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嚕”一聲,肚子不合時宜地響起。
聞嘉嘉懊惱地拍了聲腦袋,摸摸肚子,趁著月光正盛下樓去做飯。
她還帶著上輩子的習慣,習慣六點之後做飯吃。
堂屋□□兩邊的門是通往廚房的門,摸黑進廚房後點燃灶台上的煤油燈,而後開始做飯。
燒火對她這位幹過農村美食博主的人來說是件小事,聞嘉嘉很快就把火給點燃了。
她點火時順帶看眼鬆明和柴火,而後點了點頭。
嗯,鬆明有一竹筐,看來這半年都不必愁沒鬆明引火用了。
至於柴火,灶台邊的柴火堆得有一米多高,整整齊齊的,暫時不必她再去搬。
家裏其他地方也是有柴火的,天井右側還有兩間小雜物房,而樓梯就夾在雜物房和房間中間。
這兩間雜物房裏頭堆了不少木柴和竹子,足夠她用到明年開春。
火燒好後鍋裏添水,聞嘉嘉翻出鑰匙,到原主父母的房間裏去拿糧食。
木門“吱呀”一聲響,聞嘉嘉端著煤油燈跨門而入,昏暗的燈光無法照亮整間屋子,她尋找了會兒,才在房間的櫥櫃下層找到糧食。
“這夠吃多久啊?”她暗暗嘀咕。
櫥櫃裏有小半袋子的麵粉,兩截米粿,還有十多斤的大米。
不過這也不是家裏所有的糧食,原主大姐的房間裏還有不少地瓜和各種雜糧。
聞嘉嘉想了想,拿了截米粿,又打開櫥櫃上層門,拿兩個雞蛋。
櫥櫃中有滿滿一竹盆的雞蛋,瞧著有30來個。
雞蛋自然是家裏雞下的,家裏有養雞,養了五隻,其中四隻母雞一隻公雞,每天能收一到兩個雞蛋。
隻是這時候雞蛋是金貴物,需要留著賣給收購站,亦或者是留著大集的時候換東西,壓根就舍不得吃。
如今換她聞嘉嘉……該吃吃,該喝喝,債多不愁,也不差這幾個雞蛋了。
鍋裏的水燒得差不多了,聞嘉嘉把已經沸騰的水舀到木盆裏,等鍋底水燒幹後,再往鍋中倒油。
木房子漏風嚴重,晚風呼呼一陣吹,吹得涼意陣陣,也吹得煤油燈光晃啊晃。
“滋啦——”
雪白的豬油在鍋裏化開,霸道的香氣立刻便勾得聞嘉嘉口水直冒。
她真不饞油,是原主這具身體饞。
聞嘉嘉咽了咽,快速往鍋裏打兩雞蛋,炒碎後放入白菜。
白菜是她傍晚逛菜地時拔的,冒頭才滿半個月的小白菜,脆嫩得很,就是用清水煮都有股清甜味兒。
等小白菜炒蔫兒後,再將切成扇形的米粿片倒入鍋中,趁著旺火快快翻炒一分鍾。
當地是產米區,吃的也大多是米製品,米粿便是常吃的米製品之一。
這時候的米粿多是做成20厘米長的圓柱形狀,一截的米粿配上雞蛋青菜煮成米粿湯,足夠原主養父母一家子對付一頓了,更別提她現在的一大兩小三個胃口不大的。
米粿炒得差不多,剛剛舀到木盆裏的水就可以再倒回鍋裏去。
又是滋啦一聲,油光浮在微白的湯麵上,沒一會兒又咕嚕咕嚕冒起泡來。
米粿片兒容易爛,水開煮兩分鍾,加入鹽便能出鍋。
“吃飯了!”聞嘉嘉抬頭喊。
木房子可不隔音,閣樓就在廚房斜上方,隨便一個動靜都能聽見。
就像現在,兩小孩啪啪啪啪的走路聲她也能聽見,快得很呢。
嘿!怕她怕得要死,吃飯卻挺積極的。
第3章 聞春聞萱
兩小孩一個叫聞春,另一個叫聞萱。
聞春是聞大姐家的姑娘,生在大年初一春節那天,到現在三歲八個月大,此刻穿著白色的小短褂,頂著亂糟糟的頭發,正乖乖巧巧地站在飯桌旁。
聞萱是二姐家的,比聞春小三個月,長得和聞春很像,乍一看兩個跟雙胞胎差不多。
特別是那眼睛,仿佛跟一個模板裏刻出來的似的。
也就是聞春臉偏尖,而聞萱臉偏圓,否則聞嘉嘉得廢一番功夫去認她倆。
聞嘉嘉覺著聞萱這姑娘脾性要比她姐活潑大膽些,這會兒輕挪腳步往灶台這邊靠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鍋裏看呢。
“別嗦手指,快洗手吃飯。”聞嘉嘉端著碗時順手把她嘴裏的手指給扒拉出來,黑不啦嘰的真是沒眼看。
米粿片兒湯全盛到了個大碗中,聞嘉嘉又分別舀些到飯碗裏。
兩小孩已經洗完手了,怯生生地坐上桌,又小心翼翼地看她一眼,然後無聲地拿起勺子,仰下巴吃。
吃一口,還偷瞥一眼。
“……”
聞嘉嘉頓時覺得她穿的不是她們的姨媽,而是她們的後媽。
她有心想說什麽,但吃飯時間她不愛教育人,食物來之不易,別平白壞胃口。
米粿片兒湯香得很,豬油香和米香融合在一起,配著水嫩嫩的青菜和炒過的雞蛋,完全不需要雞精味精這種調料來提鮮,食材本身的滋味就夠鮮!
爛卻依然有嚼勁的米粿片既不鬆散也不粘牙,多咬幾下獨有的米粿香便在口腔中綻放。
剛捶打出來的新鮮糍粑是啥味兒,這個米粿就是啥味兒。
嚼著嚼著,聞嘉嘉的心驀然就安了。兩個小孩也漸漸放開吃,能聽到勺子和碗的碰撞聲了。
瞧吧,一碗樸實的食物就能讓人安心。
—
對於聞嘉嘉來說樸實,對聞春和聞萱來說卻是難得的美味。
從過年到現在,她們頭回吃得這麽好,一時之間竟忘了還有位陌生的大姨在旁邊。
兩小孩瘦瘦小小的,坐的是偏高的凳子,可見聞家人對她們也頗是喜愛。
原主的身體缺少油水與細糧,所以即使聞嘉嘉深覺自己已經吃夠,本能卻讓她盛一碗後再盛一碗,直到胃撐之時才不得不停下來。
“天呐。”
聞嘉嘉摸著肚子不可置信地想,她竟然吃了三大碗的粿片湯。
要曉得鄉下土碗可不小,兩個手都合不起來呢!看來要提早考慮食物的事兒了,食物危機近在眼前啊。
兩小孩倒是一人隻吃大半碗,同樣也吃得肚皮滾圓。
煤油燈漸暗,廚房昏暗。隨著屋外一陣風吹來,煤油燈又暗幾分。
聞春熟練地用竹簽子挑挑,乖乖地坐在凳子上看著聞嘉嘉忙活。
聞嘉嘉在忙啥?
忙著趕雞入籠。
廚房邊上有一扇門,門打開就是屋子的後院。
後院足有30多平大,瞧著很平整,像是這幾年才開荒好的似的。
這麽大的地都用籬笆圍著,靠近屋子的地方做了排雞籠。
雞籠是用木頭做的,頂上還裝了瓦片,底下還做了墊高層,半點不怕漏雨。記憶中,當地冬天不算冷,大概也不怕受凍。
離屋子最遠的地方建了豬棚和茅房,隻是目前沒在豬棚裏頭見到豬。
聞嘉嘉想了想,轉頭問:“春兒,咱家有養過豬沒?”
聞春趕忙從凳子上下來,跑到後院門口靦腆道:“養了。”
小姑娘的聲音小,但很清脆,說完後就又匆匆忙忙移開眼神不敢看她。
聞嘉嘉心想,大概是去年養了,再早她怕是記不住。
不過這年頭家裏能養豬嗎?她沒太搞懂,決定找機會問問村裏人。家裏如果能養隻豬的話,別的不說,年底的肉總是不愁的。
除去雞籠和豬棚,後院剩下的地方堆了不少土磚和柴火。
而小菜地也在後院旁邊,入口處同樣用竹子做的籬笆門圍著,防止雞進入菜地。
“咯咯噠!”
雞到處跑,聞嘉嘉拿著掃帚到處追。
大部分的雞已經養成了進籠的好習慣,她隻需把那兩頭刺頭雞趕進籠就算完工。
此刻,夜幕徹底降臨。
屋外漆黑一片,村口小路隱沒在黑暗中,唯有村中心能看到點點燈光。
根據昨日來幫忙的嬸子們所說,今年年初那會兒大隊部通了電安了燈,往後他們浮陽大隊也算是有電燈的大隊了。
嬸子們還說,或許明年年底時他們大隊的隊員家也能通電安燈。
聞嘉嘉隻希望這事是真的,她完全不習慣沒有燈的日子!隻是拉電線需要的錢可不少,她得想辦法在這之前湊夠這筆錢。
想到錢……無語凝噎片刻,轉身回屋。
洗完碗,鍋裏還留有熱水,她準備給自己和兩個小孩洗洗。
大夏天的,再不洗她就要臭入味兒了!
聞嘉嘉把原主父母房間裏的大桶搬出來,嘩啦啦地往裏頭倒水。
家裏的水是今兒早晨村裏人給挑的,不僅把廚房的水缸給挑滿,連堂屋天井旁兩個大水缸也給挑滿,所以家裏暫時不缺水用。
滾燙的熱水摻和涼水,聞嘉嘉摸摸,覺得溫度差不多後,就招呼兩孩子過來:“來,脫衣服洗澡。”
兩孩子傻愣站著不敢動。
聞嘉嘉“嘖”了聲,一把將聞春和聞萱拉過來,“一身汗味不洗晚上能睡著啊。”
聞嘉嘉懊惱地拍了聲腦袋,摸摸肚子,趁著月光正盛下樓去做飯。
她還帶著上輩子的習慣,習慣六點之後做飯吃。
堂屋□□兩邊的門是通往廚房的門,摸黑進廚房後點燃灶台上的煤油燈,而後開始做飯。
燒火對她這位幹過農村美食博主的人來說是件小事,聞嘉嘉很快就把火給點燃了。
她點火時順帶看眼鬆明和柴火,而後點了點頭。
嗯,鬆明有一竹筐,看來這半年都不必愁沒鬆明引火用了。
至於柴火,灶台邊的柴火堆得有一米多高,整整齊齊的,暫時不必她再去搬。
家裏其他地方也是有柴火的,天井右側還有兩間小雜物房,而樓梯就夾在雜物房和房間中間。
這兩間雜物房裏頭堆了不少木柴和竹子,足夠她用到明年開春。
火燒好後鍋裏添水,聞嘉嘉翻出鑰匙,到原主父母的房間裏去拿糧食。
木門“吱呀”一聲響,聞嘉嘉端著煤油燈跨門而入,昏暗的燈光無法照亮整間屋子,她尋找了會兒,才在房間的櫥櫃下層找到糧食。
“這夠吃多久啊?”她暗暗嘀咕。
櫥櫃裏有小半袋子的麵粉,兩截米粿,還有十多斤的大米。
不過這也不是家裏所有的糧食,原主大姐的房間裏還有不少地瓜和各種雜糧。
聞嘉嘉想了想,拿了截米粿,又打開櫥櫃上層門,拿兩個雞蛋。
櫥櫃中有滿滿一竹盆的雞蛋,瞧著有30來個。
雞蛋自然是家裏雞下的,家裏有養雞,養了五隻,其中四隻母雞一隻公雞,每天能收一到兩個雞蛋。
隻是這時候雞蛋是金貴物,需要留著賣給收購站,亦或者是留著大集的時候換東西,壓根就舍不得吃。
如今換她聞嘉嘉……該吃吃,該喝喝,債多不愁,也不差這幾個雞蛋了。
鍋裏的水燒得差不多了,聞嘉嘉把已經沸騰的水舀到木盆裏,等鍋底水燒幹後,再往鍋中倒油。
木房子漏風嚴重,晚風呼呼一陣吹,吹得涼意陣陣,也吹得煤油燈光晃啊晃。
“滋啦——”
雪白的豬油在鍋裏化開,霸道的香氣立刻便勾得聞嘉嘉口水直冒。
她真不饞油,是原主這具身體饞。
聞嘉嘉咽了咽,快速往鍋裏打兩雞蛋,炒碎後放入白菜。
白菜是她傍晚逛菜地時拔的,冒頭才滿半個月的小白菜,脆嫩得很,就是用清水煮都有股清甜味兒。
等小白菜炒蔫兒後,再將切成扇形的米粿片倒入鍋中,趁著旺火快快翻炒一分鍾。
當地是產米區,吃的也大多是米製品,米粿便是常吃的米製品之一。
這時候的米粿多是做成20厘米長的圓柱形狀,一截的米粿配上雞蛋青菜煮成米粿湯,足夠原主養父母一家子對付一頓了,更別提她現在的一大兩小三個胃口不大的。
米粿炒得差不多,剛剛舀到木盆裏的水就可以再倒回鍋裏去。
又是滋啦一聲,油光浮在微白的湯麵上,沒一會兒又咕嚕咕嚕冒起泡來。
米粿片兒容易爛,水開煮兩分鍾,加入鹽便能出鍋。
“吃飯了!”聞嘉嘉抬頭喊。
木房子可不隔音,閣樓就在廚房斜上方,隨便一個動靜都能聽見。
就像現在,兩小孩啪啪啪啪的走路聲她也能聽見,快得很呢。
嘿!怕她怕得要死,吃飯卻挺積極的。
第3章 聞春聞萱
兩小孩一個叫聞春,另一個叫聞萱。
聞春是聞大姐家的姑娘,生在大年初一春節那天,到現在三歲八個月大,此刻穿著白色的小短褂,頂著亂糟糟的頭發,正乖乖巧巧地站在飯桌旁。
聞萱是二姐家的,比聞春小三個月,長得和聞春很像,乍一看兩個跟雙胞胎差不多。
特別是那眼睛,仿佛跟一個模板裏刻出來的似的。
也就是聞春臉偏尖,而聞萱臉偏圓,否則聞嘉嘉得廢一番功夫去認她倆。
聞嘉嘉覺著聞萱這姑娘脾性要比她姐活潑大膽些,這會兒輕挪腳步往灶台這邊靠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鍋裏看呢。
“別嗦手指,快洗手吃飯。”聞嘉嘉端著碗時順手把她嘴裏的手指給扒拉出來,黑不啦嘰的真是沒眼看。
米粿片兒湯全盛到了個大碗中,聞嘉嘉又分別舀些到飯碗裏。
兩小孩已經洗完手了,怯生生地坐上桌,又小心翼翼地看她一眼,然後無聲地拿起勺子,仰下巴吃。
吃一口,還偷瞥一眼。
“……”
聞嘉嘉頓時覺得她穿的不是她們的姨媽,而是她們的後媽。
她有心想說什麽,但吃飯時間她不愛教育人,食物來之不易,別平白壞胃口。
米粿片兒湯香得很,豬油香和米香融合在一起,配著水嫩嫩的青菜和炒過的雞蛋,完全不需要雞精味精這種調料來提鮮,食材本身的滋味就夠鮮!
爛卻依然有嚼勁的米粿片既不鬆散也不粘牙,多咬幾下獨有的米粿香便在口腔中綻放。
剛捶打出來的新鮮糍粑是啥味兒,這個米粿就是啥味兒。
嚼著嚼著,聞嘉嘉的心驀然就安了。兩個小孩也漸漸放開吃,能聽到勺子和碗的碰撞聲了。
瞧吧,一碗樸實的食物就能讓人安心。
—
對於聞嘉嘉來說樸實,對聞春和聞萱來說卻是難得的美味。
從過年到現在,她們頭回吃得這麽好,一時之間竟忘了還有位陌生的大姨在旁邊。
兩小孩瘦瘦小小的,坐的是偏高的凳子,可見聞家人對她們也頗是喜愛。
原主的身體缺少油水與細糧,所以即使聞嘉嘉深覺自己已經吃夠,本能卻讓她盛一碗後再盛一碗,直到胃撐之時才不得不停下來。
“天呐。”
聞嘉嘉摸著肚子不可置信地想,她竟然吃了三大碗的粿片湯。
要曉得鄉下土碗可不小,兩個手都合不起來呢!看來要提早考慮食物的事兒了,食物危機近在眼前啊。
兩小孩倒是一人隻吃大半碗,同樣也吃得肚皮滾圓。
煤油燈漸暗,廚房昏暗。隨著屋外一陣風吹來,煤油燈又暗幾分。
聞春熟練地用竹簽子挑挑,乖乖地坐在凳子上看著聞嘉嘉忙活。
聞嘉嘉在忙啥?
忙著趕雞入籠。
廚房邊上有一扇門,門打開就是屋子的後院。
後院足有30多平大,瞧著很平整,像是這幾年才開荒好的似的。
這麽大的地都用籬笆圍著,靠近屋子的地方做了排雞籠。
雞籠是用木頭做的,頂上還裝了瓦片,底下還做了墊高層,半點不怕漏雨。記憶中,當地冬天不算冷,大概也不怕受凍。
離屋子最遠的地方建了豬棚和茅房,隻是目前沒在豬棚裏頭見到豬。
聞嘉嘉想了想,轉頭問:“春兒,咱家有養過豬沒?”
聞春趕忙從凳子上下來,跑到後院門口靦腆道:“養了。”
小姑娘的聲音小,但很清脆,說完後就又匆匆忙忙移開眼神不敢看她。
聞嘉嘉心想,大概是去年養了,再早她怕是記不住。
不過這年頭家裏能養豬嗎?她沒太搞懂,決定找機會問問村裏人。家裏如果能養隻豬的話,別的不說,年底的肉總是不愁的。
除去雞籠和豬棚,後院剩下的地方堆了不少土磚和柴火。
而小菜地也在後院旁邊,入口處同樣用竹子做的籬笆門圍著,防止雞進入菜地。
“咯咯噠!”
雞到處跑,聞嘉嘉拿著掃帚到處追。
大部分的雞已經養成了進籠的好習慣,她隻需把那兩頭刺頭雞趕進籠就算完工。
此刻,夜幕徹底降臨。
屋外漆黑一片,村口小路隱沒在黑暗中,唯有村中心能看到點點燈光。
根據昨日來幫忙的嬸子們所說,今年年初那會兒大隊部通了電安了燈,往後他們浮陽大隊也算是有電燈的大隊了。
嬸子們還說,或許明年年底時他們大隊的隊員家也能通電安燈。
聞嘉嘉隻希望這事是真的,她完全不習慣沒有燈的日子!隻是拉電線需要的錢可不少,她得想辦法在這之前湊夠這筆錢。
想到錢……無語凝噎片刻,轉身回屋。
洗完碗,鍋裏還留有熱水,她準備給自己和兩個小孩洗洗。
大夏天的,再不洗她就要臭入味兒了!
聞嘉嘉把原主父母房間裏的大桶搬出來,嘩啦啦地往裏頭倒水。
家裏的水是今兒早晨村裏人給挑的,不僅把廚房的水缸給挑滿,連堂屋天井旁兩個大水缸也給挑滿,所以家裏暫時不缺水用。
滾燙的熱水摻和涼水,聞嘉嘉摸摸,覺得溫度差不多後,就招呼兩孩子過來:“來,脫衣服洗澡。”
兩孩子傻愣站著不敢動。
聞嘉嘉“嘖”了聲,一把將聞春和聞萱拉過來,“一身汗味不洗晚上能睡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