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環視殿中,最終沒有屏退大臣們,直接吩咐:“宣。”


    “宣周邈進見!”


    “始皇陛下!始皇陛下!始皇陛下!”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一迭聲地呼喚傳進殿裏。


    尋聲看過去,就見一個少年兩腿僵硬,左搖右擺,快步挪行進殿。


    活像山海誌怪傳聞裏的活屍……


    “始皇陛下!始皇陛下!始皇陛下!”


    蒙恬:哪來的鴨子嘎嘎嘎個不停?


    嬴政:“……前來所為何事?盡管說來。”


    他耳朵不聾不背,叫第一聲時就聽見了,很沒必要一直叫。


    “我在馬背上顛簸兩天,昨晚做夢,終於叫我想起來了!”


    周邈整個人很興奮!


    也想不起腿腳酸疼了,隻迫不及待想著同始皇陛下分享好東西!


    “之所以騎行辛苦,是少了馬鞍和馬鐙啊!”


    “我想起以前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時,馬俑背上是沒有高橋馬鞍的!


    隻有鞍韉,就是一塊氈子鋪在馬背上,難怪騎坐不穩當,還硌屁股!”


    “也沒有馬鐙!連輔助上馬的單邊馬鐙都還沒發明,更別說讓人能在馬上站立作戰的雙邊馬鐙了!”


    蒙恬:等等!等等!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


    大殿之上,不獨蒙恬,個個都是目瞪口呆!


    第9章 鞍鐙加馬蹄鐵


    “最早的時候,馬隻是和牛、驢等提供畜力的牲畜一樣,起到運兵、運糧的運輸作用,並不用於戰場作戰。”


    “直到高橋馬鞍和雙邊馬凳的出現,才一舉讓騎兵成為戰場大殺器,甚至改變軍隊的兵種結構,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起來。”


    周邈用兩句話,讓殿中一眾君臣的注意力,從‘秦始皇陵’分散到馬鞍和馬鐙上來。


    加之上首的陛下紋風不動,眾大臣拿不準脈,也就跟著保持了沉默。


    蒙恬:周邈可是當著陛下的麵,多次言及生死,現在隻是不經意提到皇陵二字,這才哪到哪兒?


    陛下都不再惡言生死,何況皇陵?


    其實陛下性情並不暴躁易怒,倘他不能自如掌控情緒,也不能一路從趙國為質,回歸秦國、謀得太子位、登基蟄伏、除奸親政,最終兼並六國成為始皇帝。


    陛下在意身後之事,於是營建驪山皇陵。但不至執念病態,否則也不會同意用陶俑取代人殉。


    在得知公子胡亥自滅滿門,斷了祭祀香火時,尚且不曾暴怒無休。


    別說現在隻是得知兩千多年後皇陵被掘,供人參觀。


    蒙恬表示理解:眼下馬鞍馬鐙之事更重要,陛下不至於輕重不分。


    蒙恬還是震驚:……可那是皇陵啊!


    王賁以戰功封侯,自然天賦異稟,其父又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兼之家學淵源。


    其他人更多的被‘皇陵’字眼攝去心神時,他卻更在意馬匹用於戰場對戰這一設想!


    馬匹不馱重物時,在開闊地帶揚蹄奔騰,就如狂風卷過,加之馬身自重,能把攔路者衝撞出幾丈遠!


    再踩踏幾蹄子,能叫人一命嗚呼!


    如果馬匹能為將士所控,在戰場上直朝敵軍密集處衝撞……


    此事大有可為!


    真要那樣,改變兵種結構,自此戰爭變得殘酷起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周邈進殿後就隨便找了一塊空席位,盤腿坐下。


    就繼續向始皇陛下安利好物!


    “馬鞍,一種用包裹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馬背上的座位。皮革內墊塞軟物,馬鞍前後凸翹、中間稍凹,後麵適


    應騎者的臀部,前麵頂住騎者的恥部。”


    “讓騎者在馬背上更加舒適,同時也能穩住前後方向,不容易因馬匹陡然加減速而掉下馬背。”


    周邈的描述,讓眾人心中對馬鞍有了大概模樣。


    嬴政沉穩開口道:“有馬韁、馬鑣、馬銜鐵組成馬轡,控馭馬匹走停轉向。若再加上馬鞍,能使將士在馬背上坐穩,馬上征戰,未為不可。”


    秦並六國大業就在今朝,在場大臣無不善戰、懂戰。


    對嬴政所言,都沒有理解障礙。


    尤其通武侯王賁,激動得拊掌叫好!


    “馬上征戰,衝撞敵陣!隻試想那場景就覺過癮!”


    周邈繼續安利:“僅僅馬鞍可不夠,至關重要的是馬鐙,或者說,雙邊馬鐙。”


    “在曆史上,馬凳的發明很晚。”周邈心算了一下,“有史可證的單邊馬鐙,都還要五百多年才出世。”


    王賁作為武將,心神更多集中在馬鞍馬鐙本身。


    殿中文官——尤其李斯,從周邈進殿時起,關於周邈的來曆、趙高夷三族,這幾日的許多事便若有所悟。


    等到周邈這話一出,李斯腦中似有一道驚雷劈過!


    這周邈難道!莫非!是天神臨世!?


    肥遺預示大旱,夔牛預知風雨,狸力預言徭役,這周邈當能通曉未來!


    或者還另有神通。


    又縱使不是天神臨世,本領也神異非凡。


    唯有這樣才能解釋得通,一向得寵的趙高竟被陛下夷三族,又有內史蒙恬陪同、秩比三百石的車郎駕車,載他走遍鹹陽每一個裏坊市。


    隻不知此舉為何……


    李斯、蒙毅、馮劫以及王綰和隗狀,先去看上首的嬴政,又轉看蒙恬。


    兩人皆是沉穩冷靜,麵無異色。


    顯而易見,陛下和蒙恬已經知曉且驗證了周邈的神異。


    殿中暗處風雲湧動,周邈傻白甜毫無所覺,不曾停頓地繼續說著:


    “馬鐙,中空環形,在腳踏的部分加寬。拴於馬鞍上,可供騎者腳部踩踏。最初的單邊馬鐙,旨在方便上下馬。”


    “眼下的將士都是驏騎——騎跨於裸馬背上。


    必須


    一手扶鞍韉、一手持兵器,還很不穩當,一個不慎就墜馬了。”


    “現在的所謂騎兵,隻是用馬匹將兵運抵戰場,最後往往下馬作戰。”


    “即使有了高橋馬鞍,能讓將士在馬背上坐穩,也不能算真正的馬戰。”


    “因為坐在馬鞍上,雖然穩當一些,但馬匹高速奔馳時,能把人屁股顛散!”


    周邈偷偷摸摸屁股,對此深有體會。


    雖沒鬆軟的馬鞍坐墊,但也有軟彈的無骨肥肉減震,起到馬鞍的大部分作用,還不是一樣把他顛得屁股都要散了!


    “真正的馬戰,在於解放雙手,而馬鐙能做到一點。”周邈一句話概括雙邊馬鐙的重要意義。


    “懸係在馬鞍下的雙邊馬鐙,能讓騎者踩踏借力,讓騎者夾著馬腹在馬背上站起來!”


    王賁雙眼歘地放光!


    替周邈說道:“僅有馬鞍,騎者就隻能單手使輕短兵械。”


    “但若能空出雙手,再添一臂之力,長矛、長戟、長戈等長柄兵械都能使出來了!”


    “屆時馬背上居高臨下,長柄兵械能在敵軍近身前,就收割掉敵軍性命!”


    周邈省了力氣,點頭肯定道:“對,不止有高地優勢,馬匹衝陣時還有速度加成。騎兵持長柄兵械,馭馬一路衝撞過去,敵軍人頭顱就咕嚕嚕落地了!”


    又作補充:“而且在馬上還能用弓弩,引弓射箭,輕取敵將首級!”


    王賁兩眼biubiu放光!


    “想想就威風!”


    有人捧場,周邈說得更自信了:“雙邊馬鐙的出現,立即就讓作戰變得殘酷起來。可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大殺器!”


    王賁一整個迫不及待:“此等大殺器,為何不速速造出來!”


    周邈卻話鋒一轉:“傳聞馬鐙是匈奴發明的,不管是不是,總之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騎兵,大多時候都令人聞風喪膽。”


    “但是,有鞍鐙的騎兵,天然克製匈奴騎兵!”


    然後周邈看向蒙恬,“蒙內史,你以後是要‘卻匈奴七百餘裏’的猛人,你說大秦騎兵要不要裝備馬鞍馬鐙?”


    王賁:誒???


    蒙恬?那他呢?他呢??


    蒙恬亦難掩激動憧憬:“此等利器,理當裝備!”


    周邈又豪氣一揮手:“那我再附贈一個馬蹄鐵!”


    蒙恬轉頭看看陛下,又回頭問:“何為馬蹄鐵?有何作用?”


    “馬蹄鐵,又稱馬掌,是裝釘在馬蹄上的蹄形、月牙狀鐵塊。也不止可以裝在馬蹄上,如果富裕的話,也能裝在牛、驢等其他畜力牲口的蹄子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鴉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鴉泉並收藏(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