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上次南召人說的兵,韋向行心中忽然閃過一絲什麽。
“來人,派人去盯著他們,看他們這農具是不是真的發到百姓手裏了。”
“是。”
王懷玉接到這一批農具,當著來使的麵,就帶著衙門和身邊的人,朝著京都的方向行了大禮。
“榮安謝過陛下,陛下心懷嶺南百姓,實在是百姓之福。祝陛下福壽安康。”
“哎喲,郡主還是這樣有禮,陛下感念您在這裏辛苦,也一直惦記著您。說您一向貼心,也聽您說了嶺南的不易,感慨嶺南百姓的艱難,這不,一收到您的信,就讓奴才帶著東西來了。隻是奴才沒用,緊趕慢趕還是耽誤了春耕。”福安趕緊講人扶起,對待王懷玉那叫一個恭敬。
“公公嚴重了,是陛下有心惦記著榮安和嶺南的百姓。辛苦您走這一趟了。”王懷玉就著他的手,塞了一個厚厚的紅包過去。
感受到這個厚度,福安的笑容更真切了。
第90章
內侍來了,正好是自己刷印象分的時候,王懷玉難得的抽了三天的時間,帶著內侍去領略嶺南的風土人情。白天帶著他到各個村子裏去逛一遍,晚上回郡主府吃住。
再經曆三天出門隻能坐馬車轉牛車加步行,進村看到的都是不知道多破爛的房屋,村裏百姓甚至沒有一個人衣服是好的,扛著的農具甚至還有石頭木頭做的。福安真的不敢相信,大齊竟然還有這樣窮的地方。再一看好好的郡主府,愣是比京都的王家大宅少了一半,裏麵的家具東西也都是最普通的。
大齊的榮安郡主就是過這樣的生活?福安對王懷玉升起了厚厚的同情和憐惜,回到京都的時候,更是和皇帝好一陣宣傳,讓皇帝也知道她在嶺南過的是什麽苦日子。
“陛下,真的不敢相信,榮安郡主竟然知道咱們種地,和山裏村民坐在一塊考鳥雀吃,哪裏有在京都的時候被您寵著的樣子,還有那個臉啊也曬得黑黑的,比宮裏最下等的婢女還要黑。”福安誇張的說著,引起了皇帝的震驚。
“嶺南真的有那麽苦?”
“真有那麽苦。”
“既然這樣,以後多給榮安賞賜點東西好了。”皇帝十分慷慨道。
到底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姑娘,雖然摻夾了很多東西,但還是想要她過得好的,隻要不影響到他,他樂意做個慈祥體貼的長輩。
王懷玉把人一送走,立馬就把自己打出來的農具,摻假在其中租借給百姓。看著出產的鐵農具逐漸豐富,她琢磨著要在每個縣都開一個打鐵鋪,專門負責百姓日常鐵器的維修和售賣。
這個主意一出來就受到了大家的讚同,但同時也有一個問題。
“我們的鐵從哪裏來?”林清風問道。
現在大齊的鐵器管控很嚴格,一斤以上就要找官府批複,每個縣一年隻有一百斤的用鐵量。他們如果開了這個打鐵鋪,一年售賣的鐵器是有跡可循的,那超出的部分該如何說?林清風比較擔心這個問題。
“這個倒是不怕,現在世家自己開采鐵礦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我們商隊從外麵購買一些,再摻上我們自己的,外邊人分辨不出來。”婁明運道。
隻要有錢,就不怕買不到東西,而且他們買的就是成品的鐵農具,實實在在的擺在鋪子裏賣,別人就是想要鑽空子汙蔑也找不到證據。
“是,我和淮南王去了信,他的封地允許我們買賣鐵農具,不過我們的水泥給他一些優惠。”王懷玉道。
這幾個藩王都不是什麽樸素節儉的人設,能有一地的百姓供養,他們也不需要過什麽艱苦的生活,每天隻要想著怎麽花錢就好了。所以哪些王府一個比一個豪華,藩王居住的地方也一個比一個幹淨。
聽說嶺南有可以讓路變得和青石路一樣平整的東西,各家都想要嚐試一下了。一開始隻是用來建房子,後麵發展到了用來鋪路、修建各種工程,更有眼光卓絕的人,看到了它在軍事上的作用,想要大肆購買。
不過現在嶺南的水泥供不應求,崔家的基本都是供在幾個大世家,內部消化還沒有來得及呢,自然沒有餘量賣出去。其他人可不就得求到嶺南來。
大概是上層的人對形勢比較敏感,在王懷玉還想著嶺南該如何種地產糧食的時候,北方的各個大世家已經在將自己所在的城鎮武裝起來了。原本由石頭糯米漿建成的城牆,現在還在外麵砌上水泥青磚。這樣的城牆,別說是流民了,就是匈奴的鐵騎都踏不破。
西北,漫天的黃沙被風裹著吹到了每一個人的臉上,留下了滿麵黃沙和一道道傷痕,每個人的臉上都想西北的地,晾著一道道溝壑。縱然風沙淩冽,前進的人卻是麻木不已,沒有任何反應。
“前麵可是押送西北流民的胡監軍?”忽然,在風沙呼嘯中,一個男人的聲音穿透而來,隨之是一隊騎兵從黃沙中顯現。
隱約聽到聲音的胡監軍抖了一下臉上布巾,艱難的睜開眼睛往聲源處看去。
“胡大人,在下是嶺南領屬吳隆昌副將,奉陛下之命,王將軍的派屬,過來交接西北百姓前往嶺南。”
風沙太大,說話都要用吼的。聲音還是斷斷續續的被風吹走。
胡監軍聽到這話,讓人停下馬車。馬上的人也帶著騎兵隊過來了。
吳隆昌將馬勒停,翻身下馬行了下官禮儀,方才從懷裏掏出皇帝給的聖旨,和王定武的信。
“這是陛下的旨意,還有將軍給您的信。”
胡監軍又抹了一把臉上的風沙,冒著寒風接過他的信,進到車廂裏隻露出一點點縫隙,才能看得清上麵寫了什麽。
官印是真的,信也是好友的筆跡。
隻是嶺南和西北相隔幾千裏,如何想到又如何能將這些百姓送到嶺南去呢?這不是幾個、幾十個、而是上萬、十幾萬人啊。
“王將軍可有和你說如何安置這些人?”胡監軍問道。
他在西北為官十年,哪怕不是直接管理西北的事物,也和這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知道河西四郡割讓給匈奴,胡監軍也是愁得一夜未睡。
如今西北要交接,如果不在夏季前將百姓都遷走,便會留在哪裏成為匈奴得奴隸。可是,離開了自己的故土,他們又能到哪裏去呢?
胡監軍不知道,隻能帶著人往內遷,哪個府要人就放一部分到那裏,或者是有人來買賣,願意自買自身的,這他便管不到了。
這些都是大齊的子民,也曾和將士們一起保家衛國,胡監軍是真的不希望他們落得如此下場。現在嶺南來了書信,還有皇帝的聖旨。他心中也升起了一些希望,希望這個一直守護西北的將軍,能再給西北的百姓帶來一次生機。
“嶺南是郡主的封地,嶺南地多人少正是缺少人手的時候,西北的百姓過去了,便尋找宜居的村落給他們居住,分田地和山頭耕種。嶺南一年四季長青,水稻兩熟,冬季也可以找山上尋找食物、栽種豆蔬。如果大家的動作快一點,能夠在明年前到達嶺南,就能趕上明年的春耕,到時候開荒種水稻,隻要半年的時間就能在嶺南站穩腳跟。”吳隆昌細細說。
他不怕別人不知道,就怕大家不知道,沒有人願意跟著去嶺南那麽遠的地方。
他還道:“隻要願意跟我們去嶺南的,路上的糧食到了嶺南後半年的糧食,都有郡主出。”
“砰,”的一聲,胡監軍震驚得從車裏鑽了出來,扯著快被吹掉的狼皮帽子問:“吳副將說的話可是當真?我這裏隻是其中一批百姓,共有三萬人,王將軍如何能供養得起這些一年的花銷?後麵還有三批近十萬人,這十三萬人的吃喝可不是小事情。”
“隻是不讓大家餓死還是可以的,但想要吃飽吃好,還是要等到了地方大家自己幹活。”吳隆昌想起嶺南這三年的變化,眼神中充滿了自豪和肯定:“現在我們嶺南的糧食可畝產五百斤,一年收獲兩季,相當於一畝可產近千斤糧食,怎麽會養不起呢?”
更何況這隻是精糧水稻,還不包括哪些豆蔬,加上這些養活那麽多人有壓力,但也可以。
聽到畝產千斤,胡監軍頓時愣住了。
西北的地多,一眼望去就是平原,尤其是河四郡,耕種上可以和中原最肥沃的土地比肩,但最好的產量也隻是一畝三百斤左右。嶺南竟然能夠到達畝產千斤?這真是不敢相信。
“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到了太原就得你們把人接過去了,陛下命我在今年春季前把西北的百姓安置好,我若是跟去嶺南,怕是後麵的人就要淪為敵國奴隸了。且你們的人還得在夏季前到太原,將剩下的人也接走。”胡監軍思索了一番道。
既然皇帝下令,又有人給西北百姓謀了一個好出路,他便沒有阻攔的道理。
事情已經交代清楚,吳隆昌便道:“大人放心,下官隻是第一批過來的,就是怕和您錯過了。後續接人的隊伍已經到了京都,等您返回西北將下一批人來,我們就能在太原接應了。”
胡監軍點頭,招手叫來旁邊的小兵,讓他去傳話。
下麵的百姓不知道誰帶著他們走,也不知道要到哪裏去,隻知道他們的家沒了,現在換了牽頭的人也沒有察覺,隻是麻木的跟著前麵走。
吳隆昌是王定武的親兵,從小就跟在他身邊,在西北度過了他最年少的時候,他的這一身本事也是西北軍中學到的。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就是西北的一位士兵替他擋了一刀,才保住他的這條小命。也記得自己在閑暇的時候出門打牙祭,遇到西北的百姓,他們扛著鋤頭笑嗬嗬的告訴他,哪裏的野物最多,也記得他同袍的妹妹,每次在他們休息的時候都來送自己編的草鞋給他們。
西北,這片土地,這裏的人給他太多東西了。記憶裏的歡聲笑語還猶在眼前,然而轉眼卻已經是另一番場景。
看著麵容枯瘦的西北人民,吳隆昌企圖從他們臉上找出一絲熟悉,卻隻看到了麻木和絕望。
“各位父老鄉親,”吳隆昌忍住眼裏的酸澀,打著馬便走便高聲道:“我是王將軍的副將,奉陛下的旨意來接你們去嶺南了。”
“王將軍在嶺南給大家準備好了糧食,田地。隻要大家走到嶺南就能安居樂業了。”
“嶺南四季如春,什麽時候都能種東西,隻要大家堅持住就能有希望了。”
第91章
吳隆昌的話隨著風一起灌入了大家的耳朵,他們聽著熟悉的王將軍,絕望的眸子微微動了動,似乎不相信的動了動嘴,“是王將軍,是我們的王將軍嗎?”
聲音如此小,卻讓所有人都心都活了過來,一瞬間眼睛亮得嚇人的盯著前麵騎馬的人問,“是王將軍回來了嗎?”
身後的騎兵放緩了馬步,大聲地回答:“是將軍,是王將軍讓我們來接大家離開了。”
聽到王將軍,瞬間許多人的眼裏就流出了眼淚。
“將軍啊,我的兒,你為什麽不等等,將軍來接我們了。”
一個老婦抱著罐子忽然嚎啕大哭,這一聲呼喚把麻木的人們都喚醒了一般,隊伍裏開始出現低聲抽泣,接著便是一陣陣淒厲的悲號。
茫茫戈壁灘中,多少人的血淚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跟著前麵的人走,不知道去處。
吳隆昌接到了人,立馬給嶺南去信。王定武收到信的第一時間就找到王懷玉。
“玉奴,西北的第一批百姓已經過來了,要是快的話,今年年末應該能到。三萬多人,你想好要怎麽安置了嗎?還有後麵十萬人左右,你要是全接過來,可要早點做好準備。”王定武提醒道。
不是他不信任自己女兒,而是蒼梧五個縣加起來也才十萬人左右,一下子遷移那麽多人過來,勢必會形成本地人和外地人對峙的局麵,這可對她的管理不利。而且那麽多人,前期都要嶺南來供養,這實在是一份很大的壓力。
“父親放心。我已經給桂州的鄧知府去信了,蒼梧這幾個縣最多再安排四萬人,剩下的分散到桂州,正好那邊撒謊山多人少,可以安置得下來。”王懷玉胸有成竹,王定武便撒手不管了。他隻負責將人安全接到嶺南來。
然而。這是個遷移隻能考雙腿的時代,哪怕有嶺南軍在前麵領路,也有很多人走到中途便走不動了。有人是走著走著就倒下了,有人是看不到盡頭便留在了招收流民的府城。三萬人,真正能從西北走到嶺南的不到三分之二。
而為了這些人能平安到達嶺南,王懷玉甚至送去千金給沿途的府城,隻為當地的官員、封王為他們行個方便。不然幾萬的流民沒有人敢讓他們從城市裏穿過,如果不能從城市穿過,就意味著這些人需要翻山越嶺走小路。
王懷玉盡一切可能的為他們排除前往嶺南的障礙,但這路卻是縮不短。好在這一年的時間,也可以給她做更多的準備。
王懷玉找到鄧蠻生,將西北一事同他簡單的說了一下道:“情況便是,現在已經有三萬西北百姓南下,知州大人若是願意,便交一半給你安置。”
人口,一向是嶺南的痛點。尤其是桂州。桂州的人不多,有一半以上還是少數民族,基本脫離朝廷的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漢人和少數民族發生矛盾了,少數民族也是一個寨子一個寨子的來,壓得當地漢人幾乎翻不過身來。但如果西北的百信過來了,別管他們是流民還是啥,反正隻要不是少數民族,不和他們抱團就行。
鄧蠻生明白王懷玉的意思,心裏也有了想法。
要是這些人過來,應該會比少民好管教一些。不過幾萬人,他哪裏來那麽多地方安置?鄧蠻生眼饞這些人,但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裏。
王懷玉知道他要說什麽,截住他的話頭道:“田地的問題不用擔心,隻要是我手裏幾個縣有的,不管是梯田,還是種茶養蠶,隻要大人願意來學隻管讓人來學。或是要我們派人去教的,我也絕對配合。你隻需要吧哪些無主的山地坡頭分給他們即可。”
“百姓的生命力比我們想的要頑強,隻要第一年我們提供點糧食,給他們一塊可以耕種的地,第二年他們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鄧蠻生合唱不知道呢,但他還是不敢擔下幾萬人的生命,思慮了一下還是謹慎道:“桂州現在安置一萬餘人是可以的,但多了還望郡主另做考慮吧。”
王懷玉表示理解:“沒問題,等第一批人過來了,知州大人盡管過來挑。若是後麵覺得還需要,還有第二批、第三批。”
隻要把第一批的三萬人安置好,接下來的人就能一點點規劃下來。想到之前嶺南養活了近億人,王懷玉不信她連這幾十萬人都養不活。
她不但要養活,還要養好!
豪言壯誌許下,該如何實現卻又是另一回事,王懷玉絞盡腦汁忽然想起大齊旁邊的南詔似乎有一種高產的水稻?
想起了這一線索,王懷玉怎麽也不肯放過,不惜把自己身邊的隱衛派出去。
隱衛穿梭於大山之間,三天便越過了兩國邊境,他們拿著大齊這邊的水稻穗子在南詔來回尋找。郡主說了,隻要和這個稻子差不多分量的、長得不一樣的、比它還要多稻子的都要重點關注。
然而現在隻是插秧的時候,還看不出到底哪個才是他們想要的,也拿不到種子。這也注定是一次長期的任務。
嶺南,王懷玉抓緊時間給各個縣下開荒的令,蒼梧幾個縣的百姓,才種完水稻就要緊趕著期去種黃豆、綠豆、紅豆、飯豆這些東西。還有家裏的菜園子、田間地頭的犄角旮旯都讓種上了冬瓜、狗爪豆這些可以頂飽,產量又高的蔬菜。
“現在這活是一天比一天多,從開年到現在,都沒有能閑過一天的。”林清風嘟囔道。
別看是蒼梧縣的縣令不用自己下地,但縣裏的四季農時可都是他抓的,開年到現在每天都是睡在各個村裏農戶家!
“來人,派人去盯著他們,看他們這農具是不是真的發到百姓手裏了。”
“是。”
王懷玉接到這一批農具,當著來使的麵,就帶著衙門和身邊的人,朝著京都的方向行了大禮。
“榮安謝過陛下,陛下心懷嶺南百姓,實在是百姓之福。祝陛下福壽安康。”
“哎喲,郡主還是這樣有禮,陛下感念您在這裏辛苦,也一直惦記著您。說您一向貼心,也聽您說了嶺南的不易,感慨嶺南百姓的艱難,這不,一收到您的信,就讓奴才帶著東西來了。隻是奴才沒用,緊趕慢趕還是耽誤了春耕。”福安趕緊講人扶起,對待王懷玉那叫一個恭敬。
“公公嚴重了,是陛下有心惦記著榮安和嶺南的百姓。辛苦您走這一趟了。”王懷玉就著他的手,塞了一個厚厚的紅包過去。
感受到這個厚度,福安的笑容更真切了。
第90章
內侍來了,正好是自己刷印象分的時候,王懷玉難得的抽了三天的時間,帶著內侍去領略嶺南的風土人情。白天帶著他到各個村子裏去逛一遍,晚上回郡主府吃住。
再經曆三天出門隻能坐馬車轉牛車加步行,進村看到的都是不知道多破爛的房屋,村裏百姓甚至沒有一個人衣服是好的,扛著的農具甚至還有石頭木頭做的。福安真的不敢相信,大齊竟然還有這樣窮的地方。再一看好好的郡主府,愣是比京都的王家大宅少了一半,裏麵的家具東西也都是最普通的。
大齊的榮安郡主就是過這樣的生活?福安對王懷玉升起了厚厚的同情和憐惜,回到京都的時候,更是和皇帝好一陣宣傳,讓皇帝也知道她在嶺南過的是什麽苦日子。
“陛下,真的不敢相信,榮安郡主竟然知道咱們種地,和山裏村民坐在一塊考鳥雀吃,哪裏有在京都的時候被您寵著的樣子,還有那個臉啊也曬得黑黑的,比宮裏最下等的婢女還要黑。”福安誇張的說著,引起了皇帝的震驚。
“嶺南真的有那麽苦?”
“真有那麽苦。”
“既然這樣,以後多給榮安賞賜點東西好了。”皇帝十分慷慨道。
到底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姑娘,雖然摻夾了很多東西,但還是想要她過得好的,隻要不影響到他,他樂意做個慈祥體貼的長輩。
王懷玉把人一送走,立馬就把自己打出來的農具,摻假在其中租借給百姓。看著出產的鐵農具逐漸豐富,她琢磨著要在每個縣都開一個打鐵鋪,專門負責百姓日常鐵器的維修和售賣。
這個主意一出來就受到了大家的讚同,但同時也有一個問題。
“我們的鐵從哪裏來?”林清風問道。
現在大齊的鐵器管控很嚴格,一斤以上就要找官府批複,每個縣一年隻有一百斤的用鐵量。他們如果開了這個打鐵鋪,一年售賣的鐵器是有跡可循的,那超出的部分該如何說?林清風比較擔心這個問題。
“這個倒是不怕,現在世家自己開采鐵礦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我們商隊從外麵購買一些,再摻上我們自己的,外邊人分辨不出來。”婁明運道。
隻要有錢,就不怕買不到東西,而且他們買的就是成品的鐵農具,實實在在的擺在鋪子裏賣,別人就是想要鑽空子汙蔑也找不到證據。
“是,我和淮南王去了信,他的封地允許我們買賣鐵農具,不過我們的水泥給他一些優惠。”王懷玉道。
這幾個藩王都不是什麽樸素節儉的人設,能有一地的百姓供養,他們也不需要過什麽艱苦的生活,每天隻要想著怎麽花錢就好了。所以哪些王府一個比一個豪華,藩王居住的地方也一個比一個幹淨。
聽說嶺南有可以讓路變得和青石路一樣平整的東西,各家都想要嚐試一下了。一開始隻是用來建房子,後麵發展到了用來鋪路、修建各種工程,更有眼光卓絕的人,看到了它在軍事上的作用,想要大肆購買。
不過現在嶺南的水泥供不應求,崔家的基本都是供在幾個大世家,內部消化還沒有來得及呢,自然沒有餘量賣出去。其他人可不就得求到嶺南來。
大概是上層的人對形勢比較敏感,在王懷玉還想著嶺南該如何種地產糧食的時候,北方的各個大世家已經在將自己所在的城鎮武裝起來了。原本由石頭糯米漿建成的城牆,現在還在外麵砌上水泥青磚。這樣的城牆,別說是流民了,就是匈奴的鐵騎都踏不破。
西北,漫天的黃沙被風裹著吹到了每一個人的臉上,留下了滿麵黃沙和一道道傷痕,每個人的臉上都想西北的地,晾著一道道溝壑。縱然風沙淩冽,前進的人卻是麻木不已,沒有任何反應。
“前麵可是押送西北流民的胡監軍?”忽然,在風沙呼嘯中,一個男人的聲音穿透而來,隨之是一隊騎兵從黃沙中顯現。
隱約聽到聲音的胡監軍抖了一下臉上布巾,艱難的睜開眼睛往聲源處看去。
“胡大人,在下是嶺南領屬吳隆昌副將,奉陛下之命,王將軍的派屬,過來交接西北百姓前往嶺南。”
風沙太大,說話都要用吼的。聲音還是斷斷續續的被風吹走。
胡監軍聽到這話,讓人停下馬車。馬上的人也帶著騎兵隊過來了。
吳隆昌將馬勒停,翻身下馬行了下官禮儀,方才從懷裏掏出皇帝給的聖旨,和王定武的信。
“這是陛下的旨意,還有將軍給您的信。”
胡監軍又抹了一把臉上的風沙,冒著寒風接過他的信,進到車廂裏隻露出一點點縫隙,才能看得清上麵寫了什麽。
官印是真的,信也是好友的筆跡。
隻是嶺南和西北相隔幾千裏,如何想到又如何能將這些百姓送到嶺南去呢?這不是幾個、幾十個、而是上萬、十幾萬人啊。
“王將軍可有和你說如何安置這些人?”胡監軍問道。
他在西北為官十年,哪怕不是直接管理西北的事物,也和這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知道河西四郡割讓給匈奴,胡監軍也是愁得一夜未睡。
如今西北要交接,如果不在夏季前將百姓都遷走,便會留在哪裏成為匈奴得奴隸。可是,離開了自己的故土,他們又能到哪裏去呢?
胡監軍不知道,隻能帶著人往內遷,哪個府要人就放一部分到那裏,或者是有人來買賣,願意自買自身的,這他便管不到了。
這些都是大齊的子民,也曾和將士們一起保家衛國,胡監軍是真的不希望他們落得如此下場。現在嶺南來了書信,還有皇帝的聖旨。他心中也升起了一些希望,希望這個一直守護西北的將軍,能再給西北的百姓帶來一次生機。
“嶺南是郡主的封地,嶺南地多人少正是缺少人手的時候,西北的百姓過去了,便尋找宜居的村落給他們居住,分田地和山頭耕種。嶺南一年四季長青,水稻兩熟,冬季也可以找山上尋找食物、栽種豆蔬。如果大家的動作快一點,能夠在明年前到達嶺南,就能趕上明年的春耕,到時候開荒種水稻,隻要半年的時間就能在嶺南站穩腳跟。”吳隆昌細細說。
他不怕別人不知道,就怕大家不知道,沒有人願意跟著去嶺南那麽遠的地方。
他還道:“隻要願意跟我們去嶺南的,路上的糧食到了嶺南後半年的糧食,都有郡主出。”
“砰,”的一聲,胡監軍震驚得從車裏鑽了出來,扯著快被吹掉的狼皮帽子問:“吳副將說的話可是當真?我這裏隻是其中一批百姓,共有三萬人,王將軍如何能供養得起這些一年的花銷?後麵還有三批近十萬人,這十三萬人的吃喝可不是小事情。”
“隻是不讓大家餓死還是可以的,但想要吃飽吃好,還是要等到了地方大家自己幹活。”吳隆昌想起嶺南這三年的變化,眼神中充滿了自豪和肯定:“現在我們嶺南的糧食可畝產五百斤,一年收獲兩季,相當於一畝可產近千斤糧食,怎麽會養不起呢?”
更何況這隻是精糧水稻,還不包括哪些豆蔬,加上這些養活那麽多人有壓力,但也可以。
聽到畝產千斤,胡監軍頓時愣住了。
西北的地多,一眼望去就是平原,尤其是河四郡,耕種上可以和中原最肥沃的土地比肩,但最好的產量也隻是一畝三百斤左右。嶺南竟然能夠到達畝產千斤?這真是不敢相信。
“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到了太原就得你們把人接過去了,陛下命我在今年春季前把西北的百姓安置好,我若是跟去嶺南,怕是後麵的人就要淪為敵國奴隸了。且你們的人還得在夏季前到太原,將剩下的人也接走。”胡監軍思索了一番道。
既然皇帝下令,又有人給西北百姓謀了一個好出路,他便沒有阻攔的道理。
事情已經交代清楚,吳隆昌便道:“大人放心,下官隻是第一批過來的,就是怕和您錯過了。後續接人的隊伍已經到了京都,等您返回西北將下一批人來,我們就能在太原接應了。”
胡監軍點頭,招手叫來旁邊的小兵,讓他去傳話。
下麵的百姓不知道誰帶著他們走,也不知道要到哪裏去,隻知道他們的家沒了,現在換了牽頭的人也沒有察覺,隻是麻木的跟著前麵走。
吳隆昌是王定武的親兵,從小就跟在他身邊,在西北度過了他最年少的時候,他的這一身本事也是西北軍中學到的。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就是西北的一位士兵替他擋了一刀,才保住他的這條小命。也記得自己在閑暇的時候出門打牙祭,遇到西北的百姓,他們扛著鋤頭笑嗬嗬的告訴他,哪裏的野物最多,也記得他同袍的妹妹,每次在他們休息的時候都來送自己編的草鞋給他們。
西北,這片土地,這裏的人給他太多東西了。記憶裏的歡聲笑語還猶在眼前,然而轉眼卻已經是另一番場景。
看著麵容枯瘦的西北人民,吳隆昌企圖從他們臉上找出一絲熟悉,卻隻看到了麻木和絕望。
“各位父老鄉親,”吳隆昌忍住眼裏的酸澀,打著馬便走便高聲道:“我是王將軍的副將,奉陛下的旨意來接你們去嶺南了。”
“王將軍在嶺南給大家準備好了糧食,田地。隻要大家走到嶺南就能安居樂業了。”
“嶺南四季如春,什麽時候都能種東西,隻要大家堅持住就能有希望了。”
第91章
吳隆昌的話隨著風一起灌入了大家的耳朵,他們聽著熟悉的王將軍,絕望的眸子微微動了動,似乎不相信的動了動嘴,“是王將軍,是我們的王將軍嗎?”
聲音如此小,卻讓所有人都心都活了過來,一瞬間眼睛亮得嚇人的盯著前麵騎馬的人問,“是王將軍回來了嗎?”
身後的騎兵放緩了馬步,大聲地回答:“是將軍,是王將軍讓我們來接大家離開了。”
聽到王將軍,瞬間許多人的眼裏就流出了眼淚。
“將軍啊,我的兒,你為什麽不等等,將軍來接我們了。”
一個老婦抱著罐子忽然嚎啕大哭,這一聲呼喚把麻木的人們都喚醒了一般,隊伍裏開始出現低聲抽泣,接著便是一陣陣淒厲的悲號。
茫茫戈壁灘中,多少人的血淚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跟著前麵的人走,不知道去處。
吳隆昌接到了人,立馬給嶺南去信。王定武收到信的第一時間就找到王懷玉。
“玉奴,西北的第一批百姓已經過來了,要是快的話,今年年末應該能到。三萬多人,你想好要怎麽安置了嗎?還有後麵十萬人左右,你要是全接過來,可要早點做好準備。”王定武提醒道。
不是他不信任自己女兒,而是蒼梧五個縣加起來也才十萬人左右,一下子遷移那麽多人過來,勢必會形成本地人和外地人對峙的局麵,這可對她的管理不利。而且那麽多人,前期都要嶺南來供養,這實在是一份很大的壓力。
“父親放心。我已經給桂州的鄧知府去信了,蒼梧這幾個縣最多再安排四萬人,剩下的分散到桂州,正好那邊撒謊山多人少,可以安置得下來。”王懷玉胸有成竹,王定武便撒手不管了。他隻負責將人安全接到嶺南來。
然而。這是個遷移隻能考雙腿的時代,哪怕有嶺南軍在前麵領路,也有很多人走到中途便走不動了。有人是走著走著就倒下了,有人是看不到盡頭便留在了招收流民的府城。三萬人,真正能從西北走到嶺南的不到三分之二。
而為了這些人能平安到達嶺南,王懷玉甚至送去千金給沿途的府城,隻為當地的官員、封王為他們行個方便。不然幾萬的流民沒有人敢讓他們從城市裏穿過,如果不能從城市穿過,就意味著這些人需要翻山越嶺走小路。
王懷玉盡一切可能的為他們排除前往嶺南的障礙,但這路卻是縮不短。好在這一年的時間,也可以給她做更多的準備。
王懷玉找到鄧蠻生,將西北一事同他簡單的說了一下道:“情況便是,現在已經有三萬西北百姓南下,知州大人若是願意,便交一半給你安置。”
人口,一向是嶺南的痛點。尤其是桂州。桂州的人不多,有一半以上還是少數民族,基本脫離朝廷的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漢人和少數民族發生矛盾了,少數民族也是一個寨子一個寨子的來,壓得當地漢人幾乎翻不過身來。但如果西北的百信過來了,別管他們是流民還是啥,反正隻要不是少數民族,不和他們抱團就行。
鄧蠻生明白王懷玉的意思,心裏也有了想法。
要是這些人過來,應該會比少民好管教一些。不過幾萬人,他哪裏來那麽多地方安置?鄧蠻生眼饞這些人,但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裏。
王懷玉知道他要說什麽,截住他的話頭道:“田地的問題不用擔心,隻要是我手裏幾個縣有的,不管是梯田,還是種茶養蠶,隻要大人願意來學隻管讓人來學。或是要我們派人去教的,我也絕對配合。你隻需要吧哪些無主的山地坡頭分給他們即可。”
“百姓的生命力比我們想的要頑強,隻要第一年我們提供點糧食,給他們一塊可以耕種的地,第二年他們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鄧蠻生合唱不知道呢,但他還是不敢擔下幾萬人的生命,思慮了一下還是謹慎道:“桂州現在安置一萬餘人是可以的,但多了還望郡主另做考慮吧。”
王懷玉表示理解:“沒問題,等第一批人過來了,知州大人盡管過來挑。若是後麵覺得還需要,還有第二批、第三批。”
隻要把第一批的三萬人安置好,接下來的人就能一點點規劃下來。想到之前嶺南養活了近億人,王懷玉不信她連這幾十萬人都養不活。
她不但要養活,還要養好!
豪言壯誌許下,該如何實現卻又是另一回事,王懷玉絞盡腦汁忽然想起大齊旁邊的南詔似乎有一種高產的水稻?
想起了這一線索,王懷玉怎麽也不肯放過,不惜把自己身邊的隱衛派出去。
隱衛穿梭於大山之間,三天便越過了兩國邊境,他們拿著大齊這邊的水稻穗子在南詔來回尋找。郡主說了,隻要和這個稻子差不多分量的、長得不一樣的、比它還要多稻子的都要重點關注。
然而現在隻是插秧的時候,還看不出到底哪個才是他們想要的,也拿不到種子。這也注定是一次長期的任務。
嶺南,王懷玉抓緊時間給各個縣下開荒的令,蒼梧幾個縣的百姓,才種完水稻就要緊趕著期去種黃豆、綠豆、紅豆、飯豆這些東西。還有家裏的菜園子、田間地頭的犄角旮旯都讓種上了冬瓜、狗爪豆這些可以頂飽,產量又高的蔬菜。
“現在這活是一天比一天多,從開年到現在,都沒有能閑過一天的。”林清風嘟囔道。
別看是蒼梧縣的縣令不用自己下地,但縣裏的四季農時可都是他抓的,開年到現在每天都是睡在各個村裏農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