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也知道跟他們說不明白,反正這合資企業,跟他們的國營企業是不一樣的,大家現在不了解,以後慢慢的就清楚了。


    前前後後將近一個月左右,動用三四百人,總算在李麥芒回來之前把工廠建好了。


    將近一個月,李麥芒也沒回來是有原因的,原市沒有賣汽車的,她要坐火車,花費一兩天的時間輾轉去滬市,在那裏買車,然後考駕照。


    因為她的特殊身份,考駕照相對容易些,羅玉書考駕照才叫困難,除了練車,還要背書,書裏的主要內容是如何養護和維修車輛。


    這也是導致羅玉書沒能考下來駕照的最主要原因,半個月的時間,還是有點短了,羅玉書剛勉強把書背下來,實操又是個大坎。


    之後就是開車回來,唯一慶幸的是,新買的車子,又是在這個時候質量相對好的皇冠,這一路上沒出什麽毛病。


    後來碰到晉省運煤的車隊,就跟在他們後麵,安全性大大提高。


    回來路上,羅玉書沒事就拿書出來看,有時候還會按照書本上的內容,糾正李麥芒開車的一些小毛病。


    她的這些小毛病都是穿越前開自動擋養成的,換成手動擋還挺不習慣。


    四座的車子,就坐了他們兩個人,後排座椅和後備箱裏基本上都是李麥芒在滬市買的東西,大多都是吃的和一些日常消耗品。


    買車是因為代步需要,她辦廠子,以後肯定需要經常出門談生意,沒個代步車不行。


    洗衣機和電視機買了放在火車上,直發同市,不出意外的話,孫星應該已經派人把東西拉走了。


    等李麥芒好不容易回樓縣的時候,工廠已經建好,甚至都被打掃好,就等著機器入廠。


    每天都有人來廠子外麵逛逛,就是想看看廠子有沒有開始招工。


    最近縣裏的在外麵閑逛的小青年少了很多,大多都聽到了有新廠子招工的消息,反正現在也沒有別的工作,先做著這個工作,然後再慢慢等家裏人退下來唄。


    在這個時間節點,大家都知道不能在外麵惹事,被記上肯定是沒辦法參加招工的。


    李麥芒回到樓縣,孫星就迫不及待的要搞開業,早一天開業,他也好早一天放下心裏的擔子。


    一陣塵土飛揚中,皇冠車停下,李麥芒從車裏下來,這一路,除了國道是壓的柏油路,其他的地方大多還是土路。


    原本冰藍色的車,現在成了土褐色,就算是每天擦車,也趕不上塵土附著的速度。


    趕路回來的這段時間,李麥芒發現羅村又有一大片地方成了綠色,可以放置工廠,就知道,這是工廠建成了,她可以重新把工廠換到這塊地方。


    “你們可算是回來了,我可是天天數著日子盼著呢,你看,咱們今天就開業?今天開業,明天招工,後天就可以正式開工。”


    放在今天舉行剪彩儀式也是為了把招工的消息擴散出去,方便明天在大灣鄉招工,縣裏的三百個個名額是不需要招的,直接按照縣裏的招工指標來排就行。


    縣裏很多人手裏都是握有招工指標的,就等著有廠子接收他們呢,有的是工人子弟,有的是退伍兵……


    直接按照年份來排,誰不想去,順位延續到下一個就行。


    現在等著接收的人太多了,暫時還輪不上那些連招工指標都沒有的人。


    “會計這類的崗位,我給你推薦幾個人,你看合不合適,你要是覺得不合適,自己招人也行。”


    孫星坐上李麥芒的車子,後座還塞著三個縣委的人,後麵跟著縣裏的吉普212,上麵帶上司機坐八個人。


    到了工廠,早就準備好的鑼鼓隊敲起來,大紅花端出來,附近的村民聽說消息,也拖家帶口的跑過來。


    隨著一陣演講,到了李麥芒的順序,孫星問她要不要上去演講。


    樂嗬嗬聽了半天的李麥芒愣了一下,這不就是畫大餅嗎,麵對孫星期待和慫恿的目光,還有台下村民的目光,李麥芒猶豫了一下,還是上台了。


    市裏派來的記者拿著照相機一頓哢哢照,合資企業在這個年代很少,少到每個都需要報道。


    “父老鄉親們,華國正在飛速覺醒,未來也將一片光明。


    在這片黃土地上,正是有你們,才充滿無限的希望,無限的可能,麥芒童車廠雖然隻是一個小廠子,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成為享譽國際的大品牌!


    今年我們先定一個小目標,把麥芒童車,賣到全國的各個角落……”


    一群人劈裏啪啦的鼓掌,孫興也滿臉紅光的對身邊的人說:“還是外國佬敢吹牛啊。”


    第7章 天上掉下個好工作


    李麥芒是不是吹牛呢?還真不是,這樣一條自行車生產線路,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一個月生產四萬輛自行車完全不成問題,全年能生產將近五十萬輛自行車。


    這個工廠一共安置了四條生產線,年產量可以達到二百萬輛。


    而現在的自行車廠大多工序是手工製造的,小廠年產量也就在兩三萬輛左右,最大的工廠年產量也不過二百萬輛,全國自行車年產量在兩千萬輛左右。


    這個年代,自行車貴是貴,但是很多家庭,尤其是工人家庭,還是買得起的,限製他們的隻有產量。


    他們不是沒錢買自行車,是拿著錢也買不到自行車。


    晉省有各種豐富的礦產資源,對於生產自行車來說簡直不要太方便。


    開業儀式搞的紅紅火火,羅村的人更是喜出望外,這廠長是李麥芒,那大家這段時間幫忙照顧羅小田能不能優先進廠啊。


    “可拉倒吧,我聽說小田在你家的那段時間,你家天天吃玉米麵。”


    “胡,胡說,你家才天天吃玉米麵呢。”這人著急的辯駁,生怕被李麥芒知道了,自己進不去廠子。


    羅建設拉著羅小田,跟她說,台上正在演講的那個人就是她姐姐,她在這開了廠子,以後小田不用擔心會被別人帶走了。


    羅小田還是怯生生的看著台上光芒四射、自信昂揚的李麥芒,那是她從來沒見過的女生的樣子。


    在她的印象裏,女人應該是像奶奶一樣,勞苦一輩子,滿臉皺紋,佝僂著身子。


    或者是像媽媽和嬸嬸們那樣,勤儉樸素、大大咧咧,在外麵的時候,永遠要站在最後麵。


    隻有李麥芒,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精致的麵孔,站在台上,被所有人仰望。


    開業儀式結束之後,李麥芒來到羅小田跟前,蹲下身子,八歲的小田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隻有一米的樣子。


    “你不想離開村子,那我就也在村子裏,以後我們就住在廠子裏,你就不用擔心我是壞人,會把你帶走了。”


    羅小田轉頭看向羅建設,村長爺爺是村子裏對她最好的人,她是知道的。


    “去吧。”羅建設鬆開羅小田的手,讓她去李麥芒身邊。


    被鬆開手的羅小田遲疑片刻,然後飛撲進李麥芒懷裏,眼淚瞬間落下來,哭著喊姐姐。


    父母去世的這一年裏,她一直都在擔驚受怕,因為她知道,自己沒有家人了,她一直都擔心會被村裏人當成累贅扔出去。


    現在姐姐終於來找她了,她又有家人了,再也不用擔心會被當成累贅扔出去了。


    “別害怕,以後我就是你的親姐姐,我們就是一家人。”李麥芒抱著羅小田,就像是抱住了小時候的自己。


    工廠開始宣布招工,明天可以來報名,當天報名,當天出結果,隻要年輕人,隻要大灣鄉的人,一百個名額。


    大灣鄉的年輕人簡直就要瘋了,如果說麥芒自行車廠的招工對於樓縣的年輕人來說是意外之喜,對於大灣鄉的年輕人來說就是天上掉餡餅。


    在那個年代,城市和農村的差距非常大,工作崗位更是完全不流通,農村人在城市裏幾乎找不到工作,農村本土又沒有工作崗位。


    所有農村人除了去地裏刨食,頂多也就是養些家禽補貼家用。


    “你說咱孩兒要是進工廠了,這結婚還用愁嗎。”


    “想進廠的人海了去了,哪那麽容易輪到咱家。”


    “你去求求人啊。”


    當天夜裏,很多人都睡不著覺,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李麥芒就被外麵的吵鬧聲吵醒。


    換好衣服,從自己臥室出來,推開門就看到院牆外麵聚集著一堆男女老少。


    此時廠子還沒開門,不過門衛已經被他們吵醒,這時候正在讓他們靠後,不要試圖衝擊大門,報名要等到八點之後,現在先排隊。


    排隊是不可能排隊的,誰都像第一個報名,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在前麵報名的,錄取幾率肯定大於後麵報名的。


    門衛也就是這麽一說,他還是等著過會兒來人開門之後,自然會有人教他們排隊。


    昨天晚上,李麥芒是睡在廠子裏的,廠子裏現在設備都安裝好了,孫興早就派人過來巡邏,以後這些人也會進廠子的保衛科裏。


    “姐姐?”羅小田揉著眼睛,迷迷糊糊的走出來,她昨天晚上也是在工廠宿舍睡的。


    “走,先下去吃飯去。”看看時間,食堂應該已經開了。


    食堂的大師傅原來是在國營工廠幹的,後來樓縣的那個廠子因為經營不善,處於半倒閉狀態,孫星就把他們給拉到自行車廠了。


    剛進食堂,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李麥芒拿著剛買的飯缸,讓大師傅給她們兩個打飯。


    麵疙瘩湯配包子,早餐就得這麽吃,李麥芒還特地要了一個水煮蛋,給羅小田吃。


    她還準備買頭牛,就算沒牛,養頭羊也行,方便羅小田每天喝牛奶,她的身高已經嚴重落後於同齡人了,必須每天肉蛋奶補回來。


    羅小田從來都沒吃過這麽好吃的飯菜,埋頭苦吃,小小的人,居然吃的比李麥芒還多,真不知道她是怎麽吃下去的。


    吃過飯,孫星他們也過來了,安保們手裏拿著棍子,要求所有人排隊。


    誰要是不排隊,還大吵大鬧的,直接就給一棍子,這個時候可沒有什麽暴力執法,執法就是執法。


    在這樣的強製要求下,很快隊伍就拍成兩列,不是來報名的都站出去。


    別看來的人多,大多數都是不符合報名要求,隻是過來看熱鬧的。


    大灣鄉因為到處是丘陵,村子都比較小,每個村子符合條件的年輕人也就二三十個。


    “盡量多招一些羅村的人,我沒回來之前,他們一直照顧著小田,也不容易。”


    李麥芒這麽提了,那當然要照顧一下,羅村報名的二十五個人,在排查過都沒什麽問題之後,全部錄取。


    樓縣的招工主要靠通知,排名靠前的,有招工指標,但是還沒工廠接收的年輕人收到通知後到縣委報道。


    大部分人都選擇去羅村自行車廠幹,畢竟現在想進工廠越來越難,有的人手裏捏著招工指標好幾年都沒工廠接收。


    以前的工廠一個接一個的開,現在的工廠基本上已經飽和,除非是家裏有人退下來,騰出位置,不然很難進去。


    隻有幾個人,堅定的要等國營工廠:“我才不去外國人的工廠呢,那是資本家的工廠,而且,幹不好還要辭退,也太丟人了。”


    他們不去沒關係,有的是人去,一個月二十多塊,怎麽也不少了。


    何多多高中畢業之後,就一直在等工作,有編製的工作不好等,就連代課老師這樣的工作也有很多人要做。


    她家沒什麽關係,家裏孩子又多,父母就算是從工廠退下來,也輪不到她去接班,太偏僻的地方,父母又不放心她一個人去。


    這次的合資工廠招工,她本來是沒收到通知的,是下午的時候,突然臨時通知她,說是前麵有人不去了,問她去不去。


    “去,當然要去的。”何多多快速回答。


    等父母回來之後,就告訴父母,她找到工作了,羅村自行車廠,聽說,到那裏就能分配住房,以後她就住那裏了。


    父母有些沉默,她的兄弟姐妹們卻高興的很。


    何多多是家裏老四,上頭有一個姐姐,兩個哥哥,一家六口人,擠在五十多平的兩室一廳裏,隻能靠拉簾子分隔出私密空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零年代回國建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頭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頭山並收藏八零年代回國建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