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王子道歉不新鮮


    伯爵趕馬車


    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主要發生在三個國家,英國、法國和美國。一個國家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背景一般都是三點:


    第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最明顯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城市裏出現了手工工廠。主要從事紡織業,製造呢子。製呢業需要羊毛,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就出現了圈地運動,圈地使得農民背井離鄉,進城打工去了,農民搖身變成了工人。在農村的貴族地主圈來的土地創辦農場和養殖場,資本主義化的農場和牧場開始出現,農村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什麽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得那麽徹底?因為它不光城市裏有資本主義,農村也有,可以說圈地運動是非常徹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樣生產者跟生產資料就逐漸分離了。


    第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開始壯大。所謂新貴族新在何處?資本主義化的貴族,雖然擁有爵位,但他不再是封建貴族。你要是收地租,讓人交貢賦,你就屬於舊貴族;給工人開工資,你才屬於新貴族。現在歐洲貴族都是新貴族,我們在法國參觀古城堡,趕著馬車帶著我們參觀的那哥們兒就是這個城堡的主人,也不知道是阿瓦爾伯爵多少世。當然法國早就是共和國了,這伯爵也就是自己yy一下,這就跟咱們這兒說我是愛新覺羅一樣。“愛新覺羅”管什麽用啊?還不照樣每天自己趕著馬車,在這兒拉客嗎?阿瓦爾伯爵有工作,是郵差,天天騎摩托給人送信,隻有周末才幹伯爵的正差。因此,在英國反對封建統治的力量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美國是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法國是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比如拉法耶特侯爵。法國賣給台灣地區的護衛艦,就是拉法耶特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第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了阻礙。英國的都鐸王朝,削弱舊貴族,加強專製,進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國國教。中國在明清的時候,如果朝廷加強專製,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歐洲恰恰相反。為什麽呢?中國是統一的中央集權,歐洲是分裂的,如果國王加強專製,掃除割據,最起碼能夠在一個國家內形成統一市場,這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有利。


    都鐸王朝還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正處在大西洋航運中心線上。中國自古以來是重農抑商,而西方是重商主義,並且鼓勵海外掠奪。英國當時主要掠奪誰呢?掠奪中國?它哪有那能力,中國那時候多強大啊。它主要掠奪西班牙,因為英國盛產海盜,從國王到老百姓,人人都是合格的水手,英國的海盜時時出沒於大洋之中。西班牙的寶船從拉丁美洲滿載金銀出來,就被英國海盜搶了。西班牙急了,跟英國國王說你管不管?國王說管!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登上當時最大的海盜頭目德雷克的座艦,拿出寶劍,一敲德雷克的肩膀,封你為子爵、海軍上將,以後再搶的東西,咱姐兒倆分。德雷克搖身一變立馬成了大英皇家海盜,從此以後膽更壯心更肥了——老子這是奉旨搶劫。於是西班牙怒了,我讓你管海盜你就這麽管?西班牙國王派出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遠征英國,想把英國一舉消滅。無敵艦隊有兩萬多人,準備在英國登陸的陸軍1.3萬,水手隻有7000多人,司令是個暈船的陸軍將領。英國皇家海盜奮起抵抗,當時皇家海盜9000多人,雖然總人數少於西班牙,但都是久經沙場的水手,把西班牙艦隊打得大敗,西班牙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伯爵趕馬車


    皇家海盜這時候已經改編成皇家海軍了,女王陛下非常高興,我要登艦,慰問忠勇的將士們。皇家海軍並不忌諱自己出身於皇家海盜,因為海軍太費錢,一般國家養不起,所以平時靠海盜,戰時正式收編,由國家出錢,就變成海軍了。實際上英國海軍一直到19世紀都有海盜的傳統,可以搶劫敵國的船隻,可以要戰利品。搶劫完之後從艦長往下,各級分紅,鴉片戰爭時候它還這麽幹呢。德雷克聽說女王要登艦,有點兒慌,因為女王陛下雖然徐娘半老,可是風韻猶存,他想我手下這幫粗野莽漢,萬一女王一登艦,誰情不自禁了怎麽辦?沒法交代。所以德雷克下令,陛下登艦的時候,所有人要伸出右手擋住自己的雙眼。女王陛下一登艦,發現所有人都這樣,就問這是什麽意思,德雷克解釋說這是向陛下致敬。發展到今天,就變成了通行各國的軍禮。今天英國人敬禮還是這個姿勢,隻是不擋眼睛了。


    雙料國王惹眾怒


    都鐸王朝的統治是有利於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但是1603年,都鐸王朝的末代國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駕崩。英國在兩個女人統治時期國力最強,一個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一個是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長達64年。近代所有英國侵略中國的事兒,都是發生在她在位的時候。這兩個女人統治時期,英國國力最強大。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終身未婚,是英國曆史上有名的“童貞女王”,沒有後代,所以她一死,英國都鐸王朝就絕嗣了。誰要向她求婚是非常危險的,外國王子向她求婚,來吧,來了之後囚禁致死,因為她覺得你娶我,不是真愛我,而是想謀得英格蘭的王位,有點心理變態了。


    歐洲曆史上的改朝換代跟中國最大的區別就是歐洲的改朝換代一般是因為絕嗣造成的,而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都伴隨著暴力,王朝戰爭,至少也得整個宮廷政變,新王朝的皇上把老的勒死,然後假惺惺地搞個禪讓。歐洲不是這樣,當時還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隻有家族的概念,哪個家族統治哪個國家,都是定型的。天主教徒是一夫一妻,王後如果生不出孩子,又不能離婚,這個家族就絕嗣了,這個王朝也就結束了。國王可能有n個情婦,n個私生子,但私生子是沒有權利即位的。王朝絕嗣之後就要找跟這個家族血緣最近的來即位。


    伊麗莎白一世駕崩以後沒有後代,就由她堂姐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到英格蘭來做國王,在蘇格蘭是詹姆士六世,在英格蘭就是詹姆士一世,英國就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當時的英國就指的是英格蘭,今天在正式場合是不能稱呼英國的,應該叫什麽呢?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你看它在聯合國的席位,跟美國挨著,u.k,那邊u.s.a。它是聯合王國,從什麽時候開始聯合的呢,就從這個時候。但在詹姆士國王的時候兩國還沒有合並,蘇格蘭是蘇格蘭,英格蘭是英格蘭,他是兩國的國王,在蘇格蘭戴蘇格蘭王冠,在英格蘭戴英格蘭王冠,高興了倆摞一塊兒戴,也不怕死舅舅。蘇格蘭比英格蘭落後得多,基本上還是農村,英格蘭手工業已經發達了,城市欣欣向榮,他來到英格蘭做國王之後,不可避免地就把蘇格蘭的一些落後的風俗、習慣、勢力帶到了英格蘭,特別是他篤信君權神授的觀念,厲行君主專製,又實行宗教專製,終於在1640年導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兒子查理一世統治期間,英國議會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形成了反對派,利用議會有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展開了鬥爭。我們知道,歐洲沒有像中國這樣的絕對君主製,它是國王跟貴族分權,像西周,天子進行分封,跟諸侯分權。歐洲的王權受到雙重製約,上麵是羅馬教廷,下麵就是大大小小的爵爺們。


    想要征稅?沒門


    英國在13世紀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國王——“無地王”約翰,這哥們兒的外號叫無地王,無地你還有臉當國王啊?據說約翰十分驍勇善戰,連年對外戰爭,倒黴的是每次對手都比他強大,所以約翰屢戰屢敗,喪失了英國全部的海外領地。英國的王朝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征服了英國後建立的,本來在歐洲大陸有很多領地,結果全讓約翰這個敗家玩意兒給丟光了。約翰不甘心,還要打仗,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征稅,他一征稅大貴族就急了,還打,再打倫敦都讓人占了!於是40多個大貴族呼啦啦衝進王宮,寶劍架在約翰脖子上,強迫約翰簽署了《自由大憲章》,時間是1215年,相當於中國南宋時期。


    《自由大憲章》規定,不經過貴族們同意,國王是不能征稅的,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限製王權的法律。不征稅就沒錢,沒錢就沒法養官、養兵,那國王豈不就白當了?1215年就有了這麽一部法律,成為今天英國憲法的起源。到今天為止,英國都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而是700年來習慣法的總和,最早追溯到《自由大憲章》。那它靠什麽監督國王,讓國王保證不亂收稅呢?


    1265年,英國出現了議會。議會出現之後就開始限製國王的權力,尤其是國王不能征稅,實際上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英國國王就是不能為所欲為的。王在議會中,王在法律下,王權是受法律限製的,但是國王有權解散議會,不召開議會。


    國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繼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權神授”,力圖推行君主專製統治。詹姆士一世在一些文章中狂熱鼓吹君主專製,大肆宣揚君權神授、王權至上的專製主義理論。他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上帝,因而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國王隻對上帝負責。這就與英格蘭的政治傳統發生了嚴重的衝突,議會和國王的矛盾逐步激化。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開始後,財政狀況不斷惡化,政府入不敷出。王室壓製13世紀以來形成的議會,操縱壟斷製度,國王經常繞開議會巧立名目征收賦稅、向英國人民強行借債,把拒絕交納者關入大牢,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無法自由經營企業,利益受到侵犯,他們要求限製王權,同國王展開鬥爭。


    雙方鬥爭的陣地主要在議會。1628年,議會通過《權利請願書》,它要求:“此後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隨意征收捐稅;拿不出具體罪狀,不得隨意逮捕任何人;和平時期不能隨意實行軍事法,軍隊不得駐紮在民居。”查理一世先違心同意了請願書,後來又故意曲解請願書的原意,繼續不經議會擅自征稅,並於1629年將議會解散,英國從此開始了11年無議會的國王個人統治時期,國王的專製引發英國社會的普遍不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國王展開了鬥爭。


    1638年,為抗議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蘇格蘭爆發起義。為籌集鎮壓起義的軍費,查理一世被迫重新召開議會,議會中的國王反對派提出了限製王權的要求,查理一世再次解散議會。議會與國王的鬥爭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所以英國不像中國這樣,中國是絕對的君主專製,你想限製王權不可能,門兒也沒有。大明朝想征稅就征稅,明朝滅亡就是因為稅征得太多了。打後金征遼餉,打李自成,先征剿餉,再征練餉,征收三餉的結果是李自成們越剿越多,國家最後滅亡。


    1640年議會召開後,提出了國會的權利和限製王權的要求,查理一世再次解散議會。此後蘇格蘭起義者攻入英國境內,形勢緊急,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開議會。議會也是十多年沒開了,議員們一看國王要召開議會了,滿心喜悅,請他聽聽人民的呼聲吧,沒想到國王一進來,第一句話就是,先生們,今天我把你們叫來的目的是征稅。議員們一聽就怒了,國王的講話立刻被打斷,議員拍桌子就罵起來了,要求限製王權,絞死國王的幾個寵臣。1641年,議會通過《大抗議書》,列舉了查理一世濫用王權的行為,譴責封建暴政,譴責君主對議會權利和人民自由的漠視和損害,提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發展工商業,廢除封建特權,政府對議會負責等要求。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大抗議書》,國王一看你們敢給我來這套,一怒之下回宮把自己的衛隊叫來,包圍了英國議會。200多名衛兵來的時候,議員們順著地道跑了,讓國王的衛隊撲了個空。議員們跑了之後到街上敲鑼打鼓,老鄉們,國王要征稅,咱們反了吧。於是,2萬多倫敦市民包圍了王宮。國王一看自己的衛隊才200多人,議員們忽悠了2萬多人包圍王宮,那不是把雞蛋往石頭上磕嗎?於是國王也順著地道跑了。


    軍事獨裁者的誕生


    英國好多古建築都有地道,那是為防備海盜來襲而建的,隻有主人知道出入口在哪兒,搞得跟地道戰似的。國王跑回了自己的老家——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召集了700名士兵,宣布討伐國會。國王才率領700人,中國一個營長也得有這麽多人,當然他不能跟中國比,誰要跟中國比人數,他一定輸得很慘。查理一世率領700人挑起了內戰,很快就打到了牛津,今天的大學城,離倫敦隻有40英裏。這時候王軍已經發展到了2.2萬人,各地的保王黨分子紛紛加入,說明王軍很能打仗嗎?不是,是議會很不能打仗。議會軍不敢打,當時議會軍的總司令是新貴族埃塞克斯伯爵,他公開宣稱,我們打敗國王99次,他還是國王,他隻要打敗我們一次,我們就都得上絞刑架。因此伯爵率領的部隊一看見王軍來了,望風披靡,掉頭就跑。老百姓怒了,說你這小子咋這樣,讓你當總司令,你竟然帶著大家逃跑,也太不拿豆包當幹糧了,於是找了一個“愣頭青”哥們兒來代替他。


    說到誰最“愣”,當數清教徒的代表人物克倫威爾。所謂的清教是基督教新教派別之一,16世紀出現於英國。該派要求以加爾文學說為依據改革英國國教會,承認《聖經》為唯一權威,反對國王和主教的專製。主張清除國教會所保留的天主教舊製度,簡化儀式,提倡過勤儉清潔的生活,故名清教。後又分為長老派與獨立派。在國內遭受迫害時期曾大量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國,所以今天人們說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國的清教徒。


    清教徒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實行簡單、實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英國的清教徒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比如說教士不要穿精美的法服,不要用精美的祭器。一般來說,新教教堂都非常簡樸,教堂裏邊都沒有任何裝飾,而且也不供耶穌受難像,就放一個十字架。我們現在看到的天主教教堂一般都是金碧輝煌、雕梁畫棟,雕像、繪畫、玫瑰花窗,很高大的哥特式建築。而清教徒堅決要求清除天主教殘餘影響,建立廉潔教會。國王迫害他們,他們就成了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隻能漂洋過海往美國跑,所以今天最地道最正宗的美國人被稱為wasp, w就是white,白人;as就是盎格魯——薩克森,也就是英國人,p就是puritan,清教徒。


    克倫威爾這位“愣”哥們兒很勇猛。在1642年—1649年兩次內戰中,先後統率“鐵騎軍”和新模範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打敗並俘虜了國王。誰料國王被抓之後成功“越獄”,跑到了法國,於是英國政府隻好花了40萬英鎊的大價錢才把逃跑的國王贖了回來,以叛國罪處死。當時的英國王室一年的收入才1萬多英鎊,等於國庫都底兒掉了。克倫威爾正愁不知道怎麽處理這國王呢,正好你小子叛國,處死!查理一世也作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經過審判被處死的專製君主而“名垂千古”。


    1649年是大清順治六年,在此之前六年,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中國也有一個皇帝死了,誰?崇禎。崇禎十七年“闖賊”李自成進京,崇禎煤山自縊殉國,那隻不過又是一次改朝換代而已,而英國國王是經過審判被處死的。國王上斷頭台時非常從容,摘下脖子上掛的嘉德勳章,遞給主教,說希望我流的鮮血是英國人最後一次流血了,以後不要再打仗了,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國內的和平,那就砍了我吧,然後從容殉難。國王一死,英國就宣布成立共和國,但這個共和國由克倫威爾說了算,他成為一個軍事獨裁者。


    一個賽著一個壞


    克倫威爾這位“愣”哥們兒還很暈乎。國王頂多是11年不開國會,克倫威爾竟然把國會給解散了。但他的統治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他發展工商業、拓展海外貿易,對英國的發展是有利的。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看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是進步的,是不是推動了社會發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他是不是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從這一點上來說,克倫威爾幹得還不錯。但是他一死就出問題了。


    克倫威爾是英國的護國主,他死了誰來接班?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兒子,但是那些高級將領不幹了,江山是你們家老爺子打下來的,他坐多久這都沒問題,現在你家老爺子死了,你小崽子憑什麽接班啊?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獨裁統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君主製,為什麽呢?接班人的順序明確,我、我兒子、我孫子、我曾孫子,別人甭想,你要敢想謀權篡位,那就是千夫所指。為什麽袁世凱要當皇上,袁世凱很傻很天真,他覺得民國以來的政局太亂了,原來有皇上多好,聖旨一下,大家高呼萬歲。現在可好,總統、總理、總長,全帶“總”,聽誰的?民主就是無主,共和就是不和,我來為民做主吧,我來當皇上。你當皇上遺臭萬年,為什麽段祺瑞都不擁護他當皇上?原因就在這兒,你當總統,你統完了我還能統,你要是當了皇上,老是你們家做皇上,那可不行。


    所以,這幫高級將領一反對,克倫威爾的兒子隻能辭職了,他確實也沒這個能力。他一辭職這幫高級將領就開始爭權奪利,國家又亂起來了。大家一琢磨,老這麽著怎麽行,幹脆我們還是把國王請回來吧,有他的時候政局還挺穩定,於是就有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當然這個國王已經不是查理一世了,查理一世給砍了,請回來的是他的兒子查理二世。這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不傻,他們到法國去請查理二世的時候雙方是有協議的,查理二世簽署了一個《布雷達宣言》,聲稱分了我們家的財產就分了,殺我爸爸就殺了,我回去之後,絕不會找你們算賬,隻要我能回去即位,一切好說。他說得好好的,真一回來就變臉了,誰分我們家財產了,都給我還回來,我這屋裏花瓶哪兒去了,給我送回來。誰殺我爸爸了,咱沒完。據說當時有9個法官參與了對查理一世的審判,這9個人中活著的一律以弑君罪被殺掉,死了的開棺戮屍。殺父大仇人是克倫威爾,把克倫威爾的棺材刨開,腦袋砍下來,插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尖頂上。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國家大教堂,華人稱它為西敏寺,戴安娜王妃的追魂彌撒就在這裏舉行。克倫威爾的腦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尖頂上一插,就插了幾十年,後來被人遺忘了。你想那教堂100多米高,上邊插一腦袋誰看得見,最後風幹了,變成了木乃伊。幾十年後修繕教堂,才發現上麵還插著一個腦袋呢,這才給摘了下來,最後被一個考古學家收藏了。


    查理二世一回來,倒行逆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腸子都悔青了,怎麽把他弄回來了?好不容易熬到他駕崩,他弟弟詹姆士二世即位,這小子比他哥還壞。於是在1688年—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複辟的非暴力政變。西方史學家因為這場革命沒有流血,故稱之為“光榮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於1640年的議會鬥爭,結束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曆時近半個世紀,最後的結果是英國人從荷蘭請來了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的女兒和女婿——瑪麗和威廉入主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確立。


    國王失權


    革命成功之後,靠什麽來鞏固革命成果呢?靠立法!英國革命立法的一個突出成就是頒布了《權利法案》,通過該法案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大家都知道今天的英國是一個典型的議會君主製國家,有人認為君主立憲製跟實行責任內閣的共和國是一回事,因為國家元首沒有任何權力。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起先國王不是沒有任何權力的。英國《權利法案》規定,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立法;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養兵、維持常備軍。也就是說,議會對王權有一個限製,但王室也不是一點權力都沒有。這樣,國家就形成了兩個權力中心:一個是議會,一個是國王。這種君主立憲叫做二元君主立憲製,議會和國王,互相牽製。基本上每一個國家在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時候,都是這種模式。典型的國家有英國、一戰前的德國和二戰前的日本。今天世界上已經沒有這種政體了。英國的君主為什麽到今天完全沒權力了?


    1701年,英國國會通過了《王位繼承法》。王位繼承納入到了法律的範疇,它不再是你們家的事,而變成了國家的事。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麽慈禧太後要廢光緒,西方國家不幹,道理就在這兒。這個《王位繼承法》規定了英國王室的傳承順序,當時是威廉和瑪麗在英國執政,就是威廉三世和瑪麗三世。威廉三世先去世,他的妻子即位,就是瑪麗三世,等瑪麗三世一死,沒下文了,因為兩人沒孩子,於是由瑪麗的妹妹即位,就是安妮女王。安妮在位的12年,英國在文學和藝術方麵達到了繁榮時期,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沒有一個能存活下來。安妮女王一死,斯圖亞特王朝絕嗣。怎麽辦呢?滿世界挑,一挑挑中了德意誌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你屬於斯圖亞特家族,你來英國當國王得了。喬治說我一句英語都不會,怎麽去英國當國王?英國那邊說,沒關係,不影響你當國王,你就放心大膽地來吧。喬治興高采烈地背著包包到英國赴任了,從此,英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


    這個王朝在一戰的時候改名了,因為英德兩國是敵國,英國人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家的國王是德國人,所以這個王朝趕緊改名叫溫莎王朝。今天的英國仍然是溫莎王朝,用王室的駐地溫莎堡命名的。但實際上今天英國的王室都是德國人的後代。喬治一世來到英國十幾年,一句英語也不會說,五十大幾的人現學也來不及了,所以他從來不參加國會的會議,不出席樞密院的會議,也不接見大臣,接見也沒用,一句也聽不懂,還得搞一翻譯,你知道這翻譯有沒有給你瞎說啊。本來英國的內閣是國王召集大臣,在一個小房間裏秘密開會,所以叫內閣。國王老不幹這事,他不召集大臣,這些大臣就自己組織起來了,由第一財務大臣當召集人,後來第一財務大臣有了一個專有的頭銜,叫做首相(prime minister)。英國的內閣製就形成了。


    喬治一世是自動靠邊站,他的兒子喬治二世酷愛打仗,當時正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跟路易十四搶歐洲大陸霸權。喬治二世是英國最後一個禦駕親征的國王,他在歐洲大陸上待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倫敦待的時間,在戰場上待的時間也比在宮廷裏的時間要長,所以英國人又沒見到國王。到他們的第三代喬治三世,飽受癲癇、神經病困擾,接見大臣時吐白沫,渾身抖,咬手指頭。這三個喬治在位時間特長,一直到1820年,有100多年。


    久而久之,英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一種政治慣例。這標誌著英國責任內閣製逐漸形成,沃爾波爾實際上成為了英國第一位內閣首相。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是對議會負責。內閣製初期,國王還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任首相和內閣成員,但隨著選舉權的逐步擴大和兩黨製的發展,議會選舉成為兩大政黨之間的角逐。一個政黨成為多數黨時就獲得執政地位,黨的領袖就會被國王任命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同時,他又能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樣,首相實際上掌握了國家大權。內閣成員要與首相共進退,集體負責。如果議會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為了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英國資產階級之間展開了激烈競爭,資產階級議會政黨製度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王子要道歉


    英國國王放棄了自己的職責,應該幹的事他不幹了,所以等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女王想恢複二元君主政體已經不可能了。今天的英國國王隻有一個權力,就是同意權。內閣的法令拿來,你必須簽字同意。國會立法判處國王絞刑,你也必須簽字表示同意。你說你們憑什麽判我絞刑,我內心肯定不滿,但是,我所有的權力,隻有同意權,我隻能簽字同意,不能不同意。今天的伊麗莎白二世陛下,每周二接見首相,她現在接見的首相,比他兒子都小,是二戰後出生的。每周二首相拿著一堆文件,找女王簽字,女王連看都不看。問首相吃了嗎?簽一張。吃的啥,幾個孩子,上中學了嗎?進實驗班了嗎?問完也簽完了,她隻有這麽一個權力。


    有一次,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給朋友發了一個e-mail,在e-mail裏說布萊爾首相過於關心外來移民了,其遠遠超過了關心本國農民的程度。這事最後不知道怎麽在網上被公布了。不知道是朋友給說出來的,還是被人截獲的。一下英國輿論嘩然,你作為王儲沒有資格談論政治,你管首相關心誰呢,你沒事可以想想是戴安娜好,還是卡米拉好;你可以關心狐狸是大紅的好,還是白的好,你就隻能關心這個。事情一出來,王子很尷尬,皇室的總管出來幫王子解釋了,英國講究言論自由,王子也有言論自由。英國公眾馬上拿出法律依據,你有言論自由,但是你說什麽都行,就是不能議論國事。沒辦法,王子隻能出麵道歉。其實他不是公開說的,是給朋友發e-mail,咱倆聊天在私底下說的。這也不行,你的身份在那兒,你就必須道歉。所以說今天的英國王室在政治上是不負任何責任的,是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有點跟咱們中國古代的孔聖人那個感覺似的,作為國家的象征,政權的象征,道統的象征而存在。所以英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不是德國人到英國當國王,可能沒那麽順利,逐漸地由議會君主製代替了二元君主製。


    02.華盛頓辭職開先例


    “馬仔”暴富,“老板”不爽


    英國革命成功後不到一百年,親兒子美國有樣學樣,也鬧起革命了。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到18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一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按照英國政體建立,而英國是君主立憲,君權是受到限製的。這13個殖民地,有8個是屬於英王的,3個業主殖民地,還有兩個是完全的自治殖民地。到1763年,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範圍又擴大了。業主殖民地就是大貴族、大地主們,他們從英王的手裏買到特許狀,來擁有業主殖民地。業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的總督都是由議會選舉的,而不是國王任命,也就是說,美國在還是殖民地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比較先進的政治經濟製度。因為它脫胎於它的母國——英國,所以今天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等很多發達國家,都是英帝國的碎片。經過多年的發展,北美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英語成為共同的語言,產生了共同的文化,美利堅民族形成,民族意識覺醒。


    比如說咱們仨,我來自英國,你來自意大利,他來自德國。當我們登上北美這塊土地的時候,我們以歐洲為祖國,然後我們在這兒一下子生活了20年,英語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我們就以我們生活的這塊兒土地為我們的祖國,等我們的後代誕生在這塊兒土地上,我的兒子沒去過英國,你的兒子沒去過意大利,他的兒子也沒去過德國,他們就生在北美的土地上,肯定認為北美就是他們的祖國,就是他們的家鄉。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甭管你原來是哪國人,現在你是北美人了,你是弗吉尼亞人,你是北卡羅來納的,你是羅德島的,隨便你是哪兒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是這個地方的公民,我們理所應當成為這個地方的主人。而現在統治我們的是歐洲人,憑什麽啊?所以要自治、要獨立。


    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得到加強。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有富蘭克林和傑斐遜,富蘭克林和傑斐遜大家肯定很熟,為什麽?美元上印著呢。1美元上印的是美國的國父——第一、第二屆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2美元上是第三屆總統傑斐遜;5美元上是廢除美國奴隸製的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20美元和50美元上分別是第七屆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和第十八屆總統尤裏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美元上的頭像大都是曆任有威望的總統,百元大鈔上的頭像不是總統,而是著名科學家、金融家、政治家富蘭克林,他雖然沒有當過美國總統,但是他最值錢。美國人為什麽要把華盛頓印在1美元上,林肯印在5美元上?因為常用,100美元不常用,一塊錢天天使。天天捏著國父送人,這就是美國佬。


    18世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美這地方太好了,我覺得上帝要不是美國人就一定有美國血統,給美國這麽好的地方。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國土到處可耕,北部是工商業,中部產小麥,南部有種植園,經濟發展很快。早在它是殖民地的時代,經濟發展就已經非常出色了。美國建國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同仁堂是康熙八年(1669年),我們一個藥鋪比它早107年,但是美國現在從哪個方麵講都是世界第一強國,號稱新羅馬帝國。它一共有230年的曆史,處世界第一的位置就120年,不是第一的時候大部分時間第四。這個國家多牛,跟它待的地兒是有關係的,擱蒙古那兒誰都完蛋。北美經濟一發展,英國看不下去了啊,英國希望殖民地永遠做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憑什麽你發展這麽好呀,於是開始壓製殖民地經濟的發展,雙方矛盾越來越尖銳,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列克星頓槍聲


    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是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北美人受英國的影響很深,茶葉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飲料。洋人以肉食為主,肉食下肚,膩歪死了,喝點茶既補充維生素又助消化。英國人看到賣茶葉有利可圖,就壟斷了茶葉的專賣權,隻有英國政府可以向北美賣茶葉。如果是北美商人自己到中國進口茶葉,走私到美國,雖然那時候坐船到中國得一年時間才能把茶葉運回到美國,但它的價格還隻相當於英國政府茶葉銷售價格的六分之一,你想那英國人不是牟取暴利嗎?美國人非常生氣,原本這麽便宜的東西,你賣這麽貴,強行推銷給我們,你經過北美人民同意了嗎?可是英國議會裏沒有北美殖民地的代表,都是英國人,廣大的北美人民沒有同意,你們一拍腦門子就幹這事兒不行,人民不幹。因此,人民一怒把茶葉給倒海裏了,價值十萬英鎊,按照購買力的水平,當時1英鎊大概相當於現在1萬英鎊,10萬英鎊就是10億英鎊,這麽貴的茶葉全給倒了。


    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後英國怒了,派來軍隊鎮壓,北美人民就反抗。英國軍隊從克倫威爾時代,軍裝就非常鮮豔,高高的熊皮帽子,猩紅色上衣,白色緊身長褲,兩條白色武裝帶,扛一杆長長的火藥槍,北美人民“親切”地稱他們為“龍蝦兵”,一看“龍蝦兵”要來鎮壓我們,我們要奮勇反抗,肉也不吃了,茶也不喝了,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就是後來美國的國會,組織民兵,準備跟英國死磕了。


    美國獨立戰爭是從1775年的列克星頓開始,一直到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為止,也是8年,跟我們中國的8年抗戰有一拚。但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經過不像中國那麽複雜,它仗打了6年,犧牲了6000多人,咱那8年,1800萬。


    1775年在列克星頓打響了北美獨立戰爭的第一槍,成為北美獨立戰爭開始的標誌。起因是波士頓的英國人去偷襲民兵的軍火庫,結果被發現了。歐美的小鎮,最主要的建築物就是教堂,1775年4月,正好是春天,萬物複蘇,田野是黃色的,樹是綠色的,村子是灰色的,隻有英國兵是紅色的,真叫一個醒目。那時候跟現在相反,現在打仗穿的軍裝盡量不暴露、盡量隱蔽,那時候是盡量鮮豔,盡量讓人看見自己,可能是因為通訊指揮手段落後吧,都穿得隱蔽,敵人是找不著你了,長官也找不著你了。紅色軍裝,挨一槍都不知道傷口在哪兒。他們這一出來,老遠就被人看到了。小鎮上的教堂鍾聲一響,下一個鎮子教堂鍾聲就跟著響了,沿途路線上一串教堂的鍾聲都響了,和中國古代的烽火台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前已經說過,北美大陸會議已經組織了民兵,有自己的武裝,北美殖民地建立本身就是白人拓荒,跟印第安人打仗形成的,所以他們家家都有武器,很容易組織軍隊,到今天美國老百姓手裏也都有真家夥。銀匠正在打戒指呢,把錘子一扔,順爐子底下把槍摸出來了;農夫也是,不種地了,扔了耙子回家拿槍去了;老師正上課呢,一扔粉筆,孩子們我打仗去了,小孩兒興高采烈地跟著,幫老師填子彈。


    列克星頓衝突爆發,英軍800多人來襲,據說被打死打傷了600多,而民兵的傷亡微乎其微,因為英國人排好了陣勢,線形戰術,堂堂正正地想跟北美民兵打仗,可找不到北美民兵,他們躲在籬笆叢裏、樹後邊,跟你開展地道戰。英國人的武裝力量再強大,一拳打進空氣裏,有勁使不出來。


    莊園變公墓


    英國人惱羞成怒,大規模增兵,準備一舉殲滅北美民兵,北美民兵也知道,英國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看來跟英國是徹底撕破臉了,大打肯定在所難免,於是就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 。這屆大陸會議,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委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美獨立戰爭


    華盛頓將軍1732年生於美國弗吉尼亞的威克弗爾德莊園。他是一位富有的種植園主之子,20歲時繼承了一筆可觀的財產。華盛頓將軍並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女兒,他的女兒出嫁之後,莊園逐漸就無人打理了,後來傳到他的曾孫女婿手裏。他的曾孫女婿是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愛德華·李將軍。因為李將軍是南軍總司令,南方戰敗之後,華盛頓將軍的莊園被政府沒收,類似於征用。今天成了美國最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所有在戰爭中壯烈犧牲的勇士們,都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包括今天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犧牲的美國軍人。隻要你提出申請,都可以葬在這個公墓裏。公墓到今天為止埋了40多萬人。


    從獨立戰爭到二戰,美國在曆次對外戰爭中大概死了100萬人,有40萬埋在這個墓地裏,而且這個墓地特別絕的一個地方就是從二等兵到將軍,絕大多數占地麵積是一般大的,二等兵占多大地方,將軍也那麽大。墓地排列得特別整齊,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這裏一般人都是站著埋的,棺材豎著擱。唯一占了兩塊地兒的是肯尼迪總統,肯尼迪總統遇刺之後也埋這兒了。為什麽他能占兩個?是因為特種部隊捐給他一個地兒,以後我們特種部隊少埋一個人,讓總統躺著埋,隻有他是這樣。所以你看真正的民主不隻體現在人活著的時候,更體現在人死了以後。《聖經》上有句話,“當我們路過墳墓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完全是平等的”。


    現在的阿靈頓國家公墓就是原來華盛頓將軍的莊園,當時是幾千英畝土地,392名黑奴。要說將軍的小日子過得真是太爽了,將軍從小就喜歡打仗,羨慕軍人職業,英法7年戰爭當中,將軍在英國殖民軍當中服役,累功升至上校,沒想到英國打敗了法國之後,宗主國歧視土生白人,歧視他這種殖民地出身的軍官,把他由上校降為少校,華盛頓將軍一怒之下辭去軍職,回到自己家鄉的農場,喂牛養雞。現在大陸會議召開,他的民族召喚著他,將軍毅然決然地拋棄了舒適的生活,揮劍就任大陸軍總司令,領導美國人民爭取獨立,爭取自由。他臨走的時候簽署了聲明,釋放了他的全部黑奴,你們都是自由人了。但這些黑奴沒有一個離開,那幫人連a都不認識,出去幹嗎去,隻能幫將軍打理他的莊園。


    “傻帽”打勝仗


    第二屆大陸會議於1776年頒布了《獨立宣言》,這一天可以說是永載人類史冊的輝煌日子。《獨立宣言》稱一切人生來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實際上就是啟蒙運動天賦人權的主張。如果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損害這些權利,人民就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這就是社會契約論。政府跟人民是契約關係,政府是人民雇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是爺,政府是伺候爺的,政府不好好伺候爺,爺就換一政府。任何政府想改變契約,就是違反天賦人權的精神,人民就有權力把你推翻。所以,本宣言自發表之日起,英國這13個殖民地就莊嚴宣告,北美13州跟英國之間的一切聯係終止了,不再承認喬治國王是我們的元首。北美13州贏得了國家的獨立,1776年7月4日,成為美國的國慶日,美利堅合眾國就此誕生。


    美利堅合眾國在誕生之後,它麵臨的困難是超乎想象的。當時的英國本土人口超過了1000萬,算上殖民地能有四五千萬人,而北美13個州隻有300萬人,還包括80萬黑奴。英軍及其雇傭軍來到北美的大概有9萬人,大陸軍極盛的時候不到3萬。英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一般都是職業軍人。大陸軍原先是種地的、打戒指的、教書的、教堂敲鍾的,戰鬥素質很差,經驗也不足,裝備之差更難想象。四五個士兵合用一支槍,冬天的時候士兵在城鎮行軍,地上就會留下一行血淋淋的腳印,說明他們沒鞋穿。士兵在冬天要禦寒,就得把馬毯拿下來,裹在身上,裹著馬毯衝鋒,衣衫襤褸,軍容不整。海軍就更甭提了,英國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17世紀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荷蘭,18世紀又打敗了法國,這時候已經是響當當的海上霸主了,光戰列艦就300多艘。而美國海軍的全部家當隻有3艘武裝緝私艇,和英國比起來幾乎等於零。在這種情況下,紐約、費城、波士頓相繼被英軍攻陷,戰爭一度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大陸軍能夠堅持下來,完全靠的是對國家獨立和自由的渴望,終於在1777年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戰爭局勢。


    薩拉托加大捷美國軍隊南北夾擊,一舉殲滅了英將柏戈因所部,柏戈因率領5000名英軍向大陸軍投降。更關鍵的是,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的消息傳到歐洲後,法國開始對美國進行援助。美國獨立時,派富蘭克林為駐法國大使,到了法國之後,一年內隻能住旅館,沒有任何人接見他,也不接受他的國書。而當薩拉托加大捷的消息傳到法國的第二天,路易十六國王就在凡爾賽宮召見了富蘭克林,答應給美國提供援助。一是援助軍餉,要不然大陸軍沒有餉銀,我本來是種地的,你現在不讓我種地,讓我天天打仗,又不發餉,那我就得嘩變了;大陸軍沒有海軍,法國又給美國提供海軍,還派自己的海軍截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另外就是拉法耶特侯爵指揮的陸軍,在北美登陸,跟美軍一起打擊英軍,拉法耶特侯爵還給大陸軍帶去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還給他們配教官,幫助他們訓練士兵。一下子美軍的戰鬥水平就上來了,打得生龍活虎,1781年,在約克鎮,英軍司令康華利率領7000英軍,在衣衫襤褸的大陸軍麵前,放下了武器。


    康華利不甘心失敗,我們這幫紳士,居然被北美農民打敗了,多沒麵子啊,老子不爽!於是下令英國軍隊在投降的時候演奏了一首歌——《嗨!洋基》。中國人把它翻譯成“美國佬”,其實直譯過來是傻帽美國佬。雖然我被打敗了,但是我是紳士,我高傲地失敗了,雖敗猶榮,你們那幫農民不按規則打,都在玩遊擊戰,沒勁!輸了我也不服,看不上你們這幫傻帽美國佬。要是咱們中國人,你被我打敗了,你還不服,我得上去抽你去,說我傻帽,你才是大傻帽呢。但美國人跟中國人不一樣,戰勝的華盛頓將軍下令,把這首歌作為大陸軍的軍歌。傻帽美國佬?你連傻帽都打不過,你不更傻帽嗎?


    看美國大片《珍珠港》時,有一個鏡頭我印象特深。日本飛行員要進行轟炸了,發現地麵上有小孩在玩,就向小孩兒揮手,你躲開,我要扔炸彈了。美國人拍的戰爭電影,絕對不會醜化敵人,絕對不會把敵人刻畫成幹嗎嗎不靈、吃嗎嗎香的那種人,敵人也是武士、也是騎士,我打敗了這樣的人更顯得我厲害。中國拍的戰爭電影就是把敵人醜化得一無是處,敵人怕死、敵人愚蠢、敵人搞笑……最沒勁的就是《舉起手來》,小日本兒都是對眼、小羅圈腿。就這種人和你打了8年?咱們拍的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一個中國軍人端著機關槍都不帶換彈夾的,一會兒掃死成百上千個日本鬼子,你那機關槍裏就20發子彈,用不完嗎?一個人掄著大片刀,砍死100多鬼子了,照那速度,一年就能打到東京去了。回過頭看約克鎮大捷,你奏樂罵我傻帽,我還拿這個當軍歌唱。美國人的意思是咱不鬥嘴,贏了才是最關鍵的。


    功成之後請交權


    兩年以後,英美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承認了美國獨立。美國獨立了,為美國獨立立下不朽功勳的華盛頓將軍卻歸隱了。曾經看過一篇講這段曆史的美文,恭錄如下:


    1783年12月23日,對於硝煙剛剛散盡的美國來說,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大陸會議將在安納波利斯舉行一個隆重而樸素的儀式,美國獨立戰爭之父、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將軍將在這裏交出委任狀,並辭去他的所有公職。


    之所以稱這為一個儀式,是因為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已經遣散了他的部屬,並發表了動人的告別演說。他說:你們在部隊中曾是不屈不撓和百戰百勝的戰士;在社會上,也將不愧為道德高尚和有用的公民……在抱有這樣一些願望和得到這些恩惠的情況下,你們的總司令就要退役了。分離的簾幕不久就要拉下,他將永遠退出曆史舞台。


    兩天後,華盛頓乘船離開紐約港。一條駁船等在白廳渡,準備讓他渡過哈得孫河到保羅斯岬。軍隊的主要將官聚集在這個渡口附近的一家旅館向他做最後餞別。這是他們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司令官最後一次聚集了,因而心情格外激動。據記載,華盛頓也很快就和大家一樣為分離的悲傷打動,他們熱淚盈眶,無數次地擁抱、幹杯,然後,華盛頓就走了。


    他已把他的軍中行李托運回故鄉,但他知道,在他正式解甲歸田、返回弗農山莊之前,他還有一件頂頂重要的事要辦。那就是,把他在八年前由第二屆大陸會議授予他的總司令之職,交還給當時象征著人民權力的大陸會議。


    交還的儀式是由他的同鄉、弗吉尼亞人托馬斯·傑弗遜專程從巴黎趕來設計的。當時他正代表新生的美國和英國在巴黎簽訂獨立條約。一待簽字儀式結束,他就匆匆趕回紐約,親自設計了這個偉大而莊嚴的儀式。


    在傑弗遜的想象裏,這個儀式是這樣舉行的:華盛頓將軍走進“國會大廈”(當時的大陸會議廳),在議員們的對麵他獲得了一個座位。然後由議長作出介紹,華盛頓則要站起來,以鞠躬禮向議員們表示尊敬,而議員們則不必鞠躬,隻需手觸帽簷還禮即可。最後,華盛頓以簡短講話“交權”,議長也以簡短講話表示接受。


    結果,整個儀式不折不扣地依照傑弗遜的設計進行。


    華盛頓的最後講話十分簡約,一如他平時的樸實謙遜。他說:“現在,我已經完成了賦予我的使命,我將退出這個偉大的舞台,並且向莊嚴的國會告別。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奮戰已久。我謹在此交出委任並辭去我所有的公職。”議長則答道:“你在這塊新的土地上捍衛了自由的理念,為受傷害和被壓迫的人們樹立了典範。你將帶著同胞們的祝福退出這個偉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並沒有隨著你的軍職一齊消失,它將激勵子孫後代。”


    據史書記載,整個儀式十分簡短,前後隻有幾分鍾,但正是這個幾分鍾的儀式卻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動不已。當華盛頓將軍,這個為了贏得戰爭不僅變賣了家產,而且因操勞過度生出滿頭白發、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的總司令發表講話時,每個人的眼裏都蓄滿淚水。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壓力,僅僅依靠內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覺放棄了在為公眾服務過程中聚集起來的權力。在它以前,人類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形形色色的遜位、下野、懼怕各種禍亂而“功成身退”的範例,在它以後,人類曆史上還將出現無數以殺戮、屠城為代價而權傾四海的英雄豪傑,但有了這幾分鍾,那些大大小小爭權奪利、不惜弑父殺子的英雄故事黯淡了……


    我們試以這個儀式的幾個動作為例,逐點分析這裏麵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1.座位。這是這個儀式開始的第一步,和其他幾個動作一樣,它表達的是傑弗遜以及一代開國元勳們對新製度的理解和想象。當華盛頓走進議會大廈時,沒有人給他獻花,也沒有聽到議員們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號子。他隻是在議員的對麵獲得了一個普通的座位。這個座位沒有安排在議員席裏,更沒有人自動讓出中心座位,以營造一種眾星拱月、“緊密團結”的氛圍,而是讓他靜靜地落座在“議員的對麵”,這顯示了美國人的政治智慧。因為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國會是一個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而軍事首長則是隸屬於行政分支的武裝力量。美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代表民意的“代表”最後竟和軍隊勾結圖謀不軌,因而軍事首長和民選代表勾肩搭背、親切握手的喜氣洋洋在這個儀式裏就隻能付之闕如。


    2.鞠躬。這是整個儀式裏最核心的動作。傑弗遜以及一個新生國家對軍政關係的思考幾乎全包含在華盛頓的一鞠躬裏了。它象征著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也就是從那一鞠躬開始,美國的軍隊便嚴格地置放在了國家之下。軍隊不得參與鎮壓國內百姓,它隻是民眾用來抵禦外敵的工具,即隻能對外,不能對內,甚至以後的法律明確規定,動用軍隊維護國內治安是違法的。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美國人就明確了這樣一個理念:一個國家是不能靠武力來管理的。這樣,一個打下江山的人就沒有順理成章地“坐江山”。事隔多少年,仍然使我感到莫名驚詫的是,當時包括華盛頓在內的每一個人都似乎沒有感到有什麽不對。


    3.還禮。這是整個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細節,因為既然華盛頓的鞠躬表示的是“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那麽由文官組成的議會就再不能“鞠躬”了,否則就成了“多頭政治”。而議員們手觸帽簷還禮,隻是為了體現一種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他們沒有我們通常見到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誠惶誠恐,也沒有萬能的救世主將權力下放給草民的感激涕零。既然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天賦的,那麽,你把人民在非常時期自願讓出的部分權利還給人民就是天經地義的。這用不著解釋,也用不著感激,要感激也隻能感激上帝,隻需手觸帽簷象征性地表示一下禮貌就可以了。


    第二天上午,華盛頓就離開了安納波利斯,回到了弗農山莊,在自己的葡萄架和無花果樹下過起了一種心滿意足的鄉紳生活。


    從那以後人類曆史上又舉行過多少英才霸主的加冕儀式,恐怕誰也說不清。但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所有這些儀式,包括大大小小的宣誓、效忠、集會、遊行、磕頭禮拜,言不由衷地舉拳頭、呼萬歲,都將湮沒無聞,唯有這個儀式會永垂不朽。它將會和蘇格拉底的慨然飲鴆,布魯諾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獄一樣,被人們長久記誦。


    這就是這幾分鍾的意義,也是華盛頓對世界的意義。


    聯邦還是邦聯?這是個問題


    華盛頓將軍向議會交出了軍權,將軍就由大陸軍總司令變成了一介老百姓,這支功勳卓著的大陸軍也被遣散,原來種地的還種地去,原來教書的還教書去,原來打戒指的還打戒指去,沒有撫恤金,以後國家要是召喚你,你還得來。為國家打仗是你應盡的義務,你是這個民族的一分子,你應該打仗,但沒有撫恤金,更不會給你分一個小樓,再給你娶個小媳婦。國家沒錢,打仗的錢還是借的呢。所以總司令跟部下見麵時,動情地說,我相信你們在戰場上是好戰士,回到社會上是好公民。該幹嗎就幹嗎去吧,沒錢給你們。


    美國軍隊由3萬人裁到了80人,負責看守財政部金庫。財政部金庫裏有大量債券,沒有現金。部隊遣散,將軍歸隱,這時候出了問題。美利堅合眾國到底是一個聯邦,還是一個邦聯?聯邦英文是federal,我們看聯邦調查局英文縮寫是fbi, f就是federal,邦聯加上con, confederation。中文翻譯得很巧妙,聯邦是強調“聯”,各邦聯成一國;邦聯是強調“邦”。當時的美國是個邦聯,他們認為有中央政府就意味著壓迫,原來我們13個殖民地共同效忠英王,英王不地道,咱把他推翻了,現在如果上麵再來一個中央政府,不還是有個婆婆管著嗎?所以大陸會議隻有立法的職能,沒有行政職能。當初美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邦聯什麽樣?聽說過獨立國家聯合體嗎?蘇聯解體之後,產生的一個怪胎,這是一個典型的邦聯,沒有一部統一的憲法,沒有一支統一的軍隊,各國各自為政,這就是邦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邦聯應該是英聯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都以英女王為國家元首,但是這些國家聽英國的嗎?不可能!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英聯邦成員國。


    鬆散的邦聯就會出現很多嚴重的問題,北卡羅來納州的貨物運到南卡羅來納州得交稅。美國獨立戰爭參戰的大陸軍是由民兵構成的,民兵是各州自己招募的。獨立戰爭時經常出現這一幕,大陸軍主力集結,到南卡跟英軍決戰,突然間北卡的民兵撤走了,因為英國人打北卡了,我得保衛我家鄉去,這是我的義務。我穿的軍裝,拿的軍餉,扛的槍都是北卡人民出的血汗錢,那兒燒我們家呢,我能不回去嗎?要不然獨立戰爭怎麽打了六年?打完仗之後各州借的錢各州還,南方各州比較富裕,很快欠款還清了,士兵的撫恤金發下來了。北方各州就不行了,所以北方各州當兵的就不高興,為什麽同樣為國家出生入死,都掉了一條胳膊,他們有撫恤金,我就沒有?於是大陸軍退役上尉謝司領導了起義,要軍餉,實際上就是叛亂。


    有部憲法好辦事


    這時,華盛頓的一個老部下——劉易斯上校給華盛頓寫信,建議華盛頓出來振臂一呼,建立美利堅王朝,或者美利堅帝國,他們擁戴華盛頓做國王或者皇帝。華盛頓給他回了一封信,你如果對你所效忠的國家和我本人還有一點點尊重的話,以後不要說這種話了,我不認識你了,咱倆斷交。就跟那個老部下斷交了。但是華盛頓將軍看到國家這麽亂他也很著急,怎麽辦呢?於是他把各州的代表請到費城,咱開會商量商量吧。12州代表齊集費城,有一個州沒來。為製定憲法,代表們吵了四五個月的架,華盛頓將軍就坐在那兒聽,並不發言,讓大家吵。吵吵吵,你提條件我也提條件,最後找到一個利益的契合點,於是頒布了1787年憲法,美國作為一個聯邦,而不是一個邦聯存在。


    美國1787年憲法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建立了一個聯邦製共和國,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聯邦製共和國。美國憲法一直到今天依然有效,增加了23條修正案,可見美國政治的超穩定性。開國元勳們把規則全都製定好了,後人按照這個規則玩兒就行了。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不能老改,老改就證明這個國家政局混亂。比如說大家準備坐公交車,怎麽買票這個規則應該是在上車之前就製定,票價按道路的遠近算。一上車你反悔了,咱按體重算錢,這就沒法弄了。美國1787年憲法首先確立了聯邦政府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權力。美國是一個國家,有一個首都、一麵國旗、一部憲法、一支軍隊、一種貨幣。


    美國是中央跟地方政府分權,不是中央集權,聯邦政府有聯邦政府的權力,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權力。地方政府的權力最突出地表現在司法和教育上。50個州,有50種警察製服,棕的、藍的、黑的,大蓋帽、牛仔帽、盔式帽,各種各樣。在洛杉磯一個城市有四種製服可以對你執法:聯邦特工、州警、市警、縣警。四種執法者的製服都不一樣,隻有那種跨州的大案,才由聯邦特工來偵破。一般中央不幹涉各州執法。有的州有死刑,有的州沒有死刑,我在死刑州殺了人,逃到沒死刑的州就死不了了,因為這個沒死刑的州不會向有死刑的州引渡犯人,引渡就是讓我送死去。國與國之間才用引渡,美國州與州之間也得引渡。有的州死刑是槍斃,有的是打毒針,有的是坐電椅,還有吊死的,方式都不一樣。


    教育方麵更是各州自便。裏根總統時想取消教育部,因為各州教育都是各州的人自己搞,弄個教育部幹嗎?也沒高考出題的任務,也不培訓老師,也不規定老師必須考計算機、英語,取消得了。美國人開玩笑說,美國最小的州——3000平方公裏的羅德島州州長上廁所,衝進去一看就一個坑,總統在那兒蹲著呢,他就把總統拎起來,去,我先來。為什麽?這倆有誰大誰小那一說嗎?沒有。總統跟州長沒有誰大誰小,咱中國人就琢磨你省長哪有總理大,人家沒有這麽一說。美國是分權的國家,它沒有集權的概念,總統跟州長沒可比性。


    第二個特點,它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實踐了三權分立的憲法。三權分別是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美國的立法權由國會掌握,國會分成參、眾兩院,參議院英文叫senate。一個州兩名議員,今天美國的參議員應該有100個了,但是由副總統兼任參議院院長,沒有投票權,有投票權的議員是99個。參議員的任期是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院是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實際上就是人民代表大會。由各州按人口比例產生眾議員,現今美國是435個眾議員,任期是4年。這樣,今天美國擁有投票權的國會議員是534個。


    美國的司法權由各級法院掌握,最高法院負責解釋憲法。你打離婚官司那兒可不管。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除非瀆職,任期終身,到死算。裏根總統時代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98歲了,那哥們兒估計連自己姓什麽都忘了,還在那兒當法官。什麽事應該老頭兒幹?法官應該老頭兒幹,歐洲、美國你見過年輕的法官嗎?基本上都是白發蒼蒼者當法官,審案子就是看經驗。你說我能把法律條文都背下來,那沒用,你就是一台電腦。審案子主要是靠經驗,有些案子沒有法律規定,你以前審過的成例就可以作為依據,以前怎麽審,現在還怎麽審,所以法官應該歲數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曆史挺靠譜:袁騰飛講世界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這個曆史挺靠譜:袁騰飛講世界史最新章節