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實說,如果“修佛”這件事是真的,人真的能修行,那麽玄奘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飛升”的“大能”。如果是玄幻小說,唯識宗這樣的教義一定能成為第一佛門。
可惜,下輩子能不能成佛這件事凡人們不知道,所以也不知道玄奘的思想對不對。但這樣苛刻的成佛條件,肯定不利於傳教。
老百姓們信佛,就是因為佛教不僅說人人能成佛,甚至隻需要念“阿彌陀佛”。
影響力最大的禪宗和信徒人數最多的淨土宗連“捐贈”都不倡導,不需要信徒付出什麽實質上的代價,隻要信徒自己好好修心,就能成佛。
唯識宗卻告訴信徒,你不僅要有修佛的天賦,還要有修佛的大毅力。
老百姓隻是想在被朝廷和權貴的欺壓下,找一個可以喘口氣的心靈港灣。他們紛紛選擇告辭。
所以玄奘去世,唯識宗隻傳了幾代就衰落,隻留下少數天資聰慧的弟子延續道統。
吃完素火鍋後,李玄霸讓人撤掉碗筷,換上了清茶,就唯識宗的未來委婉地和玄奘進行了討論。
雖然現在玄奘還是個青年人,隻是心裏有個思想苗頭,遠遠沒有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但他的基本思想認知已經與老年後的他一樣。
玄奘很平靜地道:“貧道知曉。凡俗難以成佛,何苦在一條死路苦苦掙紮?貧道將道統宣揚天下,人人皆知,之後有悟性有毅力者入我道,前路不通的修行者另尋他路,才不誤人子弟。”
李玄霸眼眸微閃,捧茶碰唇,啞然失笑。
他倒是忘記了,對於玄奘本人而言,修行本就是真的,修佛就是為了修佛,而不是聚攏教徒牟利。所以唯識宗將來的弟子隻有小貓三兩隻,對於玄奘而言,反而契合了他的本意。
後世人哀歎玄奘的理論太深奧太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導致唯識宗逐漸衰落,倒是忽視了玄奘本人的理想。
玄奘是真的在“修佛”啊。
“你說得對。”李玄霸放下茶杯。
玄奘抬眼,眼神銳利:“但對於殿下而言,貧道這樣的修佛,不符合晉王的’對‘。”
李玄霸看著這個鋒芒畢露的和尚,笑著道:“那認為,我想要怎樣的修佛?”
玄奘道:“捐一點香火錢,念幾句阿彌陀佛,做幾件善事,此生被欺壓得越狠,死後就越容易成佛。”
李玄霸笑容更甚:“你說這話,就不怕我發怒,尋個由頭把你關起來?”
玄奘道:“殿下聲名在外,從未有過因言語衝突就輕辱他人的行為,貧道才敢直抒胸臆。”
李玄霸摸索著茶杯:“看來你躲在洛陽這一年,了解我和二哥甚多。”
李玄霸當然不會自戀到玄奘此番直諫是針對自己。上升到整個朝堂對宗教態度的諫言,顯然是說給二哥聽。
或許玄奘甚至以為,自己這番行為背後也有二哥的命令,目的是整頓宗教秩序吧。
玄奘合掌,卻沒有回答李玄霸的問題:“殿下,佛中覺者稱’大德‘。”
李玄霸道:“我知道。”
他還知道,德高望重的大和尚也稱“大德”,而皇帝是“大賢”。所以唐朝官方記載中沒頭沒腦的“大賢”如何如何“大德”如何如何,其實是皇帝在說和尚。
李玄霸眨了眨眼:“勳貴喜愛給子弟取佛教小名,我哥還是大雄呢。”
玄奘差點被李玄霸逗笑,好不容易壓下嘴角:“陛下自然是賢者。隻是殿下或許真的是大德。”
李玄霸:“??”
李玄霸:“?!!”
玄奘很認真地道:“殿下有慧根,有毅力,甚至天生慧眼,能勘破虛妄,指點迷霧。殿下若修佛,即使不出家,也一定能回歸果位。”
李玄霸又捧起茶,猛喝了一口緩緩。
除了被長孫老師嚇唬之外,這是他第一次在試圖嚇人的時候被別人嚇到。
難道玄奘躲了這麽久突然不躲了,除了想找個權貴給他蓋章出國旅遊之外,還存了勸說自己修佛的心思?
這確實是玄奘最大的目的之一。
玄奘心中生出了未來“唯識宗”的種子,而在他眼中最適合成為“唯識宗”大德的人是誰?
李大德,就是你(指)!
李玄霸深呼吸,平複心情。
好家夥,觀音勸李世民修佛,變成唐僧勸李世民他弟修佛了。
《西遊記》是藝術創作,藝術來源於現實,這難道就是未來《西遊記》故事背後被再創作的現實?
揮手,再見。
李玄霸壓住滿心的吐槽,道:“我不修佛。我質疑天下一切神佛。”
玄奘沒有糾纏。
他心中存著對權貴的敬畏,不會糾纏如今天底下權勢最甚的晉王殿下。而且他堅信李玄霸就是“大德”,所以有些事無須言語,以後自會明了。
至於質疑神佛,開創道統的起點不就是質疑神佛,才能成為神佛?他不質疑如今接觸的道統,怎會想去天竺取真經?
所以無所謂。
李玄霸話鋒一轉:“我質疑天下一切神佛,我也相信天下一切神佛。”
玄奘放下合十的雙手,眼神疑惑。
李玄霸看著玄奘什麽都寫在臉上的坦蕩模樣,再次感慨,這個和尚真是完美符合後世再創作的“唐三葬”人設。或許他要等到西行而歸的時候,才會變得圓滑吧。
可惜此時僧道都自稱“貧道”。唐僧還是要自稱“貧僧”才夠《西遊記》那個味。
“如今李唐雖尊老子為祖,但也不會因此壓製佛儒。”李玄霸道,“亂世之中佛道儒中渾水摸魚的人都很多,正本清源對真正的修行者也是好事。神佛本就不求世俗富貴,求世俗富貴的隻是俗人。以後百姓要信什麽教,你們自己辯一辯。我尋你,隻是因為你將來會是開宗立派的真正’大德‘。”
玄奘問道:“貧道早就聽聞殿下有讖緯之能,果然名不虛傳。”
李玄霸坐等。
玄奘安靜地坐著。
李玄霸等了一會兒,眨眼。這就完了?他怎麽不接著問?
玄奘仍舊很安靜。
李玄霸自己憋不住了,問道:“你不問問你的未來?”
玄奘道:“修行者知行合一。貧道要麽是西行成功,回大唐自創道統;要麽就是死在了西行的路上,沒什麽好問。”
這下輪到李玄霸沉默。
半晌,他歎氣:“確實是知行合一。”
接下來,李玄霸收起了穿越者的傲慢,誠心向這位年輕的大師請教佛學知識。
他對宗教知識隻是在當網店合夥人時,為了逗顧客開心而自學的一知半解。即使玄奘現在還不到二十,在玄奘麵前也太過淺顯。
隻是漢家佛教流派都是從唐代起逐漸形成,現在佛教還處於本土化的前期階段,禪宗、淨土宗等後世流行的流派都是唐人建立,所以李玄霸的一些佛教理論,對玄奘也有啟發作用。
宗教也是哲學。
佛教重視辯論和邏輯,在佛興地辯論失敗,可不是認輸即可,連改換門庭都是小事,正式的辯論輸了可是會砍腦袋的。中原佛教沒有這個惡劣的環境,但繼承了佛教的傳統後,也很重視言語。
一個冷知識,從南北朝到元朝,朝廷主持了好幾次佛道辯論,都是佛教大獲全勝。
還有一個冷知識,道教和道家是兩回事。道教把黃老尊為祖師爺,這和李唐把老子尊為祖宗是一個意思。
道教在南北朝之前的典籍不是教人怎麽造反(劃掉)匡扶社稷,就是如何煉丹。很會辯論的那個是諸子百家中的道家。被佛教揍了之後,道教才重視邏輯辯論,典籍修補。
後世網絡文學中常用的“老子化胡”典故,就是西晉道教徒王浮與僧人帛遠屢辯屢輸,寫出《老子化胡經》,宣稱老子要是佛,想要和佛教徒和解。
佛教徒說和解可以,老子能當佛,但老子是佛祖的弟子。
《老子化胡經》被後來的道教徒隨著與佛教徒罵戰升級一路增補,第十卷 《老子化胡經玄歌》已經是北魏作品。
佛教徒借力打力,順著《老子化胡經》承認老子在佛教的神位,說老子是奉佛祖之意轉生東方傳教,反倒借著道教送的這股東風在道教自留屈站穩腳跟。《弘明集》中有詳細描述。
李玄霸和玄奘說起佛道之爭時,玄奘眼中滿是輕蔑,一副道教徒是手下敗將的神氣勁,看得李玄霸內心憋笑。
他算是知道為什麽玄奘西行的時候一路走一路辯論,讓西方的大和尚們腦袋滾滾了。這大師是真的很傲啊。
不過當李玄霸和玄奘說起儒佛之爭的時候,玄奘就閉嘴不語,隻附和了。
李玄霸憋笑憋得更加辛苦。
道教在與佛教的辯論中輸得一敗塗地後,儒家本來是不管這兩個小蝦米之間的事,但佛教在西方是宗教治國,現在也想插手朝堂。
儒家滿頭問號。
我儒家弟子從諸子百家殺出,聖學無所不包開放包容,你們佛教的哲學思想很有意思,我允許你們融入聖學,你們還不足,想要喧賓奪主?!
於是儒家弟子擼起袖子下場,佛教信心十足參與辯論。
儒家弟子:“你們佛教弟子出家是不遵循孝道!”
佛教徒剛巴拉巴拉掏出一大堆辯論。
儒家弟子:“陛下!佛教徒說要讓全天下百姓都不尊孝道!”
皇帝:“嗯?”
佛教徒:“我不是!我沒有!”
儒家弟子:“你們說’求宗不順化‘,沙門高於王權,是’不忠‘!”
佛教徒引經據典論證沙門弟子超脫世俗巴拉巴拉。
儒家弟子:“陛下!佛教徒說他們地位比你高!”
皇帝:“嗯?!”
佛教徒:“啊不是,等等!”
於是佛教經過東晉南北朝、中唐至北宋兩次儒佛大辯論,以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三武滅佛”,在宋元之際徹底王化,變成了隻知道吃齋念佛的慈祥僧尼。
儒家聖學中融入佛教哲學,發展出理學、心學等全新流派。
皆大歡喜(雙手合十)。
雖然現在才發展到第一階段,但玄奘不是外來的和尚,是本土的和尚,他心裏太清楚儒家代表皇權,代表整個東方世俗文化,代表披著儒家皮說斷絕了其實一直都存在的諸子百家。
盤外招,根本沒法鬥!
李玄霸與玄奘聊到日落西沉,才讓顏真將玄奘送回掛單的寺廟。
玄奘離開後,李玄霸起身端起茶水,將溫熱的茶葉渣倒入旁邊的小樹下:“你聽懂我們的討論了嗎?”
王雲從隔間走出:“殿下和玄奘大師對儒道佛的討論道理深刻,表達卻淺顯通俗,我聽懂了。”
李玄霸把空茶杯放回桌上,招手讓王雲陪他在院子裏走一會兒:“你的想法呢?”
可惜,下輩子能不能成佛這件事凡人們不知道,所以也不知道玄奘的思想對不對。但這樣苛刻的成佛條件,肯定不利於傳教。
老百姓們信佛,就是因為佛教不僅說人人能成佛,甚至隻需要念“阿彌陀佛”。
影響力最大的禪宗和信徒人數最多的淨土宗連“捐贈”都不倡導,不需要信徒付出什麽實質上的代價,隻要信徒自己好好修心,就能成佛。
唯識宗卻告訴信徒,你不僅要有修佛的天賦,還要有修佛的大毅力。
老百姓隻是想在被朝廷和權貴的欺壓下,找一個可以喘口氣的心靈港灣。他們紛紛選擇告辭。
所以玄奘去世,唯識宗隻傳了幾代就衰落,隻留下少數天資聰慧的弟子延續道統。
吃完素火鍋後,李玄霸讓人撤掉碗筷,換上了清茶,就唯識宗的未來委婉地和玄奘進行了討論。
雖然現在玄奘還是個青年人,隻是心裏有個思想苗頭,遠遠沒有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但他的基本思想認知已經與老年後的他一樣。
玄奘很平靜地道:“貧道知曉。凡俗難以成佛,何苦在一條死路苦苦掙紮?貧道將道統宣揚天下,人人皆知,之後有悟性有毅力者入我道,前路不通的修行者另尋他路,才不誤人子弟。”
李玄霸眼眸微閃,捧茶碰唇,啞然失笑。
他倒是忘記了,對於玄奘本人而言,修行本就是真的,修佛就是為了修佛,而不是聚攏教徒牟利。所以唯識宗將來的弟子隻有小貓三兩隻,對於玄奘而言,反而契合了他的本意。
後世人哀歎玄奘的理論太深奧太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導致唯識宗逐漸衰落,倒是忽視了玄奘本人的理想。
玄奘是真的在“修佛”啊。
“你說得對。”李玄霸放下茶杯。
玄奘抬眼,眼神銳利:“但對於殿下而言,貧道這樣的修佛,不符合晉王的’對‘。”
李玄霸看著這個鋒芒畢露的和尚,笑著道:“那認為,我想要怎樣的修佛?”
玄奘道:“捐一點香火錢,念幾句阿彌陀佛,做幾件善事,此生被欺壓得越狠,死後就越容易成佛。”
李玄霸笑容更甚:“你說這話,就不怕我發怒,尋個由頭把你關起來?”
玄奘道:“殿下聲名在外,從未有過因言語衝突就輕辱他人的行為,貧道才敢直抒胸臆。”
李玄霸摸索著茶杯:“看來你躲在洛陽這一年,了解我和二哥甚多。”
李玄霸當然不會自戀到玄奘此番直諫是針對自己。上升到整個朝堂對宗教態度的諫言,顯然是說給二哥聽。
或許玄奘甚至以為,自己這番行為背後也有二哥的命令,目的是整頓宗教秩序吧。
玄奘合掌,卻沒有回答李玄霸的問題:“殿下,佛中覺者稱’大德‘。”
李玄霸道:“我知道。”
他還知道,德高望重的大和尚也稱“大德”,而皇帝是“大賢”。所以唐朝官方記載中沒頭沒腦的“大賢”如何如何“大德”如何如何,其實是皇帝在說和尚。
李玄霸眨了眨眼:“勳貴喜愛給子弟取佛教小名,我哥還是大雄呢。”
玄奘差點被李玄霸逗笑,好不容易壓下嘴角:“陛下自然是賢者。隻是殿下或許真的是大德。”
李玄霸:“??”
李玄霸:“?!!”
玄奘很認真地道:“殿下有慧根,有毅力,甚至天生慧眼,能勘破虛妄,指點迷霧。殿下若修佛,即使不出家,也一定能回歸果位。”
李玄霸又捧起茶,猛喝了一口緩緩。
除了被長孫老師嚇唬之外,這是他第一次在試圖嚇人的時候被別人嚇到。
難道玄奘躲了這麽久突然不躲了,除了想找個權貴給他蓋章出國旅遊之外,還存了勸說自己修佛的心思?
這確實是玄奘最大的目的之一。
玄奘心中生出了未來“唯識宗”的種子,而在他眼中最適合成為“唯識宗”大德的人是誰?
李大德,就是你(指)!
李玄霸深呼吸,平複心情。
好家夥,觀音勸李世民修佛,變成唐僧勸李世民他弟修佛了。
《西遊記》是藝術創作,藝術來源於現實,這難道就是未來《西遊記》故事背後被再創作的現實?
揮手,再見。
李玄霸壓住滿心的吐槽,道:“我不修佛。我質疑天下一切神佛。”
玄奘沒有糾纏。
他心中存著對權貴的敬畏,不會糾纏如今天底下權勢最甚的晉王殿下。而且他堅信李玄霸就是“大德”,所以有些事無須言語,以後自會明了。
至於質疑神佛,開創道統的起點不就是質疑神佛,才能成為神佛?他不質疑如今接觸的道統,怎會想去天竺取真經?
所以無所謂。
李玄霸話鋒一轉:“我質疑天下一切神佛,我也相信天下一切神佛。”
玄奘放下合十的雙手,眼神疑惑。
李玄霸看著玄奘什麽都寫在臉上的坦蕩模樣,再次感慨,這個和尚真是完美符合後世再創作的“唐三葬”人設。或許他要等到西行而歸的時候,才會變得圓滑吧。
可惜此時僧道都自稱“貧道”。唐僧還是要自稱“貧僧”才夠《西遊記》那個味。
“如今李唐雖尊老子為祖,但也不會因此壓製佛儒。”李玄霸道,“亂世之中佛道儒中渾水摸魚的人都很多,正本清源對真正的修行者也是好事。神佛本就不求世俗富貴,求世俗富貴的隻是俗人。以後百姓要信什麽教,你們自己辯一辯。我尋你,隻是因為你將來會是開宗立派的真正’大德‘。”
玄奘問道:“貧道早就聽聞殿下有讖緯之能,果然名不虛傳。”
李玄霸坐等。
玄奘安靜地坐著。
李玄霸等了一會兒,眨眼。這就完了?他怎麽不接著問?
玄奘仍舊很安靜。
李玄霸自己憋不住了,問道:“你不問問你的未來?”
玄奘道:“修行者知行合一。貧道要麽是西行成功,回大唐自創道統;要麽就是死在了西行的路上,沒什麽好問。”
這下輪到李玄霸沉默。
半晌,他歎氣:“確實是知行合一。”
接下來,李玄霸收起了穿越者的傲慢,誠心向這位年輕的大師請教佛學知識。
他對宗教知識隻是在當網店合夥人時,為了逗顧客開心而自學的一知半解。即使玄奘現在還不到二十,在玄奘麵前也太過淺顯。
隻是漢家佛教流派都是從唐代起逐漸形成,現在佛教還處於本土化的前期階段,禪宗、淨土宗等後世流行的流派都是唐人建立,所以李玄霸的一些佛教理論,對玄奘也有啟發作用。
宗教也是哲學。
佛教重視辯論和邏輯,在佛興地辯論失敗,可不是認輸即可,連改換門庭都是小事,正式的辯論輸了可是會砍腦袋的。中原佛教沒有這個惡劣的環境,但繼承了佛教的傳統後,也很重視言語。
一個冷知識,從南北朝到元朝,朝廷主持了好幾次佛道辯論,都是佛教大獲全勝。
還有一個冷知識,道教和道家是兩回事。道教把黃老尊為祖師爺,這和李唐把老子尊為祖宗是一個意思。
道教在南北朝之前的典籍不是教人怎麽造反(劃掉)匡扶社稷,就是如何煉丹。很會辯論的那個是諸子百家中的道家。被佛教揍了之後,道教才重視邏輯辯論,典籍修補。
後世網絡文學中常用的“老子化胡”典故,就是西晉道教徒王浮與僧人帛遠屢辯屢輸,寫出《老子化胡經》,宣稱老子要是佛,想要和佛教徒和解。
佛教徒說和解可以,老子能當佛,但老子是佛祖的弟子。
《老子化胡經》被後來的道教徒隨著與佛教徒罵戰升級一路增補,第十卷 《老子化胡經玄歌》已經是北魏作品。
佛教徒借力打力,順著《老子化胡經》承認老子在佛教的神位,說老子是奉佛祖之意轉生東方傳教,反倒借著道教送的這股東風在道教自留屈站穩腳跟。《弘明集》中有詳細描述。
李玄霸和玄奘說起佛道之爭時,玄奘眼中滿是輕蔑,一副道教徒是手下敗將的神氣勁,看得李玄霸內心憋笑。
他算是知道為什麽玄奘西行的時候一路走一路辯論,讓西方的大和尚們腦袋滾滾了。這大師是真的很傲啊。
不過當李玄霸和玄奘說起儒佛之爭的時候,玄奘就閉嘴不語,隻附和了。
李玄霸憋笑憋得更加辛苦。
道教在與佛教的辯論中輸得一敗塗地後,儒家本來是不管這兩個小蝦米之間的事,但佛教在西方是宗教治國,現在也想插手朝堂。
儒家滿頭問號。
我儒家弟子從諸子百家殺出,聖學無所不包開放包容,你們佛教的哲學思想很有意思,我允許你們融入聖學,你們還不足,想要喧賓奪主?!
於是儒家弟子擼起袖子下場,佛教信心十足參與辯論。
儒家弟子:“你們佛教弟子出家是不遵循孝道!”
佛教徒剛巴拉巴拉掏出一大堆辯論。
儒家弟子:“陛下!佛教徒說要讓全天下百姓都不尊孝道!”
皇帝:“嗯?”
佛教徒:“我不是!我沒有!”
儒家弟子:“你們說’求宗不順化‘,沙門高於王權,是’不忠‘!”
佛教徒引經據典論證沙門弟子超脫世俗巴拉巴拉。
儒家弟子:“陛下!佛教徒說他們地位比你高!”
皇帝:“嗯?!”
佛教徒:“啊不是,等等!”
於是佛教經過東晉南北朝、中唐至北宋兩次儒佛大辯論,以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三武滅佛”,在宋元之際徹底王化,變成了隻知道吃齋念佛的慈祥僧尼。
儒家聖學中融入佛教哲學,發展出理學、心學等全新流派。
皆大歡喜(雙手合十)。
雖然現在才發展到第一階段,但玄奘不是外來的和尚,是本土的和尚,他心裏太清楚儒家代表皇權,代表整個東方世俗文化,代表披著儒家皮說斷絕了其實一直都存在的諸子百家。
盤外招,根本沒法鬥!
李玄霸與玄奘聊到日落西沉,才讓顏真將玄奘送回掛單的寺廟。
玄奘離開後,李玄霸起身端起茶水,將溫熱的茶葉渣倒入旁邊的小樹下:“你聽懂我們的討論了嗎?”
王雲從隔間走出:“殿下和玄奘大師對儒道佛的討論道理深刻,表達卻淺顯通俗,我聽懂了。”
李玄霸把空茶杯放回桌上,招手讓王雲陪他在院子裏走一會兒:“你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