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作者:鴉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周邈最不願意聽人說始皇陛下的壞話,哪怕他自己也不行!
立即反駁道:“但這裏可是關中鹹陽,陛下眼皮子底下,絕不至於糜爛至此!”
李斯:……那你剛才反駁我?
周邈並不覺得他自相矛盾。
接著說:“相比蘭池案的撲朔迷離,博狼沙案的真相,就是世人皆知了!”
“雖然大索天下十日,最終也沒抓到元凶,但曆史給我們揭露了真相:
博狼沙刺殺案主謀,乃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是也!”
“張良家五世相韓,為報滅韓之仇,在秦始皇東巡時,找來一力士,在高遠處扔出一百二十斤鐵椎,隻是誤中副車。”
“不過……”
蒙恬:警覺.jpg
轉折來了!
周邈果然轉折:“不過若非張良才華精絕,闖出聲名赫赫留載青史,也無人知曉此案主謀。博狼沙刺殺案,也將成為一件迷案。”
嬴政此時反而很冷靜,在深思刺殺案的同時,還一心二用:
三傑之一,舊韓地的張良……
“在韓國故地遇刺,有動機、有能力籌劃刺殺的張良,卻沒被查出來,‘亡匿下邳’回歸正常生活,足見大秦在當地控製力之鬆散。”
“綜上,從關中到關東六國故地,大秦對基層控製力都普遍不足。”
以兩樁刺殺案論證之後,重申了事實結論。
章台宮君臣對這一事實,眼下其實也已有所察覺。
隻是在此之前,不曾料到會那樣嚴重。
承上啟下,周邈順勢道出原因:“究其原因,在於秦國擴張過快。”
“就好比,一口生吞下一滿碗麥飯,一頓還連吞六碗,會消化不良,是再正常不過了的。”
……
但周邈依舊聽不得批評始皇陛下的話,尤其還有一點證據支持時。
“但是!”
周邈一個重音轉折。
“始皇陛下接手的大秦,就像是一輛戰車,爬行在坎坷上坡段。”
“車後推著向前的、擴張的,是先祖英靈、是秦國黔首,更是客觀時勢!”
“進,則上行;停,則倒退。而一旦倒退,戰車將從先烈英靈的骸骨、黔首的血肉之軀上碾過,甚至大秦也隨之衰亡。”
“大勢所趨,旨令所出並不全由君王。”
忽如其來地,嬴政一直牢緊的胸臆,有刹那舒展。
“何為大勢?隻取一方麵舉個例子。”
“請看史記記載:‘三年…歲大饑’;‘四年…天下疫’;‘八年…四月,寒凍’;‘十一年…天下大旱’;‘十七年,民大饑’;‘十九年,大饑’;‘二十一年…大雨雪’!”
“除了密集的自然災害記載之外,還有多次‘彗星見’之類表示不詳的描述,要求君王有所行動。”
“可以看出,始皇陛下繼位後,可謂是多災多難!”
“再加上秦國之所以強於六國,之所以將士英勇、戰力彪悍,最主要的推力:軍功爵製。”
“層層加碼下來,不迅速擴張,將內部矛盾轉為外部矛盾,奪取六國資源以滋養大秦,並保障軍功爵製度的繼續運行。
誰能斷定,大秦不會步入衰亡?”
章台宮中眾人,無一不是秦國老臣,或老臣之後。
聽得周邈一番話,腦中忽地有如青天響雷!
先前不曾設想過,設若秦國不曾兼並六國,秦國能不衰亡嗎?
隻道是為戰而戰,為雄業而戰,卻難道是為存亡而戰?
王綰、隗狀和馮劫等人不約而同,忽地轉頭看向上首的嬴政。
嬴政手指緊捏竹簡,以抵抗指尖一股股酸麻感的衝擊。
指尖酸麻,是大喜大悲大激動時,心髒傳遞出的暗號。
“大秦的過快擴張,有君王意誌,更有大勢所趨。”
周邈歎息道:“不過無論如何,擴張太快以致消化不良,已成既定事實。”
……
第11章 章台宮現場曆史直播:秦亡的原因
周邈深呼吸,調整一下情緒,接著說擴張過快的後果:
“擴張過快,致使大秦缺乏足夠數量和忠誠的軍隊,去駐紮各地;
致使大秦沒有足額能讀會寫的、懂文書和法條的官吏,去治理基層。”
“以至於朝廷派遣到各郡的地方長官,甚至必須與當地的勢力——六國舊貴族和士人進行合作,才足以治理一方。”
“但這樣一來,大秦對六國故地的直接控製程度和力度,相應就降得很低了。”
周邈無奈唏噓。
殿中君臣也都明白,或者已經察覺到了,問題確實存在。
周邈突然想到一點,就插了個題外話稍作拓展:
“其實,為防止六國貴族割據一方,為將權勢收歸朝廷、加強集權,始皇陛下未雨綢繆,施展了‘徙天下富豪於鹹陽十二萬戶’的統治術。”
“六國遺民想要生事,最便利的就是擁護六國貴族,但現在雙方被隔離兩地,無形中就少了許多事。”
“假使沒有遷十二萬戶富豪到鹹陽,大秦對地方的控製情況恐怕更糟糕!”
“隻是遷又沒遷幹淨——”
突然,周邈眼珠滴溜溜轉,一看就是在使壞心思。
毫無預兆地看向蒙恬,話題也一個大跳躍:
“蒙內史,你阿父、蒙武將軍斬殺的楚國名將項燕,有關他的後人們,沒在遷居鹹陽之列嗎?”
蒙恬乃管轄鹹陽的內史,安置遷徙到鹹陽的六國富豪,正也他職責範圍。
因此關於遷徙名單,他也大略知道些。
“項燕乃楚將,非楚國王室,項燕的後人,或許並不在其列。
若在其列,那就還在遷徙路上,或者逃避了遷徙令。”
總之,這會兒沒在鹹陽。
“別的不說,一定要把項燕的孫子項羽,和項羽的叔父項梁,給遷到鹹陽來!”
周邈的壞心思,已經盡數暴露無遺。
“項羽,那可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啊,楚漢爭霸的一方主角!”
蒙恬立即明白了,這項羽日後乃是一方雄主!
殿中李斯等人,神情立即為之一
肅。
嬴政也立刻下令:“務必將項燕後人,尤其項羽和項梁遷至鹹陽看管。”
王綰和隗狀兩位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總攬全國政務,當即領命:“喏!”
“差點忘了!”周邈突然一巴掌拍在案幾上。
“項羽現在才十一二歲吧?應該還沒取字‘羽’,所以他還叫項藉。”
“還有,據說項羽長了一雙罕見的重瞳。”
“可得仔細點,不然以項梁的手段,遷徙時錯漏了項羽也有可能。”
嬴政略一沉思,又追加一道命令:“分出楚地富豪遷居鹹陽的事務,交由李斯接管。切莫錯漏。”
李斯也領命:“臣得令!”
項藉,項梁,若叫你二人跑掉了,他李斯便不叫李斯!
題外話結束,周邈發現他又跑題了。
……
“咳咳!”
咳嗽掩飾一下,又若無其事地接上:“隻是,六國貴族富豪被遷走了,大秦卻不能派遣足額的官吏補足,久而久之,地方勢力依舊坐大。”
“地方勢力坐大,會出現什麽問題?”
周邈自問自答:“六國遺民士人所代表的地方勢力,掌控著基層,也就堵住了大秦直接對話百姓的窗口。
而且秦朝廷的政策、法條律令,他們會如實執行嗎?想也知道不太可能。”
“或懶政怠政、或曲解律令,甚至按喜好自治的都有,這都極易加深黔首對秦朝廷的誤解和怨恨。”
王綰和隗狀兩位丞相,以及馮劫等人,聽著聽著眉頭就鎖緊了。
欺上瞞下,陽奉陰違!
周邈把話題又稍作延伸:“都說秦律嚴苛,讓黔首苦不堪言,但在我看過有關睡虎地秦簡、裏耶秦簡,以及嶽麓書院、北大藏秦簡等,秦簡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後,卻覺得秦律其實很完備。”
“在這個時候,能有這樣完備程度的秦律,簡直不可思議,令人歎服!”
“當然,以現代文明社會的目光來看,確實有一些傷害身體的肉刑比較殘忍,有些量刑也偏重了。
可是所謂亂世用重典,治亂象也當用重典,雖不讚同、但能理解。”
立即反駁道:“但這裏可是關中鹹陽,陛下眼皮子底下,絕不至於糜爛至此!”
李斯:……那你剛才反駁我?
周邈並不覺得他自相矛盾。
接著說:“相比蘭池案的撲朔迷離,博狼沙案的真相,就是世人皆知了!”
“雖然大索天下十日,最終也沒抓到元凶,但曆史給我們揭露了真相:
博狼沙刺殺案主謀,乃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是也!”
“張良家五世相韓,為報滅韓之仇,在秦始皇東巡時,找來一力士,在高遠處扔出一百二十斤鐵椎,隻是誤中副車。”
“不過……”
蒙恬:警覺.jpg
轉折來了!
周邈果然轉折:“不過若非張良才華精絕,闖出聲名赫赫留載青史,也無人知曉此案主謀。博狼沙刺殺案,也將成為一件迷案。”
嬴政此時反而很冷靜,在深思刺殺案的同時,還一心二用:
三傑之一,舊韓地的張良……
“在韓國故地遇刺,有動機、有能力籌劃刺殺的張良,卻沒被查出來,‘亡匿下邳’回歸正常生活,足見大秦在當地控製力之鬆散。”
“綜上,從關中到關東六國故地,大秦對基層控製力都普遍不足。”
以兩樁刺殺案論證之後,重申了事實結論。
章台宮君臣對這一事實,眼下其實也已有所察覺。
隻是在此之前,不曾料到會那樣嚴重。
承上啟下,周邈順勢道出原因:“究其原因,在於秦國擴張過快。”
“就好比,一口生吞下一滿碗麥飯,一頓還連吞六碗,會消化不良,是再正常不過了的。”
……
但周邈依舊聽不得批評始皇陛下的話,尤其還有一點證據支持時。
“但是!”
周邈一個重音轉折。
“始皇陛下接手的大秦,就像是一輛戰車,爬行在坎坷上坡段。”
“車後推著向前的、擴張的,是先祖英靈、是秦國黔首,更是客觀時勢!”
“進,則上行;停,則倒退。而一旦倒退,戰車將從先烈英靈的骸骨、黔首的血肉之軀上碾過,甚至大秦也隨之衰亡。”
“大勢所趨,旨令所出並不全由君王。”
忽如其來地,嬴政一直牢緊的胸臆,有刹那舒展。
“何為大勢?隻取一方麵舉個例子。”
“請看史記記載:‘三年…歲大饑’;‘四年…天下疫’;‘八年…四月,寒凍’;‘十一年…天下大旱’;‘十七年,民大饑’;‘十九年,大饑’;‘二十一年…大雨雪’!”
“除了密集的自然災害記載之外,還有多次‘彗星見’之類表示不詳的描述,要求君王有所行動。”
“可以看出,始皇陛下繼位後,可謂是多災多難!”
“再加上秦國之所以強於六國,之所以將士英勇、戰力彪悍,最主要的推力:軍功爵製。”
“層層加碼下來,不迅速擴張,將內部矛盾轉為外部矛盾,奪取六國資源以滋養大秦,並保障軍功爵製度的繼續運行。
誰能斷定,大秦不會步入衰亡?”
章台宮中眾人,無一不是秦國老臣,或老臣之後。
聽得周邈一番話,腦中忽地有如青天響雷!
先前不曾設想過,設若秦國不曾兼並六國,秦國能不衰亡嗎?
隻道是為戰而戰,為雄業而戰,卻難道是為存亡而戰?
王綰、隗狀和馮劫等人不約而同,忽地轉頭看向上首的嬴政。
嬴政手指緊捏竹簡,以抵抗指尖一股股酸麻感的衝擊。
指尖酸麻,是大喜大悲大激動時,心髒傳遞出的暗號。
“大秦的過快擴張,有君王意誌,更有大勢所趨。”
周邈歎息道:“不過無論如何,擴張太快以致消化不良,已成既定事實。”
……
第11章 章台宮現場曆史直播:秦亡的原因
周邈深呼吸,調整一下情緒,接著說擴張過快的後果:
“擴張過快,致使大秦缺乏足夠數量和忠誠的軍隊,去駐紮各地;
致使大秦沒有足額能讀會寫的、懂文書和法條的官吏,去治理基層。”
“以至於朝廷派遣到各郡的地方長官,甚至必須與當地的勢力——六國舊貴族和士人進行合作,才足以治理一方。”
“但這樣一來,大秦對六國故地的直接控製程度和力度,相應就降得很低了。”
周邈無奈唏噓。
殿中君臣也都明白,或者已經察覺到了,問題確實存在。
周邈突然想到一點,就插了個題外話稍作拓展:
“其實,為防止六國貴族割據一方,為將權勢收歸朝廷、加強集權,始皇陛下未雨綢繆,施展了‘徙天下富豪於鹹陽十二萬戶’的統治術。”
“六國遺民想要生事,最便利的就是擁護六國貴族,但現在雙方被隔離兩地,無形中就少了許多事。”
“假使沒有遷十二萬戶富豪到鹹陽,大秦對地方的控製情況恐怕更糟糕!”
“隻是遷又沒遷幹淨——”
突然,周邈眼珠滴溜溜轉,一看就是在使壞心思。
毫無預兆地看向蒙恬,話題也一個大跳躍:
“蒙內史,你阿父、蒙武將軍斬殺的楚國名將項燕,有關他的後人們,沒在遷居鹹陽之列嗎?”
蒙恬乃管轄鹹陽的內史,安置遷徙到鹹陽的六國富豪,正也他職責範圍。
因此關於遷徙名單,他也大略知道些。
“項燕乃楚將,非楚國王室,項燕的後人,或許並不在其列。
若在其列,那就還在遷徙路上,或者逃避了遷徙令。”
總之,這會兒沒在鹹陽。
“別的不說,一定要把項燕的孫子項羽,和項羽的叔父項梁,給遷到鹹陽來!”
周邈的壞心思,已經盡數暴露無遺。
“項羽,那可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啊,楚漢爭霸的一方主角!”
蒙恬立即明白了,這項羽日後乃是一方雄主!
殿中李斯等人,神情立即為之一
肅。
嬴政也立刻下令:“務必將項燕後人,尤其項羽和項梁遷至鹹陽看管。”
王綰和隗狀兩位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總攬全國政務,當即領命:“喏!”
“差點忘了!”周邈突然一巴掌拍在案幾上。
“項羽現在才十一二歲吧?應該還沒取字‘羽’,所以他還叫項藉。”
“還有,據說項羽長了一雙罕見的重瞳。”
“可得仔細點,不然以項梁的手段,遷徙時錯漏了項羽也有可能。”
嬴政略一沉思,又追加一道命令:“分出楚地富豪遷居鹹陽的事務,交由李斯接管。切莫錯漏。”
李斯也領命:“臣得令!”
項藉,項梁,若叫你二人跑掉了,他李斯便不叫李斯!
題外話結束,周邈發現他又跑題了。
……
“咳咳!”
咳嗽掩飾一下,又若無其事地接上:“隻是,六國貴族富豪被遷走了,大秦卻不能派遣足額的官吏補足,久而久之,地方勢力依舊坐大。”
“地方勢力坐大,會出現什麽問題?”
周邈自問自答:“六國遺民士人所代表的地方勢力,掌控著基層,也就堵住了大秦直接對話百姓的窗口。
而且秦朝廷的政策、法條律令,他們會如實執行嗎?想也知道不太可能。”
“或懶政怠政、或曲解律令,甚至按喜好自治的都有,這都極易加深黔首對秦朝廷的誤解和怨恨。”
王綰和隗狀兩位丞相,以及馮劫等人,聽著聽著眉頭就鎖緊了。
欺上瞞下,陽奉陰違!
周邈把話題又稍作延伸:“都說秦律嚴苛,讓黔首苦不堪言,但在我看過有關睡虎地秦簡、裏耶秦簡,以及嶽麓書院、北大藏秦簡等,秦簡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後,卻覺得秦律其實很完備。”
“在這個時候,能有這樣完備程度的秦律,簡直不可思議,令人歎服!”
“當然,以現代文明社會的目光來看,確實有一些傷害身體的肉刑比較殘忍,有些量刑也偏重了。
可是所謂亂世用重典,治亂象也當用重典,雖不讚同、但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