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們母女倆相聚了,那我就將三姐兒還給你了。”葉湘雅微笑,心胸果真寬大極了,三姐兒卻依依不舍的看著母後,可是身後憔悴的母妃讓她心裏不是滋味,便默認了母後的安排。
等孫氏母女倆走後,葉湘雅望著她背影,喃喃自語,“康嬪比以往好說話多了,看來是真心悔過了。”
映月道:“應該是了,以前她都是想壓娘娘一口氣的。”
“回去吧,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葉湘雅歎了一聲,在這宮裏,誰都不容易。
主仆二人進了西暖閣,關上房門,關上了一室靜謐。
……
隨後的日子裏,孫氏日日出現在坤寧宮和仁壽宮,日日請安,日日誠懇侍奉,皇太後對她態度稍微緩和,葉湘雅更是待她誠心誠意,畢竟她的性子是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既然孫氏知錯了,她何必斤斤計較。
當然,這也跟孫氏實在誠懇有關,伸手不打笑臉人,葉湘雅自認為是個脾氣正常的人,能跟人和和氣氣的總比整日吵鬧的好。
大皇子能走路了,因為經常見不到母妃的緣故,他反倒將葉湘雅當成親娘看待,孫氏看了並無難受,隻道:“娘娘對鎮哥兒有再造之恩,他將娘娘當成親娘,妾身也安心。”
自從皇後救了大皇子一命後,這名聲就越來越好了,畢竟大皇子的生母曾經險些將皇後逼下後位,而皇後娘娘卻既往不咎,幫了他們母子倆,確實賢惠,以往人們對皇後的賢惠並沒有具體事例支撐著,隻知道皇後賢惠,卻不知皇後賢惠到何種程度,但是大皇子這事一出,還有誰不明白。
人們問:何以抱怨?
孔夫子道: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但關鍵是誰能將自己活成聖人,若是有誰害了自己,以國人的血性,不將對方千刀萬剮算好的了,而皇後娘娘卻能將大皇子救回來,還待孫氏似從前一般,可謂是聖人心性了。
正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此,所以才格外欽佩做到的人,而這人還是他們的國母,這就更讓人歡喜自豪了。
葉湘雅有些懨懨的,皇上在外征戰,而後宮妃子不知何時起一個個往她坤寧宮跑,她這兒可不是鬧市啊。
心裏是這麽想,但坤寧宮日日傳來各種美食的味道,著實讓人抗拒不了,三個姐兒都吃得麵頰圓鼓鼓的,所幸年紀小,長點肉沒事,要是長大以後整個人胖乎乎的,大概能將皇太後老人家嚇一跳。
妃子們大部分都是過來蹭食的,小部分是特地過來看孫氏好戲的,孫氏以往標榜自己作為皇上心目中的妻子地位,從不將她們放在眼裏,可如今,能看孫氏低聲下氣,何不痛快。
而孫氏是真的發生改變了,對以往那些妃子能好聲好氣致歉,葉湘雅看著她,歎了口氣,孫氏著實不易啊。
吳賢妃的鈺哥兒還隻是在地上反複爬的狀態,葉湘雅讓人給地麵鋪上厚厚的毯子,將桌子角等尖銳的地方都用厚布包上了,這樣不管孩子怎麽爬怎麽鬧,都不怕摔倒了。
吳賢妃為此大誇特誇,聽得一旁的妃子懷疑人生,皇後娘娘隻是讓人在地上鋪毯子,何至於成為了聖人第二,葉湘雅懶懶的,任由她誇讚,反正誇她又不會少塊肉,便讓她來了。
一日,葉湘雅醒來後感覺到自己全身無力,有豐富經驗的她直接斷定自己染上風寒了,便讓映月告知其他妃子今日不必過來了,公主皇子們也被打發去仁壽宮,省得小孩子體弱,容易被傳染。
吳賢妃被她派去照顧幾個小的。
妃子們一聽皇後病倒了,就真的都躲在自己宮所裏不出來了,唯獨孫氏不聽人勸,非得要在皇後跟前侍奉,葉湘雅都隨她去了。
一個誠心誠意要照顧自己的人,她何必推開。
因此,這些時日下來,孫氏日日在床前喂湯藥,葉湘雅看向她的眼神大為不同,也是真的相信她改變了,以孫氏以往高傲的樣子,在皇後麵前小心謹慎,大概是原身一輩子都見不到的畫麵了。
這樣的日子久了,誰都不懷疑孫氏的真心了,連孫氏都告訴自己,皇後救了自己兒子一命,她小心伺候是應該的,隻有這樣,皇後才有可能看在她示弱的份上,將她兒子扶上皇太子之位,皇後無子,她兒子是最好的太子人選。
隻是當某日,她在給皇後熬湯藥時,趁四下無人,將某包藥粉打開,散在湯藥下,再小心翼翼的攪拌幾下,殊不知皇太後失望的看著她。
葉湘雅眼裏也透著一絲意料之內的意味。
所以說她才說孫氏不容易啊。
花上一年半載的時日將自己偽裝成一個無害的東西,但作為能讓原身論落成廢後處境的女人,她是從一開始就沒相信孫氏的討好,沒有一絲一毫的相信,與其相信孫氏,還不如相信朱瞻基的後宮都是真善美。
正好她感染風寒了,倒是能給孫氏一個向她出手的大好機會。
皇太後從暗處走出,“還不快將孫氏抓起來。”
孫氏突然聽到人聲,又聽清楚這話,拿著藥包的手都不住顫抖了,她緩慢的往身後看去,如雷霆一擊,她看到了皇太後。
她又意識到自己被抓了個正著,隨後皇後從屋裏走出,眼神透著失望,“我以為你是真心實意為我好。”
既然被抓個正著了,孫氏也不怕了,她一腳將火爐踢翻,神色平靜,“我是真心實意待皇後娘娘好,這些時日,我從未對皇後娘娘的藥動手。”
就連她自己也險些被自己跟皇後這些日子的和睦相處迷惑,但她始終沒忘了一件事,皇後既然救了她兒子,那就好人做到底,幹脆這輩子再也不能懷上孩子吧,反正皇後既然這麽喜歡做好人,這些不是她應該做的嗎?
皇太後上前,狠狠打了她一巴掌,孫氏被重重綁起,太醫上前察看那藥粉是何物,試出來後臉色難看道:“此乃絕育藥。”
皇太後閉了閉眼,又扇了孫氏一巴掌。
事已至今,已經沒有任何供孫氏解釋的境地了。
她被關到長陽宮,長陽宮乃是中最冷清的院落。
一時間,宮裏無人不說孫氏的狠毒和偽善,連宮外都有人知悉,不少人都覺得要是皇家不好好處置這孫氏,便對不住皇後娘娘。
葉湘雅在病好之後特地去長陽宮看了一眼孫氏,孫氏狼狽瘦削,臉上無一絲血色,看不出以往高傲美麗的模樣。
她抬頭見是皇後過來,眼睛一亮,“娘娘,妾身知錯了,求您原諒妾身,放妾身出來吧。”
孫氏以為自己被關隻是件小事,等她兒子長成後,她還有機會成為大明的皇太後,可是這冷宮的苦她實在熬不住了,缺衣少食還是小事,重點是日日有人過來罵她,無論位卑者還是位高者,每個人都能折辱她,她受不了這種苦,想一頭撞死,卻怕死,她還要享受榮華富貴,至高無上的地位,怎能自裁。
如今看到皇後了,她想皇後心善,隻要她說些好話,皇後就算不放她出來,也會給她好吃好喝的,讓她在冷宮的日子舒適些。
隻是她磕了半天頭皇後始終沒有反應,她心裏閃過一絲不好的預感,抬頭卻看到皇後冷漠的看著她。
葉湘雅淡淡道:“你以為你的手腳是怎麽被人發現的?”
霎那間,孫氏想通了很多事情,比如,為何皇太後會無緣無故出現在坤寧宮,皇後又為何會放心讓她煎藥,原來這一切都是皇後給她設下的局。
葉湘雅道:“從一開始我就沒相信過你。”
“為何?你為何不信我?”她嘴唇顫抖,似是皇後算計她這件事比她陰謀敗露更讓她受刺激,她心裏最後的淨土在一層層崩塌。
“我曾相信後宮妃子都是姐妹,我待她們好,她們也會待我好,但是後來你的出現證明了我所思所想都是錯的,我可以對其他人繼續好,但我不能對你好,誰會放心一個算計自己的人繼續算計自己,你以前算計過我,你一輩子都會算計我,我為何要信你?”
這話讓孫氏癲狂,因為她以為自己無論做了什麽,皇後這個天下至善的人都會原諒她,結果她竟然惡毒到連皇後這樣的人都不信她了。
她一時間心裏接受不了這個事實,皇帝知道她的另一麵不要她了,她兒子也不認她為親娘,皇太後更是將對她的母女情徹底殲滅,最後一個在後宮中能一直保持至善心性的皇後也將她視作城府極深的女人。
她在禁足期間對皇後至善本性的認知便是她快速振作起來的關鍵,畢竟她想著,她就算計皇後一次,讓皇後絕育了,沒法懷上嫡子後,她就真心實意對皇後好,就當彌補她過去的不對,畢竟皇後在後宮中算是唯一一個值得她付出的人了。
可是,打從一開始皇後就沒給她機會。
她心裏空蕩蕩的,悄無聲息裂開一道疤痕,葉湘雅看著她,笑了。
從一開始,她就隱隱約約感覺到孫氏對她的態度不正常,似是贖罪,又似一不做二不休想取信她,好對她下手。
原來孫氏竟是同時存著兩種想法——在下手後贖罪。
可是憑什麽,她憑什麽要讓孫氏在算計她後,能平靜的用一生贖罪,那對孫氏來說不是折磨,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釋放,能讓她自以為自己洗幹淨自己身上的罪孽了。
不得不說,孫氏的這種想法真是讓她大開眼界了。
她就想問,難不成一個罪惡滔天的人在偽裝了自己的臉麵後,以慈善好人的麵孔出現在所有人麵前,他就能無視自己過往的罪過了?有本事他就將自己所得的全部歸還,再自殺去賠罪,即便這樣,也無法徹底贖罪。
不然,她見一次就想笑一次。
而她對這種人從來不會手軟,原身受了多少苦,隻有孫氏這個當事人最清楚。
在走之前,葉湘雅特地吩咐了宮人,防止孫氏自裁,衣食住行按往常的來,畢竟讓這人舒坦了,就是對原身的不敬,她做不來讓孫氏暢快的舉動。
第60章 明宣宗朱瞻基恭讓章皇後胡善祥(完)
果然,不出她所料,在她離開後,孫氏破口大罵,罵皇後是裝出來的良善,是在世人麵前的裝模做樣。
葉湘雅早就預料到這點了,反正能做出下藥又自以為是贖罪的人,本來就是利己之人,天下人錯了都不會是她自己錯了,而辜負她好意的皇後便是這世間最最醜惡之人。
葉湘雅不在意她說的話,但是映月險些氣炸,“娘娘,您對她多好啊,她就是個狼心狗肺之人。”
“你氣什麽,她說她的,我不聽就是了,她啊,最多隻能在冷宮裏嚷嚷了。”她撐著下巴,皇上應該快回來了,她想高高興興的迎接皇上,壓根不想被孫氏那裏傳出來的消息影響。
想到皇上會在路上給她帶回當地特產,她就期待。
“是,娘娘。”映月還是氣得很,但是不想在娘娘麵前大發脾氣,她出去後看到吳賢妃在等著她,臉上滿是怒火。
吳賢妃盡力平息怒火,“娘娘是賢名在外之人,又救了大皇子,怎能由她汙蔑!她惡貫滿盈,倒好意思汙蔑娘娘。”
宮中受過皇後恩惠或是對皇後有好感的宮妃宮人無一不感到氣憤,所以長陽宮才會迎來那麽多對孫氏大罵之人。
“罷了,吳娘娘,若是有些辦法能讓她徹底沒了聲就好了,她既然喜歡罵人,那就讓她再也罵不了。”映月眼中閃過一抹算計。
“不行,她不能出事,不然其他人就得懷疑到娘娘身上了。”吳賢妃下意識否決,但仔細想想,這辦法並非不行,她又改口道:“但是要是她整日大吵大鬧,將自己罵啞的,那就沒問題了,她不是喜歡哭,不是喜歡罵嗎?這世間將自己哭瞎哭啞之人並非沒有。”
兩人對視一眼,心中皆有成數了。
不日後,孫氏在長陽宮突然沒了聲音,宮中紛紛流傳起孫氏這是損了陰德,罵的太多,將自己嗓子都罵啞了,所有人在聽到這話的第一時間就相信了。
連皇太後都沒有懷疑,她冷聲道:“老身真是瞎了眼才讓她進宮。”
她看向鎮哥兒的眼神格外複雜,以前她還盼著兒子早立鎮哥兒為皇太子,可現在,鎮哥兒有這麽位生母,將來必然跟生母扯不開關係,這個打算可以放一放了。
她看向鈺哥兒,鈺哥兒也好,就是比鎮哥兒小,大明要不立長子為皇太子,要不就立嫡長子,而想弄出一個嫡長子倒也簡單,便是將孩子生母冊封為後就好,鈺哥兒就可惜在出生太晚這點上,不過皇後賢德,她也不可能讓兒子廢了皇後,冊封吳氏為後。
她還是盼著皇後生下嫡長子的,特別是在出了孫氏這事後,無論是讓鎮哥兒還是鈺哥兒成為皇太子,將來都會給大明江山留下隱患,不若就讓皇後所出之子即位。
隻願皇後能快些懷上身孕吧。
葉湘雅對於懷孕這種事沒所謂,反正這不在原身的願望內,而且,拋開孫氏的哥兒,還有吳氏的哥兒做替補,她操心其他事都不操心子嗣的事。
三日後,朱瞻基回來了,葉湘雅差不多一年沒看到他了,心裏想念的很,而朱瞻基抱著她,眼裏流露的是同樣的思念,而皇太後眼底閃過滿意,今晚特地將兩個公主叫到仁壽宮,留下時機給帝後二人獨處。
但夜晚來臨時,氣氛並不如皇太後想的曖昧,夫妻二人對視一眼,認識達成一致,處置好孫氏後,剩下要應付的就是齊心協力扶持大明江山了。
朱瞻基主外,她主內,總得讓外族一聽到大明二字就嚇破膽子。
至於夫妻生活這種事,既然兩個人都清醒的,任務也沒有要求這種事,他們倆至今就還是幹幹淨淨的躺在一起,畢竟總不能用別人的身體再做這些事吧。
反正她的目的就隻是完成任務罷了。
任務是最優先的,其他都是其次。
很快,朱瞻基在朝廷上頒發各種寬恤之令,而葉湘雅專心於如何讓百姓吃飽這事上。
番薯是明末時傳進中國的,這東西不僅產量高,還非常填腹。
想起番薯的高產、抗旱、易儲存等等特性,葉湘雅眼睛就越發亮了,跟皇帝說起這事,皇帝就立即召開大會,開始議論這‘神農草’——能讓人飽腹又產量極好、有利百姓的東西,可不就是神農草嗎。
番薯的原產地是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後來傳入安南、呂宋各地,在明末時才傳入中國,不過現在,想來安南、呂宋這些地方已然有這種作物了,派人前去搜尋不成問題。
而大臣們對皇帝的做法沒有意見,甚至還支持極了,但前提是那些地方真有皇帝所說的番薯,若是這事成了,便是流芳後世的一件大事啊,皇帝倒也不在意大臣們的質疑,換做是不清楚後世之事的人眼中,謹慎點沒問題。
於是,繼鄭和多次下西洋後,改為下南洋了。
葉湘雅和皇帝特地去目送鄭和上船,想起鄭和的年紀,葉湘雅還給他送去了多瓶藥膏以及熬製藥膏的藥材和方子,就盼著能延長歲數,但願不是她想多了,但鄭和確實是在宣德八年病逝的,隻得葬於當地,無法落葉歸根,後人隻好在中原之境建立衣冠塚。
這對於一個國人而言,是多遺憾的一件事,但能死在追隨事業的路上,也不失為一件浪漫的事。
等孫氏母女倆走後,葉湘雅望著她背影,喃喃自語,“康嬪比以往好說話多了,看來是真心悔過了。”
映月道:“應該是了,以前她都是想壓娘娘一口氣的。”
“回去吧,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葉湘雅歎了一聲,在這宮裏,誰都不容易。
主仆二人進了西暖閣,關上房門,關上了一室靜謐。
……
隨後的日子裏,孫氏日日出現在坤寧宮和仁壽宮,日日請安,日日誠懇侍奉,皇太後對她態度稍微緩和,葉湘雅更是待她誠心誠意,畢竟她的性子是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既然孫氏知錯了,她何必斤斤計較。
當然,這也跟孫氏實在誠懇有關,伸手不打笑臉人,葉湘雅自認為是個脾氣正常的人,能跟人和和氣氣的總比整日吵鬧的好。
大皇子能走路了,因為經常見不到母妃的緣故,他反倒將葉湘雅當成親娘看待,孫氏看了並無難受,隻道:“娘娘對鎮哥兒有再造之恩,他將娘娘當成親娘,妾身也安心。”
自從皇後救了大皇子一命後,這名聲就越來越好了,畢竟大皇子的生母曾經險些將皇後逼下後位,而皇後娘娘卻既往不咎,幫了他們母子倆,確實賢惠,以往人們對皇後的賢惠並沒有具體事例支撐著,隻知道皇後賢惠,卻不知皇後賢惠到何種程度,但是大皇子這事一出,還有誰不明白。
人們問:何以抱怨?
孔夫子道: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但關鍵是誰能將自己活成聖人,若是有誰害了自己,以國人的血性,不將對方千刀萬剮算好的了,而皇後娘娘卻能將大皇子救回來,還待孫氏似從前一般,可謂是聖人心性了。
正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此,所以才格外欽佩做到的人,而這人還是他們的國母,這就更讓人歡喜自豪了。
葉湘雅有些懨懨的,皇上在外征戰,而後宮妃子不知何時起一個個往她坤寧宮跑,她這兒可不是鬧市啊。
心裏是這麽想,但坤寧宮日日傳來各種美食的味道,著實讓人抗拒不了,三個姐兒都吃得麵頰圓鼓鼓的,所幸年紀小,長點肉沒事,要是長大以後整個人胖乎乎的,大概能將皇太後老人家嚇一跳。
妃子們大部分都是過來蹭食的,小部分是特地過來看孫氏好戲的,孫氏以往標榜自己作為皇上心目中的妻子地位,從不將她們放在眼裏,可如今,能看孫氏低聲下氣,何不痛快。
而孫氏是真的發生改變了,對以往那些妃子能好聲好氣致歉,葉湘雅看著她,歎了口氣,孫氏著實不易啊。
吳賢妃的鈺哥兒還隻是在地上反複爬的狀態,葉湘雅讓人給地麵鋪上厚厚的毯子,將桌子角等尖銳的地方都用厚布包上了,這樣不管孩子怎麽爬怎麽鬧,都不怕摔倒了。
吳賢妃為此大誇特誇,聽得一旁的妃子懷疑人生,皇後娘娘隻是讓人在地上鋪毯子,何至於成為了聖人第二,葉湘雅懶懶的,任由她誇讚,反正誇她又不會少塊肉,便讓她來了。
一日,葉湘雅醒來後感覺到自己全身無力,有豐富經驗的她直接斷定自己染上風寒了,便讓映月告知其他妃子今日不必過來了,公主皇子們也被打發去仁壽宮,省得小孩子體弱,容易被傳染。
吳賢妃被她派去照顧幾個小的。
妃子們一聽皇後病倒了,就真的都躲在自己宮所裏不出來了,唯獨孫氏不聽人勸,非得要在皇後跟前侍奉,葉湘雅都隨她去了。
一個誠心誠意要照顧自己的人,她何必推開。
因此,這些時日下來,孫氏日日在床前喂湯藥,葉湘雅看向她的眼神大為不同,也是真的相信她改變了,以孫氏以往高傲的樣子,在皇後麵前小心謹慎,大概是原身一輩子都見不到的畫麵了。
這樣的日子久了,誰都不懷疑孫氏的真心了,連孫氏都告訴自己,皇後救了自己兒子一命,她小心伺候是應該的,隻有這樣,皇後才有可能看在她示弱的份上,將她兒子扶上皇太子之位,皇後無子,她兒子是最好的太子人選。
隻是當某日,她在給皇後熬湯藥時,趁四下無人,將某包藥粉打開,散在湯藥下,再小心翼翼的攪拌幾下,殊不知皇太後失望的看著她。
葉湘雅眼裏也透著一絲意料之內的意味。
所以說她才說孫氏不容易啊。
花上一年半載的時日將自己偽裝成一個無害的東西,但作為能讓原身論落成廢後處境的女人,她是從一開始就沒相信孫氏的討好,沒有一絲一毫的相信,與其相信孫氏,還不如相信朱瞻基的後宮都是真善美。
正好她感染風寒了,倒是能給孫氏一個向她出手的大好機會。
皇太後從暗處走出,“還不快將孫氏抓起來。”
孫氏突然聽到人聲,又聽清楚這話,拿著藥包的手都不住顫抖了,她緩慢的往身後看去,如雷霆一擊,她看到了皇太後。
她又意識到自己被抓了個正著,隨後皇後從屋裏走出,眼神透著失望,“我以為你是真心實意為我好。”
既然被抓個正著了,孫氏也不怕了,她一腳將火爐踢翻,神色平靜,“我是真心實意待皇後娘娘好,這些時日,我從未對皇後娘娘的藥動手。”
就連她自己也險些被自己跟皇後這些日子的和睦相處迷惑,但她始終沒忘了一件事,皇後既然救了她兒子,那就好人做到底,幹脆這輩子再也不能懷上孩子吧,反正皇後既然這麽喜歡做好人,這些不是她應該做的嗎?
皇太後上前,狠狠打了她一巴掌,孫氏被重重綁起,太醫上前察看那藥粉是何物,試出來後臉色難看道:“此乃絕育藥。”
皇太後閉了閉眼,又扇了孫氏一巴掌。
事已至今,已經沒有任何供孫氏解釋的境地了。
她被關到長陽宮,長陽宮乃是中最冷清的院落。
一時間,宮裏無人不說孫氏的狠毒和偽善,連宮外都有人知悉,不少人都覺得要是皇家不好好處置這孫氏,便對不住皇後娘娘。
葉湘雅在病好之後特地去長陽宮看了一眼孫氏,孫氏狼狽瘦削,臉上無一絲血色,看不出以往高傲美麗的模樣。
她抬頭見是皇後過來,眼睛一亮,“娘娘,妾身知錯了,求您原諒妾身,放妾身出來吧。”
孫氏以為自己被關隻是件小事,等她兒子長成後,她還有機會成為大明的皇太後,可是這冷宮的苦她實在熬不住了,缺衣少食還是小事,重點是日日有人過來罵她,無論位卑者還是位高者,每個人都能折辱她,她受不了這種苦,想一頭撞死,卻怕死,她還要享受榮華富貴,至高無上的地位,怎能自裁。
如今看到皇後了,她想皇後心善,隻要她說些好話,皇後就算不放她出來,也會給她好吃好喝的,讓她在冷宮的日子舒適些。
隻是她磕了半天頭皇後始終沒有反應,她心裏閃過一絲不好的預感,抬頭卻看到皇後冷漠的看著她。
葉湘雅淡淡道:“你以為你的手腳是怎麽被人發現的?”
霎那間,孫氏想通了很多事情,比如,為何皇太後會無緣無故出現在坤寧宮,皇後又為何會放心讓她煎藥,原來這一切都是皇後給她設下的局。
葉湘雅道:“從一開始我就沒相信過你。”
“為何?你為何不信我?”她嘴唇顫抖,似是皇後算計她這件事比她陰謀敗露更讓她受刺激,她心裏最後的淨土在一層層崩塌。
“我曾相信後宮妃子都是姐妹,我待她們好,她們也會待我好,但是後來你的出現證明了我所思所想都是錯的,我可以對其他人繼續好,但我不能對你好,誰會放心一個算計自己的人繼續算計自己,你以前算計過我,你一輩子都會算計我,我為何要信你?”
這話讓孫氏癲狂,因為她以為自己無論做了什麽,皇後這個天下至善的人都會原諒她,結果她竟然惡毒到連皇後這樣的人都不信她了。
她一時間心裏接受不了這個事實,皇帝知道她的另一麵不要她了,她兒子也不認她為親娘,皇太後更是將對她的母女情徹底殲滅,最後一個在後宮中能一直保持至善心性的皇後也將她視作城府極深的女人。
她在禁足期間對皇後至善本性的認知便是她快速振作起來的關鍵,畢竟她想著,她就算計皇後一次,讓皇後絕育了,沒法懷上嫡子後,她就真心實意對皇後好,就當彌補她過去的不對,畢竟皇後在後宮中算是唯一一個值得她付出的人了。
可是,打從一開始皇後就沒給她機會。
她心裏空蕩蕩的,悄無聲息裂開一道疤痕,葉湘雅看著她,笑了。
從一開始,她就隱隱約約感覺到孫氏對她的態度不正常,似是贖罪,又似一不做二不休想取信她,好對她下手。
原來孫氏竟是同時存著兩種想法——在下手後贖罪。
可是憑什麽,她憑什麽要讓孫氏在算計她後,能平靜的用一生贖罪,那對孫氏來說不是折磨,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釋放,能讓她自以為自己洗幹淨自己身上的罪孽了。
不得不說,孫氏的這種想法真是讓她大開眼界了。
她就想問,難不成一個罪惡滔天的人在偽裝了自己的臉麵後,以慈善好人的麵孔出現在所有人麵前,他就能無視自己過往的罪過了?有本事他就將自己所得的全部歸還,再自殺去賠罪,即便這樣,也無法徹底贖罪。
不然,她見一次就想笑一次。
而她對這種人從來不會手軟,原身受了多少苦,隻有孫氏這個當事人最清楚。
在走之前,葉湘雅特地吩咐了宮人,防止孫氏自裁,衣食住行按往常的來,畢竟讓這人舒坦了,就是對原身的不敬,她做不來讓孫氏暢快的舉動。
第60章 明宣宗朱瞻基恭讓章皇後胡善祥(完)
果然,不出她所料,在她離開後,孫氏破口大罵,罵皇後是裝出來的良善,是在世人麵前的裝模做樣。
葉湘雅早就預料到這點了,反正能做出下藥又自以為是贖罪的人,本來就是利己之人,天下人錯了都不會是她自己錯了,而辜負她好意的皇後便是這世間最最醜惡之人。
葉湘雅不在意她說的話,但是映月險些氣炸,“娘娘,您對她多好啊,她就是個狼心狗肺之人。”
“你氣什麽,她說她的,我不聽就是了,她啊,最多隻能在冷宮裏嚷嚷了。”她撐著下巴,皇上應該快回來了,她想高高興興的迎接皇上,壓根不想被孫氏那裏傳出來的消息影響。
想到皇上會在路上給她帶回當地特產,她就期待。
“是,娘娘。”映月還是氣得很,但是不想在娘娘麵前大發脾氣,她出去後看到吳賢妃在等著她,臉上滿是怒火。
吳賢妃盡力平息怒火,“娘娘是賢名在外之人,又救了大皇子,怎能由她汙蔑!她惡貫滿盈,倒好意思汙蔑娘娘。”
宮中受過皇後恩惠或是對皇後有好感的宮妃宮人無一不感到氣憤,所以長陽宮才會迎來那麽多對孫氏大罵之人。
“罷了,吳娘娘,若是有些辦法能讓她徹底沒了聲就好了,她既然喜歡罵人,那就讓她再也罵不了。”映月眼中閃過一抹算計。
“不行,她不能出事,不然其他人就得懷疑到娘娘身上了。”吳賢妃下意識否決,但仔細想想,這辦法並非不行,她又改口道:“但是要是她整日大吵大鬧,將自己罵啞的,那就沒問題了,她不是喜歡哭,不是喜歡罵嗎?這世間將自己哭瞎哭啞之人並非沒有。”
兩人對視一眼,心中皆有成數了。
不日後,孫氏在長陽宮突然沒了聲音,宮中紛紛流傳起孫氏這是損了陰德,罵的太多,將自己嗓子都罵啞了,所有人在聽到這話的第一時間就相信了。
連皇太後都沒有懷疑,她冷聲道:“老身真是瞎了眼才讓她進宮。”
她看向鎮哥兒的眼神格外複雜,以前她還盼著兒子早立鎮哥兒為皇太子,可現在,鎮哥兒有這麽位生母,將來必然跟生母扯不開關係,這個打算可以放一放了。
她看向鈺哥兒,鈺哥兒也好,就是比鎮哥兒小,大明要不立長子為皇太子,要不就立嫡長子,而想弄出一個嫡長子倒也簡單,便是將孩子生母冊封為後就好,鈺哥兒就可惜在出生太晚這點上,不過皇後賢德,她也不可能讓兒子廢了皇後,冊封吳氏為後。
她還是盼著皇後生下嫡長子的,特別是在出了孫氏這事後,無論是讓鎮哥兒還是鈺哥兒成為皇太子,將來都會給大明江山留下隱患,不若就讓皇後所出之子即位。
隻願皇後能快些懷上身孕吧。
葉湘雅對於懷孕這種事沒所謂,反正這不在原身的願望內,而且,拋開孫氏的哥兒,還有吳氏的哥兒做替補,她操心其他事都不操心子嗣的事。
三日後,朱瞻基回來了,葉湘雅差不多一年沒看到他了,心裏想念的很,而朱瞻基抱著她,眼裏流露的是同樣的思念,而皇太後眼底閃過滿意,今晚特地將兩個公主叫到仁壽宮,留下時機給帝後二人獨處。
但夜晚來臨時,氣氛並不如皇太後想的曖昧,夫妻二人對視一眼,認識達成一致,處置好孫氏後,剩下要應付的就是齊心協力扶持大明江山了。
朱瞻基主外,她主內,總得讓外族一聽到大明二字就嚇破膽子。
至於夫妻生活這種事,既然兩個人都清醒的,任務也沒有要求這種事,他們倆至今就還是幹幹淨淨的躺在一起,畢竟總不能用別人的身體再做這些事吧。
反正她的目的就隻是完成任務罷了。
任務是最優先的,其他都是其次。
很快,朱瞻基在朝廷上頒發各種寬恤之令,而葉湘雅專心於如何讓百姓吃飽這事上。
番薯是明末時傳進中國的,這東西不僅產量高,還非常填腹。
想起番薯的高產、抗旱、易儲存等等特性,葉湘雅眼睛就越發亮了,跟皇帝說起這事,皇帝就立即召開大會,開始議論這‘神農草’——能讓人飽腹又產量極好、有利百姓的東西,可不就是神農草嗎。
番薯的原產地是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後來傳入安南、呂宋各地,在明末時才傳入中國,不過現在,想來安南、呂宋這些地方已然有這種作物了,派人前去搜尋不成問題。
而大臣們對皇帝的做法沒有意見,甚至還支持極了,但前提是那些地方真有皇帝所說的番薯,若是這事成了,便是流芳後世的一件大事啊,皇帝倒也不在意大臣們的質疑,換做是不清楚後世之事的人眼中,謹慎點沒問題。
於是,繼鄭和多次下西洋後,改為下南洋了。
葉湘雅和皇帝特地去目送鄭和上船,想起鄭和的年紀,葉湘雅還給他送去了多瓶藥膏以及熬製藥膏的藥材和方子,就盼著能延長歲數,但願不是她想多了,但鄭和確實是在宣德八年病逝的,隻得葬於當地,無法落葉歸根,後人隻好在中原之境建立衣冠塚。
這對於一個國人而言,是多遺憾的一件事,但能死在追隨事業的路上,也不失為一件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