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節
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 作者:木蘭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宇文珠行醫後多是女子找她問疾,特別是婦產科疾病,她見過太多,接生婆的工作都做了很多次。
“女子懷孕時更應該每日運動,這樣孕婦和孩子的身體都好。”宇文珠道,“如果每日散步會流產,那躺著也保不住胎。”
李昭當然更相信宇文珠的醫術。既然身體沒有不良反應,她仍舊每日慢悠悠地騎著馬上班,看呆一群知情人。
李世民詢問過幾次三姊的身體後,就讓三姊也來幫忙了。
“舞刀弄槍還是太危險,文書工作更適合阿姊!”李世民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十分理直氣壯,“何況三姊要去東女國當女王,應該早日習慣政務。”
李昭很想說,東女國就一個郡大小,她坐鎮隴右時治理的地盤都比東女國大多了。
不過弟弟忙得兩個眼圈黑得像自家郎君帶回來的白熊,李昭心疼弟弟,便假裝信了李世民的胡言亂語,幫弟弟減輕負擔。
宰輔坐著馬車到處奔波忙碌,最遠甚至跨越了長江,把科舉取士的告示親自貼在了長江以南的城牆上。
魏徵還繼續南下,想要把告示貼到嶺南去。
“薛公在嶺南教導百姓已經年餘,我相信嶺南一定也有可以入仕的士子。”魏徵道,“自秦始皇起,嶺南就已經服從中原教化,現在科舉取士,怎麽能把嶺南排除在外?隻要有才之人,無論地域出身,皆可為官。即使是山中的蠻夷,學了我朝聖學,能考過科舉,那也是能做官的飽學之士。”
聽聞宰輔渡過長江,馮盎親自前往長江北岸迎接。
當得知宰輔是要在嶺南科舉取士時,馮盎驚訝不已。
他當然知道嶺南在秦始皇時就已經歸附中原,但那也隻是歸附而已。
嶺南人還能進入京城為官?而且這還不是特招,會成為定例?
馮盎道:“嶺南路遠,士子們如何能趕上應試?”
魏徵道:“隻要他們想應試,無論隔著多遠的距離,他們都會來長安赴試。”
馮盎不再言語。
魏徵一直在觀察馮盎。
雖然馮家自稱忠於中原王朝,也確實每次都在中原王朝改朝換代後立刻投誠,但魏徵仍舊不相信馮盎的忠心有多純粹。
偏安一隅當土皇帝多舒服?
如果朝廷在嶺南科舉取士,那麽嶺南的人才就會向中原流失。
這些人在朝中掌握了資源,又會反哺家鄉,削弱馮家對嶺南的控製力。
既然嶺南在秦朝就已經歸服中原王朝,千百年過去,嶺南也該與中原再貼近一點了。
馮盎心裏確實有點不舒服。
有能力的人都會有野心,嶺南一直被馮家當做後花園、自留地,中原王朝過度插手,他自然不喜。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一天夜裏,他回到了小時候,趴在祖母膝蓋上,仰著頭對祖母說起自己的困惑。
祖母揉了揉自己的腦袋。
“我們所做的一切,你祖父讓馮家紮根嶺南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教化嶺南百姓嗎?”
“馮家也曾是中原大族,你們在偏遠蠻夷之地安家,難道是為了當一個大蠻夷?”
“孫兒啊,我們的願望即將實現,你在猶豫什麽?”
祖母笑了。
馮盎從夢中醒來。
他已經年紀一大把,兒子都有三十來個,居然因為夢見了祖母而淚流滿麵。
馮盎醒來後,沒有再入睡。
魏徵還未醒。馮盎沒有打擾魏徵,而是站在魏徵門口一直等待。
等魏徵出門時,他才深深對魏徵深深一拜。
魏徵微笑著看著馮盎,雙眸卻沉靜如淵。
“昨日我夢見了祖母,祖母很開心,若朝廷在嶺南科舉取士,祖父祖母讓嶺南瘴氣叢生之地也變作禮樂盛行之地的願望,終於看到了曙光。”馮盎道,“我先祖乃北燕末帝,一心想回歸中原,帶著三十餘族人坐船回歸劉宋。我祖父、父親在世時,也常念叨何日完成教化嶺南的任務,再歸中原……”
馮盎抬頭:“臣願為宰輔牽馬。”
魏徵臉上的笑容隱去,雙眸則有了波瀾。
他扶起馮盎,道:“馮氏貴胄之後,回歸中原後又以儒學傳家。中原當有馮氏望族。”
馮盎露出了輕鬆的笑容:“犬子也會以科舉晉身。我祖父當年也是考試為官,我們一家終於要回歸傳統了。”
魏徵道:“科舉取士暫且放一邊。陛下遲早會對高麗動兵,高麗王失信,屠戮你的先祖,讓馮家險些滅門。你的兒子中若有勇猛之將,當報仇。”
馮盎眼中精光一閃,笑容更加燦爛:“先祖之仇,十世猶報。我馮家也該分一脈回歸遼西祖地了。謝宰輔!”
魏徵微笑道,笑容很真實:“要謝就謝陛下和三郎君……和晉王殿下吧。若不是晉王殿下在陛下麵前提起你先祖的事,陛下感懷馮家曾經蒙受的苦難,領兵打仗的事,哪是我能做主?”
馮盎起身,朝著長安方向跪拜。
“謝陛下隆恩!”
今日之後,馮家將再度回歸中原!
第236章 兄弟二人惡作劇
馬車繼續南行。
馮盎說要為魏徵牽馬, 居然不是打比喻,現在就為魏徵駕車了。
魏徵推脫了幾次,便不再拒絕。
在他看來, 馮盎為大唐宰輔駕車, 也是馮盎展現進一步與中原王城貼近的誠意。
馬車顛簸。魏徵靠在軟墊上閉目小憩。
馮盎的過往, 是李玄霸整理好後交給他的。
不僅他這裏有一份嶺南主要官員的身份資料,房玄齡杜克明等人手中也有。
李玄霸躲懶的時候也會做一點清閑事。收集整理各家族譜並編纂成冊,便是李玄霸主持。
他記憶力驚人, 看過的書就像是放進能停止時間的物品似的,永遠都不會壞掉。
當他想搜索什麽知識時,就像是太醫看著裝滿藥的櫃子, 手持一卷目錄找藥,十分輕鬆。
所以李玄霸看到別人的族譜之後, 很容易就能從記憶中“調閱”出史書中關於這些人祖先的記載。
如果記載是假的, 李玄霸也能瞬間點出來。
知世郎那個假大儒每次和世家爭辯,都能把別人造假的祖先拉出來罵,恐怕都是念的三郎君寫的稿子。魏徵想到這裏,忍不住冷哼一聲。
李玄霸十分壞心眼,最喜歡揭人老底。隻要給他一本族譜, 他能把族譜當成書錄,翻閱好幾日的書, 看得津津有味。
魏徵原本隻以為這是李玄霸的惡趣味愛好,經曆了知世郎與世家在官報上的罵戰,他品出點李玄霸這愛好的恐怖之處。
這次外出, 李玄霸抱了一疊資料給他們, 更讓他深刻體會了李玄霸搜集這些信息的原因。
“二哥與人交往是靠直覺和真誠, 靠他個人的能力和魅力。我不一樣, 我靠的是情報。”
“如果我熟知他的祖先,熟知他的親人,熟知他所有的愛好和不滿,那我當然能輕易奪得一個人的好感。”
“這麽一想,說不定我得到的好感其實有點虛假吧。”
魏徵耳邊響起李玄霸的自嘲。
他有點懷疑,李玄霸是否也是對他十分了解,才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
如果是這樣,三郎君總愛故意惹怒自己,這算哪門子的奪得好感?你對友人的了解,全部用在拱火上了吧!
魏徵甚至覺得,李玄霸自嘲“虛假”也是在故意拱火,惹他們生氣。
魏徵本來在梳理這次南下的策略脈絡,但想著想著偏了題,光顧著對李玄霸生氣了。
他在心裏暗罵了許久,直到馬車狠狠晃了一下,不小心撞了一下腦袋,才回過神,現在李玄霸不在眼前,他生氣就是自己難受,沒辦法對等傷害三郎君。
馮盎伸頭進來道歉,說路上有一塊大石頭。
魏徵笑著說自己已經顛簸慣了,這點撞擊無事。他還指著自己有點紅的額角開玩笑,說自己腦袋是鐵做的,陛下都這麽說。
馮盎哭笑不得。陛下這是在誇(罵)魏相剛直吧?
馬車重新啟動。
魏徵也重新收斂思緒,繼續思考嶺南之行。
李玄霸給魏徵的資料,是想讓魏徵動之以情誘之以利。魏徵卻並不想這麽做。
他始終認為馮盎割據嶺南是個大隱患。如果馮盎識相,他應該舉家遷徙到長安,把嶺南讓給朝廷派來的人管理。
忠心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心。在這一點上,魏徵難得和房喬意見一致。
這也是他們真心互相彈劾的理由。
出京之前,魏徵和房喬聊了聊馮盎的事。
他們都認為李三郎對人太過心軟,還動之以情誘之以利?
不如誘殺!
如果嶺南沒反,他們就可以立刻接收嶺南;如果嶺南有了騷亂也沒關係,嶺南並非馮盎一言堂,他們就可以用分化突厥的方式分化嶺南各部落酋長,削弱他們的力量,將來才能將嶺南完全納入大唐統治。
如果是中原,他們都會以平穩優先,盡可能不牽連百姓。但嶺南等地方隻對中原稱臣,那就是與蠻夷無二。對蠻夷,就要分化削弱,他們才會聽從教化。
兩人達成一致意見後,又說服了杜如晦,三人一同勸說陛下。
陛下雖然納諫如流,但常常“帝讚賞,帝不聽”,又自信又倔強。所以就算李玄霸不樂意,陛下隻要下定決心,對李玄霸也是“帝讚賞,帝不聽”。
啊不對,陛下對三郎君應該是,“帝嘲笑,帝不聽”。陛下那個壞心眼兄長,才不會安撫三郎君。
李世民聽了他們三人的進言後,沒有說誰對,而是選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如果馮盎在推廣科舉一事上也支持大唐,那麽他們確實是心向中原。阿玄說馮家可能已經淡忘了祖輩與高麗的仇恨,但如果你向他提起幫他報仇,他仍舊會開心。玄成,如果馮盎支持大唐,你就告訴馮盎,朕會帶馮家子征討高麗,並讓馮家在遼西祖地重建郡望。”
“郡望”“豪強”是滅不掉的。隻要當地出現了一家有出息的人,鄉親們自會向他們靠攏。
李世民需要做的隻是抑製,讓這些人對地方百姓的影響力不能與朝廷抗衡。
為此,他放棄了消滅郡望,而是製造更多郡望。
他會為在朝中做官做得好的人在家鄉宣揚功績,建立功德碑,讓各地都湧現新的“郡望”“縣望”。
“女子懷孕時更應該每日運動,這樣孕婦和孩子的身體都好。”宇文珠道,“如果每日散步會流產,那躺著也保不住胎。”
李昭當然更相信宇文珠的醫術。既然身體沒有不良反應,她仍舊每日慢悠悠地騎著馬上班,看呆一群知情人。
李世民詢問過幾次三姊的身體後,就讓三姊也來幫忙了。
“舞刀弄槍還是太危險,文書工作更適合阿姊!”李世民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十分理直氣壯,“何況三姊要去東女國當女王,應該早日習慣政務。”
李昭很想說,東女國就一個郡大小,她坐鎮隴右時治理的地盤都比東女國大多了。
不過弟弟忙得兩個眼圈黑得像自家郎君帶回來的白熊,李昭心疼弟弟,便假裝信了李世民的胡言亂語,幫弟弟減輕負擔。
宰輔坐著馬車到處奔波忙碌,最遠甚至跨越了長江,把科舉取士的告示親自貼在了長江以南的城牆上。
魏徵還繼續南下,想要把告示貼到嶺南去。
“薛公在嶺南教導百姓已經年餘,我相信嶺南一定也有可以入仕的士子。”魏徵道,“自秦始皇起,嶺南就已經服從中原教化,現在科舉取士,怎麽能把嶺南排除在外?隻要有才之人,無論地域出身,皆可為官。即使是山中的蠻夷,學了我朝聖學,能考過科舉,那也是能做官的飽學之士。”
聽聞宰輔渡過長江,馮盎親自前往長江北岸迎接。
當得知宰輔是要在嶺南科舉取士時,馮盎驚訝不已。
他當然知道嶺南在秦始皇時就已經歸附中原,但那也隻是歸附而已。
嶺南人還能進入京城為官?而且這還不是特招,會成為定例?
馮盎道:“嶺南路遠,士子們如何能趕上應試?”
魏徵道:“隻要他們想應試,無論隔著多遠的距離,他們都會來長安赴試。”
馮盎不再言語。
魏徵一直在觀察馮盎。
雖然馮家自稱忠於中原王朝,也確實每次都在中原王朝改朝換代後立刻投誠,但魏徵仍舊不相信馮盎的忠心有多純粹。
偏安一隅當土皇帝多舒服?
如果朝廷在嶺南科舉取士,那麽嶺南的人才就會向中原流失。
這些人在朝中掌握了資源,又會反哺家鄉,削弱馮家對嶺南的控製力。
既然嶺南在秦朝就已經歸服中原王朝,千百年過去,嶺南也該與中原再貼近一點了。
馮盎心裏確實有點不舒服。
有能力的人都會有野心,嶺南一直被馮家當做後花園、自留地,中原王朝過度插手,他自然不喜。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一天夜裏,他回到了小時候,趴在祖母膝蓋上,仰著頭對祖母說起自己的困惑。
祖母揉了揉自己的腦袋。
“我們所做的一切,你祖父讓馮家紮根嶺南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教化嶺南百姓嗎?”
“馮家也曾是中原大族,你們在偏遠蠻夷之地安家,難道是為了當一個大蠻夷?”
“孫兒啊,我們的願望即將實現,你在猶豫什麽?”
祖母笑了。
馮盎從夢中醒來。
他已經年紀一大把,兒子都有三十來個,居然因為夢見了祖母而淚流滿麵。
馮盎醒來後,沒有再入睡。
魏徵還未醒。馮盎沒有打擾魏徵,而是站在魏徵門口一直等待。
等魏徵出門時,他才深深對魏徵深深一拜。
魏徵微笑著看著馮盎,雙眸卻沉靜如淵。
“昨日我夢見了祖母,祖母很開心,若朝廷在嶺南科舉取士,祖父祖母讓嶺南瘴氣叢生之地也變作禮樂盛行之地的願望,終於看到了曙光。”馮盎道,“我先祖乃北燕末帝,一心想回歸中原,帶著三十餘族人坐船回歸劉宋。我祖父、父親在世時,也常念叨何日完成教化嶺南的任務,再歸中原……”
馮盎抬頭:“臣願為宰輔牽馬。”
魏徵臉上的笑容隱去,雙眸則有了波瀾。
他扶起馮盎,道:“馮氏貴胄之後,回歸中原後又以儒學傳家。中原當有馮氏望族。”
馮盎露出了輕鬆的笑容:“犬子也會以科舉晉身。我祖父當年也是考試為官,我們一家終於要回歸傳統了。”
魏徵道:“科舉取士暫且放一邊。陛下遲早會對高麗動兵,高麗王失信,屠戮你的先祖,讓馮家險些滅門。你的兒子中若有勇猛之將,當報仇。”
馮盎眼中精光一閃,笑容更加燦爛:“先祖之仇,十世猶報。我馮家也該分一脈回歸遼西祖地了。謝宰輔!”
魏徵微笑道,笑容很真實:“要謝就謝陛下和三郎君……和晉王殿下吧。若不是晉王殿下在陛下麵前提起你先祖的事,陛下感懷馮家曾經蒙受的苦難,領兵打仗的事,哪是我能做主?”
馮盎起身,朝著長安方向跪拜。
“謝陛下隆恩!”
今日之後,馮家將再度回歸中原!
第236章 兄弟二人惡作劇
馬車繼續南行。
馮盎說要為魏徵牽馬, 居然不是打比喻,現在就為魏徵駕車了。
魏徵推脫了幾次,便不再拒絕。
在他看來, 馮盎為大唐宰輔駕車, 也是馮盎展現進一步與中原王城貼近的誠意。
馬車顛簸。魏徵靠在軟墊上閉目小憩。
馮盎的過往, 是李玄霸整理好後交給他的。
不僅他這裏有一份嶺南主要官員的身份資料,房玄齡杜克明等人手中也有。
李玄霸躲懶的時候也會做一點清閑事。收集整理各家族譜並編纂成冊,便是李玄霸主持。
他記憶力驚人, 看過的書就像是放進能停止時間的物品似的,永遠都不會壞掉。
當他想搜索什麽知識時,就像是太醫看著裝滿藥的櫃子, 手持一卷目錄找藥,十分輕鬆。
所以李玄霸看到別人的族譜之後, 很容易就能從記憶中“調閱”出史書中關於這些人祖先的記載。
如果記載是假的, 李玄霸也能瞬間點出來。
知世郎那個假大儒每次和世家爭辯,都能把別人造假的祖先拉出來罵,恐怕都是念的三郎君寫的稿子。魏徵想到這裏,忍不住冷哼一聲。
李玄霸十分壞心眼,最喜歡揭人老底。隻要給他一本族譜, 他能把族譜當成書錄,翻閱好幾日的書, 看得津津有味。
魏徵原本隻以為這是李玄霸的惡趣味愛好,經曆了知世郎與世家在官報上的罵戰,他品出點李玄霸這愛好的恐怖之處。
這次外出, 李玄霸抱了一疊資料給他們, 更讓他深刻體會了李玄霸搜集這些信息的原因。
“二哥與人交往是靠直覺和真誠, 靠他個人的能力和魅力。我不一樣, 我靠的是情報。”
“如果我熟知他的祖先,熟知他的親人,熟知他所有的愛好和不滿,那我當然能輕易奪得一個人的好感。”
“這麽一想,說不定我得到的好感其實有點虛假吧。”
魏徵耳邊響起李玄霸的自嘲。
他有點懷疑,李玄霸是否也是對他十分了解,才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
如果是這樣,三郎君總愛故意惹怒自己,這算哪門子的奪得好感?你對友人的了解,全部用在拱火上了吧!
魏徵甚至覺得,李玄霸自嘲“虛假”也是在故意拱火,惹他們生氣。
魏徵本來在梳理這次南下的策略脈絡,但想著想著偏了題,光顧著對李玄霸生氣了。
他在心裏暗罵了許久,直到馬車狠狠晃了一下,不小心撞了一下腦袋,才回過神,現在李玄霸不在眼前,他生氣就是自己難受,沒辦法對等傷害三郎君。
馮盎伸頭進來道歉,說路上有一塊大石頭。
魏徵笑著說自己已經顛簸慣了,這點撞擊無事。他還指著自己有點紅的額角開玩笑,說自己腦袋是鐵做的,陛下都這麽說。
馮盎哭笑不得。陛下這是在誇(罵)魏相剛直吧?
馬車重新啟動。
魏徵也重新收斂思緒,繼續思考嶺南之行。
李玄霸給魏徵的資料,是想讓魏徵動之以情誘之以利。魏徵卻並不想這麽做。
他始終認為馮盎割據嶺南是個大隱患。如果馮盎識相,他應該舉家遷徙到長安,把嶺南讓給朝廷派來的人管理。
忠心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心。在這一點上,魏徵難得和房喬意見一致。
這也是他們真心互相彈劾的理由。
出京之前,魏徵和房喬聊了聊馮盎的事。
他們都認為李三郎對人太過心軟,還動之以情誘之以利?
不如誘殺!
如果嶺南沒反,他們就可以立刻接收嶺南;如果嶺南有了騷亂也沒關係,嶺南並非馮盎一言堂,他們就可以用分化突厥的方式分化嶺南各部落酋長,削弱他們的力量,將來才能將嶺南完全納入大唐統治。
如果是中原,他們都會以平穩優先,盡可能不牽連百姓。但嶺南等地方隻對中原稱臣,那就是與蠻夷無二。對蠻夷,就要分化削弱,他們才會聽從教化。
兩人達成一致意見後,又說服了杜如晦,三人一同勸說陛下。
陛下雖然納諫如流,但常常“帝讚賞,帝不聽”,又自信又倔強。所以就算李玄霸不樂意,陛下隻要下定決心,對李玄霸也是“帝讚賞,帝不聽”。
啊不對,陛下對三郎君應該是,“帝嘲笑,帝不聽”。陛下那個壞心眼兄長,才不會安撫三郎君。
李世民聽了他們三人的進言後,沒有說誰對,而是選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如果馮盎在推廣科舉一事上也支持大唐,那麽他們確實是心向中原。阿玄說馮家可能已經淡忘了祖輩與高麗的仇恨,但如果你向他提起幫他報仇,他仍舊會開心。玄成,如果馮盎支持大唐,你就告訴馮盎,朕會帶馮家子征討高麗,並讓馮家在遼西祖地重建郡望。”
“郡望”“豪強”是滅不掉的。隻要當地出現了一家有出息的人,鄉親們自會向他們靠攏。
李世民需要做的隻是抑製,讓這些人對地方百姓的影響力不能與朝廷抗衡。
為此,他放棄了消滅郡望,而是製造更多郡望。
他會為在朝中做官做得好的人在家鄉宣揚功績,建立功德碑,讓各地都湧現新的“郡望”“縣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