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能想到,算無遺漏不擇手段的謝成宜,有一日會因為曾經做過的一件事而有愧呢?
做時不覺得,不過一句吩咐,一個為了大局的自我開脫。
可當事情成後,他卻突然茫然了,而後的每一日裏,也許是旁人的一句無心之言,一句聽來的閑話,都會讓他沉默,讓那股沉澱在心中許久的‘愧’翻湧出來。
遲來的愧疚比亂葬崗上的狗還賤!
他可真是可笑!
元貞不知謝成宜麵上為何會流露出那一絲悲淒之色,她猜也許是因為那個叫做如煙的女子?
她隻做不知,又道:“我此番說了這麽多,並非想責備你什麽,我也沒資格去責備你什麽,畢竟你是為了我和鎮北王好,包括之前你去尋賀虎和今日之事,你初衷並非壞意,而是考慮大局。”
“我隻是想說,以後再做這種事的時候,還是要與我提前說一聲。”
“我也虛偽,但就如我與慕容興吉所言,我的虛偽不對自己人,有事說事,有話說話,所以不用去猜測什麽怕當麵說會讓我覺得下不了台,又或是手下人就該把事情都做了,如此一來既全了大局,又成全了上位者的虛偽和私心。”
“莫把舊朝為官時的習慣帶來新朝,不然是不是又回到了以前?為官者講究和光同塵,講究千言不如一默,然後大家看到不滿時都沉默了,任憑那些跳得高的人大聲嚷嚷,四處攪合,到最後所積攢的一切壞因都在這一時爆發了,炸死了那些人,但自己又何嚐能全然置身事外?”
這是在說舊朝廷,元貞說得也分外感歎。
其實從新朝廷建立以來,許多以前回歸故裏的舊官員紛紛改弦易張投奔過來,就能看出其中有多少人對舊朝廷的種種事情不滿。
可就如元貞所言,你不滿時沉默了,什麽也沒做,又能改變什麽呢?真出了事情,又豈能置身事外。
謝成宜怔了一會兒,緩緩道:“我懂了。”
元貞點點頭:“行吧,那你去忙吧。”
至於對方為何會悲淒,是否有什麽心結?
元貞並不想過多詢問,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出的事負責,旁人開解不了,這也是她為何要點出那句即便不擇手段也要無愧無懼的原因。
待謝成宜走後,屋中隻剩了兩人。
一個是元貞,一個是躺在榻上似是毫無知覺的永王。
元貞突然道:“你既有了知覺,我所言你也應該聽見了,我相信你知道該怎麽做,旁的不用我多言。”
她轉身欲走,誰知床上的永王竟發出一絲聲音。
包得像粽子似的永王,掙紮著發出一聲質問:“你說,你說得那些跳得高四處大聲嚷嚷,四處攪合的人,是不是就是說的我...們?”
元貞一笑:“你猜。”
“你們先下去吧。”
屋中隻剩了元貞一人,宣仁帝沒有躺在榻上,而是屋子正中支起一塊床板,躺在床板上。
這是入殮的最後一步,下一步就是入棺。
因為收拾得很好,且屍身上沒有多餘的傷口,唯一的傷口在頸上,此時已經縫合好了,整體顯得栩栩如生。
她來到床板前,默默地看著上麵的人。
“你給自己修的皇陵,已經被北戎人破壞了,裏麵拆得亂七八糟,且那地方如今在北戎占領下,所以皇陵你是睡不了了,我給你選了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那地方我去過,你應該會喜歡。”
靜了一會兒。
她突然又道:“此前我跟謝成宜說了那麽多,我說得冠冕堂皇,其實何嚐不是有感而發,我對你是有愧的。”
屋裏有些暗,元貞轉了一圈,才尋到一把椅子。
椅子有些重,也有些大,她不太體麵地將椅子慢慢地拖了過來,就放在旁邊,坐了下來。
“其實若是想,我是能尋到機會把你救出來的。”
“你知道嗎?當初楊變潛入上京,竟然是利用冰下的水路,當時收到他的書信,我就想到了金水河也連通著皇宮禁苑,尋一尋辦法,應該能找到機會進去。”
“可我卻沒有告訴他們這個辦法,也沒讓他們去做,因為我知道舊朝廷麵臨崩塌隻剩了最後一步,它必須崩塌,才會有之後新生,才能剔掉那些爛肉腐肉,所以我坐視你困守圍城,屈辱歸降。”
又是一陣沉默。
“當時楊變埋伏了人在城外,若是拚死一戰,趁著北戎撤退之際,也是有機會救回你,可我依舊沒這麽做。”
“我給自己的借口是,你若回歸,代表之前一切都是無用功,一切又要回到從前。我們積攢兵力不易,手裏就這麽多人,一旦打沒了以後如何辦?所以我用大義,就如謝成宜那般用一切都是為了大局,繼續坐視不管。”
她出神著,一個字一個字緩緩說著。
“我這兩年很忙,忙著建立新朝廷,一切規製都要重新設立,太多的事需要我去做,我日日忙碌,忙得也忘了要去想你。”
“我想著,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韙,推著楊變上位,有了新皇,舊皇自然無用了,威脅不了誰,晉人執鄭伯的故事嘛,大家都知道。”
“可我又想著若北戎人惱羞成怒,直接殺了你呢?所以我拖拖拉拉,含含糊糊,明明立了新朝,卻不給它個名字,明明這時候就該推楊變上位,
我卻拖著沒做,卻萬萬沒想到,最後還是害死了你......”
接下來的沉默,持續了許久。
直到窗外光線漸漸西斜,屋裏甚至暗得快要看不見了。
“你說你為何要傳位與我,你就讓我親手弑父不好嗎?”
“我不介意被天下人唾罵,就如楊變所言,罵也不傷皮肉,覺得難聽了就堵住他們的嘴,這世上隻要有武力就不懼一切。”
又是一段長久的沉默。
“不過我並不後悔。再來一次,我依舊會這麽做。”
她站了起來,來到床板前。
比之前的距離更近,甚至再一次認真地端詳著他的臉龐,以及他整個人。見有一處衣裳上麵有褶子,她低下頭細細地將之撫平了。
“你若想罵我,就在下麵罵吧,或者等哪一日我也去了下麵,你再罵給我聽。”
“我給你尋的那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就在襄城附近,居於山上,能遠遠看到那座城。你且看著吧,我一定會做到你沒做到的一切。”
她又站了站,轉身離開了。
打開房門時,發現楊變正端著燭台站在外麵。
“怎麽一個人待在那黑屋子裏,下麵人也不敢擅自進去添燭火,這不我就拿來了。”
“我在裏麵跟他說了會兒話,忘了時間。”
楊變細細端詳了下她,到底也沒說什麽,隻是牽住她的手。
“明天就該回去了。”
作者有話說:
元貞跟謝成宜說了這麽多,看似在剖析謝成宜剖析楊變剖析新朝廷,其實更多的她是在剖析自己,在進行一種隱形的自我開解。換做任何一個時候,她都不會跟他說這麽多,隻會告訴他以後別這麽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擅自做事了。
就如她所言,她有愧但不悔,隻是有些情緒壓在心裏太久了,算是一種釋放吧,以後就是新的開始了。
第104章
宣仁帝的喪儀辦得很低調,雖是昭告了天下,也全城縞素,卻將整個繁瑣的流程縮減到了七日,民間停止婚嫁作樂則縮減到了二十七日。
實在是此番剛跟北戎撕破臉皮,怕是很快又要燃起戰火,實在不宜在繁文縟禮上耗費過多的精力。
不出所料,果然喪儀剛辦完,大散關那北戎集結了軍隊襲邊。
這一次與以往不同,北戎集結了關中一帶所有兵力,甚至有繼續往關中調兵之態,楊變實在不放心,必須要奔赴戰場。
強撐著把人送走後,元貞病倒了。
這一病就是數日,元貞索性把事情都丟給下麵人,在家中好好養了幾日病。雖是在養病,外麵的事卻源源不斷地往她耳中傳來。
據悉,永王的住處分外熱鬧,明裏暗裏都有不少人前去探望,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沉寂已久的陳家。
是的,就是那個陳家,不是東陳,東陳因陳誌業這尚書右丞的身份,被北戎重點照顧過,闔家上下都淪為階下囚,隻殘存了一些剩餘旁枝,北戎撤兵後,就離開了上京回歸了老家。
倒是西陳,大概是北戎人認錯了陳家,又或是根本覺得他們就是邊角料,以至於竟成了漏網之魚。
卻也是境遇大變,一家人仗著國戚的身份先是跟著人去了京東,又去淮南,總之折騰了個遍,又來到了襄城。
等到來襄城後,大概是苦處吃多了,估計也是顧忌以前跟元貞有舊怨,怕被她報複,竟也就沉寂了下來。
直到這次永王死裏逃生,這一家子才出現在人眼前。
卻是又鬧了場笑話,因為身為外家的陳家人,都被永王掙紮著在榻上罵跑了。就因為這場事,一時間倒是讓那些明裏暗裏人暫時絕跡了。
“看樣子他倒是很有精神,既如此就與他說,要是能起來就起來去做事,太子和趙王他們的喪事拖不得,如今天氣熱,若非不宜與父皇的事撞上,事情早該辦完了。”
元貞靠在貴妃榻上,神情懨懨的。
一旁是熠兒和蕭杞。
由於平時元貞和楊變都忙,熠兒一個人實在孤單,也不知怎麽他就跟蕭杞玩到了一起。平時睜開眼就去找小舅舅,偶爾還纏著要跟小舅舅睡一起,可把蕭杞折騰的。
可又實在喜歡這個小外甥,他平日裏也孤單,除了讀書,也沒什麽事可以做,於是便演變成沒事就在府裏帶孩子。
“他若不來,就你去。我讓嚴總管給你打下手。”元貞又道。
正在陪熠兒玩魯班鎖的蕭杞一愣,猶豫道:“讓、讓我去?”
“怎麽?你也十七了,難道就想一輩子在家中讀書?”
蕭杞訥訥道:“那倒沒有。”
“沒有就好,”元貞往後靠了靠,讓自己靠得更舒服一些,“以前你是要讀書,現在你慢慢大了,以後會分些事給你做,你也看看自己喜歡做什麽,以後會盡量分派給你一些你喜歡做的事。”
蕭杞本來還有猶豫之色,卻不知想到什麽,露出一個笑容,道:“好。”對於這些,元貞看見也仿佛沒看見。
就如楊變所說那樣,蕭杞多思且敏感,這種性格很容易被人左右,最簡單的相處方式就是告訴他該怎麽做,平時多關注下他接觸的人和事。
也許等再大再成熟一些,就能有所改變。
隻可惜永王並未給他這個機會,據說元貞的話傳過去後,還在榻上養傷的永王先是咒罵了一通,而後就撐著殘軀起來了。
說是殘軀有些過了,其實他之前受的就是皮外傷,看似很嚴重,實則他年輕,養幾日就能恢複一些精神氣兒。
唯一嚴重的,反倒是他的腿,他有一條腿斷了,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至少得養百日。
“蕭元貞,你是故意的吧?”
永王拄著拐杖,就這麽來了。
他身上還有些傷口大的外傷,如今還包著白布,反正從外表看去挺慘的,又瘸了一條腿,拄著拐杖,因此他跳腳起來也格外滑稽。
“我是讓人詢問你,也沒讓你一定要來。”
做時不覺得,不過一句吩咐,一個為了大局的自我開脫。
可當事情成後,他卻突然茫然了,而後的每一日裏,也許是旁人的一句無心之言,一句聽來的閑話,都會讓他沉默,讓那股沉澱在心中許久的‘愧’翻湧出來。
遲來的愧疚比亂葬崗上的狗還賤!
他可真是可笑!
元貞不知謝成宜麵上為何會流露出那一絲悲淒之色,她猜也許是因為那個叫做如煙的女子?
她隻做不知,又道:“我此番說了這麽多,並非想責備你什麽,我也沒資格去責備你什麽,畢竟你是為了我和鎮北王好,包括之前你去尋賀虎和今日之事,你初衷並非壞意,而是考慮大局。”
“我隻是想說,以後再做這種事的時候,還是要與我提前說一聲。”
“我也虛偽,但就如我與慕容興吉所言,我的虛偽不對自己人,有事說事,有話說話,所以不用去猜測什麽怕當麵說會讓我覺得下不了台,又或是手下人就該把事情都做了,如此一來既全了大局,又成全了上位者的虛偽和私心。”
“莫把舊朝為官時的習慣帶來新朝,不然是不是又回到了以前?為官者講究和光同塵,講究千言不如一默,然後大家看到不滿時都沉默了,任憑那些跳得高的人大聲嚷嚷,四處攪合,到最後所積攢的一切壞因都在這一時爆發了,炸死了那些人,但自己又何嚐能全然置身事外?”
這是在說舊朝廷,元貞說得也分外感歎。
其實從新朝廷建立以來,許多以前回歸故裏的舊官員紛紛改弦易張投奔過來,就能看出其中有多少人對舊朝廷的種種事情不滿。
可就如元貞所言,你不滿時沉默了,什麽也沒做,又能改變什麽呢?真出了事情,又豈能置身事外。
謝成宜怔了一會兒,緩緩道:“我懂了。”
元貞點點頭:“行吧,那你去忙吧。”
至於對方為何會悲淒,是否有什麽心結?
元貞並不想過多詢問,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出的事負責,旁人開解不了,這也是她為何要點出那句即便不擇手段也要無愧無懼的原因。
待謝成宜走後,屋中隻剩了兩人。
一個是元貞,一個是躺在榻上似是毫無知覺的永王。
元貞突然道:“你既有了知覺,我所言你也應該聽見了,我相信你知道該怎麽做,旁的不用我多言。”
她轉身欲走,誰知床上的永王竟發出一絲聲音。
包得像粽子似的永王,掙紮著發出一聲質問:“你說,你說得那些跳得高四處大聲嚷嚷,四處攪合的人,是不是就是說的我...們?”
元貞一笑:“你猜。”
“你們先下去吧。”
屋中隻剩了元貞一人,宣仁帝沒有躺在榻上,而是屋子正中支起一塊床板,躺在床板上。
這是入殮的最後一步,下一步就是入棺。
因為收拾得很好,且屍身上沒有多餘的傷口,唯一的傷口在頸上,此時已經縫合好了,整體顯得栩栩如生。
她來到床板前,默默地看著上麵的人。
“你給自己修的皇陵,已經被北戎人破壞了,裏麵拆得亂七八糟,且那地方如今在北戎占領下,所以皇陵你是睡不了了,我給你選了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那地方我去過,你應該會喜歡。”
靜了一會兒。
她突然又道:“此前我跟謝成宜說了那麽多,我說得冠冕堂皇,其實何嚐不是有感而發,我對你是有愧的。”
屋裏有些暗,元貞轉了一圈,才尋到一把椅子。
椅子有些重,也有些大,她不太體麵地將椅子慢慢地拖了過來,就放在旁邊,坐了下來。
“其實若是想,我是能尋到機會把你救出來的。”
“你知道嗎?當初楊變潛入上京,竟然是利用冰下的水路,當時收到他的書信,我就想到了金水河也連通著皇宮禁苑,尋一尋辦法,應該能找到機會進去。”
“可我卻沒有告訴他們這個辦法,也沒讓他們去做,因為我知道舊朝廷麵臨崩塌隻剩了最後一步,它必須崩塌,才會有之後新生,才能剔掉那些爛肉腐肉,所以我坐視你困守圍城,屈辱歸降。”
又是一陣沉默。
“當時楊變埋伏了人在城外,若是拚死一戰,趁著北戎撤退之際,也是有機會救回你,可我依舊沒這麽做。”
“我給自己的借口是,你若回歸,代表之前一切都是無用功,一切又要回到從前。我們積攢兵力不易,手裏就這麽多人,一旦打沒了以後如何辦?所以我用大義,就如謝成宜那般用一切都是為了大局,繼續坐視不管。”
她出神著,一個字一個字緩緩說著。
“我這兩年很忙,忙著建立新朝廷,一切規製都要重新設立,太多的事需要我去做,我日日忙碌,忙得也忘了要去想你。”
“我想著,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韙,推著楊變上位,有了新皇,舊皇自然無用了,威脅不了誰,晉人執鄭伯的故事嘛,大家都知道。”
“可我又想著若北戎人惱羞成怒,直接殺了你呢?所以我拖拖拉拉,含含糊糊,明明立了新朝,卻不給它個名字,明明這時候就該推楊變上位,
我卻拖著沒做,卻萬萬沒想到,最後還是害死了你......”
接下來的沉默,持續了許久。
直到窗外光線漸漸西斜,屋裏甚至暗得快要看不見了。
“你說你為何要傳位與我,你就讓我親手弑父不好嗎?”
“我不介意被天下人唾罵,就如楊變所言,罵也不傷皮肉,覺得難聽了就堵住他們的嘴,這世上隻要有武力就不懼一切。”
又是一段長久的沉默。
“不過我並不後悔。再來一次,我依舊會這麽做。”
她站了起來,來到床板前。
比之前的距離更近,甚至再一次認真地端詳著他的臉龐,以及他整個人。見有一處衣裳上麵有褶子,她低下頭細細地將之撫平了。
“你若想罵我,就在下麵罵吧,或者等哪一日我也去了下麵,你再罵給我聽。”
“我給你尋的那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就在襄城附近,居於山上,能遠遠看到那座城。你且看著吧,我一定會做到你沒做到的一切。”
她又站了站,轉身離開了。
打開房門時,發現楊變正端著燭台站在外麵。
“怎麽一個人待在那黑屋子裏,下麵人也不敢擅自進去添燭火,這不我就拿來了。”
“我在裏麵跟他說了會兒話,忘了時間。”
楊變細細端詳了下她,到底也沒說什麽,隻是牽住她的手。
“明天就該回去了。”
作者有話說:
元貞跟謝成宜說了這麽多,看似在剖析謝成宜剖析楊變剖析新朝廷,其實更多的她是在剖析自己,在進行一種隱形的自我開解。換做任何一個時候,她都不會跟他說這麽多,隻會告訴他以後別這麽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擅自做事了。
就如她所言,她有愧但不悔,隻是有些情緒壓在心裏太久了,算是一種釋放吧,以後就是新的開始了。
第104章
宣仁帝的喪儀辦得很低調,雖是昭告了天下,也全城縞素,卻將整個繁瑣的流程縮減到了七日,民間停止婚嫁作樂則縮減到了二十七日。
實在是此番剛跟北戎撕破臉皮,怕是很快又要燃起戰火,實在不宜在繁文縟禮上耗費過多的精力。
不出所料,果然喪儀剛辦完,大散關那北戎集結了軍隊襲邊。
這一次與以往不同,北戎集結了關中一帶所有兵力,甚至有繼續往關中調兵之態,楊變實在不放心,必須要奔赴戰場。
強撐著把人送走後,元貞病倒了。
這一病就是數日,元貞索性把事情都丟給下麵人,在家中好好養了幾日病。雖是在養病,外麵的事卻源源不斷地往她耳中傳來。
據悉,永王的住處分外熱鬧,明裏暗裏都有不少人前去探望,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沉寂已久的陳家。
是的,就是那個陳家,不是東陳,東陳因陳誌業這尚書右丞的身份,被北戎重點照顧過,闔家上下都淪為階下囚,隻殘存了一些剩餘旁枝,北戎撤兵後,就離開了上京回歸了老家。
倒是西陳,大概是北戎人認錯了陳家,又或是根本覺得他們就是邊角料,以至於竟成了漏網之魚。
卻也是境遇大變,一家人仗著國戚的身份先是跟著人去了京東,又去淮南,總之折騰了個遍,又來到了襄城。
等到來襄城後,大概是苦處吃多了,估計也是顧忌以前跟元貞有舊怨,怕被她報複,竟也就沉寂了下來。
直到這次永王死裏逃生,這一家子才出現在人眼前。
卻是又鬧了場笑話,因為身為外家的陳家人,都被永王掙紮著在榻上罵跑了。就因為這場事,一時間倒是讓那些明裏暗裏人暫時絕跡了。
“看樣子他倒是很有精神,既如此就與他說,要是能起來就起來去做事,太子和趙王他們的喪事拖不得,如今天氣熱,若非不宜與父皇的事撞上,事情早該辦完了。”
元貞靠在貴妃榻上,神情懨懨的。
一旁是熠兒和蕭杞。
由於平時元貞和楊變都忙,熠兒一個人實在孤單,也不知怎麽他就跟蕭杞玩到了一起。平時睜開眼就去找小舅舅,偶爾還纏著要跟小舅舅睡一起,可把蕭杞折騰的。
可又實在喜歡這個小外甥,他平日裏也孤單,除了讀書,也沒什麽事可以做,於是便演變成沒事就在府裏帶孩子。
“他若不來,就你去。我讓嚴總管給你打下手。”元貞又道。
正在陪熠兒玩魯班鎖的蕭杞一愣,猶豫道:“讓、讓我去?”
“怎麽?你也十七了,難道就想一輩子在家中讀書?”
蕭杞訥訥道:“那倒沒有。”
“沒有就好,”元貞往後靠了靠,讓自己靠得更舒服一些,“以前你是要讀書,現在你慢慢大了,以後會分些事給你做,你也看看自己喜歡做什麽,以後會盡量分派給你一些你喜歡做的事。”
蕭杞本來還有猶豫之色,卻不知想到什麽,露出一個笑容,道:“好。”對於這些,元貞看見也仿佛沒看見。
就如楊變所說那樣,蕭杞多思且敏感,這種性格很容易被人左右,最簡單的相處方式就是告訴他該怎麽做,平時多關注下他接觸的人和事。
也許等再大再成熟一些,就能有所改變。
隻可惜永王並未給他這個機會,據說元貞的話傳過去後,還在榻上養傷的永王先是咒罵了一通,而後就撐著殘軀起來了。
說是殘軀有些過了,其實他之前受的就是皮外傷,看似很嚴重,實則他年輕,養幾日就能恢複一些精神氣兒。
唯一嚴重的,反倒是他的腿,他有一條腿斷了,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至少得養百日。
“蕭元貞,你是故意的吧?”
永王拄著拐杖,就這麽來了。
他身上還有些傷口大的外傷,如今還包著白布,反正從外表看去挺慘的,又瘸了一條腿,拄著拐杖,因此他跳腳起來也格外滑稽。
“我是讓人詢問你,也沒讓你一定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