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程方向和地點的不斷變化,華夏大地上不同季節氣候的不同變化讓他們逐漸有了直觀的感受。
首先就是在最近他們購買農作物的時候,儲物櫃中外界物品開始分等級了。雖然不像空間物品分得那麽詳細,但是同一種食材在儲物櫃的標識出現“普通”字樣,隻是那個“普通”二字的顏色很淺。
為了區分這個變化,四人還特意在一處農莊租了一間廚房。在農莊買了土豬肉、應季菜。
米爸米爸下廚,蕭米和元媽打下手。
把同種不同時期庫存的白菜、西紅柿、辣椒、豆角拿出來烹飪,水煮白菜,西紅柿炒蛋、涼拌西紅柿、辣椒炒肉、幹煸四季豆幾道菜。
同樣的做法,幾道菜的味道吃起來確實有差距,早期存的普通菜跟現在農家地道菜吃起來口感差不多了,一路上存的蔬菜又跟現在的農家菜有一定距離。
元媽感概說:這些跟曾經吃過的頂級食材差距越來越大,真不知道現在的頂級食材吃起來味道和口感又有什麽樣的變化。
這個米爸米媽蕭米都沒有吃過。
聽元媽講了後才恍然大悟難怪網上說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廚師的手裏價格不一樣,同一類食材分等級後價格也是巨大的,三倍、五倍、十倍都有。
幸好當時開農家樂提價等級不低啊。
元媽說曾經吃過最貴的家常菜是紅燒素茄子煲,三人份量,價格高達688華夏幣;西紅柿炒雞蛋388華夏幣;水煮白菜186華夏幣;虎皮青椒138華夏幣。
米媽聽了直說這下年虧大了。
惹得大家直樂嗬。
米媽也不是真的後悔賺錢少了,就純是感歎不同生活圈子的人,生活經曆其實蠻大的事實。
要是他們曾經有元妹子這樣的見識和經曆,指不定農家樂五年來還賺不到這麽多華夏幣。
元媽表示理解。
確實,這麽大量的頂級食材是不敢長時間在一家農家樂出現的。
有了農莊那幾天做飯炒菜的過程後,他們就確認了儲物櫃的智能性。
難怪同樣是外界普通物品櫃的“普通”食材一進儲物櫃,就跟空間早期儲存的外界“普通”食材逐漸出現較大的差距。
名副其實啊。
接下來,這個區別慢慢有起來變化,同樣都在一個櫃子裏外界食材,“普通”字體的顏色有深有淺,無形中已經有了三個檔次。
其次就是一路上買著買著,就明顯感受到農作物的物價一直在往上漲,就沒見過降價的現象。
特別是農作物種子,比五年前的價格都高了近五倍。
現在這個年代,土地種植的農作物,特別是蔬菜類,基本上都是大規模種植,種兩茬後為了提高產量就會重新購買種子,新種子也大都是來自農林院的工作人員的科研成果。
就很少有自己留種的,哪些偏遠山區地地道道三代務農的人例外。
比如像米爸老家那種情況的。
就這,還不算離譜的,起碼你能叫得出來名字的,種子店都還有。
但藥材種子在前兩年還能買得到的品種中,又有一些成為市場稀缺品種了。
就以上這兩點,如果不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自身需求而關注農作物情況的人是不可能有這些感受的。
幾十年前流行的那句口頭禪“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現在想起來就有些道理。
他們不是能力很強的那部分人,但在某種情況下,救濟一小部分人還可以的。
囤貨的迫切感就更強烈了。
這個情況種子店的人知道,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知道,農林工作人員知道,上麵肯定也知道。
蕭米四人沒有聲張。
沒必要引起大家的緊張情緒。
還得看後麵幾年發展的情況,還得看上麵的態度啊。
其實蕭米他們發現的這個情況,要說放三、五十年前,早就在民間引起軒然大波了。但是現在大家的生活除了抱怨物價上漲外一如既往的安定祥和,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物價更凶猛的增長,還是在於時代到底與前二十年不一樣了。
因為就像前麵說的那樣,科技早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現在每個人都在各司其職,很少有幾十年前那樣,很多都是“全方麵發展”的人才,是那種幹啥啥不精,但又都沾那麽一點邊的“全才”。
現在社會各行各業走精英路線,都是嚴重偏科的人。
而且大家都嚴格遵守生活守則,不信謠、不傳謠。
上麵沒有正式公告,下麵就不會有鋪天蓋地的傳聞和千奇百怪的輿論嘩然。
網上所見的都是實事求是的報道,完全是新聞播報,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的播報。
大家關注的是科技發展,就算農業方麵有這些播報,但是影響力不大,關注力不夠,再說華夏農林研究機構是藍星最權威的機構,就算減產,也不是沒有改進促收的能力,所以糧食減產的新聞被普通民眾一筆帶過。
注:這類的普通人是指與農林業學科不相幹的藍星人。
不從事跟農業有關的工作,就隻能感慨現在當農民好,農產品物價高,獲得的利潤高。
但是讓他們轉行從事農業生產吧,那肯定又會推三阻四,不可能受得住那份苦。
而且他們完全不知道農民現在的辛苦付出和收獲與前些年已經有了不少幅度的縮水,利潤根本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美滿。
特別是在家有自留地的,他們基本上都會選擇種植地道農家菜,在自留地上投放大部分精力。從翻地、施肥、播種、除草、移苗、捉蟲等等工作方麵,凡事都是親力親為,等收獲季時看到產量減產說不心酸、苦澀那都是自我安慰。
不過,在農家人的眼裏,掙錢雖然沒有那些吃科技飯的年收入高,也沒有頭些年利潤高,但是自家吃的不用買,而且都是外麵大城市拿錢都買不到的食材,自給自足,也挺好的。
有時,蕭米一行在當地與果蔬種植商直接購買果蔬的時候,會主動跟當地人聊天,了解近幾年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以農為本的當地人提及這個話題就有些歎氣,說現在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了,今年的收成比不得前些年了,不知道上麵有什麽辦法解決這個減產的問題。
有人說我們國家這方麵的人才是全球頂尖的,這些情況是暫時的,肯定會解決的。
也有人憂慮的說,減產又不是一年兩年,都二十來年了,逐漸減產呢,問題出現這麽多年了都沒解決,唉,以後還不知道會怎麽樣呢。
還有人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們是吃這碗飯的,就跟著上麵的決策走就行,這些煩心的事就交給專業人才去處理。
不聊不知道,聊了,他們這才知道現在農作物中,基本上所有的水果掛果率一年比一年低、蔬菜種子的出苗率也變低了,而且在出苗以及生長的過程也容易莫名其妙的枯萎一部分。
元媽、蕭米兩位專業人士看到這種情況,也一度停下來考察、研究了一番,結果毫無頭緒,根本查不出個所以然來,真的是莫名其妙。
跟“農林研究學院”的同行溝通後才知道,這種現象不止是華夏,在其它國家,甚至是在藍星,都是普遍現象。
首先就是在最近他們購買農作物的時候,儲物櫃中外界物品開始分等級了。雖然不像空間物品分得那麽詳細,但是同一種食材在儲物櫃的標識出現“普通”字樣,隻是那個“普通”二字的顏色很淺。
為了區分這個變化,四人還特意在一處農莊租了一間廚房。在農莊買了土豬肉、應季菜。
米爸米爸下廚,蕭米和元媽打下手。
把同種不同時期庫存的白菜、西紅柿、辣椒、豆角拿出來烹飪,水煮白菜,西紅柿炒蛋、涼拌西紅柿、辣椒炒肉、幹煸四季豆幾道菜。
同樣的做法,幾道菜的味道吃起來確實有差距,早期存的普通菜跟現在農家地道菜吃起來口感差不多了,一路上存的蔬菜又跟現在的農家菜有一定距離。
元媽感概說:這些跟曾經吃過的頂級食材差距越來越大,真不知道現在的頂級食材吃起來味道和口感又有什麽樣的變化。
這個米爸米媽蕭米都沒有吃過。
聽元媽講了後才恍然大悟難怪網上說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廚師的手裏價格不一樣,同一類食材分等級後價格也是巨大的,三倍、五倍、十倍都有。
幸好當時開農家樂提價等級不低啊。
元媽說曾經吃過最貴的家常菜是紅燒素茄子煲,三人份量,價格高達688華夏幣;西紅柿炒雞蛋388華夏幣;水煮白菜186華夏幣;虎皮青椒138華夏幣。
米媽聽了直說這下年虧大了。
惹得大家直樂嗬。
米媽也不是真的後悔賺錢少了,就純是感歎不同生活圈子的人,生活經曆其實蠻大的事實。
要是他們曾經有元妹子這樣的見識和經曆,指不定農家樂五年來還賺不到這麽多華夏幣。
元媽表示理解。
確實,這麽大量的頂級食材是不敢長時間在一家農家樂出現的。
有了農莊那幾天做飯炒菜的過程後,他們就確認了儲物櫃的智能性。
難怪同樣是外界普通物品櫃的“普通”食材一進儲物櫃,就跟空間早期儲存的外界“普通”食材逐漸出現較大的差距。
名副其實啊。
接下來,這個區別慢慢有起來變化,同樣都在一個櫃子裏外界食材,“普通”字體的顏色有深有淺,無形中已經有了三個檔次。
其次就是一路上買著買著,就明顯感受到農作物的物價一直在往上漲,就沒見過降價的現象。
特別是農作物種子,比五年前的價格都高了近五倍。
現在這個年代,土地種植的農作物,特別是蔬菜類,基本上都是大規模種植,種兩茬後為了提高產量就會重新購買種子,新種子也大都是來自農林院的工作人員的科研成果。
就很少有自己留種的,哪些偏遠山區地地道道三代務農的人例外。
比如像米爸老家那種情況的。
就這,還不算離譜的,起碼你能叫得出來名字的,種子店都還有。
但藥材種子在前兩年還能買得到的品種中,又有一些成為市場稀缺品種了。
就以上這兩點,如果不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自身需求而關注農作物情況的人是不可能有這些感受的。
幾十年前流行的那句口頭禪“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現在想起來就有些道理。
他們不是能力很強的那部分人,但在某種情況下,救濟一小部分人還可以的。
囤貨的迫切感就更強烈了。
這個情況種子店的人知道,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知道,農林工作人員知道,上麵肯定也知道。
蕭米四人沒有聲張。
沒必要引起大家的緊張情緒。
還得看後麵幾年發展的情況,還得看上麵的態度啊。
其實蕭米他們發現的這個情況,要說放三、五十年前,早就在民間引起軒然大波了。但是現在大家的生活除了抱怨物價上漲外一如既往的安定祥和,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物價更凶猛的增長,還是在於時代到底與前二十年不一樣了。
因為就像前麵說的那樣,科技早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現在每個人都在各司其職,很少有幾十年前那樣,很多都是“全方麵發展”的人才,是那種幹啥啥不精,但又都沾那麽一點邊的“全才”。
現在社會各行各業走精英路線,都是嚴重偏科的人。
而且大家都嚴格遵守生活守則,不信謠、不傳謠。
上麵沒有正式公告,下麵就不會有鋪天蓋地的傳聞和千奇百怪的輿論嘩然。
網上所見的都是實事求是的報道,完全是新聞播報,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的播報。
大家關注的是科技發展,就算農業方麵有這些播報,但是影響力不大,關注力不夠,再說華夏農林研究機構是藍星最權威的機構,就算減產,也不是沒有改進促收的能力,所以糧食減產的新聞被普通民眾一筆帶過。
注:這類的普通人是指與農林業學科不相幹的藍星人。
不從事跟農業有關的工作,就隻能感慨現在當農民好,農產品物價高,獲得的利潤高。
但是讓他們轉行從事農業生產吧,那肯定又會推三阻四,不可能受得住那份苦。
而且他們完全不知道農民現在的辛苦付出和收獲與前些年已經有了不少幅度的縮水,利潤根本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美滿。
特別是在家有自留地的,他們基本上都會選擇種植地道農家菜,在自留地上投放大部分精力。從翻地、施肥、播種、除草、移苗、捉蟲等等工作方麵,凡事都是親力親為,等收獲季時看到產量減產說不心酸、苦澀那都是自我安慰。
不過,在農家人的眼裏,掙錢雖然沒有那些吃科技飯的年收入高,也沒有頭些年利潤高,但是自家吃的不用買,而且都是外麵大城市拿錢都買不到的食材,自給自足,也挺好的。
有時,蕭米一行在當地與果蔬種植商直接購買果蔬的時候,會主動跟當地人聊天,了解近幾年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以農為本的當地人提及這個話題就有些歎氣,說現在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了,今年的收成比不得前些年了,不知道上麵有什麽辦法解決這個減產的問題。
有人說我們國家這方麵的人才是全球頂尖的,這些情況是暫時的,肯定會解決的。
也有人憂慮的說,減產又不是一年兩年,都二十來年了,逐漸減產呢,問題出現這麽多年了都沒解決,唉,以後還不知道會怎麽樣呢。
還有人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們是吃這碗飯的,就跟著上麵的決策走就行,這些煩心的事就交給專業人才去處理。
不聊不知道,聊了,他們這才知道現在農作物中,基本上所有的水果掛果率一年比一年低、蔬菜種子的出苗率也變低了,而且在出苗以及生長的過程也容易莫名其妙的枯萎一部分。
元媽、蕭米兩位專業人士看到這種情況,也一度停下來考察、研究了一番,結果毫無頭緒,根本查不出個所以然來,真的是莫名其妙。
跟“農林研究學院”的同行溝通後才知道,這種現象不止是華夏,在其它國家,甚至是在藍星,都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