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72
元貞指的地方是襄州。
襄州雖屬於京西南路,卻位於整個京畿路的最下方。
其下有一座小城,處在南襄盆地之南,漢水之北,此地乃南北交通要塞,不光貫通南北,還貫通東西。
往北可直接到京畿路,往西可入漢中巴蜀,順著漢水直流而下,則可直抵荊楚江漢平原,再至吳地。
平時看不出此地重要,若真有哪天南北呈割據之勢,此地首當其衝。
前世這裏就是南昊抗擊北戎的第一線,本是一座無名小城,被楊變打造成鐵桶一般的城池。
北戎屢次派兵攻城皆不下,不知在此地丟下多少屍骸,哪怕元貞彼時在北戎都城,也對此城名聲如雷貫耳。
當然,如果選了此地,也不是沒有隱憂,前世有楊變力挽狂瀾,又收攏了各地殘存,才能與北戎呈南北對峙之勢。
這一次她將楊變提前帶去襄州,若北戎在攻破上京後,因無人阻擋,順著京西北路打下去,過淮河一路向南,未來未嚐不能反從江漢平原打到襄州。
不過那都是未來的事了,現在局勢不明,也看不到那麽多。
“你覺得此地好?”楊變問。
“你看呢?我不懂軍事,還是你來選,選個前可進後可退之地。”
楊變不再說話,認真去看那輿圖。
甚至一張輿圖不夠用,還需要局部地形輿圖才能看得分明,他甚至去了他幾百年不用一次的書房,將自己關在裏頭,關了整整一個晚上。
元貞沒去打擾他,就任他慢慢想吧。
她相信前世能做出那般偉業之人,必然有他眼光的獨到之處,她不想讓自己幹擾了他的想法。
畢竟她對前世一些關於戰事上的事所知不多。
第二天一大早,楊變來找元貞,告訴她就去襄州。
之後他進了趟宮,向宣仁帝請辭神衛軍都指揮使一職,並提出自己要去襄州的光化軍。
禦案後,宣仁帝注視他許久。
“為何想去襄州?”
“臣覺得自己不適合待在上京,既然這麽多人都看臣不順眼,不如離開。”楊變道。
隻是因為如此?
可這話宣仁帝問不出口。
真問出來,此子膽大妄為,無遮無攔道出其中緣由,等於撕開了最後一層遮羞布,他作為一國之君的顏麵也將蕩然無存,更破壞了自己和權中青的君臣之誼。
如今前線還需要權中青坐鎮,楊變到底是功臣,一旦遮羞布被扯破,事情為人所知,下麵的那些臣子將如何看待他,底下那些將領又將如何看待他?
殊不知,楊變和元貞恰恰是算準了這點,才會如此直接向宣仁帝道明求去之意。
宣仁帝還想到他的女兒,圓圓。
何時父女之間竟成了這般模樣?
明明此事由她來說最好,兩人是父女,此事就不算是公務,不管他同意與否,總歸有個回旋之地。
可她明知卻不來,而是使了自己的丈夫來。
這是對他這個父親失望了,也是對朝廷失望了。
宣仁帝沉默了許久。
“朕準了。”
頓了頓:“隻是為了選了襄州?”
他再度問出這個問題。
楊變自有一番說辭,“此地距離上京,說近也近,說不近也不近,如果想回上京探望親人,也較為方便些。”
宣仁帝不再說話,而是揮了揮手。
直到楊變快退出殿門,他才疲憊地說了句:“告訴圓圓,朕也有朕的不得已。”
楊變應了聲是,退到殿外。.
接下來就是等朝廷詔令。
元貞以為總要等些日子,說不定朝中會有人阻攔,誰知沒過幾天,詔令便下來了。
還是蔣旻來了將軍府一趟,她才得知這件事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全是因宣仁帝罕見的堅持。
至於他為何會如此堅持,元貞已經不想管了。
她甚至早已跟楊變商量好,若是朝中有人阻攔,索性就直接撕破臉,就不信那些朝臣敢將事情鬧大。
既然拿到調令,接下來該考慮的就是搬家事宜。
他們這趟離開後,短時間是不打算回來了,考慮到北戎很可能會再度破城,元貞一點東西都不想留,不光所有金銀細軟全都帶走,所有侍女下人也一並帶走。
還有木石這個必須帶走的人。
最後收拾下來,竟裝了二十幾輛大車,由於楊變那些私兵不宜顯露人前,又找神衛軍借了五百兵卒,沿途護送。
告別權簡夫妻二人時,兩人甚是沉默。
“走了也好,爹也讚同你走。”權簡拍了拍楊變的肩膀,“你去到襄州後,好好在那裏經營,指不定哪日我去投奔你。”
另一邊,元貞也在和裴淼說話。
“大哥顧慮著義父,不願離開,也不能離開。你是知道內情的,還是要做些防備和準備,事情不發生最好,若一旦有變,你可千萬帶著大哥來找我們。”
見元貞說得如此殷切,裴淼連連點頭。
又拉著她的手,心疼道:“我道自己已是女子中最堅毅的,卻不知你雖不會武,但論起堅毅,我不如你。”
她和權簡也是事發之後,才得知究竟發生了什麽,心中之惱怒憤恨不必言說,卻也格外心疼元貞,覺得她承擔的遭遇的太多了。
也幸得她看似嬌氣,實則性格堅毅,若換做是她——反正裴淼覺得自己做不到像她一樣淡然,還能借勢為自己謀求後路。.
蔣家人何嚐不也是事發之後,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當晚,大舅蔣拯將自己關在書房,連晚飯都沒用。
蔣旻也沒有進去勸他,隻是在外頭沉沉地歎了口氣。
由於家中是國戚的關係,雖是位卑人小,但忠君之心毋庸置疑,尤其是他爹,深以能為聖上辦事為傲。
可這一樁樁一件件,發生的事實在太多了。
早先在忠君和外甥女之間,蔣拯盡力尋找平衡,所幸兩者處於同一立場,並不衝突,倒也安穩。
即使私下幫外甥女做些小事,這些都是小事,妨礙不了什麽。
可連著這幾次的事,致使蔣拯越來越沉默,以前還會幫聖上說一兩句話,如今什麽都沒了。
他爹在沉默什麽,蔣旻知曉。
也因此,之後去見元貞,是他去的。
“大舅不懂,表哥你應該懂,我們為何會選了襄州。若真有一天時局不好,一定不要猶豫,帶著家裏人來襄州找我們。”
蔣旻點了點頭。
又道:“你不要怪爹。”
元貞笑了笑:“我又怎麽會怪舅舅,一直在後麵幫我的是兩位舅舅,是表哥,也是整個蔣家。”
若非大舅的默許,表哥又怎會幫她做了這麽多事。
隻是他到底忠君思想作祟,也是覺得女子該相夫教子,不該折騰這些亂七八糟,所以心中對她有些微詞。
也因此平時幾乎都是表哥出麵與她交涉,大舅則沉寂得厲害。
可他即使心中不滿,也從沒說過什麽,這裏麵自然有他一片拳拳愛護之心。當然,元貞也知道,少不得有她這個聰明的表哥從中斡旋的結果。
隻是這次,她大舅應該受到打擊了,希望他以後能少點那種愚忠的想法,多為自己多為家人考慮些。
不過有蔣旻在,元貞倒是不擔心。
還有詹瑩瑩,她也來給元貞送行了。
“若有一天時局不好,你覺得上京太危險,不能再待下去了,就來襄州找我。”
詹瑩瑩疑惑不解:“時局不好?什麽時局不好?”
元貞說:“若不懂,就問問你爹,反正你記住我這句話就是。”
“好,我一定會記住。貞姐姐,你也一定要保重啊。”.
告別所有人,二人踏上離開上京的路途。
由於沿路都是平原地帶,路很好走,走了差不多十多天,就到了襄州的州治襄城。
此地著實是個好地方,一江碧水從西向東,直行數十裏,突然急轉繞彎至正南,而襄城便位於這片被衝積而出的平原的東南側,毗鄰漢水,與漢水北岸的樊城呈犄角之勢。
前有江流湍急的漢水為天險,城南有一片山脈為屏障,同時城池的東西南側都鑿了護城河。
就是這護城河未免兒戲了些,不過十來米寬。
在臨近襄城時,楊變就在看各處地勢,越看越是覺得自己選對了,等臨到進城時,對於如何改造這座城池,他心裏差不多已經有了具體的想法。
襄城雖為襄州州治,到底襄州本身也不大,當地稱不上商業繁盛,也並無特色諸如茶、絲綢、瓷、鐵之類的產出,當地百姓隻靠種田度日,日子過得不算富足,但由於當地田多且肥沃,也算魚米之鄉,也是能溫飽的。
入了城來,可見來往百姓衣衫和精神麵貌,應該過得都還不錯。
這次楊變來襄州,並非拿的光化軍指揮使的差職,而是襄州隨州房州金州四州安撫使一職,這四州也正好位於整個京西南路下部,連成一片。
也正好是光化軍的駐守範圍。
襄州的知州姓宋,名廣福,早就收到消息,魏國公主與其夫忠武將軍楊變不日將抵達。
城裏是有一座安撫使司官衙的,是早先安撫使司治所還設在襄州時的遺留。宋廣福早就命人收拾了一遍,隻可惜這地方荒廢了許久,如今雖經過一番收拾,還是難掩其陳舊荒涼。
“公主將軍也知曉,咱們這是小地方,這安撫使司還是二十年前建的,中間幾度啟用又荒廢,如今……”
宋廣福是個個頭不高的小老頭,一笑一臉褶子,他已經在襄州知州這個位置上連任七載,未換地方。
也著實是此地算不得什麽油水之地。
72
元貞指的地方是襄州。
襄州雖屬於京西南路,卻位於整個京畿路的最下方。
其下有一座小城,處在南襄盆地之南,漢水之北,此地乃南北交通要塞,不光貫通南北,還貫通東西。
往北可直接到京畿路,往西可入漢中巴蜀,順著漢水直流而下,則可直抵荊楚江漢平原,再至吳地。
平時看不出此地重要,若真有哪天南北呈割據之勢,此地首當其衝。
前世這裏就是南昊抗擊北戎的第一線,本是一座無名小城,被楊變打造成鐵桶一般的城池。
北戎屢次派兵攻城皆不下,不知在此地丟下多少屍骸,哪怕元貞彼時在北戎都城,也對此城名聲如雷貫耳。
當然,如果選了此地,也不是沒有隱憂,前世有楊變力挽狂瀾,又收攏了各地殘存,才能與北戎呈南北對峙之勢。
這一次她將楊變提前帶去襄州,若北戎在攻破上京後,因無人阻擋,順著京西北路打下去,過淮河一路向南,未來未嚐不能反從江漢平原打到襄州。
不過那都是未來的事了,現在局勢不明,也看不到那麽多。
“你覺得此地好?”楊變問。
“你看呢?我不懂軍事,還是你來選,選個前可進後可退之地。”
楊變不再說話,認真去看那輿圖。
甚至一張輿圖不夠用,還需要局部地形輿圖才能看得分明,他甚至去了他幾百年不用一次的書房,將自己關在裏頭,關了整整一個晚上。
元貞沒去打擾他,就任他慢慢想吧。
她相信前世能做出那般偉業之人,必然有他眼光的獨到之處,她不想讓自己幹擾了他的想法。
畢竟她對前世一些關於戰事上的事所知不多。
第二天一大早,楊變來找元貞,告訴她就去襄州。
之後他進了趟宮,向宣仁帝請辭神衛軍都指揮使一職,並提出自己要去襄州的光化軍。
禦案後,宣仁帝注視他許久。
“為何想去襄州?”
“臣覺得自己不適合待在上京,既然這麽多人都看臣不順眼,不如離開。”楊變道。
隻是因為如此?
可這話宣仁帝問不出口。
真問出來,此子膽大妄為,無遮無攔道出其中緣由,等於撕開了最後一層遮羞布,他作為一國之君的顏麵也將蕩然無存,更破壞了自己和權中青的君臣之誼。
如今前線還需要權中青坐鎮,楊變到底是功臣,一旦遮羞布被扯破,事情為人所知,下麵的那些臣子將如何看待他,底下那些將領又將如何看待他?
殊不知,楊變和元貞恰恰是算準了這點,才會如此直接向宣仁帝道明求去之意。
宣仁帝還想到他的女兒,圓圓。
何時父女之間竟成了這般模樣?
明明此事由她來說最好,兩人是父女,此事就不算是公務,不管他同意與否,總歸有個回旋之地。
可她明知卻不來,而是使了自己的丈夫來。
這是對他這個父親失望了,也是對朝廷失望了。
宣仁帝沉默了許久。
“朕準了。”
頓了頓:“隻是為了選了襄州?”
他再度問出這個問題。
楊變自有一番說辭,“此地距離上京,說近也近,說不近也不近,如果想回上京探望親人,也較為方便些。”
宣仁帝不再說話,而是揮了揮手。
直到楊變快退出殿門,他才疲憊地說了句:“告訴圓圓,朕也有朕的不得已。”
楊變應了聲是,退到殿外。.
接下來就是等朝廷詔令。
元貞以為總要等些日子,說不定朝中會有人阻攔,誰知沒過幾天,詔令便下來了。
還是蔣旻來了將軍府一趟,她才得知這件事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全是因宣仁帝罕見的堅持。
至於他為何會如此堅持,元貞已經不想管了。
她甚至早已跟楊變商量好,若是朝中有人阻攔,索性就直接撕破臉,就不信那些朝臣敢將事情鬧大。
既然拿到調令,接下來該考慮的就是搬家事宜。
他們這趟離開後,短時間是不打算回來了,考慮到北戎很可能會再度破城,元貞一點東西都不想留,不光所有金銀細軟全都帶走,所有侍女下人也一並帶走。
還有木石這個必須帶走的人。
最後收拾下來,竟裝了二十幾輛大車,由於楊變那些私兵不宜顯露人前,又找神衛軍借了五百兵卒,沿途護送。
告別權簡夫妻二人時,兩人甚是沉默。
“走了也好,爹也讚同你走。”權簡拍了拍楊變的肩膀,“你去到襄州後,好好在那裏經營,指不定哪日我去投奔你。”
另一邊,元貞也在和裴淼說話。
“大哥顧慮著義父,不願離開,也不能離開。你是知道內情的,還是要做些防備和準備,事情不發生最好,若一旦有變,你可千萬帶著大哥來找我們。”
見元貞說得如此殷切,裴淼連連點頭。
又拉著她的手,心疼道:“我道自己已是女子中最堅毅的,卻不知你雖不會武,但論起堅毅,我不如你。”
她和權簡也是事發之後,才得知究竟發生了什麽,心中之惱怒憤恨不必言說,卻也格外心疼元貞,覺得她承擔的遭遇的太多了。
也幸得她看似嬌氣,實則性格堅毅,若換做是她——反正裴淼覺得自己做不到像她一樣淡然,還能借勢為自己謀求後路。.
蔣家人何嚐不也是事發之後,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當晚,大舅蔣拯將自己關在書房,連晚飯都沒用。
蔣旻也沒有進去勸他,隻是在外頭沉沉地歎了口氣。
由於家中是國戚的關係,雖是位卑人小,但忠君之心毋庸置疑,尤其是他爹,深以能為聖上辦事為傲。
可這一樁樁一件件,發生的事實在太多了。
早先在忠君和外甥女之間,蔣拯盡力尋找平衡,所幸兩者處於同一立場,並不衝突,倒也安穩。
即使私下幫外甥女做些小事,這些都是小事,妨礙不了什麽。
可連著這幾次的事,致使蔣拯越來越沉默,以前還會幫聖上說一兩句話,如今什麽都沒了。
他爹在沉默什麽,蔣旻知曉。
也因此,之後去見元貞,是他去的。
“大舅不懂,表哥你應該懂,我們為何會選了襄州。若真有一天時局不好,一定不要猶豫,帶著家裏人來襄州找我們。”
蔣旻點了點頭。
又道:“你不要怪爹。”
元貞笑了笑:“我又怎麽會怪舅舅,一直在後麵幫我的是兩位舅舅,是表哥,也是整個蔣家。”
若非大舅的默許,表哥又怎會幫她做了這麽多事。
隻是他到底忠君思想作祟,也是覺得女子該相夫教子,不該折騰這些亂七八糟,所以心中對她有些微詞。
也因此平時幾乎都是表哥出麵與她交涉,大舅則沉寂得厲害。
可他即使心中不滿,也從沒說過什麽,這裏麵自然有他一片拳拳愛護之心。當然,元貞也知道,少不得有她這個聰明的表哥從中斡旋的結果。
隻是這次,她大舅應該受到打擊了,希望他以後能少點那種愚忠的想法,多為自己多為家人考慮些。
不過有蔣旻在,元貞倒是不擔心。
還有詹瑩瑩,她也來給元貞送行了。
“若有一天時局不好,你覺得上京太危險,不能再待下去了,就來襄州找我。”
詹瑩瑩疑惑不解:“時局不好?什麽時局不好?”
元貞說:“若不懂,就問問你爹,反正你記住我這句話就是。”
“好,我一定會記住。貞姐姐,你也一定要保重啊。”.
告別所有人,二人踏上離開上京的路途。
由於沿路都是平原地帶,路很好走,走了差不多十多天,就到了襄州的州治襄城。
此地著實是個好地方,一江碧水從西向東,直行數十裏,突然急轉繞彎至正南,而襄城便位於這片被衝積而出的平原的東南側,毗鄰漢水,與漢水北岸的樊城呈犄角之勢。
前有江流湍急的漢水為天險,城南有一片山脈為屏障,同時城池的東西南側都鑿了護城河。
就是這護城河未免兒戲了些,不過十來米寬。
在臨近襄城時,楊變就在看各處地勢,越看越是覺得自己選對了,等臨到進城時,對於如何改造這座城池,他心裏差不多已經有了具體的想法。
襄城雖為襄州州治,到底襄州本身也不大,當地稱不上商業繁盛,也並無特色諸如茶、絲綢、瓷、鐵之類的產出,當地百姓隻靠種田度日,日子過得不算富足,但由於當地田多且肥沃,也算魚米之鄉,也是能溫飽的。
入了城來,可見來往百姓衣衫和精神麵貌,應該過得都還不錯。
這次楊變來襄州,並非拿的光化軍指揮使的差職,而是襄州隨州房州金州四州安撫使一職,這四州也正好位於整個京西南路下部,連成一片。
也正好是光化軍的駐守範圍。
襄州的知州姓宋,名廣福,早就收到消息,魏國公主與其夫忠武將軍楊變不日將抵達。
城裏是有一座安撫使司官衙的,是早先安撫使司治所還設在襄州時的遺留。宋廣福早就命人收拾了一遍,隻可惜這地方荒廢了許久,如今雖經過一番收拾,還是難掩其陳舊荒涼。
“公主將軍也知曉,咱們這是小地方,這安撫使司還是二十年前建的,中間幾度啟用又荒廢,如今……”
宋廣福是個個頭不高的小老頭,一笑一臉褶子,他已經在襄州知州這個位置上連任七載,未換地方。
也著實是此地算不得什麽油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