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嶺南的人口快要突破三百萬人大關了。看起來很多,但其實不過是三個京都的人口而已。怎麽樣把這些都調動起來,讓嶺南創造出最大的活力,是接下來需要做的。
第111章
一個罐頭廠在平河縣,一個海產品廠和水產養殖場在欽防縣,三個水泥廠在蒼梧、容縣等地,還有桂州幾個縣剛開辟的茶園,不斷擴大的耕地和正在建設的蒼梧。
因為交通位置,王懷玉想將嶺南的中心移到蒼梧,但是它太靠近山脈,平原地區少,離海邊又遠,所以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地方,轉而把中心放到了平河縣。平河縣有直通海邊港口的水運,也有通向淮南府的河流,最重要的是有大片的平原,適合發展。
整個嶺南的官員討論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將這個地方定下。定下平河縣以後就是嶺南的中心後,李榮生簡直是狂喜。
了了了,竟然還能更上一層樓。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壓力,平河縣的發展好了,位置高了,對管理它的人自然也要求更高,自己能不能幹好,能不能經得住考驗也是另一回事。
王懷玉目前倒是沒有打算換人,這兩年來,縣衙的人手都在不斷地擴招,之前的人就算是有些小問題,也都還在忍受範圍內。反正自從她接手後就沒有人犯過什麽大錯,正好他們也熟悉業務,王懷玉就不打算在動了。
不過她也參考了大齊和她知道的官員管理製度,重新又給嶺南的官員修訂了一些條款。條款內容變化不大,隻是對官員衙役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在對待老百姓這一塊。誰要是再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心態,被人舉報了,輕則罰款,重則是會沒命的。
不過相對應的,因為主要官員職位就那麽多,王懷玉不會為了給他們個盼頭就增開職位,所以隻能從待遇和級別上進行改革。
她參考了自己的知道製度,將縣衙的人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個是治安係統、一個是技術係統、一個是行政係統。治安係統也就是專門負責整個縣城安全的衙役,這一部分的平時待遇比較好,需要付出和遇到的危險也比較多,隻招收青壯年。
技術係統就是普通的衙役,就是向百姓宣傳政策啊,學習新的技術知識然後去教導給百姓的,以及縣衙裏算賬的、負責研究東西的、給動植物看病的這種在官府裏工作的有一技之長的人。
行政係統就更不用說,簡單來講就是管理崗位的人,比如什麽什麽長,從村長到級長、科長再到縣令也就是縣長的意思,再往上就是知州、知府。不過自從韋向行被抓了之後,嶺南的知府還沒有任命。王懷玉不想有人來掣肘她,自然不會特意提醒京都那邊。
這三個係統裏,每個人一開始的職稱評定都是十級,也就是拿最低等的一個月五百文工資。等往後政策完善了,每隔兩年就能再重新評定一次,每升一級則能漲五十文錢的工資。
不過行政係統是一個例外,比如最低的村長一個月隻能領到縣衙發的三百文錢,往上的級長才是能拿到五百文錢一個月的,等到了科長、縣令拿到的工錢和待遇就又都不一樣了。當然,因為越往上的工錢越高,但是位置也越來越少,所以為了平衡行政係統的工資,這些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如果幹夠了多少年,評定合格後也是能夠漲工資的。
這樣一份詳細的職位表、工錢待遇製度出來,不管是燒火的大廚,還是掌管一縣的縣長都拿著它仔細研讀了起來。
“哎,這個東西好啊,我現在一個月五百文錢,等過兩年評上九級了就能又漲五十文,一年就多一個月的工錢了。要是我幹個十幾二十年,評上三級職稱了,一個月就能將近九百文錢,一個月將近一兩銀子呢!”王大明看著新出的政策和規定,拿著炭筆仔細算了一下賬後,不由得驚呼,“這可比以前有盼頭多了。”
以前你工錢是多少一個月那就多少,不會有說幹得越久越好工錢越高的說法,甚至你還要擔心,等你老一點了,衙門還會不會要你。
但是這裏衙門也說了,他們最少可以幹到六十歲,六十歲退休以後呢,衙門也會每個月每月發三十斤糧食。就算中途因為意外離職的,如果是因為公事受傷還可以有補貼。
這一個政策可謂是方方麵麵的都考慮到了,甚至連他們幹不動了也考慮到,簡直不要太貼心。
王大明以前也見過那些老了幹不動的衙役,在家裏兒孫嫌棄的,恨不得把自己吊死。但是衙門現在說了,隻要過了六十歲,每個月都給三十斤糧食給他們。這六十斤糧食,別的不說,讓一個六十歲的老人活下去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這樣的養老製度還是大齊的頭一遭,更不要說嶺南了。每個人看到了都仔細琢磨了起來。
李榮生等已經差不多走到頭的人也算了一下的工錢待遇。
他們這種一個縣的一把手,待遇自然是已經頂尖了的,工錢都是按一個月多少兩來算的,更不要說逢年過節還有什麽米麵糧油布匹罐頭等特產的補貼,這樣一算下來,他們除了權利分出去給那些科長外,拿到的東西倒是比之前還多點。
畢竟像這些特產和食堂的飯菜,一年下來也要好幾兩銀子,甚至都買不到。他們現在則是固定會有領的。
“哎,我們這些人也老了,嶺南以後大有可為。”李榮生想起自己剛接手平河縣的樣子,全縣的人都在混溫飽,現在大都吃得飽肚子,還能賺錢花了。但看著自己已經花白的頭發,李榮生有些生不逢時的感慨,“現在的小孩子是真幸福啊,我們以前哪裏有這個條件。”
“我們縣裏的書院擴建得怎麽樣了?郡主不是說要把平河縣打造成嶺南的中心?到時候不止是郡主府府邸要搬到這裏來,估計準備籌辦的技術大學也要搬到這裏來吧?”李榮生忽然問道。
現在嶺南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能寫會算的。就是可惜他們的書院一開始建得太小了,而且也隻交認字和算數,那些技術之類的東西沒有涉及。以後要是平河縣真的成為嶺南中心,那這個小書院一定是不夠用的。
“參考了蒼梧那邊的書院,平河書院也分成了大中小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預設有三個班,一個班能容納五十個人左右。小班主要學習認字和基礎算數,一共是兩年的時間,招收五到十歲的孩子。”
“中班教授的東西也是一樣,不過這個班級學製是三年,招收十三歲以上的孩子,等到畢業了剛好出去找工作。大班的話,教授更深一級的知識,正好用來分科,等到小班的孩子學完了可以升到大班,中班要是有天賦的人也可以去大班讀。再從大班中找出最好的送去技術大學。”
負責規劃書院的院長去蒼梧參考後,自己回來也根據平河縣的人數多加了幾個班級,不過為了讓大家壓力沒有那麽大,也考慮到大多數學生讀書是為了找工作,院長特地開了一個中班。
李榮生其實也不是正統讀書讀出來的,甚至可以說現在大齊就沒有正統的書院,基本都是家學私塾,老師帶在身邊,根據你個人進度去教學。這樣的好處就相當於有個一對一的輔導和量身定製的學習計劃。
但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老師的水平決定了你學的東西,甚至很多人學了隻是認得幾個字,會寫幾首詩。真正能學到本事的卻是少數。
而且有個更大的弊病就是,太容易產生文人之間的小團體了,畢竟一個老師從小帶到大,師生天然的就是一個團體,這可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而這個問題,現在大齊的統治者也意識到了。
當新帝登基後,為表孝順是要到第二年才改年號的,也就是今年才是元新一年。元新帝登基後,處處受到世家和藩王的掣肘。藩王離得山高皇帝遠,隻要沒有人和懷安王一樣跳出來說要反他,他還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世家可是在朝堂上和他朝夕相處的。當自己的一個政令,又一次被反駁,沒有一個朝臣吭聲的時候。元新氣得將禦案都踹翻了。
“憑什麽!憑什麽!到底誰才是皇帝!倒是這個大齊是朕的還是他們世家!”
元新帝的無能狂怒王懷玉可不知道,要是知道了估計還會給他潑盆冷水喊活該。她可沒有忘記這神經病在自己剛來的時候,是怎麽對她的。
不過王懷玉想不明白的是,梁少康這個蠢貨竟然還能登基上位,真是老天爺不長眼。
不過上麵坐著的是個傻子,總比來個聰明人難搞。要是碰上先帝那樣的人,王懷玉才是欲哭無淚。
而在嶺南,好不容易才拔出了韋家這一批大家族,王懷玉自然不可能再讓他們利用知識壟斷壯大。好在她一來的時候就開始布局建設書院,雖然隻有五個,但也讓不少人認得了字,讓知識從世家走向了平民。
現在她徹底掌控了嶺南,自然是讓知識散播得更廣,她甚至打算等再過個三五年,書院的第一批學生畢業且成年了,就試著組織科舉考試,以後的官員選拔都從考試中選。
不過這個計劃王懷玉沒有說,她隻是督促劉明銳趕緊把大學選好址,準備開工。最遲也要在第一批學生畢業時投入使用。
劉明銳也不出李榮生所料,看上了平河縣這個風水寶地。
“地勢開闊平坦,在嶺府的中心地帶,還有大江大河流經,可以覆蓋到整個嶺南,是建設大學的好地方。”
第112章
就劉明銳的這一句,平河縣的百姓發現縣衙裏又出了招工的告示。
“招募箭鏃工人,大工每天五十文錢,小工每天三十文錢,不包吃住。工作地點在平河縣城北老虎山腳下,有意向者到縣衙招工處報名。”
現在平河縣大多數百姓都能認得幾個字,更不要說年紀小一點正經讀過書的,現在都不用衙役在告示麵前一遍遍讀給他們聽了。
縣衙門口兩邊的牆上,還有縣裏麵最大廣場處立了三個特別大牆,每次縣衙有什麽政策都貼到上麵,百姓們也習慣了每天到那裏去看看。所以一看到招工的消息,別管之前是腿腳不利索的老太太,還是走不動路的老頭,全都呼啦啦的回家去找人。
“快快,阿達快拿上你的戶籍去招工處報名,縣衙又找人。”
“春娘,我的戶籍呢,趕緊找一下給我,縣衙那邊又找人幹活了。我要去報名。”
縣衙招工處的窗口外,從告示貼出去不到半個時辰,就已經排成了一條長龍。
不管是男女手裏都拿著戶籍在往前張望,還有的人自己過來排隊了,讓家人回去拿戶籍。
陸春生是這次招工的負責人,手下管著十幾號人。現在正站在窗口後麵,看著來報名的百姓。
平河縣的百姓已經習慣了縣衙招工的流程,一輪到自己就把戶籍遞上去,然後介紹道:“我是平和縣人,家住在西巷街三十六戶,叫陳大牛。認得兩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力氣比較大,擅長做搬搬扛扛的活計。”
“我叫李有書,去縣裏的書院讀過兩年書,家住在陳大牛的隔壁,能寫會算。”
招工的衙役筆耕不停,根據來報名的人寫上他們的信息和特長,另一個人則是核實他們手裏的戶籍,兩項無誤後才算是報名成功。
報上名了可不代表就能入選,像李有書這種能寫會算的還好,基本都能應聘上,工錢也能被普通的工人要高上一些。但像陳大牛這樣賣力氣的,要是人夠了可能就選不上了。
不過技術大學是一個大工程,招工的告示貼了足足有三日的時間才撤下來,招了將近五千人。
這幾乎是平河縣縣城閑散人員的人數了,而這一部分人又大多集中城西居住,是平和縣中最貧窮的一批人。
剩下的一些人手,是縣城附近的村裏來的,不過惦記著家裏的田地,報名的人不是很多。陸春生算一下了人手和工程量,決定等到農閑的時候再往村裏去一趟。就是不知道他給的這個工錢,能不能給縣衙裏其他項目的工錢比。
是的,雖然說他是招工處的負責人,但也隻是這一項工程的負責人,和他一樣職位領著別的工程的人,還有三四個。他們之間可是存在競爭關係的,要用縣衙撥給他們有限的錢,把工程幹得又好又省錢,才有可能在明年的評比上評到優等。
不過不管省不省錢,質量和安全是要放在首位的。
兩年前提起建設學院,嶺南的官府就開始和百姓們收購合適的木材石材,好在嶺南什麽都缺就是不缺木材,在各個縣一年的收購下,什麽百年大樹,千年石頭都統統的裝車運到了平河縣。
在沒有機械化的年代,一切都隻能靠人力來。
平河縣城北的老虎山地勢平緩,書院被設計成沿山而上,占據半山的一個格局。
當工人們來到這個平日荒涼的老虎山,看著空地上已經有堆成一座座山的木頭和石頭,都不約而同的倒吸一口涼氣。
“我的老天爺哦,這是要建多大的書院。”有人驚歎道。
他是參與過縣裏哪個書院裝修的,平時也給別人做些建房子的活,一座常見的農家房子需要多少材料他大都能估摸得出來。
看著這遍地的材料,卻是用盡所以得智慧也算不出,這裏的東西能建多少間房子,這個書院有多大。
按照王懷玉的要求,這個技術大學是兼著研究院的,對高級人才尤其是先生的待遇自然是好得不能再好,獨棟的院子,堪比現代別墅。
還有那些實驗樓、藏書室、教室等等,在最多隻能建設二層樓的嶺南,房子自然隻能往多了建才滿足要求。
不過也因為一開始沒有那麽多的人,劉明銳和王懷玉商量著,把這個大學分成了三個階段來建設。現在建設的就是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基礎的公共設施,能夠讓大□□轉起來。
學校已經在建設了,人才和書籍自然是必不可少,王懷玉又回去搜羅了一下自己手裏的資源,發現還是太窮太窮了。
“你說我們書籍那麽多,先生也沒有幾個出名的,怎麽樣才能讓大學充裕起來,成為大齊書院的標杆呢?”王懷玉喃喃自語地說著。
秋香給她添了一盞茶,又默默地回去整理起那些典籍目錄。
在五年前遷移嶺南是,王懷玉把王府中能變賣的東西都變賣了,變賣不了的也都給了本家珍藏,唯有書籍,哪怕又重又難帶,他們也一本不落的帶到嶺南。
這些書,在印刷坊開張後,很多都拓印了出來,一部分送去各個縣的書院,一部分則是跟隨商隊送到幾個惠民書肆去換書借書。
隻是那麽多年,換來的書寥寥無幾,更多的還是沒有錢的人在書肆裏看書抄書。惠民書肆甚至也成了幾個店鋪裏賺錢不多的店。
“郡主不若去拜訪一些那些名家?有些世家雖然落魄了,但底蘊還是在的。要是郡主能將和對方借一借,或者勸說他們來投奔您,您憂心的問題自然也可以迎刃而解了。”秋香不急不緩道。
王懷玉憂心的隻有人才和書籍兩件事,人才她手裏隻有王鬆、林清風這種能寫會算,幹得了庶務的人。這些人都是隻適合幹事,不適合搞教育和研究。
前兩年因為沒有人,不得已把他們拉出來當壯丁去書院兼職,教大家讀書人字而已。要是想發展她說的大學和研究,那有真本事的專業人員就一定不能少,甚至一些有名氣的大家,也要拉攏幾個過來。
還有書籍,雖然說現在沒有科舉,但不管是皇室還是世家,大家信奉的還是儒家經典,法家、道家等也有流傳,可謂是現在讀書人的必讀書目,而這些經典的書籍,王懷玉手裏隻有四書五經,剩下各位名家的經典少得可憐。
“你說的有理。”王懷玉有些悵然,她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該離開嶺南一趟,到外麵去看看了?
像是察覺到王懷玉的想法,秋香抬頭看了她一眼道:“郡主若是想成大事,必然也是要有名士追隨的,若是不想,不若讓將軍去更合適。”
王定武雖然是個將軍,但他確實在邊疆鎮守了幾十年,最後還落得這樣的下場,不管是從道義還是忠孝上來說,都非常符合世人尤其那些名士的要求。有王定武這樣的名聲去請人,其他人也會更樂意一些。
要是王懷玉去的話,現在除了嶺南的人,誰認得她呢?
王懷玉隻是一聽便明白了秋香的意思,誰叫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的呢。她若有所思,王定武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訓練嶺南軍,和守好嶺南的疆域。
但經過了五年的發展,他就是出去一年半載應該也沒有事情,畢竟這五年也不是白費的,不管是嶺南軍還是合適的副將,王定武都培養出來了。更何況王懷玉自己,也不是不懂軍事的主。
“你這個想法不錯,我這就給父親去信問一下,”王懷玉才一提筆,忽然又放下道:“算了,還是我去說吧。”
王定武還不知道自己竟然還有踏出嶺南的一天,而且還是給自己的女兒去當說客,說服那些以前上朝時見到就頭皮發麻的人物。
“不是,玉奴啊,你看你老爹我笨嘴笨舌的樣子,是能說服這些名士的人嗎?”王定武苦澀道。
雖然不想在自己女兒麵前示弱,但是一想到和這些名士交談的樣子,他真的就渾身不適。
“爹,這個事情還真非你莫屬。”王懷玉細細的將為什麽讓他去的原因一點點掰碎了和他說。
第111章
一個罐頭廠在平河縣,一個海產品廠和水產養殖場在欽防縣,三個水泥廠在蒼梧、容縣等地,還有桂州幾個縣剛開辟的茶園,不斷擴大的耕地和正在建設的蒼梧。
因為交通位置,王懷玉想將嶺南的中心移到蒼梧,但是它太靠近山脈,平原地區少,離海邊又遠,所以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地方,轉而把中心放到了平河縣。平河縣有直通海邊港口的水運,也有通向淮南府的河流,最重要的是有大片的平原,適合發展。
整個嶺南的官員討論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將這個地方定下。定下平河縣以後就是嶺南的中心後,李榮生簡直是狂喜。
了了了,竟然還能更上一層樓。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壓力,平河縣的發展好了,位置高了,對管理它的人自然也要求更高,自己能不能幹好,能不能經得住考驗也是另一回事。
王懷玉目前倒是沒有打算換人,這兩年來,縣衙的人手都在不斷地擴招,之前的人就算是有些小問題,也都還在忍受範圍內。反正自從她接手後就沒有人犯過什麽大錯,正好他們也熟悉業務,王懷玉就不打算在動了。
不過她也參考了大齊和她知道的官員管理製度,重新又給嶺南的官員修訂了一些條款。條款內容變化不大,隻是對官員衙役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在對待老百姓這一塊。誰要是再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心態,被人舉報了,輕則罰款,重則是會沒命的。
不過相對應的,因為主要官員職位就那麽多,王懷玉不會為了給他們個盼頭就增開職位,所以隻能從待遇和級別上進行改革。
她參考了自己的知道製度,將縣衙的人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個是治安係統、一個是技術係統、一個是行政係統。治安係統也就是專門負責整個縣城安全的衙役,這一部分的平時待遇比較好,需要付出和遇到的危險也比較多,隻招收青壯年。
技術係統就是普通的衙役,就是向百姓宣傳政策啊,學習新的技術知識然後去教導給百姓的,以及縣衙裏算賬的、負責研究東西的、給動植物看病的這種在官府裏工作的有一技之長的人。
行政係統就更不用說,簡單來講就是管理崗位的人,比如什麽什麽長,從村長到級長、科長再到縣令也就是縣長的意思,再往上就是知州、知府。不過自從韋向行被抓了之後,嶺南的知府還沒有任命。王懷玉不想有人來掣肘她,自然不會特意提醒京都那邊。
這三個係統裏,每個人一開始的職稱評定都是十級,也就是拿最低等的一個月五百文工資。等往後政策完善了,每隔兩年就能再重新評定一次,每升一級則能漲五十文錢的工資。
不過行政係統是一個例外,比如最低的村長一個月隻能領到縣衙發的三百文錢,往上的級長才是能拿到五百文錢一個月的,等到了科長、縣令拿到的工錢和待遇就又都不一樣了。當然,因為越往上的工錢越高,但是位置也越來越少,所以為了平衡行政係統的工資,這些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如果幹夠了多少年,評定合格後也是能夠漲工資的。
這樣一份詳細的職位表、工錢待遇製度出來,不管是燒火的大廚,還是掌管一縣的縣長都拿著它仔細研讀了起來。
“哎,這個東西好啊,我現在一個月五百文錢,等過兩年評上九級了就能又漲五十文,一年就多一個月的工錢了。要是我幹個十幾二十年,評上三級職稱了,一個月就能將近九百文錢,一個月將近一兩銀子呢!”王大明看著新出的政策和規定,拿著炭筆仔細算了一下賬後,不由得驚呼,“這可比以前有盼頭多了。”
以前你工錢是多少一個月那就多少,不會有說幹得越久越好工錢越高的說法,甚至你還要擔心,等你老一點了,衙門還會不會要你。
但是這裏衙門也說了,他們最少可以幹到六十歲,六十歲退休以後呢,衙門也會每個月每月發三十斤糧食。就算中途因為意外離職的,如果是因為公事受傷還可以有補貼。
這一個政策可謂是方方麵麵的都考慮到了,甚至連他們幹不動了也考慮到,簡直不要太貼心。
王大明以前也見過那些老了幹不動的衙役,在家裏兒孫嫌棄的,恨不得把自己吊死。但是衙門現在說了,隻要過了六十歲,每個月都給三十斤糧食給他們。這六十斤糧食,別的不說,讓一個六十歲的老人活下去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這樣的養老製度還是大齊的頭一遭,更不要說嶺南了。每個人看到了都仔細琢磨了起來。
李榮生等已經差不多走到頭的人也算了一下的工錢待遇。
他們這種一個縣的一把手,待遇自然是已經頂尖了的,工錢都是按一個月多少兩來算的,更不要說逢年過節還有什麽米麵糧油布匹罐頭等特產的補貼,這樣一算下來,他們除了權利分出去給那些科長外,拿到的東西倒是比之前還多點。
畢竟像這些特產和食堂的飯菜,一年下來也要好幾兩銀子,甚至都買不到。他們現在則是固定會有領的。
“哎,我們這些人也老了,嶺南以後大有可為。”李榮生想起自己剛接手平河縣的樣子,全縣的人都在混溫飽,現在大都吃得飽肚子,還能賺錢花了。但看著自己已經花白的頭發,李榮生有些生不逢時的感慨,“現在的小孩子是真幸福啊,我們以前哪裏有這個條件。”
“我們縣裏的書院擴建得怎麽樣了?郡主不是說要把平河縣打造成嶺南的中心?到時候不止是郡主府府邸要搬到這裏來,估計準備籌辦的技術大學也要搬到這裏來吧?”李榮生忽然問道。
現在嶺南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能寫會算的。就是可惜他們的書院一開始建得太小了,而且也隻交認字和算數,那些技術之類的東西沒有涉及。以後要是平河縣真的成為嶺南中心,那這個小書院一定是不夠用的。
“參考了蒼梧那邊的書院,平河書院也分成了大中小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預設有三個班,一個班能容納五十個人左右。小班主要學習認字和基礎算數,一共是兩年的時間,招收五到十歲的孩子。”
“中班教授的東西也是一樣,不過這個班級學製是三年,招收十三歲以上的孩子,等到畢業了剛好出去找工作。大班的話,教授更深一級的知識,正好用來分科,等到小班的孩子學完了可以升到大班,中班要是有天賦的人也可以去大班讀。再從大班中找出最好的送去技術大學。”
負責規劃書院的院長去蒼梧參考後,自己回來也根據平河縣的人數多加了幾個班級,不過為了讓大家壓力沒有那麽大,也考慮到大多數學生讀書是為了找工作,院長特地開了一個中班。
李榮生其實也不是正統讀書讀出來的,甚至可以說現在大齊就沒有正統的書院,基本都是家學私塾,老師帶在身邊,根據你個人進度去教學。這樣的好處就相當於有個一對一的輔導和量身定製的學習計劃。
但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老師的水平決定了你學的東西,甚至很多人學了隻是認得幾個字,會寫幾首詩。真正能學到本事的卻是少數。
而且有個更大的弊病就是,太容易產生文人之間的小團體了,畢竟一個老師從小帶到大,師生天然的就是一個團體,這可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而這個問題,現在大齊的統治者也意識到了。
當新帝登基後,為表孝順是要到第二年才改年號的,也就是今年才是元新一年。元新帝登基後,處處受到世家和藩王的掣肘。藩王離得山高皇帝遠,隻要沒有人和懷安王一樣跳出來說要反他,他還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世家可是在朝堂上和他朝夕相處的。當自己的一個政令,又一次被反駁,沒有一個朝臣吭聲的時候。元新氣得將禦案都踹翻了。
“憑什麽!憑什麽!到底誰才是皇帝!倒是這個大齊是朕的還是他們世家!”
元新帝的無能狂怒王懷玉可不知道,要是知道了估計還會給他潑盆冷水喊活該。她可沒有忘記這神經病在自己剛來的時候,是怎麽對她的。
不過王懷玉想不明白的是,梁少康這個蠢貨竟然還能登基上位,真是老天爺不長眼。
不過上麵坐著的是個傻子,總比來個聰明人難搞。要是碰上先帝那樣的人,王懷玉才是欲哭無淚。
而在嶺南,好不容易才拔出了韋家這一批大家族,王懷玉自然不可能再讓他們利用知識壟斷壯大。好在她一來的時候就開始布局建設書院,雖然隻有五個,但也讓不少人認得了字,讓知識從世家走向了平民。
現在她徹底掌控了嶺南,自然是讓知識散播得更廣,她甚至打算等再過個三五年,書院的第一批學生畢業且成年了,就試著組織科舉考試,以後的官員選拔都從考試中選。
不過這個計劃王懷玉沒有說,她隻是督促劉明銳趕緊把大學選好址,準備開工。最遲也要在第一批學生畢業時投入使用。
劉明銳也不出李榮生所料,看上了平河縣這個風水寶地。
“地勢開闊平坦,在嶺府的中心地帶,還有大江大河流經,可以覆蓋到整個嶺南,是建設大學的好地方。”
第112章
就劉明銳的這一句,平河縣的百姓發現縣衙裏又出了招工的告示。
“招募箭鏃工人,大工每天五十文錢,小工每天三十文錢,不包吃住。工作地點在平河縣城北老虎山腳下,有意向者到縣衙招工處報名。”
現在平河縣大多數百姓都能認得幾個字,更不要說年紀小一點正經讀過書的,現在都不用衙役在告示麵前一遍遍讀給他們聽了。
縣衙門口兩邊的牆上,還有縣裏麵最大廣場處立了三個特別大牆,每次縣衙有什麽政策都貼到上麵,百姓們也習慣了每天到那裏去看看。所以一看到招工的消息,別管之前是腿腳不利索的老太太,還是走不動路的老頭,全都呼啦啦的回家去找人。
“快快,阿達快拿上你的戶籍去招工處報名,縣衙又找人。”
“春娘,我的戶籍呢,趕緊找一下給我,縣衙那邊又找人幹活了。我要去報名。”
縣衙招工處的窗口外,從告示貼出去不到半個時辰,就已經排成了一條長龍。
不管是男女手裏都拿著戶籍在往前張望,還有的人自己過來排隊了,讓家人回去拿戶籍。
陸春生是這次招工的負責人,手下管著十幾號人。現在正站在窗口後麵,看著來報名的百姓。
平河縣的百姓已經習慣了縣衙招工的流程,一輪到自己就把戶籍遞上去,然後介紹道:“我是平和縣人,家住在西巷街三十六戶,叫陳大牛。認得兩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力氣比較大,擅長做搬搬扛扛的活計。”
“我叫李有書,去縣裏的書院讀過兩年書,家住在陳大牛的隔壁,能寫會算。”
招工的衙役筆耕不停,根據來報名的人寫上他們的信息和特長,另一個人則是核實他們手裏的戶籍,兩項無誤後才算是報名成功。
報上名了可不代表就能入選,像李有書這種能寫會算的還好,基本都能應聘上,工錢也能被普通的工人要高上一些。但像陳大牛這樣賣力氣的,要是人夠了可能就選不上了。
不過技術大學是一個大工程,招工的告示貼了足足有三日的時間才撤下來,招了將近五千人。
這幾乎是平河縣縣城閑散人員的人數了,而這一部分人又大多集中城西居住,是平和縣中最貧窮的一批人。
剩下的一些人手,是縣城附近的村裏來的,不過惦記著家裏的田地,報名的人不是很多。陸春生算一下了人手和工程量,決定等到農閑的時候再往村裏去一趟。就是不知道他給的這個工錢,能不能給縣衙裏其他項目的工錢比。
是的,雖然說他是招工處的負責人,但也隻是這一項工程的負責人,和他一樣職位領著別的工程的人,還有三四個。他們之間可是存在競爭關係的,要用縣衙撥給他們有限的錢,把工程幹得又好又省錢,才有可能在明年的評比上評到優等。
不過不管省不省錢,質量和安全是要放在首位的。
兩年前提起建設學院,嶺南的官府就開始和百姓們收購合適的木材石材,好在嶺南什麽都缺就是不缺木材,在各個縣一年的收購下,什麽百年大樹,千年石頭都統統的裝車運到了平河縣。
在沒有機械化的年代,一切都隻能靠人力來。
平河縣城北的老虎山地勢平緩,書院被設計成沿山而上,占據半山的一個格局。
當工人們來到這個平日荒涼的老虎山,看著空地上已經有堆成一座座山的木頭和石頭,都不約而同的倒吸一口涼氣。
“我的老天爺哦,這是要建多大的書院。”有人驚歎道。
他是參與過縣裏哪個書院裝修的,平時也給別人做些建房子的活,一座常見的農家房子需要多少材料他大都能估摸得出來。
看著這遍地的材料,卻是用盡所以得智慧也算不出,這裏的東西能建多少間房子,這個書院有多大。
按照王懷玉的要求,這個技術大學是兼著研究院的,對高級人才尤其是先生的待遇自然是好得不能再好,獨棟的院子,堪比現代別墅。
還有那些實驗樓、藏書室、教室等等,在最多隻能建設二層樓的嶺南,房子自然隻能往多了建才滿足要求。
不過也因為一開始沒有那麽多的人,劉明銳和王懷玉商量著,把這個大學分成了三個階段來建設。現在建設的就是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基礎的公共設施,能夠讓大□□轉起來。
學校已經在建設了,人才和書籍自然是必不可少,王懷玉又回去搜羅了一下自己手裏的資源,發現還是太窮太窮了。
“你說我們書籍那麽多,先生也沒有幾個出名的,怎麽樣才能讓大學充裕起來,成為大齊書院的標杆呢?”王懷玉喃喃自語地說著。
秋香給她添了一盞茶,又默默地回去整理起那些典籍目錄。
在五年前遷移嶺南是,王懷玉把王府中能變賣的東西都變賣了,變賣不了的也都給了本家珍藏,唯有書籍,哪怕又重又難帶,他們也一本不落的帶到嶺南。
這些書,在印刷坊開張後,很多都拓印了出來,一部分送去各個縣的書院,一部分則是跟隨商隊送到幾個惠民書肆去換書借書。
隻是那麽多年,換來的書寥寥無幾,更多的還是沒有錢的人在書肆裏看書抄書。惠民書肆甚至也成了幾個店鋪裏賺錢不多的店。
“郡主不若去拜訪一些那些名家?有些世家雖然落魄了,但底蘊還是在的。要是郡主能將和對方借一借,或者勸說他們來投奔您,您憂心的問題自然也可以迎刃而解了。”秋香不急不緩道。
王懷玉憂心的隻有人才和書籍兩件事,人才她手裏隻有王鬆、林清風這種能寫會算,幹得了庶務的人。這些人都是隻適合幹事,不適合搞教育和研究。
前兩年因為沒有人,不得已把他們拉出來當壯丁去書院兼職,教大家讀書人字而已。要是想發展她說的大學和研究,那有真本事的專業人員就一定不能少,甚至一些有名氣的大家,也要拉攏幾個過來。
還有書籍,雖然說現在沒有科舉,但不管是皇室還是世家,大家信奉的還是儒家經典,法家、道家等也有流傳,可謂是現在讀書人的必讀書目,而這些經典的書籍,王懷玉手裏隻有四書五經,剩下各位名家的經典少得可憐。
“你說的有理。”王懷玉有些悵然,她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該離開嶺南一趟,到外麵去看看了?
像是察覺到王懷玉的想法,秋香抬頭看了她一眼道:“郡主若是想成大事,必然也是要有名士追隨的,若是不想,不若讓將軍去更合適。”
王定武雖然是個將軍,但他確實在邊疆鎮守了幾十年,最後還落得這樣的下場,不管是從道義還是忠孝上來說,都非常符合世人尤其那些名士的要求。有王定武這樣的名聲去請人,其他人也會更樂意一些。
要是王懷玉去的話,現在除了嶺南的人,誰認得她呢?
王懷玉隻是一聽便明白了秋香的意思,誰叫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的呢。她若有所思,王定武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訓練嶺南軍,和守好嶺南的疆域。
但經過了五年的發展,他就是出去一年半載應該也沒有事情,畢竟這五年也不是白費的,不管是嶺南軍還是合適的副將,王定武都培養出來了。更何況王懷玉自己,也不是不懂軍事的主。
“你這個想法不錯,我這就給父親去信問一下,”王懷玉才一提筆,忽然又放下道:“算了,還是我去說吧。”
王定武還不知道自己竟然還有踏出嶺南的一天,而且還是給自己的女兒去當說客,說服那些以前上朝時見到就頭皮發麻的人物。
“不是,玉奴啊,你看你老爹我笨嘴笨舌的樣子,是能說服這些名士的人嗎?”王定武苦澀道。
雖然不想在自己女兒麵前示弱,但是一想到和這些名士交談的樣子,他真的就渾身不適。
“爹,這個事情還真非你莫屬。”王懷玉細細的將為什麽讓他去的原因一點點掰碎了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