道教是兩回事。


    道教誕生之初,就隻有兩個追求,站在統治者身邊,或者站在統治者對麵。


    站在統治者身邊,即幫統治者主持宗教典儀,為統治者煉丹,陪統治者高談闊論;站在統治者對麵,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


    真正的道教是世俗宗教,與世俗權貴走得極近,每一代道教領袖都會得到冊封,熱衷於給權貴當座上賓。


    封建時代的道教領袖是什麽模樣,搜搜最後一任張天師在哪就差不多了解了。


    總之李玄霸前世遇到的宗教都有一股超凡脫俗之氣,不是宗教本來的麵目,是新社會新氣象。


    雖然孫思邈是道士,但正因為孫思邈本人是道士,所以他對道教沒有什麽濾鏡。宇文珠身為孫思邈的弟子,也不會把“道士”這個身份看得太重。


    誰都知道,道士能做官,而大部分道士也是想做官的——朝中除了孫思邈是道士,還有個道士叫魏徵。


    說到魏徵,宇文珠就懂了,張阿難也懂了。兩人頻頻點頭。


    “佛教在發源地,原本和道教差不多。但今生受苦來世享福一說,非常適合麻痹百姓。經過本土改革,現在的佛教真的很適合大眾信仰。最大的功勞,要歸於梁武帝。”


    梁武帝對佛教的濾鏡,就像是後世看過仙俠小說的人對道教的濾鏡。


    區別是,後世人被戳破濾鏡後隻能暗自磨牙,梁武帝被戳破濾鏡後,就挽起衣袖大刀闊斧把佛教改造成自己想象中超凡脫俗的模樣。


    戒肉戒酒戒殺……梁武帝根據自己的想象,把佛教改造了個遍。


    這種改造,很快就傳到了北朝。


    大乘佛法正好適合統治者的需求,在融入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又經過梁武帝大刀闊斧改革後,大乘佛法推陳出新,更上一層樓,打造出了適合中原百姓的慈眉善目無欲無求的佛祖菩薩。“漢家佛教”幾乎成了獨立的一脈。


    “隻是權貴用宗教作為手段安撫百姓,騙人騙過了火,連自己都信了。”李玄霸毫不客氣地嗤笑,“比如我那個傻蛋二哥。”


    宇文珠疑惑:“兄公不信佛啊。”


    張阿難假裝沒聽到。他是信佛的。隋朝兩任皇帝也都信佛。信佛幾乎是上層權貴共同的愛好。


    李玄霸道:“等他受了打擊就去信佛了,還信得很瘋狂。”


    宇文珠非常聰慧地閉上嘴,沒有問什麽樣的打擊。


    自家郎君肯定不會詛咒母後和觀音婢出事,大概率是胡言亂語他自己出事。


    李玄霸確實想這麽說,可惜宇文珠不接話茬。


    這個時空,李淵仍舊追認老子為祖宗,不過還好在胡亂追封一連串先祖當皇帝前,他就當太上皇了。李世民要臉,沒有把老子追封為皇帝。


    因李唐認老子當祖宗,佛教因為隋朝皇帝的支持又在民間較為泛濫,為了壓製佛教,李唐定道教為國教,規定道教位次在佛教之上。


    但李淵無論僧道,嚴格控製宗教。


    武德九年,李淵下令,無論僧侶道士,“庸猥粗穢者悉令罷道,勒還鄉裏。京師留寺三所,諸州各留一所,餘皆罷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蘭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蘭竹並收藏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